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的退出方式:評析關于社會階層的四大流行理論 [54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29:25

評析關于社會階層的四大流行理論

http://www.xjass.com  2011年01月11日 17:37:59 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階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關于社會分層的認識上,社會學界從分層角度提出了四種理論。

第一種︰“十階層理論”。陸學藝教授等將改革以來的社會分化表述為階級、階層的分化,認為當前中國社會已經分化為“十大社會階層”,即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為什麼這樣分呢?根據什麼標準呢?陸教授等認為,區分的標準有三個︰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陸教授認為,在三種資源中,組織資源具有決定性意義(就好比馬克思說經濟所有權具有決定性意義一樣),由于組織資源具有最重要意義,所以在十階層中,國家干部排的位次最高。但是,究竟應該將哪一種資源放在分層標準的最重要的位置上,這在社會分層研究上是個長期爭論的問題,也不是很容易證明的。究竟哪一種資源在分層中最重要,也還是需要爭論和探討的。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分析可以作為社會分層標準的資源有十種之多。所以,人們取哪一種資源作為首要資源往往與其政治目的有關,往往是為某一種政治理論服務的。十階層理論的第二個結論是認為︰改革以來的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從原先的金字塔型逐漸向橄欖型轉變”。但是,如果細心考察人數和比例就會發現變化並沒有這樣快,該十個階層無論人數還是比例主要還是集中在偏低的社會位置上。所以,全社會仍舊是金字塔型結構。而且,如果仔細考察每一個階層內部成員的話,就會發現其內部成員的貧富和經濟地位的差異也還是很大的。

第二種︰“社會斷裂”理論。這一理論是由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提出的。該理論強調斷裂是結構性的,造成社會斷裂的原因是社會的急劇轉型、市場轉型。由于轉型太快,很多社會階層都被淘汰或拋棄了。該理論所講的斷裂是多方面的,包括︰國企改制中的斷裂、城鄉結構的斷裂、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斷裂、文化的斷裂等。該理論認為由于“多個時代的社會成分共存在一個社會之中”,導致的社會斷裂是全方位的。所以,在這里,貧富分層也被解釋為是一種斷裂的關系。當然,如果社會真的斷裂了,或連接不上了,那樣的社會豈不就瓦解了?如果仔細考察該理論的話,該理論對于中國社會發展的預測也並不都是悲觀的,對于社會轉型也有樂觀的估計。所以,該理論更多地是對于社會的一種警告。

第三種︰“倒丁字型的社會結構”理論。這一理論是我提出來的。我這樣說不是沒有根據,我是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長表”的職業數據計算的。數據分析發現,中國的總體社會結構,既不是“橄欖型”的,也不是“金字塔型”的,而是呈現出一個倒過來的“丁字型”的社會結構。我所使用的具體方法是,采用“國際社會經濟地位指數”測量,從全國就業人口看,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處在很低的社會經濟地位上的群體,該群體內部的分值高度一致的,在形狀上類似于倒過來的漢字“丁”字型的一橫,而丁字型的一豎代表一個很長的直柱形群體,該直柱形群體是由一系列的處在不同社會經濟地位上的階層構成的。根據社會學的理論,“金字塔型”社會結構是一種很不理想的結構,由于底層巨大容易產生社會矛盾。現在,筆者所發現的“倒丁字型”的社會結構,問題比“金字塔型”結構還要嚴峻,由于底層更大,社會就更不穩定,更容易產生社會沖突。“倒丁字型結構”體現出的最突出問題是城鄉分離。那麼,世界其他國家是這個樣子嗎?當然不是這樣,因為他們沒有這麼明顯的城鄉戶籍分野。所以,改造這樣的社會結構難度還是非常大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目前的最大問題還是農民問題。所以,我同意中央的突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取向。其次就是中產階級欠缺的問題。盡管大家都想推進中產和中間部分的發展,但是實際上迄今為止,這個階層比例很小,算來算去大概在全部就業人口中佔12%。換句話說,佔88%的就業者都不是中產階級。所以,結構轉變需要長時間的努力。

第四種︰“四個利益集團”的理論。這個理論是我與沈原博士、孫立平教授合作提出的。該理論是根據改革以來人們利益獲得和利益受損的狀況,將中國人分為四個利益群體或利益集團,即特殊獲益者群體、普通獲益者群體、利益相對受損群體和社會底層群體。因為,改革本身就是社會利益結構的調整,而利益結構的調整顯然會使得一些集團或群體獲得利益,同時會使得另一些集團損失利益。當然,“全贏”的局面——即社會每一個集團都獲得利益,社會整體利益上升也不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在目前要實現這種局面實在是太困難了。近年的住房體制、醫療體制、養老金體制、失業保障體制的改革,幾乎每一項改革都難免會損傷一些人的利益。四個利益群體的理論也是試圖對于當前社會分化的情況作出一種解釋。

那麼,中央文獻中對當前我國社會分層問題是怎麼看的呢?仔細閱讀十六大以來的中央文獻不難發現,中央在分層問題上使用的是高、中、低收入者的概念。這就是說,承認差異,這與改革以前有很大區別,改革以前是試圖消滅幾大差別。在有差別的前提下怎樣調整呢?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文件是這樣講的︰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在這里,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核心,因為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目標就是推進他們進入中等收入者隊伍。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了“擴大中等收入者在全社會的比例”的戰略。此後,在中共中央關于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歷次重要文件中,都始終強調堅持這一戰略。這一戰略的核心思想是要優化階級階層結構,要擴大社會中間層,使社會從“金字塔型”轉變為“菱形結構”或“紡錘型結構”。所以,表面看來是一個收入分配政策的問題,但實質上是要通過長期的政策變量,最終調整社會結構。(作者︰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稿源︰ 《北京日報》 作者︰ 李 強 責編︰ 張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