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群申请重新评级失败: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和苏联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 - 战略纵横 - 世纪先锋军事论坛 - 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2:58:38

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和苏联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

  勃列日涅夫的上台  1961年10月,苏共召开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作了党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总结报告和关于苏共纲领草案的报告。大会通过的《苏联共产党纲领》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完全地和最终地胜利了”,“苏联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时期”。在这一时期,“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不再是必要的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已变为全民的国家,变为表达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的机构”。而苏联共产党则“已经变成苏联人民的先锋队,成了全体人民的党”。纲领还宣布,苏联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显然,关于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是超越苏联现实阶段的。具体宣布建成共产主义日期更是主观盲目,它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和问题。
苏共二十二大后,根据新党章开始按一定比例更换党的各级领导机构的成员。1961年11月,又根据生产原则把州一级的党委会分成工业州委和农业州委。党组织的这一改建以及先前开始的工业体制改组使干部队伍不断发生变动。原来在首都的部长被下放到省城主持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的工作。原来的州委书记被削去一半职权,变成只管工业或农业的书记。更多的干部被调动工作。这引起广大中层干部的不安和不满。
赫鲁晓夫特别强调核武器的威力,忽视常规武装力量。苏联政府在几年内裁减了数百万军队。这引起一部分军队干部的不满。苏军全体元帅曾向赫鲁晓夫发出一份备忘录,要求恢复被削减的军队和军事预算,并对国防力量被削弱而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提出了警告。
在国际共运方面,苏共于1958年批判南共联盟为“现代修正主义”。1960年谴责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不久,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破裂。苏共的领导地位受到多方面的挑战。
在对外关系方面,1962年苏联把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但又在美国威胁下把导弹撤出。这使苏联大失脸面。
所有这些问题使赫鲁晓夫的威信大降,陷于孤立。1964年10月,赫鲁晓夫、米高扬等在黑海海滨度假,勃列日涅夫等人乘机秘密串连,策划对赫鲁晓夫采取行动。10月13日,赫鲁晓夫被召回莫斯科参加党中央主席团会议。会上,他遭到严厉的谴责,最后被迫表示愿意自动辞职。  10月14日,举行中央全会。苏斯洛夫作了关于撤销赫鲁晓夫的职务及其原因的报告,着重论述了他在农业政策和经济政策上的错误,还指责他滥用职权和制造对自己的个人崇拜。全会未经讨论便通过决议:“鉴于年迈和健康状况恶化”,满足赫鲁晓夫本人的“请求”,解除他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全会选举勃列日涅夫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10月15日,最高苏维埃举行会议,任命柯西金为部长会议主席。  1965年12月,波德戈尔内接替米高扬担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列•伊•勃列日涅夫(1906~1982年)生于乌克兰卡缅斯克的一个俄罗斯冶金工人家庭。  1929年入党。  1935年冶金学院毕业后,从事地方党务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集团军政治部主任,战争结束时为少将。  1952年10月,当选为党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党中央书记。斯大林逝世后,改任海军部政治部主任,失去了党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的职务。  1954年起先后任哈萨克第二和第一书记,积极推行赫鲁晓夫的开荒计划。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再次当选为党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7年,因反马林科夫集团有功,升为主席团正式成员。但1960年又被免去中央书记职务,担任荣誉性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职务。  1963年,因中央书记科兹洛夫病重,又重新当上中央书记。
在整个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政局平稳,没有发生公开危机。最高领导核心一直是勃列日涅夫、柯西金、波德戈尔内三人。勃列日涅夫对主席团①内部的反对派,既不处死,也不戴反党分子帽子,而是通过选掉或退休办法解决。谢列平于1967年离开党中央书记处,改任全苏工会主席,  1975年又退出政治局。对于地方组织,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一个月,于1964年11月决定把州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合并,恢复到传统的组织形式,稳定了地方的秩序。
在理论宣传方面,勃列日涅夫不再提建设共产主义的问题。1967年十月革命50周年的时候,他宣布苏联建成发达社会主义。
60年代下半期,苏联国内逐渐出现持不同政见者。他们多是知识分子,对政府的重大政策持不同意见,并公开发表出来。他们人数不多,内部政见也不相同。多数人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要求“保障人权”。勃列日涅夫政权对持不同政见者采取比较灵活的政策。一方面,通过立法来限制和打击持不同政见者的活动。  1966年的刑法规定,对诋毁苏联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言论行动追究刑事责任。政府根据这项规定,不断逮捕持不同政见运动的头面人物,或判刑,或送进精神病院。据统计,从1968年到1977年间,共有750人被捕判刑。另一方面,政府在处理这方面问题时一般都留有余地,允许持不同政见运动在某种范围内存在,允许运动中的一些人流亡国外。
在民族问题上,赫鲁晓夫时代曾宣扬民族融合,遭到各少数民族的反对。勃列日涅夫则强调现阶段是“民族繁荣和接近”,只是在生活某些领域存在着“部分融合的政策”,实现完全融合需要“走一段长时间”。但在1967年,勃列日涅夫又说:“我们确信,人的新的历史共同体——苏联人民——已经成为真正的现实”,说民族概念逐步让位于“苏联人民”的概念。在具体处理民族间关系问题上,勃列日涅夫政权采取慎重克制态度。  1967年,最终为鞑靼民族恢复了名誉。1978年同意格鲁吉亚加盟共和国把格鲁吉亚语定为国语。
国营企业的新经济体制  1965年9月,苏共中央召开全会。柯西金在会上作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的报告。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赫鲁晓夫实行的按地区原则管理工业的做法,“妨碍了部门性专业化和各经济区企业之间的合理的生产联系的发展”,决定撤销国民经济委员会,重建中央各工业部。其次,决议提出要“完善计划工作”。过去国家给企业下达几十项指标,“这种做法限制了企业职工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降低了对改善生产组织的责任感”。因此,决定取消对企业活动的多余规定,减少计划指标的数目。现在,国家只给企业下达八项指标:产品销售额、产品的基本品种、工资基金、利润额和赢利率、预算付款和预算拨款、投资额和固定基金额、采用新技术的主要任务、物资技术供应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确定。第三,决议提出要加强经济刺激。它指出:“在领导工业中行政方法盛行而排挤了经济方法,这是工业领导上的严重缺点。”应该充分利用价格、利润、工资、信贷等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各企业可用利润提成的办法建立工作人员的物质鼓励基金、社会文化措施和住宅建设基金。企业搞得愈好,工人就可多得奖金,就愈能改善居住和文化生活条件。要采用物质利益的办法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对改善企业工作的关心。
根据中央全会决议的精神,最高苏维埃于10月4日通过了《关于完善工业生产的计划工作和加强对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的决定。同日,部长会议公布了《国营生产企业条例》,规定企业有权占有、使用和支配其财产,可以出卖、出租多余的设备和厂房,可以用废材料自产自销计划外的产品,有权制定生产财务计划,有权招聘和解雇职工,有权确定工资形式和奖励的办法。
党中央九月全会的决议和苏维埃的两项决定,确定了苏联新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从1966年起,新体制开始在704个工业企业中试行。原来计划在三年内基本完成,实际上一直到1975年才完成这项变革。在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国营企业也实行了新经济体制。
新经济体制在坚持国家集中下达指令性计划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经济方法和行政方法相结合的管理原则。这种改革适应了客观需要,同时是经过试验逐步推广到全国的。因此,改革在初期取得了明显效果,工业发展速度增快。但是,新经济体制同利别尔曼建议仍有一定差距,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工业的集中管理体制。
发展农业的措施  农业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是苏联经济中的落后部分。  1965年3月党中央开会,勃列日涅夫作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农业的刻不容缓的措施》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承认1953年9月中央全会“具有重要意义”,“它制定了农业方面的正确方针”,开垦荒地“对增加谷物生产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又指出,近几年来农业增长速度减慢,农业发展计划没有完成。“这一切给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困难”。造成农业落后的基本原因是,“破坏集体农庄庄员和国营农场工人在提高公有经济方面的物质利益原则以及破坏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正确结合的原则”。为了纠正农业领导工作中的错误,党中央和政府多次开会讨论,采取各种办法推动农业发展。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固定收购指标,提高农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去,国家的收购指标每年制订一次,通常要过很长时间才能下达到农庄,在采购过程中还不断变更计划,追加任务。这种采购制度不仅使农庄难以拟定正确的生产计划,而且影响了庄员的生产积极性,他们担心生产发展会导致交售任务的加重。在这种制度下,国家的收购计划经常完不成。从1955年到1964年的十年期间,只有1956年、1958年和1964年三次完成谷物收购计划。有鉴于此,政府决定1965年的谷物收购计划从40亿普特降为34亿普特(约合5569万吨),并且五年不变。  1970年,将九五计划(1971~1975年)期间的谷物收购指标调为6000万吨。政府还决定对超计划出售的农产品给予奖励,价格比收购价格高50%。
赫鲁晓夫时期曾大幅度提高农畜产品的收购价格。但60年代,农机、化肥等工业品价格也提高很多。为了平衡工农产品的比价,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继续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仅1965年和1973年两次就提高收购价格75%左右。
第二,扩大农业投资,改进农村技术装备,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  1953年,国家对农业投资仅占总投资的7.7%。赫鲁晓夫执政的七五计划(1961~1965年)期间,农业投资达到380亿卢布,占总投资的15.4%。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农业投资继续增大,八五计划(1966~1970年)期间,为599亿卢布;九五计划(1971~1975年)期间增至776亿卢布,占总投资的20%左右。随着农业投资的扩大,农村中各种机械的拥有量迅速扩大。1964~1978年,拖拉机由154万辆增至252万辆,谷物联合收割机由51万台增为70万台,载重汽车从95万辆增至152万辆。农村用电总量从1964年的184亿度增至1978年的956亿度。灌溉地的面积从1964年的980万公顷增至1978年的1660万公顷。农业向集约化方向迈进了一步。
第三,对庄员实行有保障劳动工资制。过去,农庄在年底按庄员劳动日的多少发放报酬。1956年,实行按月预付报酬制。农庄按年初预算的估计,每月向庄员预付一定的现金报酬。年底,根据当年生产情况进行结算。1966年7月1日起,实行有保障劳动工资制,庄员按该区国营农场相应人员的工资标准每月领取工资,实物在收获后领取。  1970年,部长会议批准《关于建立和使用社会保险基金的办法》。庄员丧失劳动能力、生育、安葬、疗养等都可得到一定的保险金。
第四,放松对私人副业的限制,鼓励私人经济。国家认为私人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补充,给予多方面支持。据1978年统计,全国共有自留地618万公顷,占全苏耕地总面积的2.73%。私人饲养的奶牛共1330万头,占全国总头数的30.9%。私人生产的土豆占全国总产量的61%,蔬菜占29%,肉类占29%,蛋类占34%。
第五,建立农工综合体。这种组织最初产生于摩尔达维亚,  60年代末开始增多,到1978年有八千多个。农工综合体一般是由生产农产品的农庄农场同加工农产品的企业、销售农产品的企业联合而成。相互间或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上,或是把资金联合在一起,共同管理。这种大型专业化联合体,劳动生产率一般都较普通农庄高,经济效益也较好。
第六,制定新的集体农庄示范章程,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农庄制度。  1935年制定的集体农庄示范章程几十年来未作任何重大更改。  1969年11月,举行全苏农庄庄员第三次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新的示范章程。它确认农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形式。新章程强调庄员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庄员享受有保障的工资报酬,庄员除进行集体劳动外,尚可经营副业,每户可拥有半公顷宅旁园地,可饲养一头奶牛、一口母猪等。在分配方面,章程规定,农庄应从总收入中首先减去税款,然后留够固定和流动资金、文化生活基金、社会保障和物质帮助基金,最后再对个人进行分配。
除上述措施外,苏联政府还在1965年宣布免除农庄欠国家的二十多亿卢布的债务,实行银行直接向农庄发放贷款的制度等。
勃列日涅夫采取的这些措施不是什么突破性改革,但对苏联农业的发展起了某种积极作用。
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  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  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长迅速。  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  1961~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年)的年平均产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
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  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  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  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勃列日涅夫没有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调整国民经济,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把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国防建设,加紧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据英国伦敦战略研究所估计,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0年大约增加一倍,达到539亿美元,  1979年又增加近二倍,高达1480亿美元。苏军费开支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而美国只占6%,联邦德国在4%以下,日本不到1%。苏联如此庞大的国防开支,严重阻碍了本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扩军备战步伐大大加快。苏联的陆军一直非常强大,它拥有的坦克数量远远超过美国。海军原是一支近海舰队,在1962年的加勒比海危机中暴露了自己的弱点。这以后,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大力扩建海军,把苏联舰队建成为一支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  1967年中东战争期间,苏联黑海舰队开进地中海,  1968年驶入印度洋。  1970年4~5月,苏联出动波罗的海舰队、北海舰队、黑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四大舰队的两百多艘舰只在三大洋七大海域举行第一次全球性海军大演习,显示了苏联的强大作战能力。总的讲,苏联的常规武装力量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已达到同美国势均力敌的水平。
早在50年代,苏联就特别重视发展核武器。  1953年8月,苏联在美国之后不到一年,爆炸了自己的氢弹。  1957年8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勃列日涅夫更重视发展核武器。据美国估计,  1964年苏美在洲际导弹上的数量对比是1∶4。这以后,两国差距迅速缩小。  1968年,苏联已拥有858枚洲际弹道导弹、121枚潜艇发射导弹、  155架战略轰炸机和1300个核弹头。到70年代中,苏联的战略核力量已大体同美国相等。  1972年美苏两国首脑宣言承认了这一均势情况,宣布“平等与同等安全”是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勃列日涅夫凭借其军事实力,利用美国收缩海外力量之机,大肆向世界各地扩张。  1969年苏联军队入侵珍宝岛,并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  70年代末,在越南金兰湾建军事基地,其太平洋舰队的立足点从海参崴向南推进两千多海里,威胁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通道。1978年,北、南也门发生政变,苏联乘机渗入控制该国。1978年派兵入侵阿富汗,推行南下波斯湾之战略。在非洲,苏联通过古巴武装干涉安哥拉;乘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发生争端之机,把军事力量开进非洲之角;向十多个非洲国家派遣军事人员。苏联成为与美国全面抗衡的超级军事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