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 回归策略:苏州如何擦亮太湖招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0:34:51

苏州的发展版图上,新一轮经济引擎已强劲启动,焦点就在太湖之滨。沿太湖区域的吴中区、高新区、吴江市,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构想都将走进太湖时代。太湖之路如何走?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江南研究院院长徐伟荣就一系列问题向记者谈了他的看法。

人物档案

徐伟荣,曾任苏州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党组书记,苏州市11届政协常委、副秘书长。现任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江南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近年来对长三角和环太湖区域发展研究著述颇多,所提出的环太湖城市圈和环太湖区域发展共同体新理念,以及关于长三角新型城市化框架的论述,在学术界和长三角地区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之太湖时代

记者:近日,走进“太湖时代”成了苏州沿太湖区域几个区(县市)的宣传语,苏州的城市格局也在由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何为太湖时代?

徐伟荣:所谓的“太湖时代”,是宏观层面的网络时代、生态文明时代与长三角区域层面的高铁时代、后世博时代在苏州的聚焦点,是太湖的客观存在和苏州的发展轨迹在时空维度上的交汇点,是人们合理保护和利用母亲湖的知行过程中的转捩点。因而,“太湖时代”核心内核在于时空维度的转换和思维观念的转变,并通过科学的实践对太湖功能的张扬和潜能的挖掘。

太湖繁衍了太湖流域的子民,滋养了长江三角洲的沃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至今仍然是长三角区域的生态源头、文化源头和核心经济腹地。太湖是苏州的母亲湖,苏州因太湖而生,因太湖而美,因太湖而拥有不竭的生命活力和发展潜能。保护好和利用好太湖,是苏州人的“天赋特权”和神圣职责所在,更是“太湖时代”的核心内涵所在。

苏州的沿太湖地区,历来是历史文化的密集地、生态保护的敏感区。该区域的未来发展,将对苏州的“太湖时代”乃至更长的历史时段直接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之

东太湖整治

记者:总投资45亿元的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工程,也是苏州市水利史上单项投资最大的项目,你如何看待这项整治工程?

徐伟荣:东太湖是太湖的主要排水通道,对太湖流域的防洪、供水和生态环境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淤塞和人工围垦的交互作用,东太湖面积逐步缩小,仅建国后的两次大规模围湖造田就减少水面58平方公里,再加上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面积的围网养殖,加快了湖底淤积和沼泽化的速度,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所有这一切其实并不全是工业化、城市化之过,而与流域性的人口产业承载过量以及沿湖地区的农业过度垦殖直接相关。沼与泽是两个概念,有大面积沉水植物生长为“沼”,有大面积的挺水植物生长则为“泽”,沼泽化是湖泊自然衰亡的最后阶段,有关专家据此推断,东太湖再过30年将趋于死亡。经国家水利部和省政府批复并于2009年实施的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将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恢复综合利用功能,提高防洪供水能力,优化沿太湖地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事实上,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尚未真正恢复,生态环境还非常脆弱,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口和产业承载依然过重,2010年区域内户籍人口73万,外来打工人员达60余万,且主要集中在部分经济重镇,个别行政区甚至数倍于当地人口;二是流域性的水系尚不通畅,俗话说“一尺不通,万丈无功”,只有水循环畅通无阻了,沿太湖地区的生态建设才能有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之绿色低碳示范区

记者:苏州沿太湖地区未来到底应该如何发展?有着怎样的发展战略思路?

徐伟荣:苏州要以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区为抓手,谋划苏州沿太湖地区未来发展,探索长三角新型城市化道路,近期内把苏州沿太湖地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花园,远期把整个环太湖城市圈建设成为国际著名的花园式湖泊城市。

在我最新的《苏州沿太湖地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和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的实现路径。我所提出绿色低碳示范区,与当前社会上对绿色、低碳概念的一般理解有所不同,是立足苏州沿太湖地区实际,站在后世博时代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高度,从城市、生活与环境的生态大循环系统中来进行考察和研究的产物,其核心的理念是用现代科技知识和手段演绎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即追求水循环、碳循环与生命循环的和谐统一。

苏州沿太湖地区其实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和独立的区域范围,而只是苏州市域乃至整个长三角环太湖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必须依托外围区域,重点是沪宁高速以南、苏嘉高速以西,同时也正好同沿运河发展带相吻合的区域配套延伸和梯级联动。一方面,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本身需要一个调整转换的空间;另一方面,绿色城市、低碳生活也是全市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通过空间布局规划的衔接,使整个沿太湖地区成为苏州未来“一核四星”城市新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之保护与发展

记者:在太湖的文化传承上,如何走出“保护与发展”这样一个历史设定的怪圈?在太湖文化中挖掘出新的亮点?

徐伟荣: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正因为太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文太湖”,苏州沿太湖地区有着数不胜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和抢救。要走出“保护与发展”这样一个历史设定的怪圈,又并非单纯靠足够的资金投入所能够奏效,更需要有科学的理念和创新的方法。

解决“保护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正确理解和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问题。文化要在真正意义成为支撑一座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就应该也必须从典籍和考古的“金字塔”中走出来,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服务,这并非是实用主义,而是传承和弘扬的题中应有之义。挖掘和修复既有的人文历史景观,致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固然是一条捷径,但无选择地保护,所谓修旧如旧乃至制假造假,仍然不是传承弘扬的正道。

当前,全世界都在大力推行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其实更需要倡导一种低碳文化来引发人们内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我们恰恰可以在传统的太湖文化中挖掘出低碳文化的核心内核,如精耕细作的稻作文化、巧夺天工的丝绸文化、曲径通幽的园林文化以及刺绣玉雕等苏作工艺,都集中体现了太湖文化的精致元素。所谓“精致”,就是消耗最少的物质资源创造最大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应该也就是低碳文化的重要内核。

关键词之滨湖新城

记者:与之紧密相连的是,沿东太湖两侧一座规模不小的现代化滨湖新城正在浮出水面,这本来就是东太湖综合整治项目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题中之义。有人担心这将是新一轮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并给东太湖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在“摊大饼”式的传统城市化模式下,这种担忧有没有道理?

徐伟荣: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但滨湖新城的建设则是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事实上,城市只是人口和要素集聚的空间形态,城市化则是这样一种空间集聚的历史过程。城市的形态从来没有固定的一层不变的模式,如农耕时代的城市一般表现为城堡状、封闭式;工业时代则多数为组团状、开放式;而在当代信息网络技术和快速交通体系的支撑下,未来的城市形态正在向网络状、星座式、生态型演进。苏州从上世纪末就已经开始对传统城市化模式的反思和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三区三城”目标是区域发展理念与城市发展方向的有机统一,“一核四城”则集中体现在城市形态的优化和城市功能的提升上。

滨湖新城的规划和建设,涉及到整个沿太湖地区在保护与建设的主导理念上由“围堵”而“疏导”,由无序发展到有序发展、消极保护为积极保护的转变。这是一颗“活子”,将使得苏州中心城市的转型和沿太湖地区的发展“棋局”全盘皆活。

关键词之发展共同体

记者:如果说,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区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那么伴随着区域发展共同体的构建就一定能顺利推进而成为现实吗?

徐伟荣:在沿太湖地区倡导和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有着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沿太湖地区有着鲜明的区域特质,“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太湖”,这是一个分不开割不断、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天然物质联系。

这里所谓的区域发展共同体是一个多层面、多领域、全覆盖的体制和机制创新的过程。包括构建政府合作共同体、农民利益共同体、企业运作共同体和社会建设共同体。

从大处着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统一制订区域发展规划;统一出台产业导向政策;统一调度公共财政和公共资源;统一建设区域性共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