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lime html 格式化:魏书生的关系哲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0:09:37
 魏老师,魏校长,魏局长。从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到后来“教”而优则仕被任命为校长、教育局局长,魏书生这个名字一直响亮着。有人说,魏书生是一本大书。虔敬地翻开,发现他的管理思想中蕴涵着朴素的哲学;掩卷琢磨,悟出他正是凭着这种人生哲学把各种关系——和学生的,和老师的,和校长的乃至和社会的……——处理得有序、和谐 

  乘2549次列车到达盘锦时天 还没亮,小城宁静着。 

  星期六上午的阳光温煦地照进盘锦市教育局会议室,正月十五刚刚过完,窗外偶尔有稀疏的鞭炮声响起。 

  与魏局长相对而坐,发现和他的名气相比,他不伟岸,不豪迈,说话喜欢用句号而不是感叹号,他给人的感觉是利落、清爽,阐述观点也用叙事语气,很少用大词儿,爱说大实话。说起来,我们那天谈的基本都是“管理”,但在我看来,他的词典里,“管理”是个有温度的词汇。摸上去温暖,说起来像拉家常。这样的“管理”,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校长,任谁都能听得明白。   

  朴素的管理箴言如何赢得师生信任? 

  记者:当工人的时候为什么就特别执著地想做一名老师?当时好像还有好多别的选择。 

  魏书生:下乡的时候在农村当过老师,当时大人忙着搞阶级斗争,和孩子在一起更单纯。这个经历也使我觉得自己当老师挺合适、挺快乐。1978年2月,我来到盘山县三中教语文,一开始就当班主任。 

  记者:您好像说过:“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为什么这么说呢? 

  魏书生:这是心里话,我没受过师范教育,19岁教书前是个种地的,你说怎么办?我只好跟学生商量着教。在这种商量中,我感受到的是与学生之间的和谐、默契、轻松感和愉快感。 

  记者:在盘山三中任教半年后您就被任命为教导处主任,1979年3月就开始了第一轮教改实验,您成长的速度令人吃惊,这速度靠的是什么呢? 

  魏书生:还是我带班带得好。我始终相信,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为“婆婆”服务的。语文教学“婆婆”多,最外行的领导、文化水平很低的家长都可以指点语文教学,如果把各位“婆婆”的见解都拿来指导自己的话,那这堂课就彻底没法上了,而且肯定也就离开了学生的实际。我当时提出老师不能把学生当作容器,退一万步说,即使真把学生当容器,你还得研究各种容器口径的大小,也就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我一开始教书,就想的是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感悟,学生的喜怒哀乐,这使我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减到最低点,非常融洽。因为总想着人家的接受能力,就教得比较轻松,而一旦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了,也就把“婆婆”们要求咱完成的任务完成了,所以我很快就取得了成绩。 

  至于当教导处主任,当时是白天知道点儿消息,连夜写辞职报告,天亮就到教育局长家,我说我不能干主任,我愿意教书,想当初是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教上书的。领导就劝我,说我们提拔一个人还是挺重视的,是对你工作的肯定,还得干。我说你们要是不让我教书和带班我就回工厂了。领导同意我教语文课、当班主任,同时负责全校1500多学生的思想教育、德育管理。 

  记者:为学生服务的观念看上去非常朴素,那您当时对这事儿想得很多很深吗? 

  魏书生:没有,我就想咱读书的时候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感同身受,己所意欲尽施于人。很简单的生存感悟。 

  记者:您“出名”后经常去各地讲学开会,频繁的社会活动却一点也没影响您带班,不但从不请其他老师代课,而且班级秩序井然。于是就有人感到奇怪,觉得您真是挺“神”的,这种评价中多少还有点将信将疑的成分。 

  魏书生:其实不奇怪也不“神”。当了主任后,又教课、又当班主任,使得我管理班级的时间少了。我就研究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他们的作用,大家分头承包一些事情,我更多的是观察与指导。很多人觉得我这种管班的方式比较新鲜,似乎没费多少劲儿,就使班级井井有条,学生学得高高兴兴,于是就成了先进典型。别人挺奇怪:你刚教了一年多书,劲从哪儿来?我自己分析,还是在于我和学生是一家人,他们都帮着我出主意,我也帮学生出主意,合力大于分力之和。总也没有管学生这个心态,而是为了学生好。到后来当了校长,包括现在这个活儿,都坚持一条:不是管人家,而是为人家好。为人家好,人家就容易接受,大家共同把事情做得更好,让每个人活得更好。 

本新闻共5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