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内容分类:小儿推拿按摸详解【一】(动画图解)五脏相对五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37:37
小儿推拿按摸详解【一】(动画图解)
五脏相对五行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图解: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图解: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

这是从网上找到的,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我询问过中医,穴位是一样的。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
小儿推拿按摸详解【二】儿童经络推拿 讲义(附全套儿童穴位图)
一、引言:
儿童是“纯阳”之体,自古小儿患疾,“只推拿,不服药”,增强自身抗病能力而抵御“外邪” 。小儿得病,多为肝火旺、脾胃虚所致。用推拿按摩之术施以调理即可。滥用药物,抵挡一时,免疫更为低下,一有“风吹草动,便又卷土重来”,防不慎防。 预防重于治疗。“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见博文)。
二、推拿疗法:
1、引天河水:{天--- 阴--- 中--- 腕--- 清 热}        主治:发热、烦躁、口舌疮、惊风。
2、推六腑:{六--- 阴--- 小---肘--- 退 烧}       主治:高烧、惊风、咽喉痛、腮腺炎、便秘。
3、推三关:{三--- 阳--- 拇--- 腕--- 提 高免疫} 主治:气血虚、感冒、风寒、阳虚、怕冷、腹痛、腹泻。
4、清脾经:{拇指--- 指根--- 脾胃热} --- 消化不良。
5、补脾经:旋转推大拇指面,“胜过吃人参”。
6、补大肠经:从食指侧推至虎口侧--- 胃寒、腹泻,润肠止腹泻。
7、泻大肠经:从虎口推至食指侧--- 清热通便。治便秘{相当于“大黄”}。
8、泻肺火:从手掌推向环指尖--- 宣肺、清热。肺火大。
9、补肺寒:从环指类向手掌方向--- 补肺止咳。肺寒。
10、补肾:推小指面--- 补肾虚。体弱多病。
11、泻肝火:推食指端向指根--- 泻肝火
12、泻心经:推中指端向指根--- 泻心火。
注意:让孩子多喝水,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   做父母的要善于向孩子示爱{表里一致},让孩子感受到爱。
三、小儿体质类型:
13、寒:手脚凉、面无色、不爱动--- 提脊。按揉内劳宫。 宜食甘温食品:羊肉、牛肉、鸡肉、核桃、龙眼。
热:体实。面赤唇红,喜凉饮食、烦躁易怒、贪吃、便秘--- 清天河水200次。
宜食寒凉食品:苦瓜、冬瓜、萝卜、绿豆、芹菜、鸭绒、梨、西瓜。
虚:面黄、少气、懒言、少动、神疲乏力、汗多、食少、便稀、补五脏{手指}。
宜食:羊肉,牛肉、鸡肉、海参、木耳、核桃、桂圆。
忌食:寒冷。
湿:喜肥腻、肉类、体胖、动作迟缓、便溏---{提脊}50次。推拇指到大鱼际。
宜健脾、去湿化痰:薏米仁、海带、白萝卜、冬瓜、橙子。
忌:甜腻、酸、湿食品,石榴、蜂蜜、大枣、糯、冷冻饮食。
{孩子们能吃不一定是福}---肥胖症。
14、“万物土为母”{脾胃},五行相生克辨证推拿。实症泻其子、虚症补其母。
15、“泻”--- 向手掌方向推,“补”---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
16、 揉“外劳宫”{内劳宫外侧对应}。推“三关”补气血。
四、望颜面、知五脏:
17、 面红紫--- 心热。 面淡白--- 体虚。 鼻红燥--- 脾热。 鼻惨黄---脾虚。
牙床红肿--- 脾胃热。
牙床溃疡--- 脾胃火盛。唇红紫--- 热,淡白--- 虚。鼻干--- 肺热、流涕--- 肺寒,眼干--- 肝火旺。
18、手指“三关”:食指靠近掌分别为:风关、命关、气关。
五、推拿治疗:
19、
⑴ 治腹痛:轻揉2分钟,按脾经、外劳宫、板门。{一商风手背、中指腕上横纹处},分推任脉两侧。
⑵ 治感冒:运太阳{寒症补向眼睛方向,热症“泻”向耳朵方向}头痛、惊风。
⑶ 治头痛:揉耳后高骨{乳突下方凹陷处}。
⑷ 治呕吐:推天柱 {头后发际至大椎、颈椎骨自上而下3分钟},多喝水。
⑸ 治便秘:揉肚脐 {用中指或手掌},揉尾骨---大肠经{虎口---食指}。
⑹ 治腹泻:揉丹田{脐下2-3寸}
⑺ 治脾虚:推脾经{孩子大拇指面顺时针方向为补}。
⑻ 泻肝火:推肝经{孩子食指纹面顺时针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推为泻}
⑼ 口生疮:推心经{孩子中指纹面顺时针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推为泻},(小便赤黄)。
⑽ 止咳嗽:{感冒、发热、气喘、虚汗脱肛}推环指纹面顺时针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推为泻。
⑾ 腹胀:{消化不良腹痛}掐四横纹{四食、中、环、小指靠近手掌第一指间关节的4个横纹上用指甲掐揉。}
⑿ 治疳积:推大鱼际{自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食欲不振、呕吐、腹泻)。
⒀ 退热:掐二扇门{指甲掐小儿中、环指间下凹陷处。惊风、抽搐。
⒁ 小儿肠炎:{疳积} 补脾经30次、揉大肠经20次、揉板门、肝、心、肾经、推三关200次。
⒂ 盗汗:补肺经20次、泻心经20次、补肾20次、提脊5次、涌泉穴30次。
⒃ 自汗:肺气虚{气短、咳嗽、面色白、手脚凉、唇淡、易感}。推三关100次、揉大鱼际、中腕、膻中。
⒄ 发热;{感冒、积食、便秘} 推攒竹、眉梢、泻肺经、、泻天河水100次。
风寒热:(无汗、鼻塞、怕冷)掐二扇门{中无指间}。推三天,拿风池、发汗解表。
风热:{口干、黄涕、苔黄、食指脉紫}。提脊、引天河水。
⒅ 痢疾:补脾、肺、肾经、推三关、提脊、压足三里、推大肠、揉鱼际各300次。揉肚脐。
⒆ 遗尿:揉三阴交、太溪穴、气海、关元、中极。事半功倍。
⒇ 厌食:{脾胃虚}补脾经、大鱼际、中腕、摩腹、提脊{揉三提一},按足三里、脾俞、胃俞。
注意:饮食要定时、定量、有规律。
21、咽炎:{音哑、咽干、口水、咽干} 按风府、揉颈{自上而下}、按肩井、神池、合谷。
风热--- 肺经,清天河水、大椎、涌泉。
22、哮喘:补脾、泄心、肝火,清肺、补肾、推三关{越小越好治}。
23、感冒:沾姜汁提脊、推膀胱经、按揉风门、肺俞。推鼻翼两侧、印堂、攒竹、太阳、曲池、合谷。
风寒:推三关、外劳宫。高热:泻肺经、心经、推涌泉、清天河水。
24、水痘:清肺经、胃经、推外劳宫四横纹,按脾、肺俞、曲池。发热清天河水、揉二扇门、推六府、大椎穴。
25、湿疹:{过敏体质} 清肺经、大肠经,按曲池、足三里,揉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八缭。
忌:牛奶、蛋黄、鱼虾。
26:呕吐:按膻中、推任脉、按足三里、内关。
27、咳嗽、按肺俞、点天突、揉膻中、合谷、风池。
28、流口水:心阴虚--- 摩内八卦、板门、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脾胃虚寒--- 补脾经、揉四横纹、外劳宫、推三关。
脾胃气虚--- 面枯黄、食欲差} 补脾、肺经,推三关,揉内八卦。
29、呃逆:压攒竹、天突、膻中、顺时针揉中腕、脐中,点内关、膈俞、胃俞、大肠俞。
胃寒--- 推三关、气海、足三里。
30、痄腮:点风池、合谷、翳风、外关、大椎,发热加风府、曲池、太山。
头痛清天河水,推揉脊椎,按揉足三里。
31、口疮:(颧红、舌少苔、虚火)、应滋阴。揉涌泉、按三阴胶,补肾经、清天河水,推小肠经、推六腑、足三里。口臭清心经、大肠经。
32、腹胀:运内八卦,推大鱼际,揉膻中。揉中腕,分阴阳{任脉}、按中腕、足三里。
33、扁桃体炎:清肺经、天河水、掐少商穴、按合谷穴。
六、儿童保健良方
1, 胸腹胀:运内八卦{手心内园大小鱼际间}。
2, 体寒:掐外劳宫{手背中心与掌内劳宫对应}。
3, 脾胃差:华佗提脊法{督脉、膀胱经自下而上“捏三提一”}。
按摩肚脐、足三里、脾俞、胃俞、鱼际空腹时进行。
4, 免疫法:推五经(顺时针),提脊{清肝、心经、补脾、肺经各100次}。
5, 防感冒:父母双手摩擦发际后在孩子前额 顺时针环摩50次,逆时针50次,鼻翼两侧快速上下推揉,拇食指搓双侧耳垂3分钟。
6, 护眼睛:推眼框 {慢、轻},推攒竹{额面自下向上}。
7, 增高:“人在睡中长”。揉按勇泉穴、命门穴、睡足10小时。
   
          
       


根据小儿的形体、生理、病理以及特定穴位的形态位置等特点,专用于防治小儿某些病证的推拿方法。又称小儿按摩。­
关于小儿推拿,早在2000多年前即有这方面的论述 。1973年中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 《五十二病方》中即有这方面的描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法中介绍了捏脊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膏摩防治小儿疾病的方法;宋代《苏沈良方》记载用掐法治疗脐风撮口等证。明清时期,推拿 疗法在儿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发展成为小儿推拿专科,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门体系,这一时期出版了近30多种小儿推拿专著,在现存的10余种著作中,有《针灸大成》等。­
小儿推拿的特点有:①在经穴方面提出了五指经穴通联的观点。②有适应于推拿特点的穴位,这些穴位大多集中于头面及上肢部,且穴位不仅是点状,也有线状和面状。如前臂的三关穴和六腑穴都是线状穴,而指面部的脾土、肺金 、心火、肝木、肾水诸穴皆为面状穴。特定穴位的点、线、面状和分布特色,更能反映推拿手法治病为主的特点。③诊断中发展了腹诊法,治疗上很重视归经施治和五行生克的基本法则。④在推拿手法方面,强调以轻柔着实为主,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适达病所,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小儿推拿八法为主的一整套小儿推拿手法和复式操作法。⑤在临床操作中,一是强调先头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的操作程序;二是强调手法的补泻作用;三是重视膏摩的应用和使用葱汁、姜汁、滑石粉等介质进行推拿,这样既可保护娇嫩皮肤不致擦破,又增强手法的治疗作用。­
小儿推拿的对象一般是指6岁以下的小儿,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治疗范围比较广泛,如泄泻、呕吐、疳积、便秘、脱肛、发热、咳喘、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证。 ­
儿科推拿按摩——呼吸系统疾病治疗­
一、感冒 ­
感冒俗称伤风,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气候变化多端,冷热交替的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发病率最高。小儿脏腑娇嫩,得病之后,容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以及化热变喘等兼症,这是小儿感冒的特点,临床上应予注意。­
小儿常见的一些传染性疾病在早期,也可表现为感冒症状,必须提高警惕,加以注意以免延误治疗。­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在气温低下,或突然变冷时最易发病。外感风寒是感冒的主要原因。小儿形气未充,肌腠疏薄,表卫不固,抗病能力差,一旦外界气候突然变化,冷热失常时,易被外邪所侵而致病。­
外邪侵袭首先犯肺,肺主呼吸,系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风邪自口鼻、皮毛而入,客于肺卫,导致表卫调节失司,肺气失宣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肺失清肃,津液凝聚成痰,痰阻气道,导致肺闭痰喘。­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风邪之后,会影响脾胃运化的功能,造成乳食积滞呕吐、腹泻。­
邪热不退,扰乱神明,引动肝风出现烦躁不安、抽搐等症。­
(临床表现)小儿感冒,根据临床症状的表现,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型。­
1、风寒感冒 发热、怕冷、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头身疼痛、喉痒、咳嗽、痰清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2、分热感冒 高热、微恶寒、汗少、喷嚏、鼻塞、流黄涕、头痛、面赤、咽红、咳嗽痰黄、舌尖稍红、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指纹红紫。­
(治疗)­
治则 清热解表,发散外邪。­
处方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清河水。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风热者加推脊。­
方义 清肺经,清河水宣肺清热;推天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疏风解表,发散外邪;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祛散风邪,发汗解表;风热者加推脊,多推清河水以清热解表。­
若兼咳嗽,痰鸣气喘者加推揉膻中、揉肺俞、揉丰隆、运内八卦;兼见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嗳酸呕吐者加揉中脘,推揉板门、分推腹阴阳,推天柱;兼见烦躁不安,睡卧不宁者加清肺经,掐揉鱼际交,掐揉五指节。­
二、咳嗽­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实际上咳不尽无嗽,嗽亦不尽无咳,故一般统称之为咳嗽。­
咳嗽是小儿疾病常见的一个症状,一年四季皆可发病,而冬春季节尤为多见。咳嗽的成因不一,种类亦多,外邪侵袭肺脏可引起咳嗽,其它肺腑有病累及于肺,也可发生咳嗽。因此在临诊时必须全面检查,仔细分析正确诊治。临床上一般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小儿以外感咳嗽多见。­
(病因病理)­
1、外感咳嗽 本病的发生多因人体卫外功能不固,在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风寒等外邪侵袭而致。­
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上系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司呼吸,为人体气体出入治节的主要器官。肺为娇脏,风为百病之长,人体一旦遭受外邪侵袭,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必首先犯肺。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影响到肺气之肃降,上逆则致咳嗽。­
2、内伤咳嗽 本病多由外感,咳嗽久治未愈或失治转变而成;或肺脏虚弱,或脾肾有病累及肺脏所致。久咳伤阴,肺失濡润,则肺气上逆而咳嗽少痰;肺气不足则气短而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肺气化不足,影响于脾,则脾失健运而水液不能化生精微,反而生湿聚为痰浊。湿痰积于肺,影响气机出入,逐为咳嗽。寒久伤肾,肾虚则不能纳气,而影响津液之输化,肺气之升降。人体的气化功能失常,则水气不能循常而积为患,上逆犯肺,可见喘促气短,咳声无力。­
(临床表现)­
1、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 初起咳嗽无痰或少痰,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恶寒不发热或有微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指纹淡红。­
(2)风热咳嗽 咳嗽,痰黄稠,咯痰不爽,发热恶风,汗出,口渴唇燥,流黄涕,咽燥干痛或痒,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指纹鲜红。­
2、内伤咳嗽­
(1)阳虚咳嗽 咳声不扬,痰稀色白,便溏,面色咣白,易出汗,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动则气急,苔薄白,舌淡红,脉缓无力。­
(2)阴虚咳嗽 干咳无痰或少痰,吐痰胶粘,咽喉干痛,大便干燥,甚则口苦,低热或不发热,舌红无苔,脉多弦细或细数。­
(治疗)­
1、外感咳嗽­
治则 疏分解表、宣肺止咳。­
处方 推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揉乳旁,揉肺俞,分推肩胛骨。­
方义 推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疏风解表;推揉膻中,运内八卦宽胸理气,化痰止咳;清肺经,揉乳旁,揉肺俞,分推肩胛骨宣肺化痰止咳。­
若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风热者加清天河水;痰多喘咳,有干、湿性罗音加推小横纹揉掌小横纹。­
2、内伤咳嗽­
治则 健脾养肺,止咳化痰。­
处方 补脾经、补肺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运内八卦宽胸理气,化痰止咳;揉乳旁,揉肺俞宣肺止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健脾胃助运化。­
久咳体虚喘促加补肾经,推三关、捏脊;阴虚咳嗽加揉二马;咳痰不利加揉丰隆、天突。­
三、支气管哮喘­
哮喘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临床上常以阵发性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间有哮鸣声,严重时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多见于春秋季节。气候突变,寒温失宜,饮食不当等为本病诱发因素。古人认为哮与喘不同,《医学正传》说:“喘促喉间如水鸣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但在临床上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为哮喘。小儿哮喘多指支气管哮喘。­
(病因病理)小儿哮喘病的形成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证治汇补》说:“内因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病”。­
1、内因 本病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不足有关。肺虚表卫不固,痰邪内状;脾虚运化失职,不能行其津液,积湿生痰,上贮于肺;肾虚不能纳气,则气短而喘。­
2、外因 气候转变,寒温失调,外邪侵袭肺脏,肃降失常,肺气壅塞,呼吸不利,气逆而喘。­
哮喘是由于外来因素作用于内在因素而发病。素有特异体质的小儿,对某些刺激特别敏感,如外感风寒或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咸酸食物等,常可导致现出发作。反复发作则可导致肺气耗散,病程日久肺虚及肾,出现肾阳虚亏的症候。­
哮喘有寒、热及寒喘兼阳虚之分。《景岳全书》载有:“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外感风寒,寒伏肺俞而聚液生痰,或素体阳虚,气不化津而致寒痰内伏发为哮喘。素体阴虚,痰热郁肺,或寒痰久伏化热则发为喘。哮喘反复发作,肺气耗散,肾阳虚亏,气不摄纳为寒喘兼阳虚。­
(临床表现) 哮喘主要症候为呼吸急促,咳嗽气逆,喉间哮鸣有声,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平卧困难,咳痰不出,甚则张口抬肩,面白唇青,神倦肢冷,头汗涔涔。­
1、寒喘 咳嗽喘促,喉间有痰鸣声,吐痰清稀,色白多沫,形寒无汗,面色苍白或青紫,四肢不温,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数或浮滑,指纹淡。­
2、热喘 咳嗽气喘,呼吸憋气,不能平卧,喉间痰鸣,痰稠色黄,发热面红,胸膈满闷,烦躁不安,渴喜冷饮,小便黄赤,大便燥秘,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浮数,指纹深红。­
3、寒喘兼阳虚 除上述寒喘的症状外,兼面青唇紫,口不渴,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头汗涔涔,张口抬肩,端坐喘息,四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濡而无力,指纹淡白。­
(治疗)­
治则 降气平喘、化痰。­
处方 清肺经,推揉膻中,揉天突,搓摩胁肋,揉肺俞,运内八卦。­
方义 揉天突,搓摩胁肋降气引痰,推揉膻中,运内八卦,揉肺俞,清肺经宽胸宣肺,降气平喘化痰。­
热喘加清天河水;寒喘加推三关,揉外劳;久病体虚、阳气不足、肾不纳气者加推三关,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清肺经改为补肺经。­
共 62 张图片
九代苗医建议大家学习治疗儿童发烧发热的穴位快速退烧法****... 小儿推拿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在儿科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法作用于患儿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整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因此,小儿推拿...
作者:颠倒无为 | 来自:颠倒无为

九代苗医建议大家学习治疗儿童发烧发热的穴位快速退烧法****...
小儿推拿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在儿科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法作用于患儿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整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因此,小儿推拿可以用来治疗小儿发烧、腹泻、遗尿、咳嗽、便秘等疾病。
中医根据小儿发烧的病因,分为外感发烧、阴虚发烧、伤食发烧等多种类型。前面介绍的那个孩子经辨证为外感风寒发烧,
采用清肺经(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300次。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时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

穴位:天门(攒竹)
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推坎宫(自小儿眉心沿眉端向两旁推至眉梢)100次、
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等推拿方法:

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达到宣肺解表退热的目的。一般这类患儿经过推拿治疗一次后体温就可以降下来,下午体温会略有波动,第二天再采取同样手法治疗后体温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
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效果较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由于小儿的体质不同,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故小儿推拿必须结合时令、气候和症候表现的差异加以辨别和处理。另外小儿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以防感冒发烧。现在正好是春季,天气变化较大,日温差也较大,家长一定要适时给小儿加减衣服,预防感冒。注重合理喂养,不可过食肥腻食物,以免伤食积滞,从而引起发烧。发烧时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一般来说急性发烧需要1至3天痊愈,长期低热而用药效果不佳的患儿相对治疗时间长些,因为长期低热患儿的治疗一般都需要从发病的本因入手。
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
发高烧,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额头滚烫、头晕目眩,严重时不仅浑身疼痛,甚至烧到意识模糊、发生抽搐。人的正常体温约37.2℃左右。除非体温超过38.5℃(成年人)或39℃(小孩),否则无需太过紧张。
其实,发高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它提醒你的身体可能有疾病出现了。事实上,散热对身体有好处,这个体内的防御措施有消灭外来病菌的功用。如果温度没有上升太高,不妨让它自然散热,如此有助于排除毒素。
理疗的方法:
(1)天河水(要穴):尺.桡沟.从远端至近端用布擦.用温水或凉水(也就是把手抻直,手掌向上.从手腕到手肘中间的沟)
(2)清肺经:手无名指腹.两支手都有,都要按摩.从手指近端向远端推(注意这个穴位到儿童六岁就消失了)
(3)开天门:用拇指推印堂至发际(推到发红.不要把宝宝的皮肤推破)现在了解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了吧。
小儿风寒感冒的穴位按摩:
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质淡,苔薄,白。常用手法
①重推三关穴500次。

②揉外劳宫100次。

穴位:外劳宫(外劳)
位置: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约揉50~100次。
主治:风寒感冒,腹痛,腹胀,腹泻,肠鸣等。
③双手提拿肩井穴部位肌肉5~7次。

穴位: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称拿
肩井,约捏拿5~10次。
主治:感冒,惊厥,肩背部疼痛。
④用食、中指揉二扇门50次,揉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

穴位:二扇门
位置:在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中。
操作:用两拇指甲掐揉之,掐5~10次,揉100~300次。
主治:惊风,昏厥,身热无汗。
小儿风热感冒穴位按摩:
症见发热重,微恶风或恶寒,咽痛,口干,有汗,面赤,鼻塞,流黄涕,咳嗽痰黄,舌边尖红,苔薄黄。
①清肺经300次,清天河水100次。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时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②按揉大椎穴1~3分钟。

穴位:大椎
位置: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
操作:以中指端按揉,或用拇指与食、中、无名等指作
对称用力,捏挤大椎。按揉约100~300次,捏挤10~15次。
③以掌横擦骶尾部,以透热为度。
④拿肩井3~5次。

穴位: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称拿
肩井,约捏拿5~10次。
主治:感冒,惊厥,肩背部疼痛。
(3)咳嗽痰多者,加按揉天突、丰隆穴各1分钟,推小横纹100次,分推膻中100次。

穴位:天突
位置:胸骨上窝正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揉。约15~30次。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恶心,呕吐等。

穴位:丰隆
位置: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约1~3分钟。
主治:痰多,气喘,胸闷等。

穴位:小横纹
位置:在掌面小指根下掌纹尺侧头。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见右图。约揉100~300次。
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炎等。

穴位:膻中
位置: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约揉50~100次;
推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分推,约50~100次。
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等。
(4)高热惊厥者,加清肺经300次,清心经300次,推涌泉200次,清天河水500次。

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穴位:涌泉
位置:足掌心前1/3与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腹自足跟推向足尖,称推涌泉。见右图,推100~500次。
用拇指端在穴位上按揉,称揉涌泉,见左图。揉30~50次。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
(5)食欲不振者,加揉板门100次,摩中脘3分钟,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穴位: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部。
操作:用拇指端在大鱼际中点按揉,约揉200~400次。
主治: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积滞,阻泻,腹胀等。

穴位:中脘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操作: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
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穴位: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约1~3分钟。
主治: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泄泻,便秘,四肢无力等。
随证加减
(1)如流鼻涕、咽痛等症状重者,常用手法加
①点揉风池穴1分钟。
②按揉曲池、合谷穴各1分钟。

穴位:虎口(合谷)
位置:拇、食两指之间凹陷中,第2掌骨之中点边缘处。
操作:用拇指按揉或拇、食二指对称拿之。约拿3~5次,
揉100~300次。
主治:风寒感冒,口眼歪斜,牙痛等。
③多揉太阳穴。

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2)如高热者,常用手法加
①清天河水300次,清肺经300次。
②直推脊柱5~10次。

穴位:脊柱
位置: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直推,称推脊柱,
约推100~300次。
主治:脱肛,便秘,泄泻等。
③搓擦涌泉300次。
(3)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常用手法加
①补脾经100次,推三关100次。

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穴位:三关
位置:在前臂桡侧,自腕演纹至肘横纹成一条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
约推100~300次。
主治:
②按揉中脘、足三里穴各1分钟。

穴位:中脘
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
操作: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约揉2~5分钟。
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约5~10分钟。
主治:泄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百会

【位置】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
【操作方法】
1.按揉法:以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按揉,称按揉百会。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称摩百会。
【次数】100~300次。
【功用】镇静安神,升阳举陷。
【主治】昏厥,眩晕,头痛,惊风,惊痫,烦躁,失眠,久泻,遗尿,脱肛等。
【临床应用】本穴为安神定惊首选穴位之一,常与捣小天心,掐十宣等合用。


李智 著 百会--治疗胃下垂的灵验穴
百会穴非常好找,就在我们的头顶,两个耳朵尖的联线的中点处就是。最早的时候,百会穴也叫昆仑,因为从中国的地势来讲,昆仑是群山之首,就好像世界屋脊,所有的山脉河流,都以昆仑山脉为发源地,从那里下来。取昆仑之名,意喻此穴位和昆仑山脉一样,俯临大地,普照众生。(因为与脚后跟的昆仑穴同名,因此取消了这一名字。)
道家称百会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会是聚会,百是一百,意思就是很多条穴位聚集在这里面。它在人的头顶,高高在上,人体的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以及肝经在这里会合,就好像电视剧里面的华山论剑一样,各路英雄豪杰汇聚于此,所以中医说百会是"三阳五会"。更兼四周经穴密布,大有百脉朝宗、君临天下之势。
中医说脑为元神之府,我们可以将其比作京城。天子脚下,能人异士很多,但从来也是是非纷起之地。百会穴寄居此地,自然要负起保障一方安宁的作用。所以,但凡脑部的疾病,如头痛脑热等,都可以找百会穴。
但百会穴俯瞰众生,肯定也不止调理脑部疾病这一方面的功能,对于人体最重要的气血循环,百会穴也是可以调理的。我们可以联想一下百会穴的位置,它在头顶的正中间。中国有一个成语叫"提纲挈领",大家可以想一下,在提网兜的时候,是不是只要提那根绳子,网兜连带里面的东西就都拎起来了?百会穴是诸阳之会,就相当于人体的纲领,升阳提气的功效是非常好的。我们只要按摩它,就可以提升一身的阳气。所以,对于一些中气不足的病症,有很好的疗效。
怎么理解呢?打个比方说,当人感觉到很疲惫的时候,是不是会很自然地感慨:"唉,累死了。"往凳子上一坐,半天不想起来,这个就是气没上来,陷下去了。这时候,如果有人过来说了件高兴的事,比如说领导要发奖金了,肯定会立马精神起来,雄赳赳气昂昂地快步跑过去,这个就是我们说的气被提起来了;就像网兜一样,没人提的时候,就塌下去了。一拎,立马就精神抖擞了。按摩百会穴就相当于拎起了这个网兜,可以即时地让人提起精神来。
所以,大家联想力丰富一点的,会很容易想到这个穴治疗的疾病和气的下陷、下沉有关,最典型的就是内脏下垂的疾病,如胃下垂和子宫下垂等。尤其是胃下垂,是现在很多"坐家"们的常见病。判断胃下垂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那就是看自己的肚脐眼,如果是圆圆的,说明没有问题;如果你的肚脐眼像嘴角一样耷拉着的话,很有可能存在着胃下垂的现象。这样的人往往很瘦,吃一点点东西就觉得肚子很胀,不能多吃。这就是因为中气下陷,升阳无力,气血不能托起胃,导致胃往下坠形成的。
这时候,别忘了我们头顶的百会穴,每天用手指头在百会穴上旋转按摩30~50下,可以很好地帮助提升中气,固护阳气,将胃慢慢地托起来,继续为我们的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在按摩的时候,可以试着闭上眼睛,慢慢感觉,随着按摩的时间加长,会感到头顶处微微发胀。待按摩结束之后,睁开眼睛,会感到眼睛都明亮了很多。这是因为肝开窍于目,按摩百会有助于帮助肝经的气血上行滋养眼睛。
有人说看书学习要能够将书越看越薄,看到最后可能只剩下一句话,这其实就是讲的抓重点,抓核心的能力。养生也是如此,介绍穴位的书汗牛充栋,每本都会介绍上百个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它特殊的治疗作用,也有本条经络上的共同作用,很多人看到这么多就开始迷茫了,好东西太多了,不知道如何选择?其实,这就需要我们有提纲契领的本领,能够在这浩如星海的穴位当中找到领头的,最对自己的身体症状的那一个,就像百会一样。
【穴位一点通】李大夫教你这样来找穴
将两个耳朵折向脸部,将两个耳朵尖通过头顶连接起来,就像一个发夹一样,耳朵连线与我们头顶的正中交点(可以通过鼻子尖往上划一条线),就是百会穴。
囟门(信风,囟会)

【位置】前发际正中点直上2寸。
【操作方法】
1.推法:两拇指自前发际中点向该穴轮换推(囟门未闭合时,仅推至边缘,或沿囟门两边缘推),称推囟门。
2.揉法:以全手掌或拇指面轻揉(未闭合者,不宜用该法),称揉囟门。
3.摩法:以全手掌轻摩,称摩囟门。
【次数】50~100次。
【功用】镇静安神,升阳举陷。
【主治】惊风,烦躁,神昏,失眠,头痛,久泻,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推及揉法多用于治疗神志方面病;摩法多治疗久泻,脱肛,遗尿等虚证
攒竹(天门)

【位置】两眉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推法:以两手拇指自两眉中点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止头痛,兼镇静安神,醒脑开窍。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精神不振,烦躁哭闹等。
【临床应用】推攒竹为小儿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常与其他三法(推眉弓、揉太阳、揉耳后高骨)配合使用。
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
【次数】100~300次。
【功用】温阳散寒,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一切寒证。风寒感冒,腹泻,腹痛,斑疹白 ,疹出不畅,病后体弱,阳虚肢冷,痿证等。
【临床应用】用本穴治疗虚寒诸证效果较好,可配以补脾经,揉丹田,捏脊等。用本穴透疹时,
宜久久推之。推本穴时,可连及脾经一起操作,可以加强补益作用。
膊阳池

【位置】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
【操作方法】
1.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称掐膊阳池。
2.揉法:用中指或拇指端揉,称揉膊阳池。
【次数】掐法:3~5次。揉法:100~300次。
【功用】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
【主治】头痛,便秘,小便短赤等。
【临床应用】用本穴治疗便秘时,宜用揉法,常与推下七节骨,摩腹等合用。
经外奇穴 外劳宫

穴义
外,内外之外;劳,劳动;宫,宫室。
手为劳动器官,手心有穴名劳宫。
此穴在手背面,与劳宫相对,故名。
【位置】手背正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在手背侧,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指寸)。
【操作方法】揉法:用中指或拇指端揉本穴,称揉外劳宫。
【次数】100~300次。
【功用】温阳散寒,发汗解表,升阳举陷。
【主治】风寒感冒,发热无汗,身痛畏寒,咳嗽白痰,鼻塞清涕,肠鸣腹泻,腹痛腹胀,落枕,手臂痛,脱肛遗尿,疝气,痢疾等。
【临床应用】本穴性温,内达外散,温通之中又有收敛之功,温散而不过,为温举之佳穴,主治一切寒证。治疗外感实寒证时,多与头面部四大手法,拿风池等合用;治疗虚寒里证时,多与推三关,揉脐,摩丹田等合用。
二扇门
2009-07-14 12:12

【位置】手背,中指掌指关节两侧凹陷中。
【操作方法】
1.掐法:用两拇指甲掐本穴,称掐二扇门。
2.揉法:用单手食、中两指端,或两拇指桡侧偏峰按揉本穴(宜重而快),称揉二扇门。
【次数】掐法:3~5次。揉法:30~50次。
【功用】发汗解表,定惊安神。
【主治】身热无汗,受寒身痛,惊风抽搐,昏厥等。
【临床应用】本穴为发汗的特效穴,可与拿风池,推三关合用。
用于治疗惊风抽搐等证时,可与掐五指节,掐老龙等合用。
五指节
2009-07-14 12:08

【位置】手背,第一至第五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方法】
1.掐或掐揉法:用拇指甲逐个掐本穴,或掐后继以揉(可掐1揉3次)称揉或掐揉五指节。
2.揉搓法:拇指放在穴位上,食指放在掌面与穴位相对处,两指面逐个相对揉搓本穴,称揉搓五指节。
【次数】掐(掐揉)法:3~5次。揉搓法:30~50次。
【功用】安神镇惊,化痰通窍,降逆止咳。
【主治】惊风,惊惕不安,喉中痰鸣,抽搐,夜啼,不寐,烦躁哭闹,吐涎,咳嗽痰多等。
【临床应用】掐五指节主要用于神志异常时的重症急救。多与掐老龙,掐十宣,揉百会等合用。
老龙
2009-07-14 12:00

【位置】中指根正中点后1分处。
【操作方法】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称掐老龙。
【次数】3~5次。
【功用】醒神开窍。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急救,常治疗神志方面的急、重证,多与掐十宣,掐左右端正,按百会等合用。
十宣(十王)功能与应用
2009-07-14 11:56

穴义
十,基数词十;宣,泄宣。
穴在两手指端,有宣泻因邪气引起的高热、头痛、咽喉肿痛等病证作用,故名。
定位
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十穴。
主治
1. 昏迷,癫痫
2. 高热,咽喉肿痛
针法
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位置】十指尖指甲内赤白肉际处。【操作方法】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称掐十宣。
【次数】3~5次。
【功用】醒神开窍。
【主治】惊风,高热,昏厥等。
【临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急救,常治疗神志病的重证,多与掐老龙,掐鱼际交,揉百会等合用,遇高热惊厥时,可用三棱针刺破本穴放血。
中里巴人文      前几天,有个朋友带来他70多岁的老父亲让我给摸摸脉,说是支气管扩张好几年了。老人神色沮丧,言语低微,与我说话,象是自言自语,眼睛失神的看着前方。偶尔抬头看我一眼,也毫无表情,一副任人摆布的样子。我仔细摸着老人的脉,对他说:“老爷子,您的病根并不在支气管上,您是长期心里忧虑恐惧造成的心脏供血不足,没有新鲜的气血供应肺和支气管,给细菌繁殖提供了土壤,所以炎症才久治不愈。”他听我这么一说,先皱着眉摇了摇头,叹了口气,然后使劲点了点头,说道:“去了那么多家医院,消炎药吃了一筐,您今天算是说到点上了。其实,我自己很清楚我的病是啥原因。”他把老伴支到另外一个房间,然后双手使劲捂着脸开始抽泣起来,他的女儿搂着父亲的肩膀,轻声的劝慰着。我说:“让老爷子哭吧,他心里有太多的委屈。”我的话音未落,老人家已经是嚎啕大哭了。原来老人的老伴6年前得过一场大病,老人总担心朝夕相伴了四十多年的老伴会随时离自己而去,因此每天忧虑恐惧,造成了现在这种状态。
老人的情志长期被压抑,难以宣泄,中医讲“气郁生痰,”“气有余即火”。这个气就是郁结的肝胆浊气,这个火就是积郁的肝胆之火,肝属木,肺属金,便形成“木火刑金”。中医讲“诸闷愤郁,皆属于肺”也是在强调肝胆气郁会使肺气不得宣通。另外,病人肝火虽旺,但肾气不足,外在的表现就是脾气很大,对家人易发怒上火,但是私下里却总是惴惴不安,“如人将捕”。您看一下经络图就会发现,肾经的走向正是经过支气管发作的位置,所以按摩肾经的复溜穴、太溪穴就会对支气管的病症有效,也就是“经脉所过,主治所病”之意。
哭了三分钟,老人突然止住,对我连连表示歉意,说自己太失态,让我见笑了。我说:“没关系,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生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当中,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哪个人没有忧愁恐惧呢?只是有的人更善于排解罢了。现在,我教您一个排解郁闷、增强心里力量的小方法。”老人听我这话,顿时眼里闪出了光采,急切的说:“真有这样的方法?”我说:“那当然了,而且还非常简单有趣呢!”
这个方法,我是受姑姑家爷爷的启发而得。那时我还在上高中,爷爷当时已经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一天到晚总是在哼唱着京剧。记得有一次,我问他:“爷爷,您的长寿秘诀是什么?”爷爷呵呵大笑:“没什么,就是唱京剧,打拍子。”说完,又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地接着唱他的《甘露寺》。爷爷唱的时候,左手摇着芭蕉扇,右手在茶桌上敲着节奏,“啪啪”的发出动听的脆响声。他那灵活有力,却没有一点老年斑的手指,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有这样一个印象,有这样一双打节奏的手指,就永远不会衰老,就永远不会忧愁。
我今天要告诉您的就是这种有节奏敲手指的方法。您可以在桌子上,椅背上,墙壁上,大腿上,有节奏地敲,或和着小曲,或哼着京剧,或念着诗词,或打着鼓点,总之要投入其中,最好是闭目摇头,敲得浑然忘我才好。十指肚皆是穴位,叫十宣,最能开窍醒神,一直被中医当作高热昏厥时急救的要穴。十指的指甲旁各有井穴,《灵枢经》上说:病在脏者取之井。古人以失神昏愦为病在脏,所以刺激井穴最能调节情志,怡神健脑。《难经》上说:“井主心下满”。所谓“心下满”简单的说就是“心里堵闷不痛快”,这也是抑郁病的主要症状。另外抑郁病还表现在整日疲劳不堪,不但四肢无力,连心里也觉得虚弱无力,吃饭走路都没精打采,甚至不知道哪里还能使出力气来。俗语道:十指连心。你只要闭上眼晴,轻轻的在桌上一敲,手指的微痛,立刻就会让你重新找回“心力”,这是人体中最宝贵的力量。
生活中处处是被人忽略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儿,但有时正是这一点点的改变,就会让你从此脱胎换骨。那点燃引线的虽然是星花小火,它引爆的炸药却将烈焰冲天。将双眼轻轻微闭,哼着您喜爱的小调,用您的五指或者十指有节奏的敲打着桌面。就这么简单,从此您将远离忧郁,把烦恼恐惧尽数敲散,并且每天都将获得新的能量,源源不断。因为那是身体与心灵的合力,而心灵的力量来源于宇宙,所以永远不会衰竭。
大横纹(横门)
2009-07-14 11:53

【位置】手掌面,掌后横纹处,近拇指端为阳池,近小指端为阴池。
【操作方法】推法:用两手拇指面自总筋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分手阴阳。自两旁向总筋合推,称合手阴阳。
【次数】100~300次。
【功用】平衡阴阳,调理气血,行滞消食,化痰散结。
【主治】寒热往来,久病不愈,发病有定时,腹泻,腹胀,痢疾,呕吐,食积,烦躁不安,痰涎壅盛等。
【临床应用】治疗实热证时,阴池宜重分,或独取阴池;治疗虚寒证时,阳池宜重分,或独取阳池。合阴阳能化痰散结,多用于治疗咳喘诸证。
总筋(总位,总心,内窝风)
2009-07-10 13:56


【位置】手掌面,掌后腕横纹中点。
【操作方法】
1.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本穴,称揉总筋。
2.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称掐总筋。
【次数】揉法:100~300次。掐法:3~5次。
【功用】清心泻热,散结止痉。
【主治】惊风,抽搐,夜啼,口舌生疮,发热烦躁,潮热,牙痛等。
【临床应用】用本穴治疗热性病时,多用揉法,可配以清心经、清天河水、清小肠等;
用之治疗神志异常时,多用掐法,可配以掐十宣、揉百会、捣鱼际交等。
脾肾
2009-07-10 09:11


【位置】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成一弧形曲线。
【操作方法】运法:用拇指或中指端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板门,鱼际交运至小指根,称运土入水,反向运称运水入土。
【次数】100~300次。
【功用】运土入水:清热化湿,利尿止泻。运水入土: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主治】纳呆,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小便赤涩等。
【临床应用】运土入水属清泻法,可治疗新病,实证。运水入土属调补法,可治疗久病,虚证。
肝经(肝木)
2009-06-18 14:34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为补肝经;离心方向推为清肝经。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功用】平肝息风,泻火除烦。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夜啼,癫痫,发热,口苦,咽干,目赤等。
【临床应用】在临床上本穴宜清不宜补,若需补时,以补肾经代之 ,
本穴主要用于治疗热性病及神志异常方面的病,常与清心经,揉百会,
捣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
心经(心火)
2009-06-18 14:37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为补心经;离心方向推为清心经。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脾经(脾土)
2009-06-18 13:54


【位置】拇指桡侧缘从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桡侧缘或指面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称补脾经;离心方向推称清脾经;来回推法称调脾经。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次数】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功用】补脾经: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清脾经:清热利湿,消食导滞;调脾经:调和脾胃。
【主治】腹泻,疳积,厌食,便秘,呕吐,黄疸,痢疾等。
【临床应用】补脾经为小儿保健四大手法之一,故常与其他三法(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用于小儿基础保健。本穴为治疗小儿脾胃功能失调最常用手法之一,常与摩腹,揉中脘,运内八卦,揉板门等合用。
肺经(肺金)
2009-06-18 14:15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称补肺经,离心方向推称清肺经。
【次数】100~300次。
【功用】宣肺解表,益气固表。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等。
【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诸病,常与揉膻中,揉肺俞等合用
肾经(肾水)
2009-06-18 14:04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面在穴位上直推,离心方向推称补肾经;向心方向推称清肾经。
【次数】100~300次。
【功用】补肾益脑,温补下元。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尿多,尿频,虚咳,虚喘等。
【临床应用】本穴宜补不宜泻,需泻时,以清小肠代之。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大病,久病及先天不足诸症,常与补脾经,捏脊,揉二人上马合用。
小肠
2009-07-08 18:37
【位置】小指尺侧缘,从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桡侧缘或指面,或用食、中二指面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直推称补小肠,离心方向直推称清小肠。
【次数】100~300次。
【功用】清热利尿。
【主治】小便短赤,口舌生疮,尿闭,水泻,发热,烦躁等。
【临床应用】本穴宜清不宜补,需补时,用补肾经代之。用本法清热时,多与清心经,清肝经,清天河水合用。用本法利尿时,多与揉丹田,推箕门合用。
经外奇穴 印堂(眉心)
2009-07-08 15:24


穴义
印,泛指图章;堂,庭堂。
古代指额部两眉头之间为“阙”,星象家称印堂,穴在其上,故取名。
主治
1. 头痛,头重,眩晕。
2.鼻渊,鼻衄。
3.小儿惊风。
4.失眠。
手阳明大肠经 预防脑中风 虎口(合谷)穴
2009-07-08 15:16

操作:用拇指按揉或拇、食二指对称拿之。约拿3~5次,
揉100~300次。
主治:风寒感冒,口眼歪斜,牙痛等。
武国忠    对心脑血管疾病釜底抽薪--再探合谷穴
治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高手治病,就像把玩一件艺术品,心之所致,意之所及,境随心转,时时自得,处处如意。我虽非妙手,却也能把玩一二。但如果要问最快意的治病方法是什么,我会说:"釜底抽薪。"妙用合谷,把疾病扼杀在萌芽阶段,就是这样!
有很多脑中风病人,治疗起来颇费工夫。自然就有人问:"脑中风太可怕了,中风前有没有什么先兆?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吗?"
当然有!中风前最明显的征兆是在大便上。如果你心脑血管存在问题,或者血压偏高,忽然有一天,又出现了大便干燥,或者干脆就便秘了,这时就得非常小心,因为中风很可能马上就要光顾了,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惊慌,咱们有防患于未然的办法,那就是:按揉合谷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
至于原因,那就说来话长了。
我们知道,大便是从大肠中排出来的,大肠中的津液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使大便软硬适度,顺利畅通地排出来。一旦大肠中有多余的热,热盛伤津,这层津液就少了或者没有了,于是大便就变得干燥,甚至秘结在大肠中,排不出来了。大肠中有热,其实就是手阳明大肠经上有热。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大肠经有热上冲,肺气势必不能肃降,于是,一股热气上冲脑门,脑必然出问题。最严重的就是上面说的脑中风,头脑对身体的一部分控制功能直接失灵;比较轻微的呢,就是头晕、头痛、头脑昏沉。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原穴就是原气出入之穴,按揉大肠经的原穴就能激发大肠经的原气,原气足了,病气就消除了,大肠经上的实热也就随之慢慢退去,这么一来,脑门子就会清凉下来,头脑也变得清醒而理性了。
再进一层,从五行的角度看,肺和大肠属金,金克木,肝属木。当肺和大肠功能失调的时候,肝木失去约束,进而产生与肝相关的病症,如中风、抽搐、口眼歪斜、头晕、眩晕等。《黄帝内经》中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大肠经有热必然导致肝火旺,金不能克木,所以肝火得不到控制。肝主筋,肝火得不到克制,人体的筋就会松的松、紧的紧,松紧不均,自然就歪到一边去了。所以,就会产生病人脑中风后经常出现的口眼歪斜、偏瘫等症。因此,手阳明大肠经上有热,是大多数脑中风病的根源。
中老年人应该随时注意观察自己的大便,从中获得大肠经上的消息。一旦有干燥、便秘的预兆,马上揉合谷,是完全可以补救的。揉合谷会泻掉大肠经的热,肺和大肠的气机顺畅了,肝火就会平下来,就不会出现与肝相关的那一系列病症了。
当然,人体是有一定的反应速度的,这种连锁反应的快慢因人而异,在有的人身上会慢一点,这时候,我推荐合谷配上太冲,两对穴同时用,仍采取按揉的方法,既清大肠之热,又泻肝火,首尾夹击,效果更为迅速。太冲在脚拇趾与脚食趾间向后的位置,肝火旺者压上去会有酸胀疼痛的感觉。
其实,大便干燥或便秘,不仅是脑中风的前兆,而且也是小儿惊风、精神病等症的前兆,这些疾病无不与阳明有热相关。无论如何,方便时,花一两秒钟观察一下自己的大便,实在应成为我们每天养生的必做功课。当发现大便干燥或秘结的时候,用合谷或者合谷配太冲来帮忙就可以了。当然,这时候更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见风就是雨,实际上,很多难愈的慢性疾病都可以通过我们的手消解于无形之中。
除了穴位调节,还得注意饮食。大便跟饮食的关系最密切。首先,不要吃油炸食品,要多喝热粥,以确保肠胃中的津液。其次,要多吃水果蔬菜。在所有的水果中,我最推崇香蕉和柚子。香蕉可以软化大便,是通便的佳品;柚子的力量更强大,它甚至有催泻的功能。不过,不用害怕,柚子在这时候是不会泄掉人体原气的,而它泄掉的不仅是体内的粪便残渣,而且还是大肠里面的燥热。
治病养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高手治病养生,就像把玩一件艺术品,心之所至,意之所及,境随心转,时时自得,处处如意。但如果要问最快意的治病方法是什么,我会说:"釜底抽薪。"妙用合谷,把疾病扼杀在萌芽阶段,就是这样!
经外奇穴 太阳穴
2009-07-08 15:11

穴义
太,形容词,高、大、极、最;阳,阴阳之阳。
头颞部之微凹陷处,俗称太阳穴,穴在其上,故取名。
定位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主治
1. 头痛,目赤肿痛。
2.牙痛,面痛。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
类别:经络穴位 | |添加到搜藏 |分享到i贴吧 | 浏览(97) |评论 (0)
上一篇:《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    下一篇:鼻炎的困扰
天柱骨
2009-08-03 13:59

【位置】颈后,后发际中点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
1.推法:以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上向下直推(力度可较大些),称推天柱骨。
2.擦法:以食、中二指或四指面向下擦,称擦天柱骨。
【次数】100~300次。
【功用】降逆止呕,清热解表。
【主治】恶心,呕吐,呃逆,溢奶,发热,感冒,项强,惊风,咽痛等。
【临床应用】本穴降逆止呕作用明显,常与揉中脘配合使用。
足少阳胆经 风池

穴义
风,风邪;池,池塘。
穴在枕骨下,局部凹陷如池,乃祛风之要穴。
【位置】颈后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起始部中间凹陷中。
【操作方法】拿法:以一手拇指与食、中两指分别放在两穴上拿之,称拿风池。
【次数】5~10次。
【功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
① 镇静安神,治头昏头痛,失眠多梦;
② 头面五官病之要穴,尤以目疾为常用;
③ 解热,治感冒发热;
④ 降血压;
⑤ 祛风通络,治面神经麻痹;
⑥ 局部头项强痛。
【临床应用】本穴发汗作用较强,如再配掐二扇门则发汗作用更强。
疼了按按阿是穴
中医学有一个特别的穴位叫阿是穴,名字听着深奥,其实道理很简单。很多人在生病时都有体会:体内疼痛,体表也会出现一两个压痛点,对疼痛特别敏感。手按着压痛点,感觉就像吃了特效药一样,疼痛顿时会好很多。这个压痛点,就是阿是穴。作为一个穴位,它没有固定的位置,但按着它,疼痛症状会缓解很多。据中日友好医院的李佩文主任介绍,人体内有许多经络的“气”在不停地循环。如果某一些地方发生障碍、阻滞,就会相应地产生疼痛。因此,从另一个方面说,疼痛也是一种预警信号,说明身体某些部位发生了障碍。随之就出现了阿是穴,适度地刺激一下阿是穴,相当于疏通阻滞,能起到减轻体内疼痛的效果。经气的阻滞不同于其他,它的阻滞是中断,衔接不上去。阿是穴受到刺激后,就接通了受阻滞处的经气。所以在经气运行受阻,产生疼痛症状时,按压阿是穴是自疗的好办法。阿是穴出现时,针灸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但对于没有时间和条件去进行针灸治疗的人,可以自己按压以减轻病痛。一般来说,可以针灸的地方就可以按压。这时候按压阿是穴是没问题的,且按压时间没有限制,时间久一点对身体也没有损害,按压的力度大小均可。但李主任也强调说,有几个情况例外:属于长疖子、化脓的、有血瘤的症状千万不要按压,这里所说的按压多是针对神经性疼痛。所以,病人最好能在医生的帮助下,确认一下自己的疼痛类型,然后再按压。有的人在运动后会肌肉酸疼。
手诊图 内八卦(内八方)
2009-07-10 09:07


胃脾胆肝小心中,大肺膀胱肾小史。
高烧惊风及三椎,全在拇指反应点。
胆肝结石和发炎,失眠多梦食指显。
左右头痛高低压,就在中指一二三。
肠肺神炎吐癌症,无名指上反应全。
膀肾石炎糖尿瘤,小指上下都出现。
感冒便燥头麻晕,气管耳聋指节间。
中道疾病离坎线,要知死门在坤边。
大肠有病坎上寻,上下腹痛找兑乾。
乏肝硬大巽上下,生殖妇科腕中见。
心脾癫痉湿淋前,尽在艮震地纹圈。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2/3长为半径,所作的圆周即为本穴,(在此圆周上从小鱼际开始分布成八个卦位,依次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操作方法】运法:用拇指或中指面自乾位开始运起→坎→艮→震→巽→离→坤→兑,运时医者左手大拇指应压在离卦位上面,而右手拇指运至离位时,需从该穴位上的拇指上运过。
【次数】100~300次。
【功用】调理气机,消食化痰。
【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
【临床应用】该穴善长调理中上焦气机,虚实证均可选用本穴。该穴常作为配穴使用,在作为配穴用于手法处方中时,其穴除发挥调理气机的作用之外,还能起到调和及加强其他手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