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流利说2.0版本:古代仕女人物的装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1:38:16
一.仕女的发髻、头饰

古代妇女的发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从历代画家 遗留下来的作品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一般妇女发型。 第二类,特定历史人物发型。如王昭君、蔡文姬等,画家 按她们不同的形象、性格安排不同的发型。 第三类,神话故事人物发型。如《八十七神仙卷》及《永 乐宫壁画》中的天女、女仙等,虽然是神化了的人物,但其发 型也还是与画家所处时代的妇女装饰式样分不开。

历代妇女发型有以下几种:

(一)高髻 高臀始于汉,盛于唐、五代。髻,总发也,挽发而束之于 顶。《辞源》 “高髻”条引《后汉书》记载:“长安语曰,城中 好高鬣四方高一尺”。高髻在汉魏时就已开始流行,魏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云髻峨峨”的诗句。至唐、五代更为盛 行,特别是晚唐,妇女竞梳高髻。晚唐韦庄诗“高髻云鬟别样装”及《妆台记》“蜀盂抛末年,妇女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的记述,都证明中国古代妇女流行高 髻,而且从汉至唐、五代, 甚至到明代都有这种发髻和妆束。

(二)灵蛇髻 灵蛇髻始于汉末,《采兰杂志>肥载“甄后(即魏曹植所赋 之“洛神”)入魏宫,宫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 髻形于前,后因效而为之,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巧;同,号灵 蛇髻,拟之者,十不得一、二”。这就是灵蛇髻的起源。此种 蟠曲扭转的发髻饶有风韵,它运用了拧麻花的装饰规依极富 于灵活旋转的动态,因此为历代们:女画家所喜用,他们笔下的 灵蛇髻更是变化多端,奇异之极。

(三)九剿山髻 这种发式始于秦,以后并广为妇女(尤其是贵族妇女)使用。 《中华古今注》“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宫梳望仙九鬟 髻”。汉时,高祖令官人梳奉圣髻,武帝令梳十二鬟髻、堕马 髻,灵帝令梳瑶台髻。《灸毂子》“汉武娜,王母降,剧山髻 皆异人间,帝令官人效之,号飞仙髻”。此种根据神话传说兴起的套环式的大髻,为当时贵族妇女最高贵华丽的一种发式装饰。

关于鬟, 《辞源》:“鬟发为饰也”, 古诗《羽林郎》:“双鬟何窈窕,一世良 所无”,即指鬟。九鬟是一种假发,称 为鬣(音替),即是用假发做成各式各 样的发套,发套套得越多就越高贵,并 插上珍珠、宝石等名贵装饰品。由于鬟 是假发,所以每一鬟的顶端要用金属支 柱撑起(图五)。九鬟髻多为古代后妃 所用,以后则更广泛地作为绘画中仙女 的发型。

(四)分鬓髻 (五)反绾髻 分髻髻始于汉代,反绾髻始于魏。 《古髻鬟品》:“汉元帝宫人有百合分臀 髻’,,“魏武帝有反绾髻”, 《妆台记》: “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 《辞源》: “臀发尾也,髻后垂也,亦日 燕尾”。分臀髻和反绾髻都是将发向后 梳的一种发型,并分成若干股。反绾就是将发向后拢到一处用丝带束住。

(六)螺髻 始于唐代,清代王渔洋有 词曰“青螺如髻秀堪餐”。 这种螺髻见之于唐代画最多, 它们来自唐李惠仙墓壁画中侍 女像的螺髻式样(李惠仙是武 则天的孙女,即永泰公主), 并被广泛应用于绘画和诗歌 中。唐代历史人物故事画中的 仕女发式大多为螺髻,以标志 那一历史时期仕女画的特征 。

(七)蝉鬓 始于汉代。 《古今注》:“魏文帝官人莫琼树始制为蝉鬓,望之缥缈如蝉翼然”。古代 诗歌中有“云鬟雾鬓”的句子,形容妇女的鬓发乌黑而薄。所 以在画仕女鬓发时,不但要 染极黑的部分,还要用淡墨 逐层渲染,使之逐渐淡下 去,表现出蝉鬓薄而透明的特殊效果。

(八)堕马髻 表现出薄而透明的效果 始于汉代,《后汉书》中有“梁冀妻孙寿作堕马髻的记载,古词“倭堕低梳髻”就是描写堕马髻一类的发式。见之 于仕女画中的堕马髻有两种。

二、仕女画的眉式

中国古代妇女对于眉的修饰是很讲究的,眉的式样随着 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因而各代眉式各异,即使在同一时期也 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妇女喜细而长的眉。而汉、唐两代除此 以外还有较粗的眉,如汉武帝时的八字眉,唐明皇时的蛾眉、 十眉图,都属于短粗的一类。以后仕女画家觉得此种眉不美, 改画长而弯的眉。概括起来,历代眉式有以下几种:




(一)蛾眉 关于蛾眉,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如下记载:《诗经》“螓首蛾 眉”,白居易《长恨歌》 “宛转蛾眉马前死”,骆宾王《讨武罢 檄》 “入宫见嫉,蛾眉不肯让人”,都以蛾眉比喻年轻妇女的美貌。 “蛾眉”原是蛾子头前的一对触角,后来这触角形象被用作妇女眉的式样。唐《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眉式就是蛾眉 。

(二)八字眉 又名愁眉,起源于汉代。 宇眉”。《妆台记》:“汉武帝令官人描八字眉”。

(三)十眉图

1、八字眉 2、远山眉 3、五岳眉 4、三峰眉 5、垂珠眉 6、却月眉 7、分梢眉 8、函烟眉 9、拂云眉 10、倒晕眉

(四)细长眉

从出土的秦汉陶俑、刻砖及漆器上的妇女象看,那时的眉已经是细而长的了。

三.唐代仕女的面饰

面饰主要是古代贵族妇女用来在面部的额、颊处作装饰, 称为“花子“或“靥面妆”。伊世珍《乡擐记》记载:“薛夜来(汉文帝时宫女)一夕,误触七尺水晶屏风上。伤处如晓霞将散,自是宫人俱用胭仿画晓霞妆”。据 此可证明面饰起源于汉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黥迹,大历以前,士大夫妻多炻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辄印 面,故有月黥钱,又云妇人妆如月形,名黄星靥”。这也说明了面饰的来源。所谓黥迹,是指古代对犯人施行的一种刑法(即在脸上烙印记)。当时有许多贵族的妻 子残酷虐待婢女.在婢女脸上烙印,为了掩盖它,3 便加以装饰,后人仿效之,逐渐形成一种面饰。 汉、唐,五代都盛行面饰,尤其是唐代更为流行。六朝梁 代名著《木兰辞》“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尽指以黄金色的花钿贴额的面饰。此种面饰在唐代也很流行。 古代遗留下来的仕女画,有许多在仕女的面颊上施加面饰,如敦煌1窟五代壁画《于阗公主》和16窟五代《剖议金夫人供养像》 都有面饰。可也有不少是不加面饰的(包括贵妇人像),如130窟盛唐《乐庭环夫人供养像》壁画其中前列三个贵妇人面部都没有面饰。据此可知,除唐、五代以 外,其它朝代的仕女画几乎都没有面饰装饰。特别是宋以后的画家所画仕女面部,基本都不加面饰。究其原因,大概是认为这种矫揉造作的妆饰反而掩盖仕女原来优 美的形象。

仕女的头饰

关于仕女头饰,历代诗词中都有记述,古诗《羽林郎》“头上兰田玉”魏曹植《洛神胁)“戴金翠之首饰”;唐代杜甫《丽 人仃》“……头上何所有翠微匐叶垂鬓唇”;白居易《长恨歌》 “云鬓花颜金步摇”;温飞卿《菩萨蛮》“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都是描写古代妇女的头饰,画家们相继以这些诗句作为仕女画头饰的依据。 古代,不但妇女喜簪花,男子也有簪花的,在末代李唐 《春社醉归图》等作品中,往往能见到醉翁戴着插有花朵的帽 子。又如苏轼的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及邵 雍的《插花吟》“头上花枝照酒睡,酒屉中有好花枝”(屉,音 9,即酒杯),都说明宋代男子也有簪花的习俗。追溯到更远 一些年代,三国时妇女就有簪花的,这可从辽阳出土的三国墓; 壁画《公孙夫人》彩色画像得到证实,该画像发髻前的花朵与唐; 代仕女所簪花朵相似。 盛唐开元年至天宝、贞元、永贞、元和、,长庆年(即唐玄宗李隆基、肃宗、代宗、德宗、穆宗时期),妇女的头饰愈加华丽,尤其是贞元年德宗李适(音括)在位 时,妇女簪花式样更加多样,一头之饰竟耗费巨万。唐进士万楚在《茱萸女》中写道: “插枝著高髻”,著名诗人李白也有诗曰: “山花插宝髻”。可见开元年以来,妇女簪花的风气何等兴盛。 唐代仕女盛行以牡丹花作头饰,这与唐人爱好、珍惜牡丹才不开。牡丹的种植与欣赏始于六朝而盛于唐、宋。李白的名诗《四平调》四首,就是借牡丹赞美杨贵妃 的。上有所好,下必尤,于是有人不惜千金培植一株名种牡丹,白居易赋诗“深色花,十户人中赋”,对此种奢靡之风无限感叹。由此可知,牡丹在唐代不仅是绘画 的对象及吟诗的题材,也是妇女高 贵别致的装饰品。


历代仕女画常见的头饰有:

(一)晋盛妆 《女史箴图》 (一),晋顾恺之作。这种头饰在魏、晋很流 行。头饰中呈钩状的是金属架,羽毛状的是用翠鸟毛做的装饰。 魏曹植《洛神鼢) “戴金翠之首饰”,即指此。

(二)中唐盛妆 敦煌壁画130窟《乐庭环夫人供养群像》 前列中的 两个贵妇人,右为都督夫人(即乐庭环夫人),左为其女。 都督夫人头上戴的花朵是髻饰花的一种,为当时贵妇人流行的 首饰之一。 《广韵》 “匐采,妇人鬓饰花也”及杜甫《丽人行》 “头上何所有翠微匐叶垂髻唇”的诗句,正是对此种头饰的 描述。那翠微匐叶就是乐庭环夫人头上用金和翠鸟毛制作的髻饰花,鬓唇则是插在其头左边的一串垂到鬓边的珠饰。由于唐代流行此种“翠微甸叶”的髻饰花头饰, 且式样繁多,所以后来仕女画所表现的髫饰花就更为丰富多彩了。 [注:翠微蛔叶,言翡翠微布于匐彩之叶。) 壁画中的供养人,即是出钱修窟的贵族画像,他们礼自己 或全家的像画李洞窟壁画上,表示他们在供养佛, 以求佛保佑,并在每人画像旁边加上衔条,注明职衔、排行,以示其在 社会与家庭中的地位。供养人多为贵族、地主,也有少数平 民,包括男女老少,中国人与外国人,而为他们画像的都是当时的民间画工。因此,供养人所穿戴的完全是当时生活 中的真实服饰,为我们今天 研究传统仕女画的服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晚唐盛妆 《簪花仕女图》, 周肪作。图中仕女的头上戴 着一大朵花枝(真花),与 她们梳的高髻极为相称,加 上珠光宝气的头饰,更为华 丽。

敦煌壁画121窟供养人像,画中供养人是新疆于阗公主,其服饰显然已经汉化。但仔细看来,毕竟与汉族服饰有所不同。头上 的金饰和大红衣服的领边, 是用金线绣的双风图案,极为华丽。面饰“花子”完全受晚唐内地妇女面饰“贴花 黄”的影响。这对我们今天 画少数民族历史人物,有着 较高的参考价值。 《纨扇仕女图》图中仕女头上戴的用玉做成的 头饰,就是古诗“头上兰田玉”所指的头饰。仕女画家在画贵族妇女或宫女时常采用。 《宫乐图》图中 两个宫女的头饰与盛妆不 向,为晚唐宫人一般装饰, 这种风格属于周防、张萱一派。

(四)五代盛妆 《纨扇仕女图》,五代阮郜的作品(七)。图中仕女的头饰为“金步摇”。唐诗注: “金步摇是旧时妇女 一种首饰,用银丝宛转屈曲 作花枝模样,插在鬓边,随 步摇曳生姿,金步摇是用金作成的”。晋书《舆服志》: “皇后 首饰,则假髻步摇,俗谓之珠松”。 《释名》:步摇,上有垂 珠,步则摇也。据此可知“步摇”是这种装饰的总称,有“金 步摇” (用银子做的步摇也属于金步摇)和“玉步摇” (用玉 穿缀而成)。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即指此。五代周文矩也画过一幅这种 头饰的仕女画(见湖社半月刊)。

(五)五代一般头饰

《扑蝶仕女图》,五代杜霄的作品(八)。图中扑蝶少女着唐装,其发髻属于仙髻的一种,系发的丝带飘 氖非常好看。头饰属于普通妆饰,并非盛妆。 以上所举仕女画头饰,在历代妇女发饰中,仅仅是几个有 代表性的,只能管窥一斑。各代的发饰又因时尚不同而各异, 但总的说来,都离不开梳、钗、笄等束发工具。于是首饰艺人 便在这几种束发工具』:雕刻纹饰,或镶嵌金银珠宝,或饰以翡 翠羽毛,巧夺天工,争奇竞艳,往往一发之饰价值千金,奢侈 之极。这种风气代代沿习,自汉唐乃至五代以后皆如此,尤以 唐代最盛,这是与当时繁荣的经济分不开的。西汉诗人李延年 在《羽林郎》中的诗句“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 万,两鬟千万余”,正是对当时奢靡风气的写照。一鬟发髻何以值千万?并非夸张,因为鬟的价值不是指发髻,而是指发髻上极 为贵重的金银珠宝首饰,《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的头饰足以证实 以上诗句的真实性。还有《八十七神仙卷》中的天女,每人髻鬟 上所插珠宝不计其数。这些天女虽然是神化了的人物,但实际 上也是当时贵妇人以贵重发饰竞相炫耀的反映。至元代以后, 头饰受蒙、满族的影响,又有新的变化,元代贵族妇女头饰用 黄缎制成,高三尺余,呈圆筒状;清代旗装头饰用黑缎折叠而 成,都别具一格。但仕女画中很少见到这两种头饰。 近代仕女画家综合了各代比较好看的头饰式样,用于仕女画中,成为现在常见的并带有典型性的传统使女发饰。



五.仕女的服装、环佩

历代妇女的服装,由于每个历史时期的习尚不同,其服 也各不相同,且变化颇大。即使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内,服装式 样也经常反复,如上衣的袖子,由宽变窄,又由窄变宽。此种 反复情况从汉魏就已出现,尤其是唐代,这种变化和反复更 大。尽管历代妇女gR式千变万化,然而自明、清以来,甚至是 现今的仕女画,都采用唐、五代的妇女服式,并加以综合,归 纳,成为现今仕女画家常用的仕女服式。以清代仕女画为例, 改七芗、费晓楼等画家,从不把清代妇女服式作为仕女画服 式,推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清代旗装或汉装都不美,不适宜入 画。《红楼梦》中人物的服式也可证实这一点,此书作于清代, 但书中所有仕女人物全部着明装。这种借前代优美的服饰美化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及主人公的艺术处理手法,无可非议,因为 汉代广袖 究意不是描写历史上的 真实人物。试想,将清 代的旗装和当时汉族的 宽边大裤袄放在林黛玉 等红楼仕女人物身上该 有多难看。所以现今拍 摄的红楼梦电影中的仕 女人物,全部着明装, 是有道理的。现将历代 仕女画家所采用的仕女服式,按不同时期分如下几类:

魏广袖 西魏广袖 六朝广袖 初唐广袖 晚唐丰宽袖 五代窄袖 宋丰宽袖 等

以上所举仕女画服式,仅仅是历代几个有代表性的仕女画 家的作品中的一部分,如果要求按照历史进行系统、全面、细 致的分类说明,则远远不够。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妇女服装分 为贵族与普通劳动者两大类,贵族服装中又包括后妃,宫廷妇 女,女官、才人、美人等不同品级,而且还有礼服和便服之 分。普通妇女的服装,在劳动及日常生活中也不一样。所有这 些服装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一定的名称,有的虽然在古书和古 画上有记载,但名称与图对不上号,有的早巳失传,无法考 证,就是现在的历史戏服装,也早就改变了名称。如京剧旦角 的水袖,原来是古代妇女的亵衣(即很薄的贴身衣服),在仕女画中称为衬衣,后来为了舞台效果,将水袖和上衣的袖口联 在一起,于是有人便将旦角穿的水袖服装画在仕女人物身上, 看上去非常生硬。虽然戏剧和绘画中的服装在历史上都有一定 考据,但毕竟有很大的区别。所以画古装仕女时(尤其是历史 人物),绝不能简单地将戏剧服装硬搬到绘画中,必须从历史 材料中考证。

仕女画服式经过历代画家的继承、改革和发展,已有很大的变化。虽然其中也有反复(如宽袖、窄袖的反复),但五代 ,以后已逐渐定型。历代仕女画家笔下优美的服装式样,既是当 时妇女服装的写实,也是画家们艺术夸张的杰作。 《八十七神 仙卷》是最好的例证,那仙女们披戴的长长的飘带,舒卷、飘 延,非常好看,更增强了画卷的神话色彩。反之,如果画《嫦 娥奔月》将嫦娥的

服装设计为真实服式,并将飘带画得很短, 则大大减弱此画的艺术效果。 近代仕女画家们,综合了晋、唐、五代,宋、元、明各代 甲的优点,去粗取精,增减补充,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借鉴前人宝贵的经验,加以改革和创新,成为现今仕女画所常用的服饰。

(—)领边 领边都画有花纹图案,要求纹样与袖边花纹相统一,色彩 也应与整体服装的色调相协调。领边式样有对衬和左大襟两 种。

(二)衬衣 衬衣和衬袖都属于很薄的贴身衣服,古时称为亵衣。一般 说,画衬衣应用薄粉染,或用粉勾出。若上衣用白粉,则衬衣 可用殊砂。

(三)上衣 绘画和工艺品塑造仕女形象常用的上衣式样有两种:一种是紧身的,胸以下部分塞进腰裙里;一种是较宽的类似衫子的雕氏衣袖有窄袖、宽袖及半宽袖三种。上衣色 调的处理极为 重要,一定要与所画仕女各部分衣带色彩相协调,还要与画面 中箕他仕女人物衣服的色彩相协调。对于画中的主人公,其上农的色彩设计则更应从主导地位和整体出发。

(四)大带 大带又名风带,是仕女衣饰中主要的带子。正由于大带飘患舒卷,大大增强了仕女动态的美感和神采。有人说“吴带当风” (唐代吴道子画的衣带都有风势),这是指的这类风带。
五)裙腰 裙腰是指仕女服装腰裙上端——段用白布或白绫做的裙头,。裙腰可用白粉勾出,或用浅色粉画些图案。有些图案切不可用深色画,因为裙腰上的图案颜色深了就会 破 坏仕女服装的整体色彩),这一段白色裙腰哈好把人物的上身 和下身分隔开,给人以清丽优美的感觉。裙腰的位置一般画在 胸部稍下和腰以上为好,这样处理,使人物的体态有亭亭玉立 之感。反之,裙腰的位置画得太靠上或太靠下,体形则显得笨拙。

(六)腰裙 腰裙是整个仕女服装中装饰性很强的一个部分,它紧紧缝 接在裙腰的下面。腰裙上一般都画锦。锦的色彩极为绚丽,有 的强烈鲜明,有的隐艳古雅。其图案纹样与古代建筑上的雕梁 画栋所沿用之花纹图样有很多相同或近似之处。 从五代的仕女画作品中,可见到穿腰裙的仕女人物,而唐 代画(包括壁画)中的仕女服装,几乎都没有腰裙。据此可证 明唐代妇女是不穿腰裙的,所以我们现在画唐代仕女服装切不 可画腰裙。仕女服装上有无腰裙标志着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 点很重要。由于唐代妇女不着腰裙,而是将长裙(即土裙)系 到胸部,体形显得格外修长,因而,唐代仕女画中所表现的仕 女体态也非常窈窕。
(七)正面小带 正面小带在仕女服饰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一根用双 带打成花结系在腰裙上作为拦裙的带子,从胸部往下垂直系下 来,恰好在人的中央部位,所以称为正面小带。此带不能系玉 碱,因为玉佩有一定的重量,挡在膝前,不便于行走。

(八)侧面小带 用以系在人物的腋下侧,或左边,或右边,很少两边都 有。它的主要特点是系有环佩,与正面小带有很大的区别。但 无论是正面小带或者是侧面小带,从它们随风飘动的动势来说,都应和人物身上大带的飘动互相交错、配合,以苎竺A物 的姿态生色。此外,大带和小带顺着风势曲折飘动的动势,在 构图上应避免出现重复和紊乱现象。

(九)环珉 环舜用玉制成,式样主要有单环、套环、三环三类。古代 妇女佩戴玉环行走时互相碰击,发出轻微悦耳的声音,古文 “环碉晌叮哨”即指此。在古典文学作品中, “环巩”还与 “娥眉”、 “蝉娟”、 “粉黛”等名词,作为妇女的代称,唐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中的《咏明妃》就有“环冤空归月 夜魂”之句。 我们现在画环风的纹样时,切不可忽略佩戴人物所处的历 史时代,如画汉明妃或蔡文姬佩戴的环佩,必须用汉代纹样, 才能与那个时代的服饰相吻合。

(十)腰裙边 腰裙边在裙的下端,一般不画花纹,如果画上花纹则显得 杂乱,反而不能突出腰裙上的花纹。其色彩的处理要服从腰裙 图案颜色的需要,如腰裙图案为深色,腰裙边就必须用浅色, 反之,前者为浅色,则后者应为深色。

(十一)土裙 由于这种裙很长,下端拖在地上,所以称为土裙。古代, 裙不但是妇女的主要服装,男子也有穿裙的,晋书“裙屐之 士”即是指那时的男子。古时的“裳”类似裙,男子穿裙的习 尚从汉代流传到宋、元,此后逐渐改为穿裤。 ”;关于妇女的长裙,古诗文中有生动的记载:唐代李群玉诗 :裙拖六幅三湘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潜确类书“长安士女 春蝣,竞解裙四围,谓之裙幄”,可见裙的幅度之大、之长。 宋、元、明以后,又出现了很讲究的百褶裙,特别是明代,妇女几乎都穿。至清代,百褶裙作为礼服,更为高贵。 土裙在仕女画HR装中所占比例很大.尤其是唐代仕女画人 物的裙,因为从胸以下画,显得特别长,五代以后虽然从胸部 稍下开始画裙,由于多了个腰裙就显得短了些。画土裙的线, 一般要用淡墨,特别是有腰裙的土裙,更应用较淡的墨色勾 出。当然也有用重墨勾的,如张萱《捣练图》及周防《调琴啜茗 图》等。均用重墨勾出。这是因为他们所画土裙着重色,必须 用重墨勾。此外,还要注意人物腿部的结构、比例及动态变 化,才能使人物的姿态真实、优美。

(十二)凤头鞋 这是用风头装饰缝在鞋前头的鞋,叫风头鞋。中国古代妇 女被迫缠足(从五代开始),既不健康,又很丑陋,因此历代 画家画仕女很少画脚,只有唐五代的仕女画稍露一点鞋头。由 于这种鞋头代表了五代以前的天然足,比较健康,至今仍然可 以采用。也有人认为仕女裙子太长,不应露鞋头,但从人物整 体考虑,适当露点更好。同时经过着色处理,与服装颜色相 配,可克服上重下轻的缺点。十三)头绳 是用以束发的,主要画在仕女脖颈后面的一束发髻上端。 头绳的颜色可用殊砂、朱瞟,也可用赭墨勾金。其色彩的处理 应与人物服饰、头饰的色调相配合。

(十四)头饰 有关历代妇女头饰已在上一部分中叙述,不再重复。这里 主要说明头饰与发型的关系,发髻向前倾斜时,头饰的重点应 该在发髻的后部;发髻向后倾斜时,头饰的重点应在发髻稍前 部位。如此处理头饰可为发髻生色,否则便会出现失调或将发 髻掩盖过多的缺点。

六.仕女的动态

动态是仕女人物整体造型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物体态的优美及画面构图效果。因此,如何处理好动态,是仕女画的首要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历代传统仕女画人物 动态的特点,列举以下图例说明之:

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木版漆画中的舜后母烧禀,帝舜二妃 娥皇、女英,班睫奸(图一);汉墓壁画《列女图》中的孙叔敖 母,晋代顾恺之所画《洛神图》中的洛神(图二),以及《女史 箴图》中的仕女人物,在形体的处理上.都是在直立的基础上 略加变化,显得很生动。尤其是洛神,她胸向前略倾,回头顾 盼,神情更为动人。敦煌莫高窟第390窟隋供养像(图三)的形 体处理也是如此。这种艺术处理方法主要受当时封建礼教对妇 女束缚的影响,如果将仕女的动态画得太大,则被认为有失妇 女的所谓女仪和女德。

到唐代,画家的思想从封建的礼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 对仕女的动态有所讲求,如张萱的《捣练图》,生动地表现了妇 女在劳动中的动态(图四);周防的《簪花仕女图》,一群仕女 各自的动态及顾盼的神情,都很优美(图五);西北愉林窟壁 画声《麟获图》,生动真实地描绘了当时农妇在场地操作的姿态 (图六)。还有敦煌壁画中的许多仕女人物,体态都很动人, 尤其是唐《飞天》中的仙女及唐《舞乐图》中的反弹琵琶舞蹈女 三,更是仪态万方,生动非凡(图七、八)。那凌风的飘带, 使她们的动态显得极为飘逸潇洒。

以上图例说明,魏晋以来的画家们已不满足于一个笔直、 僵死、呆板的仕女姿态,因而在仕女人物的身段、腰肢及手的 动作上,不断进行加工和美化。为了处理好仕女人物的动态, 更好地为仕女画的主题内容服务,历代画家长期从现实生活中 观察各种人物,将生活中积累的素材加以提炼、归纳,并运 用到仕女画中。即使是表现宗教和神话题材的仕女画,也都是 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夸张而创作出来的。以甘肃 省安西县榆林窟(又名万佛峡)第25窟中的《舞乐图》及永乐官 图 九 壁画为例,前者虽然是描 绘幻想极乐世界(西方净土变)歌舞升平的景象, 但图中表现的却是唐代流 行的舞蹈及乐器;后者壁 画中各种姿态的玉女及各 式各样的神(如值日神 等),也无不是当时社会 现实人物的反映。 综上所述,仕女画的 动态可分为六个部分:

(一)站立 站立,主要是全身立 直,立稳,没有向前走的 趋势。衣带动势小,基本 呈垂直状态,但也要注意 在直立中稍有变化,以免 呆板(图九、十)。

(二)较大动作 较大的动作,在仕女画中有一定的限度,举《舞蹈》及《 蝶》两幅画说 之,见图十一 图十二。凡画大动作都不要 头和脚的重 垂直,失重越 害,其动态必 越大。舞蹈 的仕女,其躯 回旋俯仰弯度 大,尤其是上 弯度更大,甚 头与脚在一个 度上,这样舞 就更为生动。《蝶》的人物动态,除上身往前扑以外,两眼的视线还要对准 蝶,以突出扑蝶时的神情。同时,画风带应与人物的动态相 合,事隙仕女的风带应往后画,更能表达出人物向前扑的 势。而舞蹈仕女的风带却不一定都要向后画,可借助于带子 后飘动的动势,显示出舞蹈回旋俯仰的动态。

(三)坐 仕女画中,仕女坐的姿态很多,且神情各异。历代画家 画仕女,凡坐的姿态都有一定的情绪和感情。有一张描绘林黛玉坐着看窗间鹦鹉的画,表达出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和情 绪;另一张明代画家的画,描绘一个坐在竹阴小院中的仕女 (图十三),作者用背面表现其姿态和神情,虽然看不见正面 的表情,但从那向前倾斜的头、背部及支撑着椅背的臂肘,可 以看出她正在凝视院中一对鸽子,并透过坐的背影姿态,表达 出她对出门在外的丈夫无限思念的忧郁心情。这是一幅很典型 的以坐表现仕女人物内心活动的名画,其构图及陪衬景物紧紧 围绕画的主题思想,并以简练的笔法,淋漓尽致地每绘出一个 优美生动坐着的仕女形象。

(三)花纹的时代区别 仕女服装上的图案纹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各代都因服装不同而图案纹样各异,并标志着不同时代的特 征。汉代妇女服装的花纹图案与唐代回然不同,以马王堆出土 的西汉墓驮侯妻为例,从她身上穿的编织品和帛画上的服装图 案,以及其棺木上的漆画图案来看,总的图案类型嘟不外乎 “云纹”、 “回纹”、 “天马”、 “异兽”等,其纹样异常精 美。这些图案虽来自三代的铜器花纹,但已形成汉代花纹的独 特风格。而流行在唐代的“唐草”和“番莲”,汉代却没有。 这足以说明汉、唐两代妇女衣物织绣图案有着显著的不同风格 与特点。

据《邺中记》记载:“织锦署有葡萄文锦,斑文锦,凤凰 锦,朱雀锦,韬文锦.核桃文锦”。证实我国在汉唐时期,织 锦业已很发达。尤其是盛唐更为兴旺。如《捣练图》和《簪花仕 女图》,其中花纹的变化可说得上是巧夺天工,绚丽多彩。

历代仕女画中所采用的图案纹样都有其各自的风格与特 征,汉唐的特点比较突出;五代、宋代,继承汉代的纹样较 少,继承唐代的纹样较多;元、明两代也是如此;清代变化较 大,改七芗和费晓楼等画家除继承一部分唐宋时期的纹样外, 又各抒机轴,创造出一套适合其仕女画上的图案和纹样,并被 清末的如意馆(即御画院)袭用,成为当时御用画家常用的仕 女画纹样,显示了清代的特征。清代形成的这部分图案纹样, 于清末民初广泛地流传到民间画工中,一直沿用到现在。
综上所述,仕女画的花纹图案,汉、唐特点最突出,与 明、清相比,有明显的区别。五代,宋、元的特征不甚明显。 清代突破了以前的纹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正是因为各代图 案纹样有着自己的特点,我们创作仕女画时,绝不可随意选用。

(四)花纹的处理要求及画法 首先应该学会怎样安排花纹。从图案规律讲,不外乎”连 缱”、 ”对称”、 ?,多样变化”和“统一”。虽然仕女闽中的 叛处理要求与制图中的三角几何和建筑彩绘上的雕梁画栋图 案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也并不完全一样。后者要求待别整齐, 一丝不苟。而绘画中的图案则不同于那种呆板,机械的制图, 除要求整齐外,还要讲求笔法,这是从属于绘画中“气韵生动’ 的重要一环。我曾见过敦煌北魏壁画上的藻井图案,至今印 象颇深。这些图案纹样的处理,既整齐又生动,构图大胆灵 活,变化莫测。在用笔涂色上更是奇特,近看不象图案:早苎 运势纵横飞跃,但远看又非常富有规律,当时我不禁为如苎产 手巨制的古代图案而喝采。更令人赞叹不已的是,在一个藻" 的中央画了三只兔子,可是只有三只耳朵,然而从每一只兔子 的角度看,都给人感觉是两只耳朵,真是妙不可言。这证明我 们的祖先在图案的连续处理上,早就有惊人的才官S和成就‘苎 有一件故宫绘画馆收藏的末代李公麟的白描横卷雠摩演教 图》,所画人物棚臣及床褥的花纹虽然细入毫发,但勾勒生动 有力。又如古建筑彩绘中的?唐草”、”番莲”及?古钱式”、 ,?蜂窝式”, ?铰结式”、 ,?连锁式”都与绘画相同。其⑨法 如??褪层” ‘彩图O)、“堆金立粉”、”贴金” (在绘⑥上千 描必’等,也与绘画有许多共同之处。特别是建筑彩画图案中 对于空间的利用甚为巧妙,在图案的构图上产生了虚实尸主的 辉煌效果。其色彩极为艳丽,各种色彩既有对比,又很协调, 无论是远看近观,都能达到极富丽的效果。这是中国建Q1竺. 乏人祖辈相传的优秀传统彩绘法。正是这些极为可贵的古建筑 彩绘图案,特别是其中花纹的安排和处理方法,大可供我们参 考、借鉴和学习。但作为仕女画本身的图案花纹,也必定有它特殊的要求,根据笔者在实践中的体会,认为有以下三条:

1.花纹与整体环境的配合 . 仕女0艮装上的花纹是全幅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花纹色彩 必须与画中整体环境相配合,协调。写意的或半工笔半写意的仕 女8艮装,其锦带花纹的处理不宜过细。工笔仕女人物,不宜太粗。

2.花纹的类型选择 —张仕女画,少者一人,多者数人,数十人,数百人不 等,在处理两个人以上的服装花纹时,必须有选择。如花纹的, 繁简,花头的类型大小和变化等,都要恰如其分地安排,使之 既统一,又有变化;既避免花色的雷同,又不要过于矜奇立 异。要做到这—点,平时就应该多积累有关仕女画图案素材资 料,以备作画时选用。

3.花纹的粗细、色彩、留空 先谈粗细问题。有人曾将仕女人物的全身上下到处都画上 花纹,而旦都处理得很细,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达到?捐’ 的社果,反而使人感到眼花隙乱,这是由于作者不撬弹懿蹈对 比与繁简相生的道理。正如不懂得色彩对比的道理一柠,为了 求鲜艳,将所声漂亮的颜色都画上去,结果反而成了灰调子。

再谈色彩。在决定仕女衣带锦纹的颜色之前,必须首先考 虑好它与仕女上衣颜色和周围邻近的环境颜色是否互相配合、 协调。有时须采取对比的方法,比如一条赭石地子上画锦的腰 裙,上衣就须配三绿,决不能再配以朱膘上衣。只有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关于留空问题。 “留空”与”粗细”是互为表里的。图案 的留空也和一张画的虚实,留空是一样的,也就是图案本身的 构图。如果留空安排不当,则图案画得再细,也很难看。比如仕女腰裙上的蜂窝形图案,每一格中的菊花瓣不能画得太小或过于大。

仕女画中的图案留空很重要,有的人从事多年仕女画也不 一定能处理好”留空”,而建筑油漆彩画老艺人则很善于处理 各雕统建筑图案的空间,如天安门、新华门、故宫等巍峨的 宫殿城楼,在他们精心指导下,彩绘得金碧辉煌、绚灿夺目。 我们可从这些复杂交错、变化万端的古建筑彩绘中,得到启发。

关于仕女画图案的画法,在这里还要着重谈谈。仕女画尤 其是工笔仕女画,对于衣带上的图案, 要求有一定的工整程 度,所以没色之前应先将铅笔削细、削尖,将要画的图案先打 出—‘个轮廓稿子,然后再着色画锦和花纹,这样可避免大小不 匀。对于各种类型的图案花纹,只需抓住几何原理的几个基本 要点,就可画得比较准确,不必特别仔细地起稿。 如果准备在厚重色地上‘如朱砂、石青、石绿、石黄、白粉等 地)画锦,就需在上石色之前先用铅笔起好稿子,因为石色有 覆盖力,可将铅笔稿起得重一些,深一些,以免施加厚重色后将 先画好的铅笔稿完全淹没。因此,凡是重色上的图案,重色地 都不要上得过厚,以便使铅笔稿能从石色下面透出来。总的说 来,画锦的铅笔稿都不要画得过重,以免在最后用橡皮擦掉时 将画纸弄脏。
遇到衣纹起伏折叠之处,应将图案花纹颐着衣纹而起伏折 叠,才能真实。但也有些古画上的仕女服装图案不受衣纹卷折 的约束,而是将整个图案铺开,显得特别完整好看。昕以我们 处理图案和衣纹的关系时,不要过分强调折叠起伏,以避免出 现支离破碎的不良效果。古画上图案的画法有其构图的完美性,并非不科学,可供我们参考、借鉴,——为了处理好仕女画图案花纹,我们必须吸收传统图案花纹的 长处,掌握多种图案花 纹和画法。一个有经验的画家,由于对图案很熟习,画起来很 有把握,也很准确,可以不用铅笔事先起稿,不过这是很难做到的。
至于仕女画图案花纹要用什么颜色?画什么锦?什么地方 该用粗线?什么地方该用细线?哪儿该聚?何处该脚颜色怎 么配合才能悦目?这些十分具体的画法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女口没色中的“平涂”、 “接染”、”窄染”,“宽染”,??斡染”, “勾填”,“晕染”,”叠染”、“掏染”等方法,只靠文字是无 法说得那样具体深透的。以“如何掌握水分”为例,笔上的水 分太多就会留下水渍,水分太少则失润。再以渲染为例,怎样 才能染得既匀净又能由深到浅以至无痕?往往看老师染的时候 心里很明白,可是轮到自己染时便染花了。可见,懂得基本原理后,对具体,直接的技法,还要靠自己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最后还有一点必须拄意,我们在运用与处理仕女画图案花 纹时,切忌生搬硬套。别人用过的图案,我们可以借用,但不 要硬搬,要考虑自己画上的环境和色调,否则便会格格不入,或 产生色彩刺目和不协调的毛病。须知传统仕女画的花纹图案, 是千百年来历代画家继承与发展起来的,虽有一定的格式,但 又是千变万化的,决不是一成不变。而且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 其独特的风格和创造,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与发扬,并应用于 现今仕女囤中。下面列举一些彩色图案纹样,从中可了解仕女画 在历史发展中如何处理图案纹样及一些主要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