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的评价量化表:引用 茹十眉老中医著袖珍中医处方(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53:58
茹十眉老中医著袖珍中医处方(一)

秋燥

指感受秋季燥气病邪。如天旱无雨,气候燥热,感之则为温燥;秋深转凉,西风肃杀,感之则为凉燥。病因虽有不同,初起必先犯于肺卫。治法以滋润为主,有表邪者可兼清宣。   

(一)温    燥

    典型症状:发热头痛,I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少汗,口渴。苔白薄而干,脉浮大或浮数。

    基本方

    淡豆豉10克  北沙参10克  桑叶l 0克 杏仁l0克  山栀皮6克梨皮12克 大贝母1 0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咽干红痛:加牛蒡子l0克、桔梗4.5克。

    2。大便干结:加火麻仁12克。

    3.燥气化火:去淡豆豉、大贝母、梨皮,加生石膏30克、麦冬12克、枇把叶12克(包煎)。

方义

    基本方用桑杏汤加味以轻宣燥热,凉润肺金。方中淡豆豉、桑叶、山栀皮轻宣肺金燥热;杏仁、贝母利肺化痰;沙参、梨皮、甘草润肺止咳,生津养胃。

(二)凉    燥

    典型症状: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咳嗽少痰,口唇干燥,苔薄自少津,脉浮数等。

    基本方

    淡豆豉10克紫苏9克 橘红9克 杏仁l 0克 前胡10克 桔梗4.5克  甘草3克  葱白头2只

    加减法

    1.腹胀便秘:加瓜蒌12克、郁李仁或火麻仁12克。

    2.燥气化热:治用“温燥"法。

    方义

    基本方用香苏葱豉汤加减。方中淡豆豉、葱白头即葱豉汤,可辛温解表,配入紫苏以助发汗之力;前胡、杏仁、桔梗、橘红、甘草宣肺祛痰,润肺止咳。

   

  参考

    1。治秋燥各法,可作为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参考。

    2。常用方有杏苏散(散寒、宣肺、,止咳),清爆救肺汤(清燥润肺),沙参麦冬汤(甘寒生津,清养肺胃)等。

水±不服

    出于自然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一时未能适应而引起的一些胃肠系统症状。

    典型症状:食欲不振,脘闷呕吐,腹胀腹痛,大便溏薄。   

    基本方

苍术9克  制半夏9克  厚朴6克  干藿香9克 干佩兰9克  炒麦芽1 2克  陈皮6克

    加减法

1。腹痛泄泻:加香连丸3克(吞服)。

    2。腹胀不适:加木香9克、大腹皮12克。

    方义

    基冬方用苍术、干藿佩化温和中,兼可健脾;半夏、厚朴、陈皮理气降逆,消痞止呕;炒麦芽消食去滞。

    参考

    常用方有平胃散(燥湿健脾),藿香正气丸(芳香化湿,疏表和中),暑湿正气丸(芳香化浊,和中止呕),香砂养胃丸(理气和中,健脾止泻)等。

肝  气

肝喜条达,郁则气结气逆,引起诸多症状。

(一)气郁本经

    典型症状:胁胀,胁痫,胸闷,情志消沉,郁郁不乐嗳气不舒,食欲不振,苔白薄,脉弦。

    基本方

    柴胡9克  炒枳壳9克郁金10克制香附1 0克生白芍10克甘草3克

    加减法

    1.痰滞:加制半夏9克、陈皮6克。

    2.化热:加丹皮l0克、炒山栀9克。

3.血瘀:排丹参12克、桃仁l0克。

  方义

  基本方用柴胡疏肝汤加减。方中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枳壳消痞除胀;白芍、甘草缓急柔肝。

(二)气郁伤阴

    典型症状:胁肋刺痛,口苦,嗳酸,咽干,舌红或起刺,脉弦数。

    基本方

    北沙参12克  生地12克麦冬l0克  当归10克川梀子9克杞子10克

    加减法

    1.口苦;加龙胆草4.5克。

    2.嗳酸;加左金丸3克(吞服)。

    3.痛剧:加延胡索12克。

    方义

    基本方系一贯煎。用生地、麦冬、北沙参滋肝润燥;当归、杞子养肝血以柔肝体,佐川梀子理气止痛。

(三)肝气横逆

犯    胃

    典型症状:胃脘疼痛,走窜不定,胁胀,嗳气,吐酸,食欲减退。

    基本方

    川楝子9克  炒元胡12克  黄连3克  吴茱萸1.15克  生白芍10克甘草3克

    加减法

    1.食欲减退:加生熟谷芽(各)l0克。

    2.嗳酸较频:加煅瓦楞18克。

    方义

    基本方用金铃子散,合左金丸、芍药甘草汤。方中川楝子疏肝气、泄肝热;元胡行气、活血、止痛;黄连清热泻火;吴茱萸开郁散结。二方为辛开苦泄之反佐法,用于肝气横逆,胃痛吐酸有殊效。芍药甘草汤功专缓急,止痛更捷。

    乘    脾

    典型症状:脘腹胀坠,腹鸣腹泻,泻后始舒,但反复发作。

    基本方

    白术12克  陈皮9兜  生白芍12克  防风9克 桂枝6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l.腰胀较甚:加木香9克、大腹皮1 0克。

    2.脾阳亦虚:加熟附片6克、炮姜3克。

    方义

    基本方用痛泻要方合桂枝汤法。方中白术健脾,白芍泻木,陈皮理气和中,防风散肝舒脾;四药相配,可以泻肝木而补脾土,调气以止痛。加桂枝温经散寒,甘草和中。

(四)气滞血瘀

    典型症状:胸胁疼痛而有定处,形体消瘦,面少华色或晦黯,舌有青紫,脉象带涩。

    基本方

    当归l0克丹参15克 旋复花12克(包煎) 茜草15克红花6克 桃仁9克 甘草3克炙 鳖甲12克

    加减法    .

1.气虚:加炙黄芪12克。

    2.痛处有硬块:加三棱1 0克、莪术15克。

    方义

    基本方用旋复花汤法以降逆下气,行血祛瘀;但肝郁日久,血随气滞,营血痹阻,脉络瘀阻,惟恐药力不逮,故加当归、丹参、红花、桃仁以活血化瘀;炙鳖甲可以软坚。

    参考

    l.肝气一证,可以概括现代医学之癔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肝肿大、肝硬化等。

    2.常用方有四逆散(疏肝理气、和营解郁),逍遥散(疏肝解鄙、键脾和营),丹参饮(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逐瘀、消痞、止痛)等。

    3.肝气尚可上冲,临床表现为暴喘上气(宜旋

复代赭汤平肝降逆),喉中梗阻之梅核气(宜四七汤平肝降逆),气厥(宜五磨饮子顺气降逆)。

肝火

    肝火多出肝郁所化,郁久伤肝,下汲肾水,导致肾阴不足,水不涵术。其证又有实火、郁火、虚火之分。

(一)实    火

    典型症状:头痛头胀、烦躁易怒,胁痛口苦,夜寐难安,或目赤,耳聋,吐血,溲痛。

    基本方

    生地15克柴胡6克  黄芩9克  炒山栀9克 龙胆草6克 术通6克 甘草3克

    加减法  

    1.心火亢盛:加淡竹叶6~9克。

    2.火旺伤阴:加龟版12克(先煎)、麦冬10克

    3.引动肝风:加生石决30克、钩藤l 5克(后入)。

    方义

    基本方取龙胆泻肝汤法。方中龙胆草、黄芩、山栀泻肝胆胃火,佐生地滋养肝血,以防火盛伤阴;柴胡疏肝气;木通利小便,均使火邪散泄;甘草和中,调药之过于苦寒伤胃。

二)郁    火

    典型症状:情志忧郁,胁肋胀痛,口燥咽干,饥不思食,呕恶酸苦,头胀,易怒,烦热,妇女乳房结核,脉多滞结不畅。

    基本方

    柴胡9克  当归9克  生自芍l 0克  自术10克 茯苓10克 薄荷3克(后入)  甘草3克

    加减法

    1.热盛:加丹皮9克、炒山栀9克。

    2.痰郁:加黛蛤散15克(包煎)、瓜萎12克。

    3.瘀滞:加旋复花12克(包煎)、茜草12克、郁金10克。

    4.乳核:加小金片4片(1日3次,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逍遥散,取木郁达之之法。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柴胡疏肝解郁,使用少量薄荷以增疏散条达之力。

    参考

   1.郁火一证,可见于现代医学所称之溃疡病,肝炎等某一阶段及神经宵能性疾瘸。

2.常用方有化肝煎、丹栀逍遥散等。

(--)虚  火

    典型症状:面时烘热,虚烦不寐,嘈杂易饥,头胀头晕,颧红骨蒸,腰痠膝软,耳鸣目糊,脉弦细数。

    基本方

    生熟地(各)12克  知母12克  黄柏1 0克 龟版12克(先煎)  桑寄生18-30克

    加减法

    1&8226;心火盛:加黄连3克、黄芩9克。

    2&8226;肝阳旺:加生牡蛎30克、自芍10克、菊花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大补阴丸法。方中生熟地补肾阴,养肝血;龟版、桑寄生滋阴潜阳,补肝益肾;知母、黄柏泻火以存阴液。

    参考

    1&8226;虚火一证,常出现于现代医学之高血压、精神病、结核病、神经官能症等某一阶段。

    2&8226;常用方尚有羚羊角散(清肝火、养肝阴、解肝郁),黄连阿胶汤(补肾水、泻心火)等。

肝    风
    肝风之来,其标多从火化,其本则由于阴亏血少。阴亏则阳盛,风从阳化;血虚则生热,热则生风。阳亢则肝风上冒巅顶,血虚则旁走四肢,两背又相互为因。
(一)上冒巅顶
    典型症状:头晕头痛,目眩耳呜,面时升火,甚则卒然昏仆,半身瘫痪。
    基本方
    山羊角30克(先煎)  生石决30克(先煎) 天麻10克甘菊花10克  桑叶1 0克  自蒺藜12克
    加减法
    1.耳鸣:加磁石l 8克(先煎)、石菖蒲1 2克、蝉衣4。5克。
    2.目糊:加石解l 0克、杞子l 0克。
3.血阴虚:加生地12克、熟女贞12克。
    4.舌苔白腻:去山羊角、菊花、桑叶,加制半夏9克、茯苓12克、陈皮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山羊角、生石决、天麻、白蒺藜以平肝潜阳,镇惊熄风;菊花、桑叶清泄肝热。
(二)旁走四肢
    典型症状:四肢麻木,筋肉惕动,或肢体拘急,脉细弦。
    基本方
    制首乌12克  当归l0克生白芍l0克桑枝l 5克地龙干10克钩藤15克(后入)
    加减法
    1.大便干燥:加黑芝麻18克(打)。
    2.夜寐不深:加熟枣仁l0克、柏子仁10克。
    3.手足颤抖:加全蝎末0.15克(吞)。
    方义
    基本方用制首乌、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钩藤、地龙干、桑枝熄风通络。
    参考
1.肝风多见于现代医学之脑血管意外预兆,脑血管硬化,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2。常用万有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滋生清阳汤(熄风和阳),养血胜风汤(养血熄风)等。
汗证
    病理性的汗多,一一足出于腠理不密,卫气不固,津液外泄,汗出无时,则称自汗;一是阴虚热揽扰或气血不足,心液不能敛藏,睡中汗出,醒则汗收故称盗汗。
(一)自    汗
    典型症状:汗出无时,劳动及饭后更多,疲乏畏寒,平时容易感冒,脉多濡细,
    基本方
    生黄芪1 5克  白术12克  防风6克煅牡蛎30克  浮小麦30克炙甘草3克
    加减法
    1.阳虚畏寒:加熟附片6~3克(先煎)。
2.气虚明显:加党参1 2克。
方义
  基本方用玉屏风散加味。方中生黄芪固表益气;白术、炙甘草补中健脾,少佐防风走表以助黄芪固表之力;煅牡蛎、浮小麦收敛固涩,标本兼顾,取效较捷。
(二)盗    汗
    典型症状:睡时汗出,醒后汗止,面色萎黄,体乏无力,食欲不振,大便不实,脉细缓;或面无华色,心悸不宁,气短神乏,舌淡脉细沉;亦有久咳虚喘,虚烦不寐,五心潮热,舌红,脉弦细。
    基本方
    生熟地(各)12克  当归12克  白芍12克 浮小麦30克煅龙骨1 8 克煅牡蛎l 8克炙甘草3克
   加减法
    1.脾虚:加自术12克、糯稻根30克。
    2.血虚:加制首乌12克。
    3.阴虚:加玉竹j 2克、熟女贞12克。
    4.火盛:去熟地,甘草生用,加黄芩9克、炒黄柏9克、黄连3克。
    5.食欲不振:加生熟谷芽(各)10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熟地、自芍、当归滋阴补血,炙甘草补中益气,浮小麦、龙骨、牡蛎收涩止汗、平肝潜阳。
    参考
    1.本证可见于现代医学植物神经紊乱、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热、低血糖等疾病。
    2。常用方有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火、补气血、止盗汗)、牡蛎散(益气、固表、止汗),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归脾汤(健脾益气、补血养心)等。
呃逆   
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倘持续不已,可分虚、实论治。惟在各种慢性疾患过程中出现,每为病势趋向严重,预后亦多不良。
(一)实    呃
典型症状:见于伤食、受寒后,呃声响亮频繁,胸胁胀闷。
基本方
    公丁香4.5克  杮蒂9克  竹茹9克  陈皮9克刀豆子10克  枇杷叶1 2克(包煎)
    加减法
    1.受寒:加生姜6克。
    2.食滞;加焦六曲12克。
    3.内热:加生石膏30克(打、先煎)。
    4.便秘:加制川军9克。
    方义
    基本方用公丁香、刀豆子、陈皮温中降逆,理气和胃;柿蒂、竹茹、枇杷叶清热降气。
(二)虚    呃
    典型症状:见于老人或久病,呃声低沉无力,久久一呃,气似难续,面色苍白,手足欠温,舌淡苔白,脉细弱;亦有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红而干、脉细数。
    基本方
    炒党参12克  白术12克  丁香4.5克 杮蒂9克炙甘草3克
加减法:
阳虚明显:加干姜3 吴茱萸2;阴虚明显:党参改用西洋参6(另煎兑入)或太子参15,丁香减量为3,加北沙参12、麦冬12 、枇杷叶12(包煎)。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和中;丁香、杮蒂降逆平呃。

脱肛
党参15 炙黄芪15 炒白术12 炒枳壳12 炙升麻6 炙甘草3
加减法:
出血加生地榆15; 灼热胀痛去党参,甘草生用,加银花15 槐花12 川连3。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炙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培补中气;枳壳、升麻行气升提。


衄血
  指血从齿、鼻渗出或流出。在尚未查出病症之前,可对症下药。
(一)齿    衄
    典型症状:血从齿龈渗出,于晨起或刷牙时更易见到,颜色鲜红,量不多。
    基本方
    生地1 5克  生石膏30克(打)  淮牛膝1 2克知母12克  麦冬1 0克  甘草3克  鲜芦根一枝
  加减法
  】.血量较多:加生侧柏叶18克,
  2&8226;胃热口臭:加黄芩10克、制大黄9克。
  3&8226;肾虚火旺:加炒黄柏1 0克。
方义
基本方用生石膏清阳明胃热,生地滋肾水以制火;知母生地滋肾润燥;麦冬养阴清肺,与生地合用苦甘又能化阴;鲜芦根清肺胃热,生津止渴。
参考
    1.本证可见于维生素丙缺乏症,坏血病,肝硬化,紫癜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以及钴、砷慢性中毒等。偶见尚可,常见而无齿龈炎则必须进一步检查。
    2。常用方有玉女煎(清胃火、养宵阴),知柏八味丸(滋阴泻火),小蓟散(凉血止血)等。
(二)鼻    衄
    典型症状:不因外伤,血从鼻腔流出,色鲜红;量多不止,可引起头晕。
    基本方
    生地15克  丹皮j 0克  黄芩l 0克  焦山栀10克  茜草根12克  生侧柏叶15克  鲜茅根30克
    加减法
    1.口干口渴:加生石膏l 8克(打)。
    2.犬便秘结:加凉膈散12克(包煎)。
    参考
1.        本证可见于各种急性传染病高热时,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变,尿毒症,血液病以及与鼻腔与附近之癌症,妇女代偿性月经等。
2.        出血量多时,可先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额上,另用生大黄温水磨,随磨随服,并十灰散吹鼻,或脱脂棉、消毒纱布填塞鼻腔压迫止血。
3.        常用方有茜根散(凉血、清肺、止血),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费氏豢龙汤(凉血、清肝、泄火),犀角地黄汤(清肝肺,凉血、降火)等。
  (一)气虚
典型症状:面色淡白,倦怠乏力,语言低微,舌质淡嫩,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软弱。
肺气虚:可兼见懒言,气短,气促,自汗。
脾气虚:可兼见食少、腹胀、大便时溏,或有浮肿。
兼阳虚:可见怯寒肢冷.,泄泻清谷,腹鸣腹喜按喜温。
基本方
党参1 2克  白术l 2克 茯苓12 陈皮6 炙甘草3
加减法
1.        脾气虚:加淮山药12 木香9 砂仁3克(后入);气虚下陷加炙升麻6克柴胡6克或葛根6-9克。 
2.        肺气虚加炙黄芪12;喘促加熟地12 紫菀10 五味子4.5;自汗加麻黄根9、煅牡蛎3 0克
3. 兼阳虚:加熟附片9克(先煎),干姜或炮姜4.5-6克;肾阳亦虚者,选加肉桂、鹿角片、仙灵脾、仙茅、补骨脂、紫河车之类。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扶脾养胃,补益中气;白术健脾化湿,扶助运化;茯苓合白术以健脾渗湿;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和胃;陈皮理气,使补而不滞。

(二)血    虚
  典型症状:面色不华或苍白,头晕眼花,手足发麻,唇舌淡,脉细无力。
心血虚:兼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心神不安。
肝血虚:兼见头晕,惊惕,或血瘀。
兼阴虚:心烦,口干,盗汗;肾阴亦虚者,耳鸣耳聋,两足痿弱,腰膝痠软,咽燥虚烦。
基本方   
熟地1 2克  当归1 0克  川芎6克  白芍1 0克 红枣4只
加减法
1.心血虚:加柏子仁l 0克、龙眼肉1 2克;心神不安加硃远志6克、青龙齿3 0克(先煎);失眠加熟枣仁12克。
2.肝血虚:加制首乌l 2克、杞子1 0克;血瘀加丹参15克。
3。兼阴虚:去川芎,熟地改用生地,加麦冬l 0克、玄参1 2克;盗汗加浮小麦3 0克、煅牡蛎30克;肾阴亦虚者,选用楮实子、女贞子,旱莲草、桑寄生、龟版、鳖甲之类。   
方义
基本方用熟地滋阴补血;当归养血和血;白芍和营理血;川芎行气活血;红枣益气补脾。

流行性感冒
1.        典型症状:起病急骤、头痛、发热、畏寒、全身痠痛等。
2.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  相对增加,嗜酸粒细胞消失。
3.本病多属中医“时行感冒”或“风温”范畴。
    基本方
    羌活1 2克  蒲公英3 0克  陈皮4&8226;5克  生甘 草3克
   加减法
    1.热偏盛:加黄芩9克、鲜芦根3 0克。
    2&8226;寒偏盛:加生姜6克、羌活加量至l 5克。
    3&8226;湿偏盛:加苍术9克、生苡仁1 8~3 0克。
    4.热毒重:加板蓝根3 0克、制大黄9克。
    5.高热口渴:加生石膏3 0~6 0克打、先煎。
    6.咳嗽频繁:偏热加鱼腥草1 8~3 0克,偏寒加制半夏9克,咯痰不爽加光杏仁1 0克、冬瓜子1 2克,腹泻腹痛加焦山楂1 2克、焦神曲1 2克、木香9克。   
    方义
    基本方中以羌活疏散风邪、祛湿止痛,蒲公英清解毒为主药。辅以陈皮健脾和胃,调和蒲公英之苦寒;生甘草泻火解毒亦可矫味,并缓和羌活气味之辛烈。
预防   
1。食醋熏蒸。睡前关闭门窗,食醋3~5毫升/每立方米空间、倒入饭盒或小锅内慢火烧煮,醋蒸发 完移开,留熏约3 0分钟,连用六个晚上。
3.        蒲公英3 0克、桑叶1 5克,水煎服,连用3~5天。
3。贯众、板蓝根各l 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连用3~5天。

流行性腮腺炎
    1。典型症状:起病有发热,两耳下疼痛,咀嚼及张口时疼痛更明显。~侧或双侧以耳垂为中心的肿胀,边界不清,表面不红,压痛不剧,同侧腮腺管口红肿。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实验室检查:自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血、尿淀粉酶增高。
    基本方
板蓝根3 0克  银花12克  夏枯草l 2克  海藻12克炙升麻6克
    加减法   
    1.恶寒发热:加柴胡9克。
    2.口干咽燥:加玄参1 2克。
    3.肿块较硬:加生牡蛎30克,或海浮石l 2克(先煎)。
    4.大便干结:加制川军9克。
    5.睾丸胀痛:去升麻,加川楝子9克、炒玄胡9克、王不留行子12克。   
    6.恶心呕吐:加玉枢丹1.5克(分吞)。
    方义   
    基本方用板蓝根、银花、炙升麻清热解毒,夏枯草清胆肝郁热,海藻软坚。   
   
流行性出血热
    1.典型症状:起病急骤,以发热、出血、低血压(或休克)、肾脏损害等为特征。典型病例可有(1)发热期:有明显畏寒、发热,常伴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急性感染症状及面部、颈部皮肤充血,皮肤及粘膜可出现出血点,重症者可见鼻衄、咯血、便血、血尿等。(2)
低血压期:约予第5~7病日,体温突然下降,出现低血压或休克,尿量减少并出现肾功能损害。(3)少尿期:血压恢复后出现少尿甚至尿闭,出血现象加重。(4)多尿期:尿量每日达3000毫升以上。(5)恢复期:症状,体征消失。
    2.实验室检查:(1)发热期: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多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中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2)低血压期: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分类中异常淋巴细胞增多,血红蛋白量上升,血小板减少。尿变化显著。(3)少尿期:尿中有多量蛋白、红细胞和管型,可排出膜样组织;血中非蛋白氮显著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血钾升高,钙和钠降低,纤维蛋白原降低。(4)多尿期:尿比重低歹血中钾、钠、氯化物含量降低。(5)恢复期:尿浓缩功能好转,肾功能逐渐恢复。
    3。本病多属中医“温病秒、“疫毒’’范畴,又因时见红疹、血斑出现,故又称“疫疹"或“疫斑”。
(一)发  热  期
基本方
生地1 8克  玄参12克生石膏30克(打、先煎) 板蓝根30 银花12 鲜茅根30 鲜芦根30 知母12
加减法
1.        尿短加车前子15(包煎)。
2.        便秘加生大黄9克(后入)。
3.        衄血加黑山栀9 、土大黄15克。
4.        头痛目赤加龙胆草9。
5.        神昏谵妄:加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每日2-3次。
6.        手足瘈疭或角弓反张:加山羊角30(重者用羚羊角1.5-3克,另煎冲服)、钩藤15、广地龙12克。
   方义
基本方中板蓝根、银花、生石膏解温热疫毒;生地、知母、玄参、鲜茅、芦根滋阴泻火、凉血生津。

(二)低血压期
    基本方
    生晒参12克  生地l 5克  麦冬1 2克  板蓝根1 8克银花1 2克  五味子4.5克
    加减法
    1.热盛渴饮:加生石膏30克(先煎)。
    2.尿黄尿短:加淡竹叶9克、车前草l 5克。
    3.神昏谵语:加紫雪丹1.5克,每日2~3次。
    4.低血压明显、面白肢冷、脉沉细无力:去生地;生晒参改红参,加熟附片l 2克(先煎);汗出过多再加煅龙骨3 0克、煅牡蛎30克;出血过多,血去气衰,不能摄斑,可用独参汤。
    方义
    基本方中生晒参、麦冬、五味子以挟正养阴;生地、板兰根、银花以凉血清热。
  
(三)少  尿  期
    基本方
    生地1 5克玄参l 2克麦冬1 2克银花l 2克茯苓1 2克  木通1 0克  白茅根30克
    加减法
1.        尿中有膜状物:加萹蓄草l 2克、荔枝草1 5克。
2.        大便秘结:加枳实9克、制大黄9~12克。
3.        出血量多:加水牛角30克(先煎);便血选加槐花炭1 2克、生地榆1 2克;尿血选加生蒲黄9克(包煎)、瞿麦l 2克;咳血、咯血加藕节l 2克、生侧柏叶1 2克。
    4.神昏:加山羊角30克(先煎)、石菖蒲l 2克;甚者用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每日2次。
    5.抽搐:加地龙干12克、钩藤l 5克(后入),甚者加用全蝎末1.5克、蜈蚣末1.5克,分两次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增液汤以增液润燥,加茯苓、泽泻清利膀胱,银花清解热毒,茅根凉血止血。
    参考
    1.本期多由温邪疫毒内侵营血,血热伤阴,膀胱气化不利,或真阴受损、肾水亏竭所致。治宜养阴生津、凉血止血。
    2.增液生津、养阴护阴药如北沙参、石斛、熟女贞、杞子,利尿药如苡仁、猪苓、竹叶、车前草(子),凉血止血药如丹皮、赤芍、大蓟、小蓟等均可随症选用。
    3.常用方有导赤散(清热利水),知柏地黄丸(滋阴泻火),犀角地黄汤(凉营止血)等。
(四)多  尿  期
    基本方
    熟地12克  炙黄芪12克  桑螵蛸1 2克  山萸肉12克  潼沙苑12克  煨益智仁1 2克  炙升麻6克
    加减法
    1.肾阴偏虚。加五味子6克。
    2.肾阳偏虚:加补骨脂12克。
    方义   
    基本方中熟地、山萸肉、潼沙苑补摄肾气;黄芪、升麻升提膀胱气陷;益智仁、桑螵蛸固肾收涩。
    参考
    1.本期多因正气不足,液耗阴亏,或阴虚及阳,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而致。治法以补肾固摄为本。
    2.补肾益阴药如桑椹子、制黄精、山药、杞子、女贞子、杜仲,补肾温阳药如菟丝子、巴戟天,收涩药如覆盆子、金樱子、芡实、白莲须,养阴生津药如知
母、麦冬、葛根等均可随症选用。
    3。常用方有七味都气丸(补肾敛阴),固脬汤(固肾益气),固肾汤(补肾固摄),桑螵蛸散(滋阴固肾),缩泉丸(温脾肾、缩小便)等。
(五)恢  复  期
    基本方   
    太子参l 2克  白术l2克  淮山药1 2克  茯苓12克  炒扁豆1 2克  生谷芽1 2克  炙甘草3克  
    加减法
    1&8226;津液不足:加北沙参12克、麦冬1 0克。
    2。阴虚明显:加生地12克、知母1 0克。
    3。阳虚明显:太子参改用党参;加熟附片6克(先煎)、桂心3克(后入)。
    方义    、
    基本方用太子参、白术、山药、扁豆、茯苓以益气健脾;炙甘草、生谷芽和中养胃。
    参考
    l。本期多属邪去正虚,阴阳亏损;调补先宜着重脾胃。
    2。益气健脾药如人参叶、黄芪、金雀根,和中养胃药如炒麦芽、炙鸡金等均可随症选用。
  3。常用方有参苓自术散(李}、气健脾、和胃渗湿),益胃汤(生津养胃),生脉散(养阴生津、益气敛汗),六味地黄丸(滋养肾阴),肾气丸(温补肾阳),保元汤(补气温阳),八珍汤(气血两补)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典型症状:急起高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严重者昏迷,多在春季发病,皮肤可见瘀点或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2.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细胞数在1000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培养及涂片检查细菌阳性。血自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皮肤瘀点涂片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血培养阳性。
  3.本病多属中医‘‘春温’’、“冬温’’、“瘟疫,瘟疫时毒’’等范畴。
    基本方
    珍珠母30克(先煎)  葛根9克 大青叶30克 地龙干12克 龙胆草9克(酒炒)  野菊花15克 钩藤15克(后入)
    加减法
1.热盛:加生石膏30克(先煎)、炒黄连3克。
  2。瘀斑多:加生地12克、紫草茸9克。
  0。呕吐较频:加玉枢丹2.1克(温开水调服)。
  4.搐搦:加全蝎、蜈蚣等分研末,每日二次,每次1.5克,温开水调服。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野菊花、龙胆草清热解毒,葛根清腑热、除项强、滋养筋脉,珍珠母、钩藤、地龙干重镇、解痉、熄风。   
    参考
    l。本病病情变化多从卫分迅速蔓延气分,或直入营血,内陷痴阴。如正不胜邪,,则出现内闭外脱、亡阴、亡阻等危候。后期往往因气阴耗伤,脏腑亏虚,筋脉失养而形成瘫痪、痴呆等后遗症。初步处理以清热解毒为主,适当结合养阴化痰、凉血、祛瘀、解
痉、熄风等法。
    2.清热解毒药如芦根、黄芩、山栀、银花、连翘、草河车、紫天葵、竹叶、贯众、板蓝根,凉血养阴药如丹皮、知母、玄参、水年角(代犀角)、石斛,祛瘀药如丹参、鬼箭羽、红花:桃仁,化痰药如天竺黄、陈胆星、川贝母、石菖蒲、猴枣散,平肝熄风药如生石决、生牲蛎、白蒺藜、僵蚕、蝉衣、山羊角、羚羊角等均可随症选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
    1.典型症状。流行季节(7~9月)突然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或烦躁,2~3天后出现脑膜刺激症,甚者可有昏迷、惊厥、呼吸衰竭。
    2.实验室检查:血自细胞增高,中性多核细胞居多。脑脊液细胞早期以多核细胞为主,晚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增高。
    3.本病多属中医“暑温’’(发热丽渴)、‘‘暑风’’(手足搐搦)、“暑厥”(四肢厥冷)、“暑痉"(项背强直)、“暑痫’’(状如惊痫)等范畴。
    基本方
    大青叶30~60克  板蓝根30克  地龙干12克 钩藤1 5克(后下)  七叶一枝花15克
    加减法
    1.气分热:加生石膏30~60克(打碎先煎)、知母12克。
    2.血分热:加生地1 5克、丹皮9克。  
    3.湿盛:加干藿香9克、干佩兰9克;苔白厚腻甚者加苍术9克。
    4.呕吐加制半夏9、姜竹茹6克;呕吐频繁加玉枢丹1.5克(吞服)。
    5.便秘:加凉膈散12克(包煎),或生川军9克(后入)、玄明粉12克(冲)。
    6.项强:加葛根6~9克。
    7.痰多:加鲜竹沥30克(冲服),或猴枣散1.5克(温开水调服)。
    8.嗜睡:加广郁金9克、石菖蒲12克。
    9.神昏:加安宫牛黄丸l粒,每日2次(温开水化服)。
    10.烦躁:加牛黄清心丸l粒,每日2次;兼见搐搦者用至宝丹l粒。均用温开水调服。
    11.项背强直:热高者,加羚羊角粉1.5克(吞服),或山羊角30克,每日2~3次(水煎服);症轻者,用蝉衣研末,每次3克,每日2~3次(温开水调服);热不高者,用全蝎、蜈蚣等量,研末,每次1.5~3克,每日2次(温开水调服)。
    方义
    基本方用大青叶、板蓝根、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钩藤、地龙退热熄风。
   
钩端螺旋体病
1.典型症状:起病急骤,有寒战、发热(呈弛张型)、剧烈头痛、乏力、纳差、全身痠痛、肌痛(以腓肠肌最明显)、颜面充血(常见结膜显著出血);有出血倾向和出血性皮疹;淋巴结肿大,尤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主;有接触和饮用疫水或进食被鼠尿所污染的食物史。
    2。实验室检查:血自细胞增多,以中性多核细胞为兰,血小板减少,逮沉加快;鱼清凝集溶解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望啊性反应(发病后l~2周出现)。
  3。本病多属中医“暑温挟湿”、秋温疫毒、湿温、咳血、吐血”等范畴。
(一)流感伤寒型
    基本方
    蒲公英30克 银花l 2克 连翘12克  藿香10克  黄连3克  黑山栀9克  鲜芦根30克
   加减法  
  1.全身痠痛明显:加羌活9克、独活9克、秦艽9克。
    2.头痛项强明显:加葛根9克、龙胆草9克。
    3.腿胀痠痛明显:加木瓜9克、晚蚕砂12克 (包煎)。
    4.恶心呕吐:加制半夏9克、姜竹茹9克。
    5.尿短尿黄:加淡竹叶9克、木通9克。
    6.目赤涩痛:加生地12克、木贼草9克。
    7.颈部痰核:加海藻1 2克、夏枯草1 2克。
    8.咳嗽较频:加光杏仁9克、江剪刀草15克。
    9.腹痛腹泻:加煨木香6克、焦六曲12克。
    10.舌红津少:加川石斛9克、麦冬1 2克。
    11.湿热重:加生苡仁1 2克、滑石l 8克。
    12.热重:加生石膏307克(打碎先煎)。
    13.痰中带血:加白茅根30:克、藕节12克。
    方义
    基本方用银花、连翘、鲜芦根清宣卫、气热毒;黄连、山栀、蒲公英清热解毒;藿香芳香解暑化湿,又可和中。
   
(二)肺出血型
    基本方  
    生地30克  广郁金l 0克  生侧柏叶30克 仙鹤草30克  白茅根30克  鱼腥草30克  鲜荷叶60克   
    加减法
    1..高热烦渴:加生石膏30克 知母12克。
    2、内热炽盛:加炒黄连3克。
    3、咳嗽频繁:加光杏仁9克 川贝粉3克(吞服)。
    4、出血量多:加制大黄9 或三七粉3克(吞服),每日2次。
    方义
    基本方用生地、郁金凉血清热,开肺郁,理肺气;鱼腥草、白茅根入肺经以清热解毒,协同生侧柏叶、仙鹤草凉血止血;鲜荷叶清热解暑,升发清阳。
参考
    1.本病多由暑热蕴结,内热炽盛,疫毒上迫于肺,损伤血络所致。早期可见咳痰带血丝,继则大量出血,而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急促,汗多,手足厥冷。此时宜用独参汤、参附龙牡汤、生脉散,并结合现代医学方法抢救。缓时治宜凉血止血、养阴润肝为法。
    2.冰血止血药如紫珠草、生蒲黄、水牛角、小蓟、玄参、丹皮、旱莲草、茜草根、生蒲黄,养阴润肺药如沙参、麦冬、紫菀、阿胶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黄连解毒汤(清肺解毒),四生丸(凉血止血),白虎汤(涤暑、清肺胃),千金苇茎汤(清肺化痰、祛瘀),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解毒)等。
(三)黄疸出血型
    基本方
    生地1 5克  丹皮l 0克  水牛角45克(先煎) 茵陈3 0克  蒲公英3 0克  黄连4。5克  炒山栀1 0克
      1.尿少:加车前草3 0克。
2、出血较多:加生地榆l 5克。
    3、神志恍惚:加石菖蒲12克、莲心l 0克。
    4、神昏抽搐:加紫雪丹9克,或安宫牛黄丸1粒(温开水溶化吞服)。
    方义
    基本方用茵陈、山栀利胆、退黄、泻火解毒,生地、丹皮、水牛角(代犀角)凉血止血,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
    参考
    I.本型类似中医学的“急黄"或“瘟黄";多因暑湿热毒交蒸,郁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或热毒充斥,迫血妄行;治法以清热利胆、凉血解毒为主。
    2.清热解毒药如生石膏、黄芩、银花、板蓝根、紫花地丁,利胆退黄药如金钱草、玉米须、连钱草,凉血止血药如仙鹤草、白茅根、地锦草、旱莲草、茜草根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茵陈蒿汤(清利湿热、退黄),清瘟败毒饮(清热解毒、凉营泻火),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等。
四)脑膜脑炎型
    基本方
  水牛角3()克(先煎)  生地1 5克  玄参1 2克 板蓝根l 5克  广地龙1 2克  黄连3克  钩藤1 5克(后入)
    加减法
    1。抽搐频繁:加全蝎粉1.5克(吞服、),每日2次。
    2.神昏谵语:加石菖蒲12克,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
    方义
    基本方用水牛角(症重宜用犀角)1.5~3克,磨汁冲服)、生地、玄参清营凉血,黄连、板蓝极清热解毒,地龙、钩藤熄风止痉。如黄连缺乏可改用龙胆草9克。
    参考
1.        本型类似中医的“暑痉",多出热毒炽盛,燔灼营血,内陷心包而致,治以清热解毒、凉营止痉为法。
2.        清热养阴如竹茹、竹卷心、连翘、白芍、菊花、甘中黄,重镇熄风药如珍珠母、生石决、生牡蛎、山羊角等均可选用。本型后期有因湿热内郁,弥留肢体,脉络痹阻,出现半身不遂或语言不清等症者,可用活血通络法。药如当归、川芎、丹参、赤芍、鸡血藤,郁金、石菖蒲、地龙、茵陈、忍冬藤等。
    3。常用方有清营汤(清营解毒),神犀丹(清营,凉血、解毒),羚羊钩藤汤(清肝、化痰、熄风),熄风清营汤(清心开窍、镇肝熄风)等。
(五)肾功能衰竭型
    基本方
    党参12克  炙黄芪12克  茯苓12克  泽泻12克 丹参1 2克  益母草l 5克  制大黄9克
    加减法
    1.气虚较甚:党参改用生晒参9克(另煎冲入)。
    2.尿少明显:加将军干3克(研末,温开水送服)。
    方义
    基本方用党参、黄芪益气;茯苓、泽泻淡渗利水;丹参、益母草、制大黄祛瘀泄浊,使血液循环改善,排尿通畅。
    参考
    1.本型可见于后期,系因肾气不足,气血郁滞,水湿不行所致;治宜益气利水为主,兼用祛瘀泄浊以助肾功能的恢复。
    2。益气药如白术、黄精,利水药如木通、防己,生米仁、车前草(子),活血祛瘀药如王不留行、川芎、茺蔚子、马鞭草等均可选用。
  3.常用方有八正散(清热利水),猪苓汤(养阴利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