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杠杆率公式:福建跨上“金麒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11:29

福建跨上“金麒麟”(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开局之年看转变·福建篇)

本报采访组

《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03日   01 版)

  平潭海峡大桥夜景。
  杨婀娜摄(人民图片)

  编者按: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主题主线,任务重大而紧迫。开局之年“转”得如何,“变”得怎样,对整个“十二五”的发展至关重要。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积极推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了经济发展良好势头。

  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开局之年看转变”系列特稿,分别选取地处东、中、西部的福建、湖南、贵州,报道三省围绕主题主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思路、新举措,探讨如何破解转变发展方式中的难点问题。

  

  平潭岛,福建第一大岛,海西建设的一个热点。

  空中俯瞰,平潭岛就像一只凌波踏浪的麒麟。海西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也恰如麒麟送来祥瑞。

  然而,机遇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喜悦和轻松,也有纠结和沉重。

  怎样才能乘上机遇这只“金麒麟”,推动福建跨越发展?是在传统发展道路上大干快上,还是探索新路又好又快?

  福建正在用理性的思考、创新的精神书写这份答卷。

  关键词就是:先行先试。不仅在对台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试,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同样先行先试,率先走出转型发展新路。

  春天里,行走八闽大地,我们看到了新变化,感受了新探索。

  机遇是给有科学准备的人准备的。抓住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才能真正抓住海西机遇

  福建有福,佳音连连。

  继2009年国务院决定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后,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西建设布局敲定。

  《规划》描绘的蓝图令人振奋:到2020年,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使之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机遇是给有科学准备的人准备的。发展的机遇变成发展的现实,最重要的是科学的发展思路。

  福建人有深深的跨越情结。

  福建地处东部,面朝大海,但经济总量在东部沿海十个省份却排老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还未达到东部平均水平。有人戏说,福建是东部里的西部。而2009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12年福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跨越发展,目标就难实现。

  福建人又有清醒的转型意识。

  省委书记孙春兰从成本角度看转型,用长远的眼光看成本:“转型会有成本,但现在的成本,不管经济成本还是社会成本、环境成本,都比将来要小。早转要比晚转好,快转要比慢转好,主动转要比被动转好。”

  急于跨越,为何又要转型?

  厦门风光优美,经济发达,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却给我们现身说法,剖析厦门发展的瓶颈:土地稀缺,厦门人均土地面积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5。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以加工出口为主,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增长动力失衡,外贸依存度超过180%,增长严重依赖外需。市民的环境意识、权益意识越来越强,不允许损害环境的发展。不转变发展方式,想快也快不了,快不长久,快不下去。

  福建全省的发展同样遇到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地普遍紧张。工业化层次较低,装备制造业水平偏低,第三产业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既有遥遥领先的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又有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和西部山区。福建山清水秀,保护生态任务繁重。

  差距催促加快发展,瓶颈制约发展。出路在哪里?出路在于转变发展方式。 

  抓住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在转变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变,才能真正抓住海西机遇,突破发展瓶颈,推动福建跨越式发展。福建省委、省政府思路清晰,先行先试就是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探索新路。

  福建简称“闽”。“门”里一只虫,出“门”一条龙——解放思想、打开观念禁锢之门,小虫方能成龙!

  “解放思想的力度有多大,创新观念的深度有多大,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去年6月,省委书记孙春兰带领80多名省直部门负责人和各地市一把手,深入9个地市,一路看、一路评、一路议。看完省内看省外,去年底,福建又组织领导干部,南下广东、北上天津、近到江西,找差距、学先进、谋赶超。

  经过这两次“思想拉练”,大家不仅深切体会了为什么福建“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拓宽了思路,增强了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感。

  跨越发展必须转型发展。福建天时地利人和。

  转型的过程是解决诸多“两难”的过程。统筹协调,海西建设找准了新路径

  到过福建的人,为武夷山区的秀美而惊喜,也为厦门海岸的壮阔而感叹。

  福建有山有海,西部是山,东部靠海,山海相接,然而经济状况却是山海相隔,东西两极,山区与沿海发展差距很大。统筹山海,加快形成山海协动、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全省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是福建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着力点。 

  “兄弟手牵手,一起往前走”。闽东北、闽西南和厦漳泉龙三个经济协作区,优势互补,互惠双赢,联手发展。革命老区龙岩市借力直追,已跻身福建经济五强。三明、南平等西部山区地市与福州、泉州联手,推出了50个山海协作示范工程和100个山海协作重点骨干项目,催生了蒸蒸日上的特色资源加工、绿色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经济。山海相隔正变为山海相接。4月29日,福建在晋江召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现场会,部署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一系列两难问题。统筹兼顾,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成了福建探索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统筹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统筹产业发展,喜新不厌旧。 

  福建轻纺工业较为发达,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明显。福建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在晋江采访,正逢一年一度的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众多客商云集,小城好不热闹。晋江以民营经济起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家,号称中国鞋都,拥有许多名牌产品。“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产业。”市委书记尤猛军对调整产业结构有自己的理解。“轻纺产业吸纳就业多,产品有市场。只要坚持创新,照样可以大有作为!”

  晋江企业在技术、管理、产品创新上做文章,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走进著名体育用品企业安踏的检测室,只见一双双崭新的运动鞋正在机器上不停地“弯腰”,原来这是在做产品耐折断试验,国家标准是连续折弯4万次不断裂,安踏的标准是8万次。运动鞋里也有高科技。安踏加大技术开发,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去年销售收入超过74亿元,利润8亿元。同是体育用品企业的361°,精心打造品牌,发展势头看好,不仅解决了当地近万人的就业,还在全国开设专卖店7300家,吸纳员工近15万人。全国最大的妇女卫生巾和婴儿纸尿裤生产企业恒安集团,不断开发新产品,去年销售收入超过108亿元,利润率高居全球同行业榜首。

  福建推进自主创新,正在打造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承载着60年光荣与梦想的老国有企业厦工,依托完善的整机、液压、传动、电器研发试验平台,开发关键技术,去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厦门“大金龙”坚持自主设计制造,上万辆新型客车不仅服务于上海世博会、南非世界杯等国际盛会,还成功打入欧洲市场。工程机械行业的“小字辈”龙工,依靠科技支撑后来居上,去年销售总额突破120亿元。厦门钨业改进工艺,原料吃干榨净,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位于福州的新大陆科技集团已迅速成长为横跨物联网、三网融合、绿色环保三大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去年推出了全球首颗物联网应用二维码芯片,抢占了物联网感知层的技术制高点。

  统筹发展与民生,百姓得实惠。

  革命老区龙岩,当年古田会议在这里举行,如今龙岩发扬红军精神,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去年10月,新农保在龙岩全面铺开,比全国提前5年实现全覆盖。实施新农保后,全市30多万农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55元以上的基础养老金。仅此一项,龙岩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将新增财政支出1.2亿元。今年1月底,龙岩市又出台推进“三农”综合保险工作方案,将在3年时间内全面开办涉农保险各项业务,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农业的后顾之忧。

  “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工作,像考核经济发展一样考核民生工作。”孙春兰书记反复强调。福建发展起步晚,家底并不厚,但在民生方面却舍得投入,仅去年一年就拿出1100亿元。

  去年,特大冰雹、强降雨和五次强台风袭击福建,灾情之重前所未有,救灾重建力度也前所未有。今年春节前,3万多户受灾重建户全部搬进漂亮的新房。破解百姓看病难,福建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医院就诊“一卡通”,同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群众看病更加方便;福建还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近90%可在公办学校就读。今年3月,全省9个设区市全部与省政府签订责任状,将投资200多亿元,建设25万套保障性住房,任务逐一分解到位,全面开工建设。

  统筹开发与生态,绿了还要绿。

  全省上下叫响一个新口号:打造生态福建、森林福建。福建森林覆盖率63.1%,全国第一。福建人非常珍惜这份绿色,林地保有量第一次作为约束性指标写进福建“十二五”规划。去冬今春,全省投入资金65亿元,开展大造林行动,新增植树面积580万亩,相当于过去3年造林面积的总和。

  “人烟绣错,舟楫相连,两岸酒市歌楼,笙歌从柳荫榕叶中出”,这是古代文人笔下的福州水城。福州城区河道之密全国罕见,107条内河纵横交错,总长度约244公里。前些年由于保护力度不够,有些河道成了垃圾道,有的河道两旁乱搭乱建,河变小了,水变臭了,群众意见大了。今年,福州全面启动城区内河综合整治,计划年内整治75条内河,通过引水冲污、沿河截污、河道疏浚等工程措施,改善提升水质,做到“水清、河畅、路通、景美”。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袁荣祥说:“我们就是要还百姓一个水岸福州。”副省长、福州市长苏增添说:“改善人居环境也是改善民生的大事。”

  在海西建设的热潮中,各类投资者纷至沓来,但是,渴望跨越发展的福建人却把紧环境闸门,宁舍项目不伤环境。

  泉州这个全球最大的运动鞋生产基地的背后,是国内最发达的皮革工业。然而,泉州市政府最近痛下决心,进一步提高环保门槛,力争今年年底前在全省率先淘汰年产规模10万标张以下的皮革企业;2014年底前淘汰年产30万标张以下的企业。

  南平是福建母亲河闽江的源头,为了保护好闽北的青山绿水,南平市顺昌县一年里拒绝了13个投资超千万元的工业项目。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严格的招商选资政策,首屈一指的生态环境,同样让南平吸引来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

  思路决定方向,路径通向目标。统筹兼顾,福建一步一个脚印。

  转变发展方式是一次深刻变革,福建锐气不减,创新体制机制

  福建的第一大岛平潭,也是全国第五大岛,面积约相当于香港本岛的4倍、厦门本岛的2倍,距台湾新竹仅68海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作为前沿要塞的平潭基本没有开发,进出岛屿只有轮渡。如今,平潭成为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

  “比厦门还厦门”,“比珠海还珠海”,平潭干部用这样的话来形容综合实验区的改革。福建省委、省政府明确宣布,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放开发,实行两岸同胞“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受益”的两岸合作新模式: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划定特定区域由台湾投资者进行开发建设、自主管理;允许台湾规划、工程咨询等企业和执业人员在平潭从事相关业务;赋予更加优惠的海关特殊监管政策,力争实现贸易、投资、人员往来、交通、金融服务、旅游购物、就业生活等便利化。目前,已有几百批客商前来投资考察,其中近半为台商。

  平潭开发是福建扩大开放先行先试的一个窗口。转变发展方式,是一次深刻的变革,需要体制机制保障,福建同样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评价方式,改变发展导向。

  福州市改变区域评价方式,过去区域评价一律以GDP论英雄,现在根据各县区实际,按照区域优势与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推动各县区因地制宜,各显神通,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福州对干部也实行了新的考核方式,在县区和市级机关开展绩效管理,坚持以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为评价标准,促使干部眼睛向下,真抓实干,为企业和群众热情服务。眼下,这种作法已在全省各地全面实施。在厦门,政府投资项目不仅事前科学论证,项目建成了还要后评价,实际检验投资效果,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示范作用。

  改革行政管理,激发发展活力。

  经济发展的活力在民间,转型发展的活力也在民间。福建坚持转型发展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按照“简化、提速、下放、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给企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空间。漳州市古雷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位优势独特,成为承接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石化产业转移的重地。漳州市在项目审核、立项方面改“串联”为“并联”,实行“一次告知、联合勘查、联审联办、容缺受理”,大大方便了企业投资。市委书记陈冬说,对企业投资,我们就卡住“三道杠”:是不是符合产业政策,有没有污染,用地浪费不浪费。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福建人,崇尚“爱拼才会赢”,在海西建设中,福建人锐气不减当年,勇于探索。

  厦门作为经济特区继续争当改革开放排头兵,承担了一系列国家改革试点任务:创新型试点城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业型试点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低碳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保险改革发展试验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厦门正在大胆试验,积累经验。

  福建山多林茂,在全国率先进行集体林权改革。林权明晰到户后,林农发展林业的钱从哪儿来?如何构建林业可持续经营新模式?针对分散的林农如何服务,怎样才能建起林业管理服务新机制?围绕这些问题,林改发源地之一的三明永安市积极探索,深化林业改革,成为全国唯一的林业改革发展示范区。

  改革创新无止境,福建再发力。

  

  麒麟出东海,福建正腾飞。转型发展,福建乘上了海西建设的金麒麟;跨越发展,福建将是一只民富省强的金麒麟。 

  (本报记者皮树义、张忠、费伟伟、赵永新、冯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