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议息结果11月:园林建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7:48:40
百科名片
园林建筑是建造在园林和城市绿化地段内供人们游憩或观赏用的建筑物,常见的有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建筑物。通过建造这些主要起到园林里造景,和为游览者提供观景的视点和场所;还有提供休憩及活动的空间等作用。
目录
简介建筑特点发展历史建筑功能建筑形式建筑风格表现含蓄强调意境突出宗教迷信和封建礼教平面布局简明有规律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风格有异
代表园林苏州园林圆明园
简介建筑特点发展历史建筑功能建筑形式建筑风格表现含蓄强调意境突出宗教迷信和封建礼教平面布局简明有规律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风格有异
代表园林苏州园林圆明园
展开
简介
  
园林建筑是建造在园林和城市绿化地段内供人们游憩或观赏用的建筑物,常见的有亭、榭、廊、阁、轩、楼、台、舫、厅堂等建筑物。园林建筑在园林中主要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造景,即园林建筑本身就是被观赏的景观或景观的一部分;二是为游览者提供观景的视点和场所;三是提供休憩及活动的空间;四是提供简单的使用功能,诸如小卖、售票、摄影等;五是作为主体建筑的必要补充或联系过渡。
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中国就有了最早的宫廷园林。此后,中国的都城和地方著名城市无不建造园林,中国城市园林丰富多彩,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有光辉的地位。
以山水为主的中国园林风格独特,其布局灵活多变,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中国园林建筑包括宏大的皇家园林和精巧的私家园林,这些建筑将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庭院、廊桥及楹联匾额等精巧布设,使得山石流水处处生情,意境无穷。中国园林的境界大体分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三种。  承德避暑山庄水心榭
中国儒学中讲求实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重视道德伦理价值和政治意义的思想反映到园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这一境界多见于皇家园林,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约一半的景点体现了这种境界。
神仙境界是指在建造园林时以浪漫主义为审美观,注重表现中国道家思想中讲求自然恬淡和修养身心的内容,这一境界在皇家园林与寺庙园林中均有所反映,例如圆明园中的蓬岛瑶台、四川青城山的古常道观、湖北武当山的南岩宫等。
自然境界重在写意,注重表现园林所有者的情思,这一境界大多反映在文人园林之中,如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司马光的独乐园等。
中西园林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方园林讲求几何数学原则、以建筑为主;中国园林则以自然景观和观者的美好感受为主,更注重天人合一。
建筑特点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园林建筑
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绝对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
另一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园林建筑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 ,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比如江南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自然气候、季节最好的离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冬夏两季活动。
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发展历史
建筑作为园林的要素之一是中国园林的特点,已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园林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苑、囿中的台榭。魏晋以后,在中国自然山水园中,自然景观是主要观赏对象,因此建筑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体现出诗情画意,使人在建筑中更好的体会自然之美。同时自然环境  嘉兴南湖的烟雨楼
有了建筑的装点往往更加富有情趣。所以中国园林建筑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同自然景观融洽和谐。
中国最早的造园专著《园冶》对园林建筑与其他园林要素之间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园冶》共十章,其中专讲园林建筑的有《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等六章。
中国的现代园林建筑在使用功能上与古代园林建筑已有很大的不同。公园已取代过去的私园成为主要的园林形式。园林建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园、风景区、城市绿地、宾馆庭园乃至机关、工厂之中。
建筑功能
园林建筑在园林中主要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造景,即园林建筑本身就是被观赏的景观或景观的一部分;二是为游览者提供观景的视点和场所;三是提供休憩及活动的空间;四是提供简单的使用功能,诸如小卖、售票、摄影等;五是作为主体建筑的必要补充或联系过渡。
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中国就有了最早的宫廷园林。此后,中国的都城和地方著名城市无不建造园林,中国城市园林丰富多彩,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有光辉的地位。
以山水为主的中国园林风格独特,其布局灵活多变,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建筑形式
廊有覆盖的通道称廊。廊的特点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和景点,它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狭长而通畅能促人生发某种期待与寻求的情绪,可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弯曲而空透可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景色,因为由可以步移景异。此外,廊柱还具有框景的作用。
亭子是园林中最常见的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息观景,兼
做景点。无论山岭际,路边桥头都可建亭。亭子的形式千变万化,若按平面的形状分,常见的有三角亭、方亭、圆亭、矩形亭和八角亭;按屋顶的形式有掂尖亭、歇山亭;按所处位置有桥亭、路亭、井亭、廊亭。总之它可以任凭造园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丰富它的造型,同时为园林增添美景。
堂往往成封闭院落布局,只是正面开设门窗,它是园主人起居之所。一般来说,不同的堂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用作会客之用,有用作宴请、观戏之用,有的则是书房。因此各堂的功能按具体情况而定,相互间不尽相同。
厅堂是私家园林中最主要的建筑物。常为全园的布局中心,是全园精华之地,众景汇聚之所。厅堂依惯例总是坐南朝北。从堂向北望,是全山最主要的景观面,通常是水池和池北叠山所组成的山水景观。观赏面朝南,使主景处在阳光之下,光影多变,景色明朗。厅堂与叠山分居水池之南北,摇摇相对,一边人工,一边天然,既是绝妙的对比。厅的功能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其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因此厅的特点:造型高大、空间宽敞、装修精美、陈设富丽,一般前后或四周都开设门窗,可以在厅中静观园外美景。厅又有四面厅、鸳鸯厅之分,主要厅堂多采用四面厅,为了便于观景,四周往往不作封闭的墙体,而设大面积隔扇、落地长窗,并四周绕以回廊。鸳鸯厅是用屏风或罩将内部一分为二,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后的装修、陈设也各具特色。鸳鸯厅的优点是一厅同时可作两用,如前作庆典后作待客之用,或随季节变化,选择恰当位置待客、起坐。另外,赏荷的花厅和观鱼的厅堂多临水而建,一般前有平台,供观赏者在平台上自由选择目标,尽情游赏。榭常在水面和花畔建造,藉以成景。榭都是小巧玲珑、精致开敞的建筑,室内装饰简洁雅致,近可观鱼或品评花木,远可极目眺望,是游览线中最佳的景点,也是构成景点最动人的建筑形式之一。阁是私家园林中最高的建筑物,供游人休息品茗,登高观景。阁一般有两层以上的屋顶,形体比楼更空透,可以四面观景。舫为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建筑,前后分作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建二层楼房,供登高远眺。前端有平?与岸相连,模仿登船之跳板。由于防不能动又称不系舟。防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但是舫这种建筑,在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 交通 工具,但自庄子说了“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着不系之舟”之后,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表示园主隐逸江湖,再不问 政治 。所以它常是园主人寄托情思的建筑,合适世隐居之意。因为古代有相当部分的士人仕途失意,对现实生活不满,常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而他们的逍遥伏游,多半是买舟而往,一日千里,泛舟山水之间,岂不乐哉。所以防在园林中往往含有隐居之意,但是舫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含意,如苏州狮子林,本是佛寺的后花园,所以其中之舫含有普度众生之意。而颐和园之石舫,按唐魏征之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石舫永覆不了,所以含有江山永固之意。
建筑风格
表现含蓄
含蓄效果就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 艺术 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 “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圆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北京颐和园既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江南园林中,漏窗往往成为含蓄的手段,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就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如苏州留园东区以建筑庭园为主,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当游人在此游览时,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妙趣横生。而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强调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 自然 山水式园林为主一般来说,园中应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是人作,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在园林中,即使有密集的建筑,也必须要有自然的趣味。为了使园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筑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这中间建筑对意境的表现手法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园林意境的创作 方法 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 研究 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
“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计成《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而且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钟、晓月、樵唱、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
“比”与“兴”。是中国先秦 时代 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突出宗教迷信和封建礼教
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汉代是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体现,皇家建筑的雕塑装饰物上才能看到的吻兽。吻兽既是人们对龙的崇拜,创造的多种神兽的总称。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仍可见到“龙文化”在新建的仿古建筑上展示,如今的龙文化(装饰)不仅仅是为了“避邪”;而且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海内外,凡饰有“龙避邪”的,一定是华人宅府),凝聚了民族的魂之所在。吻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北京故宫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最多。金銮殿是“庑殿”式建筑,有1条正脊,8条垂脊, 4条围脊,总共有13条殿脊。吻兽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两端有正吻2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在大殿的每条垂脊上,各施垂兽1只,8条脊就有8只。在垂兽前面是1行跑兽,从前到后,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10只。8条垂脊就有80只。此外,在每条围脊的两端还各有合角吻兽2只,4条围脊共8只。这样加起来,就有大小吻兽106只了。如果再把每个殿角角梁上面的套兽算进去,那就共有114只吻兽了。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因此吻兽是中国古典建筑中一种特有的雕塑装饰物。因为吻兽是皇家特有的,所以也是一种区分私家和皇家园林及建筑的一种方法。平面布局简明有规律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 社会 “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这是封建礼教在园林建筑布局上的体现。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风格有异
洛阳自古以牡丹闻名,园林中多种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药为盛,对比之下,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设计疏散。甚至有些园林只在花期是搭建临时的建筑,称“幕屋”、“市肆”。花期一过,幕屋、市肆皆被拆除,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建筑。
而扬州园林,建筑装饰精美,表现细腻。这是因为,扬州园林的建造时期多以清朝乾隆年间为主,建造者许多都是当时巨商和当地官员所建。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财富、粉饰太平,因此带有鲜明的功利性。扬州园林在审美情趣上,更重视形式美的表现。这也与一般的江南私家园林风格不同,江南园林自唐宋以来追求的都是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圆风格。
代表园林
苏州园林
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苏州古典园林集中体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特色。苏州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现存名园十余处。苏州园林大都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营造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其中,闻名遐迩的园林建筑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圆明园
中国最著名的皇家园林、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北京圆明园,集中国各地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于一体,且借鉴了部分西方建筑风格,园内建筑巧夺天工,虽形态各异而趣味无穷。华美的圆明园于1860年被侵略中国的英法联军焚毁,现在,人们只能在断瓦残垣上想象这座名园曾经的风华了。
圆明园遗址在北京西北郊。一般所说的圆明园,还包括它的两个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万春园)在内,因此又称“圆明三园”。它是清代北京西北郊五座离宫别苑即“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面积347公顷。
圆明园不仅在当时的中国是一座最出色的行宫别苑,乾隆皇帝誉之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游豫之地无以逾此”,并且还通过传教士的信函、报告的介绍而蜚声欧洲,对18世纪欧洲自然风景园的发展曾产生一定的影响。
西方园林
百科名片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圆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园林。
目录
发展历史发展大事记艺术形式艺术特色造园艺术意大利的造园艺术法国的造园艺术英国的造园艺术
外界影响演进因素古代文明影响综述古埃及的文明特点与民族心理古巴比伦的文明特点与民族心理古希腊文明特点与民族心理古罗马的文明特点与民族心理
融合过程局限性中国古典园林的局限性现代西方园林的局限性人性化现代园林的融合
游憩观念差异综述游憩自然观游憩社会关系模式游憩思维模式
发展历史发展大事记艺术形式艺术特色造园艺术意大利的造园艺术法国的造园艺术英国的造园艺术
外界影响演进因素古代文明影响综述古埃及的文明特点与民族心理古巴比伦的文明特点与民族心理古希腊文明特点与民族心理古罗马的文明特点与民族心理
融合过程局限性中国古典园林的局限性现代西方园林的局限性人性化现代园林的融合
游憩观念差异综述游憩自然观游憩社会关系模式游憩思维模式
展开
  西方园林
发展历史
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西亚的亚述确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列宁格勒的彼得宫喷泉
巴比伦、波斯气候干旱,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庭园的布局多以位于十字形道路交叉点上的水池为中心,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继承下来,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传统,流布于北非、西班牙、印度,传入意大利后,演变成各种水法,成为欧洲园林的重要内容。
古希腊通过波斯学到西亚的造园艺术,发展成为住宅内布局规则方整的柱廊园。古罗马继承希腊庭园艺术和亚述林园的布局特点,发展成为山庄园林。
欧洲中世纪时期,封建领主的城堡和教会的修道院中建有庭园。修道院中的园地同建筑功能相结合,如在教士住宅的柱廊环绕的方庭中种植花卉,在医院前辟设药圃,在食堂厨房前辟设菜圃,此外还有果园、鱼池和游憩的园地等。在今天,英国等欧洲国家的一些校园中还保存这种传统。13世纪末,罗马出版了克里申吉著的《田园考》,书中有关于王侯贵族庭园和花木布置的描写。
  西方园林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等地建造了许多别墅园林。以别墅为主体,利用意大利的丘陵地形,开辟成整齐的台地,逐层配置灌木,并把它修剪成图案形的植坛,顺山势运用各种水法,如流泉、瀑布、喷泉等,外围是树木茂密的林园。这种园林通称为意大利台地园。
法国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的造园艺术。1638年,法国布阿依索写成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论造园艺术》。他认为“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安排整齐,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17世纪下半叶,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提出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他主持设计凡尔赛宫苑,根据法国这一地区地势干坦的特点,开辟大片草坪、花坛、河渠,创造了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被称为勒诺特尔风格,各国竞相仿效。
18世纪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兴起浪漫主义运动。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英国开始欣赏纯自然之美,重新恢复传统的草地、树丛,于是产生了自然风景园。英国申斯诵的《造园艺术断想》,首次使用风景造园学一词,倡导营建自然风景园。初期的自然风景园创作者中较著名的有布里奇曼、肯特、布朗等,但当时对自然美的特点还缺乏完整的认识。
  西方园林
18世纪中叶,钱伯斯从中国回英国后撰文介绍中国园林,他主张引入中国的建筑小品。他的著作在欧洲,尤其在法国颇有影响。18世纪末英国造园家雷普顿认为自然风景园不应任其自然,而要加工,以充分显示自然的美而隐藏它的缺陷。他并不完全排斥规则布局形式,在建筑与庭园相接地带也使用行列栽植的树木,并利用当时从美洲、东亚等地引进的花卉丰富园林色彩,把英国自然风景园推进了一步。
从17世纪开始,英国把贵族的私园开放为公园。18世纪以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仿效。自此西方园林学开始了对公园的研究。
19世纪下半叶,美国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于1858年主持建设纽约中央公园时,创造了“风景建筑师”一词,开创了“风景建筑学”。他把传统园林学的范围扩大了,从庭园设计扩大到城市公园系统的设计,以至区域范围的景物规划。他认为城市户外空间系统以及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不是奢侈品。此后出版的克里夫兰的《风景建筑学》也是一本重要专著。
1901年美国哈佛大学创立风景建筑学系,第一次有了较完备的专业培训课程表,其他一些国家也相继开办这一专业。1948年成立国际风景建筑师联合会。
发展大事记
公元前三千多年——地中海东部沿岸古埃及产生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
公元前五百年——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及罗马别墅园宅园
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大帝国
公元十四世纪——伊斯兰园林的鼎盛 印度莫卧儿园林
公元十五世纪——欧洲西南端的伊比利亚半岛
公元十五世纪后期——欧洲意大利半岛的理水方式和园林小品的产生
公元十七世纪——法国的中轴线对称规整的园林布局
公元十七世纪末——法国尽量运用一切文化艺术手段来宣扬君威
公元十八世纪初期——英国的风景式园林的盛行
公元十八、十九世纪——靳诺特风格和英国风格的平行发展
公元十九世纪中叶——植物研究成为专门的学科,大量花卉开始在经景观中运用
  园林
公元十九世纪后期——大工业的发展,郊野地区开始兴建别墅园林
二十世纪以来(一战以后)——现代流派的迭兴 产生了现代园林
艺术形式
形式很多,大到一个景区,古代皇帝的园囿或皇家园林,小到一家一户的私家花园。园林虽然同建筑一样,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艺术门类,但园林的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向往自然,享受自然美的需要,其审美欣赏功能相比建筑更加突出。
艺术特色
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是西方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虽然它们同属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但总体而言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西方园林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局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追求形似与写实。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
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西方园林
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拱券结构发展后,建筑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建造起了象罗马的万神庙等有内部空间层次的公共性建筑物,建筑的空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未突破厚重实体的外框。西方古典造型艺术强调“体积美”,建筑物的尺度、体量、形象并不去适应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着重在于强调建筑实体的气氛,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建筑与雕塑连为一体,追求一种雕塑性的美。其建筑艺术加工的重点也自然地集中到了目力所及的外表及装饰艺术上。
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它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幢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由于建筑体积庞大,因此很重视其立面实体的分划和处理,从而形成一整套立面构图的美学原则。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正如古典主义建筑权威大勃隆台所说:“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这就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造园艺术
意大利的造园艺术
在欧洲古典园林中,意大利园林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价值。不管是其丰富多变的园林空间塑造,还是其独巨匠心的细部设计,都反映出耐人寻味的造园特质,而这种特质是其他欧洲国家的那些气势轩昂、规模庞大的皇家贵族园林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的影响更为深远,在现在的欧洲园林设计中,依旧可以在许多地方找到意大利古典园林的痕迹。
意大利的造园艺术就是它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造园艺术。巴洛克艺术号称师法自然,园林却更加人工化了,整座园林全都统一在单幅构图里,树木、水池、台阶、植坛和道路等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都推敲得很精致,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很好的比例。因此说,意大利花园的美就在于它所有要素本身以及它们之间比例的协调,总构图的明晰和匀称。这与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写意的风格有很大的差别。
  西方园林
法国的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史上一直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7世纪60年代,法国宏大的规则式园林逐渐取代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开始盛行于欧洲大陆。通常所说的法国造园艺术指的是17世纪下半叶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它的代表人物是昂德雷·勒瑙特亥,代表作品是孚一勒一维贡和凡尔塞的园林。
法国的造园艺术
法国造园艺术的成熟,时间正好与拉辛和莫里哀的戏剧,普桑和勒勃亨的绘画,勒伏和孟莎的建筑同时。它们的精神完全一致,那就是古典主义的精神。古典主义文化的基本特色是“伟大风格”。这个时期的法国园林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1)面积非常大
意大利的园林一般只有几公顷,而凡尔塞园林竞有670ha,轴线有3000m长。
(2)园林的总体布局像建立在封建等级制之上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图解
宫殿或者府邸统率一切,往往在整个地段的最高处,前面有笔直的林荫道通向城市,后面紧挨着它的是花园,花园外围是密密匝匝无边无际的林园,府邸的轴线贯穿花园和林园,是整个构园的中枢,在中轴线两侧,跟府邸的立面形式呼应,对称地布置次级轴线,它们和几条横轴线构成园林布局的骨架,编织成一个主次分明、纲目清晰的几何网络。
(3)花园的主轴线大大加强
它已不再是意大利花园里那种单纯的几何对称轴线,而成了突出的艺术中心。最华丽的植坛,最辉煌的喷泉,最精彩的雕像,最壮观的台阶,一切好东西都首先集中在轴线上或者靠在它的两侧。把主轴线做成艺术中心,一方面是因为园林大了,没有艺术中心就显得散漫,另一方面,它反映着绝对君权的政治理想,构园也要分清主从,像众星拱月一般。
英国的造园艺术
欧洲的造园艺术,有过三个最重要的时期:从16世纪中叶往后的100年,是意大利领导潮流;从17世纪中叶往后的100年,是法国领导潮流;从18世纪中叶起,领导潮流的就是英国。英国造园艺术可以说是西方艺术中的一个例外。
英国早期园林艺术,也受到了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影响,但由于唯理主义哲学和古典主义文化在英国的根子比较浅,英国人更崇尚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主义,所以,造园上,他们怀疑先验的几何比例的决定性作用。
  园林
进入18世纪,英国造园艺术开始追求自然,有意模仿克洛德和罗莎的风景画。到了18世纪中叶,新的造园艺术成熟,叫做自然风致园。全英国的园林都改变了面貌,几何式的格局没有了,再也不搞笔直的林荫道、绿色雕刻、图案式植坛、平台和修筑得整整齐齐的池子了。花园就是一片天然牧场的样子,以草地为主,生长着自然形态的老树,有曲折的小河和池塘。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渐渐兴起,在中国造园艺术的影响下,英国造园家不满足于自然风致园的过于平淡,追求更多的曲折、更深的层次、更浓郁的诗情画意,对原来的牧场景色加工多了一些,自然风致园发展成为图画式园林,具有了更浪漫的气质,有些园林甚至保存或制造废墟、荒坟、残垒、断碣等,以造成强烈的伤感气氛和时光流逝的悲剧性。
外界影响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而且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等风格各异。西方园林的特点是讲求几何图的组织,在明确的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形式上整齐一律,均衡对称,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从而形成了欧洲大陆规则式的造园风格,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认为人工的美高于自然的美。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而且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等风格各异。西方园林的特点是讲求几何图的组织,在明确的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形式上整齐一律,均衡对称,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从而形成了欧洲大陆规则式的造园风格,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认为人工的美高于自然的美。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自然变化、曲折为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堪称世界上最精美的人工环境之一。上述两种造园风格的主要差异表现为:前者着眼于几何美或人工美,后者着眼于自然美。
中西园林艺术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都具有园林艺术的共同特性,那就是补偿现实生活境域的某些不足,满足人类自身心理和生理需要。
中西园林艺术的交流,最早可追溯到盛唐时的丝绸之路。此后经马可·波罗的宣传,很多欧洲人开始仰慕中国园林之美。中国园林对欧洲的真正影响,则是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曾参与绘制圆明园40景图的法国画家王致诚对中国园林的介绍,使欧洲人更为详细准确地了解到中国园林的艺术风格。他在1747年出版的《传教士书简》中描述,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中国园林是“由自然天成”,无论是蜿蜒曲折的道路,还是变化无穷的池岸,都不同于欧洲的那种处处喜欢统一和对称的造园风格。书中所描述的中国园林的造园思想,同当时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提倡的“反朴归真”、艺术必须表现强烈的情感的思想相符合。该书出版轰动了欧洲,不少王公贵族千方百计收集有关中国园林的资料。
在这种多方宣传、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气引导下,法国人开始在他们的花园建设中采用某些中国园林艺术手法。1670年,在距凡尔赛宫主楼1.5公里处,出现了最早的仿中国式建筑“蓝白瓷宫”。其外观仿南京琉璃塔风格,内部陈设中式家具,取名“中国茶厅”。1774年,凡尔赛的小特里阿农花园建
  西方园林
成,里面安排了曲折的小径、假山、岩洞和不规则的湖面。在此期间,各地中国式花园相继出现,规模有大有小,但都出现了中国园林的布局风格。1775年路易十五下令将凡尔赛花园里经过修剪的树全部砍光,因为中国式的对自然情趣的追求,也影响了法国人对园林植树原则的认识。有人将此看作是中国园林艺术在法国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
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也产生了实际影响。早在1685年,坦柏尔伯爵便在《论造园艺术》一文中,称赞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它布局的均衡性是隐而不显,中国园林表现了大自然的创造力。在当时对中国园林艺术所知不多的情况下,英国人还是竭力凭所了解到的一些中国的造园经验来构筑他们的花园。到了18世纪,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人影响就更深更具体了。英国著名学者钱伯斯在1742~1744年间来到中国广州,收集了一批建筑、园林等方面的资料。他怀着对中国园林浓厚的兴趣,参观了一些园林,先后出版了《中国园林的布局艺术》和《东方造园艺术泛论》等著作。
1757~1763年间,钱伯斯在为王太后主持丘园设计和建造时,运用了一些中国园林的手法,辟湖叠山,构筑岩洞,还造了一座十层八角的中国砖塔和一座阁楼,这两栋建筑物比以前欧洲任何一栋中国式建筑都更接近真正的中国式样。钱伯斯的著作和丘园的设计,对当时的英国人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一时间,仿效中国园林池、泉、桥、洞、假山、幽林等自然式布局的新高潮在英国各地兴起。
受中国园林的影响,当时欧洲人不仅推崇中国园林的建筑,中国式的小建筑物也在欧洲花园中相当流行,而且也改变了原有园林水域设置的方法,水体被处理成自然式的形状和驳岸;在植物配置方面,也抛弃了原有的行列式和几何式的种植法,任树木自然生长,注意品种多样,讲究四时有景,自然配植园林花木。
中国园林艺术对法国和英国的花园设计、建造的影响,一直持续很久。有些按照中国风格设计的花园至今仍保留着。受法国和英国仿效中国园林之风的影响,欧洲大陆他各国也都竞相步英法后尘。德国卡塞尔附近的威廉阜花园,是德国最大的中国式花园之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区德劳特宁尔摩中式园亭,里面的殿、台、廊和水景,纯粹是中国风格。在波兰,国王在华沙的拉赵克御园中也建起了中国式桥和亭子。在意大利,曾有人特邀英国造园家到罗马,将一庄园内的景区改造成中国园林的自然式布局。在美国,许多城市都建有中国式园林。
中国园林艺术以其自然的倾向、“宛自天开”的布局、清雅幽远的意境,吸引并感染了欧洲人,对西方园林艺术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演进因素
古代文明影响综述
一切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它的地域、文化、民族特点等息息相关。园林的出
  西方园林
现,应该是在人类感到其生活环境已远离自然并且人类已经有了创造美的欲望的时候。造园表明了人类希望在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寻回失去的乐园的愿望,是人类对理想的生存环境的憧憬。造园既是人类情感对失去的乐园的回归,同时又是人类走向理想的生活环境的开始。
园林的演进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始终能够创造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活环境。这也是各民族所向往的共同的园林形象。但是,各民族对这一形象的认识和表达方式不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园林形式,在文明特点与民族心理的影响下,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多次演变而成熟,最终形成个民族特有的园林样式。
决定园林艺术形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文化背景和与之相适应的哲学思想,尤其是美学观点。美是艺术的灵魂,也是园林艺术要着重表现的方面,不同的美学思想决定着不同的园林艺术形式。不同的地域衍生不同的文明与民族。
古埃及的文明特点与民族心理
古埃及园林的形式及其特征,是古埃及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的生活习俗的综合反映。
从自然条件来看,埃及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北角,干旱少雨,全年日照强度很大。埃及的文明发展首先得益于尼罗河。它由南北流经埃及境内,构成狭长的河谷地带。在一个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首先追求的是如何创造出相对舒适的居住小环境。因此,古埃及人在早期的造园活动中,除了强调种植果树、蔬菜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实用目的外,还十分重视园林改善小气候的作用。在干燥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古埃及由于缺少树木而将树木神化,庇荫作用成为园林功能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树木和水体就成了古埃及园林中最基本的造园要素。文明特点决定了园林的发展方向。
从社会因素及宗教思想上来看,浓厚的宗教迷信思想及对永恒的生命的追求,促使了相应的神苑及墓园的产生。埃及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是在另一世界中生活的开始,因此,法老及贵族们都为自己建造巨大而显赫的陵墓,而且陵墓周围还有可供死者享受的宛如其生前所需的户外活动场地,这种思想导致墓园的产生。埃及的法老们十分尊崇各种神祗,建造了很多圣苑。同时,园中的动植物种类的运用也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埃及人将树木视为奉献给神灵的祭祀品,以大片的树木表示对神灵的尊崇。雄伟而有神秘感的庙宇建筑周围都有大片林地围合而成的圣苑。在法老及贵族们巨大而显赫的陵墓周围,有为死者而建的墓园,规模通常不大,也和其他古埃及园林一样,园中以大量的树木结合水池形成凉爽、湿润而又静谧的空间气氛。民族心理决定了园林的形式和概念。
农业生产的需要导致了古埃及引水及灌溉技术的提高,土地规划也促进了数学和测量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埃及园林的布局。由于天然森林匮乏而植物又必须开渠引水进行灌溉,这些都使的埃及园林是形成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人工气息,因而布局也采用了整体形对称的规则,给人以均衡稳定的感受。反映出埃及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力求以人力改造自然的思想。这表明东西方园林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从一开始就代表着两种思维方法,就是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的,从而形成世界园林两大体系的先导。
古巴比伦的文明特点与民族心理
与古埃及一样,古巴比伦园林的形式几特征同样是其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
  中国园林
思想和人们的生活习俗的综合反映。
古巴比伦地处两河流域,雨量充沛、气候温和,茂密的天然森林广泛分布。进入农业社会后,人们仍眷恋过去的渔猎生活,因而将一些天然森林人为改造成以狩猎娱乐为主要目的的猎苑,这种猎苑使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囿,二者产生的年代竟也十分接近,这也许是人类由游牧社会转向农业社会初期的共同心态所致的吧!
从古巴比伦园林的形成及其类型方面来看,有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猎苑,有受宗教思想的影响而建造的神苑。至于宫苑和私家宅园所采用的屋顶花园的形式,则既有地理条件的影响因素,也有工程技术发展水平的保证。如提水装置、建筑构造等。拱券结构正是当时两河流域地区流行的建筑样式,这些条件也是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园林形式及特征形成的基本因素。
出于对树木的尊崇,古巴比伦常在庙宇周围呈行列式地种植树木,形成圣苑。
古希腊文明特点与民族心理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化源于爱琴文化。古希腊由众多的城邦组成,但却创造了统一的古希腊文化。
希腊的艺术辉煌成就根植于深刻的人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整个希腊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古代希腊,人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们既不会为了某种虚幻的精神境界或宗教信仰而牺牲世俗生活的乐趣,也不会为了追求奢侈豪华的物质享受而终日忙碌、丧失自我,他们崇尚一种精神与物质、理智和情感相协调的、合乎人性的生活。这种民族心理与文明特点深刻地影响了园林的设计。
古希腊人信奉多神教,编制了丰富多彩的神话。古希腊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们都以希腊神话作为创作素材。为了祭祀活动的需要,古希腊建造了很多庙宇。为了战争和生产,人们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因而健身活动在古希腊展开。大量群众性的活动促进了公共建筑如运动场、剧场的发展。古希腊的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达到了很高成就。美学、哲学的发展,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西方哲学奠定了基础。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指出美就是和谐。亚里士多德十分强调美的整体性……这一切,对古希腊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古希腊的园林同他的雕刻、建筑一样,对罗马文化产生直接的影响,并通过罗马人对欧洲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化产生作用,后世的体育公园、校园、寺庙园林等,都留有古希腊园林的痕迹,而且,从古希腊开始就奠定了西方规则式园林的基础。
  中国江南私家园林
古希腊的园林类型有四大类:
一、早期的宫廷庭园,那时,强大的迈锡尼文明似乎已经消逝,古希腊艺术借取东方的经验,形成自己的建筑与装饰风格。在这个时代,希腊首先是私人的住宅庭院。
二、宅园——柱廊园,在希腊城市内非常盛行,在以后的古罗马时代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对欧洲中世纪寺庙园林的形式也有明显的影响。
三、公共园林,古希腊热民族心理及文明的特点带来了很多的公共集会场所,出现民众均可享用的公共园林。有圣林,竞技场。
四、人文园——哲学家的学园,哲学家露天讲学的公园
古希腊园林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紧密结合,是作为室外活动空间以及建筑物的延续部分来建造的,是属于建筑整体的一部分。由于建筑是几何形的空间,因此,园林的布局形式也采用规则式样以求与建筑相协调。不仅如此,当时数学和几何学的发展,以及哲学家的美学观点,都影响到园林的形式。他们认为美是有秩序的、有规律的、合乎比例的、协调的整体,因此,只有强调均衡稳定的规则式园林,才能确保美感的产生。
古罗马的文明特点与民族心理
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史的开端。但是,早期罗马人的精力都集中在战争和武力上。随着军事的征服,罗马受到了来自异域的文化特别是希腊文化的深刻影响。罗马统治者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宽容态度,使的整个罗马世界的文化事业呈现颇为繁荣的景象。罗马人在接受希腊文化的同时也在接受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罗马人讲究实际、注重功利的生活态度使的罗马的艺术强调实用性,艺术积极追求写实性。由于罗马人具有更为雄厚的财力、物力,而且生活更加奢侈豪华,这就促进了在郊外建造庄园之风气的流行。
早期的古罗马园林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包括果园、菜园和种植香料及调料植物的园,以后逐渐加强了园林发观赏性、装饰性和娱乐性。罗马人把花园视作宫殿、住宅的延续部分,因而在规划上采用类似建筑的设计方法,地形处理上也是将自然坡地切成规整的台层。规则式园林形式也是受古希腊影响的结果。古罗马园林和重视植物造型的运用。花园中常采用矮篱围合的几何形花坛种植花卉。还将遭雷击的树木看作是神木而备加尊敬、崇拜。
古罗马园林在历史上的成就非常重要,而且园林数目之多、规模之大,也十分惊人。由于古罗马的版图曾扩大到欧、涯、非三大洲,因此,古罗马园林除了直接受到古希腊的影响以外,还吸收了其他各地,包括古埃及和希腊的影响。
自然是园林需要着重表现的另一方面。各民族对自然美的认识有着巨大的差异。西方传统的观点认为,美需要通过人类的创造力来实现的,自然本身只是一种素材。只有借助艺术家的再创造,才能表现出自然美,而离开了艺术家的努力,自然不会成为艺术品,亦不能最大限度的展示其魅力。因此,园林艺术便构成了自然美的最高境界。这种自然美的观点在西方至今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
从古埃及的宅园到中世纪的庭院,其间经过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园林,是规则式园林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在建筑物围合的人工环境中,以人工化的手法布置花草树木和水景。强调的是人工化的“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的协调。这种造园方法是借助自然之物来美化人工环境的艺术思想的反映。这种反映归根结底是由各民族的文明特点和民族心理带来的。
融合过程
局限性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由于各自文化传统的不同由各具不同艺术风格,其中风格最具典型的两种园林: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他们都有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对从古到今的造园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两种园林的典型还适合现代园林吗?答案是否定的,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局限性。
中国古典园林的局限性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本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
  天人合一
自然美巧妙结合,从而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而独辟蹊径,先后对日本园林,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园林之母。但近些年来,在中国大地产生了效仿西方园林的众多实例,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都是由高高的围墙封闭,供少数人游玩居住的。都是私人园子的范畴,一般的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这便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封闭性和私密性。而现代社会的园林的服务的主要人群便是普通的人民大众,这便要求现代的园林具有开敞性和大众性。古典园林与现实的大众需求产生了矛盾,而这一需求恰能被开放几何形划分的西方园林所满足,从而造成近现代营造西方园林的狂潮。中国古典园林的服务人群和内向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现代西方园林的局限性
与追求自然美的中国园林不同,西方古典园林以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一切为人工创造为特点。现代西方园林虽不再有修剪整齐的树木,但还是保持了古典园林中的以大几何图案划分地域,重在人工创造的特点。现代的西方园林大的几何图形的广场形式确实可以满足普通人民的健身娱乐要求,但在中国很多地方以机械效仿,生搬硬套,这种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而且西方园林设计过于平面化,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在夏日的骄阳下,人们穿越广场匆匆行走,根本无暇顾及满目平整的花花草草。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设计思想过于苍白,一味追求形式美,抛弃了实用功能和延承历史文脉的本质要素,只能是苍白而无生命的。
人性化现代园林的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园林两个不同源的园林在现代园林的需求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两种类型的园林进行优化重组,最终达到人性化现代园林的融合。西方园林的过于人工雕琢且营地铺装占有很大面积,而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这一点中国园林可以给与很好的修正和完善。可以把中国园林中师法自然,多以植物造景为主运用到现代的大广场式的西方园林中去,应该切实地把人性需求落到实处,真正的做到使人可停,可赏,可游,可憩的自然舒适环境。西方园林不仅要在设计中运用中国园林的自然手法,在实际工程的场地改造中也应注意因地制宜。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事实上由于人们无限制地开垦,开采,修建工程,现在的城市及郊区已经很少保存着原有的自然地形了。所以西方园林还应注意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在环太湖十八弯景的设计中,设计者对每一个山坡都进行了土质和地形的分析,拿出相应的设计方案就非常的成功。
对于西方园林的内涵苍白这一点,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却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是值得学习的。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象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但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必定时刻与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好的景观设计师能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作品必将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的共鸣。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皇家园林巴洛克园林(英国)
中国古典园林中也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由封闭内向性向开敞大众性转变,必然离不开对西方园林的学习借鉴。借鉴西方园林中的大型的开放性的理念,建造成为大众服务的公共园林。
在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过程中,西方的园林风格盛行于现代中国大地,首先体现在房地产业中,开发商为了起到好的效果,他们往往启用国外的设计机构,结果设计出来的效果许多是纯粹的西方园林风格,到处是罗马柱和欧式雕塑,在植物的配植上讲究群植,花团锦绣,豪华气派,中国传统风格的园林艺术难觅其踪。在其出现的初期,人们感叹其气派和豪华,同时,对其手法也倍感新奇,认同其开敞奔放的风格,使这种风格和款式在九十年代末达到了高峰。同样,其他的园林绿化也受到很深的影响,如道路绿化,街头小品,大型广场等都有了很强的西方园林色彩,传统园林风格受到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受到一次很好的洗礼,不可避免地印上了时代的烙印。这充分让我们意识到,借鉴西方园林不是仅仅借鉴西方园林的外在形式,而是借鉴西方园林中的大众开放性的内在理念。如天津的中心花园于2000年仿西方的大广场园林建成一圆形的旱式喷泉广场,实用价值极低,其夏天日照强烈,无法使人停留,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大量浪费。
同样在中国大地上也未免有一些过份追求古典园林风格,一味生搬硬套,造成了景观的滥用和浪费。古典园林所表现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与今天新的时代有着很大的距离,它的一些创作思想和手法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并有其适应的范围。时代不同了,就不应该不分条件,到处套用传统园林的做法。比如叠假山,这是传统园林的主要造园手段,是表现山水这一主旨所必须的。它在私家园林面积有限而又封闭的空间中是自然山峦的典型化,虽然实际的尺度和体量都不大,却仍然能体现其高峻与幽深的境界,宛若自然。可是,现在有一些城市,不分场合,堆叠假山成风,不论公园还是空旷的广场都堆,结果是假山的体量
  法国园林
很大,仍显不出山峦的气势,像一堆乱石头,花了钱,费了人力,效果并不好。当然,也有处理的好的,那是对传统的假山技术进行改造,以现代化材料代替湖石和黄石等价格昂贵的天然石料,强调整体效果,恰当地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广州流花湖旁的山石景色,尚称自然,是对传统假山的继承与创新。另外,古典造园强调景色入画,往往曲桥无槛,径必羊肠,廊必九回。这些也不能到处搬用。南京金陵饭店的外庭院,以黄石叠成池岸,假山,采用平顶的游廊,与现代化的建筑取得协调,是谓借鉴的好。所以设计师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无论西方园林还是中国园林的应用都要建立在适合适度的基础上。
现代的园林要开敞性与植物造景并重,永远把人民大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有机的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园林的优越性,创建更完善的人性化现代园林。
游憩观念
差异综述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东,西方的园林由于文化传统,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形成了各自的园林体系,进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游憩自然观,游憩思维模式,游憩社会关系模式。
人类进入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的变化赋予了园林新的特征,现代园林的特征不仅在于观赏游憩和颐养身心,更重要的在于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在保证可持续发展中起主导和积极的作用,为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创造可能,它是延续了古典园林优良传统并吸收了外来园林的优点的一个多元化,生态化的体系。
中西方各园林体系因各自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在向现代园林游憩模式的转化过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道路。我国现代园林理论的发展较慢,在古典园林向现代园林转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中西方园林结构的不同,从中西方古典园林游憩自然观,游憩思维模式,游憩社会关系模式三方面来分析探讨各自园林游憩规划的不同历史及其在现代园林游憩中的传承和发展。
游憩自然观
中国园林文化其中一方面反映了滋养万物的山水湖泊,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丰功伟绩。人性自然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的主要表现内容,而西方古典园林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是一个半岛国家,自然环境并不优越,希腊因而将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当做是神灵所为,表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的"神性"。以私家园林为例,中国的古典园林,池中可钓鱼采荷,树下可饮酒对奕,亭中可对月赏花,园中一草一木,一亭一凳,均尺度宜人,无处不显示出人与环境对话中的优越感;而西方古典园林,即便在别墅园林中,总在用一种令人震撼的大尺度空间表现一个庄严,气派而华丽的氛围,大面积的修剪草坪,各式水景,及水景与壁龛中的各种雕塑,均显示出人对于环境的崇拜,敬畏的感情。
然而在现代园林游憩观中,由于科技的发展,人对自然有了日益深入的认识,现代游憩观表现为一种与自然的和谐对话及维护自然平衡的立场,并且创造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第二自然,如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森林———黄石国家公园,公园内禁止从事赢利性开发,不得砍伐猎捕,不得引进外地物种,表现出人与自然平等尊重的关系,1988年,森林公园大火之后仅三年时间,鲜花又满山遍野,创造了美丽的第二自然。又如:在我国云南丽江的云杉坪,游人顺木栈道游览,减少对草坪的践踏和减轻对环境的破坏,这都是成功的例子。游憩自然观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
游憩社会关系模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代表重伦理轻功利,追求山林山德,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受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后,在游憩社会关系模式中表现出一种内敛性和伦理性,它主张理想的自然天地与现实的生活场所相互统一。如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多地处市井之中,围墙围之,闹中取静,园中有山有水,尽享山水自然意趣,出门亦可观红尘俗事,满足中国传统的伦理关系,动静由人;而在西方古典园林文化中,由于欧美民族的开放,浪漫,人们爱好社交,运动及野外活动,其游憩社会关系模式多表现为一种外向性,无论是视线开阔的法国式园林还是强调空间变化及细节的意大利式园林都极强调空间的开放和室外社会交往活动空间的运用。
在现代园林中,游憩类型的多样化,使得城市游憩社会关系不再像从前那样单纯,在城区游憩,地区游憩模式中,外向性成了园林空间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现代园林汲取了中西方园林文化的优点,是一种外向性和内敛性的有机组合,这不仅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功能,也能找到人与自然精神对话的自然化空间,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游憩空间。但是在中国起步阶段的现代园林模式中,有一部份园林却走了极端。一种是将中国传统园林私家园林模式做为主要的设计手法,用在城市广场设计中,无法满足城市广场大规模集聚,交往的功能;另一种是西方古典园林的大尺度的轴线开放空间的照搬,没有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精神对话的内向空间,同时失去了地域性和民族性,也失去了自身的活力,这都是不可取的。
游憩社会关系的发展模式可以表示如下:
游憩思维模式
在哲学系统中,不一样的自然观,社会观将会形成不一样的方法论,在园林游憩体系中,不一样的游憩自然观,游憩社会观也同样形成了不一样的游憩思维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思维模式——感性。中国古典园林以一种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曲折的形状,表达对自然的一种神秘的感受;而西方古典园林出于对神的敬畏,因而在园林艺术中采取了消灭自然的手法,园林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有明显的轴线,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构成了西方古典园林的思维模式——理性。
现代园林的游憩思维模式是一种多元化,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全球化。表现人类生存和时代同步生活真谛的全球化游憩思维模式,东西方世界共同接受和认同。
二是地域化,民族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园林游憩模式,做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和各个园林体系交流的基础,是地区和民族赖以获得存在的精神文化。
三是一种与新时代结合的方式的传统复兴,体现地域文化的时代延续。
如在澳大利亚的凯因斯热带雨林保护区,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展示以土著部落日常生活的旅游项目,还有澳大利亚布里斯本的动物农场利用以澳大利亚的主要产业羊毛业的地域特色,开展观光羊毛业。展示澳洲自然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我国的某些地方的游憩规划,为经济利益趋使,置本地地域文化不顾,将欧式规则,理性,纯几何的符号与中国的具象不规则,曲折变化的自然山水生硬地放到一起,造成了对景观的民族性,地域性的严重破坏,这是现代游憩思维模式中的一个误区。
园林植物  
百科名片
   植物种类可参见此书,但论述相对简单
Landscape plant 适用于园林绿化的植物材料。包括木本和草本的观花、观叶或观果植物,以及适用于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防护植物与经济植物。室内花卉装饰用的植物也属园林植物。 园林植物分为木本园林植物和草本园林植物两大类。此外还包括蕨类、水生、仙人掌多浆类、食虫类等植物种类。植物种类相互之间有所重叠。
目录
园林植物①园林树木②露地花卉③温室花卉和室内植物
园林植物配置1.因地制宜,科学设计,适地适生2.重视生物多样性
浅谈园林植物配置(一) 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二) 注意层次(三) 配置植物要有明显的季节性(四) 草本花卉可弥补木本花木的不足(1) 小檗和芍药(2) 芍药和绣线菊(3) 槭树、 子和小檗(4) 丁香和绣线菊(5) 丁香品种组合(6) 绣线菊、报春花和雏菊(7) 月季品种组合(8) 茶条槭、荚 、忍冬、黄栌和卫矛(9) 云杉和桧柏(10) 云杉和月季
中国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1 引言2 园林植物配置对园林建筑的作用2.1突出园林建筑主题2.2 协调园林建筑与环境的关系2.3 丰富园林建筑物的艺术构图2.4 赋予园林建筑以时间和空间的季候感2.5 使园林建筑环境具有意境和生命力2.6 丰富园林建筑空间层次,增加景深3 结束语
园林植物造型
园林植物①园林树木②露地花卉③温室花卉和室内植物
园林植物配置1.因地制宜,科学设计,适地适生2.重视生物多样性
浅谈园林植物配置(一) 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二) 注意层次(三) 配置植物要有明显的季节性(四) 草本花卉可弥补木本花木的不足(1) 小檗和芍药(2) 芍药和绣线菊(3) 槭树、 子和小檗(4) 丁香和绣线菊(5) 丁香品种组合(6) 绣线菊、报春花和雏菊(7) 月季品种组合(8) 茶条槭、荚 、忍冬、黄栌和卫矛(9) 云杉和桧柏(10) 云杉和月季
中国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1 引言2 园林植物配置对园林建筑的作用2.1突出园林建筑主题2.2 协调园林建筑与环境的关系2.3 丰富园林建筑物的艺术构图2.4 赋予园林建筑以时间和空间的季候感2.5 使园林建筑环境具有意境和生命力2.6 丰富园林建筑空间层次,增加景深3 结束语
园林植物造型展开
园林植物
以植物特性及园林应用为主,结合生态进行综合分类,主要有以下类别:①园林树木
  具体植物种类可参见园林植物1600种
适于在园林绿地及风景区中栽植应用的木本植物,包括乔木和灌木、藤本。很多具有美丽的花、果、叶、枝或树形;也包括一些在城市及工矿区绿化中能起卫生防护和改善环境作用的树种;有的还兼能提供果品、油料、木材、药材等产品,是园林绿化的骨干植物。按园林树木在园林绿化中的用途和应用方式可以分为:庭荫树、行道树、孤赏树、花木(花灌木)、绿篱植物、木本地被植物和防护植物等。按观赏特性可分为观树形、观叶、观花、观果、观芽、观枝、观干及观根等类。在观树形树木中,通常可分圆柱形如箭杆杨)、尖塔形(如雪松)、卵圆形(如加拿大杨)、倒卵形(如千头柏) 、球形(如五角槭)、扁球形(如板栗)、钟形(如欧洲山毛榉)、倒钟形(如槐)、馒头形(如馒头柳)、伞形(如龙爪槐)、盘伞形(如老年期的油松)、棕榈形(如棕榈)、丛生形如玫瑰)、拱枝形(如连翘) 、偃卧形(如鹿角桧)、匍匐形(如偃柏)、悬崖形(如生长在高山岩石缝隙中的树木)、苍虬形(如复壮的老年期树木)、风致形(受自然环境因子影响而形成富于艺术风格的树形)等。②露地花卉
包括一 、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岩生花卉(岩石植物),水生花卉,草坪植物和园林地被植物等。③温室花卉和室内植物
一般指温带地区须常年或一段时间在温室栽培者,又可分为热带水生植物、秋海棠类植物、天南星科植物、凤梨科植物和柑橘类植物、仙人掌类与多浆植物、食虫植物、观赏蕨类、兰花、松柏类、棕榈类植物,以及温室花木、温室盆花和盆景植物等。
园林植物是园林树木及花卉的总称。按照通常园林应用的分类方法,园林树木一般分为乔木、灌木、藤本三类。花卉给人普遍的印象是草本花卉类。花卉的广义要领是指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草本或木本的地被植物、花灌木、开花乔木及盆景等。总而言之,园林植物涵盖了所有具观赏价值的植物。
园林植物就其本身而言是指有形态、色彩、生长规律的生命活体,而对景观设计者来说,又是一个象征符号,可根据符号元素的长短、粗细、色彩、质地等进行应用上的分类。
在实际应用中,综合了植物的生长类型的分类法则、应用法则,把园林植物作为景观材料分成乔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木植物、草坪以及地被六种类型。
每种类型的植物构成了不同的空间、结构形式,这种空间形式或是单体的,或是群体的。
园林植物配置
园林植物是园林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材料。植物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园林工程的质量及园林功能的发挥。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力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从而使生态、经济、社会三者效益并举。结合自身多年工作实践,我认为园林植物配置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园林植物配置应遵循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确立生态园林的概念。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园林“拟自然”探索,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生态园林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和经验。因为人类对环境破坏加剧,尝尽自身带来的恶果。于是,保护地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呼声,生态学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应时而出。园林作为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本身又是一项创造环境、改造环境的工作。首先园林植物配置就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科学配置,使各类植物喜阳耐阴,喜湿耐旱,各重其所。乔木、灌木、地被、攀援、岩生、水生,以及常绿、落叶、草本等植物共生共存。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常说的“师法自然”,具体到园林植物生态配置,笔者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点:1.因地制宜,科学设计,适地适生
根据立地条件,结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都能生长并生长得好。不能盲目引进推广外地园林植物,而应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近来广场色块风、木兰科植物风,一定程度上违背自然规律,应谨慎对待。2.重视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多数自然群落不是由单一的植物区系所组成的,而是多种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组合。符合自然规律和风貌的园林建设,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园林植物多样性是一个模拟和创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如果植物种群单一,在生态上是贫乏的,在景观上也是单调的。园林植物配置注意乔、灌、草结合,植物群落可增加稳定性,也有利于珍稀植物的保存。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间,叶面积指数增加,也能提高生态效益,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
另外,园林植物配置应遵循美学原理,重视园林的景观功能。在遵循生态的基础上,根据美学要求,进行融合创造。不仅要讲求园林植物的现时景观,更要重视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及生长的景观效果,从而达到步移景异,时移景异,创造“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具体到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笔者认为应掌握以下几点:
1.重视植物多样性。
自然界植物千奇百态,丰富多彩,本身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2.布局合理,疏朗有致,单群结合。
自然界植物并不都是群生的,也有孤生的。园林植物配置就有孤植、列植、片植、群植、混植多种方式。这样不仅欣赏孤植树的风姿,也可欣赏到群植树的华美。
3.注意不同园林植物形态和色彩的合理搭配。
园林植物的配置应根据地形地貌配植不同形态色彩的植物,而且相互之间不能造成视角上的抵触,也不能与其他园林建筑及园林小品在视角上相抵触。
4.注意园林植物自身的文化性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在许多文人雅士私家园林中很得益。但松、柏则多栽于陵园中。总之,园林植物配置在遵循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同时,还应结合遵循美学原理。但应先生态,后景观的原则,换句话,师法自然是前提,胜于自然是从属。
另外园林植物配置还可以根据需要结合经济性、文化性、知识性等内容,扩大园林植物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服务于人类。
浅谈园林植物配置
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花叶、树型的搭配,随便栽上几株,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景观大为逊色。另一方面,园林花卉植物花色丰富,有的花卉品种在一年中仅一次特别有观赏价值,或者开花期,或者结果期。如银杏,仅在秋季叶子橙黄色时显行十分显眼;紫荆在春季不仅枝条而且连树干在叶芽开放前为紫色花所覆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的种类一年中产生多次观赏效果,如七叶树的春花和秋季的黄色树冠均富有观赏性;忍冬初夏具大量黄色花,秋季有橙红色果;还有实际上具有常年开花效果的云杉、桧柏等常绿针叶树。因此,应从不同园林植物特有的观赏性考虑园林植物配置,以便创造优美、长效的花卉风景。
配置植物时,总体上应注意以下几点:(一) 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
观赏花木中有一类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如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红枫,秋季变红叶的槭树类,变黄叶的银杏等均很漂亮,和观花植物组合可延长观赏期,同时这些观叶树也可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就是常绿树种也有不同程度的观赏效果,如淡绿色的柳树、草坪, 浅绿色的梧桐,深绿色的香樟, 暗绿色的油松、云杉等,选择色度对比大的种类进行搭配效果更好。(二) 注意层次
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 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如1米高的黄杨球、3米高的红叶李、5米高的桧柏和10米高的枫树进行配置,由低到高,四层排列,构成绿、红、黄等多层树丛。不同花期的种类分层配置,可使观赏期延长。(三) 配置植物要有明显的季节性
避免单调、 造作和雷同, 形成春季繁花似锦, 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景观各异,近似自然风光,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及其变化,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按季节变化可选择的树种有早春开花的迎春、桃花、榆叶梅、连翘、丁香等;晚春开花的蔷薇、玫瑰、棣棠等;初夏开花的木槿、紫薇和各种草花等;秋天观叶的枫香、红枫、三角枫、银杏和观果的海棠、山里红等; 冬季翠绿的油松、桧柏、龙柏等。总的配置效果应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即所谓“春意早临花争艳,夏季浓苍翠不萧条”的设计原刚。在林木配置中, 常绿的比例占1/3——1/4较合适, 枝叶茂密的比枝叶少的效果好,阔叶树比针叶树效果好,乔灌木搭配的比只种乔木或灌木的效果好,有草坪的比无草坪的效果好, 多样种植物比纯林效果好。另外,也可选用一些药用植物、果树等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来配置,使游人来到林木葱葱、花草繁茂的绿地或漫步在林荫道上,但觉满目青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四) 草本花卉可弥补木本花木的不足
木绣球前可植物美人焦,樱花树下配万寿菊和偃柏,可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园林植物配置应在色泽、花型、树冠形状和高度、植物寿命和生长势等方面相互协调。同时,还应考虑到每个组合内部植物构成的比例,及这种结构本身与游览路线的关系。 设计每个组合还应考虑周围裸露的地面、草坪、水池、地表等几个组合之间的关系。下面举例说明几组观赏植物的配置组合。(1) 小檗和芍药
这个组合由矮生的小檗灌木和高度相近的芍药组成,淡绿色的小檗和暗绿色的三裂芍药形成一个协调的色调。这个组合总花期近两个月,夏季可欣赏芍药美丽的叶色,秋季欣赏小檗的红叶红果。本组合适用于开阔的绿地花坛。(2) 芍药和绣线菊
该组合由高度1——1.5米的植物组成, 由开花美丽和叶色美丽的植物相结合,很富有观赏性,总花期一个半月。秋季,它们的叶子均染上红色,令人喜爱。这个组合适合于作复杂植物配置结构中的低层植物群落。(3) 槭树、 子和小檗
该组合中 子高2米,小檗高1米, 环绕高达4米的槭树林栽植,形成三层观赏结构,欣赏灌木的叶色和树冠形状。这个组合长期保持稳定,槭树和 子的深绿色叶子同小檗的淡绿色叶子形成美丽的对照。总花期近一个月,秋季槭树翅果红色、叶黄色、 子果实变成深紫色,落叶前仍垂挂着直到霜降前还装饰着灌木。这个组合适用于林缘地带,作为独立结构或高于乔木的补充组合。(4) 丁香和绣线菊
绣线菊环绕较高的丁香灌木形成第二层花,其白花可作为一个成功的背景,突出丁香花色的观赏性,花期近一个月。该组合长期保持稳定,可在开阔地上构成独立的群落。(5) 丁香品种组合
多个品种的丁香组合,总花期可达一个半月。可配置于林缘或建筑物墙旁,在开花期十分漂亮,在配置时灌丛间要留有空间。(6) 绣线菊、报春花和雏菊
欣赏花期从春到夏长达三个月,可使用于林缘的饰边群体。(7) 月季品种组合
该群体花期近半年以上,在草坪、旷地、道路交叉处群植物效果很好。(8) 茶条槭、荚 、忍冬、黄栌和卫矛
这是一组灌木组合, 总花期一个多月。荚 的红果一直可保持到深秋,黄栌形成美丽的紫玫瑰色圆锥花序,卫矛在秋季悬挂着果实,茶务槭在深秋红叶艳丽,构成了一个美丽的景观。可在景区中列种或与高干乔木保持不太大的种植距离。(9) 云杉和桧柏
这是常绿针叶植物的组合。 云杉环绕桧柏种植,适用于公园正门和平坦场地的装饰,形成灰绿与墨绿的单色调。(10) 云杉和月季
云杉深灰色的叶子和月季的红花组成十分鲜艳的对比色调。
中国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
(摘自《中国花卉报》 作者/蒋敢干)
摘 要: 园林建筑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是园林建筑的基本特征 。文章提出园林植物的配置对园林建筑融于自然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正确协调好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的关系,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园林景观,取得园林景观的整体美。1 引言
园林是人们理想中的天堂,自然是园林需要着重表现的一方面,各民族的园林艺术都竭力表现出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和谐,园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是中西方园林共同的特点。然而,各民族对自然美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传统的观点认为,美需要通过人类的创造力来实现,自然本身只是一种素材,只有借助于艺术家的创新手段,自然才能够达到最完美的程度。因此整形灌木、造型树木以及几何式花坛等经过人工处理的"自然"在西方园林中出现的较多。中国传统的自然美是模仿原始状态下的大自然,追求秀美的山川河泽的自然美。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特点是园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完美融合,而这种融合的美与环境气氛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围植物的配置及配置得体,可收相互因借,扬长避短之效,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使景点变得更为完美。
园林建筑如果没有园林与风景,就谈不上园林建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是园林建筑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建筑类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园林建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所表现的情趣可以用"诗情画意"来概括,《园冶》在"园说"、"相地"、"借景"诸篇中所强调的都涉及艺术意境的创造。譬如在"园说"中有"轩楹高爽、窗户虚零,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就是关于艺术意境的描写。计成在自序中曾说"……合乔木参差山腰,盘根嵌石,宛如画意"也是一例。所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诗情画意等对园林意境的描绘,都说明了园林建筑确实不同于一般建筑,如同凝聚了诗和画,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有园林建筑强调的是有法而无定式,即不为任何清规戒律所勒绊,四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则常可赋予园林建筑以无限的变化。园林建筑的这种特点更易于与自然之间互相穿插,交融地进行布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借助于结合地形地貌的特征,因山就势地进行布置,以取得与环境相协调。2 园林植物配置对园林建筑的作用
园林建筑除了在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环境主动协调外,对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必须翼以花木而不使之孤立。花木的"姿""色""香""品"不但可以使建筑物更添风韵,还可作为构景的主题,借花木而间接地抒发某种情感和意趣。
中国山水画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神似",追求气质俱盛,而在植物景观的创造中,就是运用"神似"的画理,结合植物的内涵来塑造园林景观。以苏州"明四家"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开创了画中有诗,诗画相融的画风,对造园、植物配置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园景融进了画意,画理指点了植物配置。由于植物配置的这种特点,使得园林建筑更加融于自然环境之中。2.1突出园林建筑主题
园林中某些景点是以植物为命题,而以建筑为标志。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首先要求体现主题思想--"柳浪闻莺",柳树以一定的数量配置于主要位置,构成"柳浪"景观。为了体现"闻莺"的主题,在闻莺馆的四周,种有多层次的,与假山结合的乔灌木,如南天竹、山茶、玉兰、鸡爪槭、香樟、垂柳等,使闻莺馆隐蔽于树丛之中,建筑色彩比较深暗,加强了密林隐蔽的感觉,周围还种有许多瑞香、腊梅、桂花等香花植物,增加了鸟语花香的意趣。拙政园荷风四面亭为一路亭,位于三岔路口,三面环水,一面邻山。在植物配置方面,基本上选用较高大的乔木,如垂柳、榔榆等,其中以垂柳为主,灌木以迎春为主,四周皆荷,每当仲夏季节,柳荫路密,荷风拂面,清香四溢,体现"荷风四面"之意。还有岳庙的"精忠报国"影壁下的杜鹃花,是借"杜鹃啼血"之意,以杜鹃花鲜红浓郁的色彩,表达后人对忠魂的景仰与哀思。大观园内的萧湘馆植物配置,就是根据"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掩映--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大量种植竹子,翠竹萧萧,小溪弯弯,以表示林黛玉的清高与纯情,而梨花飘落总是给人以凄凉的感觉,符合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的个性(图1)。这种因植物取名的好处,在于使植物与建筑情景交融,使游人有探花赏悠之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2 协调园林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植物是融汇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最为灵活、生动的手段,在建筑空间与山水空间普遍种植花草树木,从而把整个园林景象统一在花红柳绿的植物空间当中。植物独特的形态和质感,能够使建筑物突出的体量与生硬轮廓软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满山翠柏将山顶的白塔烘托得更加鲜明,白塔在郁郁葱葱的植物背景中更加融合,更显魅力。苏州留园揖峰轩前探入六角洞窗里的竹枝,沧浪亭漏窗前的红枫,门前的芭蕉都很生动地表现着自然空间流动在建筑空间之中。2.3 丰富园林建筑物的艺术构图
建筑物的线条一般都生硬平直,而植物的美丽色彩及柔和多变的线条可遮挡或缓和这种不足之处。植物配置得当,可使建筑旁的景色取得一种动态均衡的效果。常见的园洞门旁多种植一丛竹或一株梅花,树枝微倾向洞门,以直线条划破圆线条形成对比,竹影婆娑,映于白粉墙上,更增添了圆洞的美。拙政园的远香堂,从对岸的雪香云蔚亭南望,五株广玉兰为远香堂的背景,西边的梧桐树,东边的糙叶树,北边的榔榆等都使这个大型的建筑物轮廓更为丰富。杭州西湖闻莺馆处于面宽达130米的大草坪东侧,是以馆、亭、廊组成一组建筑,成为草坪的主体。两旁有高大的垂柳、枫杨、枫香,中间以常绿的桂花为主,一株垂柳突出其中,常绿与落叶相间,构成有起伏的轮廓线,克服了由于闻莺馆屋顶过大,头重脚轻的感觉。此外,在馆前平台外种植了一片低矮的常绿海桐作为前景,使构图匀称、丰富,好像是白色平台的一层厚实的绿色基础,克服了建筑物比例的缺陷。广州某茶座庭园中,在椭圆形的门框左侧前配上一丛棕竹,小巧的姿态和叶裂片的线条打破了门框机械的线条;门框后的右侧植上一丛粉单竹与之相呼应,起到了均衡的效果。2.4 赋予园林建筑以时间和空间的季候感
建筑物是形态固定不变的实体。植物则是最具变化的物质要素,陆游曾有"花气袭人知骤暖"的诗句,这表明各种花木的生长、盛开或凋谢因时令的变化而更迭。植物的季相变化,春花秋实,盛衰荣枯,使园景呈现出生机盎然,变化丰富的景象,使园林建筑环境在春、夏、秋、冬四季产生季相变化。园林中的白粉墙、小青瓦、棕褐色木结构的建筑,适于反衬植物的苍、翠、青、碧诸般绿色以及其中偶尔点染的姹紫嫣红。如狮子林,燕誉堂南庭,剑石挺拔,枝叶柔曼,衬以粉墙,在不同季节都有着丰富的景象。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特点,适当配置于建筑周围,使固定不变的建筑具有生动活泼、变化多样的季候感。2.5 使园林建筑环境具有意境和生命力
植物配植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在景点命题上体现植物与建筑的巧妙结合,在不同区域栽种不同的植物或突出某种植物为主,形成区域景观的特征,可增加园景的丰富性,避免平淡、雷同。如无锡惠山寺旁的听松亭,就是以风掠松林发出的涛声为主题,创造出"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荫"的意境;苏州留园中的闻木樨香轩亭,周围遍植桂花,开花时节,异香扑鼻,令人神骨俱清,意境十分幽雅;广东惠州西湖湖畔的红棉亭,建于红棉丛中,艳溢朝阳,故有"云水空蒙草树研,湖山幽赏晚晴天。绕亭花放红于火,万绿丛中看红棉"的赞誉;个园的宜雨轩前,花坛上栽植了大量的桂花,此处为春景,有人认为应植竹或春季花木,却为何配置百年老桂。宜雨轩为主人"迎宾"之所,桂花之桂谐音为"贵",意在欢迎贵人来园,表达了主人的好客之情,中秋佳节贵宾驾临之际,桂花飘香,对月饮酒赏桂,别有一番情趣;拙政园的海棠春坞的小庭园中,一丛翠竹,数块湖石,以沿阶草镶边,使一处角隅充满画意,修竹有节,体现了主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清高寓意;而海棠果及垂丝海棠则是海棠春坞的主题,以欣赏海棠报春的景色;嘉实亭四周遍植枇杷,亭柱上的对联为"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充满诗情画意,主人在初夏可以品尝甘美可口、橙黄的鲜果,常绿的枇杷树,使嘉实亭即使在隆冬季节依然生意盎然。此外,还有香雪云蔚亭,以梅造景,是赏梅胜境,且因梅有"玉琢青枝蕊缀金,仙肌不怕苦寒侵"之迎霜傲雪的品性,故而隐喻建亭构景所追求的是一种心性高洁,孤傲清逸的境界。还有狮子林的问梅阁、修竹阁等都是因植物而造景得名。从上面的实例中不难看出园林建筑四周花木的配置,在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6 丰富园林建筑空间层次,增加景深
由植物的干、枝、叶交织成的网络稠密到一定程度,便可形成一种界面,利用它可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这种界面与由园林建筑墙垣所形成的界面相比,虽然不甚明确,但植物形成的这种稀疏屏障与建筑的屏障相互配合,必然能形成有围又有透的庭院空间。如扬州片石山房,园中植物疏密相间,虚实呼应,高下相称,与建筑相互配合,呈现一种和谐之美。
枝繁叶茂的林木可用来补偿园林建筑高度不足而造成的空间感不强的缺陷,例如园林建筑围合的空间,如果面积过大,高度又有限,则可能出现空间感不强的缺点。面对这种情况,以广种密植的乔木可以在园林建筑之上再形成一段较稀疏的界面,从而加强空间围合感。例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以游廊连接建筑而形成的界面尽管绕湖一周而闭和的环形,但由于湖面大而建筑高度有限,空间感仍嫌不足。幸好建筑物外侧的乔木既高大又浓密,从而补偿了建筑高度的不足,有效地加强了庭院的空间感。
在园林中,透过建筑的门窗洞口去看某一景物时,感觉含蓄深远。其实透过园林植物所形成的枝叶扶疏的网络去看某一景物时,其作用也是一样的,实际距离不变,但感觉上更显深远。3 结束语
园林建筑融合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特点,它除了满足游人遮荫避雨,驻足休息等方面的要求外,还总是与山池,花木密切组成风景画面,有时还起着园林景象构图中心的作用。而植物配置对园林建筑的造景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恰如其分地处理好植物与园林建筑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体现园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1]
园林植物造型
园林植物造型是利用园林技术人员独具匠心的构思、巧妙的技艺,采用栽培管理、整形修剪、搭架造型,创造出美妙的艺术形象。它包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艺术精华,融园艺学、文学、美学、雕塑、建筑学等艺术于一体,体现并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及崇尚自然的追求。
优美的园林植物造型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们提供了文明、健康、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使人的身心在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中得以调整、舒缓。因此,国家对园林绿化标准规定:“城市绿化以绿为主,以美取胜。提倡植物造型,要求造型植物、攀缘植物和绿篱,保持造型美观。绿地中的造型花篮、动物形态、彩色组字等,保持完整,绚丽鲜明。”改革开放以来,在园林植物造型艺术方面,园林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亦有不少的精美作品涌现。如河南淮阳的太昊陵植物造型园、开封龙亭公园、郑州紫荆山公园的植物造型园等。1997年6月26日***总理在淮阳视察工作时,对太昊陵植物造型园倍加赞赏,并在青龙戏珠桧柏造型处与大家合影留念。
居住建筑
百科名片
居住建筑是指供人们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别墅、宿舍、公寓。
目录
基本介绍基本分类设计要点
基本介绍
人工建造的住房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国 陕西省半坡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住房雏型。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内容的增加,逐渐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居住建筑。居住建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住宅形式,要求保证居住的安全和私密性,平面布局多为对外封闭而向内开敞,这是影响居住建筑形制和设计的重要社会因素。古代居住建筑都是采用地方材料和手  居住建筑
工建造,因此形成了因地而异的住宅构造类型。如在北美洲和中国东北、云南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出现了井干式住宅(见民居);在生产大量皮革的游牧地区就以植物枝条和皮革、织物建成便于拆装的帐篷式住宅;而在中国黄土高原则出现了利用生土建造的窑洞住宅(见生土建筑)。此外,气候条件对居住建筑也影响很大,在寒冷或风沙较大的地区,住宅形态以封闭为主,如古罗马庞培城和中国北京的四合院(见彩图);而在炎热、潮湿地区则以通风避潮为主,如东南亚和中国云南、贵州等地区的底层架空的干阑式住宅。取暖和炊事的方式,对居住建筑的设计也有很大影响。欧洲一些用火墙取暖的地方,壁炉和火墙成了房屋的核心;中国北方用火炕取暖的住宅就形成“一明两暗”的平面,南向开大窗,其他三面为实墙的形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家庭的结构也是影响居住建筑平面布局的重要因素。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住宅发生了大变化。城市用地日益紧张,促成了并联式、连排式、公寓式住宅和高层住宅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住房设计中吸收了社会学、心理学、建筑物理等学科的成果,使居住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又进入了一个技术科学化、设备现代化的新阶段。
基本分类
现代居住建筑类型多样,“户”或“套”是组成各类住宅的基本单位。住宅建筑按组合方式可分为独户住宅和多户住宅两类。按层数可分为低层、多层、高层住宅。按居住者的类别可分为一般住宅、高级住宅、青年公寓、老年人住宅、集体宿舍、伤残人住宅等。根据不同结构、材料、施工方法,也有按主体结构的不同特征将住宅分为砖混住宅、砌块住宅、大板住宅等多种类型。
设计要点
居住建筑是城市建设中比重最大的建筑类型,住宅经常成片建设。除了合理安排居住区的群体建筑、公共配套设施、户外环境外,住宅本身的设计一般要考虑以下几点:①保证分户和私密性,使每户住宅独门独户,保障按户分隔的安全和生活的方便,视线、声音的适当隔绝和不为外人所侵扰;②保证安全,建筑构造符合耐火等级,交通疏散符合防火设计要求;③处理好空间的分隔和联系,户内的空间设计,由于家庭人口的组成不同,要有分室和共同团聚的活动空间;④现代住宅应充分满足用户生活的基本要求,设施完备,包括炊事和浴室厕所以及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照明、电气和必要的储藏橱柜、搁板等;⑤选择良好的朝向,既保证日照基本要求和良好通风,又要防晒和防风沙侵袭;⑥妥善解决浴室厕所排气、厨房排烟、垃圾处理和公用信报箱等问题。此外,还要考虑分配出租时能适合不同家庭使用需要的灵活性。 同时还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节能设计标准如《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以满足居住建筑节能65%的目的。
园林艺术  
百科名片
   园林艺术
园林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象,还是一种物质环境,园林艺术是对环境加以艺术处理的理论与技巧,它是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是与科学相结合的艺术,是融汇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艺术为主体。
目录
概况意境历史溯源园林意境特征
创作方法“体物”“意匠经营”“比”与“兴”
相地布局造景概述造景方法
借景概述古代的实践和理论借景种类借景方法借景内容
雕塑概述历史悠久内容雕塑艺术相得益彰
匾联培养目标主要课程
概况意境历史溯源园林意境特征
创作方法“体物”“意匠经营”“比”与“兴”
相地布局造景概述造景方法
借景概述古代的实践和理论借景种类借景方法借景内容
雕塑概述历史悠久内容雕塑艺术相得益彰
匾联
培养目标主要课程
展开
概况
意境
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历史溯源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园林意境特征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
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创作方法
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祖国文化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技法问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且可不断创新。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体物”
“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意匠经营”
“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计成《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而且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钟、晓月、樵唱、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比”与“兴”
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
相地
原是中国踏勘选定园林地域的通俗用语,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中有专论踏勘选定园址的《相地》一章。相地包括园址的现场踏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评价,地形、地势和造景构图关系的设想,内容和意境的规划性考虑,直至基址的选择确定。
计成在《相地》章的起首一节,介绍了他做相地工作的实际经验,突出了勘察中的关键事项,归纳为五个方面:1,园基选择不拘朝向,其重点应着眼于造景的有利条件,例如是否有山林可依?是否有水系可通?能不能与交通繁忙道路有一定的隔离?以及有无利用原有大树、植被等条件。2,必须在勘察过程中同时展开造景构图的设想,不仅注意地形(如方、圆、偏、正),而且要注意地势(如“环曲”、“铺云”等动向趋势),以及“培高控低”利用的可能性,克服地形、地貌上的缺点来筹划方案等。3,必须重视水文和水源的疏理问题,尤其是园林建筑布局必须联系园林理水,建筑才能获得有水面配合的优越性。4,选地也必须考虑建园的目的性。城市土地虽不是很好的造园环境,但鉴于便利园主兼享城市生活,还是可以选用;如选乡村土地造园,要便于眺望田野景趣,如选定不利于野眺的地位,就是相地的失败。5,要十分重视原有大树等的保存和利用。
《相地》一章还把园址的用地归纳为六类即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进行评价。计成认为最理想的用地是山林地,所谓“园地惟山林最胜”;最讨巧的用地是江湖地,只要“略成小筑,足徵大观”;最需要运用造园技法加以改造的,是村庄地,主要是地形的改造,所谓“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在郊野地中,以选“平冈曲坞”的丘陵地形而又有“叠陇乔林”的处所为佳。至于城市地和傍宅地上选址建园,是为了“护宅”、“便家”的生活功能。计成在论述其建园适宜的内容和设计意境等,都服从明确的功能目的。
布局
园林设计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计划确定所建园林的性质、主题、内容,结合选定园址的具体情况,进行总体的立意构思,对构成园林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确定它们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园林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选择,山岭、水体的位置和大体轮廓的确定,不同功能用地的划分和衔接,活动和安静景区的布置,园林主景的位置、主要出入口和干道的安排等。布局时须综合考虑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使全园结构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功能和景观要求的统一体。经过多个方案的比较,确定合适的布局方案,然后再作深入的设计。布局是否合宜得体关系到建园的成败。
园林布局要因地制宜,布局前对建园单位或园主的要求先行了解,对建园基地的情况作详细调查,不仅了解基地自身情况,还要了解四周外围的环境。布局要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适当的改造,才能构图得体合宜。园林布局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要不断推陈出新。
各国园林有不同的形式、流派和风格,式样上有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等。布局时采取何种艺术形式,要随建园意图和基地环境而定。一般说来,一个园的艺术形式应该统一和谐,如果用混合式,在不同形式的过渡衔接上要处理得顺理成章。有时可用“园中园”手法或集锦式方法,把不同的形式风格布置在一个整体园林中。
园林是一种多维空间供游人身临其境进行游赏。组织景区、分隔空间务使全局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各个景区互相呼应衬托。布局要突出主体,分别主次;利用地形、植物和建筑、道路等分隔空间,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小中见大,使全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使游人感觉有不穷之景,不尽之意。
风景点的布设既要注意提供游人驻足留憩细细欣赏的静观效果,也要善于运用风景透视线来联络组织各个景点,使游人在行进中感到景色时隐时现、时远时近、时俯视时仰望,不断变化,层层展开,收到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
任何公园的布局都要首先考虑实用功能上具有共同性的一些问题。例如出入口的位置与外部交通的衔接,人流的集散,车辆的停放,行政管理区的位置,运输车辆的车行道,杂物堆放场等必须选址合适。为游人提供停留、坐憩、饮食、公厕等的各种设施也要周密安排。
造景
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概述
“景”即境域的风光,也称风景。是由物质的形象、体量、姿态、声音、光线、色彩以至香味等组成的。景是园林的主体,欣赏的对象。自然造化的天然景(野景)是没有经过人力加工的。大地上的江河、湖沼、海洋、瀑布林泉、高山悬崖、洞壑深渊、古木奇树、斜阳残月、花鸟虫鱼、雾雪霜露等,都是天然景,园林造景时要充分加以利用。造景方法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发展了自然山水园。园林造景,常以模山范水为基础,“得景随形”,“借景有因”,“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景方法主要有:1,挖湖堆山,塑造地形,布置江河湖沼,辟径筑路,造山水景;2,构筑楼、台、亭、阁、堂、馆、轩、榭、廊、桥、舫、照壁、墙垣、梯级、磴道、景门等建筑设施,造建筑景;3,用石块砌叠假山、奇峰、洞壑、危崖,造假山景;4,布置山谷、溪涧、乱石、湍流,造溪涧景;5,堆砌巨石断崖,引水倾泻而下,造瀑布景;6,按地形设浅水小池,筑石山喷泉,放养观赏鱼类,栽植荷莲、芦荻、花草,造水石景;7,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体现林际线和季相变化或突出孤立树的姿态,或者修剪树木,使之具有各种形态,造花木景。7,在园林中布置各种雕塑或与地形水域结合,或单独竖立,成为构图中心,以雕塑为主体,造塑景。
借景
概述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古代的实践和理论
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借景种类
借景可分为: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借景方法
大体有三种: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3,借虚景,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借景内容
有以下几类:1,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景物。如远岫屏列、平湖翻银、水村山郭、晴岚塔影、飞阁流丹、楼出霄汉、堞雉斜飞、长桥卧波、田畴纵横、竹树参差、鸡犬桑麻、雁阵鹭行、丹枫如醉、繁花烂漫、绿草如茵。2,借人为景物。如寻芳水滨、踏青原上、吟诗松荫、弹琴竹里、远浦归帆、渔舟唱晚、古寺钟声、梵音诵唱、酒旗高飘、社日箫鼓。3,借天文气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朝露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如鸟唱蝉鸣、鸡啼犬吠、松海涛声、残荷夜雨。
在中国的现有园林和风景区中,运用借景手法的实例很多。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的时候赏景,景象曼妙。承德避暑山庄,借磬锤峰一带山峦的景色。苏州园林各有其独具匠心的借景手法。拙政园西部原为清末张氏补园,与拙政园中部分别为两座园林,西部假山上设宜两亭,邻借拙政园中部之景,一亭尽收两家春色。留园西部舒啸亭土山一带,近借西园,远借虎丘山景色。沧浪亭的看山楼,远借上方山的岚光塔影。山塘街的塔影园,近借虎丘塔,在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虎丘塔的倒影。
雕塑
概述
园林雕塑配合园林构图,多数位于室外,题材广泛。园林雕塑通过艺术形象可反映一定的社会时代精神,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既可点缀园景,又可成为园林某一局部甚至全园的构图中心。历史悠久
园林雕塑有悠久的历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已成为意大利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园中雕塑或结合园林理水,或装饰台层,甚至建立了以展览雕塑为主的“花园博物馆”、“雕塑公园”。园林雕塑在欧、美各国园林里至今仍占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园林很早就有雕塑装饰。汉武帝时建章宫北太液池畔曾有石鱼、石龟、石牛、织女,还有铜仙人立于神明台上。现在颐和园宫门前的铜狮,庭院中布置的铜鹤、铜鹿,既是造型优美的艺术珍品,又是庭院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中“特置”的山石,虽然不是人工雕塑物,也起雕塑物的作用。如颐和园乐寿堂前的青芝岫、苏州留园的冠云峰,都是以其自然形象供人欣赏。在自然风景区常利用天然岩壁洞穴雕凿佛像。帝王陵园前则以石人、石兽列队甬道两侧,增加中轴线的气势。近年来,中国各地园林中也设置了各种类型的雕塑。内容
园林雕塑按内容可分为:1,纪念性雕塑。纪念历史人物或事件,如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上海虹口公园的鲁迅像等。2,主题性雕塑。表现一定的主题内容,如广州市的市徽“五羊”、南京莫愁湖的莫愁女等。3,装饰性雕塑。题材广泛,人物、动物、植物、器物都可作为题材,如北京日坛公园曲池胜春景区中展翅欲飞的天鹅和各地园林中的运动员、儿童及动物形象等。雕塑艺术
按形式分有圆雕、凸雕、浮雕、透雕等,使用材料有永久性材料(金属、石、水泥、玻璃钢等)和非永久性材料(石膏、泥、木等)。园林雕塑常用永久性材料的圆雕,至于凸雕、浮雕、透雕则常与建筑结合。冰雕、雪塑是东北园林冬季特有的一种雕塑艺术。相得益彰
雕塑可配置于规则式园林的广场、花坛、林荫道上,也可点缀在自然式园林的山坡、草地、池畔或水中。在园林中设置雕塑,其主题和形象均应与环境相协调,雕塑与所在空间的大小、尺度要有恰当的比例,并需要考虑雕塑本身的朝向、色彩以及与背景的关系,使雕塑与园林环境互为衬托,相得益彰。
匾联
匾额横置门头或墙洞门上,在园林中多为景点的名称或对景色的称颂,以三字四字的为多。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或树立门旁,或悬挂在厅、堂、亭、榭的楹柱上。楹联字数不限,讲究词性、对仗、音韵、平仄、意境情趣,是诗词的演变。相传楹联始于五代后蜀,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句。匾额楹联不但能点缀堂榭,装饰门墙,在园林中往往表达了造园者或园主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丰富景观,唤起联想,增加诗情画意,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特色。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小说中人物评大观园时说:“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如苏州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表达了“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的孤芳自赏的思想。楹联中如苏州沧浪亭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拙政园梧竹幽居的“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雪香云蔚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都写景、写情,发人联想,即使游人在无风、无月、无蝉、无鸟时到此,也觉得似有这一境界。济南大明湖中一联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杭州观海亭上一联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写景抒情,概括性很强。又如镇江焦山别峰庵郑板桥读书处,小屋三间,门上联云:“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抒发简朴幽雅的情景。所以匾额楹联,特别是名联、名匾,不但景观添色,而且发人深思。岳阳楼何绍基的102字长联,昆明大观楼的180字长联,状景、写情、词藻、对仗、书法、境界等都值得称道,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系统的园林科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能力,能适应园林科学、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的园林科学与应用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到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园林、风景名胜区、旅游、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以及厂矿企业、花木企业从事风景与园林的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及管理工作,部分毕业生可以到有关院校攻读园林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园林小品
目录
园林小品定义园林小品分类园林小品创作要求
园林小品定义
园林小品:是园林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园林小品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
园林小品分类
园林建筑小品按其功能分为五类:
1、供休息的小品。包括各种造型的靠背园椅、凳、桌和遮阳的伞、罩等。常结合环境,用自然块石或用混凝土作成仿石、仿树墩的凳、桌;或利用花坛、花台边缘的矮墙和地下通气孔道来作椅、凳等;围绕大树基部设椅凳,既可休息,又能纳荫。
2、装饰性小品。各种固定的和可移动的花钵、饰瓶,可以经常更换花卉。装饰性的日晷、香炉、水缸,各种景墙(如九龙壁)、景窗等,在园林中起点缀作用。
3、结合照明的小品。园灯的基座、灯柱、灯头、灯具都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4、展示性小品。各种布告板、导游图板、指路标牌以及动物园、植物园和文物古建筑的说明牌、阅报栏、图片画廊等,都对游人有宣传、教育的作用。
5、服务性小品。如为游人服务的饮水泉、洗手池、公用电话亭、时钟塔等;为保护园林设施的栏杆、格子垣、花坛绿地的边缘装饰等;为保持环境卫生的废物箱等。
园林建筑小品具有精美、灵巧和多样化的特点,设计创作时可以做到“景到随机,不拘一格”,在有限空间得其天趣。
园林小品创作要求
园林建筑小品的创作要求是:
1、立其意趣,根据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作出景点中小品的设计构思;
2、合其体宜,选择合理的位置和布局,作到巧而得体,精而合宜;
3、取其特色,充分反映建筑小品的特色,把它巧妙地熔铸在园林造型之中;
4、顺其自然,不破坏原有风貌,做到涉门成趣,得景随形;
5、求其因借,通过对自然景物形象的取舍,使造型简练的小品获得景象丰满充实的效应;
6、饰其空间,充分利用建筑小品的灵活性、多样性以丰富园林空间;
7、巧其点缀,把需要突出表现的景物强化起来,把影响景物的角落巧妙地转化成为游赏的对象;
8、寻其对比,把两种明显差异的素材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烘托,显出双方的特点。
城市雕塑
百科名片
   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作品城市雕塑(urban sculpture ),立于城市公共场所中的雕塑作品。它在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的城市中,起到缓解因建筑物集中而带来的拥挤、迫塞和呆板、单一的现象,有时也可在空旷的场地上起到增加平衡的作用。
目录
概述定义形式悠久历史典范文化内涵1.历史性2.人文性3.地域性4.时代性5.启迪性6.纪念性交流性7.象征性
类型1.纪念性的城市雕塑2.主题性的城市雕塑3.装饰性的城市雕塑4.标志性的城市雕塑5.展览陈设性的城市雕塑6.实用功能性的城市雕塑7.以雕塑为主的的大型艺术综合体
以雕塑景观确立旅游主题的发展模式概述代表性(1)环境的特定性(2)材质的永久性(3)内涵的时代性(4)观赏者的大众性(5)视觉条件的特殊性(6)制作加工的技术(7)审美的廉顾性。(8)创作的困难性。
城市雕塑的技术一,圆雕二 ,浮雕与透雕三,镂雕与链雕四, 微雕五,钮雕
概述定义形式悠久历史典范文化内涵1.历史性2.人文性3.地域性4.时代性5.启迪性6.纪念性交流性7.象征性
类型1.纪念性的城市雕塑2.主题性的城市雕塑3.装饰性的城市雕塑4.标志性的城市雕塑5.展览陈设性的城市雕塑6.实用功能性的城市雕塑7.以雕塑为主的的大型艺术综合体
以雕塑景观确立旅游主题的发展模式概述代表性(1)环境的特定性(2)材质的永久性(3)内涵的时代性(4)观赏者的大众性(5)视觉条件的特殊性(6)制作加工的技术(7)审美的廉顾性。(8)创作的困难性。
城市雕塑的技术一,圆雕二 ,浮雕与透雕三,镂雕与链雕四, 微雕五,钮雕
展开
概述
  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主要是用于城市的装饰和美化。它的出现使城市的景观增加,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城市雕塑一般建立在城市的公共场所,既可以单独存在,又可与建筑物结合在一起。城市雕塑的题材范围较广,举凡与该城市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有关联者皆可创作并建立。[1]
定义
它主要是用于城市的装饰和美化。由于它的出现而使城市的景观增加,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因此,城市雕塑的建立是非常严肃和慎重的,一般需要由行政部门如市政厅或国家政府下令,由其下属的有关美术或雕塑的组织具体负责筹划、实施,通过招标或专门邀请某位或某几位雕塑家进行创作完成。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城市雕塑一般建立在城市的公共场所,如道路、桥梁、广场、车站、码头、戏院、公园、绿地、政府机关等处,它既可以单独存在,又可以与建筑物结合在一起。后者一般是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如高楼、厅堂等公共建筑上的浮雕装饰,和立于街心或广场上的纪念碑等,因此又需要和建筑师合作完成。城市雕塑的题材范围较广,举凡与该城市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等有关联者皆可创作并建立,有的甚至与此无关者,但能起到美化城市给人以审美价值者也可以采用。优秀的城市雕塑可以被人们视为该城市的市标。
形式
城市雕塑在形式上有圆雕、浮雕,或独立一处,或附属于建筑物;或置于大庭广众之中,或隐于林荫小路之上。在材料上有石雕、水泥、铜雕及其他金属材料。城市雕塑一般都形体高大,气势恢宏,具有纪念意义,但亦有点缀场景,形体较小者。前者多建在广场、车站、政府机关等重要的公共场所,后者多散置于公园、公共绿地、林荫道等处。
  城市雕塑作品
悠久历史
城市雕塑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并不因时代和社会及国家的更迭而中断。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及17、18、19世纪,直到20世纪,几乎遍及各国的大小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及其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中国,虽然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至都城咸阳销毁,并铸成12个各重24万斤的大铜人,排列在阿房宫殿前,但并不似西方那样自觉将其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也未出现类似西方的城市雕塑。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成都、广州、重庆等地建立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5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雕塑在许多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在城市雕塑创作十分活跃的情况下,80年代初成立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和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负责全国城市雕塑的规划、筹备、协调及创作工作,从此中国的城市雕塑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典范
可查看一些城市的雕塑以便加深理解。如哥本哈根的《美人鱼》、新加坡的《鱼尾狮》、华沙的《美人鱼》、布鲁塞尔的《撒尿小童》、纽约的《自由女神》、罗马的《母狼》、广州的《五羊》、南宁的《五象泉》、珠海的《渔女》、深圳的《拓荒牛》、青岛的《五月的风》、北海的《潮》、哈尔滨的《防洪纪念塔》、杭州的《行云流水》、郑州的《炎黄二帝》、烟台的《月光》、大连的《足球》、海口的《金鳌腾飞》……
文化内涵
  友谊颂青铜雕塑
作为文化的构成部分,城市艺术代表了这个城市、这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一些城市中的优秀城雕作品以永久性的可视形象使每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城市艺术气息和城市的脉搏。[2]
1.历史性
城市雕塑正如我们史书上的插图,记载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和文明。
历史上不同年代的雕塑都记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条件,状况与精神追求,看不同时代的雕塑就像读不同年代的教科书,每个时代都给人以不同的思考和借鉴。
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历史传统。而在每一座城市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厚的人文历史与典故。
2.人文性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其发展的自身规律。它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人口状况等方面决定了某特有的文化氛围。城市的文化氛围在某些程度上决定了其城市雕塑的基本状况。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美国首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她是美国独立纪念时法国送给美国的礼物。伫立于曼哈顿的自由女神像,不仅仅是美国独立的象征,更是美国国家的象征。女神手中握着的火炬与法典都是与美国文化、国情有着紧密联系的。
伫立于各个城市的城市雕塑,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而建立,它的存在,还体现了这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城市的文化建设。
3.地域性
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决定了城市雕塑的形式与特征。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环境背景决定雕塑的内容和形态。比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统治广场宽阔的喷水池,池中央矗立着白色大理石海神像,海神像基座和水池边上还布置着一座青铜铸造的小塑像作陪衬,形成广场的重要景观。
海神像垂直的形象与它背后高耸的建筑角部的线条呼应,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如同是这空间的转轴,雕像造成了有趣的视角错觉,因为它明亮的色和自然的形,使人的视线集中,并有助于缓和美第奇宫墙角高而锐利的线条。
4.时代性
每个时代都有其历史的,独特的时代特征。是和当时的经济,文化,宗教,军事,人民的追求分不开的。同时在不同的时代里,艺术的演变与成就也是不一样的。雕塑艺术就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不同时代的风貌与格调。雕塑风格的演变与丰富同时也是时代演变的产物。
在丹麦的哥本哈根,1908 年建成的作为城市标志的《杰芬喷泉》,而成为哥本哈根的象征。然而当 1913 年根据安徒生的童话创作而成的《美人鱼》诞生之后,《杰芬喷泉》就逐渐为人们所淡忘了,《美人鱼》逐步代替了《杰芬喷泉》而成为哥本哈根,甚至是丹麦的标志了。
5.启迪性
从对雕塑的观围,想像出雕塑师当时的思想活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在有限的空间内,塑造人们精神的无限空间。
黑格尔认为:雕刻与建筑一样,是“就建筑单纯的感性物质的东西按照它的物质的占空间大形式来塑造形象。”“雕刻则把精神本身(这种自觉的目的性和独立自足性)表现于在本质上适宜于表现精神个性的肉体形象,而且使精神和肉体这两方面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于观照者的眼前。”
6.纪念性交流性
纪年性是城市雕塑传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刻画与表现,重现了当时的历史的英雄人物及时代精神。
交流性是使人产生亲近感,还起着使人同自然进行交流的某种媒介作用。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区域雕塑的展现可以起到文化交流,和人际交流的作用。
我国最长的城市雕塑群——《舜耕》在浙江省上虞市建成。这座长 65 米、宽 6 米、最高处 26.4 米的巨型大象雕塑群占地 25 亩,由我国著名美术家韩美林构思,并组织助手在 11000 吨花岗岩石材中雕制而成。史载,与黄帝齐名的我国远古“五帝”之一的大舜最后在浙江上虞居住,披星戴月“躬耕畎田”不已。大象感其恩德,远道前来助其耕地。雕塑的建成,引来了大量的游客,给城市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带来了很多机会。
7.象征性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与历史背景,城市雕塑则是以其雕塑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其所在城市及所在环境的特征。
  城市雕塑作品
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只要我们一提到自由女神,马上会联想到美国。是雕塑的特定的文化和时代背景-即美国的独立战争的胜利,使自由女神成为美国的标志。
类型
城市中的室内外雕塑以及城市外的纪念地、游览区、陵墓、桥梁、交通干线,以及商场、宾馆等公共场所的大型室内外雕塑都属于城市雕塑,也可以称之为“公共雕塑”。在日本和美国等国家,还称之为景观雕塑、环境雕塑。
城市雕塑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某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发展领域。世界各地的商业街区、企业区、居民社区、旅游风景区、机场、码头等等,各种雕塑景观调节着建筑空间的气氛。除了一定数量的大型纪念性雕塑外,更多的是中小型的城市雕塑,它们位于城市的各个部位,一部分雕塑景观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但多数的雕塑景观是独具魅力的创作。它们从各个方面反映着城市的文化精神世界。[3]
1.纪念性的城市雕塑
纪念性雕塑景观是城市雕塑景观的骨干和代表,是各国度、各时代不可或缺的,是历史的化身和体现。他们表彰和讴歌着那些在历史上对国家和民族做出重大贡献和业绩的人物,铭刻和纪念那些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从内涵上,表达了当时的统治阶层的观念和思想,渗透着时代的气息和脉搏。
他们往往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比如城市中最主要的广场或是预备纪念的对象有关的地方。而且还有进行纪念性公众活动的足够空间。
2.主题性的城市雕塑
主体性的城市雕塑主要反映历史和时代的潮流、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它们往往以形象的语言,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揭示出某个特定环境和建筑物的主题。
它们也有很丰富的思想内涵,比较大的体量,也需要在所处的环境空间中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位置,发挥统率和聚焦的作用。
如横店红军长征博览城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特大型综合性景观。总投资达数亿元,总占地面积近万亩。红军长征博览城由红军长征主题公园、国防科技教育园、民兵(青少年)军事训练基地三大部分组成。
长征主题公园建有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以及红军长征途中的雪山、草地等40余处反映长征中的重要会议、重大事件和重大战役的景点。也是主题性雕塑景观设计运用最为经典的。
横店红军长征博览城已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国防教育活动基地、国防宣传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3.装饰性的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作品中占了大多数的是装饰性的作品。这类作品并不刻意要求有特定的主题和内容,主要的发挥着装饰和美化环境的效应。
装饰性的城市雕塑,题材内容可以广泛构思,情调可以轻松活泼,风格可以自由多样。它们的尺度可大可小,大部分都从属于环境和建筑,成为整体环境中的点缀和亮点。
如情趣雕塑景观设计巧妙的被应用于各种环境中,给人奇妙的感受。这些趣味横生的雕塑景观设计,巧妙地和环境融为一体,以雕塑的形式带来无数遐想。也给一些本不具备趣味性以及文化内涵的环境以新的、更高的文化艺术气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情趣雕塑景观设计经常被应用,往往这些独特的雕塑景观设计作品给旅游环境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和文化内涵。
4.标志性的城市雕塑
标志性的城市雕塑作品发挥了说明性的功能,树起了形象的标志,有的含蓄生动,寓意深远,形象优美,鲜明易懂,雅俗共赏,成了城市景观中的重要部分。
布鲁塞尔的标志雕塑《撒尿的男孩》实在是小得不起眼的雕塑,如果没有导游的指引,一个外来人要找到它真的很困难,但是,它的名气却很大,如果没有看到它,就好像没有到过布鲁塞尔一样。原因是这个雕塑背后有个关于这个小孩子撒尿救了全城人的故事。讲述了罗马城来历的故事。因而《撒尿的男孩》成了布鲁塞尔的标志
5.展览陈设性的城市雕塑
这种在室外布置雕塑的方法与一般城市雕塑所要求的原则不同。而是把各类雕塑作品如同展览陈设那样布置起来,让公众集中观赏多种多样的优秀雕塑作品。也有的是全部为一位作者的作品,围绕一个专题,经严格的总体设计构成的。
6.实用功能性的城市雕塑
20 世纪中叶以来,出现了一些雕塑性的建筑。如好似片片白帆的悉尼歌剧院、宛如开放的莲花的印度巴赫伊莲花教堂、放大一万倍的铁分子模型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原子球餐厅…….直到欧美街头常见的设计成花车的小卖部和书亭,都可以说成是这类雕塑建筑的延伸和发展。
7.以雕塑为主的的大型艺术综合体
在人类文明史上,古代艺术家已多次很有经验的运用包括建筑、园林、雕塑、绘画、文学等多种形式,使这些人文环境空间传达出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艺术魅力。
这些作品总体布局严谨周密,场面宏大,调动了雕塑、建筑、园林、音乐、绘画、文物陈列、电影幻灯、火炬灯光、水景灯光等多种艺术手段,围绕共同主题,各自发挥独特的形象语言,组成层层展开的序列空间,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强化渲染,全方位地交织影响着观者的各种感官。多层次全过程的由感性到理性,充分展开的广度与不断开掘的深度,把人们深深导入特定的意境和心绪之中,随之而升华为对事件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人们又经历了一次审美的完整过程。以雕塑为主体的大型艺术综合体的功能性质主要是纪念性的教化效应。
以雕塑景观确立旅游主题的发展模式
概述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雕塑景观早已存在。国内秦兵马俑、十三陵神道、敦煌石窟等等一直吸引着海内外的大量游客,近几年建设的北京石景山国际雕塑公园、密云法制公园、长春雕塑公园、华侨城雕塑公园一批城市主题公园也在吸引着来自各方面的游客。
国外的主题雕塑公园如维格兰雕塑公园、西雅图奥运雕塑公园、韩国性爱雕塑公园等等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
在这里对在旅游发展中运用得比较好的主题雕塑公园以及雕塑类旅游区进行分类,寻找其中的共性和差异,为旅游发展中雕塑景观的应用提供借鉴。
代表性
一. 以石窟石刻为代表的遗产类雕塑
在中国古代雕塑中,石窟寺和摩崖石刻与造像,要算是最为突出的一部分了,而且其体量之大,内容之丰富,更是一些宫殿、坛庙、寺观中之所不及。因而它们之中很多都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敦煌、云冈、龙门三大石窟和大足石刻等已先后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在其他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遗产的也有不少,如泰山,武夷山等等都有重要的石刻与造像。
1.莫高窟,位于甘肃省的敦煌市,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衰而兴衰的。
2. 云岗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现正准备申办“世界文化遗产”。
3.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
莫高窟以壁画和泥塑为主,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以石刻为主。
除了这三大石窟外,我国比较著名的石窟和石刻还有:
4.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
5.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大足,有晚唐起摩崖造像五万多个。
6.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拜城克孜尔镇,约开建于公元三世纪,以74窟尚存的精美壁画著称于世,有“戈壁明珠”之称。
7.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乐山市,是唐代依山岩凿成的一尊弥勒坐像,通高70.7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大佛的一个脚趾盖上可以同时站立9个人。
8.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县城西北50公里处,我国十大石窟之一。
二. 以雕塑对环境进行烘托,提升景观吸引力。
愚自乐园位于中国南部风景如画的桂林雁山区大埠乡,致力于推展当代艺术,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汇聚交流、激情创作的天堂。1997年至今,愚自乐园共举办了11届国际雕塑创作营活动,近47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位优秀雕塑家参与,创作了近两百件大型的户外作品,供游人观览品赏。 “愚人杯”艺术奖、专案创作、驻园创作、委托创作、展览推广、艺术夏令营、IART艺术课程,丰富而多元的艺文活动与国际交流,成就了愚自乐园与众不同的核心特色。创作坊内,设置了石雕、铸铜、版画、陶艺、木雕、琉璃六大工作室,拥有专业的设备,技艺精湛的助手,经验独到的培训师,满足不同层次的创作与学习需求。
坐拥八千亩山水奇景,集艺术创作、展览、交流、会议、培训、休闲于一体,以其绝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独特的艺术氛围成为世界顶级的创作基地与度假胜地。2003年,愚自乐园被评为国家级AAAA景区;2004年,被中央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三. 以雕塑形象地再现,重现历史事件,形成吸引力。
诺亚方舟雕塑公园,对于孩童来说诺亚用一只飘浮的船拯救了洪水下挣扎的各种生灵的神话的确非常吸引人。
在耶路撒冷建造的这座主题公园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在这座公园的建造上,雕塑家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动感彩色世界,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嬉戏追逐。
雕塑景观设计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整个园区用雕塑景观设计以动画、卡通的形式再现了诺亚方舟的情景,在运用雕塑景观设计的同时,增强了园内活泼、自由的气氛。可以说,诺亚方舟的雕塑景观设计运用使得一块平凡没有朝气的区域充满了文化内涵,正是由于雕塑景观设计,才使得这里具备了独特的吸引力。
四.以雕塑作品为吸引物的艺术综合体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市内,有一个叫维格兰的雕塑公园。雕塑家古斯塔夫?维格兰用20年的时间,创作了192座雕塑。
这个公园占地480亩,是免费向游人开放的。公园里有192座雕刻艺术品,全都是一个叫古斯塔夫?维格兰的雕塑家独立完成的。
公园里最吸引人的是那些处处可见的反映了人类共同情感的雕像:刚分娩的婴儿、手拉手的青年男女、夫妻间的示爱和争吵...一组组雕塑向人们展示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甚至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维格兰雕塑公园,是以雕塑景观设计作为标志性吸引物的成功地艺术综合体。在这里汇集的一个人的作品成为公园的独特品质。从而能够形成一个以雕塑景观为主体的旅游环境。其实雕塑也可以雕刻在一些公路的墙上,因为这样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美丽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比如说我们重庆雕塑这一块也做得很好。现在重庆有很多地方的公路二边都刻有很多的雕塑看起来非常的漂亮。
城市雕塑的审美特点: 作为造型艺术中雕塑艺术的特殊品种,城市雕塑艺术有其独特的一系列审美特点。从这些特点出发,影响到构思、构图、艺术处理等反方方面面。因此,在研究许多具体问题之前,必须讨论城市雕塑艺术的审美特点。
(1)环境的特定性
这是城市雕塑的首要特点。作品是为特定的位置创作的一般不能轻易移动变位。它只追求不置在特定环境中的艺术效果,不必要求去适应各种不同的位置。它必须结合于相应的特定场所的空间结构、性质功能、情调氛围以及尺度比例,从而以环境紧密地构成有机的整体。 诚然,也有的情况是作品先产生,而后选择环境。有的是同时进行设计。不管什么情况,都必须把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许多城市雕塑之所以失败,是在于工作中的效果与在室外环境中的效果出现大的误差,往往不是雕塑本身的缺点,而是因为与环境的关系没处理好。无怪乎德国美学家黑格尔在看到他的一位雕塑家朋友的作品在工作室内和在室外环境的两种艺术效果时,感慨地说:“艺术家不应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这就是城市雕塑的作者该具备的环境意识
(2)材质的永久性
由于城市雕塑作品要在室外长期存放,决定了其使用的材质必须是能经风耐寒的硬质材料。从城市雕塑的起源和功能上可以看出,人们正是着眼于他的永久性。物质材料的永久性用于承载所表达的思想观念的永久性,也保证了艺术形象的永久性。城市雕塑作品一方面固然是为当代所建,但另方面客观上也是为了千百年后的后代而制作,在遥远的未来仍将发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许许多多优秀的古代雕塑能保存至今,抵抗住了自然和岁月的销蚀,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可惜有许多作品却因人为的因素,如战乱、社会政权的更迭和政治的动荡而毁于一旦。
(3)内涵的时代性
由于有相对的永久性,城市雕塑常用于表现一些纪念性的重大主题和题材,用于表现与社会有着紧密联系的思想观念。从而打上深深的时代印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由此构成一部形象化的历史。透过历史上积累下来的许多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可深深感受到时代潮流的世事沧桑。 有一些城市雕塑作品,虽然不是政治性很强的题材,但却因其形象有独特的感染力而居备了强烈的时代感。以“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鱼”为题材的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门前群像,构思并未被题材所局限,没有高诚拼奏罗列的作品,塑造出了朝气蓬勃,势不可挡的气魄和从容豪迈的形象,有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鲜明时代特色。而曾获首届全国体育美展特等奖,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评奖最佳奖和国际奥委会“体育与艺术”奖的《走向世界》,表现的是竞走女运动员的体育题材,但却正是20世纪80年代开放了的中国大步走向世界的坚毅形象的象征。
(4)观赏者的大众性
城市雕塑是安置在室外的,绝大部分是公共空间。所以它不是为某一特定阶层准备的沙龙文化,而是街头的大众文化。他面对的是部分阶层,部分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千百万群众。因之,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性。要使作品能机动群众的心灵,虽然不能要求上观众都百分之百地理解,也应让观者有深浅程度不同的感受。这里就提出了一个公众和社区参与的问题,美国等国在公共艺术建设的具体措施中,有相应的听证会等手段。这样可施工中不但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能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进一步与艺术作品达到情感上的融合。以尽可能避免发生如同事件。当然也应同时廉顾当前与长远,具有对群众审美的引导性。现代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过分强调主观意识,应加以适当的控制。
(5)视觉条件的特殊性
城市雕塑的特定位置决定了特定的视距和视角。如有的作品只能从远处,而不能从紧距离观看;有的作品位于高处,不能有平时的视角。这时,必须考虑特殊的艺术处理,视差、变形,某些部位的拉长和缩短,某些部位的强调和减弱......某些特定的背景也影响到作品的艺术处理。 于室内作品较稳定的光照不同,城市雕塑作品的光照条件要复杂得多。一年四季阳光的射角,晴与阴、昼与夜、早午晚、晨与夕阳,光线都有明显的变化。城市雕塑作品要经受多变光线的照射。 从愿看到近观,从平视到仰视,从正面和北面,从左到右,随着视角的变化,在观看过程中时间中,将展开不同画面。从整体到细部,不同侧面地观看引导观众围绕欣赏(尤其是群像构图),将形成序列化的长卷。结合不同的背景组成许多富有表现力的画面。
(6)制作加工的技术
由于规模宏大和牵涉到诸多领域,许多大型、以至巨型的城市雕塑作品的事实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远不是雕塑家本身的力量所能完成的,而必须综合多方面的工程技术力量,从而与社会上产力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回顾历史上的每一中城市雕塑新材料的应用如:青铜、琉璃、混泥土、不锈钢、合成材料、铝合金、钛合金等等,无不是随着生产力的进展而实现的。一些超大型的作品,如《自由女神》和《工人与女庄员》的加工防大制作骨架,都是由于工程技术专家的参与而顺利解决的。 城市雕塑的工艺加工制作对作品的艺术表现是极其重要的。我国城市雕塑创作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缺乏高水平的雕塑加工部门和专业人员。较好的设计和塑造,因加工的粗制而使艺术大大受损的情况是屡不见鲜的。至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城市雕塑作品,更离不开电子、机械、化工等各领域专业人员的通力合作。所以城市雕塑可以说是艺术与科技、工程的综合。
(7)审美的廉顾性。
城市雕塑是投资较大,又为公众注目的项目。因此,必然受到各方面的干涉,首先是投资方面对内容和形式,都会提出许多要求,有时甚至是不合理和荒唐的要求,从而使艺术家的创作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多少次曾砍掉了优秀的设计方案,而选择了平庸之作。19世纪末,罗丹花费7年心血,无数次的推敲,才创作出的杰作《巴尔扎克》纪念像,却被法国作家协会所拒绝,并受到嘲笑和攻击,就是典型一例。这就决定了城市雕塑作者们总是处在一种走钢丝的状态。既要实现创作意图,又要能使之付诸实施。有的情况下,要作出违心的修改,又是不能不拒绝过于荒缪的要求。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辈们就曾为直苦恼过。这就是城市雕塑作者们的永恒难题。在遇到方方面面的意见和要求时,在深思熟虑之后,一方面要适当尊重对方的意图,另方面又不能过于迁就讨好。必须以艺术质量为前提,从艺术规律出发,加以说服和提高。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审美水平(包括投资方)提高,另方面又不能过分超前,而力求成为廉顾双方,适度超前的作品。但如确系有突破性的构想和设计,不能被接受,作者还是应该有坚定的信念而加以坚持。前述的《巴尔扎克》纪念像被拒绝后,罗丹愤而收回,并退回一万法郎的订金。终于在40年之后,被铸为铜像,屹立在巴黎街头。
(8)创作的困难性。
城市雕塑作品由于所出室外空间而具有宏大的尺度,加上材质的永久性,跨越时代的巨大幅度,内涵的深广,选择位置的险要,而居备非凡的感染力。能造成精神的震撼,心灵的激荡,从而成为造型艺术中最为激动人心、影响最深远的品种。同时,也是客观限制最多,要求最严,创作难度最大的一个品种。但是,反过来说,搞城市雕塑虽然不如搞室内陈设性作品那么自由,可是却逼迫作者在有限的活动范围中去寻找和探求适合的突破口。在经历了创作的甘苦之后,柳暗花明,绝处逢生,一件富有新意的好作品就诞生了。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城市雕塑的技术
一,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它是石雕中最基本的技法。
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同时要求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与和谐,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
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所以圆雕对石材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从长宽到厚薄都必须具备与实物相适当的比例,然后雕师们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圆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大型的圆雕作品,还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待修订守“泥稿”后,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确保雕品的各个部件都能条例严格的比例要求,然后再动刀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雕的题材不断拓宽,石雕技法也不断丰富发展,在圆雕技法的基础上,出现镂雕、链雕。在表现内容上,也由独立的个体发展到人物、动物和山水等相结合的大型群雕,这就使得圆雕从技法到作品内容都更加丰富和完善。同一件圆雕作品,往往是圆雕、镂雕、链雕等多种技法融会贯通。
二 ,浮雕与透雕
浮雕是在石料上面雕刻,使物像凸起的雕刻技法。它与圆雕最大的区别是,浮雕只从前方位表现物像的“半立体感”,后方位或贴在石料上,或根据石料层情况简略雕刻。要凸起物像,自然要铲去非物像的部分,如果铲去非物像部分的深度浅,那凸起的物像就也浅,这样的雕作就称为浅浮雕,反之则称为高浮雕。高浮雕比较接近圆雕。
浮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继圆雕之后出现的一种装饰性的雕刻技法,多刻于石壁或木柱的表面,如刻于北魏太和十八年的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佛龛的石楣上的浮雕、陕西西安唐太宗昭陵六骏浮雕等。
寿山石的浮雕始于明、清时期寿山石砚四雕和印章方柱的四面,虽然因为材料的缘故,在体积上和中国历代的浮雕作品相比,悬殊很大,但是中国传统的浮雕艺术对寿山石的薄意、透雕就是借鉴中国古代寺院、宫殿、亭台楼阁、小桥、村舍等装饰雕刻以及摩崖石刻、砖雕、木雕等技法发展而来的。
浮雕的选材十分讲究石料的色阶分明和石面宽大平整,因此最好选择色层分明薄形石料,利用外层石色雕刻景物,以里层石色作为衬底,形成自然套色。有两层色阶者,可以利用上层石色进行雕刻,下层作为衬底,或在衬底上刻薄意,犹如浮雕与璧画交相辉映。色阶有多层次的,可以用来雕刻高浮雕作品,这样,艺效果就更加理想。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将背面部分进行局部或全部镂空,就称为透雕。透雕与镂雕、链雕的异同表现为,三者都高产有穿透性,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来表现,有单面透雕和双面透雕之分。单面透雕只刻正面,双面透雕则将正、背两面的物像都刻出来。不管单面透雕还是双面透雕,都与镂雕、链雕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镂雕和链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反两面,因此,镂雕和链雕属于圆雕技法,而透雕则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三,镂雕与链雕
镂雕和链雕是圆雕相对独立的雕刻技法,常与圆雕或其它技法相结合,使雕刻作品更富表现力。
镂雕也称镂空,即把石材中没有表现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现物像的部分保留下来。基于镂雕的难度很大,所以从石料挑选、作品布局、刀具配备到雕刻程序等,都与一般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镂雕的石料必须质细性纯,尤其是镂空部分,更不应有裂纹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则容易造成断裂。镂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还需要特制的长臂凿、扒剔刀、铲底刀、钩型刀,以及小锯刺等专用刀具。由于镂雕内部景物的用妯方向的方法来克服操作上的困难,所以镂雕景物的设计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来说,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镂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镂雕的程序是”先外后内“,待外层景物及其他衬景的打坯、凿坯工序全部结束之后,才能进行镂雕。
链雕是用一块石材镂空雕刻出一整条活动石链的雕法,该法源于玉雕,却比玉雕更难,因为石质不比玉质坚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链断石毁。
链雕对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须经过严格挑选、鉴定。一般情况下,质细性坚、纯而无格的寿山石比较合适。在相石构思时,也要特别精心细致。首先要安排好链条的位置,使链条巧妙避过裂纹与砂格。在雕刻时,链条可与其它景物同时打坯,但不能急于穿孔脱环,必须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后,再慢慢进行脱环。
脱环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难度极高。先用小型钻孔,每孔之间略留距离,然后再用特制的小链刀或针钻,谨慎按序,一一脱环,还要用”可回性打样膏“加以固定,待整条链环刻成后,再将胶合的部分用温水泡浸,慢慢脱落。
四, 微雕
微雕,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在的王叔远的《核舟记》,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篆刻边款艺术是微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明清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这方寸之地,用铁笔题书作画,寄托情趣,自娱自乐。及至寿山石成为印章材料之后,寿山石的微雕艺术便也开始出现。清初杨璇、雕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以小字,“西门薄意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刻划上自己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边,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微雕艺术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作品中所刻的文字愈来愈小,内容也愈来愈多。
微雕特别讲究选材,其石材质地要求绝对精纯,容不得有半点砂格和半丝裂纹,因为半个砂点就可能要刻10多个汉字。其次,微雕的刀具也是特殊的细刀,既要尖细,又得锋利。第三,要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刻”。第四,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第五,运刀要稳、准、狠,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统一。
微雕艺术“艺在微”,愈是细微,功夫越精,价值也越高。微雕也是十分讲究画面和章法的艺术,这就是“意在精”。微雕的雕刻师首先要有很深的书法和绘画功底,虽然微雕细微到无法用肉眼辨认,但在放大镜下仍然十分精美,如大幅的书法精品。
五,钮雕
钮雕是专指在印章上部钮饰的雕刻,属于圆雕的范畴,具有丰富的立体感,但它和圆雕相比,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物像小,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二是只表现物像的上方,而不像圆雕那样,需要全方位表现;此外,钮雕的表现内容多是动物,特别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如:螭、狮、龙、虎、辟邪、饕餮等,因此,钮雕也称为“兽钮”。
钮雕的历史是和印章连在一起的,有印才有钮。据有关历史考证,最早的印章始于周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最初的印章是权力和地位象征,是王侯将相、达达显贵的专用品。最初的印钮也十分简单、纯朴,只是在印章上方钻一小孔,用来穿强系结以便携带,因此印钮也称“印鼻子”。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印章在材料和钮饰上,根据使用者不同的权位和官衔,出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如秦时的官印,除了用金、银、铜等质料原不同来区别官爵的高低外,还在印钮的装饰上加以区别。到了汉代,皇帝用玉玺虎钮,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及左右将军则用金印龟钮,傣禄二千石的官,则用铜印象钮......此后,历代王朝,上至君王下至各品官员所用印钮,以职位高低,多为螭、狮、龙、凤、虎、辟邪、饕餮、麒麟、驼、鸟、鳌、熊、蝙蝠以及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动物。
园林史
百科名片
园林史是阐释园林的渊源,演变,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论述物化为园林的外在形态,风格,体系,蕴涵着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社会哲学思想,观念,审美需求,政治影响,造园思想流派内在的认识,通过和运用历史的社会结构,经济组织,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积淀的造园实践方法与经验表现;论述人类生存有形环境,无形环境活动的现象分析的园林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生存环境活动的足迹,追求与体现,折射着人类创造理想生存环境的巨大努力,是文明的载体.为现代园林景观,环境建设提供历史借鉴,思想理论,分析方法,要素运用,传承警示与发展"走向真实必由之路"的依据.
目录
园林发展的四大历史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信息文明阶段
园林史的现实意义
园林发展的四大历史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信息文明阶段
园林史的现实意义展开
园林发展的四大历史阶段
世界园林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四大文明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人类树巢而居,茹毛饮血,巢穴而居,采集渔猎.人类对大自然环境的被动适应状态,在生存演化过程中,人类被动植物的形态,色泽等外观特征所吸引并有了心灵感应,赋有生命意义,有了动植物崇拜.原始文明后期,人类农业和聚居的部落,园圃种植,鸟兽养殖.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届有了果园,菜圃,畜养鸟兽场所.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园林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其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为:种植,养殖,观赏不分;为全体部落成员共管共享;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农业文明阶段
距今大约1万年前,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农业的长足发展,人类进入了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阶段,果园,菜圃,兽场亦分化为供生产为主的果蔬园圃和供观赏为主的花园,猎苑.伴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城镇,国都和手工业,商业,使建筑技术不断提高,为大规模兴造园林提供了必要条件
自然地域,文化体系演化形成世界园林体系.文化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种族,宗教,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系统,历史地理和文化交流等,尤其以自然地域,种族,宗教文化,语言文字系统影响最大.
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为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三大体系.
*欧洲园林体系
欧洲园林,又称为西方园林.主要是以古埃及和古希腊园林为渊源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两大流派,以人工美的规则式园林和自然美的自然式园林为造园风格,思想理论,艺术造诣精湛独到.
欧洲园林覆盖面广,它以欧洲本土为中心,势力范围囊括欧洲,北美,南美,澳大利亚等四大洲,对南非,北非,西亚,东亚等地区的园林发展和当代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欧洲园林的两大流派都有自己明显的风格特征.规则式园林:气势恢宏,视线开阔,严谨对称,构图均衡,花坛,雕像,喷泉等装饰丰富,体现庄重典雅,雍容华贵的气势.
自然风景式园林取消了园林与自然之间的界线,将自然为主体引入到园林,排除人工痕迹,体现一种自然天成,返璞归真的艺术.
*伊斯兰园林体系
伊斯兰园林,是以古巴比伦和古波斯园林为渊源,十字形庭园为典型布局方式,封闭建筑与特殊节水灌溉系统相结合,富有精美细密的建筑图案和装饰色彩的阿拉伯园林.
伊斯兰园林以幼发拉底,底格利斯两河流域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中心,以阿拉伯世界为范围,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以印度,西班牙中世纪园林风格最为典型,对世界各国园林艺术风格的变迁有很大的影响力.
伊斯兰园林通常面积较小,建筑封闭,十字形的林阴路构成中轴线,全园分割成四区.园林中心,十字形道路交汇点布设水池,象征天堂.园中沟渠明暗交替,盘式涌泉滴水,又分出几何形小庭园,每个庭园的树木相同.彩色陶瓷马赛克图案在庭园装饰中广泛应用.
*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园林尊崇与自然和谐为美的生态原则,属于山水风景式园林范畴,以非规则式园林为基本特征,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自然和谐,浑然一体,涵蕴人伦教化,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
中国大陆三面环山,一面濒海的独特的地理环境,长期的中央集权,礼仪制度和农业本位文化,文明远远高于世界诸国文化,以泱泱大国自居,小视四方,中国园林自诞生以后,在自己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下自我发展.从其独到的创世纪说到三代时期的囿,秦汉时期的苑,魏晋六朝的自然山水园林,唐宋时代的全景式写意山水园林,最后达到明清时代浓缩自然山水,以小见大的高度象征性写意园林阶段.从明朝中期始,私家园林逐渐分化,先有江南园林脱颖而出,北方园林接踵其后,岭南园林增其华丽.三大区域园林相互影响,相互兼容,使中国园林的类型和风格不断拓展与深化,中国园林不像欧洲园林那样,风格剧烈复合变异,而是不断传承发展,以东方独有的文化及造园思想理论甚至影响西方.
中国园林特点主要有: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中国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惟其如此,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并伦理化,道德化,园林要素与之结合意蕴其中,尤为突出.
2).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与自然和谐为美 中国园林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阴阳五行说"被誉为世界最早的生态学,建筑能够把地域自然与山,水,花木,鸟兽等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中轴对称的规整式构图于宫室寺观建筑,却天工人巧,为中国园林建筑的特殊形式.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 "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为美"的哲理境界.
3)中国园林漾漾充溢着诗情画意;拥有着独具魅力的意境创造
中国园林影响了汉文化体系,也深深影响了日本.
佛教从我国传入日本,特别是汉化的禅宗传入日本后,与日本特色的神道教融合,形成了日本特色:追求精神上"净,空,无"的禅文化,成为突破中国园林形式的切人点.日本早期"枯山水,除选用砂,石之外,还含有小块地被植物或小型灌木,如修剪整齐的黄杨,杜鹃等.后期的"枯山水园"竭尽其简洁,纯净,无树无花,只有几尊自然天成的石块,满园耙出纹理的细砂,凝聚成一方禅宗净土."茶室庭园"则显示出极精致,极正式的氛围,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发展为"茶道",庭园布设精美的石制艺术品,主人石,客人石,刀挂石,石灯笼,石水钵等,逼真磊落,不带一点世俗尘埃,表达了日本人对"纯净,空寂,无极"境界的追求.
纵观日本园林的历史演进,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至远至深,尽管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造诣,甚至反过来影响中国园林,但它最终并没有脱离中国园林体系.工业文明阶段
无信息文明阶段
促进了公共园林,公共绿地,城市与生态景观的艺术发展,促进了人类任何"工程"与自然生存环境景观活动的艺术思考.
文化多元化,全球一体化的当代,人类环境建设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理论思考,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深入人心.
园林史的现实意义
一部人类园林史,记载人类对自我生存环境的内生自省的认知足迹.古老中国以其与自然和谐为美的生态法则的博大和诗情画意,昂首世界前列.西方内省历史的自我批判,也走到了世界的前沿.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从园林到现代景观,环境设计,同其它文化一样,是在传承,吸收,借鉴,融合的历史氛围里走到了今天.借鉴中外园林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与教训,继承弘扬人类的优秀园林文化,为我国环境园林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是亟待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离开自然和人文的生态环境,就没有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没有民族共同体的兴亡和延续!当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回首之时却发现没有了历史,农业社会不会规划,历经工业社会警醒之后的文明社会却理应规划.环境建设理应是其自身的褒奖!"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城市发展史》刘易斯·芒福德).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要有严格的自尊,愈严格愈自尊,自尊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参天之树必有老根,怀山之水必有共源".其文化情怀和文化自尊,形成民族团队血缘的,地缘的"家乡","家园".文化无需再争取什么优势文化,自身文化就是精神王牌!
园林在泛艺术的当今信息时代,已从属于环境设计,无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的园林环境教育,专业思想意识的哺育都应是第一位的,他们的未来肩负着有形,无形环境保护,建设并留给后人的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技能已退居其次.尊重学科特质,政治素质不能取代专业素质,技能标准不能教条地度量专业标准,否则"建设"可能就是破坏!历史是一面镜子.环境设计应根据自然生态,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意义属性;综合历史意见,时代意见,才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环境建设理论并指导实践;才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园制宜.现代是过去和未来的合金.园林,环境史论理论应是专业环境建设者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历史是不能重复的,未来是可以选择的!
草坪学
草坪学是研究各类草坪草、草坪建立、草坪养护管理的理论及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它隶属了草业科学,是草业科学的一个特殊的分支,即将草用于建立特种绿色生物地被。
草坪学涉及广泛的学科内容,如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学、土壤肥料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牧草栽培学、种子学、农田灌溉学、农业工程学、生态学、植物保护学、杂草防治学、运动场管理、娱乐场管理、园林学、园林设计、环境学、美学、微型计算机学等学科,因此,草坪学是将有关基础学科集中运用草坪这一生产综合体的一门应用科学。
草坪学的任务是传授有关草坪的基本理论和草坪草选择、草坪建立、草坪养护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使培养对象具有一定的草坪科研工作能力和建造、养护草坪的实际技能。
从世界草坪科学和草坪业的发展历程来看,草坪始于天然草地是无可置疑的,这点可以从草坪用语源于草原学用语;草坪草源于天然牧草;人工草坪源于天然草地的大量事实而得到证明。
从草坪建立、养护管理的技术手段来看,也与作为特殊生产资料农学范畴的草原极相近似。在内燃机未问世之前,高尔夫球场的修剪是靠绵羊放牧这一点就可说明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
从草坪科研队伍的组成来看,现今的草坪工作者大部分是由草原、牧草、栽培、园艺、园林、植保、农机等方面的人所组成。
从这几个方面,我们认为草坪学是农业科学。具体地讲,草坪学是草业科学的一个分-支,说它是分支,是从其性质、内容和任务来看,应含于草业科学。草坪包括草和土两大部分,处于草业生产中的植物性生产阶段。所不同的是它简于草原畜牧业,它的产品是植物性的绿色植被,而不是动物性的畜产品。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草业简单得多。从内容上看,它主要是草坪的建植和养护管理,因此可以说是牧草栽培学、草地管理学、草原保护学的结合。因而从其内容性质和任务来认识,均包含在现代草原的含义之内。为此,我们总的认识是:草坪学是草业科学的一个特殊分支,我国的草坪工作者应纳入草业工作的范畴。我国的草业科学完全有能力来胜任这个任务,但要搞好草坪工作,还需广大的园林、城市绿化、地被植物、体育运动等工作的协同努力,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和取得更大成绩。
当前,草坪业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草坪科学也还处于年轻的阶段。但是,我们坚信,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我国的草坪业必将迅猛发展,我国的草坪科学也将得到迅速提高而跃入世界的先进行列。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来迎接我国草坪业兴起高潮的到来。
水景喷泉
百科名片
   喷泉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喷泉设备已经十分先进,各种音乐喷泉、程控喷泉、激光喷泉已经层出不穷,变化多端。规模可大可小,射程可高可低,喷出的水,大者如珠,细者如雾,变化万千,引人入胜。
目录
简介历史欧洲其他中国中国现代
简介历史欧洲其他中国中国现代
展开
简介
喷泉,使静水变为动水,使水也有了灵魂,又辅之以各种灯光效果,使水体具有丰富多彩的形态,可以缓冲、软化城市中“凝固的建筑物”和硬质的地面,以增加城市环境的生机,有益与身心健康并能满足视觉艺术的需要。大型城市广场中的人工动态喷泉,也多来自自然的种种水态,如瀑布、叠水、水帘、溢流、溪流、壁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各种喷泉真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几乎达到了人们随心所欲创造各种晶莹剔透、绚丽多姿动态水景的程度。喷泉在当今时代,已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历史
欧洲
喷泉起源很早,公元前6世纪在巴比伦空中花园中已建有喷泉。古希腊时代就已由饮用水的泉逐渐发展成为装饰性的泉。有一种说法认为,喷泉起源于伊斯兰国家的斋戒沐浴给水方法。在伊斯兰园林中,喷泉或沿轴线布置,或作为局部构图的中心。文艺复兴时期喷泉技术有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喷泉多与雕像、柱饰、水池等结合造景。有名的喷泉如意大利伊斯特别墅的著名“百泉步道”和莱恩脱的喷泉水渠。7-18世纪,喷泉在欧洲城市盛极一时。著名的如法国凡尔赛宫的太阳神喷泉,俄国彼得宫的带雕像群的大瀑布喷泉。罗马有3000多个喷泉,被称为喷泉之城。其他
也有一些寓意很深的喷泉小品,如布鲁塞尔的于廉喷泉。它刻画了一个正在聚精会神地撒尿的孩子,相传敌军侵占布鲁塞尔后要炸毁城里的珍宝馆,小于廉发现燃烧着的导火线,急中生智,朝导火线撒了一泡尿;珍宝馆保住了,小英雄却壮烈牺牲。为了表彰他的功绩,1619年建造了这个喷泉。到20世纪,喷泉发展成为一种大型水雕塑,用水柱构成各种形态。如日内瓦莱蒙湖上耸入云表的大喷泉,建于1958年,它用两台1360马力的水泵,将水喷到145米的高空。夜晚,巨型探照灯照射着银色水柱直划夜空,景色壮观。英国伦敦的诺姆甲堡喷泉,高2.7米,由一个造型优美、形状不规则的金属壳体构成,在壳体边缘喷射出两个水的曲面造型。壳体的底部可以转动,喷水的压力可以调节,能形成多姿多彩的水造型。美国西雅图的一个喷泉,由两根粗大的不锈钢弯管组成,水由沿管壁安装的很多小喷嘴喷出,造成实体水柱的感觉。它的喷水量由人工控制,能形成富有雕塑味的水造型。现代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各种自控喷泉。日本的“会跳舞的喷泉”、美国的“华尔兹舞喷泉”,在彩色灯光的照射下,水花能随着音乐的旋律翩翩起舞。法国巴黎的德方斯广场上,有著名的“阿加姆”音乐喷泉,建于1980年,66个喷头呈“S”形布置,喷出1-15米高的水柱,能表演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佩潘和阿乐纳德合作的《水上芭蕾舞曲》等十多个精彩节目。随着音乐的变化,水柱有时轻歌曼舞,有时又挺拔高耸,在绚丽多彩的水柱间还配有鲜艳夺目的火花。火花是由特制的火花喷射管喷出的,与水花交织在一起,景观奇妙。日本的水力喷射动物园,在一个直径10米水池内,安装着6036个旋转的喷头。它们能喷射出老虎和狮子搏斗、老鹰和羚羊厮杀等奇妙的场面。这些喷泉多是利用电脑控制水、光、音、色,使喷泉艺术进入崭新的时代。中国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力求清雅素静,富于野趣。在园林理水方面重视对天然水态的艺术再现。对于人工造成动态水的喷泉应用较少。《汉书·典职》记载:在汉上林苑中有“激上河水,铜龙吐水,铜仙人衔杯受水下注”的设施。《贾氏谈录》记载:“唐代华清宫御汤池中“有双白石莲,泉眼自瓮口中涌出,喷注白莲之上”。《洛阳名园记》记述董氏西园中有水自花间涌出。有的水景保存至今,如建于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杭州黄龙洞的黄龙吐水。18世纪,西方式的喷泉传入中国。1747年清乾隆皇帝在圆明园西洋楼建“谐奇趣”、“海晏堂”、“大水法”三大喷泉。“大水法”的中央水池中有十只铜狗,口中齐射急流,直指铜鹿,称为“猎狗逐鹿”。在“海晏堂”,有身穿罗汉袍的“十二生肖”像,每个生肖都能喷水,用以报时。这是由人工操纵的提水机械──龙尾车扭水旋转上升,形成高位水,由机械控制,每隔一个时辰(相当两小时)由十二生肖依次喷水,到正午时分,十二个生肖同时喷水。中国现代
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先后在北京的双秀园、天坛公园等和城市广场中建造了时控喷泉、彩色声控喷泉、可移动式喷泉和微电脑控制的音乐喷泉。
假山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假山英文名称:rockery定义:在园林和住宅的庭园内人工堆砌的石景。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旅游资源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假山是园林中以造景为目的,用土、石等材料构筑的山。
目录
定义简史在造景中的功能创作原则种类假山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传统假山的技法国外假山现代园林假山相关书籍同名唐诗
定义简史在造景中的功能创作原则种类假山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传统假山的技法国外假山
现代园林假山相关书籍同名唐诗
展开
定义
词目:假山
拼音:jiǎ shān
词义:
园林中用石块(大多是灵璧石)堆砌而成的小山。
园林中以造景为目的,用土、石等材料构筑的山。
基本解释
[rockery;rock garden;artificial hill] 园林中用石头堆砌而成以供欣赏的小山
详细解释
园林庭院中人工迭石而成供观赏的小山。
《史记·孝武本纪》所载汉武帝 于 太液池 筑三神山,即假山之类。 唐郑谷 《七祖院小山》诗:“ 峨嵋 咫尺无人去,却向僧窗看假山。” 宋司马光 《涑水纪闻》卷二:“王尝作假山,所费甚广。” 清孙枝蔚 《园中作》诗:“小树初栽将伴老,假山久玩欲同真。”
简史
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
中国在园林中造假山始于秦汉。秦汉时的假山从“筑土为山”到“构石为山”。由于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和山水画对园林创作的影响,唐宋时园林中建造假山之风大盛,出现了专门堆筑假山的能工巧匠。宋徽宗于政和七年(1  假山
117),建艮岳于汴京(今开封),并命朱力用“花石纲”的名义搜罗江南奇花异石运往汴京。自此民间宅园赏石造山,蔚成风气。造假山的手艺人被称为“山匠”、“花园子”。明清两代又在宋代的基础上把假山技艺引向“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阶段。明代的计成、张南阳,明清之交的张涟(张南垣)、清代的戈裕良等假山宗师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使假山艺术臻于完善。明代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关于假山的论述。现存的假山名园有苏州的“环秀山庄”、上海的“豫园”、南京的“瞻园”、扬州的“个园”和北京北海的“静心斋”、中南海的“静谷”等。
在造景中的功能
假山具有多方面的造景功能,如构成园林的主景或地形骨架,划分和组织园林空间,布置庭院、驳岸、护坡、挡土,设置自然式花台。还可以与园林建筑、园路、场地和园林植物组合成富于变化的景致,借以减少人工气氛,增添自然生趣,使园林建筑融汇到山水环境中。因此,假山成为表现中国自然山水园的特征之一。
创作原则
假山艺术最根本原则
“有真为假,做假成真”。大自然的山水是假山创作的艺术源泉和依据。真山虽好,却难得经常游览。假山布置在住宅附近,作为艺术作品,比真山更为概括、更为精炼,可寓以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有“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的魅力。人  假山
为的假山又必须力求不露人工的痕迹,令人真假难辨。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一脉相承的假山,贵在似真非真,虽假犹真,耐人寻味。
假山的主要理法
相地布局(即选择和结合环境条件确定山水的间架和山水形势),混假于真;宾主分明;兼顾三远(宋代画家郭熙《林泉高致》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依皴合山。按照水脉和山石的自然皴纹,将零碎的山石材料堆砌成为有整体感和一定类型的假山,使之远观有“势”,近看有“质”和对比衬托,包括大小、曲直、收放、明晦、起伏、虚实、寂喧、幽旷、浓淡、向背、险夷等。在工程结构方面主要技术是要求有稳固耐久的基础,递层而起,石间互咬,等分平衡,达到“其状可骇,万无一失”的效果。
种类
假山按材料可分为土山、石山和土石相间的山(土多称土山戴石,石多称石山戴土)﹔按施工方式可分为筑山(版筑土山)、掇山(用山石掇合成山)、凿山(开凿自然岩石成山)和塑山(传统是用石灰浆塑成的,现代是用水泥、砖、钢丝网等塑成的假山。按在园林中的位置和用途可分为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室内山、壁山和兽山。假山的组合形态分为山体和水体。山体包括峰、峦、顶、岭、谷、壑、岗、壁、岩、岫、洞、坞、麓、台、磴道和栈道﹔水体包括泉、瀑、潭、溪、涧、池、矶和汀石等。山水宜结合一体,才相得益彰。
国外假山外国园林也布置有假山。古代的亚述喜用人工造小丘和台地,并把宫殿建在大丘上,把神庙建在小丘上。日本很重视用假山布置园林。在山石命名和位置安排方面,受佛教的影响。欧洲一些国家在植物园中开辟的岩生植物园,以岩生植物为主体,用岩石和土壤创造岩生植物的生长条件,还在动物园中造兽山以展览动物。
经常使用的天然石材有这么几种:
中国园林中的假山,最常见的是土石山。土石山的一种是土山带石,即在以土为主堆成的假山上,或在山坡上,半露岩石,犹如天然生就;或在山脚,用垒石护坡等。另一种是石山带土的假山,“但以石作主而土附之”,在江南园林多见。假山中还有纯粹的石山,常置于庭院内、走廊旁,或依墙而建。选择堆叠假山的石块,是非常重要的。叠山石最有名的,有湖石类的太湖石,以产于太湖洞庭山消夏湾者为最优;还有黄石,最好的产于常州黄山。山石的“石形、石质、石纹、石理,皆有不同,”所以,要按照所构筑园林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去取。
假山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
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在造园中掇石叠山被列为造园的第一要素。由于私家园林空间的局限性,这就要求造园者充分利用空间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
水以山为面,水得山而媚;山者,天地之骨也。因而,造园必须有山,无山难以成园。自然园林往往选址于自然山水佳境,外借自然山林成景;私家园林往往建在村镇人口密集之处,无山水可借,只得掇石叠山。因而,私家园林往往在不太大的空间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有不落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咫尺之地,创造出“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故山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五大要素之一,五大要素(叠山造景,理水造景,建筑造景,花木造景,动物造景)。正如计成所说:“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园冶》卷一)。
正是这些特性,才表达出园林中山景的无穷魅力。作为园林中独特一景——山景,与水景一样有着它独特的观赏价值。从我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无一例外的都有假山的堆筑,石质假山和土质假山的堆筑,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自然式园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造形多样,易于和周围景物协调统一,同时它灵活,巧于变化,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增加了园林空间和层次感。假山堆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园的景观。假山堆筑与风景园林的关系是值得每个设计者和造园家耗费精力、气力去追求、探讨的课题。
传统假山的技法
假山的叠石技法(或称手法),因地域不同,常将其分成北、南两派,即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流派和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流派。其实北京假山自古多“自吴人垒”(朱尊彝句),大多受江南叠山匠师的影响,如清初的李渔,张涟、张然父子都属江南人氏,并在北京留有假山作品。尤其张涟和张然父子流寓京师,专事假山,名动公卿间,清初王士祯《居易录》云:“大学士宛平王公、招同大学士真定梁公、学士涓来兄游怡园,水石之妙有若天然,华亭(现上海松江)张然所造也。然字陶庵,其父号南垣,以意创为假山,以营丘、北苑、大痴、黄鹤画法为之,峰壑湍濑,曲折平远,经营惨淡,巧夺化工。南垣死,然继之。今瀛台、玉泉、畅春苑皆其所布置也。”从此其后人在北京专门以叠假山为业,人们称之为“山子张”,并祖传有:安、连、接、斗、挎、拼、悬、剑、卡、垂“十字诀”。又流传有“安连接斗挎,拼悬卡剑垂,挑飘飞戗挂,钉担钩榫扎,填补缝垫杀,搭靠转换压”的“三十字诀”。江南一带则流传为叠、竖、垫、拼、挑、压、钩、挂、撑等“九字诀”。其实其造型技法大致相同,都是假山在堆叠过程中,山石与山石之间相互结合的一些基本形式和操作的造型技法。
国外假山
外国园林也布置有假山。古代的亚述喜用人工造小丘和台地,并把宫殿建在大丘上,把神庙建在小丘上。日本很重视用假山布置园林。在山石命名和位置安排方面,受佛教的影响。欧洲一些国家在植物园中开辟的岩生植物园,以岩生植物为主体,用岩石和土壤创造岩生植物的生长条件,还在动物园中造兽山以展览动物。欧美现代园林中出现不少用水泥或钢化玻璃等材料塑成的假山。
现代园林假山
现代园林假山的发展与古典园林假山不同,呈现了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 古典假山限于石材及施工技术条件等,在景观的创作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现代施工技术及人造石材料的发展逐渐使创造多变的、丰富的山石景观成为可能。特别是对于大规模、大体量石山的创作,可  人造假山
从自然地貌形态特征及组合特点中吸取到创作的灵感。利用水泥、灰泥、混凝土、玻璃钢、有机树脂、GRC(低碱度玻璃纤维水泥)作材料,进行“塑石”,正在现代园林中兴起。塑石的优点是造型随意、多变,体量可大可小,色彩可多变,重量轻,节省石材,节省开支具有现代气息的塑石作品。特别适用于施工条件受限制或承重条件受限制的地方,如屋顶花园。缺点是寿命短,人工味较浓。解决这个缺点,可用少量天然石材与塑石配合进行造型设计,用植物进行修饰,真中含假,假中有真,既节省石材,又减少了塑石的人工味,不失为一种良策。随着科技日益进步,塑石材料、技术在不断的改进,塑石定会更加贴近天然山石本色,达到“假”石宛如“真”石的境界。
一、《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丛书--叠石造山的理论与技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 方惠
该书作者是老一代的假山从业者,作者从叠石造山本体技法人手,就叠石造山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从它的演变形成,到它的创作方法、过程、特点、规律、艺术审美欣赏以及它与其他山水造型艺术的互通性、自律性等等,郡一一做了分析。书中强调了叠石造山技艺才是中国造园艺术中的根本大法,只有掌握叠石造山技艺才能进入中国造园艺术的堂奥。该书的偏重于真石假山的堆叠技法,对提高真石假山的堆叠技巧具有实际意义。
二、《中国园林假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毛培林
主要内容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山石史话,第二章是名山名园、名石,第三章是假山施工技艺、第四章是叠山名家、第五章是现代园林中假山的应用与发展、第六章是岩石地貌景观及其在园林中的艺术再现,第七章是假山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作为国内的第一本假山专著,对假山行业具有指导意义。
同名唐诗
假山并序
杜甫
【题解】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时杜甫当在陈留郡。诗前序文说,天宝初年,身为南曹小司寇的舅舅在作者舅母的堂前垒土作假山,一筐土能垒起一尺高,用来代替朽木放置焚香磁瓯,磁瓯十分安稳。又在假山旁边栽种慈竹(慈竹又称“子母竹”,因竹节多分枝,如子母相依,故称),用竹林遮盖几座假山,小山幽雅,有世外之精致。于是作者诗兴昂然,写了此诗。诗中描写了假山的美好意境,读来令人神往。(摘自《杜甫诗全译》,韩成武、张志民编。河北大学出版社。)
【原序】
天宝初,南草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磁瓯,瓯甚安矣。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嶔岑婵娟,宛有尘外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
【原诗】
一匮功盈尺[1],三峰意出群。
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
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
惟南将献寿[2],佳气日氤氲。[3]
【注释】
[1]匮:通“蒉”,土筐。
[2]《诗·小雅》:“如南山之寿。”后用为人祝寿之词。南朝陈张正见《御幸乐游苑侍宴》:“愿荐南山寿,明明奉万年。”
[3]氤氲:音(YIN YUN)均一声,烟气茂盛。
【译文】
一筐土就能使山长高一尺,三座小山意态超群。望过去仿佛是野外的真山,幽深之处几乎要生出云雾。慈竹的春阴覆盖着他们,香炉的晓烟分布其间。由于他们要像南山一样为祖母献寿,所以佳气一天比一天显得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