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营业员工作总结: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挑战与机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03:43
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挑战与机会作者:张书杰    文章来源:中国合作金融网  自2006年底银监会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机构市场准入政策始,100多家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相继成立并运营。其中,村镇银行发展最为瞩目,其对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影响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村镇银行:试点进展与发展前景
  按照银监会的有关文件,村镇银行是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具有完全银行牌照,可以经批准开展各类商业银行业务的社区性金融机构。同时,文件对注册资金、发起人及持股比例也做了相关规定,要求至少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发起人。
  村镇银行试点进展迅速。
  截至2009年9月末,银监会已批准成立村镇银行111家,分布在境内除西藏、海南外的29个省(市、区),其中四川、湖北、江苏、浙江、甘肃位居前列,均已成立10家左右,可谓东中西全面推进。2年多来,外资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积极抢进,中小商业银行行动迅速,国有商业银行相继跟进,都对村镇银行这一新生事物兴趣浓厚。其中包括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在内的中小商业银行最为积极,出资设立了80%的村镇银行。随着试点推进,村镇银行的资本金普遍大大增加,相当数量超过1000万元,目前最大的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资本金更达到2.5亿元。这样的村镇银行已不是我们当初印象中的“小不点”了。在金融仍是稀缺资源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对于有新的金融机构入驻普遍持欢迎态度,这促成了村镇银行跨地域设立的普遍现象。村镇银行在一些人的疑虑中、同时在有关各方的呵护下快速地成长壮大,2009年初,银监会更提出了要在2009-2011年设立村镇银行超过1000家,村镇银行试点已然提速。
  村镇银行前景可期。
  总体而言,村镇银行具有制度优势、后发优势和政策优势,前景可期。主要在于:一是村镇银行作为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产权较明晰,治理较完善。股东的权利义务清楚,股东质量总体上明显高于农信社,公司治理结构相对较为完善和有效。二是村镇银行具有“银行”的金字招牌,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业务种类齐全,相对于农信社具有制度优越性。三是村镇银行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确。村镇银行虽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和服务不充分而生,但其市场化、商业化、可持续的目标明确,是真正“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四是村镇银行具有政策扶持优势。作为银监会寄予希望的新生事物,其成立初期出现种种问题也是难免的,如发展的政策和环境障碍,银监会会尽其职责予以解决,试点两年多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在差别准备金率、再贷款支持等政策的基础上,将进一步研究税费优惠、2010-2012年监管费免征等问题。五是村镇银行背靠商业银行大股东,能够复制大股东的部分制度、管理、科技等优势。六是村镇银行轻装上阵,无历史包袱。
  当然,村镇银行也还存在着实力、品牌等短期难以完全到位的问题,更面临着在农村开展金融活动可持续性的挑战。然而,既然中国的“三农”问题一定要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那么,村镇银行成长为优质的地区性(至少为县域)商业银行就是完全可能的。多数机构在成立2年即实现赢利就是有力的证明。
    村镇银行之于农信社:挑战与机会
  村镇银行的出现,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农村金融进入了增量改革的新阶段。作为竞争对手,村镇银行对农信社的理念、文化、经营机制、业务发展等形成了全面冲击;作为服务“三农”的新伙伴,村镇银行为双方携手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创造了新机遇;作为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简称农村银行)可以参与发起设立的新型机构,村镇银行提供了借船出海、借鸡生蛋的好机会。
  对当地农信社形成冲击不可忽视。
  一是“一社独大”的市场地位出现动摇,产生心理冲击。国有银行撤出农村地区后,农信社已经多年一社独大,无竞争对手,形成了“舍我其谁”的思维定势。村镇银行的产生可谓横空出世,农信社从此不得不面临一个和自己使命、定位、业务和客户对象几乎完全重合的竞争对手。二是强化了农信社的危机感。具有制度优势、机制优势,轻装上阵的村镇银行,犹如一面镜子、一座标杆,让农信社更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痼疾,如产权不清晰,治理不完善,业务受限制,历史包袱重等等,从而增强农信社加快改革的紧迫感,坚定走市场化、商业化、可持续的现代金融企业之路的方向。三是可能直接造成农信社客户、人才的流失。村镇银行作为新进入者,吸纳部分本地优秀人才、挖掘农信社的部分优质客户,是很自然的策略,而村镇银行背靠商业银行大股东,起点高,机制灵活,注重服务和金融创新,将对农信社留住优质客户和优秀人才产生现实的压力。
  总之,村镇银行的进入,必然要改变既有的市场竞争结构。在欠发达的地区,往往只有农信社一家贷款机构,属于完全垄断市场。由于现实中存在价格管制,农信社供给能力有限,且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有限,导致不能覆盖所有有效的需求(存在贷款难问题)。村镇银行进入后,市场逐步演变为有两个寡头的垄断市场。村镇银行作为新进入者,可实行差异化战略,以更低的价格、更优质的服务展开竞争,农信社迫于竞争压力,也将采取降价及提升服务品质等竞争策略,经过一定时期的反复博弈,有效供给增加,有效需求满足更多,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提高。至于远期,市场格局也可能再次改变,如邮储银行真正全面开展贷款业务,寡头垄断演变为垄断竞争,农村进一步形成有效的竞争市场。
  正外部性的积极影响。
  村镇银行的产生,完善了以“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为目标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村镇银行增加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层次,改善了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扩大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也为农信社缓解了“一农支三农”的压力。村镇银行同样将会遇到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农村信用环境差等等问题,从而使长期困扰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再一次凸显出来,促使有关各方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加快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竞争产生进步,可以鞭策农信社进一步做好 “三农” 服务,也可通过寻求与村镇银行合作,创造新的增长点,与村镇银行一起把农村金融市场的蛋糕做大,分享发展的成果。
  为跨区域发展提供良机。
  近年来,农信社深化改革成效显著,目前全国组建的农村银行已经超过200家,其中一些农村银行已经不满足于固守一隅,村镇银行的出现恰恰为之提供了一个较低门槛的跨区域发展通道。也看到,北京、江阴、常熟等农商行以及鄞州合作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方面态度积极,频频出手。通过组建村镇银行,他们履行了社会责任,迈出了跨区域经营的战略步伐,创造了新的赢利增长点,更取得了一个进行全新金融创新尝试的平台,可谓一举多得。
                对策:闻鸡起舞与借船出海
  面对村镇银行的兴起,笔者认为,面临不同处境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本地有村镇银行的农信社,应以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乐观其成,积极应对,有竞争,有合作,共同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有条件在异地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农村银行机构,则可以审时度势,善加利用。这就是“闻鸡起舞”与“借船出海”。
  理性看待,积极应对,营造多赢。
  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作用。村镇银行的出现乃至星火燎原实属必然。因此,不管是当地已经有还是尚没有村镇银行的农信社,都应对这一发展态势密切关注,未雨绸缪。既不能漫不经心,也不必忧心忡忡;既要看到村镇银行的突出优势,也要对农信社自身的发展具有信心,知己知彼,积极应对。一是加快农信社自身的制度变革步伐。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模式和产权制度形式,加紧化解历史包袱,创造条件尽快成立农村银行,争取在产权制度、公司治理层面和村镇银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二是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转换经营机制。变压力为动力,强化内部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快技术进步,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与此同时,村镇银行对农信社而言不只是挑战,还意味着机遇。农信社可以尝试与村镇银行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寻求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可以与村镇银行一起寻求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例如请求有关方面放松对业务创新的管制;加大对农村金融包括货币、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促进其制度化、长期化;加强农村金融信用环境、法律环境建设等等,从而创造多赢,实现和谐金融。
  乘势而上,扬帆新航。
  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既然村镇银行有着值得期待的发展前景,有着宝贵的金融创新价值,有助于农村银行迅速实现跨区经营的“惊险一跳”,成本有限、风险可控而潜力无限,为什么不能乘势而上,借船出海、借鸡生蛋,迈上发展的新里程呢?所以,农村银行应该积极参与村镇银行的组建,既有利于探索自身走向现代金融企业之路,包括如何形成合适的产权结构、有效的公司治理、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成功的商业模式,还积极履行了社会责任,并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