孙子兵法36计电视剧: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15:57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2009-11-07 22:18:38)转载 标签:

传统文化

儒家

心性

文化

分类: 述作

    传统文化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尤其是现在文化泛滥,要对传统文化做定义成了难事。还是回到经典,《易经》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当是对文化最好的解释。简单讲就是观察人类文明,从而以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目的是要使得人人都成为圣贤君子。所以文化不只是名词,更是一个动词。“化成天下”是每个知识分子(古代就称为“士”)所必须实践的责任。这个责任自然是很重大,履行这份责任自然是很艰难,故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从“化成天下”的内涵理解,传统文化的主干就是儒释道三大文化传承,涵盖宗教、哲学、文学、历史、军事、权谋、经济、医学、科技、艺术等等方面。这些内容,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心性之学与事功之学。其中宗教、哲学、文学等偏于心性之学;历史、军事、权谋、经济等偏于事功之学。只是偏于,并非绝对。因为心性与事功本就一个为“体”,一个为“用”(如:火为体,光为用),并非打成两截。

    其中,尤以心性之学为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50年代,现代新儒学几位宗师:张君劢、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在香港发表了《中国文化与世界》的宣言,明确提出“心性之学是中国学术文化的核心所在,乃中国文化之精髓”。正是独特的心性之学,使我中华文化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优点长处。弘扬传统文化,必不能绕开、甚至抛弃心性之学而为之。否则所传播者不过中华文化之躯壳。

    心性之学,所解决的是人对自我的认识和改造的问题,展开来就是人文;事功之学,所解决的是人对外境的认识和改造的问题,展开来就是科技。心性的修炼可以增长智慧和德行,从而完成自身境界的提升和圆满(包括对认识自性、体悟天道、扩展仁心、觉察真相、驾驭方法等等方面),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不被烦恼和痛苦所侵染的圣人;事功的学习可以增长方便,从而完成外境改造和利益他人的事业。

    智慧与方便是我们能圆满解决人生所面对的各类问题,从而安享幸福的两个轮子。从一定意义上说,智慧首先可以利益到自己,而进一步利益他人则离不开方便。智慧需要通过方便才能利益到更多的人;方便需要根植于智慧才能于人于己起到真实利益,而非成为害人害己的工具。

    儒家的理想是“内圣外王”、“修己安人”,或者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修己的具体内容就是“明明德”(明德是每个人本有的智慧德相,修心就是使本有明德发露光显),这是内圣的过程。安人的内容就是“新民”(帮助他人改过自新,发明本有之明德),这是外王的过程。这样不断的扩充,不到至善就不停歇。

    这就是中国古来文化的核心理想和追求。从一般意义上讲,佛道儒都是如此。但在认识明德的方法、发明明德的次第、新民的方便,乃至最后的成就方面有深浅圆偏之别。

    可惜,自宋明以来,心性之学多流于空谈。读书人多以学问为敲门砖,或名利幡,学道多成学戏,只拿来装点门面而已,抛弃了儒家以“内自讼、内省”的方法以改变习气,希圣希贤的传统。完全不再是“人能弘道”,而成了“道能弘人”。这是儒教衰弱,以至国运日微的重要原因。

    自五四来,多把国弱民贫的原因归罪于孔孟,甚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极端口号。这固然是对孔子孟子的冤枉,但更是我们后人的悲哀。乃至今日,我们显然站在了一个文化的十字街头,茫然不知所从。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现在国人严重缺乏文化自信心。

    在事功之学(科技)方面,我们的传统在某些方面特别的突出,(比如人际处理、御人术、权谋、军事理论,乃至养生等),这在今天还是很可学习、借鉴、融合的。但在很多地方,不可否认西方要比我们先进。尤其是在科学方面。

    我们本有文化最具有优胜性的心性之学,被我们自己遗忘,甚至遗弃。这是5000年来的最大尴尬。一个最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只剩下了历史遗留的疆土和遗弃了历史的人民,那于历史而言是最可悲,于人民而言是最可怜了。

    北宋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诚读书人之天职。愿共勉之。

分享

0

阅读(232) 评论 (1) 收藏(0) 转载(0)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