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不完全性表现在:工业城市的文化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0:17:58
柳州:一座工业城市的文化思维

融水斗马节覃海南 摄

东门戏台演出 柳州市文化局供图

柳州鸟瞰覃海南 摄

柳州市博物馆柳州市文化局供图

柳州:一座工业城市的文化思维

宾 阳 黎国荣 郭丽霞 陈冬梅

柳州,南中国工业重镇,一座具有百年工业历史的城市。柳州,汽车产量位列全国“三甲”,重型机械引领行业风潮,工业产值接近3000亿元大关。柳州,以广西1/12的国土面积、1/13的人口,创造了全区1/7的GDP、1/6的财政收入和1/4的工业收入……

然而,正是这座在工业道路上疾奔,曾被称为“酸雨之都”的城市,如今变得天空蔚蓝如洗,河水清澈透亮,处处花红柳绿,时时歌舞升平。柳宗元、白莲洞、侗族大歌、风雨桥这些历史文化元素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耀又开始焕发青春,大放异彩。水上狂欢节、东门戏台、工业博物馆、苗岭坡会等,以及遍布城乡的文化设施和红红火火的文化活动,更是给这座新兴的旅游城市注入活力,增添无限精彩。

我们走进柳州的城市乡村,触摸这座城市的各个层面,试图梳理和呈现一座工业城市的文化思维。

自觉,探索城乡同乐的文化之美

◆故事:芦笙队吹出美好新生活

10月14日,也就是记者来到融水的当天晚上,杆洞乡吴叔所在的芦笙队在社区广场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奏,引来围观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参加演出的有大伯大妈,也有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都是退休在家或者来县城打工的苗族乡亲。

“吹起芦笙精神爽”,吴叔说,在乡下老家,村村屯屯都有芦笙队,芦笙是融水苗族最普遍的民族乐器,也是苗族百姓娱乐生活和亲友交流的工具。“每逢喜事必吹芦笙,人人都会吹芦笙。”

“现在全县县、乡、村、屯四级有芦笙队150支,每年大小演出上万场。”陪同采访的县文化馆馆长覃凤娟介绍说,顺应苗胞乡亲的需求,从2000年起,政府把当地吹芦笙和斗马两种习俗结合起来,举办了每年一度的芦笙斗马节。经过这几年的扶持发展,现在成了苗岭群众的狂欢节。每年节庆,各村各屯的芦笙队齐齐出动,争相表现出最好的水平。而每每这个时候,现场就会人如潮,歌如海,热闹非凡。2010年,融水县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芦笙斗马之乡,芦笙斗马节也被评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吴叔的芦笙队经常受邀到外县演出,也创作了一些自己的曲目,小有名气。他告诉记者,在融水,真正有名气的是杆洞乡一个叫董绍荣的年轻人,他一个人带了三支芦笙队常年在外面演出,北京天桥、深圳世界之窗以及全国很多大中城市的主要景点、公园都留下他们的足迹,很多队员们家里也因此盖起来小洋楼,过上了富裕的新生活。

◆实践:从“送”到“种”繁荣农村文化

融水县甚至整个柳州市芦笙的繁荣,除了老百姓自身的喜爱之外,政府扶持和培训更是一只有力的推手。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曾艳告诉记者,近年来, 柳州市通过“送文化下乡”在田间地头播下“文化种子”,成为城乡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文化差异,促进城乡和谐稳定的一大基石。

最近几年,柳州市对乡镇、村屯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至2010年底,已建成达标乡镇文化站77个,全市覆盖率达90%;城区图书馆4个;县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0个;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69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89个。2009年,柳州率先在广西实现所有行政村“农家书屋”的全覆盖,成为广西唯一的农家书屋建设示范城市。柳州还培育了一批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和“新农村文化致富工程”试点。

为了让文化骨干动起来,让文化阵地活起来,为基层文化持续发展提供造血功能,柳州市在加大基层文化设施投入的同时,还为基层文化骨干提供免费培训。据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党支部书记郑建林介绍,2010年柳州共举办了各类公益性的艺术培训班12期,受益人数达1241人次。目前,全市城乡各类业余文艺团队已由原来的876支发展到1026支,成为活跃基层文化的主力军。

柳城县的“百村百戏”、融安县的“激情融江艺术节”、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情系苗山”农村文艺会演、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多耶节”……如今,柳州的农村到处呈现出一派红红火火、欣欣向荣的文化新景象。

◆理念: 文化自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近年来柳州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基层群众对文化迅速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文化需求。”柳州市委书记陈刚说。

最近几年,柳州市共投入10亿多元进行文化建设。2008年,开始建设“四个名城”: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2009年,提出并启动建设“十大文化工程”;2010年,提出“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年”;2011年,提出推动柳州由广西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型。

大手笔投入建设市级、县级重点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柳州市通过推进“知识工程”、乡镇宣传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有心插柳柳成荫,现在柳州市区设计最新颖、地段最好的建筑是博物馆、文化馆、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在乡镇山村,“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情景也早已成为历史,这里人们的文化生活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如今,获得文化部群星奖的“柳江之夏”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与“龙城金秋”“全市农村文艺会演”、“刘三姐大舞台”一起,成为柳州四大群众文化品牌的龙头,舞动“百村百戏”“东门戏台”“多耶节”“花炮节”等上百个群文活动长链,内容涵盖歌舞戏曲、传统文化、民族风情等,多样性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创造着城乡同乐的文化之美。

自信:彰显城市风格传承民族个性

◆故事:为工业博物馆淘“宝”去

“文化局的老李又来收破烂了!”消息很快在各大小工厂企业传开。这个老李名叫李乐年,是市文化局调研员,他怎么去收破烂了呢?原来,李乐年正在负责柳州工业博物馆的建设,由于需要大量的文物,很多老工厂老企业里的“废铜烂铁”就成了他眼中的宝贝。

早在2008年3月,李乐年就向政府提交了《工业文化遗产整理与保护》提案。他说:“柳州工业有历史,清末宣统年间开办的砂糖精制所,首次使用机器生产,已具备近代工业生产意义。这些柳州工业文化的珍贵史料,如不及时发掘整理,就有可能造成遗憾。”

经过多方论证,2009年初,柳州工业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工业博物馆文物征集也在全市展开。一时间,柳州市民忙着“翻箱倒柜”,工厂企业赶紧“盘点清仓”,为的是给这个正在兴建的广西首个工业博物馆添“家当”。目前,整个博物馆已征集工业文物近2000件,这些文物折射着柳州乃至中国工业的发展历史。

◆实践:建设博物馆群

柳州博物馆群建设从2011年5月启动,目标是“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改扩建40多个行业博物馆、国有企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加上目前已建成开放的柳州市博物馆、胡志明旧居等9家,“十二五”期末,柳州将拥有50多家各类博物馆,形成独具区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博物馆体系。

柳州市文化局局长李丽珍对记者说,柳州博物馆群的建设项目中,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专题性的,有工业的,有民族的,有科技的,有文艺的,种类繁多。建设将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参与、惠及全民”的原则,充分挖掘柳州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和产业行业资源,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建设企业博物馆、行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的积极性。

◆理念: 文化自信——张扬地方特色传承民族个性

融水是广西苗族聚居地,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开馆近两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参观。

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坐落于安太乡小桑村下屯,这里保存着良好的苗族传统原生态文化。“苗族老人看到自己劳作的照片被放到了博物馆内供人参观,开心地笑了。”小桑村村支书杜正贤说,很多苗族乡亲现在还穿着传统服饰,一开始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平常的饮食穿衣、田间劳作、婚丧嫁娶等生活习俗包含着这么深的文化内涵,这个生态博物馆的设立,极大地激发了苗族同胞的民族自豪感,让大家更珍惜和爱护自己生活的村寨、更珍惜和爱护自己的民族文化。

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奇石博览为代表的奇石文化、以柳宗元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柳江人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工业发展为代表的工业文化等等,柳州的城市个性鲜明,民族风情多彩。陈刚告诉记者,在柳州,博物馆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牵动着这个城市上千年的文化情结。“让柳州人民或外地游客走进各具特色的博物馆里,感受柳州的历史魅力,文化风采。可溯古,可颂今,可游览,可休闲。”

自强:品牌战略提升软实力

◆故事:壮乡铜鼓敲进人民大会堂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巨作。2009年7月下旬,这台晚会的领导小组确定,由柳州市创作排演展示广西壮族精神风貌的舞蹈《铜鼓敲出壮乡情》,代表广西参加晚会演出。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演出团体首次参加国家盛典晚会。

9月30日晚,《复兴之路》在央视一套现场直播,《铜鼓敲出壮乡情》首次在全国观众面前亮相。《复兴之路》在人民大会堂共演出15场,柳州演出团队的表现让人耳目一新,广受好评。

在之后举行的国庆活动庆功会上,来自柳州艺术剧院的冯斌作为演员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表彰。冯斌以此为傲:“能够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而且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对于一个地级市的剧团来说,这是一种至高的荣誉。”

◆实践:递补式的“文化建设十大工程”

《八桂大歌》、《白莲》、《柳宗元》……柳州文化领域从来不乏精品,柳州文艺工作者的身影不断活跃在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舞台上。而实际上,文艺精品创作只是文化柳州品牌战略的一个缩影。

2009年9月,柳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文化建设十大工程”总体方案,提出实施水上大舞台、柳州工业博物馆、重建文庙等十大项目,这些项目涉及设施建设、文艺创作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超过8亿元。

陈刚认为,“文化建设十大工程”的意义在于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品位,为加速柳州“经济升级,城市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柳州递补模式的“文化建设十大工程”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创举。按照规划,柳州每年文化建设都有“十大工程”,完成一个递补一个。2011年,根据递补原则,柳州在完成“重修文庙”等六大工程之后,又新增了“博物馆群”建设、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建设千个阅报栏等6个项目。

◆理念: 文化自强——文化大市走向文化强市

今年国庆期间,柳江河畔山水欢歌,水上大舞台流光溢彩,激情澎湃,2011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吸引了十几个国家的演出团队参演,200多万当地观众和游客现场狂欢。整个黄金周,虽时有细雨纷扰,但市民游客却热情不减,各大活动现场人气高涨,处处欢声连连,笑语不断。

经过几年的发展,水上狂欢节已成为柳州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8月,柳州提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好文化发展升级战役,推动柳州由广西文化大市向广西文化强市转型。事实上,经过“十五”特别是“十一五”的大建设,柳州已形成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共同提升的新格局,文化产业发展开创了新局面,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柳州城市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一个工业具有响亮知名度、文化具有勃勃生机的新柳州正崛起于八桂大地。

文化是一种力量,关乎城市的气质。在文化大市走向文化强市的征程中,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柳州已经拥有不少的名片,也需要更多的名片。

数说文化柳州

“十一五”期间,柳州投入文化建设11亿元。至2010年底,全市各类业余文艺团队已发展到1026支,人数近万人,成为基层文化的主力军。民族音画《八桂大歌》演出近500场,进京展演5次,获“文华奖”等3项全国顶级奖项。水上大舞台建成一年举办各种演出近200场。重修柳州文庙创造了大成殿全紫铜包柱、藻井式设计等8个“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