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50开户门槛:用循环法耕种 圆生态农庄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33:59


在北京蟹岛荷花塘边,五只大鹅大摇大摆地走在路中央,旁若无人
13年前,这里是北京近郊一块几乎被撂荒的农田。如今,这块田地上农作物生机盎然、六畜兴旺,络绎不绝的北京城里人前来休闲度假,考察取经。短短13年,“北京蟹岛产业集团”在这块农田上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紧邻北京首都机场高速路东侧、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知名企业。虽然它的历史不长,却因其建立的完整生态循环系统、独特的田园休闲度假方式,蜚声北京城。
当能源短缺、干旱、垃圾围城、全球变暖等问题越来越危及人类生存,“低碳”、“生态”、“绿色”已成为人们口中高频词的时候,“蟹岛”以自己在3180亩农田上的成功实践,展现了一幅中国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多姿多彩图画!
1、因“钓螃蟹”得名
在这个距离北京东北四环路十来公里的地方,近年来每天接待的游客平均达到五六千人,节假日最多时一天曾有近2万人来玩。吸引城里人到蟹岛来玩的,是丰富的乡间情趣观看磨房井台、酿酒造醋,采摘有机蔬菜瓜果,挖白薯、花生,品尝现钓、现捞、现宰的鱼虾禽蟹,让小孩子认识各种农作物的植株。游客玩累了,可以泡温泉、睡四合院土炕,也可住星级宾馆。而不时到来的各地官员、学者、传媒人士,关注的则是这里的“循环经济、生态农业”。
1998年,由于种地挣钱不多,北京朝阳区金盏乡许多农民撂下承包的土地,纷纷进城打工。乡里于是收回土地,让种粮大户来承包。从小生长在金盏乡、曾当过农业技术员的付秀平听到这个消息,放下自己在北京城里已小有规模的建材厂,回去一气承包了3000多亩地,开始用北方农民的踏实苦干和精明,实现自己做了多年的“大农庄”梦。他认定,“民以食为天”,中国有13亿人,对农产品、尤其是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中国农业有着无穷的发展潜力,完全可以做成非常大的产业。
付秀平先在田里种水稻、养鱼、养螃蟹。那一年秋天,螃蟹的销路不太好,他就把螃蟹集中到一个小池塘里,准备年底再卖。偶尔有垂钓者去那里钓鱼,他们无意中把鱼钩甩进了养蟹的池塘,钓鱼成了钓蟹,让垂钓者有了新的乐趣,也让付秀平从中看到了新的商机。他马上动手在池塘边盖房子、开餐馆,办起了度假村。付秀平给度假村取名“蟹岛”,这个名字既从“钓螃蟹”而来,也寄托着付秀平要将这片土地变成“江南水乡”的美好愿望。
2、八成能源靠自产
十多年间,付秀平从一个农民出身的普通农业技术员变成了每年销售额达4亿元、利润总值近8000万元的“蟹岛产业集团”的董事长。他把三千多亩农田建成了一个无污水、无烟尘、无垃圾,农田和温室大棚里不用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旅游业的垃圾、污水被100%地处理和重复利用的生态循环园区。
付秀平常常向参观者介绍:“在蟹岛大楼的地下室里,我做了空气储存管道,每到春秋季节,把风口打开,让新鲜空气进到管道里,大楼的大厅和所有房间只要打开落地窗,开一条门缝,风洞效应产生的气压差,几秒钟就会使管道里的新鲜空气充满房间,靠它来调节室内空气和温度,每年有三个月不用开空调。”
蟹岛的房子和马路底下有7个巨大的水窖。付秀平说,“这些水窖像一个个保温瓶,白天电价1.38元,我把制冷的机组全都关了,等夜里低谷电价0.25-0.30元时打开,大量制冷,然后储存在这些水窖里。白天再输送出来,向室内供应冷气。三万平方米的建筑,一天能省下来四五千元的电费。”
蟹岛里还有两个颇为壮观的圆柱体,直径达25米,高9米,这是付秀平建造的沼气池和沼气储存罐。有了它们产生的燃料,蟹岛大大小小的餐馆能省下60%的天然气。蟹岛的垃圾全部先分类,分类拣出的可回收垃圾同时也是垃圾分类员工的工资,剩下不可回收的垃圾和每天产生的人粪尿、养殖场的畜禽粪便,还有农作物的部分秸秆,都进入沼气池。而沼液和沼渣,则取代化肥回到农田,生产有机粮食和蔬菜。这两个沼气池,每年还为周边地区消化7千多吨垃圾粪便。
加上太阳能的利用,蟹岛实现了所需能源的85%靠自产,电用得很少,污染严重的煤炭是从来不用的。
3、农业用水“天上来”
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上,付秀平也动足了脑筋。2002年,他建起了一个日处理能力达20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还开挖沟渠收集雨水。他说,在北京郊区,农业用水每200亩地要有一口井,但在蟹岛三千多亩地里,只保留了两口提供饮用水的井,其余的浇地井全都封死了。
有了污水处理厂,蟹岛所有的生活污水都先经过处理达到无害化,然后排放到氧化塘,进一步通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净化后,引入有三个篮球场大的沙床过滤,再用来浇灌农田、菜地、林地。
蟹岛里布满了网状的沟渠,这些1米多深、宽窄不一、用石块和水泥筑就的雨水收集沟渠加起来有上万米长。下雨时,雨水哗哗流进这些沟渠,再从沟渠里流进水库和大大小小的池塘,用来养鱼、养蟹、种荷花、划船。
就这样,蟹岛虽位居严重缺水的华北平原,却用不着抽地下水,就把三千多亩地种了,水还总是用不完,水库、池塘里也常常存不下。付秀平于是划出许多地块,让这些地块变成湿地,多余的水通过湿地渗入地下。充沛的水源滋养了蟹岛,造就了草青树绿花香的优美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蟹岛还打了两口地热井,从井里汲出的热水先用于建筑采暖、游泳池、游客洗浴,再流向温室大棚、鱼塘蟹塘,给室内外养殖种植加温,最后才流进污水处理厂。经过逐级循环利用地热井水,每年又节约了100多万kW/h的用电。
“除了渗透和蒸发,蟹岛的水没有别的去处。”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让付秀平很是自豪。“我把水都存在蟹岛,保持了非常大的水面。我们还做了一个城市海景,面积很大,几十亩地,有海滩、海浪、涨潮、落潮,可以在里面游海水泳、戏水、赶海。”
4、循环链条全是宝
蟹岛种植养殖的产品,也有一个循环的琏条。用付秀平的话来说,就是“在蟹岛,种出来、养出来的东西全部都被利用,一丁点儿都不浪费。”
付秀平解释,由于地里不使用化肥、农药,蟹岛种出来的是有机食品,每年在长期形成的优质土壤上产出的水稻、玉米、蔬菜等有机食品,先供应自己内部的职工和游客,剩下的才送到市场。而粮食加工每年产生的几十万斤稻糠,则掺点玉米粉或高粱粉,用来做酒酿醋,酒糟用来喂猪。稻草、秸秆和各种杂草全部集中到一起,晒干后粉碎成糠,然后掺玉米粉让它发酵,再拿去养猪喂鸡。养殖场的粪便通过沼气池发酵后回到稻田里。这个循环链条不仅大大节约了成本,还节约了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环节的消耗,提高了利润空间。
每当有人问起这种产业链的循环是从哪里学来的时候,付秀平都回答:我其实是回到老辈人的做法。过去,农村每家都会养几头猪,猪圈里垫上草,和猪粪一起沤成肥送到地里,桔秆当柴火做饭。“我们用科技手段改造这些千百年来农民创造的‘循环’方法,从中开发出更高的价值。通过招聘农林专业的大学生,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和专家合作,在育种、有机农业种养、微生物利用、节能建筑设计、生态环境规划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
5、有机食品可降价
卓有成效的资源节约和生态循环,为蟹岛赢得了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国家旅游局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北京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试点示范单位”等一个个闪亮的牌子。2003年8月,蟹岛生产的有机食品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有机食品综合认证。但付秀平总是说:“刚开始我可没有什么生态农业的意识,就是为了省钱。承包的地一亩要交三百多块钱,必须在土地上想尽办法,才能不赔钱。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都想法省钱,各种节约融合在一起就变成了现在的循环模式。”
付秀平常给各地来的“取经者”算账:一套沼气设备投资130万元,运营费用一年30万元,但沼气池年产沼气7.3万立方米,做炊事燃料使用,每天可节省煤气20罐,一年可节省100万元。沼肥的使用,以蟹岛现有耕作土地计算,每年能省下 60余万元的化肥钱,还大大改善了土壤。
蟹岛的成功“循环”并没有使付秀平止步不前。2002年,他把生产基地扩展到了内蒙古,到现在,已在那里开垦了4万多亩地。北京蟹岛农业生态循环的各种做法也被搬到了内蒙古的沙地上,扩大了有机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他说,在内蒙古基地,也要根据种地需要的肥料量,来决定养多少鸡、猪、羊和牛,让畜禽产生的肥与耕地的需求平衡。“种5000亩地的粮食需要3万方肥料,一头牛年产肥3方,养3000头牛,一年可保证1500亩地用肥。羊、猪、驴产的肥料同样也能计算出来。”
付秀平常说:“最终我要让有机食品和普通食品一个价!”他认为,只要走好农业生态循环的路子,有机食品的成本完全可以低于普通食品。他的账是这样算的:用化肥农药种粮,一亩地需要250元的化肥和50元的农药,如果这亩地打不出上千斤的玉米,就等于白干了。而用生态循环的办法生产有机食品,原来购买化肥农药的支出就变成了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