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 Meta TRADE mt4:20世纪的政治女性们|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02:06:22
20世纪的政治女性们|组图
 




希拉里·克林顿





希拉里.克林顿最近可谓是人气最旺的女政客,除了在任职参议员备受好评外,更频频传出已被列为竞选2004年美国总统的大热门人选的传言。

大学时代的希拉里常因衣着朴素落伍而显得不合群,带着厚如瓶底的眼镜,自嘲:“瞎得像蝙蝠。”就算要嫁给英俊的比尔.克林顿那天,也改变不了她对打扮的无知——她母亲在婚礼将要举行时才发现希拉里这位准新娘连结婚礼服也没为自己准备。是丈夫竞选州长和总统后才让她摘掉眼镜、染了头发、穿上了得体的名牌套装。就在丈夫传出丑闻的日子里,她为自己建立的魅力形象也毫发无伤,以至于被美国的《VOUGE》看上,当上了封面女郎。

艾薇塔·贝隆





胡安-贝隆和夫人艾娃

用娇艳来形容总统夫人是少见的。可是艾薇塔.贝隆去世的时候只有33岁,她登上第一夫人的宝座时年仅26岁。她的一生正是如玫瑰般娇艳诡异,展示给别人的是高雅明艳的花朵,把尖刺埋在层层叶片下留给自己,正是绽放时节,却又匆匆凋零。

从舞女到明星,从私生女到总统夫人,她到底获得了多少幸福呢?她曾经哀叹“永远也不会被理解”,其实,阿根廷人民对她深深缅怀,毕竟,她悲惨的过去,不是她本人的过错。如果她处在一个公平、富足的时代,像她那样一个曾经天真无邪的女孩,就不必为生存去做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她应该能够选择更属于她们的生活方式。

范徐丽泰





从政前的范徐丽泰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家,现在她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主席,一位出色的女政治家。是她,不畏英美的阻挠,坚决遣返越南船民,维护了香港的利益。是她,不畏港督彭定康的强权,坚决辞职。

范徐丽泰从政的一面有目共睹,然而她为人妻母的一面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身为上海女性,范徐丽泰在家庭中温婉可人,一直为自己厨艺不精而负疚,为没有时间多赔孩子而难过。她没有声张过她的爱,默默做出了一个母亲能给与的最大牺牲—她的孩子确诊出肾衰竭以后,她毅然摘除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女儿。女儿得救了!范徐丽泰的脸上却明显憔悴了许多,人们面对她的病容,深深地被她打动,还有什么容貌的美,比得上母爱的光芒?

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





班达拉奈克夫人母女

1960年,当世界上第一位女总理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在斯里兰卡(原名锡兰)横空出世的时候,人们一定不会想到,从她开始,亚洲国家女首脑问鼎权力宝座将一发不可收拾。在此后不到40年时间里,亚洲政坛一共涌现了9位叱咤风云的女首脑。

1959年丈夫遇刺身亡后,班达拉奈克夫人挑起了执政的大梁,开启女性从政先河。

她用家庭妇女的生活哲学管理国家:“不要只到一个店的老板那里去买东西,要么到所有的老板那里去买,要么就不向任何一个老板买。”“当两只狗打架时不要插手,让它们互相咬去吧!”这样朴素的哲理管用了,但本性腼腆的她从此不得安宁。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有一个大坑,是暗杀总理时留下的。透过政治硝烟,我们可以体会她那种尊贵、不屈不挠的美。她自己为这种美贡献了一生。近年,又成功地把女儿推向了政坛。她成为近代女性从政最鲜明的旗帜。

撒切尔夫人



我们可以说撒切尔夫人漂亮吗?当然,在那个时代。她决策了马岛战争、海湾战争,展开了中英香港问题会谈,是有着温柔语调的铁娘子。她对国家的支配和占有欲比起男政客毫不逊色。退休后的她依旧神采奕奕出席各种活动,在撒切尔夫人身上,权力成为一剂强有力的补药,是动力与信心的源泉。权力让她的气质几十年如一日的得体高贵。

贝娜齐尔·布托



1988年,35岁的贝娜齐尔.布托成为巴基斯坦最年轻的政府首脑,也成为穆斯林国度里的第一位女总理。作为政治世家里的长女,贝娜齐尔.布托受到了良好的政治培养。然而,在父亲被残杀、家庭被迫害时,她没有丝毫退缩的怯懦。站出来投入政治斗争,凭的是与生俱来的政治天赋和勇气。

贝娜齐尔.布托是美貌的。不过,在她那一串闪光的道路:名门之后——牛津高材生——拥有十万人的部落首领的妻子——母亲——多次当选的政府首脑背后,她再也不可能仅仅是一个美貌的女人,她永远身披面纱、粉面含威的形象是现代版的蒙娜丽莎。

昂山素姬







支持者手握昂山素季画像

199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昂山素姬,是领导缅甸独立的民族英雄昂山将军的女儿。父亲在她两岁的时候遇刺身亡,她在母亲的抚养下成为牛津大学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学士,并任职于联合国、不丹外交部等处,在缅甸以外的国家生活了28年。

1988年缅甸政局的突变把昂山素姬推上了政治舞台。从此,她清丽的面颊抹去了学者的斯文,取而代之的是政客的果敢。她是政坛上迅速崛起的奇才,更是反抗压迫、显示平民勇气的重要象征。昂山素姬应该是亚洲最美貌的女政治家。但是在缅甸人民心中,她是神圣的正义女神

海伦·克拉克





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引起媒体的强烈兴趣。她总是亲自拎着两个黑色大提包,像个女教师。同样被媒体寄予了浓厚兴趣的还有她的学者丈夫彼得.戴维斯。

有新闻说,彼得擅长走总统府的“后门”,据说他曾向克拉克的高级私人秘书推荐好友担任政府官员。克拉克总理当即辟谣,并斥责那些要对她的家庭进行恶意诽谤的人。她为丈夫辩白,彼得是个学者,他心里没有政治阴谋。有妻如此,彼得倍感自豪。政治女性婚姻幸福的本来就少,像海伦这样“爱护”丈夫,大胆体现妻子忠诚与温柔的就更少。若选最美妻子,彼得一定会大声说出海伦的名字吧?!

科拉松·阿基诺夫人



科拉松·阿基诺(1933——)祖籍中国福建省龙海县鸿渐村。其曾祖父原名许尚志,1861年到菲律宾谋生后改名许玉寰。许玉寰的长孙就是科·阿基诺总统的父亲。科拉松在兄妹中排行第六,小名叫科丽。她的祖父、父亲和哥哥都担任过国会议员,她的叔叔和堂兄当过参议员,这个家族可称得上是政治世家。科丽性情温柔,举止稳重,自幼受过古典、修道院式的正规教育,13岁时赴美留学,后获学士学位。1954年她与年轻的政治家阿基诺结成良缘。

此后,他们开始了长达30年的共同生活,1983年8月21日,阿基诺从国外回来在首都机场遇害。

虽然丈夫的遇难给阿基诺夫人留下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但美满愉快的家庭使她得到了一些补偿。她有四女一子,大女儿作他的秘书,是政务上的得力助手,二女儿从不出头露面,鲜为人知,三女儿在银行工作;小女儿则喜欢交际,长大后想当电影明星,唯一的儿子对政治不感兴趣,现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尽管儿女们兴趣不同,但对母亲关怀备至。每到周末,他们谢绝一切外出活动,携带子女团聚在母亲周围,一家三代人同享天伦之乐。1986年2月,阿基诺夫人成了菲律宾人民众望所归的总统。

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 ,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他国土和领地之女王,联邦的元首”。1926年4月21日生于伦敦,原名为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 (Elizabeth Alexandra Mary),是英国温莎王朝第四代君主、英王乔治六世的长女。自幼在皇宫内接受教育,主修宪法史和法律。她在历史、语言和音乐方面有造诣,能流利地讲法语、西班牙语和德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参加英国本土辅助部队,接受驾驶和维修摩托车的训练。1947年7月9日,她与远房表兄、希腊和丹麦亲王菲利普· 蒙巴顿中尉(现为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订婚,同年11月20日结婚。

伊丽莎白二世于1951年开始代表英王乔治六世出席各种正式场合。1952年2月6日国王逝世,她继承王位。1953年6月2日加冕。

女王是英国世袭国家元首,除英国外,女王同时也是澳大利亚、新西亚、加拿大等17个英联邦国家的元首。女王经常去英国各地巡视,视察农业、工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伊丽莎白二世有三子一女。长子查尔斯王子为王位继承人、次子安德鲁、三子爱德华、女儿艾丽斯·路易丝公主。

伊丽莎白二世于1986年10月访问中国,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来华访问的国家元首。

英迪拉·甘地



今年10月31日,是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遇刺20年纪念日。时隔20年后的今天,印度人仍一如既往地把她视为爱护自己的人民、并给他们带来自由和尊严的国母。每年的10月31日,德里的甘地夫人纪念馆都游客如云,摩肩接踵,他们来到这里缅怀这位在印度政坛叱咤一时的伟大女性。英·甘地在载的生命旅程中历经政治风雨,但她像夏天的花朵一样怒放过,绚烂过,并在绚烂过后轰轰烈烈地凋落。

从小铸就钢铁意志英迪拉·甘地于1917年11月19日生于阿拉哈巴德,她的家族属于印度四大种姓的最高级———婆罗门。父亲潘迪特·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是位争取民族独立的斗士,在印度国人心目中,他的地位绝不逊于圣雄甘地。英迪拉刚刚降生,她的祖父曾说过牶“我们这个女孩可能胜过一千个男孩呢牎”。

为了对自己的国家表示尊敬,家里人给她取了“英迪拉”这个名字,印度语的意思为“月亮王国”。

英迪拉·甘地4岁时,印度人和英国人发生冲突,全家开始抵制进口的贵重丝绸、餐具、汽车。她清晰地记得,当时全家在院子里点起一个大火堆牞把好多华丽的服饰和玩具付之一炬。一天,母亲的一位女友给英迪拉送来一件从巴黎带回来的漂亮裙子。妈妈当时说:“你当然可以穿这条裙子,但是当我们穿着家庭手工织的衣服出门时,你是否仍然可以穿着它?”另外还有一个娃娃,对英迪拉来说,它已不单纯是一个玩具,她把它当作一个小孩子看待,但娃娃是法国货,英迪拉明白她要痛下狠心。一连几天,英迪拉就像丢了魂一样,但最终还是把娃娃扔进火堆,这样她反倒踏实了……

英迪拉·甘地的这种性格一生都没有改变———所有遇到的困难:亲人的死、坐牢和背叛,她都顽强地挺过去了。但她没有告诉任何人什么东西令她恐惧。小时候,她吃完晚饭应该立即去睡觉,去卧室必须经过黑漆漆的凉台,然后还要登上椅子才能够得着电灯开关。但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她怕黑。

两岁时,小英迪拉与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相识,8岁时,接受他的建议在阿拉哈巴德组织了儿童发展家庭纺织协会。

反传统下嫁浪漫情人英迪拉受过良好的教育。

1934年她考入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然而,在母亲于1936年去世以后,她只好辍学前往欧洲。她考入了牛津大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迪拉决定在这个艰难时刻要和自己的人民在一起。她取道南非返回祖国,那里有很多印度人。在开普敦她第一次公开发表政治演讲。

在印度,英迪拉并没有受到特别热烈的欢迎,因为当时她的父亲瓦哈拉尔·尼赫鲁已经成为民族的象征。英迪拉于是专心致力于繁忙的家务事中。

1942年她打破传统习惯与出身低下的费罗兹·甘地结婚。婚后改随夫姓,因此被称为甘地夫人。



英迪拉与费罗兹·甘地是在阿拉哈巴德的游行队伍中相识的。费罗兹和圣雄甘地只是同姓一个姓,没有任何关系,他是一个工程师的儿子,宗教信仰和英迪拉都不同。所以英迪拉犹豫很长时间都没有答应嫁给他。然而当费罗兹按照好莱坞方式坐在巴黎蒙马特尔区萨克雷克尔教堂的台阶上向她求婚时,英迪拉的心动摇了。一旦下定决心,就没有什么可以让她改变主意。

1944年他们生下长子拉吉夫,两年后生下次子桑贾伊。48岁登上权力巅峰在英迪拉专心安排自己的个人生活时,印度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7年8月15日,印度获得了独立。组建了第一届国民政府。英·甘地开始担任她父亲尼赫鲁总理的私人秘书,陪同父亲参加外交活动,访问过美、中、苏、法等国,出席英联邦总理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1960年丈夫去世后,英迪拉的神经严重受刺激,并一度远离政治生活。但在1961年初,她成为国会工作委员会成员,开始为解决民族内部冲突四处奔走。

父亲在1964年去世以后,争夺权力的斗争开始了。英迪拉抛开丧父的悲痛积极投入到激烈的大选战役中。在整个竞选过程中,英迪拉·甘地给选民留下的印象是一个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这样,这个容貌美丽、笑容迷人的48岁妇女在1966年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当选印度总理,她也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然而,英·甘地的统治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她统治的12年内,反对派的势力不断壮大,他们非常巧妙地把人民的不满转嫁到总理身上。

1971年在英·甘地的政治生涯中可以说是最辉煌的一年,她在议会选举中获胜,蝉联总理一职,并成为印孟(加拉)战争的胜利者。人们甚至把她比作印度教中威风凛凛的女神杜尔加。

1977年,英迪拉在大选中失败,从峰巅跌入谷底。但是尽管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她仍是政治事件的中心。她先是宣布建立新的党派———印度国大党,接着她又迈出对现在许多政治家来说都是非常“大胆的一步”———把自己的住宅向所有人开放。在一个集体主义传统非常浓厚的国家,这是迈向胜利的一步。

3年后,英·甘地在1980年的大选中再次获胜,重返权力中心,直到生命的最后关头。

“金庙事件”埋祸根1984年10月31日这天,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一起床心情就格外兴奋。因为当天她要会见英国著名作家、剧作家以及电影演员彼得·乌斯季诺夫。这场会面她期盼已久。她花了很长时间仍找不到合适的服饰,最后几经犹豫,接受大儿媳索菲亚的建议,穿上一件金红色的纱丽。尽管警卫坚决要求她不穿防弹背心不要出门,但她那天就是不想穿,因为穿上它会显得臃肿,她仍希望自己看上去年轻漂亮、仪表端庄。

不过,英·甘地最近不知为何老是闷闷不乐,1984年她遭遇到政治生涯中最大的挑战。为了挫败锡克族分裂运动,英·甘地于6月20日下令印度军队包围印度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金庙,并发动进攻。翌日晨,政府军占领金庙。据报道,战斗中约有1200人被打死。这就是著名的“金庙事件”。锡克教恐怖分子发誓要“血债血还”。甘地夫人和她的儿孙每天都在面临死亡威胁。在此之前,国家形势就已经很难控制———在这块贫穷的南亚大陆上,人民生活贫困,疾病缠身,而政府官员又贪赃受贿,营私舞弊。

有人建议她把锡克教教徒赶出印度,但她不想给人留下惧怕他们的印象。这不是她的性格!而且全国境内共有1800万锡克教教徒,赶也赶不尽……

20颗子弹射向总理上午10时左右,英·甘地收拾打扮完毕以后走出家门向记者等候的办公室走去。她走到便门门口时,3名警卫中的两名走上前来,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向她行传统问候礼。她停下来还礼。就在这时,第三名警卫用左轮手枪向她射击。当甘地夫人倒下后,另外两名警卫也向她开枪。英·甘地的卫队士兵听到枪声后立即赶来向谋杀者开枪,当场打死一名刺客,另外两人受伤。随后,救护车开来立即把她送进全印医学研究所进行抢救。包括心脏专家和神经外科专家在内的十几名医生对英·甘地进行了4个小时的紧急抢救。但因67岁的英·甘地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当地时间下午1时20分逝世,至死都没有睁开过眼睛……这 3名凶手总共向她发射了20颗子弹。印度政坛叱咤风云的女强人从此香消玉殒。

等待采访的一名记者后来回忆说:“我先是听到3声枪响,后来又听到自动步枪的扫射声。可以看出,凶手是要百分百地确信完成任务。他们没有给遇害者留下任何生还的机会。”

英·甘地本人对这样的命运显然早有预感,在遇刺前不久她曾说过:“我的一生都将用来为人民服务。即使我死了,我相信,我的每一滴血都会用来哺育印度,让她变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