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2013b安装教程:熊丙奇:教育平权为什么裹足不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8:28:25

熊丙奇:教育平权为什么裹足不前?

发布时间:2011-11-07 10:54 作者:熊丙奇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190次

  近日,张千帆等15位学者联名提请国务院和教育部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再次将高考户籍问题推向舆论的焦点。10月29日,在一次研讨会上,20多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公布,方案建议,应“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等标准认定。


  去年7月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到“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这一举措被认为是推进高考公平的重要改革,但从《纲要》颁布至今一年多时间,具体的办法,并没有出台。


  总体看来,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一直停留在表态层面,态度很鲜明坚决,但路径很不清晰。这次,针对学者的建言,有关部门负责人也随即表态说,一个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专门工作组,正在对高考改革涉及的相关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相关政策、办法或方案在出台前还将进一步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相比今年“两会”之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表态——“目前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并没有多少实质进展。


  15名学者的建言,想必是为了推动这一进程加速,促使《纲要》文本落地。但在笔者看来,建言并没有走出当下的教改模式,因此,其走向也有可能与《纲要》的命运一样——文本充满“亮点”,可却难以落实。


  早在教改《纲要》征求意见时,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学者,就曾提出,首先得改革教改模式,不能再采取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方式,如果依旧采取这一方式,就不可能触及改革的实质——推进教育行政部门放权,而应将教改《纲要》变为教改法案,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但现实中,教改还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于是,大家担忧的局面果然出现。


  以解决异地高考来说,这是一个涉及地方高考利益的大问题。各地政府从保护本地户籍人口的现实利益出发,是不会主动推进异地高考的,而且,各地政府的这一做法,往往还得到本地户籍居民的高度认同。


  怎样才能推动异地高考?这首先不能靠地方政府,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就是地方政府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也很难平衡各地的利益,因为这牵涉到各地教育部门的协调和各地录取指标的划拨等实际问题。其次,这很难指望教育行政部门,或有人说,教育行政部门完全可以下令全国所有省市都采取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的统一试题,全国所有高校的录取指标都按各省市学籍人口平均分配,这无疑把教育管理简单化,同时,忽视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高等教育正是在强化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高度行政化。


  切实推进异地高考,必须在国家层面推出政策,而这需要全国人大主导,而非政府部门主导,鉴于解决异地高考存在地方政府利益、教育行政部门利益、高等学校利益、本地户籍人口利益和外来人口利益等诸多现实利益纠缠——包括这次家长建言实行按学籍和居住地报考,与地方人才政策和户籍政策改革也紧密相联,让这些利益充分博弈,就需要有公开的讨论、听证程序,同时,必须纳入立法程序,一旦立法通过,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本地户籍者和外来人员都得遵守执行。


  对此,有人会认为立法也没用,因为我国制定的诸多教育法律法规,包括《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等,都存在有法不依的问题,如果严格执行这些法律,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已经得到保障,我国的教育不均衡问题不至于像眼下这般严重。确实如此。而问题的根源,与当下改革无力推动一样,在于没有执法监督和权利救济机制,这些法律法规变为了部门规章,由教育行政部门自己监督执行,不执行、执行不力的问责,也是自己问责自己。如果能发挥各级人大在监督执法,质询、问责政府部门履责方面的作用,这些法规也就不会成为一纸空文。


  果能如此,也就启动了新的教育改革模式,这不仅对推进异地高考有现实意义,也才能使其他已经确定的教改措施,按照正确的路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