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tn1是什么意思:八闽飞歌唱跨越(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13:03
——写在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两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费伟伟 赵 鹏
《 人民日报 》( 2011年06月07日   01 版)

厦门经济特区。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摄
这是一曲仅用两年时间谱写的八闽壮歌。
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今年3月,国务院又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两年来,喜欢高歌《爱拼才会赢》的八闽儿女,借政策东风,凝心聚力,谱写了一曲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宏伟乐章。2010年,福建实现生产总值1.43万亿元,增长13.8%,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053亿元,增长20.3%。今年1至4月,生产总值增长14%,财政总收入增长超过30%,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跃居东南沿海省市前列。
加速发展,跨越发展,这雄壮的主旋律正回荡在闽山闽水间。
“三维并进”抓大项目促大发展
转型升级练内功增内生动力
福建曾以海防前线著称,由于先前国家投入少,工业项目欠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几如白纸。改革开放之初,福建经济总量仅为当时台湾的1/40。
地处沿海,又位于东部,福建如何才能在新一轮发展大潮中崛起?台海呼唤和平,两岸期待合作,福建区位特殊,在祖国统一大业中责任重大,福建如何担起光荣使命?
没有定位的清醒、理性,就不会有行动的勇敢、坚定。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在去年7月的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福建必须敢于先行先试,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漳州,地处闽南金三角,农业一枝花,说到工业,漳州人自嘲是“金三角缺一角”。一年前的漳州古雷半岛,还只是大片尚在平整中的空地。而今,总投资180亿美元的PX石化项目拔地而起,储罐区、加氢裂化、芳烃联合装置、水处理、热电厂等几大工程建设全线铺开;向上下游延伸的1500万吨炼油、150万吨乙烯和下游一体化等3个项目也正在筹谋中。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抓一批大项目就是跨越发展。”漳州干部群众这样说。长期靠农业立市的漳州,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9.2%;2010年增幅高达33.4%。到“十二五”末,漳州生产总值可望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400亿元。
让项目成为顶起撑杆一跃的支点,追赶方能变成跨越。海西战略实施两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科学规划布局,瞄准国外500强企业和大型央企、民企,“三维并进”,不断完善重大项目生成机制。
2010年,福建与上百家央企达成123项共8464亿元的合作项目;今年,福建又再度生成总投资3000多亿元的大项目。“我们现在已建立了省、市、县(区)三级联网的项目储备库,策划生成1482个重点储备项目,投资总额2万亿元。”副省长张志南介绍。
根据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着眼产业链缺失环节填平补齐,去年5月引进落户的福建戴姆勒公司,是福建引进国外大项目的得意之笔。今年,戴姆勒又追加投资4.2亿元新建两个研发基地,与福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同步开建。强大的研发能力,带动福建机械行业整体迅速提升。25家本省企业借助与戴姆勒的配套,借船出海,使福建产汽车配件一举打入欧洲市场。
无独有偶。龙工集团挖掘机项目落户龙岩,今年底,红土地上就会出现首个年产值上百亿元的车间。随着这家闽商民企的回归,龙岩的机械制造业在“十二五”期间将发展壮大为产值过千亿元的支柱产业。
“中国鞋都”、“中国服装之都”、“中国石材之都”……这些响亮名片的创造者,是福建享誉国内外的民营企业。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福建一手抓新增大项目,一手抓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增强福建经济的内生动力。去年8月,福建省再次推出19条鼓励政策,助推民企加速升级换代、做强做大。去年一年里有9个月,福建民间投资超过40%以上。
今年3月18日,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宝钢德盛不锈钢有限公司在福建诞生,这是福建民企与央企对接的首个项目,它也标志着福建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正在跨上一个重要台阶。
龙头起、产业聚。2010年,福建机械、电子、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工业增长贡献率接近50%,增幅和贡献率创4年来新高。今年前4个月,三大产业实现增加值565.97亿元,同比增长33.1%,全省增加值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已增加到21个。到“十二五”末,福建可望形成10个千亿元以上的超大产业集群。
目前,福建省经济总量已接近台湾地区的1/2;人均GDP去年达36508元,正快速抵近“人均GDP2012年接近、2015年赶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目标。
用制度创新驱动发展步步深入
让发展成果普遍惠及广大民众
2011年4月12日,最后一台大窑基座在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永安生产基地被顺利拆除,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建的第一条立波尔窑水泥熟料生产线,这标志着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史上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标志着今年福建新一轮淘汰落后产能行动再次提速。
森林覆盖率达63.1%,全国唯一的水、大气、生态环境三大指标均居第一的省份,“生态福建”是福建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大的后发优势。发展要提速,但提速绝不能违规,更不允许“醉驾”!“福建山多地少,资源有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绝不能再走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发展之路,而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文明祥和、生态优美,这也是国务院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定位中又一重任。”履新不久的福建省代省长苏树林语重心长。
2010年初,福建在全国率先启动环保监督管理“一岗双责”,在环境保护评先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省长与全省9个设区市一把手逐一签订“六江两溪”整治责任书。从去年起,福建省公布了关停一批皮革、重金属等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名单,标明具体时限,并与各设区市签订责任状,还专门安排省纪检监察部门督查督办。
去年,福建省一举淘汰炼铁落后产能26万吨、水泥落后产能367.4万吨、皮革落后产能280.05万标张,并将设备全部拆除,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计划。5月6日,福建再次公布了一批今年要淘汰的落后产能名单。
淘汰不相信眼泪,改革须依靠创新。肩负全省淘汰印染行业落后产能重任的泉州市,为了加快进度,一方面用行政手段对194家企业停水、停电,同时积极探索破产、收购、兼并、重组、拍卖等市场方式。
为了从源头遏制污染,福建积极探索“绿色信贷”制度。因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漳州华安县7家小水电企业已经到期的567万元贷款被拒绝转贷;反之,截至去年底,兴业银行已累计向素有“绿色金库”美誉的南平市12家企业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2.4亿元。
福建是海洋大省,港口众多,6个沿海城市个个喊响“以港兴市、发展临港工业”的口号,不仅加剧海域污染风险,还因内耗降低了对外竞争力。福建痛下决心,在全国第一个实施省内跨行政区域港口整合,将6市众多港口整合为3大港口群。到去年底,3大港区共开辟外贸航线151条,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1.28亿吨,较2005年分别增长2倍和90%。今年一季度,周边省份共通过福建各港口进出货物290万吨,增长91.8%。
人气旺,百业兴。福建响亮地提出要让发展和幸福指数一起增长,要让广大群众共享跨越发展的成果。
厦门是特区,但一直只“特”岛内。从去年开始,厦门市实施岛内外一体化战略,“规划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让岛内岛外民众同享公共资源与公共服务。
福州城区河网密布,人称“百巷通潮”。但多年来水质恶化、河床淤塞,长期为市民诟病。今年,福州投资数十亿元,从地下管道做起,不求面子求里子,打响一场内河整治攻坚战。“水清、河畅、路通、景美”的新榕城,正重新走入700万福州市民的生活。
革命老区龙岩地处闽西山区,为让220万老区群众尽早享受到新农保的实惠,龙岩市积极探索“制度全覆盖,全市统筹、市县共担”模式,从两级财政中每年“抠”出1.2亿元,让龙岩提前10年成为全国第一个新农保全覆盖的市。
家底薄缺钱,大发展又要花钱,但福建坚持民生优先,去年在民生保障方面的总投资达1100亿,今年仅省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就达265亿元,占省级财力的64.4%,同比增长22.6%。
先行先试拓展闽台合作
携手建设两岸共同家园
今年元旦,福州耀隆化工集团的工作人员,一大早就在福州检验检疫局报检大厅拿到了首份盖着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原产地专用章的原产地证书;1月3日下午,首批ECFA受惠进口的台湾水果,乘台轮“丹鼎”号从金门抵达厦门,标志着两岸合作迈入新阶段的ECFA早期收获计划正式启动。
5月18日开幕的第十三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上,展示了ECFA协议签订后两岸互降的806种免税产品。今年前4个月,福建自台湾进口的ECFA早收清单产品价值4亿美元,同比增长19.4%。
如果说,ECFA早收计划的正式启动,是闽台经贸合作由点到面的全面发力,那么,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放开发,便是闽台合作由外及里的深度推进。
国务院在《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福建选择海西适当区域作为两岸综合试验区,探索两岸合作的新模式。平潭综合实验区在春风中应运而生,它意味着一出闽台两岸合作交流的大戏不仅将天天实景上演,而且即将成为一场永不落幕的全景生活。
平潭,面积如两个厦门、4个香港,是祖国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地区,距台湾新竹仅68海里。福建为她勾勒出了这样一幅全新的图景:闽台携手,“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建设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
“现在,这里是中国最‘热’的地方之一,我们真切感受到大开放大开发的热度。”5月中旬,菲律宾中国商会总会董事局主席兼理事会会长施万轸一行赴平潭考察时,情难自禁。
“一天一个亿”的基础设施高强度投入,让平潭“一天一个样”。5月16日,平潭第一个大型高新企业——协力科技园正式动工,“一期投资已由57亿元追加至73亿元。园区核心研发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大部分来自台湾。”协力科技集团副董事长王闯说,“我相信,将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大型企业集聚这里。”
吸引海峡对岸目光的不仅是平潭的区位优势,更在于平潭开放开发的全新理念、全新模式。从规划开始,福建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就亲任“促进平潭开放开发顾问团”总召集人,特聘34名台湾业界精英及大陆的专家学者52人参与宏观规划;由台湾中兴工程顾问公司领衔、大陆规划机构共同参与编制的《平潭综合实验区概念性总体发展规划》,一举夺得大奖。如今,随着两岸合作交流的日益加深,“台湾元素”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福建民众的视野中。
率先开展对台招生,成规模选派大学生入岛学习,首次对台湾居民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首批7家台湾律师事务所获准在福州、厦门设立代表机构,“武夷山旅游台湾推广中心”在台北挂牌营运,厦门卫视成为大陆首家赴台驻点城市媒体……
合作之门正在一扇一扇打开,并且越来越成熟,走向法制化。
2009年5月23日,大陆首个对台农业合作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出台,两岸农业合作从此进入“深耕”阶段。2010年10月,大陆首部为物流业立法的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又在福建落地。截至目前,福建已成为全国涉台立法最早、最多的省份,现行有效的涉台地方性法规已有9部。在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和福州市、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众多地方性法规中,现行有效的涉台条款更多达48个。
把机遇化为优势,把优势变成机制,把机制固化为法律。福建让闽台合作跨出的每一步变得越来越坚实。
八闽初夏,暑热袭人。5月23日起,福建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率省直和地市主要领导,顶着烈日,开始了外界称之为“拉练”的工作检查,对全省各地市逐一现场检查、分析总结、调研指导。
“拉练”首创于去年。这是一场推动福建各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硬仗,不回避问题,在比学赶帮中破解难题。这更是一次对省直和地市主要领导干部加快推进科学发展的大考。用省委书记孙春兰的话说,下决心挤出12天时间搞“拉练”,“就是要以更宏大的气魄、更开阔的视野、更有效的举措,强力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信念决定视角,视角决定未来。
闽山闽水间,3700万八闽儿女把一首跨入新时代的发展主旋律唱得更加雄壮、更加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