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考核标准:投资知多点:反射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7:27:27

反射理论,又称反射性理论或反身理论,最早由乔治·索罗斯提出。其基本含义:均衡状态是事物发展的状态之一,但因为在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多数情况下事物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如果相互作用是良性的也就是可逆的,事物发展会在发生偏离的短时间内回到均衡状态,但如果相互作用是不可逆的,那么事物发展就会出现历史性的突破。

  简单说是指投资者与市场之间的一个互动影响。理论依据是人正确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投资者都是持“偏见”进入市场的,而“偏见”正是了解金融市场动力的关键所在。当“流行偏见”只属于小众时,影响力尚小,但不同投资者的偏见在互动中产生群体影响力,将会演变成具主导地位的观念。就是“羊群效应”。   可以用一种比喻来理解:甲和乙并肩往目的地行走,突然甲发现乙不见了,回头一看,原来乙掉队了。那么就有,乙为什么掉队。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了,如果乙是因为和熟人搭话,那么不久,乙就会自己追上来并肩行走,若乙是发生了状况,比如昏阙之类,那么甲就必须回头,送乙上医院之类的,就不能到达目的地了。我们假设,并肩行走时一种均衡状态,乙掉队则破坏了这种状态。若搭话后追上来,则回复了均衡的状态。若昏阙,则甲必须送他往医院,则这破坏时不可恢复的,则不能到达了目的地。就是所说的市场反转。   索罗斯认为:在社会科学范畴事件中,事物发展是与思维互动的过程。思维与现实过度偏离后,事物发展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历史性突破。涉及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现实与思维。这种哲学观点被金融大鳄索罗斯成功应用于金融投资领域而倍受瞩目。   金融市场的反射现象:   索罗斯认为,经典经济学理论对市场运行的解释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起码在金融市场上,经济理论分析所给出的结果是大错特错的。   金融市场与其他市场不同之处在于,市场参与者要对付的不是给定数量,他们要把未来进行贴现,而未来则依赖于市场现在如何贴现它。这就使得供给和需求条件不仅是未知的,而且是不可知的。参与者只能根据预判或者偏见做出决策,而这决策反过来又使得与决策有关的主要内容变得更加的不确定。因此,不借助于反射性的概念,金融市场就很难被正确的理解。但是,很多经济学家却总是想方设法回避这个问题,理性预期却为他们提供了方便。   金融工具的价格被反映如下“基本面”:股票市场的未来收益,债券市场的未来利息支付,期货市场的未来供给和预期需求。重要的是,一个有效率的市场总能够反映出所有这些“基本面”的已知信息,并且市场参与者要认识到这一事实,才能算得上理性的。因此在缺乏内部消息的情况下,投资者假设他们的业绩能够超过市场则是不理性的。所以,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任何暂时的偏离只是随机漫步性的。上述观点,就是理性预期理论。索罗斯并不接受它。   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非但是不理性的,而且还是不可避免的在他们的决策中不可避免的引入某种偏见。对于有偏见的判断来说,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他们不纯粹是被动的:他们可以影响事态的进程,而事态的进程恰恰是有偏见的判断所要反映的事情,因此他们具有反射性。其要表达的意思是,重视基本面而不重视参与者的偏见是错误的。同时,忽视基本面而重视参与者的偏见同样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