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证type是什么意思:韶山毛氏揭秘:鲜为人知的湖湘文化世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16:42
 韶山毛氏揭秘:鲜为人知的湖湘文化世家 2008年02月29日 10:11《湘潮》杂志

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

在湖南韶山,诞生了伟大领袖毛泽东,这是人所共知的;在湖南韶山还出现了一个湖湘文化世家——韶山毛氏,这却是鲜为人知的。

文韬武略毛兰芳

湖湘文化世家韶山毛氏,指的是毛兰芳一支。

毛兰芳,派名祖基,一名遇顺,字兰芳,号春谷,别号韶山懒道人、韶山主人。他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正月十三日,卒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二月二十八日。毛兰芳与毛泽东曾祖父毛祖人是堂兄弟,两人共祖父毛际耀(光前)。他人品高尚、足智多谋,善于诗词文赋写作,是韶山毛氏历史上最有学问的人。毛兰芳常代文武官员作应酬简札,文笔优美,名声日盛。

太平天国起事时,他加入湘军在乡间兴办团练,后受赵万伯的邀请,参与岳、澧、武昌一带征战,才智显现,且不改文人本色。后因军功保荐同知衔即补县丞,其妻周氏(字掘贞)也被敕授孺人。

正当他满怀希望之时,因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日益强大,清朝廷害怕汉人军队难以控制,下令裁减湘军,毛兰芳等被遣散回乡。他在以能回到父母身边尽孝道而获得一些安慰的同时,感到失望,认为自己满腔报国之志换回的是空梦一场。回到韶山后,他决定“不脱己冕而行,归依膝下,誓不再游”,在东茅塘开办面山楼私塾执教,以培养族中人才为己任。他“高悬绛帐,近悦远来,诲人不倦,奖励成长,不计修金之有无也”,培养出了后来的族长毛鸿宾、孙子毛麓钟(晚清韶山毛氏家族中唯一的长沙府秀才,毛泽东的老师)等人才,并热衷于族中公共事务,受到乡亲们的好评,被选为族长,威信颇高。

光绪七年(1881年),韶山毛氏家族二修族谱,他担任主纂,出力甚多。如今保存在二修族谱中的序、跋、碑文、传赞、诗词等,很多都是毛兰芳亲笔所写。其中描写韶山风情的诗词最受人称赞,如他的《七绝·六朝松》:“亭亭特立势凌霄,万古清风万古涛。沾得圣朝新雨露,怕人问说六朝豪。”还有韶山八景词之一的《塔岭晴霞》:“峰峦泼翠鲜,岭断云连,横中一塔插空天。晴光暮色霞烘里,玉烛摇烟。风雨自年年,破补苔钱,春风无主鹤高眠。好欲招来询甲子,沧海桑田。”这些通过毛麓钟的传授,都给了毛泽东以重要影响。

毛兰芳一生酷爱文化典籍,家中收藏了不少图书,为后代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毛兰芳只有一个儿子毛鼎臣。  

毛泽东在韶山故居

重教典范毛鼎臣

毛鼎臣,派名恩黼,字少遂,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七月二十九日生,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十五日卒。

毛鼎臣虽然在名气和才学上没有父亲那么大,但继承了父亲的文化传统和家学渊源,在当地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尤其突出的是他将毛兰芳的重教风范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毛氏家族加强文化教育方面承前启后的典范。他不仅为儿孙们延师设教,还在38岁时(1881年)发起并与人联合在毛震公祠(毛泽东这一房的祠堂)设立义学,规定:“义学三年一届,任经管简择品学兼优、殷勤教诲一人,无论同姓异姓,就祠入学,训诲一载,公给俸金谷一十二石。房中子弟年登十岁以上,确实力不能读者,始许报名入义学册。贽敬节仪概免,外每名供给纸笔钱四百文,此为贫难者设,力能读者不收。”又规定:“义学奖赏文理清顺,初行应试者,县试每名给钱一串,府试给钱一串五百文,院试给钱二串,除初届外无给。至苦学文堪售世,志切功名者每届名给考试钱五串,院试后任本人持揭浮签交经管验实,领给入学者赏银五拾两,中试者赏银一百两,入词林者赏钱二百两,武庠武举照文例减半。廪贡赏银一十两,捐职军功无论大小无赏,入祠拜祖挂扁,经管预备洒席礼待安宿。”从义学章程可以看出,毛氏家族尤其是震房对子孙的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在毛泽东诞生前夕,震房子孙无论读得起书者,还是读不起书者,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这无疑给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毛鼎臣与元配夫人成氏生有两个儿子,与继配沈氏生有三子。其中,最有出息的是成氏所生的二子:大儿子毛福生,二儿子毛麓钟。

国子监生毛福生

毛福生,派名贻谋,号紫阁,清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二十八日生,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三月十二日卒。他是清国子监(国家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监生,文化素养很高,韶山毛氏族人引以自豪。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与毛福生是五服内的堂兄弟,关系十分密切,至今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里,还陈列有毛福生、毛顺生与毛泽东、毛泽覃的合影照片。毛福生生有一子,名叫毛宇居。  

毛泽东在韶山故居

韶山一支笔毛宇居

毛宇居派名泽启,字先甲,别号宇一子。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六月三十日,卒于1964年9月29日。他是毛泽东的房兄,也是他少年时的塾师之一。解放后,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毛宇居在曾祖父毛兰芳、祖父毛鼎臣、父亲毛福生的悉心栽培下,熟读“四书”、“五经”和诗词歌赋,自幼打下了良好的古典文学基础。他在20岁出头时,就开办私塾授课,在韶山冲里有“韶山一支笔”之称。

毛宇居是一位进步的知识分子,辛亥革命后曾和叔父毛麓钟等赴云南投奔同盟会会员韶山人何海清。何海清是蔡锷的部下,1915年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毛宇居随军转战滇川,后解甲归田,隐居不仕。1906年秋,毛泽东到井湾里毛宇居开办的私塾读书,因离家较远,在那里寄宿。

毛宇居教毛泽东的主要是:“四书”中《春秋》及《公羊传》、《左传》等经史典籍。毛宇居非常喜欢毛泽东。因他读书刻苦,肯动脑筋,记忆力很好,每天点课的内容,背诵如流,甚至能全部默写出来。还有,毛宇居出的“破题文章”,毛泽东做得最快,而且做得比谁都好。但是,毛泽东不守塾规,令先生头痛。毛泽东个子长得高,坐在最后。他读书,总是不读出声音来。开始,毛宇居只感到奇怪,叫他背书,也能背出,所以也没有在意。后来,有一次叫毛泽东背书,他却半天没有反应。这时,毛宇居走过来一看,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压在《春秋》书上的《三国演义》。毛宇居最恨学生将这些“杂书”带进他的神圣殿堂,于是将书抢过来。毛泽东不服,又从毛宇居手里将书抢过去,并说:“孔子曰:每事问,不耻下问。我不耻下问《三国演义》,为什么不可以?”毛宇居只好说:“这些都是‘杂书’,你爹送你来,是要你来读圣人书,不是要你来读这些‘杂书’的。”毛泽东反问道:“您教的‘圣人书’,我都背了,还要我怎么办?”最后,毛宇居只好叫毛泽东背书,连点几段,毛泽东背诵如流,毛宇居无可奈何,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1907年夏天,毛泽东结束了在井湾私塾10个月的读书生活。在毛宇居门下,毛泽东熟读了《春秋左氏传》、《左传》等史籍,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9年10月,毛泽东回韶山为母亲奔丧,写了著名的“祭母文”和灵联,毛宇居将其笔录下来,珍藏了30多年,直到全国解放。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毛宇居等人积极参加了农民运动。1927年1月,毛泽东同夫人杨开慧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时,毛宇居在毛震公祠参加了盛大的欢迎大会并在会上致欢迎词。1929年,国民党反动派的军警到韶山抄毛泽东的家。族人们闻讯急忙将毛泽东家的藏书、报刊连同他在长沙读书时写的笔记,统统搬到后山 焚烧,以防落入反动派之手。毛宇居赶到现场,从中抢救出一本47页的《讲堂录》和2万余字的《读〈伦理学原理〉》的批语,这两本文献是研究毛泽东早期思想的珍贵资料。毛宇居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两本文献珍藏到解放。文献后通过周世钊转送给毛泽东,毛泽东极为高兴。

1940年,毛宇居任韶山毛氏四修族谱总纂时,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毛泽东的名字下面注写了“闳中肆外,国尔忘家”八个大字的称赞性评语。

新中国诞生后,毛宇居与毛泽东鸿雁传书,往来不断。通过书信,向毛泽东反映“乡间情形”,帮助毛泽东处理一些亲朋故旧有关问题。他成了毛泽东的信使,又成了反映“乡间情形”的一面“镜子”。

毛泽东少年时期,一共读了6年私塾,拜了6个老师。其中,毛宇居最年轻,有幸看到了毛泽东事业的成功。毛泽东与毛宇居的这段师生之谊成为启迪后人,发人深省的传世佳话。  

毛泽东在韶山故居

倡导新学助伟人的毛麓钟

毛麓钟是毛鼎臣与成氏所生的二儿子,毛福生的弟弟、毛宇居的叔叔。他派名贻训,号云阁,别号韶山小隐人,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二十四日,卒于民国十年(1921年)六月初八。他是清长沙府庠生,是毛泽东的堂伯父,也是毛泽东在韶山求学时的最后一位塾师,对毛泽东成长影响很大。这位文史根底深厚、人品高尚、见多识广、思想开明的文化人,曾在云南护国军蔡锷将军部下任过军中文书之职,参加过讨伐袁世凯的战争。他因对清政府丧权辱国、腐败无能强烈不满,愤然辞职回乡,在东茅塘面山楼开办私塾。他关心时事,由主张君主立宪转而赞成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国,强调废科举、兴学堂,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并在韶山联系地方进步人士办新学,开启民智。

毛麓钟开办的是一所中西合璧式的新型私塾,教有10多名学生,而毛泽东这个本家侄儿却是他认定的天资职慧、记忆超群的有用之才,因而对其十分器重。他常向人说:“润之有超群的领悟力和非凡的记忆力。”他精心指导毛泽东点读《史记》、《汉书》、《纲鉴类纂》和历代诗书辞赋等古籍,又读了《日知录》和许多时论新书。16岁的毛泽东读了《史记》,对司马迁的学问、道德、文章,深为佩服;《日知录》提倡实地考察,遇事探本求源,对毛泽东后来思想发展有深远影响;关心时事是新型教育的一大特点。毛泽东通过读时论知道了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国家危亡的现实。他开始对祖国前途担忧,蒙发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并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毛麓钟进一步把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告诉他,叫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广阔胸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挽救国家危亡努力学习。

毛泽东在这里寄宿学习了半年时间,收获颇大,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习惯。他将毛麓钟的思想、人品和学识深深地铭记在心。他曾说过在读《三国演义》等书时,“有一天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这时的毛泽东已经开始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和农民、土地问题,不能不说是毛麓钟“开启民智”教育的一个结果。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为了让毛泽东继承父业,决定派他到湘潭一家米店去学徒,而他却坚持要去湘乡县城东山新学堂读书,因而被盛怒的父亲赶出了家门。这时,毛泽东首先想到了一贯支持自己的毛麓钟,于是跑到东茅塘的毛麓钟家借宿。毛麓钟不仅收留了毛泽东,而且伯侄俩谈心至深夜。第二天,毛麓钟送毛泽东回家。因毛顺生较固执,毛麓钟在征得毛泽东母亲的同意后,约请了毛泽东的堂叔毛钟楚、房兄毛宇居、舅父文正兴、表兄文运昌、王季范等几位亲友一起共同说服毛顺生放弃原来的主张。

本来,毛顺生送毛泽东上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他认得几个字,算得几笔数,以后作他生意上的帮手,所以当毛泽东读了几年书后,便要他退学去当学徒。作为一家之长的毛顺生,本以为要儿子退学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没想到毛麓钟等人却众口一词,劝毛顺生说:润芝聪明会读书,如果让他上洋学堂,受到先进的教育,能增强赚钱的本领,将来还有大的造化,可以光宗耀祖。毛顺生听了也只好听从大家的劝告。从此,毛泽东走出了韶山,挣脱了封建小家庭的束缚,奔向外面的世界,开始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

毛泽东后来到湘乡、长沙等地求学,每年寒暑假,回韶山都要毛麓钟家里拜访求教。

毛麓钟逝世后,毛泽东与夫人杨开慧受党组织委派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期间,还特地到毛麓钟家悼念恩师,看望师母张清文。

毛麓钟的次子名毛泽普。1967年,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来到长沙,还特地向湖南省当时的党政负责人黎原、华国锋等人问起毛泽普的情况。毛泽东问:“戈楷(毛泽普后来的名字)现在何处?”华国锋答道:“仍在省科委工作。”并介绍了戈楷工作干得好,有实绩。华国锋问:“戈楷是主席的侄儿还是同一辈的?”毛泽东笑着说:“不是侄儿,是同一辈的,是堂弟。他原来叫毛泽普,比我小20多岁。他父亲叫毛麓钟,是韶山唯一的府秀才。这个秀才是我小时候的塾师。”  

   相关新闻

  • · 1937年王明回国后与毛泽东分庭抗礼始末(图)
  • · 1975年邓小平毛泽东与"四人帮"的三角关系(图)
  • · 1949年毛泽东评:蒋介石与李宗仁优劣对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