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级自主管理方案:灸法治疗慢性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2:14:11
中医灸法治疗慢性难治性疾病2009-11-15 16:57

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灸法的起源
  --------------------------------------------------------------------------------
  灸法属于温热疗法,与火的关系密切,火的历史在我国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或80万年前的“蓝田人”时代,乃至更远。据考古学的研究,在北京周口店发掘的含骨化石地层中,就发现有遗留的灰烬和烧过的动物骨骼或土石。早在大约5万年前的原始氏族公社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用火来取暖、熟食,尤其是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灸法是随着火的应用而萌芽,并在其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古人在煨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灸法的起源.“灸”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灼”,是灼体疗病之意.最早可能采用树枝、柴草取火熏、熨、灼、烫以消除病痛,以后才逐渐选用艾(moxa)为主要灸料。艾,自古以来就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到处生长,因其气味芳香,性温易燃,且火力缓和,于是便取代一般的树枝燃料,而成为灸法的最好材料。据《左传》记载,鲁成公10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病,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晋朝杜预注解:“攻”指艾灸,“达”指针刺。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可火”与“不可火”的记载,其所言之火,亦指艾灸。
  灸法的发展
  --------------------------------------------------------------------------------
  “灸”字在现存文献记载中,以《庄子·盗跖》最早提及,如孔子劝说柳下跖:“丘所谓无病自灸也.”《孟子·离娄》也曾记载:“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显然也是指的艾灸。从中可以推断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是颇为盛行的。1973年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在出土的帛书中,记载了经脉灸法的就有3篇,是目前发现的《内经》以前最早的珍贵文献。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条件和发病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后历代出现许多针灸方面的著作,如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都大力提倡针灸并用。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则弃针而言灸,可见当时对灸的重视。以后从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到清代廖润鸿的《针灸集成》无不注重灸法。历代灸法的专著还有很多,如公元3世纪就有《曹氏灸方》,唐代有《骨蒸病灸方》,宋代有《黄帝明堂灸经》《灸膏肓俞穴法》《备急灸法》,元代有《痈疽神秘灸经》,清代有《太乙神针》《神灸经纶》等。
  灸法治病,最初古人多采用直接灸,且艾炷较大,壮数(艾炷的计数单位)较多,如《太平圣惠方》指出: “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差;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也说:“凡灸诸病,火必足气到,始能求愈。”同时古人非常推崇应用化脓灸进行身体保健和预防疾病。现代灸法则有了长足发展,为了减轻患者接受灸疗的痛苦,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化出多种灸法,如艾条灸、药条灸(包括太乙神针灸、雷火神针灸等)、温灸器灸、温针灸、天灸、灯火灸等。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用间接灸法,所隔物品多为姜片、蒜片、食盐、豆豉饼、附子饼等。灸法已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灸法
  针灸疗法之一。指用艾绒等药物在穴位上灼烫、熏熨以治病的方法。又称灸焫。灸法治病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久声。”《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具有温阳起陷,行气活血的作用,多用于阳气衰弱,沉寒痼冷等疾患。近代对灸法的应用分类大体为:艾炷灸(着肤灸、间隔灸)、艾条灸、温灸器灸、电热灸、敷药灸(药物发泡灸)等。

笔者从事中医针灸工作将六十年,深深感到针灸有神奇疗效,尤其灸法,更有独特作用,但已届垂暮之年无力推广,特将一点心得体会介绍出来,寄厚望于来者。

  灸法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学家留下很多著作和大量验案,经现代国内外医学科学实验研究证实,科学性很强,内涵深邃,有理论,有依据,很适合人们防治疾病之用。灸法最大的特色是在一定的经络穴位上长时间施灸,能改变血液成分,调节内分泌,旺盛脏腑功能,提高免疫能力,使人体生理病理得到良性改善,从而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能治疗很多难治性疾病。在养生保健方面,能使丘脑—脑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轴活跃起来,而发挥免疫抗衰老作用,没有毒副作用。

  难治性疾病也称特殊性疾病,古称怪病、奇病。《黄帝内经》有奇病论,《诸病源候论》也有论述,金元时代朱震亨写有《怪单》,记载了71种怪病,上世纪九十年代,王凤岐主编《中华名医特技集成》收集385种病。这些类似西方医学的罕见疾病,一般叫疑难病。据美国资料统计,约有5000多种疾病,只有200种可用药物治愈,其余4800多种无法可治,有1200万人在受这些病的折磨。

  我们所说的难治性疾病,仅仅是根据个人浅见薄识冒昧提出的,认为这些疾病难治,中西医药尚无特效疗法。其实,对于这些疾病,用灸法可以主治或辅助治疗,如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肾炎、尿毒症、慢性气管炎、哮喘、肺结核、小儿肺门淋巴结核、慢性结肠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癌症、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症、艾滋病、经常感冒及一切慢性衰弱虚寒证都是灸法的适应症。还有人经过实验研究证明,灸法有抗炎免疫作用,能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出血热等,笔者提出这些病的防治,都有文献记载、实验研究、临床观察,有旁证资料可查,只是灸法在临床上使用较少,知道的人不多,没有推广开来,致使许多应该用灸法防治的病症,没有充分使用,这是令人遗憾的事。

  经现代医学检测诊断确诊之后,按中医脏腑经脉辨证,选用循经或局部、俞募、原络、下合穴等配方取穴。处方如下:

  病毒性乙型肝炎
  主穴:肝俞、脾俞、足三里。配穴:期门、太冲、内关。

  慢性肾炎(尿毒症)
  主穴:肾俞、脾俞、命门、大椎、关元。配穴:三阴交、水分、足三里、筑宾、三焦俞。

  慢性气管炎
  主穴:肺俞、中府、足三里、膻中。配穴:丰隆、鱼际。

  哮喘
  主穴:定喘、大椎、肺俞、膻中、足三里。配穴:丰隆、中脘、内关。

  肺结核
  主穴:肺俞、膏肓、足三里、脾俞。配穴:中府、丰隆、大椎、曲池。

  肺门淋巴结核
  主穴:身柱、肺俞(或只灸身柱)。配穴:中脘、足三里。

  慢性结肠炎
  主穴:脾俞、大肠俞、天枢。配穴:足三里、上巨虚。

  慢性甲状腺炎
  主穴:人迎、大椎、足三里。配穴:合谷、中脘。

  食道癌
  主穴;在胸腹部病灶直上相应地体表上取穴,或敏感点上取穴。配穴:背部在病灶相对应处取穴或取身柱、灵台、腹部、中脘及足三里、内关。此灸法也可用治其他肿瘤。

  白血病
  主穴:膈俞(血会)、大椎、关元。配穴:足三里、中脘、曲池。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主穴:大椎、关元、足三里、血海。配穴:中脘、内关、三阻交、阴陵泉、百会、风池。
  
系统性硬皮症
  主穴:大椎、肾俞、足三里、肺俞。配穴:关元、中脘。

  艾滋病
  主穴:大椎、肝俞、肺俞、脾俞、肾俞、关元。配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天枢、大肠俞。

  经常感冒
  主穴:风门、肺俞、大椎、关元。配穴:足三里、外关。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主穴:大杼(骨会)、大椎、肾俞、命门。配穴:关元、中脘、足三里、绝骨(髓会)。

  强直性脊柱炎
  主穴:大椎、身柱、灵台、病灶两侧华佗夹脊穴。多穴多灸无妨,可以长期施灸。
  配穴:肾俞、绝骨(髓会)、太溪、三阴交。

  养生保健灸
  可取足三里、大椎、中脘、神阙、关元、三阴交,选1~2穴。或单灸足三里,就有很好的健身作用。小儿可独取身柱穴,能促进发育,强壮身体。

  养生保健灸,一次不过数分钟时间,既无多大痛苦,又经济节约,长期施灸,坚持下去,可以预防疾病,提高免疫能力,延年益寿。取穴最好请针灸医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