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产品组合策略:人鉴第七篇第一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9:10:08

第七篇  人际

第一章  什么是人际?

1  人际的字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它的准确涵义是指人们除了家庭之外的一切社会交往。

2  人际的内容包括交往的目的、手段、形式、内容、经过和结果等全部过程。

3  人际关系发生在:第一,间接血缘中;第二,人与人的交往中;第三,社会结构中。

4  世界上决没有孤立的个体的单独存在的人,要研究人,必须把人放进社会的结构中去,即把棋子还原到棋局中去,才能看的正确、透彻、完全。而社会结构,即人与人之间的结构,也就是人际关系。

5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究竟有多少种社会关系呢?以人为着眼点,全方位地看,大体有以下21种:

(1)血缘关系——氏族、部落、宗族、姓氏、家庭、亲属、亲戚。

(2)民族关系——华人、汉人。

(3)籍贯关系——江西人、南昌人。

(4)国家关系——中国国民、公民。

(5)地域关系——东方人、亚洲人。

(6)人种关系——黄种人。

(7)朋友关系。

(8)师生关系。

(9)同学关系——某校第X届学员。

(10)行政关系——某机关公务员、某公司职员。

(11)职业关系——医生、工人、CEO(首席执行官)。

(12)居住关系——某市某街区居民、同乡。

(13)历史关系——抗日游击队队员、解放军步兵某师排长、老战友。

(14)党派关系——共产党员、民盟盟员、共青团员。

(15)政治关系——市人大代表、市劳模。

(16)宗教关系——佛教徒、基督教徒。

(17)学术关系——某研究会会员。

(18)经济关系——某银行储户、养老金领取人、股民、外资企业雇员。

(19)军事关系——现役军人、后备役军官。

(20)外事关系——驻某国使馆一秘。

(21)其他临时关系——乘客、顾客、客户、互助会成员、某旅行团成员。

6  以人为中心,辐射地看,涉及人际关系的范围有:

上司下属(隶属)。

师生。

同学(同窗)。

同事——同一单位工作的人。

同行、同道——从事同一行业、职业的人。

同乡(乡亲)——出生于同一地区的人。

朋友——志同道合或相处得来的人。

同志——政治信仰相同的人。

同胞——同属一个国家、民族的人。

其他——同路、同伴等。

附: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发展史

1  纯自然状态的人象其他动物一样,相互间是不平等的,依据个体之体力及其附属物(牙爪啄蹄尾等)的不同而决定优劣差异。因此,在数万数千年的时间跨度内,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是争夺,主要内容是私欲(食、色),主要目的是利益,主要结果是一些人欺侮、压迫另一些人和一些人受另一些人的欺侮压迫,或一个朝代胜利了和另一个朝代崩溃了,或一些阶级胜利了和一些阶级消灭了。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灭绝,这就是人际历史的第一阶段的状况。

2  兴勃亡忽、代代更迭的无数事实,终于使人们(首先是一部分睿智的人们,然后扩及较多数)认识到了争夺的结果是双方都不可能存在——寓言《鹬蚌相争》《螳螂捕蝉》等就是这种认识的反映;掠夺的对象没有了,掠夺者自身也无法生存的道理。(例如孟子的杰出观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反思中逐步醒悟过来后,于是争夺的双方对争夺的方式都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即争夺与妥协、合作并存,自私与互利同在,攻击与自卫共行。时而这个,时而那个,根据目的、时间、情况,交替使用,并行不悖,亦战亦和,边打边谈。这就是人际史的第二阶段。

3  历史发展到当代,列强的争夺与瓜分世界,导致了民族与人民的觉醒,反侵略与反殖民掠夺的潮流日益高涨,民族主义的旗帜已经飘扬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土地上,不少国家的人民已经或正在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体和世界的主体。全世界的人们——地球村的居民已经共同认识到:全地球应当成为一个整体,人际的基本原则是团结,目的是互利互惠和共同繁荣,形式是和平与友好,反对掠夺、霸权与侵略战争。

4  但是,世界上还有坏人、恶人、狂人、罪犯、恐怖分子、战争贩子,他们还在抱着自私的目的,利用虚伪的手段和强暴的手段,在残害同胞,危害社会,威胁人类安全。所以,在现代人际关系中,我们还不能放松警惕,还必须保留自卫和还击的心理与能力,通俗地说,也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防护心理与能力,从个人来讲,要保持一辈子;从全社会角度讲,要保持始终;从全人类角度讲,要保留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直至进入“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为止。

5  因此,理论地说,现代社会处理人际问题的原则,应当是:团结、互利、和平,再加上必要的自卫。没有自卫,就不会有真正的团结、互利、和平。

说详尽一点,就是在平等的地位上,抱着互助互利的态度,用合作的方式和协商的方法,处理一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事务,以达到团结的目的和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结果。

第三节  人际的指导思想

1  人际关系中,“和为贵”这个根本立足点很重要。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倡导人和,突出人和,是有深奥的道理的。因为世上一切纷争事,说穿了,道白了,就是人与人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的实质、底牌,就是利与利的矛盾。明乎此,是智是慧;入乎此,是常是凡;出乎此,是圣是贤;超乎此,是神是仙。

2  为人处事,大致有四种考虑范围或思考参数:

(1)利益   有好处就干,无好处或有坏处就不干,这是作为主体的思考参数。

(2)感情   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亲朋好友事好办。这也是一种主要的思考参数。

(3)道义   凭良心办事。这与前二者不同,它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性的原则,说起来是根本性的,实际上并非根本性的,它只是一种较大范围的整体主义利益的代表项,但也是一种重要的思考参数。

(4)法律   这是一种大范畴的利益原则,理论上它应排居首位,实际上它的位置常被(1)(2)项挤掉,与(3)项较为接近,也是一种必要的思考参数。

一般地说,(1)(2)两项是主要性的,(3)(4)两项是防范性的,但归根结底,决定人际关系的因素最主要最重要最明显最突出的还是利益考虑。

3  时至今日,人际关系的相互利害关系依据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种类型:

(1)消长对立的利己主义——损人利己,牺牲或夺取别人的利益,以维护和增长自身利益。

(2)平等互利的整体主义——从全局、全面考虑,实行互利互惠互补互助,使各方都增长利益。现在时髦的说法是:“双赢”。

(3)无私奉献的利他主义——牺牲自身利益,使得对方或组织或国家受益和增益。

4  因此,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模式,可以有积极的与消极的方式两种。

积极的人际处事方式是:

爱心

助人

大度(不计较些许小事,不怕吃些小亏)

(2)消极的人际处事方式是:

无求(人不求人一样高,无求则平等)

无争(不在一处共事,或共事不共心,各干各的,或避免争端,实行和平共处,谁也别招惹谁)。

保持距离(不让你不知道我的心,也不让你全知道我的心,形成一种朦胧、迷离、隔阂状态)

5  现代人际关系中,大多数人本宽厚原则,持互相关心或随和态度;一些人本慎处原则,持孤清独善态度;少数人本争夺原则,持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态度。我们对前者应予承认和称赞,对中者应予理解与体谅,对后者应予口诛笔伐之。除此之外,对于本奉献主义和理想主义原则,持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极少数超先进分子,应予景仰、尊崇、倡导与推广。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一般表现样式

1  处理人际关系,由于情况的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因此无任何公式可以套用之可言。但规则性地看,总体来讲,还是有共同点的。这些共同点,基本上就是比、争、算、处四种状态,和、让、斗、恕四种手段,缺补与异处两种格局,以及层层递解的方法等内容。

2  人际关系的四种基本状态。

(1)比

○人只要在世上活着,有二个以上的个体存在,不比也是比。因为有差异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差异。比,就是心里边的竞争,就是竞争的开始,就是竞争的起步,也就是竞争的状态之一。

○中国人的比的哲学是:“人比人,气死人;命比命,气成病”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在比的过程中,人人都有一种别人不如自己的感觉,或有一种自己强过别人的愿望,这就是“出人头地”的潜意识。事实上,在比的过程中,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胜利者、强者,不希望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弱者。这是就心理而言,至于能不能成为强者、胜利者,那是另外一回事。

○故不可不比,但要会比;不能不比,但要善比。善比者,心志盈盈;不善比者,愤愤不平。会比者越比越奋起;不会比者,越比越消极、颓废。

○人但知人不如我,人难知我不如人。比,忌以长视短;论,怕避重就轻。以己之长,视人之短,样样都优越,事事都倒霉,所以越比越气,越比越恨;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样样都不如,事事都应当,所以越比越急,越比越心虚。

○生活下比,贡献上比;便宜顺比,吃亏倒比;眼前小比,往后大比;强项正比,弱项反比;生命长比,得失短比;口舌不比,心劲要比。

(2)争  争即竞争或争夺

○人类对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或个人对社会财富的获得方式无非是两种:

一种是平均分配,公平的均分。古人云:“不患寡,患不均”,就是这种观点;

另一种是竞争、争夺。这种“优胜劣汰”,绝不公平。

○人们从心理上讲,崇尚均分,厌恶和害怕竞争,但无竞争则无进步。均分使人懒惰,使社会发展停滞,使生产在低水平上重复、徘徊,发挥不了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竞争则可以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使生产力得到较大的发展,社会得到较快的进步。因此,必须承认,从生产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上看,竞争优于均分。

○但竞争本质上具有极大的自私性、排他性和残酷性,竞争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搏,而不是善意的礼貌的比赛。尤其是早期的原生态的竞争,简直无规则可言,有的只是目的——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打倒对手,因此,也可以说,没有任何规则就是它唯一的规则。

近期有“公平的竞争”一说,但既是竞争,就很难公平或很难绝对公平:在一方认为公平的事,在另一方看来就非常不公平。公平常常是对一方的限制、抑制,而对另一方是偏袒、支持与怂恿。

○竞争是在自由状态下进行的,竞争无勾挂,所以多残忍、易欺骗;均分是在极权状态下进行的,均分无差异,所以多怠惰,易弄权。

○如何使人际中既充满竞争的活力,又保有均分的公平,这是一个颇费心思的现实问题,一个二律背反的或二难式的政治经济学命题,人们正在严肃地思考它,并寻求解决的好办法。

我们既不要慈善地舍弃竞争,也不要冷酷地回避公平,二者在何种程度上结合,在何种比率下兼顾,在何种状况下相互制约和摆动、调节,这不是一种经院式的理论,而是一种非常客观的实践,只有实践才是解开枢纽的玄机的“金钥匙”。

(3)算(算计、谋略)

○算计就是斗智,有竞争就有算计,而且主要是算计。竞争不仅要角力,而且要“角心”。算计就是竞争的取胜之道,中国的传统叫法是“谋略”。

○关于算,中国有几句最重要而意思竟然相背的格言:

“人算不如天算”——算无能论。

“事在人为”

“有志者事竟成”——算有能论。

这里,“天算”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人算”是指人的主观意志与主观努力。(我们已剔除了“天算”中的“宿命论”的神的意旨)一方面,我们得承认,人的主观意志(人算)确实战胜不了,改变不了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天算);另一方面,我们也必得承认,在客观规律运行(天算)的范围内,在事物的局部性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人算)可以了解、掌握、驾驭、运用客观规律。所以,人须努力、尽力,这是“谋事在人”,至于成不成功,个人确很难预料,因为这是个实践问题,实践只有等到事物的结局出现才能作出最后的判断,所以说“成事在天”。据此,我们承认“人算不如天算”,指的是结果问题;

但不管事成不成,人心中却须预想到成,心中有成成或有,心中无成成定无。预想着有成,准备着无成——这就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据此,我们也承认“有志者事竟成”,指的是态度问题。

显然,二者指的并非一回事。

○故天有天算,人有人算,天算定赢人算,人算可夺天算,天算人算,做了再看。

(4)处

○处即处世和处置。人活在世上,除纯生产和科学技术性问题外,说到底,就是处理人际关系。

○处理人际关系,是一门大学问。处理得好,一通百通,一顺百顺;处理不好,处处险阻,寸步难行。所以必须重视和研究这一门大学问。

○概略地说,个人处世处事,无非就是四种基本态度:

顺着——这是拥护派,

顶着——这是反对派,

溜着——这是骑墙派、风派,

闷着——这是消极的沉默的反对派和中立的观潮派。

下面我们将用整整一章来详细讨论它。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处理

如果把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梳理整顺一下,就可以看出,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无外乎就是处理好上下(不同地位的人)、左右(地位相同的人)前后(旧人与新人,时序不同的人)内外(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个群(个人与团体、群体、组织)亲疏(亲信心腹与陌路人、朋友与敌人等层次不同的人)冷热、宠辱等十六个方面的各种关系。

第一节  上下关系

1  上下关系包括封建的君臣关系,资本的雇佣关系和民主的领导与被领导(即上司与部属、官员与群众)关系三种。

○君臣关系——主要原则是“臣事君以忠”“君予臣以禄”。做臣下的对君王以及长官必须忠诚。忠诚的表现是服从,服从的最高标准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做君王与长官的对臣下与属下必须予以政治上权力、精神上的宠信和物质上的俸禄,综合起来说,就是“利”。所以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利”与“忠”的不等价交换关系,即收买关系。然而这里不存在什么化得来化不不来的计算,也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一切都是君王、长官说了算,所以这种交换不是平等的等价的。

○雇佣关系——即雇主支付一定数量的工资,购买佣员(体力劳动者或脑力劳动者)的劳动力,为他生产、科研、管理服务或提供生活服务。雇主与佣工(或雇员)双方可以自由选择,合则留,不合则去。所以这种交换,形式上是自由的,但交换值却是按经济规律和经济法则上下摆动的,所以又不完全是自由的。因为当供过于求时,工资就要压低,劳动力就会贬值;反之,又会出现抬高和升值现象。因此,雇佣关系是自由性质而非强迫性质的服务,这是它比封建关系进步的地方;但雇佣关系一经契约性的确立,服务就带有强迫性与服从性,这又是它与封建关系相似相承的地方。买方与卖方形式上是平等的,但收益性实质上又是不平等的,平等的外壳包藏了不平等的内容,这就是雇佣关系即购售关系的一大特色。

○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是民主政治的一种新型的内在的人际关系。双方在人格上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与主体,只有工作分工之不同,无人格高低贵贱之分。被领导的部属既服从领导,同时又监督领导;领导指挥部属,同时又接受部属的监督与批评。

理论地说,他们之间正常的关系准则应该是相互尊重与民主协商,即领导者广泛听取下属与群众的意见,经过与代表人物的民主协商,达成共识,形成决定,然后发动下属与群众来加以贯彻实施。近代政治家把这种方式简称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两句经典性的话;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却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一般有二种情况:一种是“一言堂”和“驯服工具”的组合,这实质上是封建君臣关系的延伸与变衍;另一种是极端民主化,谁也管不了谁,谁也不服谁的管,这就是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与汜滥。这是因为今日之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政治的准民主阶段,人际关系杂具纷呈,上下关系实际上是君臣关系、雇佣关系和民主关系的大混合之缘故。

2  然而人际的上下之间,无论是封建的君臣关系也好,资本的雇佣关系也好,民主的领导与部属关系也好,其最大的危险和祸害是下对上的篡夺与背叛,即取而代之。君臣相背则叛,雇佣相违则散,上下相离则乱。所以在上者要随时注意考察、防止、警惕下对上的这种政变性的图谋与威胁,否则,在上者就要从宝座上跌下来,破产、逃亡,甚至脑袋掉了还不知道是怎么掉的。

3  对用人方来说,运作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取后予式——先索取贡献,后给予恩赐、报酬,这是购买式;

一种是先予后取式——先予以充分的信任、礼遇和恩宠,后取得报酬,类似于刘备的三顾茅芦和韩信的登台拜帅,这是预支式。

对被用方来说,前者是卖出,后者是知遇,后者重于前者。中国的传统精神,历来看重后者。

4  上司用人,(若被用方)太能,则一怕自大不制,二怕取而代之;太无能,则一不于自身构成威胁,二徒于事无益耳。故宁选无能,毋选太能,前者之患小于后者。

5  下属奉上,一则能毋太露,露即遭忌,上不放心;二则功归于主,唯此避忌,实非阿谀,防身而己。

6  当不好被领导的人,也当不好领导。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是当领导的,领导者从被领导者中产生,也只有从被领导者中才能产生。一步登天的领导,选人传位的作法,都办不了事,都是行不通的。

7  选择继承人、接班人要慎重,当心他:①取而代之,篡夺大权;②过河拆桥,改变方针;③懦弱无能,被人架空;④成为亡国之君,匆匆过客。

第二节  左右关系

1  左右关系是一种横向的平等型的人际关系,这里,谁也不能领导谁,谁也不能决定谁的命运。所谓左右,即包括同学、同事、同僚、同行、同乡、朋友、同志、同胞等各种关系。

2  左右之间的联系有孤独型、合群型、亲密型、冷漠型四种:

孤独型——不与或很少与人们交往,比较封闭;

合群型——相互之间尚能相处共事;

亲密型——彼此极易情投意合,关系融洽,能密切协作,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冷漠型——不孤独封闭,但从不关心别人,表情严竣、沉默寡言。

一般来说,亲密型与合群型接近,孤独型与冷漠型靠拢。

3  左右相处,人际关系有好与坏两种情况:

好的情况是亲密团结,平等相待,同心协力,优势互补,共同扭成一股绳,向着一致的目标并肩前进;

坏的情况是嫉才妒能,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拉帮结伙,不断地制造摩擦,挑起矛盾,排挤暗算,甚至公开使用暴力互相残杀。

这是人的文明性与野蛮性、共益性与自私性二个方面在人际之间的反映。

4  处理好左右关系,应做到以下各点:对自己要求宜严,对别人要求宜宽;对进取心太强者宜防,对缺乏进取心者宜勉;对播弄是非者宜避,对心口不一者宜疏;对拉帮结伙者宜远,对洁身自好者宜近;对强于自己者宜学,对弱于自己者宜帮;对事关重大者宜明,对细枝末节者宜晦;对赴汤蹈火宜争,对论功行赏宜让。

第三节  前后关系

1  前后关系,有二种含义。一种含义是同一个人,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地位不同、时间不同,因而在别人看来前后判若两人;或是先贵后贱,先阔后败,先前高蹈后来卑下;或是先贫后富,先苦后甜,先前微贱后来暴发。人们对此,往往是态度随着对象身价的改变而改变,或是刮目相看,或是佯装不识,或是前踞后恭,或是前敬后鄙,真是道不尽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这种情形,我相信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不同程度地扮演过某种不光采的角色,鲜有能贵贱不计,前后态度始终如一者——以上是面对同一对象的前后而言。

2  还有一种含义是面对前后不同的对象而言——比如说,新交与故交,前友与后友,这也有三种态度:头一种是朋友是新的好,喜新厌旧,至少是不薄旧人爱新人吧;另一种是酒还是陈的香,人还是故旧好,不薄新人爱旧人吧;三一种是同眼相看,始终如一,来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不用说,当然是第三种态度最正确、最好。不是说“革命不分先后”吗?交友共事又何分先后呢?同心同德者,后交也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不同心同德者,故交也会兵戎相见。这在中国历史上见得还少吗?

3  至于各人自己对前后之交采取什么态度,那要看各人自己的利益、处境、性格、道德修养而定——但那是个人的事情,听凭各人自己的选择,我们应当让别人有这份权利。

第四节  内外关系

1  内外关系,这里有二种涵义。一是指自身的内外,即内心世界的想法、念头与外露的态度及言行表现。

理论上,圣哲们的教导无不是说:“人要表里如一”,心要善,情要真,气要平,态要和。但实际上,老实人总是要吃亏的,至少要吃眼前亏。笔者本人就饱尝了这方面的苦头与滋味。因此,在复杂的人情世态中,人们渐渐领悟了或看出了“伪”的必要,学会了虚假的态度与种种作法,“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尚属自卫的需要,不失善良的动机,等修炼到了“口是心非”“口蜜腹剑”的功夫,就决非善良之辈了。

要遵古训呢,还是要讲求实际呢?恐怕很难一言说尽,必须审时度势,采取对策。如果非要“一言而蔽之”不可,否则就要对作者打不及格分数的话,那就概括而原则地讲,可能是“以诚对诚,以诈对诈”吧!如果以诚对诈,那是孱头;如果以诈对诚,那是恶鬼,一个人性未泯的人,如何忍心干去!

2  内外的第二重意义,是指圈子的内外。人是有圈子的,而且是圈子套圈子,感情有圈子,血缘有圈子,地域、肤色 、政治信仰等等,也有圈子,人就生活在许许多多个圈子的内层和外层之中。

同一圈子里的人为亲戚、朋友、同志、同胞;圈子外的人为不相识者,陌路人,一般居民、市民、国民,甚至仇敌。

内外不能不有别,不可不有别,没有这道线,这个别,就不成其为内外了。但区别不是分割、分裂,更不是排除异己,八方树敌。凡圈子划得愈小者,团结的人就愈少,其外层的人数就愈多,因而阻力也就愈大;反之,圈子划得愈大者,外层空间就相对地缩小,因而阻力也就减少。内外这种消涨相异的规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正视与重视。所以,一个人,还是圈子划大一点好,人团结多一点好,阻力相对地小一点好。

3  除以上二者外,还有一种也可视为内外关系范围的家庭内外关系:如亲人与亲属、内亲与外戚,因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就无须在此处重复,以形成累赘了。

第五节  亲疏关系

1  亲疏关系是内外关系在感情上的表现及反映,二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2  同一圈子的人,由于利益相同、认识相同、态度相同而为亲为善;反之者为疏为恶。除此之外,亲疏更多的还有血缘因素在起作用,尤其是在东方世界里。“血浓于水”,当然血就比水亲,换句话说,就是血为亲,水为疏。这一句话就完整地道破了“亲亲疏疏”的东方信条——儒家的人际关系准则。

3  在位者不一定是亲,但亲者必须在位。位是组织中、团体中、政权中设置的网点,亲是放在点上依附自己同时又是保护自己的耳目、心腹和籓篱。“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任何人,尤其是居高位者,无亲则必然无助,唤而无应,呼而无响,成为孤家寡人,如此则势必被架空,被封锁,被剥夺权力,一旦时机成熟,便有人取而代之。所以,亲信,乃是一个人的基础、膀臂和支柱,万不可少,万不可失。——这已是被历史演出过无数次的确凿的事实。

4  “亲亲疏疏”的本义就是对亲者要亲密宠信,对疏者要保持距离。这本是人之常情。人们虽然在道理上、道义上极力提倡“亲疏对等,一视同仁”,但即使不是诳语,要真正做到却很难。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感情上自然有喜有厌,有好有恶,有爱有恨,因而就势必有亲有疏。要让人喜厌相易,好恶倒置,爱恨移位,感情上决通不过。但假如降低一下标准来要求,那就是尽可能缩小二者之间的距离,不让自己任性地走向极端——这应该是办得到的事情吧!

第六节  个群关系

1  世界上的人都是群中之人,世上不可能有鲁滨逊,所以,个人是群体中的个体,群体是每个个体之总和,个与群是密不可分的。但个与群既然有差别,也就有矛盾,特别是利益上的矛盾。有时候,在某种情况下,难免有这类情况发生:依了个人,就要损害群体;而依了群体,就要牺牲个人。

2  实践中,个与群之间的关系呈四种状态:

一是个群相安,即群中之我,我处之群,互利互益,各得其所;

二是个为中心,一切从个即我考虑出发;

三是群为中心,但有群无我,绝对丢弃个体;

四是个群脱离,与我无关。

3  集体主义者或整体主义者,过分强调群的重要性,有意无意地忽视或否定个人利益,看起来很高尚,实际是超越时空的理想主义,结果弄得丝毫没有个人的积极性,最终导致群体利益也保持不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每个人的努力,群体不就成了一个空壳,一个空中楼阁吗?——1958年我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没有个人的利益,也就谈不上群体或整体的利益。

4  个人主义者又在另一个极端上维护个体利益,否定和一概反对群体利益,结果大家都为了自己而各顾各,损害、侵犯群体的利益,一块块砖头、瓦片都独立了,离位了,那整栋大厦还能存在吗?最终必然导致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共同丧失或毁灭。

5  于是人们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学会了辩证地认识:个人好比一滴水,它离开了江河湖海就会干涸;而江河湖海如果离开了每一滴水,它就成不了激流与汪洋。争取个体与群体的一致与和谐,尽量避免了个体与群体的冲突,有个性并讲克制和有全局并关心每一个局部相结合,是处理好二者关系的要诀。

6  唯一正确的指导方针是互利兼顾,不断地调整它们之间的对比与划分。这种划分与对比乃是一种并非恒定的而是根据实情而定的正当份额的比率,超过或降低这种比率,破坏这种协调与平衡,都将导致先对一方的损害,其结果是使双方都必然受到损害,或者树倒而根死花落,或者根死花落而树枯。

所以个群关系不是有无关系,而是比率关系——这才是问题的要害与症结之所在。

第七节  冷热关系

1  冷热关系是个人对外界人际气候的情感反映或心理状态。

一般地说,人对认同的事情表示热心、关切,对持异议的事情表示冷淡与漠视;对自己的利害表示热心,对别人的利害表示漠不关心。

2  但在社会的进程中,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片面地热心自己、冷漠别人,结果自己并不能如愿和快乐,并且有思想的人,也不一定热众人之所热,冷众人之所冷,甚至反之。于是冷热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了:一方面要考虑,自己是否要和别人同热或同冷;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自己能否和别人同热成同冷;这样一来,人们对一些事物就不好随意和率直地表态了。

3  有的人认为:一个人经过修炼,应该表现得不露声色,冷热若素;

有的人又认为:一个人应该与别人、与社会、与民众同冷同热;

前者是沉着、冷静的旁观者,后者是热心、投入的参与者;前者明于事理,后者勇于行动;前者是理论家的姿态,后者是革命家的风采。

4  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相辅运作,则成功的可能性要增大许多倍;反之,如果偏颇地看待二者,并且对立起来,来个单打一,则成功的可能性要缩小若干倍,而把位置转让给失败。不信,你就试试看吧!

第八节  宠辱关系

1  人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几十年光景中,遭遇错综迷离,升降变迁频仍,或受宠,或受屈,俱在理在数。

2  受宠者荣耀之至,玉堂生辉,怎能不手舞足蹈,喜形于色?

受屈者蒙羞被辱,黜、贬、罢、夺,怎能不形容憔悴,心如死灰?

此乃常情常态,不如此则是矫情伪情、故作姿态。

3  然而大思想家大修养家偏又教诲我们要“宠辱不惊”,要深藏心头的喜忧,消却脸上的悲欢,用一副不表情的面孔对付外界,用一种死灰般的心境应付客观环境。真修炼成了这等样人,依我看,要末他们是大圣先哲,一代伟人;要末他就是个伪君子,一代枭雄。

4  至于关于宠辱方面的详细论述,请参看本书第三篇第七章第四节。

第九节  官场

人际关系虽然充斥天下,塞满人间,空间表现得极为普遍,时间延续到无限长久,但数量多并不一定就是最精到处。应该说,人际关系更集中更精彩的表演所在是官场,即官与官的关系之中。我们简直可以说,官场是人际的浓缩状态。如果读者对此要作更详尽的了解与研究,请参考拙著《官经》一书(199310月由燕山出版社编辑出版发行,广东新华书店经销)。此处为节省篇幅,恕不赘述,只此一提。

第十节  层层遞解法

要处理好全国关系,就得先处理好本省关系;

要处理好全省关系,就得先处理好本市关系;

要处理好全市关系,就得先处理好本单位关系;

要处理本单位关系,就得先处理好身边这几个人的关系;

能扶你、能害你、能决定你命运的人就是你的顶头上司和身边的这几个同事;所以,人际关系,说到底,主要也就是身边这几个人的关系,这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故口诀云:人际之方,不在他乡,一在同床,二在身旁,三在大堂。

第十一节  异处律与缺思律

1  在人际关系中,有二条重要的心理规律在起作用,这就是异处律与缺思律。

2  异处律,即居此思彼。

○居洋思华,居华思洋。华侨华裔,身处异国,举目皆“夷”,嘅洋之弊,心缅归根,离华思华,思华美华,故富爱国怀乡之忱;大陆一些华人,身处本土,举目皆华,身受一弊,满目皆弊,隔洋思洋,思洋美洋,故易生去国离乡之心。

○年岁区之思乡与怀远。人老则易思乡,所谓“树高万丈,落叶归根”;年少则趋于外谋,所谓“经风历雨,闯荡天下”。

3  缺思律,即所缺唯所思。(最缺少的感到最珍贵,到手的一点不在乎,不爱惜。)

○物丰而神往,神泛而爱物。物质需要满足了,则有精神的响往和追求;精神空虚浮泛了(实则是匮乏了)则转而又追求物质的享乐和物欲的满足。

第十二节  人际片论

1  人际关系,俗称“人缘”。人缘中,稳定、巩固的部分少,不断地变动、对换、改组、结合的部分多。内中,尤其是敌、友关系,很难固定。故人际关系必须和天变、地变、时变、事变等因素起相应的变化,不可草率,亦不可拘泥。多变则失信,不变则丧机,凡此二者,必使自己吃大亏。

2  人和人相处,当推和为先。你欺负我,我让你;让了多次还不行,我就抗议、警告;抗议多次还不行,掂量一下力量够不够,不够就躲避,够了就反击;待到把对方制服后,我就宽恕他,但要防止他报复。如此实施,就是做人的基本策略与方法,简述之,就是“和、让、斗、恕”四个字,说稍细一点,也就是和为贵,让为先,斗为主,恕为后。

3  好人和好人合在一起,叫同气相求,是珠联璧合;

好人和好人合不到一起,叫贤者相悖,是群虎争雄;

坏人和坏人合到一起,叫同流合污,是狼狈为奸;

坏人和坏人合不到一起,叫尔虞我诈,是黑吃黑;

好人和坏人合到一块,叫沆瀣一气,是殊途同归;

好人和坏人合不到一块,叫泾渭分明,是道不同者不相为谋,冰炭不得同炉;

好人和坏人在一起,一种是好人影响坏人,太阳入阴,扶正祛邪,改邪归正;一种是坏人影响好人,太阴入阳,正不压邪,魔涨道消。

4  处上不盖天,处中不冒尖,处下不无边;上要通,中要联,下要血阝。

5  人们关注的是:大人物的小事,小人物的大事;名人的隐事,凡人的显事。

6  人际关系中,要提倡一点少探少问主义,尊重别人的隐私。

7  一人千斤力,二人共五百,三人一百斤,四人仅五十,要问啥道理,内耗兼扯皮。

8  不要把事做绝,不留一点余地,没有转身之处。世界上的事,都是好处轮着来的,山不转水转,从来没有一好到底的,也没有一坏到底的。五年、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之后,必会有转机。物极必返,事物坏透了,就会好起来。这不是迷信,而真正是辩证法。

第十三节  做人难

1  为人不自在,自在不为人。人的一生,就是充满了矛盾、麻烦、难题、风险的一生。

2  人,难强、难弱、难直、难曲、难伸、难屈、难赢、难输、难持久。

3  做人难:

太差,人家踩,看不起;

太强,人眼红,拽住你。

太直,得罪人;

太伪,人不信。

太能,犯忌,人家怕;

太无能,人家嫌、渺视。

求人,人脸色难看;

不求人,自身难熬。

努力,活得太累;

不努力,活得太惨。

击倒别人,太残忍,下不了手;

不击倒别人,别人可要无情地击倒你。

出名,树大招风;

无名,举步维艰。

赢了,好花能有几日红?

输了,墙倒众人推。

有钱,多惹事;

无钱,办不了事。

…………

4  识人难:

○知人知面不知心。

好人和坏人,一年半载很难分清。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等到见人心,高兴、后悔都过了时辰。

5  用人难:

○圆的不稳,方的不滚。

○有才的无德,

有德的缺才,

无德无才的眼前晃,

有德有才的找不来。

6  难做人:

一心一意跟,会翻跟斗;

脚踏两只船,两边挨揍;

多方勾挂,人不相信;

全面撒网,难得丰收;

争取好的,偏好不了;

留条后路,给自己走。

凡此都是做人之法,但各有利弊,难在选择。

第十四节  世情与处事

1  世情,一是世人之情,陌生人的感情表现,非亲情的感情表现;二是世俗之情,全社会的感情表现。

2  世情善恶,都表现在人身上;世情冷暖,都反映在己身上。

3  世态决定世情,世情源于世态。汤,然后有沸;冰,然后知寒。

4  一人干,二人看,三人评,四人算,五人判,六人乱,最后大家都吊蛋。

5  一功毕百役,

一俊掩百丑,

一成释百疑,

一正止百毁。

6  好你,顶上天,

坏你,下火坑;

要你,怀中抱;

甩你,不着边。

7  功劳薄,

红花绸,

摔你一跤什么也不留。

8  处事三诀:设身处地想一想,换个角度试一试,放一段时间看一看。

如此,很多问题就比较能正确认识、公正对待与妥善解决了。

9  人有二种决事的方式:

一种人是遇事自己思考,自拿主张,秘而不宣,不与任何人商量;

另一种人是遇事先与别人商量,多听取别人意见,然后自己决断,拿定主意,一干到底。

前者是能干人,后者是明白人。能干人专心致志,不误时机,深不可测,制胜出奇;但智者千虑,难免一失。明白人集思广益,可免差错;但众口纷纭,顾此失彼,犹豫不决,坐失良机。故事急宜独断,事大宜旁征,事密宜自处,事宽宜博议。

10 生活中购物的方法有二种:

一是未雨绸缪,事先安排。好比夏天买冬天用的衣物,冬天买夏天用的衣物,时间充裕,品种齐全,价格合理,无须求人,随你挑,任你拣,较能买到价廉物美满意的东西;

一是临渴挖井,病急乱投医,临时抱佛足。这样,要不,就买到质量不高的物品,次货、假货;要不,就花大价钱,还得求爷爷,拜奶奶,走路子,托人情,事难很难办得如意。

储备与应急,这二种购物态度,推而广之,也可以代表二种不同的生活、处事态度,值得人三思。

第三章  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因素

第一节  五种作用力量

在人际关系中,通常起作用的是五种因素,即五种力量:

(1)体力的力量  这是主体天然所具备的因素;

(2)权力的力量  这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客观存在的因素;

(3)金钱的力量  这是人类社会中又一种客观存在的因素;

(4)感情的力量  这是主体外向作用于客体的因素;

(5)人格的力量  这是主体自身内在的精神因素。

第二节  体力的力量

1  体力是人际关系中最直观、最直接、最领先、最明显起作用的一种因素,也是最原始、最基本、最自然的一种因素。

2  两个人之间的较量,首先就是体力的较量。“七十二行,拳头为王”,二人比试,力大者胜,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

3  在两个人对立的基础上扩大发展起来的两个群体、两个部落、两个氏族、两个集团、两个阶级、两个组织、两个民族、两个国家、两个阵营之间的较量,也是从体力基础上扩大发展起来的实力的较量。实力,既包括人力,又包括财力、物力、科技力等。

4  在国际交往中,实力是发言权。一切军事、外交场合,都是实力在开口说话,无实力的国家只能沉默。

5  “狭路相逢勇者胜”,“艺高人胆大”,在体力不支或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才有气(心理因素)和艺(技巧因素)的参与和配合,换言之,它们都不是否定了体力的作用,相反,是通过气和艺的加入,才更好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体力的作用。所以,气和艺是体力的好帮手,而不是它的销蚀剂。

第三节  权力的力量

1  权力是一个人对其他人的支配力。权力既是地位的功能,同时又是地位的标志或象征。

2  权力欲即人的统治欲,统治欲是人的政治情欲,它的强烈度并不亚于人的生理情欲。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丧失权力就丧失一切,夺取到权力就意味着夺取到了一切。无论个人、集团、民族、国家都是如此。因此人们才拼死地争夺权力。

3  在人际关系中,谁有权力,谁就受到尊敬,谁就能发号施令。无权力者得无条件地服从有权力者,权力小者亦得无条件地服从权力大者,有权力者即成为统治者或支配者。权力以服从为前提,没有服从,权力就不成其为权力,它就一刻钟也存在不了,一点意思也没有。

4  一切军事、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科技斗争的核心都是为了争夺权力,一切人与人斗争的最后底牌,都是为了权力。

5  权力可以为人类造福积善,也可以造恶生祸;可以是善之首,也可以是恶之魁。这就是权力的二重性。它的功能决定于它的掌握与使用者。在专制者手中,它是罪恶;在人民手里,它是福祉。

6  人们不应该憎恨权力,只应憎恨权力的使用不当和权力的滥用。

7  权力是等级的产物。划分等级就是为了划分权力和保证权力的使用。没有等级,就无所谓权力;就好象没有位差,液体就无所谓流动一样。

8  权力只能用更大的权力去战胜,权力无法用真理即口舌去战胜,自下而上地去纠正权力的失误通常是无希望的。

9  权力在人际关系中是力量最大的因素,所以,权力支配人的一切。

10 在一切权力中,政治权力又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权力乃权中之权,权中之霸,权中之元。

11 聪明决不是权力的对手。

第四节  金钱的力量

1  在人际关系中,金钱是最灿烂、最活跃的因素,因而也是最受到欢迎的因素,权力是在人们的头顶上,而金钱是在人们的手掌上和心坎里。

2  金钱是一种购买力,金钱的神通、金钱的伟大功能在于收买。金钱能买到一切存在物,包括权力在内,何侃人和人的劳动力。无怪乎金钱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是真正的上帝。

3  决不能小看、低估金钱的作用。她是商品社会的王后,必要时她还可以做女王。

4  不是人在使用钱,而是钱在使用人,在使用人的青春、生命,人的智慧和体力,以及人的创造力。它在使用完人的一切后,然后还原为本质—— 一种流通的信物。

5  金钱,有人对它诅咒,有人对它礼拜;有人对它鄙夷,有人对它珍爱——失落者对它诅咒,希冀者对它礼拜;挥霍者对它鄙夷,占有者对它珍爱。

6  金钱,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演员,在生活中,在人际中扮演了各种角色:

从最神圣的,到最肮脏的;

从最光彩的,到最黑暗的;

从最温柔的,到最粗暴的;

从最坚定的,到最怯弱的;

从最忠诚的,到最虚伪的;

然而她,始终还是她,

待脱去一切面具、装束后,她只不过是一块无用的金属,或一张废纸,是使用赋予了她非凡的价值,离开了人,她便失去了一切价值。

7  金钱是能买到服从与尊重的,金钱是能买到发言权的,兴许金钱还能直接购买到政治地位和权力,唯一它买不到的是时间。因此,它也无法达到永久或永恒。

8  人们往往憎恶权力的专横,而更欢迎金钱的收买。其实,这是一种误会,一种错觉。对于一个受苦的人来说,做权力的奴隶还是金钱的奴隶,犹如用刀杀死还是用绳勒死一样,都不是理想的终结。

9  商品社会就二句话:有钱的当老板,没钱的做打工仔;老板发财,工仔出力。钱是最高的权威,市场是人的学校、舞台、陷阱和坟墓。

第五节  感情的力量

1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往往看重物质的力量,即权力的力量和金钱的力量;往往忽视精神的力量,即感情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殊不知物质仅能服身,感情却能服心。反过来说,人心不能力服、物服,只能情服,而且服人必先服心,服心就得用情。

2  感情在人际关系中是一种奇妙的力量。人们有了感情,可以不要金钱、权力,甚至生命,也要矢志以从。有了感情,可以吃苦不觉苦,遇险不觉险,赔命不惜命。有了感情,可以创造奇迹,产生传奇,迸出佳话。

3  感情的实质就是爱和恨。只有爱,才能体现关怀,唤起信任,发扬勇敢和牺牲精神;只有恨,才能表现出正义感、责任感和神圣感。唯爱与恨,才交织出人的感情世界的丰富与辉煌。

4  权力、金钱指挥不动的人,唯有感情的出台,才能指挥得动,才能统率得起。

5  中国人重感情,能理解感情、欣赏感情与享用感情,故在人际关系上,  崇尚情义,赞美桃园三结义式的信守,折服关云长型的忠义,讴歌文天祥一类的忠贞的品德,并且形成了一种思想文化传统。不了解这,简直就是不了解中国人。

第六节  人格的力量

1  在人际关系中,人格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它具有强大的吸附力与征服力。

2  人格的光芒,能照亮一切,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叹服。

3  统帅人格的价值,是率领军官和士兵们冲锋陷阵的最高作战指令。

4  人格——我们所依靠和使用的锐利的思想武器,它能顶一支强大军队的战斗力和杀伤作用。

5  人们对权力的服从是被动与勉强的,对人格的信服却是主动的和心甘情愿的。没有人格影响的服从仅仅是盲从。

6  人的一切成功,首先是人格的胜利,然后才是意志与才能的胜利。

7  人格的高低优劣是公认的,而不是自封的。民众是人格的裁判员。自己无法抬高和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因为这形象是人民你一笔我一笔把它描绘完成的。

8  人格的奥妙在于它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以短胜长,以贱胜贵,从平凡中创造奇迹,而在奇迹中仍然显示得十分平凡。

9  人格,简地是一种魔力,一种能迷住人心的魅力。每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谁都少不了它。

10 人格的内质是思想观点、道德修养和言语、行为表现这三者的统一。

11 人格的作用实质是表率的作用,身教的作用,而不只是语言的作用。表率是行为而不是语言。行为乃是无声的命令。每一个指挥员都必须懂得这条基本的道理。

12 语言是行为的诠释,缺乏实际行动的语言只会误事。符合行为的语言才有力量,脱离行为的语言是无用的空话和好听的废话,是栽不活的假花,放不响的臭弹,它非但不具备人格的力量,反而损害和销蚀人格的力量。

13 人格,这是生命之宝,生命之光。

14 人格的力量,感情的力量,这是主;权力的力量,金钱的力量,这是辅;再加上体力和实力的力量,这是基础:将这诸因素结合起来,人就完整了自己,也就完成了自己。

第四章  人际表现

第一节  人际是人品的主要表演区

1  人际是人品的主要表现场或表演舞台。人品的第一个表现场是他的家庭内部,此一场合的人品表现,往往是赤裸裸的,不带任何面具与化妆的本原状态。

2  人品的第二个表现场,也是他的主要表演舞台,就是人际,即除了家庭之外的、工作的社会的人与人的交往中。此种场合,突出的是人物形象与社会影响。

3  在人际中,人们为了博得好的评分,往往把自己打扮起来,而把自己的真实面目加以掩饰。但即使是这样,人们要活动,要表演,也就很难把真实的样子完全掩盖得了或长期掩盖得住,在冷不防时或不经意处,常常会显露出一鳞半爪,甚至半条尾巴来,让人家从一斑中窥见全豹,从片语中摸到心跳。

4  所以,从彻底的意义上讲,率意的真情和矫饰的伪态,也都是人际中的表现形态,不过是不同档次的表现形态罢了。

第二节  人际的表现形态

1  人际的表现形态可以说是气象万千,异彩纷呈,但综括起来说,无非是三形三态。所谓“形”,是指客观表现;所谓“态”,是指主观态度。

2  人际表现的三形是:强硬、圆通、软弱。

(1)强硬  此处的“强硬”是一个中性词,它包括强之两极。正确的强曰坚强、刚强、执着、忠贞不二、矢志不渝、不屈不挠;错误的强曰顽固、僵硬、执迷不悟、怙恶不悛,一条黑路走到底,撞倒南墙不回头,死不悔改,花岗岩脑袋。然而两者皆是“强”,皆是“硬”,皆是“刚”,皆是不肯作轻易的改变,皆是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认识、作风、态度。这种表现的人,个个都是强者,但结局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不是伟人,就是罪人;不是英雄,就是罪犯。他们无法成为平常人,因为他们不具有“平常心”。

(2)圆通  此处之圆通,也是一个中性词,它也包含二个极。正当的圆通曰灵活、机灵、随和、随机应变,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当的圆通曰圆滑、刁奸、投机取巧,看风使舵,八面玲珑,脑子得转,有奶就是娘,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然而两者皆是“圆”,皆是变,皆是随心所欲,出尔反尔,皆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立场、认识、态度、作风,以求得利益通达,财源茂盛,加官晋爵,名播海内。很明显,不圆就不能变,不变就不得通,不通则无法达到目的。

(3)软弱  千万请别误会,此处之“软弱”不是一个贬义词而一个中性词,它同样包含“软”之两极。一种软是怯懦、害怕、屈服、顺从、心甘情愿地弯下脊梁骨去,服服贴贴当奴隶或奴才;另一种“软”是在迫不得已时作暂时的收敛,在不利情况下作主动的退却和必要的忏悔,以驯服、听话、无能、没有作为的假象去迷惑对手、保护自己,为的是以后的伸展宏图,夺回江山。然而这两种表现都是软弱,不过是其实质真假不同而已。

3  人际表现的三态是:真、假和半真半假。

(1)真  是该人在人际交往中本着真心,怀着实意,心口如一,表里一致的表现。如真强硬,真随和,真软弱,这些都是真实的状态和真实的反映。

(2)假  是该人在人际交往中心口不一、表里相违的虚伪表现。如真强而假弱,真弱而假强,真滑头而假老实,真老实而假玩世不恭,这些都是假象,都是伪装。在人际交往中,此类人极多,不可不知,不可不察。否则,要上大当死当的。

(3)半真半假  这也是人际中的一种怪异形态,真真假假,闪闪灼灼,扑离迷离,叫人一下摸不清,猜不透,吃不准,抓不住。人际中,真假都好办,就数这种半真半假难办。而仿佛为人处世的大学问、大法门、大招数恰恰就在这真真假假、半真半假之中。坦率地说,凡是人,都多少做过一些这种半真半假之事,说过一些半真半假之话;凡办事,都遇见过、经历过、设计过这种“真作假时假作真”的恍惚朦胧的局面。世界上,纯真人与纯假人,都是少数,唯有这半真半假、真真假假的“二锅头”才是真正的多数,才是芸芸众生态。

4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人际处世的三昧就是:先识强弱,再辨真伪,然后是分敌友。把这三条掌握了,个人生命之舟,就可以放心地在人际的大海洋中航行了。

5  二个人做事比一个人做事往往会等于再多出第三个人做的事,那就是他们之间的矛盾。

从人际上讲  1+12  而常常是  1+1=345……

从效率上讲  1+1=1/2也是常有的事。

6  人有一个误区:总认为身边的花开得不美,而是远处的花,别处的花开得最美。所以距离产生美感,近观易见疵点,熟视久而生厌,长别乃生怀恋。是乃人际一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