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l语言编程 pdf:日本,年轻人的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9:23:33
东日本大地震已过去近两个月,救灾工作却远未结束。核电事故的善后、受灾民众的安置、经济困境的突破依然考验着日本政府和社会。而对于日本的年轻一代来说,这场灾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触动与反思;更重要的是,在日本青年担负起未来重任之前,这也是他们在学校、家庭、工作与其他日常生活之外,“初次上阵”的关键时刻——不是作为武士初次面对战争,而是真正承担起公民责任的开始。

加油,原宿!

位于日本东京都涩谷区的原宿(Harajuku),是与代官山、涩谷齐名的东京街头文化地标,被称为日本“年轻人之街”。这里集中了日本青年文化中最具活力与想象力的店铺和品牌,以张扬个性、不拘一格的“原宿风格”吸引着各国游客与追求时尚的族群。而在东日本大地震之后,原宿青年除了维持他们一贯的着装风格之外,还在服饰中增加了一枚白底黑字的徽章,这枚徽章上写着:“WE VOW TO MIGHTY HARAJUKU! PRAY FOR JAPAN”(为原宿加油!为日本祈福)。

MIGHTY HARAJUKU是由日本青年艺术家、设计师增田Sebastian发起的赈灾项目。Sebastian在原宿居住了超过15年时间,在此期间,他创立了个人品牌6%DOKIDOKI(6%ドキドキ)。6%DOKIDOKI由于产品色彩鲜亮、造型可爱而备受年轻人欢迎,并成为原宿地区最成功的原创品牌之一。地震发生后,面对那些沉浸在恐惧和悲伤之中的人们,Sebastian意识到,必须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重新振作。他在博客中写道:“我一直在想,自己究竟能够做些什么?”、“作为长居于原宿的人,不如就从原宿开始吧。”几天后,MIGHTY HARAJUKU项目诞生。

MIGHTY HARAJUKU的初衷是,将生活、工作在原宿的人联系起来,共同为地震灾民提供物资和精神上的支持。6%DOKIDOKI位于原宿的门店接受店员及顾客的捐助,将物资统一打包后运送至地震和海啸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而除此之外,在Sebastian看来,流动着创意与新鲜感的原宿是日本青年文化的象征,也是东京甚至全日本活力的象征,因此,有必要将原宿街头发生的种种事件传递给日本其他地区乃至全世界,以此鼓舞受灾的民众,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他通过博客、Twitter和Facebook持续更新MIGHTY HARAJUKU的进展和发生在原宿的各种活动,并设计了MIGHTY HARAJUKU徽章,在街头免费派发。很快,包括FRUiTS杂志、ADD、Dr. Martens和Faline Tokyo在内的多家商店和品牌开始加入到MIGHTY HARAJUKU项目中;同时,越来越多在原宿生活、工作和旅游的年轻人通过各自的方式,为灾后重建付出了一己之力,并协力将MIGHTY HARAJUKU的理念推向世界其他国家。这个因“奇装异服”、“标新立异”而闻名的青年社区,以它独有的方式表达着对灾难的态度,以及对社会的关切。

失落的一代

然而,在过去数十年内,类似于原宿这样的青年文化社区却往往无法和“责任”、“担当”之类的字眼相联系。日本的年轻一代,更多地被认为是懒惰、娇生惯养、缺乏理想和奉献精神的一代,与二战后担负起重建日本之重任的父辈相比,他们的志向与毅力远远不及,敏感和脆弱却有过之。

从1980年代泡沫经济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对父辈们的人生信条持怀疑态度。在他们看来,金融危机冲击之下,从前牺牲大量时间与精力的工作不过是徒劳,这让他们感到缺乏目标、无所适从。此外,三分之一以上的日本企业已逐步抛弃终身雇佣制,加上政府对灵活的雇佣方式不再加以限制,临时工作大量涌现,填补了长期工作岗位数量萎缩后的劳动需求,这使得日本年轻人不再像他们的父亲那样,对就职企业抱有很高的忠诚度。“飞特族”(Freeter)这个称谓的诞生,就是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

Freeter是由英语free和德语arbeiter合成后的外来语,用来描述一种不同于长期从事稳定工作的生活状态——在短期、兼职或非正式的工作之间不断转换,以求生存。由于没有稳定工作,“飞特族”在恋爱与婚姻方面承受了更多压力。据预测,到2014年,日本将有1000万“飞特族”,而大约三分之二的“飞特族”宅在家中,这将进一步降低日本社会的出生率,并引发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

1992年,相似的际遇让早稻田大学的两名同窗走到一起,他们这样概括自己的生活──“无法像普通人那样工作、恋爱,也没有家人陪伴”,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名为“だめ連”(废人帮)的松散组织。组织的成员自称在大学毕业后“被日本资本家和消费者所抛弃”,从事着有违传统的职业,用低收入勉强维持生活。而在“废人帮”成员中,最广为人知的名字恐怕要数“东方力丸”。东方力丸没有固定工作,每天,他带着自己的漫画书上街,用或高或低的声音演出其中的情节,或是在屋顶上唱歌。他称自己为典型的“NEET”(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而且自己“很早就知道,我就是无法融入到这个社会中”。

另一方面,日本的人口结构加剧了青年的迷惑。日本的百岁老人数量超过5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年龄超过65岁,是世界上除摩纳哥之外最“年长”的国家。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年长者的所作所为仍然主导着日本的国民意识。相比之下,来自青年的声音则显得微弱且不确定,许多日本的年轻人并不清楚自己究竟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些什么。

青年的“初阵”

“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日本大地震之后,在恐惧和悲伤之外,这个问题以前所未有的强度震动着日本的年轻一代。在网络和社会化媒体的帮助下,他们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灾区的一名官员告诉我,当地有着持续了300多年的‘秋祭’习俗,即便遭受如此重大的灾难,这一传统也不能被打破。”一位来自“Youth for 3.11”组织的学生志愿者讲述他支援灾区的经历,“无论对受灾者还是其他人,这个祭典都很有意义。但在具体实施上,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和人力,他们希望能借助学生的力量来共同完成这一任务。而正是这番话让我强烈地感觉到,作为学生,我们的确有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Youth for 3.11”是灾难发生后最早行动起来的学生志愿者组织之一,它由日本东京大学、明治大学的在读大学生合作创办,成立于3.11地震当日,于14日推出官方网站并开始招募学生志愿者。目前,“Youth for 3.11”的志愿者人数已超过1700人。考虑到学生志愿者缺乏资源且经验有限,“Youth for 3.11”会为希望参与支援工作的学生提供当地交通、住宿、饮食(这些在一般志愿者机构中是没有的)及志愿者培训,让没有志愿者经历的学生也能够顺利参与现场支援。除学生志愿项目之外,“Youth for 3.11”还设置了“后方支援”项目,非学生志愿者可以通过这个项目,参与建造儿童游乐场、临时教室等基本设施。

灾难发生前,学生志愿活动并不被大多数日本人所看重,从传统观点来看,这种活动是“无用的”,因为它在申请大学或其他方面起不了多少作用。但经历了地震与海啸的冲击之后,不少日本年轻人自发地展开了支援救灾的活动。除“Youth for 3.11”之外,还有许许多多青年组织或个人在不同领域作出自己的努力:来自日本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联合制作了地震避难手册,提供多达31种语言版本,方便各国人士通过网络自由下载和阅读;日本青年高尔夫球手捐出自己的全年收入,支持灾后重建;年轻人通过日本最大的社交网站Mixi共同为灾民提供帮助……对此,日本央行国际事务执行理事中曾宏说:“地震唤醒了日本青年的活力与斗志,他们自发地帮助那些受灾地区的民众,在我看来,这场灾难将改变日本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是一个让人鼓舞的转变。而正是由于日本青年懒散懈怠、缺乏担当的既有形象,使他们在面对灾难时的种种表现更值得人们关注。但是,这种转变能够持续多久、又会将日本导向何处,依然是一个未知数。可以确定的是,这场灾难作为首次将“青年责任”推到日本年轻人面前的一个契机,就如同“初阵”对于武士的意义一样,必将成为开启人生众多历练的重要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