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增长模型:学生获奖论文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17:35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学生获奖论文:大河之南
黄河之水天上来。滔滔黄河水冲出崤山群峰后,沿中条山和太行山东麓折向东北,不知经历了几世几年,在中原地区划出了一个巨大而优美的河套。又不知经过了几世几年,一个群落聪明地选择了这个河套,依靠在大河的南岸开始了无声而漫长的生长。
洹水之滨。
这个学会写字,学会记录自己历史的民族从洹水之滨出发,散向更为广阔的区域,他们所写的文字,后来被称为“汉”字,他们所代表的族群成长到更加强大,被称作“华夏”“中华”“China”。
河南文字走过的印迹正是中华文字驶过的车辙。
相传,在中原大地上,仓颉造字时天地震动,“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创造成了人类历史上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从此,一个有着文明历史的民族便插上了文字的翅膀,文明也因此得到了永生。
如果没有河南发现的甲骨文,或许没有几个人知道河南安阳小屯村。但如果没有河南发现的甲骨文,中国历史将出现一大块无法填补的空白。清朝时一本名为《铁云藏龟》的著录的编出,开启了中国一门独特的学科——甲骨学,也揭开了殷商时代璀璨文化的神秘面纱。
在中国文字史上,仓颉或许只是个传说中的人物,但李斯却是一个真实的“仓颉”。这个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字体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李斯作《仓颉篇》,将3300个字编成四字一句的歌谣,句与句之间都选用不同的字,尽量做到不重复,并且琅琅上口,将战国时流行的文字统一于小篆。或许与小篆相比,大篆更显得雍荣华贵,每一个字都复杂得如同一朵盛开的牡丹,但李斯将这朵牡丹变成了一朵简洁清丽的梅花,在后来在文字发展历史上小篆的作用更是不容置疑。
后来,文明从秦代的“焚书坑儒”的严酷冬天里复苏,直到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文化的大繁荣时期——汉朝的来临。而《说文解字》便在这文化繁荣的背景下,诞生于河南的召陵人许慎之手。他的全部伟大成就,就在于《说文解字》这一部书。他一生似乎也没怎么离开过他的河南家乡,但他遍搜全国各种字体的汉字,介绍它们的造字方法,分析每个汉字的形、音、义、结构。这给我们研究汉字源流、变化提供了绝好的材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本《说文解字》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史。
千百年来,中国人用汉字记录了民族历史上的荣耀和耻辱、欢乐与血泪,汉字对于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贡献是难以书尽的。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与中国汉字的发展、与河南有关。纸与印刷术之于文字,犹如思想的两翼,越过时空的鸿沟代代相传。文字的发明促进了书写,书写带出了书籍,书籍的扩张带来了纸的发明,而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催生了印刷术,而印刷术带来了更多的书籍,从而带动了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3000多年前,“洹”字因被刻写在甲骨上而保留到今天,3000年后的中国人,只要在计算机键盘上按照五笔输入法,轻轻敲击i/g/j键,立即会出现这个“洹”字,如果再按一下复制,将会出现无数的“洹”。由此,“洹”字获得了现代意义上的永生,就如汉字的永生一样。今天用计算机书写“洹”字的人,正是一个大河之南人的后裔——王永民。诞生于河南的汉字最后在一个河南人手上获得再一次的新生,这或许正是天意的安排。
世界上许多文字都死了,只有汉字不死。汉字因河南而生,依河南而长。汉字至少活了四五千年,河南也因此辉煌了四五千年。
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或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佉卢文,这些文字都没有延续下来,随着依靠它们表达的古文明的衰落、消失而走向死亡。
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庞大、繁杂、美丽而丰富。从某种程度上说,汉字就是河南文化的一幅写真画,一个个文字背后的故事,联缀成了这个部落的一部心灵史。
汉字带着我们远古祖先的智慧和情感,承载着现代人的骄傲与自豪,流淌在每一个河南人的血脉中,他们一定有着无可动摇的河南情怀和亘古不变的河南心。
教师点评:
关于河南文化,可写并且值得写的东西很多。河南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之美称,且曾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次小论文我安排了十几个学生尝试着写,但他们的选材多局限于河南的戏曲、文化景点等,没有什么新意。这篇文章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大胆的。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对于初涉写作的中学生来说本身就很有难度,而张訸敢于从谈文字入手谈河南文化,绝对是选择了极大的挑战。文字的领域距离学生的生活是很远的,但在张訸的这篇《大河之南》中,我们却能很清晰地透视出中国文字发展和河南的渊源。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
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契刻符号在河南;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生在这里。”
这是徐光春书记发表在《河南日报》的一篇文章中谈到的关于“文字与河南”的两段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河南在中国汉字发展和研究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回观张訸的文章,我们看到,她独具匠心,把这些与河南有关的文字发展史上的点点滴滴,用美妙的语言连缀了起来。读罢文章,我们的感觉正如她论文最后所说,“汉字就是河南文化的一幅写真画,一个个文字背后的故事,联缀成了这个部落的一部心灵史”。( 指导教师  张莉)
学生获奖论文:试析太极拳对当地文化的带动作用
[内容简介]
太极拳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数百年来被几代人传承、发扬。广大习拳爱好者在学习传统套路拳的同时,常到陈家沟寻根拜祖,这也带动着当地文化的发展。本文就此问题,探讨太极拳如何更好地在当地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太极拳 陈家沟 文化
太极拳创始至今已有400余年,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瑰宝,它以轻灵自然、松圆雄浑、缜密缠绵、刚柔相济的螺旋运动形式和富有实战性的武术技巧,在世界上闻名遐迩,深受海内外人们的喜爱。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有攻防技击的功能,不仅有观摩游览的欣赏性,而且是开展文化交流的有利形式。积极开展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尤其是带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太极拳与当地文化的渊源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的陈家沟。目前,在社会上流传的太极拳有五大流派,即陈、杨、武、吴、孙式太极拳,究其根源,均源出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创始人是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陈王廷出自武术世家,又喜欢阅读。他依据太极阴阳文化理论,结合道家导引吐纳术和中医经络学,吸取诸家武术之长,创发出一种新拳术取名太极拳。太极拳,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老少皆宜,在海内外广为传播。
太极拳产生于黄河与伊洛河交汇的地方。6000年前,中华民族始祖伏羲氏在此观河水,悟出了世界是个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太极文化。这是太极文化产生的伊始。周文王调整了先天八卦的位置,形成了《周易》。春秋时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调整,编定出《易》。孔子的弟子卜子夏自幼生活在太极文化发源地,又做出《系辞》。《易》和《系辞》成为后来仕人世界观的指南,太极文化在黄河岸边的陈家沟地区盛传不衰。
陈家沟地处中原腹地,所在温县曾是春秋至唐宋期间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在战争、武术的发展上,都是交流汇融的中心地区。因此,陈王廷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各种武术,为吸取诸家武术之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太极拳来源于中原,融合了当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原文化造就了太极拳,太极拳也成就着中原文化。
二、太极拳在当地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思考
太极拳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发展,为当地积聚了丰富的太极拳文化及其相关太极文化资源。如何加强对太极品牌的规划和宣传,充分挖掘太极拳蕴涵着的巨大的经济文化效益,使其为当地文化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目前,太极拳的发展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1.太极文化景点太少,现在的陈家沟能令人驻足的地方太少,除了杨露蝉学拳处和太极拳祖祠,其他没什么可看的。大道两边除了几家出售太极武功服的商店和一家太极中药店外,再也找不到与太极拳文化相关的店铺。
2.太极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还比较缺乏。目前焦作市还比较缺乏正规的教学培训场所,不具备相应的食宿等配套条件,使广大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想来陈家沟学拳却因为生活不便等因素而产生消极心理。
3.太极拳产品及太极文化产品有待创新。太极拳产品品牌繁杂、分散,相关产品不足,形不成规模效益,缺乏高知名度的国际化大品牌,无法满足世界范围内对太极文化相关产品的需求。
4.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由于焦作市在涉及太极拳文化的各个领域还存在各显神通的特点,缺乏统一规划、统一营销和整合资源机制,因而没有形成合力的效果。
三、积极开发太极拳产业,带动当地文化繁荣发展
2007年,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温县考察工作时,对太极拳文化提出了殷切的要求:“挖掘好、开发好、弘扬好,有规模、有效益”。2009年,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陈家沟太极拳塑造成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为发挥太极拳对当地文化的带动作用,笔者认为应关注以下几点:
1.焦作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享有“太极故里”的盛誉,是太极拳的寻根问祖之地,有大量的文化遗存和故事传说,其在太极拳发展中的地位是其它地区所无法替代的。可以通过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整合包括山水旅游、四大怀药在内的其它资源,形成自身特色,使焦作市成为太极文化的朝圣之地、展示之地、体验之地,确立焦作市作为太极文化名城的地位,促进太极文化旅游发展。同时在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中,弘扬和发展太极拳文化的精粹,开发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
2.史料记载,陈王廷创建太极拳,在冷兵器时代不仅仅是用以对抗的拳术,也融合着儒道等多种文化精华,吸纳有中医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暗含中国传统哲学、养生学、医学、美学等。因此,以太极拳为核心,发展体育健身、养生保健、影视演艺、休闲度假等太极文化相关产业,深入挖掘太极拳的内在潜质,使太极拳成为闪光的民族文化品牌。
3.创设太极拳国际认证体系、举办国际太极拳论坛、国际太极文化周等活动,加强与国际太极拳界的合作,扩大太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拓展国际市场,着力打造焦作市太极拳文化品牌和太极文化产业品牌,提高焦作市作为太极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太极拳在哪里都可以学,但要详细了解太极拳的历史,真切感受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你就必须到陈家沟来。”陈家沟已经不再单纯是温县的陈家沟、焦作的陈家沟、河南的陈家沟,而已成为中国的陈家沟,世界的陈家沟。因此,充分利用太极拳在国际上的广泛影响,把陈家沟建成一个林木茂密、幽静清雅,使人处处能感受到太极文化之精神气质的陈家沟,将陈家沟打造成世界太极拳“圣地”,吸引境内外游客来焦作体验太极拳文化的无穷魅力,进而带动当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焦作市人民政府网站
2.吴自立.陈氏太极拳拳法与经络运行[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
3.少林与太极[J]2009年1-11期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教师评语:
今年夏天,两年一度的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成功举行了,焦作市又迎来了一次太极盛宴。
“太极拳既是中国传统武术园地中的艳丽奇葩,又是凝聚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璀璨明珠,它的根深深扎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国传统健身学、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美学等多学科的广袤沃土中,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产物。”这一产物源出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我们生活在这一片沃土上,在这个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社会潮流中,如何让我们本土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是每位市民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该生通过对太极拳的学习、了解,对太极拳与本地文化的渊源产生浓厚的兴趣,认为是“中原文化造就了太极拳,而太极拳也成就着中原文化”,由此想到了太极文化对本地文化的带动作用,并引发思考,总结了目前太极拳及太极文化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几个方面,同时针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太极拳对本地文化经济的带动作用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倡将陈家沟打造成世界太极拳的“圣地”,进而带动本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整篇论文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语言朴实,问题分析层层深入,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中学生对中原文化的热爱与关心,对发展本地经济文化的高度关注,更能看到一个中学生虽不成熟但很认真的探索与思考。(指导教师:杜晓琳)
学生获奖论文:小小甲骨彰显河南文化
五千年前,轩辕黄帝统一中原,划野分疆。从此,黄土地上诞生了悠远的文明……
五千年前,史官仓颉收集汉字,编排整理。从此,龟背上镌刻下了亘古的传奇……
一个是中华文化的始祖,一个是中华文字的始祖。他们同是中华民族的功臣,为世世代代炎黄子孙所敬仰。他们同是出生于河南,并在这片土地的养育下立下丰功伟绩。
他们是河南的骄傲,是河南的自豪。
巍巍中华 起源发祥于河南
河南是一片因历尽沧桑而散发着神秘气息的土地,河南有着亘古绵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十万年以前。
南召云阳镇发现的猿人臼齿化石,年代与北京猿人相近。在古老的传说中,伏羲女娲就是在中原一带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而事实上,据古书记载,被称为“中华第一大帝”的轩辕黄帝,便是诞生在今天河南郑州的新郑市,并在这里建立都城。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因此河南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曾几度达到鼎盛。
而最令世人瞩目的,即是出土于河南安阳的甲骨文。
甲骨四堂 发掘殷墟古遗产
1899年,甲骨文在安阳小屯惊艳出世,一时间得到了整个世界的高度关注,许许多多的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纷至沓来。其中便有著名的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和王国维,他们锲而不舍地发掘甲骨文,并且潜心研究,成为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并称为“甲骨四堂”。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的卜辞,为最早的书迹。甲骨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已形成系统的汉字。这种字都是用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据统计,迄今殷墟已出土甲骨卜辞约15万多片,记有单字4500个左右,其中约有1500个已为学术界识读。甲骨被大量出土和认知使我们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因此说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的珍贵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大大推动了人们对中国历史和古文化的研究,安阳殷墟已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是因为甲骨文的存在,人们确定了商朝历史曾经的真实存在,鼓舞我国的史学家对夏商周三代进行不懈研究;正是因为甲骨文的存在,推动了人们对古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增加了古代各种文献的可信度;正是因为甲骨文的存在,推动了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发展。
古老王朝 透过甲骨来重现
文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写照,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习俗,是这个民族的生活文化的纪实。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也一定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字。只有拥有久远而古老的历史的民族,才会有成熟的文字。而拥有源远的文字文化的民族,必定是饱经了风雨的磨砺和岁月的洗礼的伟大民族!
殷墟甲骨文作为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很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向世人阐释了古老文字的魅力。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甲骨文字形图画性较强,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总觉得,我们老祖先创造的文字体现出了超越国界的文化,因为它形象生动地为我们解释了某些概念和生活的常理,这是任何一种文字都无法超越的。如:(水)、(网)、 (山)、(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甲骨文都是象形字,但它足以证明古老的汉字是独立起源的,还提供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十余亿中国人今天使用的汉字即源自甲骨文。
同时,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 3000 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占卜风之盛。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它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甲骨文对于商代社会天文、历法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确,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根据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出土的甲骨文可以得知,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而对于中国的古老历法来说,甲骨文中仍然有据可查,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上刻着六十干支纪年、月、日,被认为是当时查对日期使用的。这一发现为研究商代历法提供了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足以证明商文明是世界几个主要早期文明之一。可以说,殷墟文化代表了中国商王朝的文化乃至整个青铜时代的璀璨文化!
独具魅力的甲骨文字
甲骨文,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作为历史的载体,作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在世人惊叹的目光中熠熠生辉,同时也对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探索导航。
甲骨文,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它向世界诉说,诉说自己背负的文化;向世界诉说,诉说这片土地上传奇的历史和源远的文化。世人对洹水河畔的殷商文明也有了全新的认知和了解。
时间永不停息地流驶,它伴随一个又一个王朝走向鼎盛,也伴随一个又一个王朝走向覆灭……它带走了曾经的战争的血腥,也带走了曾经的和平的文明,它带走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然而,它却无法带走中华传奇的历史,无法带走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智慧的华夏子孙将所有的荏苒时光以文字的形式镌刻在甲骨上,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甲骨文,是中国历史的载体,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是河南文化的体现!
河南因为拥有上万年的悠久历史而传奇,因为拥有文字之起源“甲骨文”而神秘,因为拥有5000年的悠久文化而美丽!
河南,这片美丽的土地,他屹立于中国中部,向世界讲述着自己的古老文化,同时也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河南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河南文化,不愧为中华的一枝奇葩!
评语: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而发源于中原大地的甲骨文就是汉字的起源。对于大多数高一的学生来说,甲骨文这个词语并不陌生,但是对甲骨文的了解可能就知之甚少了。从这篇小论文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凭借着自己对甲骨文化所产生的浓厚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不断地了解甲骨文。因此在创作时她没有选择河南文化这个大的主题,而是从甲骨文这一具体的典型的文化探究中来感知河南文化的魅力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她能够抓住甲骨文形象性较强的特点去解读中国汉字的起源、内涵及特点,而后又进一步探讨了甲骨文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影响和自己身为河南人对这一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关注。她用小标题的形式清晰地展示了全文的结构与思路,从河南文化这个大的背景中引出了汉字的起源——甲骨文,层层递进,意义深广。同时,从她的文字中,让我感受到了她对生她养她的这片土地的热爱,这种情感贯穿了全文,我看到了一个中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探索精神。当然对文化的探究是无休止的,这位同学对汉字文化的了解还存有很大的空间,我相信凭借她对历史文化的不断探索,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她会获得更多的惊喜。(焦作一中语文组 卢娜)
(本文获得河南省文化小论文评比一等奖)
学生获奖论文:中原文化的奇葩——《易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远古《易经》中的卦辞。流传至今,以其隽永的含义,成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同样,这两句话的来源——《易经》从被创造开始,就以其博大精深、玄妙深奥的哲理给予人们以深刻启迪,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甚至浸透到我们的血液。到了现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又从《易经》中发掘到了新的内涵,《易经》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易经》的起源
传说中《易经》的创始人是被称作“人文始祖”的伏羲氏。伏羲氏在河南陈州当选为部落首领后,就开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探索人世,欲窥天道。经过年复一年的思考与钻研,最终发明了八卦。这当然是传说当中的说法,凭一己之力想要创造《易经》是不大可能的。经过近年来大量的考古发现,这应当是中原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易经》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原地区是《易经》当之无愧的起源地和发展地。这项发明比黄帝统一炎黄部落,比仓颉造字还要早很多年,为我们展现了更加古老的文明。
接着,中国便开始进入了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两朝,到了周文王时代。周文王当时作为西伯侯因得罪商纣而被拘于羑。在狱中,周文王同样也是冥思苦想,把伏羲的八卦演变成了六十四卦,也就是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记载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周易》的内涵。
又到了孔子时期,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他删《诗》、《书》,订《礼》、《乐》,唯独对于《易经》用的是“赞”。他也不光是赞美,还亲自作了一本书《十翼》。《十翼》是对《易经》的注释,就犹如为《易经》添上了翅膀,让《易经》飞起来,易于更多人的理解。孔子的《易经》,又称《易传》,《易经》和《易传》合起来,也可以称作《周易》。至此,《易经》的形式便固定下来了,千百年未变。
《易经》是中原文化捧出来的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易经》的哲学
《易经》虽然博大精深,但是它传递的核心思想是非常朴素,一言以蔽之——阴阳,即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构成的。但这里的阴阳绝对不是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西方的阴阳、黑白、正邪是对立的,互不相容的。但《易经》中的阴阳却是共生在一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谓“独阴不生,孤阳不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正是这种朴素的辩证法,让中国人的思想从此活络了许多,使我们知道,有光的地方必定有黑暗,有好人的地方必定会有坏人,邪恶不可能消灭,正义也不可能灭亡。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知道“乐极生悲”,知道“否极泰来”,知道“害人之心不可有”的同时,又知道“防人之心不可无”。没有别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拥有这样的双向智慧。这是我们长期汲取《易经》智慧的结果,已经融在了我们的人格里。
此外,《易经》在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中,又衍变出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同样继承了《易经》所弘扬的哲学思想。太极图,是最普遍的用图解法来诠释《易经》内涵的图像。它是由两条黑白的鱼构成的圆。黑白两条鱼象征着阴阳,并没有把圆直接分成两半,而是互有盈亏,象征阴阳可以互换。而且黑白的眼睛用白色,白鱼用黑色的眼睛,象征阴阳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构思精巧,浑然天成,汉城甚至直接把太极图放到了他们的国旗上。
发源于河南焦作市孟县陈家沟的太极拳,同样也继承了《易经》的太极拳,同样也继承了《易经》的哲学思想。讲究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可以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作用,又可以用于防身御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并且远播海外,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
三、现代《易经》
如果把“阴阳”理解成“正负”,那么物质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核外电子也就可以理解成物质是由阴阳构成的。
如果把“阴”看作“零”,把“阴”看作“一”,《易经》也就是最早阐述二进制思想的论著。现在计算机系统就是根据二进制零一的原理构成的,也就是说以电脑构成的两络世界组成的最基本元素同样也是阴阳。
这一切绝不仅仅是一个巧合。
1973年戈德伯格提出了生物控制的“阴阳假说”,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其原理就是《易经》的阴阳学说。他认为当时发现的环腺一磷和环鸟一磷,就是人体内的两种对立的调节系统,与中医中的“阴阳”不谋而合,正式确立了这一重要的思想。
而现代电子计算机二进制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布莱尼茨也是受到古老的太极八卦图的启发。1701年秋末,五十四岁的布莱尼茨正为创造乘法冥思苦想,无路可走之际,突然收到了他法国传教士朋友寄给他的“六十四卦图”,顿时受到莫大的启发。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电子计算机这门现代科学具有历史性的贡献。
《周易》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管理学。《易经》讲“三易”,即“简易”“不易”“变易”,这三者也正好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向。
从古老的中原大地发源,《易经》文化历经千年的风雪仍就屹立不倒,焕发生机。它既博大精深又朴素简单,它于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在。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它,它仍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或许不经意间,我们会隐约看到它的背影,但是下一刻它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易经》文化作为古老中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新的时代里,《易经》文化必会发扬光大,照耀世界,成为河南文化及中国文化正冠上璀璨的明珠。
教师点评:
《易经》是我国古老而深邃的经典作品之一,它最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所谓“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据说《易经》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基本上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民族英雄岳飞的诞生地——河南汤阴这个文化名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周易》,悠悠的羑河历经千万年的流淌,早以随着历史尘封的记忆干涸。但就是在这羑河畔上,沉淀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古人类文明,而周易文化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
能够选择《易经》作为写作对象,本来就很大胆,因为关于这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实在是不好选择恰当的角度来展开,而周英男同学却能面向河南文化从《易经》的起源、哲学精神和现代发展结合来谈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在感受《易经》本身的魅力之外,作为一名河南人,我们或许在字里行间深刻地了中原大地的魅力,尤其是继承了《易经》哲学思想的太极拳。既可以防身健体,又可以修身养性,那讲究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智慧力量还在流淌我们河南人的血液中,单就这一点就让可以让我们引以为豪。大凡有成就的名人或者名著,都多少受到过《易经》的影响。比如文豪苏轼、名作《红楼梦》等都有《易经》的深深烙印。《易经》总是以它独有的魅力散发着神奇的魅力,随着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它应经逐步走出了河南,走向了世界,并且和多种学科搭建起了神奇的纽带,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比如,2006年08月26日的“周易文化国际交流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就选择在河南安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本次大会以“弘扬周易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内容涉及周易与哲学、自然科学、管理学、文学、建筑学、环境学;周易与中医学、养生保健;周易相术研究等。
让我们难过的是,有些河南人打着算命,风水幌子的骗子到处招摇撞骗,损坏河南人的声誉,对河南人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但我们相信,在全国上下擦亮眼睛关注中国中部崛起的今天,河南人一定会拿出更大的勇气,重树河南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大好形象!最后,让我们预祝这部集古人智慧之精华演绎出的《周易》能够越走越远,越走越好!(指导教师 王帆)
(本文获得焦作市中学语文学科学生小论文评比一等奖 来源 焦作一中语文工作室)
学生获奖论文:竹林中的真英雄
内容提要:
以竹为媒,引入具有竹一样气节的“竹林七贤”,其中嵇康、刘伶及阮籍为浓墨重彩的三个,他们在山阳活动过,留下了光照古今的传世佳作,古城山阳因其而闻名遐迩。
关键词:竹 嵇康 刘伶 阮籍
竹,向来是以坚贞著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恐怕就是中国文人对竹的概论吧。当历史的齿轮倒转回魏晋的天空,我们会发现,那时的大地被一股黑色逆流所笼罩,同时又有几粒星光在指引着中国文坛的方向,使其不致于坠入黑暗之中。竹林七贤就是这星光中最耀眼的几颗。因为他们曾经在山阳大地活跃过,所以,山阳焦作因其而厚重深沉。他们饮酒嗑药,披发解衣;他们不事权贵,鄙薄圣贤;他们寻仙访幽,吟啸山河;他们放浪形骸,琴瑟为友……穿透千年尘埃,只为追寻他们的身影,看破风起云涌,只愿走入他们的内心,竹林七贤,一群隐逸山林的狂士,一群把酒释怀的真英雄。竹林凋落,当年坐卧的山石仍然还在,只是琴破人散,他们都成了历史中的过客,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给后人凭吊。
嵇康:一曲人间绝唱
嵇康(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其罪证之一便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
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一个人像嵇康这样精通乐理,竹的俊逸,早已融在了这位名士的音乐中,以至于千年之后的我们,听来仍有一种洒脱,一种清新,一种苍凉。可这样一双弹奏出亘古以来最美曲调的手,却被一种最残暴的方式,扼杀了拨动琴弦的力量。
《魏氏春秋》记载“康临刑自若 , 援琴而鼓”,《晋书》说“顾视日影 , 索琴弹之”,一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嵇康对死的淡然,这才是真正的脱俗吧。竹林的风依旧在沙沙的响,一曲《广陵散》在刑场上响起,它化为了一个梦,在魏晋墨黑的夜空上闪亮。面对屠刀,谭嗣同高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然后引颈就戮。面对敌人,瞿秋白从容言:“此地甚好!”然后含笑饮弹。真正的英雄,面对死亡是何等的相似!翻开《晋书》,跌入嵇康的时代,那时的太阳 , 日落比日出更美 ;那时的生命 , 死比生更亮。
刘伶:醉与醒的挣扎
刘伶,字伯伦,沛国人,"竹林七贤"之一,擅长喝酒和品酒。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刘伶身高仅一公尺四十,不仅人矮小,而且容貌极其丑陋。但是他的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平常不滥与人交往,沉默寡言,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只有和阮籍、嵇康很投机,遇上了便
有说有笑,因此也加入了七贤的行列。
刘伶爱酒,甚至是嗜酒。《晋书》本传记载说,他经常乘鹿车,手裏抱著一壶酒,命仆人提著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见。关于喝酒,竹林七贤里的每一个人都喜欢喝酒,但刘伶却独以酒而闻名,可见他的酒量之多。阮籍爱酒,是因为他被现世所抛弃;嵇康爱酒,是因为他抛弃了这个世界,唯有刘伶只愿醉倒在自己的世界里。刘伶喝酒的方式也是极其豪迈的,伴随着狂饮而来的,自然是行为上的放荡。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刘伶之裤,便成为了他对黑暗最大的控诉。
屈原说“众人皆醉我独醒”,可这“醒”让人付出了多大的代价。面对酒,有人吟出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他何曾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的道理,只是悲痛的心有时需要酒精来麻痹:热烈,痛苦,虚幻,最后只剩孤独。当世界都遗弃了真理,而你却依然捍卫着那份良知,也许,陪伴你的也只有苦酒了,唯有一醉,一醉解千愁。于是,刘伶又醉了,醉了就不愿再醒,一醉千年!
阮籍穷途而哭,而刘伶则坚信世间已无路,才会决绝的说“死便埋我”,这恐怕才是真正的悲凉吧。从刘伶到李白,从李白到鲁迅,这些不堪现世的人都将酒当作了精神伴侣,用杯中之物来释怀,在大醉之后写下自己不屈的脊梁,即使这使他们与现世格格不入,也要赢得精神的胜利。酒,依旧在麻痹一代代曾经清醒的人们。
阮籍:路穷而哭的痛苦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夜中不能寐,坐起弹鸣琴”,别人听到的是琴声的旷达幽静,而阮籍听到的,却是“孤鸿号野外,朔鸟鸣北林”。只因他身处乱世,只因他那颗尚且悲悯的心。当社会堕入血腥,无望之中,人往往有两种选择:要么做一个痛苦的人,要么做一只快乐的猪,显然,阮籍选择了前者。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岐,阮籍的哭,更像是在自嘲,嘲笑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嘲笑自己空有报国情怀,却无施展之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是一种境界,一种像王维那样出生于大唐盛世的半官半隐“诗佛”才具有的情调。而“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才是出生在魏晋夹缝中挣扎求生的文人身临绝境悲不自禁的无奈。阮籍一生都没有做成王维,然而,在他的很多诗中,我们总能看出,某种执着,某种痛苦,似乎隔着悠悠流年在向我们张望,我们似乎能听到历史深处的那一声叹息,压抑,绝望。
那狂醉在竹林中的一群勇士,他们的自尊受不了弥漫在空气中的虚无,他们的灵魂受不了社会的麻木,于是,他们用酒,用诗,用琴音,用裸行,发出对专制的抗议,对黑暗的控诉,那回响在魏晋上空的《广陵散》势必会成为那个时代的记号,埋葬龌龊,下贱,鄙俗,在竹林中寻求解脱。
记住他们的名字,嵇康,阮籍,刘伶,山涛,王戎,向秀,阮咸,他们是曾经照亮中原大地的精神火炬,是他们用泪,用血,甚至是生命诠释了文人的尊严,屠刀已落,广陵不绝,魏晋的天空永远都会有他们的光芒,历史也终会理解他们,承认他们,从黑暗中射出真理的光芒。
教师评论:
河南,作为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灌溉了这里的人才之林。从古至今,从遥远的历史晨曦中走来的夏禹,再到今天感动千万中国人的谢延信,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和风貌无一不透露出河南文化的魅力。而本文所说竹林七贤,曾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他们的狂放,痛苦,哭泣,表现了河南这篇竹林所荡涤出的心灵澄澈,志高意洁,和那份固执,那份对真理、爱国的坚守,以及为了捍卫良知的不屈。李芳悦同学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为我们再现了这些感人的形象,演绎了这种如磐石般坚韧的精神守望。
此外,文中高度体现了作者对河南文化的关注,由竹林七贤之中三人的简介、生平、性格再到对其性格剔透入微的分析,层层深入,条例清晰,结构分明。
首先,题目就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嵇康:一曲人间绝唱。刘伶:醉与醒的挣扎。阮籍:路穷而哭的痛苦。不仅让三人的性格特点在凝练的文字中得以很好的诠释,而且吸引了读者,勾起的对河南文化了解的欲望。同时从写作方法上来看,其精熟于对文章的把握,立意分明,脉络清楚,让人读之酣畅淋漓。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河南文化的特点,抒发感情,但是在其行云流水搬的文字里,力透纸背的评点中,她对于河南文化的热爱和感情也跃然纸上。在对三人形象解剖式的分析后,李芳悦同学饱蘸情感之墨,抒发了对三人的同情和深深的敬仰,体现出了一种对于历史的深度认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上有坚守,有道德,有风尚,模范人物深深的敬仰之情。这种由历史中感悟文韵味,于历史中总结经验,在历史中找到情感共鸣的方法,值得同学学习。
在快餐文化泛滥的今天,李芳悦同学仍能牢牢地将目光锁定于河南文化,积极投身于弘扬河南文化的活动中,忘我地查阅资料,细细咀嚼河南的祖先留下的文化食粮,不随大流追寻这种文化的快节奏,而是慢慢地将自己浸泡在这种精华里寻求自我升华,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芳悦同学的这篇小论文不失为一篇厚重深刻的文章。(指导教师崔新)
(本文获得河南省中学语文学科学生小论文评比一等奖 原文来源 焦作一中语文工作室)
美景美图
精品美文
音乐空间
职场技巧
音画图文
感悟哲理
星座运清
生活百科
史海钩沉
健康常识
书画古玩
网页特效
电脑技巧
在线书架
精美相册

您已阅览  秒   感谢光临
背景音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