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孙子兵法稿子:递进效应与餍足心理(怪诞心理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3:49:49

“递进效应”与“餍足心理” 

    一个人的追求心理是不能休息的。
    在社会大舞台上,一个角色扮演者所表现的角色行为,应该如一部接一部的“连续剧”,把自己扮演的质量和水平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我们知道,经过不间断的练习,撑杆跳高选手眼前的横杆总是要不断往上升的。不能跳越它,企图将横杆放低的人,就应趁早离开竞技场。同样之理,一个社会角色的扮演者,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扮演质量和水平不断推向高潮,那么他所演出前人生连续剧,就难免会使观众兴味索然甚至大倒胃口,他自己也会难以享受到精深博大、丰富多彩的人生价值。
    在这里,让我们去认识一下“递进效应”吧,这对于健全自我的追求心理,看来是有所裨益的。
    这需要我们首先从古今贯通、远近结合这一方法入手,去了解一下与“递进效应”构成有机联系的几个方面:
    第一,“灵魂阶梯”说。    这是古希腊三哲之一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灵魂分为表现在营养和繁殖上的“植物灵魂”;超过多种植物特性而表现在感觉和愿望上的“动物灵魂”;超过各种动植物的特性而表现在思想或认识上的“理性灵魂”。植物只有植物灵魂,动物有植物灵魂和动物灵魂,人类则有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由于人的动物部分的灵魂要服从于理性的缘故,所以他可以称为意志灵魂。这种反映自然界发展的阶梯性的学说,实质上是进化论的先声。无疑,“递进效应”是有赖于人类之理性灵魂的。一个人如果不能给自我的追求心理呈现“递进效应”,实质上就是没有很好地发挥“理性灵魂”的作用。
    第二,“需要的层梯”论。    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言人马斯洛的重要学说。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虽然人类的所有需要都已本能化了,但各种需要强度是不同的。这些强度不同的本能化需要,马斯洛假设它们以层梯形式分布,位于层梯底部的需要比上面的需要更为强烈,与动物所拥有的需要更相类似;位于层梯上部的需要却是为人类所特有的。马斯洛对低级需要和多级需要之间的差异作了概括,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虽然高级需要与生存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们的满足是更值得追求的,因为满足这类需要能引出更深刻的幸福体验,达到精神安宁和内在生活的充实。每个人都沿着需要层梯向上攀登,在满足了某个层次中的某些有代表性的需要后,他就应当向下一个更高的需要层次递进。而能否引起需要,又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个体感到缺乏些什么,有不足之感;另一个是个体期望得到什么,有求足之感。所以,需要实际上就是在这两种状态下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一般说来,当人们产生了某种欲求或需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与紧张的情绪,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随后就发生选择或寻找目标的心理趋向,当目标找到后厂就开始满足需要的活动,当行为告成,需要在不断满足过程中而削弱。行为结束,人的心理紧张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发生,再引起第二个行为。这样的周而复始,不断递进。由此可见,一个人追求心理上的“递进效应”,也就是沿着需要层梯坚持不懈地向上攀登之效果的反应。
    第三,目标寻求中的“台阶”。    社会心理学认为,目标完成的程度,受四个因素影响:一是个体必须对自己的能力及其极限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二是个人必须了解完成目标的可能性;三是个人既往的经验,如果一个人通常做事,事事成功,即他对自己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果一个人过去经常失败,所以小有成绩便认为自我目标已经实现了;四是社会因素,即个体在团体中的地位,以及用以判断其成功与否的社会标准。在这四个影响目标完成程度的因素中,又总是受遥远目标与过渡目标所制约。遥远的目标,往往存在于相互有关的目标之中。寻求达到最后目标的过渡目标,象“台阶”一样,一步小小的成功将有助于最后目标的达到。因此,从实现目标这个方面来说,也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存在着“递进效应”。
    第四,递进也是科学认识的—种“本性”。    客观事物的信息很难说是完全的,机制不一定是明确的,因果关系不一定是有数量表现的,人们的认识也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任何时候,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不完备的。正是这种不完备方面,又是认识升华和修正差错的发端。它常常通过社会的、哲学的批判激发着崭新的思想和实践的产生,使人的认识螺旋式地递进,一次比一次更科学。可以说,客观事物不是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而是按照螺旋式“递进效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系统。
    通过上述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递进效应”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社会角色扮演者要使自己对人生的追求,进入理想的境界,就应当自觉地让“递进效应”伴随着自身。
    既然是“递进”,那当然就包含有恒动的意思。只做一半的行动总是错误的,而且肯定不能符合递进的要求,不能满足递进的边界条件。如果走完了旅途的十分之九,就不想再往前走下去,这种态度决不值得赞扬。好不容易走到希望的门前,最后却站在门口不往里走,这是多么不合情理啊!是的,功亏一篑将会导致大的失败。
    遗憾的是这种不合情理的现象却并不少见。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心理体验”呢?最初接触新的工作,热情焕发,时间一长却感到没意思了;刚到一个工作岗位,处处新鲜,满怀壮志,久而久之你却觉得百不如意了;初学一门学科知识,兴味甚浓,过了一段时间,你则又兴味索然,钻劲大减;如此等等。对此,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餍足心理”。如果一个人让这种心理长期占据头脑,那么,“递进效应”也就好象原子跑进“黑洞”那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应当怎样激发“递进效应”,战胜“餍足心理”呢?首先必须有一种“自我挑战”的精神。所谓“自我挑战”,就是自己与自己比赛。这有两大优点:    一是具有把握性。因为你如果与别人竞赛,可能会失败,失败了就容易泄气。而与自己比赛,虽然也会有失败的时候,但失败了可以再试,直至取得胜利,从而促使你兴趣盎然地递进下去。    二是可以发挥特长。与别人比赛,是以别人为准,要以自己去配合别人,但别人的特长未必是你自己的特长,结果就容易“吃亏”。而与自己比赛,则可以随时发现自己的特点,予以适应,发挥优势。这当然不是否定在一定条件下与别人比赛的必要性、重要性,而是强调在注意与别人比赛的同时不要忽视与自己比赛的必要性、有效性。从激发“递进效应"、战胜“餍足心理”这个角度来说,与自己比赛最经常的一个“项目”,可以用美国作家戈达德的一段话来概括:“检查一下你的生活并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很有好处的:‘假如我只能再活一年,那我准备做些什么?’我们都有想要实现的愿望,那就别延宕,从现在就开始做起!”此外,针对“餍足心理”的特点,我们在与自己比赛过程中,还应该根据有关专家的提示,去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发掘新意。一般地说,各项工作都有其单调之处,这是造成“餍足心理”的客观因素。但是,各项工作又都有其无穷无尽的新颖之处。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从平凡中看出特殊点,从司空见惯中发掘新意。      (2)变换角度。你身在一个单位,可以时常变换角度看看想想:“如果我是这儿的领导,我该怎么办?”“如果我是这儿的客人,我会怎么看?”这样,你对自己以及周围环境就会有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增加对此环境的兴致。      (3)培养兴趣。这里主要是指要培养与你的工作相关的、与你的环境相一致的业余兴趣。比如你在邮局工作,如果你有喜爱集邮、集报的业余兴趣,那你对本职工作的“餍足心理”就会由此发生迁移。      (4)投入竞争。投入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你一旦在工作中赢得了荣誉,受到领导信任、群众好评,你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推动力,从而使“餍足心理”无立锥之地。     (5)丰富需要动机。需要动机的单一往往是造成“餍足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做工作仅仅是为了混饭吃,当然就容易对工作餍足;学习仅仅是为了弄张文凭,文凭到手,得鱼忘筌,当然也会餍足;与电视机工厂里的工作人员交朋友,仅仅是为了搞到几张彩电的票子(计划经济时期出现的一种供给方式——本网站摘者注),票子到手,任务完成,也就会对与这位朋友的交往产生“餍足心理”。因此,要克服“餍足心理”,必须丰富你的活动之需要动机,促进低级需要动机不断升华。而这,不正是“递进效应”的题中应有之义吗?
    如桌说,战胜“餍足心理”是排除“递进效应”之心理障碍的话,那么,下面这些方法就是确保“递进”顺利进行所必需的:
    一是要让“目标阶梯”尽可能多设。就是为了达到最终的目标,确定好多层次的过渡目标。这就要根据目标本身的阶段性,把目标具体化,编制出分期分批的执行计划。这一过渡目标化得越具体,执行计划越周详,就越有利于你扎扎实实地、有条不紊地实行“递进”,有利于最终目标的实观。这好比爬梯子,如果梯级间的距离太大,级数太少,你就难以攀援。
    二是要适度控制“提前量”,及时递进。目标递进意义上的心理行为压力,是由于“提前进入”目标造成的。目标的“提前进入”,对于“递进效应”有一种超前的促进作用。但这种“提前量”必须适度。这就需要你建立符合本身情况的“抱负水准”,即对你本身成就预期的水准,这是一种欲将自,己的角色扮演达到某种质量和水平标准的心理需求。如果你的“抱负水准”定得过高,超过了你自身能力的限度,你竭尽全力仍进不了理想的境界,就会因“欲速则不迭”而导致愧丧之感,反而起消极作用。正确的办法是应当选择适度的“抱负水准”,即从自身的现有水平和潜在能力出发,既可以看得见“苹果”,又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手。
    三是角色任务需要提醒。在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中,角色扮演者往往会由于种种原因,而淡漠了自己特定角色的任务和责任。这就需要提醒。否则,一心想“递进”,偏偏忘了对眼前的事、今天的事所担负的责任,那就无异于使“递进效应”处于釜底抽薪的境地。基础都丢掉了,最起码的角色任务也没有完成’,还有什么“递进”可言呢?正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我们应当时时提醒自己:角色目标的递进,是建立在今天的努力这一基础之上的。那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作风,我们只能对它说:“别了!”。 
怪诞心理学

    据说,当你失眠的时候,你将会在别人的梦里出现。 

    我们戴久了面具。等摘下面具时却发现。我们的脸早就跟面具一样了。 

    毁掉一首好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设为起床闹铃。 

    人的一生真的需要几个像样的朋友,相互信赖,相互依存。 

    一个人,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照镜子时间长了,会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很陌生。 

    喜欢一个人是种感觉,不喜欢一个人却是事实。事实容易解释,感觉却难以言喻。 

    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用情浅的那个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用情深的那个先放弃。 

    把你所有的不幸总结成一句话,然后问问自己:“3年后, 这对你还重要吗?”  

    方向不对,越努力,越尴尬……  

    “多思考,少说话”,这句话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真理。 

    德国心理学家认为,每天凝望美女10分钟,健身效果相当于做30分钟有氧运动,持之以恒,男性的的平均寿命可延长四五年。  

【人类大脑每日24小时工作节奏表】
    7点-9点:激情时间;9点-11点:创造力时间;11点-14点:克服困难时间;14点-15点:娱乐时间;15点-18点:合作时间;18点-20点:自己的时间;20点-22点:放松的时间;22点以后:睡眠时间。 

    有一只小猴子,肚肚被树枝划伤了,流了很多血。 它见到一个猴子朋友就扒开伤口说,你看我的伤口,好痛。每个看见它伤口的猴子都安慰它,同情它,告诉它不同的治疗方法它就继续给朋友们看伤口。 继续听取意见,后来它感染死掉了。 一个老猴子说,它是自己伤自己而死的。痛,说一次就复习一次。 

    1.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
    2.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3.命,乃失败者借口;运,乃成功者的谦词。    4.打动人心的最佳方法,是谈他最珍贵的东西。    5.品格不由你占有的东西决定,而是由你匮乏的东西塑造的。    6.郁闷时蹲下来抱抱自已,原谅别人也放过自己。  

    心理学认为,从背后主动拥抱对方代表一种保护,表示拥抱者愿意主动给予被拥抱者爱与关怀。所以采用这种睡姿,就代表这个人愿意给你爱的承诺,这个人也会从这种主动呵护和疼爱中感到幸福。 

    在日本地铁里,5个人就有5个人读书看报;在台湾,5个人就有3个人读书看报;在香港,5个人有2个人读书看报;而在我们大陆的地铁中,5个人中往往有两个人在讲话,而另外三个人在听他们讲话。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 "woman without her man is nothing",让学生给这句话加标点符号。 
    男生加完标点 "Woman, without her man, is nothing."     女生加完标点 "Woman! Without her, man is nothing." 

    微软公司一份年薪百万的工作,面试题99﹪人答错了,你能答对吗? 一个人,花8元买只鸡。9元卖出去。10元买回来、11元在卖出去。请问他赚了多钱?求正确答案。 

    没结婚的像结婚的一样同居,结婚的像没结婚的一样分居;动物像人一样穿衣服,人像动物一样露着肉;小孩像大人一样成熟,大人像小孩一样幻稚;女人像男人一样爷们,男人像女人一样娘们;没钱的像有钱的一样装富,有钱的像没钱的一样装穷;情人像夫人一样四处招摇,夫人像情人一样深居简出。

【炫耀源于内心的不自信】
    心理学上认为,“爱向别人炫”是一种内心需要被关注被肯定的表现,很可能是因为某种东西自己不常有,一旦拥有,希望藉以外界的羡慕来建立自信。不向别人晒自己的幸福会憋死你么?如果会,最好问问为什么。记住:生活不是演戏,自己精彩就好!   【你怕麻烦别人吗?】
    其实这并不好!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换句话说——让别人喜欢你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来帮助你。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好感,主动开口是没坏处的。这个有意思的现象被称为“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   【管理心理学】
    一个值8000元的人,就别讨价还价只愿付他7500元。即使省下了500块,实际上却凉了他的心,一有更好的机会,人家拔脚就走。相反,痛痛快快付他10000元,他会拿出两倍的能耐为你卖命干。记住,宁可花两个人的钱去招一个好人,也不要用一个人的钱去招两个差人。  
【年龄的秘密】    1.首先随意挑一个数字(0.1.2 .3.4.5.6.7.8.9) ;2.把这个数字乘上2;3.然后加上5 ;4.再乘以50;5.把得到的数加上1760;6.最后用这个数减去你出生的那一年,现在你会有一个三位数的数字? 第一位数是你一开始选择的数目,接下来二个位数:就是你的年龄。快试下准吗?  
【科学家发现食指长文科好无名指长数学好】    英国巴斯大学量度过七十五名七岁小童的右手手指长度,发现“手指比例”无名指较长的小童,数学成绩较好。食指较长的小童,英文成绩较出色。同样计算方法亦可用在成年男女上,成年女性“手指比例”通常是一,即食指及无名指长度相等,成年男性则多是无名指较长。  
【睡不好会发胖】    睡眠不足,容易发胖的。每天睡5~6小时的人,平均比每天睡7—8小时的人重6—8磅。当正常睡眠时间被剥夺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的抗压激素,以减缓新陈代谢的速度,同时第二天的食欲也会增强。如果早晨必须7点起床,前天晚上最好在11点左右睡。睡觉前可以泡个热水澡,或读本小说。  
【撒谎的孩子有出息】    国外研究发现,50%三岁孩童会说谎,四岁会騙人的占90%,12岁的儿童几乎都会撒谎。孩子撒谎,其实是认知发展的标志。认知功能发展越健全的孩子,说谎技巧就越高明,因为他们有办法圆谎。孩子撒谎有可能是早慧的体现,这些人,成大以后更可能成为领袖人物。  
【学历越高 越不怕死】    西班牙Granada 大学的心理学家在一项关于儿童教育、死亡概念教育的研究中发现:学历越高,越不怕死。同时这种特征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后代。 
【睡前玩手机危害多】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人们在睡前玩手机,频繁发送电子邮件和短信,会影响睡眠质量,使第二天情绪变差,易焦虑、沮丧。尤其对青少年来说,这种不良影响更大,会导致白天出现认知或情绪问题,如多动、焦虑、学习困难等。
【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发生】    口袋装着刚买的手机,在公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这一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手机被偷走。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理。
【22~25岁结婚最幸福】    大量心理学研究发现,结婚越早,婚姻就越幸福美满,婚姻质量最高。但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逻辑:等待的的时间越长,结果越好。研究者表明,等待只对22岁以下者有意义,因为早于22岁结婚,婚姻成功率会急剧下降,但22岁以后就无需再等。等到30岁以后结婚质量差的风险上升。 
【丈夫性格能改变妻子容貌】    心理学研究发现:妻子的容颜,与丈夫的性格和他对妻子的态度紧密相关。心胸宽广,不轻易发脾气的丈夫能够包容迁就妻子,使妻子享受充分的自由。有这样的丈夫,妻子会皮肤光滑细腻,不容易长暗疮和色斑,也不容易衰老,常常容光焕发。 
【高智商男性对伴侣更忠诚】    进化学专家金泽智称,对伴侣比较忠诚的男性平均智商水平103,而不忠诚的男性平均智商为97。越是智商高的男性,越珍惜两性关系的专一性。以后就可以这样说对方了,你丫要是不忠,你丫就是弱智!! 
【深夜来临的时候,是一个人心灵最脆弱的时候,也是思念最疯狂的时候】    当你牵挂一个人时,你就会想他是不是也在牵挂你。由于喜欢才牵挂,由于牵挂而忧伤。实在一个人并不孤单,想念一个人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孤单。
【就是这么一个人】    1.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2.只要你把我当回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3.你把事办明白,我就不能差你事;4.朋友要交就真心实意,不是就你会玩心眼;5.不要整虚情假意的事,谁对我好我知道;6.拿我当回事的,有事不用你说话,我肯定到位;7.众口难调,我做不到让所有人喜欢我。 【关系越好的,往往是最爱损你的】    和她们说话时,你总是能自动屏蔽那些不爱听的。你的毛病她们永远比你更清楚。碰到你以前喜欢过的人,她们总是特别激动地喊你快看快看。有了小秘密,总是第一个想跟她们分享。其实最关心你的,永远是那个最爱打击你的。 
【国内教育5大误区】    1.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2.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3.过频的干预,带来孩子的无奈;    4.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5.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自由是孩子的本性,扼杀天性和本性,就是扼杀成长的活力和动力,如此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关于哭泣】    88.8%人哭后情绪能得到改善,只有8.4%的人哭后感觉更糟;70%的人哭泣时不会躲着他人;77%的哭泣是在家里发生的;什么时间比较容易哭泣?39%的哭泣发生在晚上,下午6点到晚上8点是最容易掉眼泪的时间段。 
【悲伤时的眼泪含有害物质,强忍等同自杀】    心理专家研究发现,人悲伤时掉出眼泪中,蛋白质含量很高。这种蛋白质是由于精神压抑而产生的有害物质,压抑物质积聚于体内,对健康不利。美国圣保罗—雷姆塞医学中心精神病实验室专家研究发现,眼泪可以缓解人的压抑。哭吧哭吧,不是罪!  【将快乐传递】    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快乐情绪的影响,可远达三层外的人际关系。认识快乐的人,会让你变快乐的几率增加15.3%,认识有快乐朋友的朋友,增加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