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怎么查看表的字符:“课道”——安徽铜都双语学校“五环课道”探索启示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47:45
“课道”——安徽铜都双语学校“五环课道”探索启示录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本报记者 李炳亭 褚清源 添加时间:2011-11-2 10:32:00

    安徽有两个“小岗”。前一个是“农改”的典型,如今早已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改革圣地。后一个是“课改”的典型,“小岗”只是它的别名。之所以也称其为“小岗”,是仰慕者为了表达人们对改革者的赞美。这所学校的名字叫——铜都双语学校。
    几年来,铜都双语学校,以课“谋变”,由“术”入“道”,破茧成蝶,他们的“课道”实践,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必须去做一番关于课改的哲学思考:课改到底是改什么?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支撑?“术”与“道”是否是一种“皮”与“毛”的关系?如何找到“课道”?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课道”承载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追求?

    铜陵,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标杆,曾被誉为均衡教育的首善之区。10年前,这座无择校城市,因为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舆论的注意力中心。
    10年后,依然是在铜陵,一个关于均衡教育的全新命题再次被抛出,那就是学校教育均衡后的班级均衡和课堂均衡问题。拉动这一命题引擎的是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一所民办学校的课改探索。
    在铜都人看来,均衡教育的重心需要继续下移,内涵需要继续丰富,没有课堂的均衡,是“缺钙”的均衡,是缺乏内核的均衡。
    铜都双语学校的探索就是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通过课堂结构、模式和制度的重构,让课堂教学的质量不因为教师的变动和专业素养的不同而受到影响,让“面向全体,尊重个体”的人本教育观得以体现。在这里,课堂的每一个空间都属于学生,教师没有权利把课堂资源分配给优秀学生或者他喜欢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学习资源和展示机会,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的传道者,而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陪伴者、发现者和促进者。
    从2003年决议课改开始,历经8年探索,铜都双语学校不仅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突破性提升,同时也破解了民办学校教师频繁流动的难题,实现了从“聘名师”、“留名师”到“育名师”的转型,使学校具有了师资自主再生能力。
    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曾评价铜都双语学校的课堂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由“懒学”变为“学会”,使学生的学习得到了彻底解放,使教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南昌创世纪学校总校长黄晓浪,是一位海归博士,在系统考察了铜都双语学校的课堂改革后说,他苦苦追求了10年的理想课堂在铜都双语学校找到了答案。也有专家评价说:铜都双语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技术层面实现了重大突破,让均衡教育在课堂上找到了新的路径与方法。
    2010年4月,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课道”模式被誉为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之一。学校也因为全体老师的主动课改被誉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小岗村”。
    如今,这里常有来自全国各地兄弟学校的参观学习者,一些专家和教育媒体记者也慕名前来探访铜都课堂的密码,不同的人揣着不同的想法,希望在这里找到自己所期望寻找的。

课改是最大的教育之“道”
    9月末的一天上午,见到董事长盛国友的时候,他和总校长汪兴益一起正在教室里“看课”,大约10多分钟后下课铃声响起,教室门口便成了他们和执教老师现场议课的地方。我们没有前去打扰,而是站在一旁静静聆听,尽管他们在讨论时常常夹杂着难懂的方言,但他们那种直击问题、直言不足的评课态度,让初识铜都的我们有一种强烈的认识,这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
    接下来,我们在董事长和总校长两人的引领下,到不同年级的班级继续“看课”。如果是第一次见到这种课堂,肯定会以为是走进了自由市场:不少班级看不到老师,仔细观察发现,老师正在小组中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一些班级学生们正在分组展示,我们刻意关注了一下学生们的展示,他们敏捷的思维、丰富的词汇、流畅的表达力让我们感动惊讶……
    这样的课堂形态,在课改走过了10年后的今天,其实并不鲜见。铜都双语学校的课堂改革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值得分享的课改故事和智慧?出于职业的习惯,我们与董事长盛国友和总校长汪兴益开始促膝交流。
    “如果在8年前,你们来到这里看不到这样的课堂。”盛国友开始娓娓道来,之所以毫不动摇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是因为学校曾经经历了发展的阵痛。
    11年前,在学校创办之初,为了打出质量品牌,铜都采取的战略是聘请大量名师。按照常态发展,学校应该会赢得好的教学质量。但是,当2003年第一届毕业生的成绩出来时,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
    “老师教得好,不等于学生学得好。”这是他们痛定思痛之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2003年7月,经历了首届毕业生中考失利后,学校开始进行全校大讨论。
    在这次大讨论中,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者,盛国友一直在追问:民办学校何以突围,其发展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他说,民办学校通过复制公办学校的体制与模式谋求发展,容易步入精英型应试教育的泥淖,这严重背离了民办教育的价值取向。民办学校发展需要有新的价值诉求,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好最快的发展,而民办教育的发展之道不是能依赖于挖名师、抢生源、做广告,而应该通过课改走育人育师内涵发展之路。
    一直对课堂教学有着深刻思考的汪兴益则直言以往课堂上存在的种种弊端。学生的问题意识、开放式思维的缺失是当前备受诟病的,其原罪在课堂。传统课堂存在四个自以为是:自以为讲授了,学生就听进去了;自以为听进去了,学生就懂了;自以为弄懂了,学生就学会了;自以为学会了,就会用了。在传统课堂上,学生仿佛是个物体是个容器,在机械而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至于学生能储蓄多少知识,那要看老师的“灌水”力度和学生的“容量”大小了,这种课堂只有老师单向的传输,没有学生的思维碰撞,只有老师卖力的表演,没有学生主动的参与。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缺乏“学会思想”和“生成智慧”的课堂价值。
    这次大讨论被定义为铜都双语学校开启课改之旅的“遵义会议”,具有标志性的转折意义。被逼求变,2003年铜都双语人以小岗村改革者的姿态吹响了课改的集结号。那一年,“打破旧课堂,经营新课堂”、“经营课堂是校长的第一要务、教师的第一要务、学生的第一要务”被写入铜都的课改宣言。
    盛国友的表达更富张力,“对课堂的探索,是对师生生命质量的最大关怀”。“对学生来说,课堂的失败是起点的失败,是最可怕的失败,而课堂成功则可能成为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谁经营课堂,改变了课堂,谁才能真正撬动课改”。“我们常说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不是平均分配教育资源,而是让校园里的每个孩子都能拥有教育过程参与机会的公平,享受成长和发展权利的公平。这才是深层次的教育公平”。他一连串具有冲击力的观点,让我们对这位从公办学校出走投身民办教育的化学教师怀有更多的敬意。
    “课改,是最大的教育之道。”汪兴益说,铜都课改经历了一个“问道、谋道和治道”的过程。课堂的“道”在哪里?按照他的表述,课堂之“道”在三个方面得以诠释,第一是课堂的道义,要求我们要重新审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知识与发展三对关系,要树立全面、和谐、人本的可持续发展质量观,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第二是课堂规律,要遵循学习之规、导学之规、师生发展之规,要尊重规律,弘扬个性,发展生命。第三是课堂路径和方法,要建构一套立足于学生的学和发展的科学化、本土化、流程化的方法论体系,明晰结构、流程、方法,全面落实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考,铜都人开始试图改变课堂,从改革课堂结构入手寻求突围,落实有效课堂结构框架,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致力打造生态型、生活化、生命性的高效课堂,实现“三生”高度融合,知识、能力、生命深度共鸣。铜都人把这场“打破旧课堂,经营新课堂”的改革称为铜都发展的“二次创业”。

五环课道:让课堂实现深度转型
    重组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范畴。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方法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建构知识,显然是经营新课堂的关键所在。如此,构建特色课堂运行机制,打造互动共享式课堂教学模式,这正是铜都双语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铜都双语学校围绕着“结构”和“方法”两大教学原点自主构建的“三模五环六度”高效课堂运行机制,既保证课堂导学的紧张有序,又彰显出开放性课堂的生动活泼。“三模”由“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三大导学模块构成;“五环”指导学流程中要经历“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反馈”五大环节;“六度”要求教师导学设计及课堂操作要重视学习目标的准确度,自学指导的明晰度,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展示提升的精彩度,拓展延伸的合适度,当堂反馈的检效度。
    铜都双语学校推出的自研课、展示课、训练课、培辅课、反思课等五种课型,其内核是自主导学式,并具教学针对性和连续性,与其说是课堂形式的创新,不如说是教学形态的深化。而铜都双语学校的老师说:“我们的五课型教学法,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细化和类型化,让我们的教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的放矢。”
    他们将预习、上课、训练、培辅、反思等常规项目整合成工厂流水线式的学科导学流程,命名为自研课、展示课、训练课、培辅课、反思课等,并进入日常化、生活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之中,避免了教与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无序性。它是对课堂类型的规范,它以具体的操作程序和要求,规约着每类课型中的教与学的行为,让课堂动静有致,收放自如,既有普遍性,又有针对性。
    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种课型环环相扣,各显异彩,每一课型都有自己的规范要求,对导学方法都有所厘定。学校的自研课型类别有晨读课、阅读课、预习课、自练课、活动课等,每类别均有明确时段安排、达标要求、导学方式、检测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展示课型按“三模五环六度”的课堂运行机制进行操作,导学方案为抓手,自主学习是基础,小组学习是关键,课堂竞评是助推,课堂高效是目的。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的实施。操作时要求能落实“三主”,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发展为主线;倡导“三自”,即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鼓励“三动”,即动脑、动手、动口;实现“三会”,即学会、会学、会用;发展“三维”,即认知、情感、技能。
    训练课型按照目标性、启发性、分层性原则,精心设计训练题,以“做题——反馈——评析——拓展”为导学流程,使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培辅课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最为突出的课型。教师要及时搜集整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或遗漏进行更正或补缺。搜集信息,对学生学习中认识有偏差或错误之处进行整理归类。学校教师们特别注意区别个性化和倾向性的问题,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倾向性的问题集中解决,辅导及解决途径一定是先兵帮兵,后教师帮扶,这样才能起到好的学习效果。
    学校的反思课型是对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超越,具体操作:“日反思”,学生当日针对自己学科学习态度、知识达标、能力形成等情况进行反思小结,以“病题诊所”“学习心得”的形成呈现在“日导学方案”上。“病题诊所”栏,学生自主搜集当日训练中的典型错例,并分析病因,提出预防措施。“学习心得”栏学生用简洁文字描述自己学习历程、收获与教训。“周反思”,科任教师每月安排一节“自主反思课”。组织学生从课堂上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感态度、思维发展等多方面情况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
    之所以用“五环课道”来命名这一教学模式,汪兴益认为,道即文化、即境界、即规律、即方法。“五环课道”这一概念更能准确表达他们对理想课堂的期许。
    “五环课道”是可控性、程序化、标准化的教学体系,它将现代教育理念“定模”,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导”字当头。只有通过引导和激励,才能让学生从被动变成主动,才能由知识到方法、由结果到过程,才能让课堂涌现活力,让学生充满动力。它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为主体模式,将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教”与“学”行为规范化、流程化,力抓“课堂结构”和“导学方法”两个原点,营造互动展示情境,建构了一套以“自主导学”这核心的课堂运行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的互动展示提供平台,创设氛围,发挥追问诱导、调控服务、精讲点拨、目标引领等作用,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
    关于为什么要建构模式,铜都双语学校曾对此作了充分行动研究。在课堂改革模式满天飞的当下,课堂是否需要模式一直争议不断。那么课堂到底是否需要模式,构建模式的价值何在?盛国友放下了手中的水杯说,“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模式,模式是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按照科学的流程与结构来做,是一套方法论体系,再好的理念必须通过具体的模式和流程予以呈现,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模式都共同指向于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这样的理念。我们所构建的模式就是要从教的模式向学的模式过渡,模式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动态发展的,模式最终要生成一种课堂文化”。
    建构模式的另一重要背景是,铜都双语学校作为民办学校面临的“师资”难题一直无法破解。汪兴益把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归为优秀教师的“水土不服”和“水土流失”现象。他对这种两种现象的解读是:一些优秀教师往往都有自己独立的一套教学体系,很难成为学校倡导理念的积极践行者,而年轻教师因为缺乏经验,又无法担当重任;民办学校很难像公办学校那样让教师有稳定感和安全感,只要有机会能进入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老师随时可能选择离开。因此,师资问题往往成为民办学校发展的最大难题。难道民办学校只能靠“聘名师”来输血发展吗?民办学校的“自我造血”的机制在哪儿?铜都人苦苦思索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无意中被自然化解。
    盛国友一直引以为自豪的是,刚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一星期时间的岗前培训,便能顺利上岗并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都得益于课堂模式的构建,它规避了因为教师经验不足或专业素养不高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模式让教师迅速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陪伴者,而通过集体备课的导学稿弥补了个别教师专业素养的短板。”盛国友说。
    在强调模式的时候是否会抹杀教师的个性?盛国友回答这一问题时,首先对以往教学质量的“教师决定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教师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人们所期望的“自来水”或“河流”。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真理的权威,而应学会激发学生、点燃学生,然后师生一起建构知识。“教师的教学个性就体现在导学稿的导学设计和课堂执行的指导力上。这种新课堂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具备课前导学稿的设计能力、课中组织调控调动能力、关键处的引导点化能力、学习团队有效评价能力。”盛国友补充说。
    他们也在不断观察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种种乱象。比如,他们追问课堂真的动起来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好起来了吗?今天,课堂教学手段可谓鲜招迭出,有小品式表演、擂台式比武、主持式助讲等等,把课堂变成了模拟表演的舞台、直观演示的秀台,甚至茶馆或超市。这种课堂流于表面,重形式而轻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停留在缺乏抽象化的感知阶段,使学生理解力的发展限制在特殊的物质符号的低级水平,其结果是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汪兴益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僵化”是传统课堂的“痼疾”,“多动”是当下课堂的“新症”。
    “我们要破解的就是这样课堂热闹之后的难题。”汪兴益说。“五环课道”自有法度,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动而不乱,收放有度。铜都双语学校老师肖建军说,“五环课道”强调“到位”与“让位”,所谓“到位”说的是老师在该出场的时候一定要出场,不能一味地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而自己却成了课堂的“边缘人”“局外人”,此谓“该出手时则出手”。所谓“让位”说的是老师在该屏蔽的时候一定隐没,将课堂交给学生来主宰,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发散思维,发掘教材资源,掌握文本知识,经过对知识的拓展延伸来强化能力的提升。
    从“五环课道”出发,铜都双语学校还发展性地提出了“五环课程”的大课堂育人理念:教材学习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校本研习课,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深化课堂改革;个性发展课,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开设个性选修课;行为养成课,关注学生心理需求,重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以德养德,以行促学”;社会实践课,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实践活动。
    “五环课程”的推出让他们的课堂文化更加丰富多元,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深度呼应。

五环学道:对当下应试型导学案的系统突破
    “我要给当下那些严重异化的导学案打零分。”当我们的话题再一次聚焦于导学案的功能和价值时,盛国友首先抛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这源于他对全国众多课改学校导学案的对比分析。当前学案教学几乎成了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载体,但问题单、讲义稿、训练卷式的导学案其实质已成了应试教育的怪胎,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没有真正体现出导学功能,已备受诟病。
    真正的导学案应该是对教材的再度翻译和转化,是教材的师本化和生本化开发,是变教材为学材,变文本课程为生活课程,变教程为学程的文本呈现。导学案是纲,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施工图、学习的路线图。“当导学案仍然是以知识呈现的时候,就一定是应试教育的‘怪胎’,这样的课堂走下去,比传统课堂还可怕。”盛国友说,“导学案的习题化是对导学案的误读。这样的导学案是需要批判的,是需要摒弃的。”
    铜都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技术之二,就是不断升级改版的“导学稿”,这也是确保教师在“五环课道”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
    导学稿在铜都双语学校有一个特别的称谓——“学道”。这个名字的产生来源于学生的智慧。去年以来,汪兴益一直在思考,如何给这个每天使用的导学稿重新命名。在完成了导学稿的优化升级后,他一直纠结于能否有一个能涵盖这一学习工具真正内涵的全新名称,为此,他们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征集名称。
    学生们提出的名字给了老师们更多的启发。学生们给导学稿起的名字有很多,比如,“本草纲目”、“学程导航”、“学航”、“学简”、“学道”、“学习路路通”等,这些富有创意的名字昭示了铜都双语学子对课堂的思考。
    铜都双语学校的导学稿曾经几易其名,先后经历了“讲学案——导学稿——学道”等名称的变化。名称变化的背后是导学案结构和内涵的不断深化。
    汪兴益说,理想的课堂标准必然要关注两个指数:一是课堂幸福指数,二是知识建构能力指数。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需求出发,把握好“活”与“乱”之间的尺度,做到治而不乱,收放有度,低耗高效。而要做到这些,没有良好的“导学”机制是不行的。导学稿的出现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在铜都双语学校,老师上岗首先要过“学道”的编写关,不会编写“学道”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见证了整个“学道”演变发展历程的青年教师齐永甲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学道”的发展轨迹。从2005年到今天,铜都双语学校的“学道”每天都在发生变化。2005年,铜都双语学校使用的是“讲学案”,那个时候的“讲学案”还是手写的,它是教案与训练稿,也即作业的结合体。每个学科都不一样,而每个学科不同的老师之间又不一样。这一载体的出现,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厘清了课堂流程,在某种程度上说只是对教案的稍加变形,打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并没有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体现了训练的价值。这是铜都双语学校“学道”发展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的时间节点在2007年,“讲学案”逐步演变成了提纲式的学习方案,有了“导学稿”的统一名称。学校也有意识地引入表格来统一教师的编写,规避了导学案编写的随意性。导学稿中也有了自学指导、互动策略和展示方式三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教师最看重的是自学指导中结合班情、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编写指导语。导学稿的突破在于体现了分层教学精神,“每一份导学稿中一定有一点是专门为最后一名学生设计的”。
    2008年铜都课改开始提速。这一年,他们的行动更加有力,体现在导学稿上就是研制出了结构化的导学稿,真正体现了“五环课道”教学模式,实现了原来的知识本位向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转变。
    这时的互动已经有了具体的策略和流程。导学稿中的每一层互动旨在解决不同的问题。第一层,两人小对子,着重于解决浅层次学习内容,同伴互助给对子的自学情况评定登记;第二层,五人互助组,在小组长的引领下消除主观题、大问题,疑难问题互相交流,同时也对组内学困生进行培辅,五人互助组任务最重要,小组长价值最大,其能力直接决定了互助组的成与败;第三层,十人共同体,其任务是做展示前的准备,完成主展示区版面设计,需展示同学进行语言、动作、互动问题等的提前准备。
    “在导学稿的引导下,现在的展示是主题性展示、话题性展示、板块性展示、生活性展示,展示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以前不能同日而语的。”齐永甲说。
    如今,“学道”更注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验和自我建构,在内涵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教师在编制“学道”时真正有了课程解构的意识,能够变教材为学材,变教程为学程,把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精神成长、生命发展链接起来,实现由知识性课堂向生命性课堂迈进,从而达到知识、素养、生命三者深度融合。汪兴益说,“学道”,即为学之道,要能看到学生思维的痕迹。有学生说:“学道”让我们知道每堂课、每天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了,它是我们真正的“老师”。
    在铜都双语学校,“学道”的编制要求必须重建“两观”,即重建教材观:转变目的型教材观为手段型教材观,把教材当手段、媒介,让其起到框架、线索、导引的作用,做到知识背景化、生活化、整体化,把冰冷、浅表性知识转化成适合学生“脾胃”的丰富、灵动的自然知识,使教材和学生充分互动和充满活力,让知识成为学生从已知世界向未知世界探究的工具和武器。
    重构导学观:作为以促进学生生命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学道”,应充分关注每一个生命主体的自主建构过程。“学道”应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条件:自学指导高度关注“问题呈现”、“情境刺激”、“学法指导”;互动策略应提供合作学习的程序、形式、内容;展示方案应体现情境性、主题性、活动化、生活化,从而更好地营造课堂学习的“生活场”、“思维场”、“情感场”。
    铜都双语学校“学道”的编制无疑是对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它实现“三个合一”,即以“三定”研备为形式的备研合一。“学道”的编制大大激活了教师的日常教研,教室、办公室成了教师的研究室。课标、教材、学情的深析,导学行动策略的谋划等都成为教师的常规教研活动,真正实现了校本科研日常化、真切化、生活化。
    它实现了以“学道”为蓝本的导学合一,它承载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渗透着教师的导学策略,它要保证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还必须把知识升华为一种学习经验,要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边型教学”转变;从“单一性学习”向“多元化学习”转变;从“知识记忆型”目标向“思维素养型”目标转变。
    它实现了以“学道”为载体的查漏补缺的教辅合一。盲目性、随意性的培辅是没有效度的。学生使用过的“学道”是教师获得培辅对象和内容的重要信息源,教师当堂或当日可通过学生完成的“学道”获得第一手学情资料,然后进行人盯人跟踪式针对性培辅,可力保当堂当日问题即时得以解决,大大避免学生学习问题积重难返现象的发生。

铜都课改收获了什么
    基础教育如何让均衡发展继续升级,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民办教育如何突破生源、师资两大瓶颈,实现内涵发展;课改探索者如何走出方向迷失之旅,实现课改真正的价值。铜都双语学校的课改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蓝本。
    铜都双语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把模式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在“学道”的研发上实现了新的突破,真正让学生拥有了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展开自主学习的工具,当学生通过“学道”即可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时,教师退居幕后的角色转变就更为彻底,而“两班倒”的大课时安排很大程度上为研备出高质量的“学道”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一解读了这么多,铜都双语学校的教学成绩到底怎么样,是否有有力的数字作效果的印证?我们在采访的最后记录了这样一组数字:连续7年中考毕业率合格率达100%,省、市级示范高中达线率居全市第一,人均总分超过全市同级学校100多分,单科各项成绩指标均居全市第一。这样的成绩让铜都双语学校真正赢得了发展尊严,尽管分数并不能代表铜都课改成果的全部。
    在分数之外,铜都课改还收获了什么?学生最有发言权。
    七年级6班毛嘉欣告诉记者,以前自己从不敢举手发言,现在班内前来参观的人越多,我越愿意展示。这种课堂上的合作共享式学习,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简单、更融洽了。
    这学期刚刚转入铜都双语的八年级学生方萱在入学两星期后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五环大课堂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让我们学生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同学。每位同学都是平等的,每位同学都是彼此的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你无法不打起精神,无法不投入学习。
    原在上海读书的704班学生丁心莹是上半年转入铜都双语学校的,她在作文中写道:刚接触这种课堂的时候,感觉太乱了,我是被一位同学硬拉着和其他组员进行互动的。后来,我在组内有了自己的“工作”,这里竟然没有讲台,后来发现即使有讲台也是多余的。老师随时陪伴我们,但很少干涉我们的学习,我们可以自由地放飞思维。我喜欢这里的课堂,喜欢这里的老师。
    芮叶是高三理科班学生,高一时就来到铜都双语的他,曾组织学生找校长联名反对这种课堂改革。因为改革之初,师生都不太适应,芮叶的倡议引起了众多同学的响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喜欢上了这样的课堂,并且成为这种新课堂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他对这种课堂有一个自己的形象评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正如老师教学生吃苹果,苹果要由学生自己咬,而不能由老师替我们咬一样。
    我们同样听到了来自兄弟学校对铜都双语学校的反馈——
    上海金苹果教育集团一直在学习铜都双语学校的课改经验,学校曾经有3名老师极力反对学校推行这种课堂教学改革,先后搜集了种种弊端来证明这种改革有很大的负效应,但是就在几天前3位教师在铜都双语学校全方位体验几天后,彻底被这种课堂征服了,他们回到学校后分别给全校老师作了考察报告,从学校课改的质疑者成了有力的支持者。
    江西美佛尔国际学校是铜都双语学校的联谊学校,今年5月17日至26日,两校相互交换一个班的师生体验学习。铜都双语学校705班在美佛尔国际学校的10天时间里,先后有2000余人次的师生到这个班听课观摩。美佛尔国际学校校长助理李岩评价说,这样的课堂是具有推广价值的课堂。
    铜都双语学校的课改还在路上。这是汪兴益对铜都课改的诗意表达。“未来的课堂一定是由知识型的课堂,向生命性课堂转化,课改必然要由课堂走向学校教育的全部,由课堂育人走向课程育人,由策略方法的探索走向包括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科研文化、管理文化在内的文化体系的构建,最终让师生走向真实的生命成长。”汪兴益说,“课改初期遇到的很多问题,今天我们都已经基本解决,但是我们的课改要走向深入,就要培养一支真正热爱教育、职业追求的教师团队,教师要明白自己喜欢干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这一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