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cloud python3:苏州小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8:15:37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对虎丘发出如此的盛赞:“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虎丘塔已是苏州城的标志,即是如此,没有虎丘,苏州依然是苏州,可是,没有小巷,苏州就难是苏州了。到苏州不能不领略苏州小巷的风情。 

         苏州小巷是亲切的。 

         苏州小巷是美丽的。

         苏州的小巷座落于民宅与民宅之间,在一片民宅中少则几条,多则有十几条小巷,小巷与小巷纵横分布,形成一个网。苏州的小巷按用途它们分为三类:一类是宅内弄,为整个建筑物的一部分;一类是前通街或者后通河的;还在一类是将两条平行的街连通的弄。先不说别的,就是小街小巷的名儿也够琢磨一番了。许多小巷两条之间名字呼应,相映成趣,南面有了南浩街,北边对着北浩街;东美巷、西美巷分列东西;小柳枝巷紧接着大柳枝巷。还有叫醋库巷、打线巷、早安巷、裤子巷和枣市街等。当然不乏诗情画意的巷名,像桂花弄、桃源弄、天缝弄等一些好听的名字。小巷很少有笔直得能望到尽头,那样显得有些呆板了,不符合苏州人的审美情趣,总是略带弧度。苏州巷弄最窄的,两人只能侧身而过;宽的也不过开进面包车。路面的青条石板已被打磨得油光发亮,参差而不滑脚。外地人来苏州,一头扎进去,却总是绕不出这老街深巷,常会被转得分不清东西南北。不知道拐过前面的巷口,或者是跨过对面的小桥,接下来的将是怎样的好节目?唯一的办法就是到一个转弯处问一下小巷的名字,再按图索骥。但是那要命的吴侬软语呦!问了还是不懂,只好点头笑笑,已资鼓励。


0

 

 

 

有道是“苏州好, 城里半园亭”。苏州人的园林艺术已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就是小巷也似园林,一步一景,有份独特的自然美。在小巷里,粉墙黛瓦之间错落有致地点缀着一丛幽篁、几棵绿树、几丛碧草、几枝素洁的花。粉墙灰瓦,小河绕墙而过。黑白是它的底色。小巷的路面,有的用青砖铺成,有的用花岗岩碎石铺砌,时间长了,会生出青苔,雨天路面很滑,于是现在都浇上了水泥。人家窗户向外开着。那不只是一个窗户吧,是岁月的屏幕,也许一部人生的悲喜剧在那里上演过。小巷两边的民宅,大多是上了年纪的,有的还是老古董。倘佯在小巷高高的粉墙下,很欣赏它的丰富与深藏不露,墙那边到底是怎样的精彩呢?是“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吗?在小巷里行走,便是在读一部史书,永远也读不完。

 苏州小巷一个的特点就是“静”。比起一些其它城市来,苏州明显地少了一些浮躁之气,多了几缕清幽之气。在恬静中蕴含运动,在透明中透出雅趣。雨天,小巷显得更幽深,除了雨声,什么声音出没有,只是偶尔有骑自行车的人从你身边擦过,留下一串清脆的铃声。游小巷,最有情趣的也还是在雨中。碰巧,我在的几天都是雨天。小雨打在弹石路上,雨点交织在一起,笼罩在小巷和民宅上,朦朦胧胧的。一阵微风拂过,一缕清香扑面而来,是雨气,是兰香,还是小巷的气息?此情此景仿佛是一幅画,又像一首诗。醉人啊!仿佛一曲清韵评弹,抑或是江南丝竹。你可以撑上一把油纸伞,迈着平仄的步子,走在小巷中,踩在斑驳的长着青苔的路砖上,细数着脚下的方石板,徘徊在幽长幽长的雨巷,幻想着邂逅一位丁香一般结着幽怨的姑娘。只是,我没有忧愁,正品尝着一份不为人知的快乐!不知丁香般的姑娘会不会回头一嗔:“哼,十三点!”清晨时,小巷热闹了起来。红色的马桶,装着一家人昨夜的沉淀,被拉了出去。“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耳边朦胧地响起了说着吴侬软语挽着竹篮卖栀子花的女儿的声音:“白兰——花,啊要买白兰花唻……”,卖花女一面是对生活的企盼,一面是对小巷的点缀。一位女子一路走来,那些无名的花朵在雨中,在她的身后开满了一路。她的头发,她的衣衫被雨淋湿了,有谁能为她送上一把纸伞,为她挡住江南的秋雨?女子买了早餐,又转身进入雨中的小巷,隐入蒙蒙的雨雾里,不知她进了哪扇木做的门?


 

 

 

小巷作为宅屋建筑的一个部分,也有着深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它对崇尚含蓄、内秀、雅致的姑苏人的文化性格有着一定的影响。苏州城的文化绝大部分是由那成千上万条小巷烘焙出来的。徜徉小巷,你能嗅到那浓浓的书香。这清幽之气由来十分久远,是从许多宋版线装书中飘逸而出的,是从许多文化积淀中溢出来的,是在苏州园林里修炼而成的。书院弄边坐落着著名的苏州中学,而她的前身便是范仲淹所办的府学。大儒巷中的那位饱读经书的鸿儒是何许人?学士街上的那名满腹锦绣的学士是何许人?这些已随历史被淡忘了,可是给小巷平添了一份独特的文化氛围。苏州人很重视文化教育。历史上出了很多的状元,占全国的十分之一。现在,苏州不出状元了,出院士。在外的院士,苏州籍的有几十位。这就是苏州的小巷文化。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风貌,这风貌也必然有一点能够体现其神髓的基点所在。这是最能体现苏州城的特点所在,其价值不在园林之下。余秋雨称苏州为中国文化的后院,也许是看中了它的内敛自足、不事张扬、浸染深厚的风格吧!我不愿轻易把自己献给某个限定的城市或地区,喜欢用脚步丈量我喜欢的每一寸土地。而苏州似乎是个例外。江南不是某个城市或地区的概念,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气质,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生在北方,心里爱的却是内敛,羞涩,温柔的江南。“诗酒江南”,对于中国士大夫来说是一种传统的人生解脱方式,也是一种以空间转换为基本模式的生命存在的方式。在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比较与较量之后,证明了江南的幸福生活是属于诗人、艺术家与佳人的。一个好的故事,一个人的传说,或一个城市意向会比事实活得更久。下江南,摆脱不了那些诗词气息的影响,但还需要自己的搜寻来加以衬托、印证。“但愿此生能往吴中住”,这是一个外乡人的感叹。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的水巷。水巷是古城的精华所在。苏州人爱水,就是小姑娘也是水灵灵的。“君到姑苏看,人家尽枕河”。唯有小巷以及小桥流水才是苏州的特征,别处找不到。水是生命的源头,人家就“枕”在河流上,生活就“枕”在河流上,人与大自然相依相靠,息息相通,心便觉得踏实宁静。苏州水巷万千变化,神奇莫测,春秋晨错,各有不同。小桥平平仄仄地跳跃在河流之间,多少风雅之事从桥下流过。站在小桥上,或许一不小心,就站在了贺铸曾眺望的地方,不小心踩着了范仲淹的脚印。桥因此成名胜,水因之而生动。水最柔,可又无坚不摧。这就是以柔克刚之妙。温文尔雅下的苏州人,却具有使经济腾飞的魄力与胆识。从水的简单中,我看到了生命的丰富。


 

 

 

如今,小巷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了,渐渐离我们远去。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没有人能抗拒。小巷在人们心中淡漠,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高耸的楼房和宽阔的马路。高楼大厦,苏州有,上海也有,中国有,美国也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可是这古雅冲淡的小巷呢?那柏油路,谁记得哪位名人走过?好像是我们大家都走过了,留下了几个足迹,又让风给吹走了。当路过一处正在拆除的旧民宅,满一片残垣断壁。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一座座新楼房崛起,而我心里却不是滋味。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小巷,而是失去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现代化意味着高效、快捷 、方便,可是这些就是人们的全部吗?超负荷的自转早就把我们搞得没有了脾气。现在,很多人蜂拥而至,来找寻那段逝去的岁月,人们啊,你们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呢?

 江南是一种性情,性情到了,得意忘形。

 苏州是一种氛围,氛围有了,随遇而安。

 小巷是一种生活,生活近了,心神俱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