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会话执行的sql:三 自知、自覺、自律、自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2:53:37

   自知、自覺自律、自悟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難道只是哲學家的命題,而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弄清楚的問題嗎?

假如你能找到這個答案,也許真的不枉來人間一遭了。

我餓了。是“我”餓了,還是肚子餓了?如果兩者沒有區別,豈不是肚子成了“我”?“我”就是肚子?

我在哪里?人是什麼?人為什麼活著?人又應該怎麼的活著?這樣一個問題,不少人卻回答不出,一臉茫然,一臉尷尬。有些人還沒有弄清楚問題,這一輩子就走過去了。人的最大無知,是對人生的無知,對生命的無知。歸根到底,是對自心的無知。

你要生存,你要行住坐臥,飲食男女,追求享受和物質的滿足,這沒有錯,因為你生活在大自然(本我)的世界;你遵守利益原則,講利益最大化,懂得價值觀,講利求利,這是沒有錯,因為你生活在功利(自我)的世界;孔子曰成仁,孟曰取義。你捨己為人,仗義行事,光明磊落,正直無私,這沒有錯,因為你生活在道德(超我)的世界。這是個客觀的、現實的世界,是十分理性的。但是還有一個更理性的心靈世界,即人的解脫(本覺、本真)的世界,這是人的內宇宙與外宇宙同體、同在,同一的真如世辦,你認識了嗎?

人要學會認知,尤其是認知人類自身更為重要。甚麼叫認知?先說一個故事吧:福特汽車公司要排除一台發動機的故障,許多人束手無策。最後來了一位專家,他圍著機器轉了兩個圈,然後用粉筆在外殼上畫了一條線,說:就在這裏。問題果然迎刃而解。故障排除了,他要一萬美元的報酬。畫一條線,也要一萬美元嗎?他說:畫一條線,只要一美元,而知道畫在哪里,要9999美元。

這就叫認知

上面說的是機器的障礙。人的障礙也不少,人,如果能找到自身的障礙,並且說清障礙的源頭,主動排除障礙,這才是人對自身的認知。

什麼人對著鏡子卻看不見自己?——那是盲人。執迷不悟的人同對著鏡子卻看不見自己的人有什麼區別?

人,最怕的是執迷不悟。更可怕的是執迷不悔。而執迷不悔正來自於執迷不悟。

當一個人左看不順眼、右看不稱心的時候,當一個人處處指責別人,要求世界都得服從他的時候,不是這個世界出了問題,而是他本人出了問題。他的最大障礙正是他自己。

人,為什麼會苦悶?為什麼會感覺孤獨、寂寞而又無助?為什麼會恐霍?為什麼會哭泣,總想跪下來哀求?為什麼感到自己太卑微?為什麼總想依賴別人,崇拜權威,低首於強者,以為真理都在別人的手裏?原因很簡單:由於人們只知外求,不知內求,不知自求,不知“反求諸已”。也就是不識自心,不知自心的能量和智慧。

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價值,便不能認識自己生存的意義。偶有不順心、不如意、不滿足,往往陷於無奈、無助、無聊的噩夢狀態,那就可怕了,對生命的價值茫然無知,這是某些人走向可悲結局的開始。

有的人,不願觀察自己,也不願瞭解自己,認知自己,比如身體出了毛病,以及腦子有了苦悶,不去研究自己身體不適的原因,以及腦子裏苦悶的來由,卻只想逃避。其實,有痛苦,逃避不了,有災難,也逃避不了。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正視痛苦,觀察痛苦,找到原因,發現來由,找到解決的辦法,這樣,才能解決問題,這就是觀察自己、認知自己的好處。

一個人,不能觀察自己,認知自己,不知自己的身、心、行為從何而來,這就是不能自覺。

一個人不能自覺,就會處在迷失,迷誤中“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這多可怕!一切愚味、無知,皆從不自覺而來。

一個人不要自念,要自信;不要自卑,要自強;不要自高,要自省。

自信者豁達,自強者上進,自省者自律。

自信者不妥,自強者不息,自律者怠。

自信,自強,自律,既是一種為靈的自我平衡,更是人生境界的自我修養。惟此,才能破除自我感覺良好愚蠢迷障。

你知道什麼叫做“選擇”嗎?

中國古代有個“孟母三遷”的故事。第一次,媽媽帶著小孟軻在郊外靠近填場(墓地)的山邊,小孟軻就在戶外學習別人掘墓埋葬、料理喪事。第二次,孟母帶著小孟軻到了街市上,住在一家賣肉店不遠處。小孟軻就在戶外學習屠夫論斤稱兩、售賣豬肉。第三次,遷到了一座學宮(古代學校)之旁,小孟軻就在家裏學習設俎豆、祭祀、揖讓禮儀諸事,於是居住乃定。

人就生活在選擇之中;選擇環境、選擇友鄰、選擇人生走向……這也應了一句著名彥語:告訴我,你和誰在一起我就知道你是誰。

所謂失敗,其實只是自己的一種感覺。這是在通往目標的行程中,由於自己的行動多次受阻,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前途所產生的一種絕望感。這種絕望感,很容易就把人毀了。

在客觀世界中,本沒有什麼“失敗”失敗僅僅存在於失敗者的心中。

我們總是強調要“做人”可是,從來沒有說要“做自己”,能不能做一下“自己”?做自已,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人,應該觀察自己,我的感覺是怎麼產生的?我的一切知見從何而來?又會造成什麼後果?

自己觀察自己,自己認知自己,自己管好自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自律,自己管住自己,自己管好自己,這是最重要的個人素質。

非典型肺炎在香港鬧得滿城風雨,政府下令,要求自行隔離,逗留在家中不外出。你能做到麼?只有有自律精神的人,才能做到。

不外出,不是說你已是感染者,而是共同行動,關懷別人,不做“可能帶菌者”,這有利於控制與遏止疫癓。

有一顆為別人著想之心,才會自律,必能自律。

什麼叫律?律就是規範化、標準化。

什麼叫戒?戒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佛家講“持戒”,這個“持”就是行為、行動、付之實踐。持有兩個方面,一“作”,一“止”。用就是行善,就是有所為。止,就是止惡,不是有所不為。

人應該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管好自己的要求,就是社會的群體“我們”的規範化、標準化。可見佛家的戒律,對我們學會做人具有普遍的意義。

人的罪惡有兩種,一種是過去已經種下的,一種是未來會產生的。過去的已經犯了,只有懴悔,才能救贖。未來的還沒有犯,必須防止,只有不再重犯,才是真正的懴悔,也才是最有效的救贖自己。

人的作惡大概也有兩種,一種是主動的、自願的作惡。一種是被動的,不情願的作惡,這叫違心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性質雖不同,但做了的惡行、惡果則沒有區別。所以,都必須懴悔,必須改正、救贖自己。

一個人要想控制自己的非理性行動,首先,必須要找到這種非理性行動是從哪里來的。找到了,這就是一種認知。認知其因,認知其緣,你才能控制它。這就是從因解決,這才是治本。

沒有感恩之心的人,一定不會快樂。

一個不會反省自己、總結自己和懴悔自己的人,也一定不會快樂。

沒有感恩之心的人,最狂妄、目中無人,世界只有為他讓路,別人都是欠他的,他怎麼能夠快樂呢?

不會反省自己、悔自己的人,總是把包伏背在身上,越背越沉,他怎能快樂呢?

一個人是不是懂得感恩,或是否感恩,一個人是不是不懂得識悔,或是否悔,都是一個人的人格狀態,一種心靈境界。

人的人格狀態,人的心靈境界,往往正是天堂和地獄的區別。

人是需要別人的幫助的,但是別人的幫助只能增強你的自信心,指點你的前景,啟示你的能力,或者給予有限的資助、一定的支撐。對你本人而言,信心是否培增強了,能力是否運用了,前景是否認同,支撐是否有效,關健仍然在你自己。一句話,別人的幫助,是幫助你勇敢地去接受困難的挑戰,而直面困難、真正接受挑戰的依然是你自己。

中國的萬裏長城是奇跡,埃及的金字塔是奇跡,法門寺地宮也是奇跡,一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幾乎都是奇跡。這奇跡,都是人創造出來的。可見,人才是真正的奇跡。解開人類自身之迷,你能做到嗎/

學佛,就是為了認知人自身的奇跡,解開人自身的奇跡。

人失去自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被剝奪的,一是自己拱手相讓的。前者容易看得到,後者則在自己的不知不覺中,甚至是“愉快”中失去的。

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但要拿別人的錯誤來對照自己、改正自己。

有理不在言高,講假話的人言高,是自揭其愧。講真話的人言高,是天生血性。

自愛和自念不同。

自愛者尊重別人,自念者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自愛者自尊,自念者自薄。自愛者深沉、有品性,自念者粗俗、德淺。

自愛者氣定神閑,自念者心慌慌、淚潸潸、氣虛虛。

一個不接受他律的人,也一定是一個不能自律的人,不接受他律,正源他不能自律。

一個對別人不負責的人,也肯定是一個不對自由負責的人。對自己都不負責任,他還會對別人負責嗎?

人要活得像個人,就應該像人那樣地活著。

沒有任何其他方法和途徑可以到達真理,直理只有靠自己去尋找、去發現、去體驗、去求證。

日落的盡頭是日出。

日落日出之間,你別走錯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