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杀箭打线上腐龙:客家民俗??双重神明崇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4:02:58
客家民俗??双重神明崇拜 华夏经纬网   2010-08-20 14:13:30   字号:

    在客家乡村、城市之间,宗祠随处可见,无论是新祠的落成,还是旧祠的重光,在先祖神牌进入宗祠时,都要进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其中包括安龙、转火。本文通过对“法祖家庙”的个案研究以及对其重光庆典活动事象的田野调研,试图探求客家双重神明崇拜的特质。

    法祖家庙位于广东省揭西县上砂镇上砂圩,该圩1987年兴建,是上砂镇的中心地带,也是镇政府所在地。全镇约5万人,有103个自然村,99%为庄姓,是粤东地区典型的客家山区小镇。

    法祖家庙为上砂庄氏九世祖清泉庄公之庙。法祖为上砂庄氏九世祖玉光公,字炯之,号清泉,生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曾任吉康都十三乡约长,御寇总统枢,并在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茅山学法,获大幡师主一职。终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享年62岁。法祖家庙始建于1931年,“文革”期间遭破坏。为了让祖堂再续香火和族戚能够再度沐法祖恩光,庄氏族人在宗亲长老的倡议下纷纷集资捐款,按照原规模新工艺的要求重建法祖家庙。该祠于2006年3月13日子时破土动工,2007年11月竣工。经“吉课”,2007年农历十一月初六为法祖升龛晋主之吉日。

    重光庆典

    准备:首先在法祖家庙上厅中间安放2张八仙桌,然后在桌上摆放水果及三牲等祭品,桌下摆放8碗水(法水);接着在法祖家庙门前台阶上,竖摆3张八仙桌,并在前桌上摆满祭品,后2张桌子摆放披有红布的11张先祖牌位。

    请房神:是指道士通过作法念经向房神燃烧阴府契书和纸钱,为先祖购买该新建家庙的阴间房契,以便先祖能够安居。9位身着红色唐装的道士(本地庄姓人)在上厅左侧桌旁念经作法烧阴府契书和钱筒(由粗草纸制成的长约30多厘米两端封有红纸的圆筒),据道长所述在过去这种钱筒只需烧99根,而现在所烧为198根。

    拜仙师:仙师为法祖茅山学法时的师傅,因为升龛晋主为法祖清泉公的一大喜事,作为清泉公的授法师傅,庄氏裔孙认为邀请仙师来参加活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打红:驱赶家庙内的邪气,以便为法祖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道长手提一只大红公鸡并将鸡冠上的血挤出滴在事前准备好的神符上,接着将家庙内围观人群赶出(此举一防止有“生气”影响打红效果,二防止被赶出的邪气附于人体,造成不测),紧闭家庙大门,打红正式开始,只听到家庙内吼声四起(里面具体情况不清,打红结束后,进入祠内发现四壁以及屋梁上贴有沾着鸡冠血的法符),过了10多分钟,大门被打开,排成一队的道士们,有的手持宝剑、有的手擎火球冲出大门,并拐向大门的左右两侧驱邪。家庙外围驱邪完毕后道士们又朝家庙大门前方快速奔去,且一直冲到大路旁才停下,打红正式结束。此举意味着将家庙内及其外围的邪气驱赶到大路上,以便让妖魔鬼怪顺着大路逃匿。

    请龙神:道士们首先在神龛前的香案正下方铺上一张凉席,然后在凉席上倒2袋大米,并将大米弄成一条盘卧的龙身,接着在“龙身”上插入2个碟碗(为龙角)、2个鸡蛋(为龙眼)和一些1元硬币(为龙鳞)做成一条神龙。神龙制作完毕,道长开始念请龙经文,从昆仑山(古代风水家认为,昆仑山是山脉的发源地,普天所有的山脉,都是从昆仑山发源的)请36条龙来增添法祖家庙的龙气。经文念完后,道长在“龙”身旁烧毁经文,接着宗族长们祭拜邀请来的昆仑山之龙。

    安龙神位:为了防止“龙气”消失,族人认为应将龙神安顿下来与先祖一同祭拜。道长首先在“龙”旁念安龙经,然后将经文在“龙”旁烧毁,并在神龛正下方安放龙神牌位。牌位安置完毕,鸣炮击鼓,宗族长面对祭拜。

    开光点主:此项目为整个活动中最为神圣、隆重的项目。该活动为裔孙向先祖行家礼而非法事活动,因而主持由道长改为礼生。首先击鼓、鸣炮,接着礼生邀请族长(老大)到门外祖牌处宣读祭文,然后将祭文在一旁烧毁。事毕,众礼生掀起盖在祖牌上的红布,此时老大要清水洗手并用新毛巾擦干双手,弯腰双手虔诚地接过“红批”并围系在腰间,双手捧起祖牌。接着礼生开始唱开光点主文:一开当朝一品;二开龙凤呈祥;三开三元及第;四开四海名扬;五开五子登科;六开六国封相;七开七星伴月;八开八仙庆寿;九开九九长春;十开福禄寿全。唱毕开始开光。首先4位礼生分别手拿或手捧新圆镜、新手电筒、新毛笔,装有鸡冠血的碗,分站于祖牌的两侧,然后一礼生手拿圆镜正面对着祖牌,接着手执电筒的礼生打开电筒让光照射在镜子上以便电光反射到祖牌上这叫“开光”;接着是“点主”,执笔礼生用毛笔蘸鸡冠血并在开光后的祖牌上的“王”字顶部加上一点(祖牌上神主两字最初写成神王),使“王”变成“主”这一过程叫“点主”。“开光、点主”意义重大,“开光”意味给先祖沐浴更衣;“点主”使开光过后的先祖成为乡民心中真正意义上的神祖。

    拜门神:俗民称此活动为鲁班(负责建家庙的木工)与地理先生对话。开光、点主完毕后,众人离开。留于家庙内的木工一手持折尺、墨斗和斧头并合上大门;接着道长开始在门外作法、念请门神及其他星宿文,然后手捧罗盘对着大门与里面的鲁班师对话。

    升龛:此仪式为整个活动中最关键的仪式,也是整个活动的高潮。该仪式非常神圣,时间要请资历深、信誉好、深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的地理先生进行日课。法祖升龛的日课时间为00:15。升龛前庄氏裔孙在中厅天井内摆放上长板凳,然后将宽约50厘米的红布从上厅香案处一直沿着上厅、中厅、下厅铺到大门口祖牌处。此时庄氏裔孙各自净手后自动站在红布两侧并双手托起红布(俗民称为彩桥);另有2位理事会成员亦净手后穿上崭新的解放鞋站在神龛上虔诚等待升龛时刻到来。吉时一到,升座仪式开始。此时鞭炮声、锣鼓声四起。接着彩桥两侧的裔孙们双手托起祖牌前的香炉,一一传递到神龛前的香案上,安放稳妥。然后裔孙们以同样的方式将大门前开光点主后的神牌一一传递到神龛前,站在神龛上的2位理事双手接过神主牌,顺序排放在升龛上。神主牌升龛完毕,彩桥两侧的众裔孙又将红布拧成一条绳索,象征宗族众裔紧紧团结在一起,拧成一条绳,劲往一处使,它是一种宗族力量凝聚的体现。

    抢头香:神主牌升龛完毕意味着先祖正式归位,众裔孙争先恐后地点香祭拜先祖。只有宗族内辈分高、德高望重、且具有一定政治地位、一定话语权的“老大”才有资格点头香(第一个上香拜祖)。然而,对普通裔孙来说,他们的头香就是在时间上不能落后于除“老大”之外的其他人。抢在前面进香拜祖,表示对先祖的尊敬,这样才能得到先祖的更好庇佑。

    酬神戏:一方面为了庆祝庆典;另一方面防止热闹的宗祠突然冷静,理事会一般请一些地方戏剧团在祖堂地坪上进行为期3天的酬神演出,制造热闹的气氛。

    引申探讨

    法祖家庙重光庆典活动呈现的是祭祀先祖和对龙图腾崇拜的事象,蕴含着庄氏裔孙在祭祀先祖基础上的对神明的崇拜以及对龙图腾崇拜所体现的客家人的风水观。

    一、拜家神与神明崇拜

    家神,是指已逝去的父母,乃至上祖英灵。拜家神就是对这些英灵的祭拜;家神的祭拜通常在公共空间——家庙、祖祠内进行。法祖家庙无疑成为庄氏裔孙们的公共记忆空间。在公共记忆空间下,形成了以法祖家庙为中心的网络(如图)。

    道士(礼生)、祖(神)、裔孙交织在一起。他们通过各种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进行对话,沟通。这些物质载体(房契、钱筒)和行为方式(打红、开光点主)是庄氏裔孙思考阳界(生人)与阴界(祖先、鬼神)关系变量值的一个尺度。

    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家神的崇拜,折射出的是对具有法力神明(如观音)的崇拜。在客家地区各地都有关于神明庇佑宗族的传说,宗祠、家庙的神龛旁都摆有庇佑宗族的非血缘神明如观音、土地伯公等等。由于清泉公茅山受法并“统代五营猛将雄兵”,使得庄氏能够宗族自保而不需借助外来力量庇佑宗族,原本神圣空间里具有的2个独立的神明系统(血缘、非血缘)合二为一。然而这种对先祖的崇拜,其实质上是对神明的崇拜。宗祠成“庙宇”这一现象就是最好的佐证。庄氏裔孙为了纪念清泉公(法祖)在其法坛处(炼法之地)也修建了一座宗祠,这些本该属于寺观庙宇内的事象,却存在于庄氏清泉公祖祠内。足以说明宗祠成为“庙宇”、先祖成为神明。更为有意思的是,非庄氏裔孙的五华县黄姓竟然也来庄氏宗祠祈福,并赠送“有求必应”的旌旗。其这一行为,一方面说明法祖神威得到扩展,庇佑的对象由裔孙(揭西内庄氏)到远裔孙(揭西县以外的庄氏)发到族外姓氏;另一方面说明法祖内涵发生变化,即由祖升格为神。

    盛大而又隆重的重光庆典活动将公共祭祀可视化、从而唤起、重塑对先祖清泉公的记忆,来强化清泉公的某些侧面,并使之成为不同地域庄氏的共同记忆的一部分,同时使不同地域的共同体(广东各县市庄氏)之间加强了联系。

    二、龙神崇拜与风水观

    风水一直是中国人千年不变的堪舆学,风水能转化上天之气,下履通地泽之灵。龙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图腾,富贵吉祥的象征。而龙在风水学上有生旺、吸财及制煞之效。客家人认为祖宗和龙神是子孙祸福的主宰。因此,祖祠的神龛下必设龙神,与祖宗一样享受长年奉祀。甚至民宅、寺庙内都设有龙神,俗称龙神伯公或本宅龙神伯公。“龙”在客家地区无处不在,俗民常常将龙与风水联系在一起,如“围龙屋”“左青龙、右白虎”“龙气”等就是最好的见证。“龙气”的兴旺与否与家庭乃至宗族的盛衰紧密相连,而“龙”可以催财、改运。每当一个宗族遇到天灾人祸或“香火”不盛时,族人认为本族“龙气衰弱”,于是请道士来“安龙”,以扭转乾坤,改变时运。可以说“安龙”是客家人对龙图腾的崇拜和对风水信仰的结合体、衍生体。

    结 语

    诚然,像“安龙”、“转火”等影响久远和深广的客家民俗信仰事象,往往是多元文化体系相互作用之后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共相。这种沟通阳——阴,生——死、人——神(鬼、祖先)两界的仪式表演、活动事象是俗民不断层累的祭祀传统或天人贯通的宗教和人性主观意图的象征缩影。我们欲图了解一种古老的信仰民俗事象的内涵,既要仔细去观察它“在民之中”的表象,更要深入地了解“在俗之中”的“民”一般性的生活知识和观念,这样才能拓宽对中国传统的信仰民俗解释的多样性和可能。

    通过解读庄氏法祖家庙重光庆典暨安龙转火之民俗事象,我们认为当代客家人之所以仍然承传双重神明崇拜民俗,有着五种不同心态:一是功利心态,客家人对“先祖”崇拜抱着非常浓厚的功利心理,认为先祖是人们趋利避害,祈福去祸的媒介,所以若有人遇事不顺,或家中有病重,便赶紧崇拜“先祖”,盼能逢凶化吉,驱祸得福;二是畏惧心态,《洪亮吉·意言·祸福篇》“然其畏鬼神者,谓畏其聪明正直乎?抑畏其作祸福乎?必曰能作其祸福耳。然如果有鬼神,如果能作祸福,则必择其可祸者祸之,可福者福之而已。”因“先祖”非一般肉眼所能见,所以有几分神秘感,而有超奇神秘之力量,故人多存畏惧之心;三是思念心态,因家有长者去世,子孙思之念之,就奉为“神明”崇拜之。《王充·论衡》“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四是疑玄心态,《荀子·解蔽篇》“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定之。”人对“鬼神”无深入的研究,没有透彻的了解,认为“鬼神”乃是玄之又玄,半信半疑,虽不尽知,又怕得罪他,所以姑且崇拜之;五是随俗心态,中国古代君王圣贤有崇拜“鬼神”者,文人雅士也有崇拜“鬼神”者。中华文化、民俗信仰均脱离不了“鬼神”崇拜的阴影。更何况祖宗留下家神崇拜的遗传,安敢不拜?若不崇拜,岂非留下不孝子之臭名。虽偶然萌发怀疑之心,不服之感,但仍然向社会压力屈服,随俗而行。      (作者:谢继)

来源: 中国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