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辨别药品的真假:决定孩子命运的技能 05 心理调节的技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50:27

05  心理调节的技能

学会与你自己内心静静地沟通,你将知道你生命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目的。——伊丽莎白·罗斯   

很多父母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只要学习就好了,不愁衣食,受到的照顾无微不至,比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强多了,他们怎么会有心理压力呢?但是,现代的孩子在得到铺天盖地的爱的同时,却越来越失去了随心所欲地玩的自由;在得到大量玩具的同时,却失去了与父母拥抱、游戏和谈话的机会。而且在孩子感到压力时,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往往无法清楚地讲出来,因此他们有时无法得到父母的及时帮助,自身的知识以及处世经验缺乏造成他们也不能自己解除压力。若压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将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给将来的发展也带来不利。所以,父母们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状况,多引导他们,让他们学会心理调节的技能。   

一、树立自信心   

小红今年十岁,上小学四年级了,老师让她当班级干部,她就总是说“我不行,我做不好怎么办”。老师反映小红上课从来都不积极举手发言,其实,提问的问题她也不是不会。老师发现她的嗓音特别好,歌唱得很出色,推选她参加市里的歌咏比赛,她还是说“我不行,我做不好怎么办”。为了锻炼她的胆量,每次他们班级在学校获奖的时候,老师都特意叫她上主席台领奖,可是她都是这两句话来应付人,从来不敢积极主动去做事情。“我不会的”、“我从来没做过”、“我不行”、“我不敢”、“做错了别人笑我怎么办?”这些话是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常说的,又因为他们总是抱有这样的想法,行动中也就表现出迟疑、被动、唉声叹气或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由此恶性循环的话,他们的未来就让人担忧了。   

总觉得自己不行的青少年一般都具有自卑心理,老是自我否定,缺乏自信心,做事畏缩不前,害怕失败,不愿去尝试、探索,甚至放弃成功的希望。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只有充满自信心的人,才更容易受到别人的重视,因为要是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话,别人怎么去相信呢?而且缺乏自信的人一定不会主动表现自己,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谁又会心甘情愿做你的伯乐呢?那么,青少年应该如何树立自信心呢?   

(一) 给孩子创造一片宽广的天空   

这个提法可能让父母们觉得很冤枉:“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们可是一直全力支持、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呀”。其实,问题偏偏就出在这里,正因为父母十分关注自己的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就不免过于迫切,从而提出过高的要求,孩子难以达到就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所以我们提倡父母给孩子创造一片宽广的天空。   

* 多鼓励,少盲目攀比。父母不要常对孩子说:“你瞧,人家小明多聪明,总是考全班第一名,你怎么就这么笨。”之类的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总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孩子的短处比,只能使自己的孩子越比越缺乏自信,甚至破罐子破摔了。只要知道不断地努力,就是个值得自豪的、成功的孩子。当孩子说我不行时,要鼓励他而不是责备他,多举一些他的优点,他就会为此加倍付出,时间长了就会做得很好。   

* 多欣赏优点,少泄气。在思想上要认清这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成绩不是理所当然的、可忽略不计的,是他们付出很多努力以后才获得的,点滴自主的探索都是极为可贵的进步,应该对其大加称赞。用欣赏、夸奖、鼓励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要觉得无关紧要,或者说别的孩子早做到这个了,来让孩子泄气。   

* 多宽容孩子,少责骂他。即使孩子犯了错误,或成绩不够理想,父母也不应指责他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因为如果孩子在整个成长经历中,总是听着父母的责骂,就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他就总觉得自己什么也干不好,逐渐对自己的能力开始怀疑,形成一种自卑的自我评价系统。因此允许孩子失误,这是每一个做父母的所应拥有的最起码的宽容。   

* 多尊重孩子,尤其不要在人前指责他。要多赏识孩子,不用尖刻的语言嘲讽奚落孩子,如果当众讽刺贬低或故意揭短,夸大孩子的缺点,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最初都是从成人的评价中获得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称赞、赏识孩子,就是对孩子个性、能力的一种肯定。   

(二)让孩子自己树立自信心   

要想真正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来,不要让他觉得父母是刻意来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否则的话,会让他自己更加缺乏自信。只要给他创造机会让他自己锻炼自信心就行。这里有这样的建议:   

*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可以在创设宽松的家庭环境以后,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放手让孩子去想,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允许孩子尝试错误;注意“君子动口不动手”式的指导,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少给孩子不必要的帮助,每天给孩子简单的任务让他独立完成。父母从日常生活入手,适时、适宜地提出他们力所能及或稍克服困难就能获得成功的要求,给予独立锻炼的机会,才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立真正的自信心。   

* 让孩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鼓励他们勇敢地参加集体活动,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进步就及时表扬。这样孩子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自信,从而引发其潜在的积极性。鼓励孩子大胆交朋友,使别人感到自己是真诚的。教育孩子正确看待优缺点,正确承认、对待自己的不足,懂得每个人都有缺陷,但并不代表有缺陷的人就不是优秀的人。   

* 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与孩子相处时间最多的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因此父母在处理日常事务或工作中,应该表现得自信心十足,不要碰到一点小挫折就心灰意冷,委靡不振。孩子从家长自信的表现中将会获得良性的暗示。   

* 让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父母应帮助孩子养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学会从自己过去解决各类问题的成功经历中寻找经验,自觉运用积极自我暗示的习惯。如考试前默念“我一定能正常发挥的”,每天早晨起床以后就对自己说“今天我感觉很好”等,对增强自信心都会有较好的效果。   

* 帮助孩子掌握一技之长。比如根据孩子兴趣让他学习乐器、舞蹈、绘画、演讲、书法等,使孩子觉得自己拥有比别人强的一些方面,一有机会,让他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的特长,这样能很有效地增强他的自信心。   

二、培养坚强的毅力   

著名诗人李白小的时候,不大喜欢读书。从他家里到私塾要经过山林和水涧,所以,他不是游山玩水,就是张弓击鸟,经常迟到;放学后又是一路玩耍……他根本不在乎学习跟不上。一天,在李白回家的路上,他正准备到树林里去打鸟,忽然听到从水涧那边传出铿锵的声响,便好奇地循声跑去,看见有位老太婆正在石板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棒。李白百思不得其解,就问老婆婆:“老婆婆,你磨铁杵干什么?”“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给我女儿绣花用呀。”老婆婆回答道。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啊?”老婆婆一边磨一边认真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一直坚持下去不放弃,就能成功。”这一番话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厌学的小李白的心扉。此后,他一直牢记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勤奋好学,学识不断丰富。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 

综观古今中外,凡取得卓越成就者,都是做事能够持之以恒、有毅力的人。“水滴石穿”的古训,就是告诫人们:只有做事有恒心,有决心,才能获得成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坚忍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决心是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取得成就的强大动力。所以,父母们,要想孩子将来能够做出成绩来,就要从小开始培养他们勇于克服困难与挫折、坚强而有毅力的品质,这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一)让孩子勇于克服困难和挫折   

人一生当中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的,总会有遇到困难、挫折和坎坷的时候。有的孩子在遇到挫折与失败、受了委屈以后,回到家便倒在床上大哭起来,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做事情仍是一蹶不振,灰心丧气,打不起精神。作为父母,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呢?建议从这几个方面下手:   

* 让孩子学会客观地分析造成挫折和失败的原因。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教会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引导孩子客观地看待造成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总结战胜挫折和失败的方法。   

* 发挥榜样的力量。很多时候,榜样的力量对小孩子来说是无穷的。父母给孩子找一个身边具体的榜样,在此感染下,孩子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心的上进热情,把挫折转化为战胜困难的动力。父母还可以给孩子讲中外名人战胜挫折的轶事,由此让孩子懂得:人要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就得付出艰辛的劳动代价,就要有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与毅力。   

* 在课外活动中增强抗挫能力。父母可以有意给孩子创造锻炼克服挫折能力的环境,比如,带孩子去郊外远足,让孩子主持家务等。有意识地让孩子从中磨练意志,培养他的抗挫能力。   

* 改变传统家教方式。我们的孩子大多缺乏必要挫折、困苦的磨砺,意志脆弱。家长应该做到:⑴改变溺爱娇惯孩子的教养方法,让孩子受些吃苦教育;⑵增加孩子的劳动量,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不要包办;⑶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即使批评也不能抹煞孩子的进步,这样既纠正了错误或不良行为,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 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现在有些孩子十分好胜,暂时的失败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使自己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这时父母应让孩子学会:⑴客观地看待已经取得的成绩,既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高,也不要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⑵准确地与他人相比较,既比上又比下,既比优点又比缺点。   

(二)让孩子具有坚强的毅力   

青少年们通常比较缺乏耐力和自制力,做事情喜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然就难有什么成就和大作为了。父母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 帮助孩子树立一个明确、高远的目标。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自己确立一个目标,千万不要将父母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然后经常提醒孩子为自己的目标付出努力,同时想方设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由于目标明确,孩子自己会要求自己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退缩。   

* 鼓励孩子一心一意地做一件事。青少年的兴趣常常会很快转移,因而不少孩子今天学钢琴、明天学电脑、后天再学绘画,到头来却什么都没有学会。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做某件他感兴趣的事,在获得成功之前决不停手。实际上孩子坚持一件事本身,就是对自己意志力的培养和考验。    

* 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坚强的毅力,尤其是那些需要坚持才能完成的运动项目,如慢跑、爬山等,对锻炼孩子的意志力更有效。当然父母的要求也不能过高,因为运动水平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逼迫孩子“一步登天”往往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锻炼意志的目的,反而挫伤孩子的身子骨和宝贵的自信心,最终使孩子视“坚持”为洪水猛兽。   

* 挖掘孩子的潜能。父母不要总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塑造孩子,而不尊重孩子的看法和自我评价。正确的做法是耐心发掘孩子的潜能,我们就可创造条件使孩子得到表现的机会,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其自信心,变得活泼开朗、坚强起来。   

* 多示范,少指责。很多青少年自信心不足,懦弱、抑郁、自卑。父母如果老是指责孩子这不对、那也不是,久而久之,孩子就真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了,加重了抑郁心理。如孩子有错误时,要向孩子解释和示范什么是正确的,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对,孩子会做了,多一份自信与乐观。   

三、在考试中保持良好心态   

玲玲,一名十七岁的花季少女,某省重点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在进入高三以后,她经常出现紧张、不安的状况,注意力也集中不起来,学习效率较以前明显下降。这位女学生出生于教师家庭,但是从小开始就受到父母严格的教育,即使考试偶尔失误,也要受到严厉惩罚。小学起,学习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综合成绩排名总是保持在全年级前三名,学校、家长对她寄予很大的希望。但在离高考一个多月前,却表现出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失眠,看书复习效率每况愈下,模拟考试成绩一次不如一次。老师和父母由关心到埋怨,使她痛苦不已,发展到后来经常啼哭或发脾气,并拒绝上学,拒绝参加高考。最终,其母亲不得不陪同她来到心理咨询门诊,心理医生诊断为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惧,是指因考试压力过重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能伴有失眠、消化机能减退、全身不适甚至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一系列症状。这种状态影响考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和灵活性,降低应试的注意力、记忆力,使复习及考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无法参加考试。有的考生因此反复逃避考试,严重者可发展为精神障碍。但是,虽然我们今天的教育已经不主张应试教育了,但是在工作学习中还是会经常要经历考试的,因为考试毕竟是选拔人才的一种客观手段。如果自己的孩子因为不能摆脱考试焦虑、难以达到良好的心态而失去种种机会,与大好前程失之交臂,岂不是可惜?父母们,一定要指导孩子在考试当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一)考试焦虑的原因   

考试焦虑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来源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内因主要是与个体的个性、抱负、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有关。考试焦虑是后天形成的心理障碍,是个体在不良的教育环境下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与下列因素有关:   

* 多数是因为家长和老师有意或无意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提出过高要求,超越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因此形成了过度的心理压力。   

* 考试焦虑程度与自身能力水平呈负相关,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或学习效果较差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 考试焦虑程度与抱负水平呈正相关,即要求自己成绩过高的孩子更容易发生焦虑的状况。   

* 考试焦虑程度与竞争水平呈正相关,即考试意义越重大、将要遭到淘汰的人越多、竞争越激烈越易产生考试焦虑。   

* 考试焦虑程度与考试失败经历呈正相关,即经历过重大考试失败的孩子容易发生考试焦虑。   

* 考试焦虑程度与心理、生理状态呈负相关,即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容易发生,且生理状态不佳的话,也会产生因考试而不安的状况。   

(二)帮助孩子在考试中保持良好心态   

因为考试焦虑是—种心理障碍,父母只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其产生原因和机制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减轻压力,放下包袱。有效地降低考试压力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首要措施。考试焦虑常常随着考试的结束而迅速消失。但由于对学生来说不能避免考试,因而应优先考虑在不影响正常学习情况下减压。考试压力是考生主观认知在客观条件下作用的结果,老师,特别是父母负有相当的责任。教师和父母应该对考生的学习能力、自觉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恰当的估计,改变 “压力越大,效率越高”的错误观念。引导孩子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降低过高的学习目标,让他们保持恰当的压力就可以了,要学会重视学习过程而不要太计较考试的最终成绩。可以通过养成将考试当作业、作业当考试的习惯来减轻压力。   

* 端正动机,改变认知。考试焦虑是孩子对考试这件事在认知上的歪曲,导致情绪上的紊乱和行为上产生的异常现象。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且常常绝对化,即认为考试失败会导致可怕、乃至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帮助他们改变对考试的错误看法,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才是造成压力的关键,帮助他们分析为什么在同样的迎考中,其他学生没有过高的考试焦虑,通过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放下包袱,树立正确的考试动机。要相信只要平常自己努力了,考试结果就不会差的。   

* 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大多数患有考试焦虑的孩子在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上存在缺陷。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太多,且生活安排单调,不注意休息和文体活动,即使在娱乐时也在想着学习,使自己的大脑老是处于紧张状态,不能通过文体活动,达到生理与心理上的完全放松,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调节机能紊乱。因此,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指导他们合理用脑,注意营养,劳逸结合,维护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能够有效防治考试焦虑。   

* 学会放松,保持平常心。多数患有考试焦虑的孩子缺乏在特定情景下控制自己的能力,因而父母们有必要帮助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行为再造。使他们在紧张时能够运用意念控制、调整呼吸等多种方法松弛躯体,转移注意力,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以达到调整心理状态的目的。有必要的话,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放松训练更为有效。   

大多数患有考试焦虑的孩子通过上述措施是能够出现明显好转的。但是,对少数严重者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治疗或配合药物治疗。由于考试焦虑发生率很高,对于父母来说,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健康、正确的应试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四、大胆地向前走   

贝贝,今年已经12岁了,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小女孩,但就是胆子很小,性格偏于内向。在人多的环境当中,别的孩子敢说敢笑敢唱敢跳,而贝贝总是躲在后面,推都推不到前面去。在学校里,有什么事情总不敢跟老师说,学习上遇到了问题不敢举手提问。学校操场上,同学们打球、跳绳、下棋,贝贝就独自在他们周围徘徊,因害怕而不敢开口说话,不愿和同学交往,内心深处往往充满着孤独的烦恼、寂寞的苦闷。平常只要别人呵斥她一声便会掉眼泪,连说理的胆量都没有,欺负了也只好忍气吞声。她妈妈甚至担心她会憋出什么病来。   

有些青少年,从小就只和父母亲人生活在一起,而且,现在的孩子又多为独生子女,和外界的交往比较少,所以他们的胆子通常都比较小。做事情怕前畏后,或者遇事容易紧张。但是,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不需要唯唯诺诺的人。父母要想让孩子闯荡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就要指导孩子克服胆怯、懦弱和紧张,让孩子拥有一颗勇敢的心,在人生之路上大胆地迈步向前。   

(一)教会孩子克服胆怯   

如果您的孩子表现出胆小退缩的特征或者比较孤僻、心细等,父母要注意纠正这些弱点,注意改造孩子的自身气质,给孩子塑造一种更完美的个性。那么,如何教孩子学会战胜胆怯呢?我们给父母们这样的建议:   

* 增加孩子与外界的接触。孩子长期被关在屋内,犹如生活在“世外桃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很少,久而久之,就养成郁郁寡欢的性格,与周围的陌生人“老死不相往来”,影响了身心健康。所以父母要注意让孩子多一些见多识广的机会,主动带孩子去和周围的孩子接触、交友,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同龄人在一起,跟着他们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地得到锻炼,变得勇敢、坚强起来。    

* 父母不要过分呵护。父母要是什么都替孩子包办,让孩子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产生了依赖感。一旦离开父母,就会不知所措,遇事就慌张起来。要培养孩子的胆量,父母就不要过分呵护他们,放手让他们做自认为能做的事,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比如,晚上一个人上厕所、自己到超市买东西等。   

* 教会孩子自己化解意外的方法。如在公共场所和父母走散了,怎么办?站在原地不动,或者找一位值得信赖的人(如警察、公务人员)求得帮助。如果自己受了皮外伤,就用洁净布块绑住伤口止血,然后设法告诉父母或邻居。让孩子掌握一些应对意外的方法,在意外真的发生时,孩子不至于因束手无策而怯弱,既以防万一,又锻炼了他的胆量。   

(二)教会孩子克服紧张情绪   

生活上的紧张是谁也无法避免的,很多孩子在处于紧张状态时,意识活动就会受到干扰,胆子变小了,思维就不清晰、判断也跟着失常,本来很容易达到的目标变得遥不可及。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克服紧张的情绪?父母们可以试一下这些做法:   

*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氛围。造成孩子心理紧张的因素有诸如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等很多方面。因此,要想孩子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紧张刺激具有较高的耐受力,父母亲必须给孩子营造良好、和谐、舒适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氛围。在家庭里,父母亲间的关系和睦、融洽;尊敬、爱戴长辈老者;对小孩子友善、随和,要求不苛刻,使家庭保持轻松、愉快的气氛,为孩子的成长建立宽松的家庭环境,孩子的身心就会得到和谐发展,适应能力增强。相反,如果孩子一回到家里,就总是见到板着面孔的父母,听到的是刺耳的训斥和喋喋不休的争吵,感受到的是冷冰冰的家庭气氛,孩子自然就会变得敏感、胆小、怯弱,容易紧张。另外,父母要是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压抑孩子其他的爱好、娱乐等,孩子会因沉重的学习压力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甚至难以自拔。   

* 培养孩子大度宽容的品质和健康的体魄。古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大度的秉性、开朗豁达的性格易使孩子在心中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遇到紧张的刺激就能够自我化解,对付紧张状态的能力和耐受力相应就加强。而且身体强壮,还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抵制紧张的刺激,不至于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   

* 让孩子学会拒绝。孩子在社会生活中不停地和他人发生交往接触,人家的行为也许会对孩子构成潜在的危害,成为导致紧张的因素,因此,让孩子掌握心理上的防御机制,学会拒绝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发生,能够让孩子克服紧张情绪。   

* 教会孩子一些克服紧张的有效方法。比如:(1)注意力转移法:例如,在考试中遇到难题解不出来时,让孩子把它暂时搁置一边不管,先不去想,等会了再做。又如,孩子准备上台演出,总是紧张得手足无措。这时,父母可引导孩子谈论或做些别的不相干的事,使孩子不再注意表演的事,紧张情绪就很容易被克服。(2)深呼吸法:孩子有紧张的感觉时,教他心里不去想产生紧张的事情,不断深呼吸,缓解紧张情绪。 (3)善待自己。父母要教育孩子在生活中树立切实的目标,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同时,无论在学校、在公共场合还是在家里,尽可能不要有情绪冲动,保持心情舒畅和愉快。即使遭受挫折,或事情不如意,也要相信自己,充满乐观精神,为争取早日成功而奋斗。    

五、纠正孤僻的性格   

露西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合群的小女孩,从来不与同龄的小伙伴一起做游戏玩耍,上课时从来不愿意举手发言,即使老师主动提问她的时候,她也是唯唯诺诺的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小伙伴们在一起开心地玩时,她总缩在旁边不出声,一幅郁郁寡欢的样子。她就是喜欢独自呆在家里,一个人玩自己的玩具。即使在很少的想出去玩的时候,还都要求妈妈陪着她一起出去。班上开展集体活动时她总是自己一个人躲得远远的;平时大人问她话时,她总是咬着手指头,站在那里不挪地儿,也不出声。   

当前,人们大都住在高楼大厦之中,即使邻居也可能“老死不相往来”。一个家庭当中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小孩,没有兄弟姐妹陪其玩耍,父母大多也都要忙于工作常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孤僻起来。而且这些孩子还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向父母、老师及同龄人关闭心灵的窗户,很少向别人打开心扉。如果不对他们及时加以引导,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未来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的,甚至会给成年以后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一代,父母们一定要帮助孩子纠正孤僻的性格,建议采取以下方法。   

(一)让孩子摆脱孤僻的性格   

* 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如果父母双方不和睦,经常吵架的话,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创伤,或者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培养,就会因此而整天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从而性格变得孤僻。因此,家长应给孩子创造出一个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真正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让孩子体验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和欢乐。   

* 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父母要是经常把孩子闷在家里,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变得孤僻。家长应让孩子从“自我”的小圈子里走出来,让孩子多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游戏、生活。父母可以利用节假日之类的业余时间带孩子到游乐园、动物园、公园等地方玩;带孩子去串门、走亲戚,减少孩子对不同人、不同情境的陌生感,增强其交往欲望和兴趣,性格就会朝着活泼、开朗、大方的方向发展。   

* 父母先做孩子的良好榜样。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要是自我封闭、无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话,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他产生孤独感、形成孤僻的性格。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父母应言传身教,在言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应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出一个良好的性格。   

* 父母注意自己平常对孩子的评价和态度。父母要是动不动就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训斥孩子,孩子就会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会认为自己很笨或行为不好,几经反复,这种自我体验就会沉淀下来,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都不行,谁都不如,从而一个人缩在一旁不敢出声、心情压抑。所以父母对待孩子要尽量采用一些积极的评价,比如“虽然你不是做得最好的,但妈妈仍要表扬你,因为你是最努力的一个了。”“你要是再加把劲的话,一定做得更好!”这样注意评价,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如爱抚、夸奖,都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使孩子自信、开朗起来。   

* 增加孩子的“参与”意识。孤僻的孩子大多着迷于一些不需要与人合作的兴趣。如打电子游戏、看电视等,对周围的东西不闻不问。父母可以中断孩子的这些着迷的爱好,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鼓励孩子陪同父母外出采购、参与做饭或帮邻居取报、取奶、送信等,以让其与人进行交往及培养其助人为乐的品德。   

(二)让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   

如果您在采取上述措施以后,孩子性格孤僻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您仍要继续努力,趁此东风让孩子成为一个合群、受到欢迎的人,帮助孩子在他的圈子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以后的社会交往打下坚实基础。   

* 教育孩子在言谈举止上做到彬彬有礼。告诉孩子注意衣着整洁,举止得体,言谈文明,风度高雅,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喜欢、爱戴和欢迎。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多使用“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礼貌用语,还要教会他使用得恰到好处。   

* 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与同学、邻里友好相处,使孩子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平等、友善、和谐的交往。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集体中感受集体主义精神,淡化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我意识局限性。   

* 父母对孩子要既爱又严,建立规范。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做到爱严结合,建立规范,不要给孩子养成自私自利、眼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坏毛病。教育孩子心中要有他人,为别人着想。在家里要懂得关心父母、老人。在外面,引导孩子去关心别人,关心左邻右舍,关心、帮助同学、尊敬老师,在公共场所关心他人。当孩子做得对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赞许、表扬的回复,表现出因为他的行为而感到自豪,让孩子觉察到自己做了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他就会再接再厉的。   

* 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过分照顾保护和娇惯迁就,他们往往什么事情都不用想不用做,对父母产生了极强的依赖心理。所以父母应该要求孩子克服依赖性,促其自理,导之自强,教之自立,从日常生活、劳动做起,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其独立能力。自立的孩子,不但能克服孤僻,而且通常都会受到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