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量化评分表:农村初中生思想行为现状、成因及对策 - 日志 - 水谷龙生 - 1+1教育社区-教育-家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9:07:14
农村初中生思想行为现状、成因及对策

 

针对学生学业水平有所下降的趋势以及困扰学校教育发展等问题,我校管理层高度重视,在做好整体管理与规划的基础上,落实专人负责,以抽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情况进行了调研。大体情况如下:一方面我校学生思想行为状况的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学生比较关注时事(如北京奥运会),面对困难能积极处之,能把个人价值实现与服务社会统一起来(18.3%的同学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目标和47.9%的同学以造福社会为目标);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转型,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缺乏自主、独立的生活与学习能力,缺乏理性判断力,在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困惑。现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之具体问题,尝试从三大方面进行阐述。

          一、农村初中生“主流”思想行为的正常化

作为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由于学生都来自农村,故其品行大多比较憨厚,学生主流思想健康,对待问题基本能想法加以克服,在规范思想行为等方面均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第一,在思想品质方面,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有浓烈的关注时事的兴趣。比如在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我校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热情,学生(特别是团员干部)纷纷表现出令人感动的行为,不少学生(98%以上)在第一时间捐款,短短的两天时间中,共捐了五千多块钱,钱虽不多,但同学们在这场自然灾害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操却是令人称赞的。

第二,在道德品质方面,大多数学生有鲜明的是非观念,认为诚实与善良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现出强烈的憎恶之情,并且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据了解,有20.7%的同学认为善良与诚信是最重要的品格,有75.1%的同学在个人消费上以实际需要为前提,绝不赶时髦(比如买手机、MP4等),以此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标准,能够同情弱小,帮助他人,不搞铺张浪费,做到一切从俭出发。

第三,在心理品质方面,既能尊重师长、孝敬父母,又有极强的自尊意识,在苦于机械学习之困惑的同时努力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与师长沟通有碍的情况下极力向往友情之间的共鸣。据调查,在上课时走神而想(或做)别的事情这个问题上,有38.7%的同学“从来不”这样,仅有2.4%的同学“经常如此”,这意味着他们还是想通过学习来获取个人的成长资本的;在交往方面,有29.4%的同学对友情相当重视,他们已经开始对异性朋友的交往感兴趣,只不过,在对待该问题的时候还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

然而,在看到学生思想行为的主流呈现正常态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局部所存在的痼疾,那就是随着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经济观念的转变,在学校教育内部产生了诸多碰撞与冲突,出现了学风的不佳及教学业绩的下降等问题。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心急如焚的大事。细究起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来自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二是来自人的主观行为的影响。

           二、农村初中生思想行为的局部异化及成因

由于教育培养模式的单一,就业形势的严峻,经济生活方式的急剧改变,导致了人们对教育的曲解。农村家长要么认为“读多读少一个样”,有时不读还更好,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样一来,教育资源分配与使用不合理,直接导致学生思想行为产生偏差,这也是我们缺乏大量的实用—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原因。

社会导向的偏差投射到学校教育及学生的思想行为上,就成了制约学生身心发展的最大诱因。其一,农村初中生的厌学情绪不在少数。由于社会招工秩序的“不规范”,导致在校生的无故流失,这是一个令人极为担忧的问题,加上个别家长的目光短浅,支持孩子外出打工,这无疑助长了学生的厌学心理。潜伏在学校周边地区的一些黑网吧给学生的逃课提供了温床,而网络上极多不良的文化信息更成了学生成长的毒品。其二,家庭无法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和谐的环境与合理的方式。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下,这就严重影响了对孩子学习品质等方面的教导,导致学生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自主意识;没有吃苦耐劳的习惯,没有协作精神与集体感;在人格上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孤独而不喜欢交往,痴迷电视等消磨时间的节目,却很少阅读有益的报纸杂志与书籍(22.4%的学生很少看,而在家不主动学习功课的同学竟达65%以上——缺乏自制和家长的监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一个盲点,在家的家长缺乏合理的教育方式,要么不问不闻,要么简单粗暴;不在家的,以隔代教育的方式难免大打折扣;而那些家庭关系紧张的,则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不少负面效应。其三,学校教育目的的迷失,导致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缺乏远大的志向及关注细节的能力。作为充满希望的学校教育,本来应该是一个最吸引学生挑战学习极限为未来奠定基础的充满快乐的地方,但期待终归是不现实的,学生对待一整套机械的重复性训练,早已是“人在教室,心在外”。他们对知识的作用缺乏必要的认同,比如对“知识经济”的了解,单“不大了解”和“很不了解”两项就有37.2%的同学,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经济社会,学生缺乏对知识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又如何能够在单一的灌输式课堂上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呢?

在关注了学生思想行为形成的外部及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之后,核心问题便是回到对教育主体的内部关注上来。人是有惰性的动物,主要体现在,当出现问题时,总要把责任推给外部环境,而从未在主观努力上寻找原因,这样就使我们永远错失改变自身处境并完善自我的机遇。

在关注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关系之后,教育始终要以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为宗旨,并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具体细节中去,故对教育现场的关键问题还必须作深层解剖与较全面的梳理。首先,大一统的教育管理思想掩盖了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自主权没有完全得到体现,狭窄的教学观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多元的学习需求,甚至有个别教师对变化的教育环境知之甚少。若以静态的方式对待不断变化的学生心理,我们又如何以超前的意识引领学生的思想行为?其次,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难以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教学做”分离,教学生活的分离又怎能使学生生活在整合的状态之中?教材的统编为我们提供了方面,但也剥夺了部分教师的创造,由于惯性思维的作用,一些教师十年如一日地以不变的方式对待着充满个性的不同的学生,难怪学生一提起读书就心寒。……最后,被动的课堂学习模式缺乏大量的课余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难以使学生的兴趣与思维训练多样化。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如此枯燥的学习怎能吸引学生活泼的心灵,而“学习,学习,再学习”一旦被误解,更加无法把学生的心留住。学生缺乏主动的学习愿望,究其实,皆因我们没有教学生学会积极思考,比如在课堂上不积极思考问题的学生中,单“从来不”思考和“很少”思考的学生就占72.7%,这与教师缺乏引导有直接的关联。

审视了教育内部的诸多限制因素,并结合外部的影响条件,我们方可对症下药,方能标本兼治,在纠正学生思想行为偏差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农村初中生思想行为的发展对策

以发展的辨证态度看待教育,是把育人作为一项整体工程的关键所在。这样,既是为了对学生思想行为倾向进行科学的引导,也是为了不割裂人的整体性,从而重新发现人的价值。

第一,教育管理者应该立足高远,“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惟有把人的完善与终极价值的实现当成教育的出发点,才能调整学校的资源格局,最大限度地刺激教与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育的系统性比较强,这要求管理者必须从长远角度对学生的心智进行教育,为此,我校在组织班主任协调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班主任工作的中坚作用,通过提高班主任的素质及不断加强校本培训,提高了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动态的跟踪教育与及时疏导,及时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为其学习排忧解难,从而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校26个班级的学生,在其班主任及政教处的管理下,都较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为了使德育工作深入地开展下去,学校特别重视德育专题研讨会的交流活动,每学期都会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班级开展主题班会课,在塑造学生健康心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不要把“终身学习教育”仅仅当成一句口号,而应该把教学行为转化为对学生的心灵关注与思想行为的关注,通过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提高彼此的综合素养。教师应该重新把课堂变成充满魅力的令人向往的地方,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只有学科教师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如果课堂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的活力与发现的快乐,则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课堂。

第三,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成为其发展的重头戏。学校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是单一的道德说教,故要多从学校的传统文化建设入手,尽快形成自己的文化教育特色,在思想行为方面给学生提供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学校管理必须注重文化的积累与创新。近三年来,我校在承担省“初中语文校本教研区域协作研究”(课题编号:J06—105)的子课题实验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教学资源,这些有效的研究工作逐渐形成了我们的教学特色,而教师也逐渐形成了浓烈的教研兴趣与能力。此外,学校还通过校园广播站,每天通过课间十分钟的时间,向全校师生进行爱国情操与理想信念、道德品行与品质修养、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生活习惯养成与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工作辅以校报《湖之韵》的大力宣传,从学习生活的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深广的辅导与引领,使学生善于从小处入手,稳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第四,营造书香校园,让读书变成学生“自为”(即行为品质的自我养成)而体验幸福的途径。如何转变学生厌学的不良情绪,不致谈“书”头痛,这是教育者时刻要重视的问题。书香校园的建立必须扎根于每个具体的班级管理细节及每个具体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之基础上,由于这是一项整体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故需全体师生的共同关注。起步之初,重在参与,随着读书活动(比如“同读一本经典”读书征文、师生共读同写、读书交流会等等)的深入开展,逐步扩大“经典阅读”的影响力,还可通过汇编一些师生的优秀习作促发大家的读书激情。从我校个别班级的读书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只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学生便能在不断的自我探索中跟随学校的管理步伐,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从而高效地参与到一场精神上的读书运动中去。

社会环境的诸多干扰并不可怕,家庭教育欠缺并不可怕,生源底子薄、思想行为存在偏差并不可怕,教育资源的分散并不可怕,课堂教学的低效并不可怕,……学生的心理素养参差不齐与人格不健全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正视问题,无法克服自身的惰性。故不懈地寻找解决之道,并用持之以恒的韧性“复兴”教育,实为当务之急。

虽然我校生源比较复杂,一千多名学生来自分散的十八个自然村落,是镇内最难管理的学校,然而,我们的管理者却能迎难而上,不断努力,寻找治校良策,通过合理的规划,暂时取得了一些成效。面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我们将带着虔诚的教育态度继续探索,不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管理与教学特色,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新要求。

(2008、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