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交易接口:经典诵读指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4:19:25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又说:“必也正名乎。”我们根据孔夫子的教导先把概念澄清一下。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经”是织布的经线,是布匹的主干,“典”是大书。所谓“典范性”“权威性”,就是说,最能够体现本质特征,最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可;所谓“经过历史选择”,就是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了淘滤、磨练,最后结晶出来。

     从国籍上分,有中国典籍,外国典籍。中国五千年文化,结晶出了浩如烟海的凝结着中华民族品格与智慧的典籍。古印度,埃及,巴比伦,古希腊也同样有着灿烂的文化,也同样有着浩如烟海的典籍。比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最近英法美等联军袭击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就叫作“奥德赛黎明”,意思是用文明消灭野蛮。可见其文化的代表意义。古希腊的戏剧: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力彼得斯的悲剧,阿里斯托芬的喜剧。还有巴尔扎克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小说,泰戈尔的诗歌等等。

    从时代上分,有古代经典,现代经典,当代经典。说到当代经典,我们一定要慎重。有一些是时尚的作品,是为了迎合某种政治形势,为了某些经济利益,为了取悦大众。我们不好说这些作品就不好,但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滤、检验,就不能说他们是经典。快餐文化绝对生产不出经典。

    从学术领域上分,有文学经典,有医学经典,有经济学经典,有心理学经典等等。文学经典不说啦,医学经典,举中国的例子,有《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经济学经典,举外国的例子,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就业、利息和货币总论》。心理学经典,也举外国的例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荣格的《人及其象征》,马斯洛的《人的潜能与价值》,阿德勒的《挑战自卑》等等。

    有一些经典,关乎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的胎记,关乎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与生活特征,是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就是主要的经典。比如《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其核心一是“礼”,二是“仁”。它发端于春秋,而从西汉董仲舒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二千多年一直到今天,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比如《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成为中华文化的宇宙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成为民族思维的辩证法。比如《圣经》,是基督教文明的奠基著作,影响了西方人的文化的方方面面,文学、艺术、建筑、雕刻以及日常的生活。比如《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所有佛教著作的精华,被称为宇宙真相的钥匙,人生真理的指南,科学智慧的摇篮,逃离苦海的方舟。其影响不仅在印度,更多是东南亚,东北亚以及中国。

还有一本经典不能不说,就是《易经》。

    《易经》被称百经之首、经中之经。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文化精神全都发源于此,《论语》、《道德经》全都可以说是对易经的某些部分的诠释和发扬。《易经》是指《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我们现在见到的是《周易》。《易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象,就是八卦、六十四卦的卦象;二是数,是卦象及卦象在变化中所涉及的数和数量;三是理,就是道理。象数理,如果全都学通、理解了,我们就可以知道天地运行的法则,为人处事的法则,社会、人事变化的法则,这样未来如何变化,应该如何应对,也就了然于胸。儒家看重易经的“理”,并且得出了“君子”这样一种古代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家看重“象”和“数”,得出了太极八卦图;民间将易经庸俗化,则得出了神鬼、占卜以及以及堪舆风水等术。17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易经》通过传教士传入西方世界,逐渐形成世界易经热潮。首先影响启发了莱布尼兹发明电子计算机的思维。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自传中承认,他创造正反合的辩证逻辑定律得自《易经》的启发。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选择太极图作为他的爵位徽章。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用中国易学治理国家起了富国强兵的效应。为此,明确提出:"不知《易》者,不得入阁"的组阁原则。南韩的国旗国徽是太极图,美国著名的贝尔研究所所徽,第二十四届奥运会会徽也采用太极图……

      我们怎样对待经典,怎样对待中国的经典。有一句现成的话,叫作“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标准是什么?我以为,还要用到邓小平先生对教育说的话,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核心是看是否有利于培养大国公民。比如《论语》,《论语》讲治国之术,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不是公民的生存术,《论语》讲“等级”,不是公民的人人平等,论语讲“礼仪”,培养的是谦谦君子,也不是培养胸怀坦荡、品格开放的大国公民。对这些内容都要做理性分析,都不能生搬硬套。但《论语》中的“仁”,“仁者爱人”,《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关于交友的生活原则等等,都应该是做一个大国公民应该具备的品格。最近,山东省教育厅下达通知,严禁中小学校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就是政府的清醒干预。

我们再来说“校园经典”。我们给它下个定义:“校园经典”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内涵、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诗文。它侧重于中国的作品,侧重于古代的作品,侧重于 “韵文”即诗歌和散文。它的特征是“精粹”,即是经过理性选择的有利于我们国家迈向现代化,有利于培养大国公民的内容;第二是“教育”,适合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第三是审美,有情趣,有美感。校园经典,主要体现在我们的教材之中,体现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中。在一些课外读本中也有一些体现。

     以上我们说的是“经典”,现在我们再来说另一个关键词:“诵读”。什么是“诵读”?“诵读”在我国传统蒙学中,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式。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请大家注意,它是一种“读书方式”,我们常见的读书方式有朗读,默读,速读,浏览,品读等等,而诵读时读书方式的一种。“诵读”与“朗读”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他们都是读书出声。朗读更强调声音清晰、响亮。诵读更强调:多遍,精思,抑扬顿挫。朱熹:“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 “诵读”与“朗诵”也有相同于不同之处。它们都是读书出声,但“朗诵”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以配合表情、手势,是一种艺术方式。“诵读”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是对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当然,在具体读书过程中,我们也完全不必拘泥于概念,特意区分什么是朗读,什么是朗诵,好像我们说诵读就不可以朗读,不可以朗诵。我们想强调的是,一是数量不要“多”,而要“精”,二是要多次反复。无论如何,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观念,“念经”“念经”,“经”是需要“念”的。

       概念我们明确了,就像刚才我们说的“名”正了,那么我们就开始“言”。首先我们看经典诵读的目标和任务。刚才我们讲的是大的目的,是培养大国公民等等。这里我们说的是具体目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有三个地方讲到了诵读的目标。一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里有三个概念,一是“展开想象”,二是“情感体验”,三是“感受语言”。所谓“展开想象”,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把孩子的思维引导到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所描述的情景中去。所谓“情感体验”就是让孩子与内容中的人、事、自然相融相合,获得快乐、热爱、积极、温暖、幸福的心理感受。所谓“感受语言”就是感受汉语的语言美。汉语是艺术的语言,字美,词美,语音美。就“字”而言,象形文字是基础文字,“山”,体现的是高低起伏,“火”体现的是熊熊燃烧,“水”体现的是涓涓细流。就“词”而言,名词表达事物的名称,动词表达事物的动作,奇怪的是,“水”字有时解出来是“游水”,“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出”和“入”有时解出来是“出产的东西”和“收获的东西”,“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美丽”与“漂亮”是同义词,也都是褒义词,你几乎很难区分他们的含义,但书面语常常用“美丽”,而生活中的口语大多用“漂亮”。就语音来说,古人写诗讲平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委婉轻盈的语调,描写出行船的快捷,传达出主人心情的欢快。“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曲曲”“折折”,叠音中描绘的是回环往复,又一个叠音“田田”,则把荷叶的铺展与连绵状写出来。苏东坡的豪放,通过开口呼的音节来表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的婉约,通过闭口呼的音节来表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第二个地方,“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增加了对内容的理解.第二个地方,“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再次强调了语言美。我们把目标概括一下,就是“传承文化,培育人格,内化情感,欣赏语言”。        

    下面我们说第二点,经典诵读内容的解读。经典诵读的内容部宜于过度解读,不宜与探求其微言大义,适宜于“囫囵吞枣”,适宜于“不求甚解”。但“囫囵吞枣”毕竟要“吞”,“不求甚解”毕竟要解。怎么“吞”?怎么“解”?

     首先要知道诗文的“主旨”。“主旨”就是指“作者在诗文中表达的观念、态度或情感取向”。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说的是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不行,学和思要结合起来,这就是一种学习的观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说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就是当生命和道义发生矛盾的时候,道义高于生命。“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表达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第二要懂得意境。懂得意境,先要懂得“意象”。什么是意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些特定的事物被古代诗人在创作中反复的运用,因此赋予了表达文人特定心志、情趣的固定意义,以至于凝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结,这种事物称为意象。比如“梅花”的意象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主席和陆游的咏梅词:“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没有了孤芳自赏,但却仍然保留了傲霜凌雪不屈不挠。比如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意境,是择取的意象与灌注诗人情感的氛围共同营造的境界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前三联选取十二个意象: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流、竹喧、浣女、莲动、渔舟。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和平、宁静、纯朴的生活环境,表现诗人乐于归隐田园生活的意趣,同时也从反面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生活的放弃。这就是意境。

    第三是手法。第一小点是渲染。渲染,本是绘画的一种手法,指在画面的某一个地方,画家用浓墨重彩来突出它,就是渲染。就诗歌来说,本来一两句就写完的,诗人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如果照实说,应该是“骏马鞍鞯辔头鞭,东西南北都买完”。“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如果照实说,应该是:“全家喜盈盈,迎我回家乡。”第二小点是对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对敌人,对人民大众态度截然相反。“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写出了战士的可怜可悲和将帅的享乐腐化。“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写出了当年的豪情壮志与现在功业未成的无奈与感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用菊花、牡丹和莲花作比,突出了我的不偏不倚、中庸之道的思想。第三小点是角度,就是写作所站的位置。只举一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从天空写到地下,从近处写到远处,意境开阔。

      第三要懂得修辞。修辞,修辞,就是文学修饰。修辞上,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用典。“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用的是比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支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用的是拟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用的是夸张;“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毛泽东)“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则是用典。

    第五,要懂得炼字。“推敲”的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古人最讲究一字传神,一字达意,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说的就是这种情景。“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中的“闹”,“云破月来花弄影 。”中的“弄”(张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中的“敲”,“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中的“一”,“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中的“低”和“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中的“肥”和“瘦”,“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中的“醉”。

    第六,要懂得风格。这里是指的语言风格。这里举出例子:(1)雄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2)豪放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3) 沉郁。“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悲慨。“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俊爽。“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6)冲淡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7)旷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8)清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9)明快。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问题:经典诵读方法的选取。实际上讲的是怎样辅助诵读。一是角色扮演法。就是把诗文的意思,用动作行为表现出来。比如“江 南 可 采 莲, 莲 叶 何 田 田, 鱼 戏 莲 叶 间。 鱼 戏 莲 叶 东, 鱼 戏 莲 叶 西, 鱼 戏 莲 叶 南, 鱼 戏 莲 叶 北。”可以把学生分成莲叶的角色,小鱼

的角色,模拟情景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中体味情景,内化情感。二是图画展示法。就是用图画绘出诗文的意境。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学生在一笔一笔勾勒或涂抹中回到情境中体会、体验。三是故事引导法。就是根据诗句或散文的内容讲故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就可以编出一个很好的故事,教师可以编,学生也可编。四是吟唱表现法。“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就可以根据电影歌曲来唱,当然还可以配上时下流行的歌曲曲谱,但要注意,一定要合乎内容风格。五是现场熏染法。就是根据诗文的内容,把学生带到现场去体验。比如学到《春》,就可以把学生带到田地里,感受春风,感受小草,感受花朵,或许还能感受春天的小雨。 

下面我们讲第四个问题,经典诵读技巧的运用。我们先说明一个问题,诵读是专注于内心的一种读书方法,应该是自然形成、不是刻意为之的,是“情动而辞发”,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技巧实际上就是指的诵读的一般表达规律。

第一,停顿。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先说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3.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其一/犬坐于前    ——《狼》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 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
      

 

  •   请听听吧,这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坎下,
  •     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
  •     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 (二)重音
  •    重音是指诵读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        ① 一般短句里的谓语部分应稍重些。
      例如: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
      ② 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应该重读。
      例如:谈文学、谈哲学、谈人生道理。(《朋友和其他》)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春》)
      ③ 定语、状语、补语比中心词要稍重些。
      例如:现在正是枝繁叶茂的时节。(《小鸟的天堂》)
      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海燕》)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春》)
  • ④ 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一般要稍重些。
      例如: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落花生》)
      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父亲的爱》)
      海鸭也呻吟着,——这些海鸭呀,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他们吓坏了。(《海燕》)
      ⑤ 列举事物时并列的词语要稍重些。
      例如:正像黄瓜、大豆和豌豆一样,西红柿是一种蔓生的果实。(《美国历史上的西红柿案件》)
      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笼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第一场雪》)
      ⑥ 比喻句中的喻体要稍重些。
      例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
      ⑦ 人名、地名的最后一个字,轻声音节前面的字音要重些。
      例如:巴金、华盛顿、认得、什么、剑桥。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
  •  ① 肯定性的词语。
      ——是的,遮不住的。(《海燕》)
    ② 作品中数量词要读得清楚明亮。
     该公司采用了村民的传统工艺,耗资一百万英镑,搭起了二百五十英尺高的棚架,在山石上钻了数百个小孔,筑起了二十个山石固定网。(《锁山艺术》)
  • ③ 要强调的字词前后加以停顿,可表现浓重的感情色彩。
      家乡的桥// 是我// 梦中的桥。(《家乡的小桥》)   
    ④ 表明否定或判定的词语前加停顿。
      巡捕只说了一个字//贪。(《贪得一钱丢了官》)
  • (三)语速
        
    语速是指诵读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示儿》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左传·鱼我所欲也》
  • (四)句调
        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 囚歌
  •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 五、经典诵读活动的设计
  • 1、诵读心得交流
  • 2、诵读小状元评比
  • 3、手抄报、黑板报评比
  • 4、表演评比                    
  • 5、观看影视资料

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

  • 广播        校园墙壁

示范诵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   我是干瘪的稻穗;
  •   是失修的路基;
  •   是淤滩上的驳船,
  •   把纤绳深深
  •   勒进你的肩膊
  •         —— 祖国啊!
  •   我是贫穷,
  •   我是悲哀。
  •   我是你祖祖辈辈
  •   痛苦的希望啊,
  •   是“飞天”袖间
  •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 祖国啊!
  •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   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   是绯红的黎明
  •   正在喷薄;
  •   —— 祖国啊!
  •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   喂养了
  •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   去取得
  •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二)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李白
  •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三)                 
  •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