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博易大师函数:抗日战争全程回顾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3 17:34:57
',1)">
请选择要邀请的好友
关注此贴相关操作

对不起,您选择关注的帖子数量已到达上限,您可以对已关注的帖子进行取消操作,再进行新的帖子关注操作。


已关注的帖子:


待处理的帖子:

关注此贴相关操作

请选择关注类型
关注帖子回复 关注楼主回复


您当前的功能设置


关注帖子功能设置
请选择接收信息的方式:
短信接收通知信息站内短消息通知信息
短信接收帖子关注信息每月最多为50条短信(全部免费),超出部分以站内消息形式通知。
请选择接收短信通知信息时间:24小时制     为了避免短信发送对您造成打扰,请设置您方便接收短信的时间,最多可设置三个时间,通知消息将在您指定的时间以短信形式发送给您。
如果您选择通过站内消息关注此帖,为了避免过多的关注信息造成对您的打扰,请设置每天通过站内消息接收此帖关注信息的最大量:
限制数量:
短信接收帖子关注信息每月最多为50条短信(全部免费),超出部分以站内消息形式通知。

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页 回复此帖 直接到页

只看楼主高亮楼主只看某人回复关注此帖
汇聚天涯热门小说手机看帖 wap.tianya.cn

『煮酒论史』 [近代风云]抗日战争全程回顾
作者:luoyutiao 提交日期:2008-7-11 17:55:00 访问:62503 回复:546
悲剧的开始
1929年,由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引发资本主义诞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了4年之久,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0%,世界贸易下降了65%。做为资本主义强国,日本也不可避免的被影响到了。据日本农林省发表的经济调查报告,日本农家平均所得由1925年的将近1800元,1928年的1500元,到1931年已降低至600余元,收入减少几达2/3。想想看,一个强盗手里没钱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除了抢好像没有别的更好选择了,而中国的东北则是其最好的目标。如果把中国的版图比作一只昂首挺立的公鸡,从这只公鸡的第三根颈椎以上的绝大部分就是被日本人称为“满洲”的东北。东北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鞍山,抚顺,小丰满依次为中国的钢都、煤都和电都。清一色黑钙土(这种土壤腐殖质含量很高,矿物质养料也很丰富,为肥沃的土地之一)的松辽平原是中国最大的粮食产地。大豆,小麦,高梁,水稻或以数量居全国之首,或因质量名闻名遐迩。还好当时大庆油田还没被发现(这得感谢日本地质学家),不然就为日本人夺取东北再增加一个理由。
1930年日本军方在宪政辩论中取得了干政的舆论基础,再加上由日本部分激进校尉级军官为核心组成的极端军国主义组织“樱花会”的诞生,为日本关东军不服从内阁擅自发动九一八事变打下了基础。中国方面呢,先是1929年由于张学良想用强硬策略迫使苏联放弃对中东铁路的特权,结果导致了苏联的入侵,10万东北军被6万苏军打得一败涂地。张学良对自己东北军的信心也一落千丈,为后面对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时采取软弱的不抵抗政策埋下了伏笔。接着,1930年阎锡山、冯玉祥和李宗仁组成了反蒋联军与蒋介石展开了决战。这是地方实力派联合起来最大规模的反蒋行动,史称“中原大战”。这场内战整整打了四个多月,最后在张学良自以为坐收渔翁之利的情况下率东北军主力进关助蒋而结束。这场战争的失败使得地方实力派再也撼动不了蒋介石的地位了,其后虽然老蒋三次被迫下野,但都能够依靠其掌握的中央军东山再起。
俗话说得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张学良统率东北军入关收渔翁之利的时候,他没想到他的后面还有日本关东军在盯着他肥沃的东北呢。在十几万东北军入关之后又因为石友三的叛乱而再抽调四旅入关,本来就很空虚的东北显得更空虚了。留在关外的虽然还有二十万左右,但分散在东三省二三十个城市里和交通要道附近,给了日本关东军机会。其实,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也是有着极大的冒险性的,因为毕竟关东军只有10400人,而对手东北军再差再分散也有二十万人之多。而且,在没有日本内阁的同意下擅自行动,一旦失败关东军的领导层肯定会被严惩。然而日军少壮派怀着对日本未来的担心(此时的日本已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了),决心冒险。因为只有占领富饶肥沃的东北,夺取它的财富并把东北变成扩大日本经济规模的广大市场和资源供应地,才能解决日本的经济危机。原本九一八事变应该叫九二八事变的。因为早在1931年的时候,日本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等拟定制造柳条湖事件的概略计划时,是确定9月28日为行动时间。
谁想到在9月中旬的时候,计划泄露,原本就不同意用武力怕引起国际纠纷的日本外相币原向陆相南次郎要求其约束部下。这样板垣等人不得不把日期提前,选择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不在司令部的18号下令行动,如果一旦失败就可以免除本庄繁的责任(虽然我不喜欢日本人,但每念及此,也不得不赞叹板垣等人真够哥们啊)。想打架总要找点借口的,可是东北军不闹事,张学良又在努力平息中村事件,无奈之下关东军只好制造了一个。9月18日夜10点左右,日本人炸了柳条湖附近属于日本的满铁线上的一小段铁轨(炸完后火车竟然还能过),并放上几具身着中国士兵服装的尸体嫁祸给东北军。既制造了开战的借口,又能不影响日军利用满铁进行军事运输(爆炸的实施者关东军中尉河本末守好专业啊)。
在实施了爆炸后,按照约定向奉天特务机关报告“中国军队队破坏了满铁线,我巡逻兵正在与中国军队交战。”接到报告的板垣征四郎立即下令进攻北大营。此时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张学良都害怕冲突越演越烈,最后形成中日大战,而以中国现在的实力战则必败,因此采取不抵抗政策,避免事态扩大,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们俩都不在事变发生地,缺乏对事变细节的掌握,都只是从大的方面去分析事变)。
他们没想到,这是关东军图谋已久的行动,目的是占领整个东北,采取不抵抗策略并没有制止事态扩大,反倒束缚了东北军的手脚,北大营、东大营、南岭兵营、就这样轻易地丢了,进而沈阳、长春、营口等许多地方也跟着丢了。另外在吉林方面,由于东北边防军副总司令兼吉林省政府主席张作相因父去世,回锦州奔丧。治丧期间,吉林省军政由边防军副司令公署参谋长熙洽代理。这位熙洽乃前清爱新觉罗氏皇族,有强烈的亲日倾向和复清思想。现在他终于有了实现他平生理想的机会了。在日军向吉林省城推进时,他先是命令省城部队撤出,然后通过日本驻吉林领事馆向日军献城(张学良的误判被人利用了)。当看到不抵抗并没有制止事态扩大,过分忍让反倒使得敌人野心膨胀得寸进尺时,张学良应该改弦易辙采取抵抗策略(他应该有过要抵抗的想法)。然而,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惨败让张学良对自己的东北军没有多少信心,而且还害怕一旦开打蒋介石和其它军阀不来支援(喜欢保存实力,见死不救是军阀的老毛病了),那样东北军也一已之力跟日本作战,必将全军覆没。
事实上张学良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日军大举进攻锦州时,虽然在野的蒋介石和新上台的孙科内阁都要求张学良要守锦州,但是他们却没有给任何实质的援助(一兵一卒也没派出,一分一厘也没给),真有点见死不救的味道。在这种情况下,对刚刚从日本政府会约束日本军队的幻想中清醒过来想要抵抗的张学良的打击可想而知,于是就有了后面张学良的愤而撤军。东三省就这样丢完了,让全世界大吃一惊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二十万东北军在开始一万多后面逐渐增加的关东军攻击下只有少数部队抵抗了一阵子,大多数部队都是不战而撤,丢尽了中国人的脸。
这次事变中国方面可谓损失惨重,仅以辽沈地区的经济损失而言,民政机关、军政机关、官办铁路、官办航业、官办电台等等损失就有178亿元了。东北军在东北的武器装备储备全都丢给日军,仅沈阳兵工厂就有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各种子弹300余发;重炮、野炮、山炮250尊、炮弹10万发、弹药5万磅。这有飞机300多架(东北空军基本全军覆没),官银现金7000万元,大方得够离谱得了。
就这样,是中国十四年的抗战以悲剧拉开了序幕。
作者:luoyutiao 回复日期:2008-7-11 17:57:16
抗日义勇军的兴起及败亡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日本关东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东三省之后,一时间“抗日如潮,司令如毛。”群众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到处都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抗日义勇军,他们到处袭击日伪军,使得日本人苦不堪言,疲于奔命。由于数量太多,我现在把东三省的义勇军分开来讲。
黑龙江省,首先起来抵抗日本人的是马占山。在辽宁、吉林相继陷落后,只剩下邻近苏联的黑龙江省。日本人首先拉拢张海鹏出面,册封他为黑龙江省主席,同时答应十月底以前接济器械,给三八大盖枪二万支和弹药若干(从原来东北军的沈阳兵工厂出的)。拿到枪支弹药后张海鹏十月底进犯黑省,被参谋长谢珂率军在江桥打败。为了阻止敌军再犯,谢珂命令把江桥破坏三孔。不得已,日本人只好亲自出面。日军首先派两百余名士兵保护修桥,并在飞机掩护下进攻已撤到离江桥有三公里远的马占山部,忍无可忍之下马部英勇反击,敌人被打退(几百多人也敢进攻,够猖狂);接着,日军不断增加兵力猛攻,十一月六日长谷部少将动员步兵两个联队、四十余门野炮、八门重炮、八架飞机还有四列铁甲车从晨开始大举进攻,打了一天,马部给敌人沉重打击(当然自身伤亡也不少),最后主动放弃了江桥阵地,退守二线阵地三房间。
关东军首次遭到武装抵抗受创,关东军司令羞成怒把多门师团和混成三十九旅团集中起来对付马占山。从十二日起开始向三间房、昂昂溪大举进攻,激烈的战斗持续了六天,于十八日因伤亡过重,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迫撤退并放弃了省垣齐齐哈尔。
江桥抗战后由于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马占山一度降日。在当过四个来月汉奸,四十四天伪省长,二十来天伪满洲国军政部长后,马占山从齐齐哈尔出走重举抗日义旗。1932年四月三日马部与吉林自卫军李杜、丁超等部队代表在拜泉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攻取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等地推翻伪满洲国。马占山向各方面积极联络,并派员分赴各旧部联络起义,四月下旬五月上旬,反正部队开始集中海伦、拜泉、克山、呼兰、松浦等地区。五月十五日马占山亲率部队进攻哈尔滨,在呼兰与日寇血战。二十三日晚部队进至松花江,大炮直射哈尔滨傅家甸日军大营。经数日激战后,马部不敌日军的猛烈进攻,再加上程志远伪军袭击海伦、绥化,抄了他的后方,腹背受敌之下被迫退守绥化、望奎等地。进攻哈尔滨的失败使马部与李杜、丁超制定的推翻满洲国的计划失败。马部至此只能化整为零,在东荒地区与日军周旋。擒贼先擒王,日军为了扑灭黑龙江义勇军,集中了两个师团讨伐马占山,在重兵围剿之下,马占山部几乎全军覆没,最后被迫随苏炳文部退入苏联(还是化名过去的,真够可怜的)。在马占山败入苏境后,他的原部下朴炳珊、邓文、李海青和苏炳文也相继失败,最后不是退入关内就是退入苏联境内。至此,黑龙江的义勇军残部变成了许多股小部队打游击,成不了多大气候了。
吉林省,虽然熙洽(满脑子复清念头,却不知国家观念、民族大义为何物的前清遗老)于1931年底在吉林成立了伪吉林省长官公署,但所辖不到二十个县。于是他一边继续对原东北军将领进行拉拢,一边积极组织军队向不投靠他的抗日军进行讨伐。矛头首先指向榆树的张作舟旅,由于兵力少和内奸在战斗中叛变,张作舟被俘,部队被打散(好人打不过坏人)。此时在哈尔滨的丁超、李杜、冯占海、邢占清、赵毅等人深知日伪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他们,于是召开会议成立东北吉林抗日自卫军并在会上决定了防守哈尔滨的计划(其实只是分配哪一部守哪里而已)。东北吉林抗日自卫军有冯占海部,李杜的第24旅,邢占清的第26旅,丁超的第28旅,赵毅的第22旅,约5万多人,实力还是可以的。
日本人进攻哈尔滨还是老规矩,由伪军打前锋,自己后面跟上。1932年1月初,伪吉林省剿匪司令于琛微率伪军主力首先从五常方面进犯哈市,但被打退。见伪军不行,日军便从锦州调第二师团北上(张学良没有在山海关方面牵制住他们)。1932年1月30日,第2师团的第3旅团抵达哈尔滨的门户双城并与守城的赵毅旅激烈交战,并在当天占领了双城,哈市门户洞开。2月2日,第2师团主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哈尔滨猛烈进攻,自卫军虽然奋勇作战,但由于防御准备仓促,连极简单的防御工事都没有,向马占山(此时的马占山已快要降日了)和北平张学良(如果出兵山海关就有引爆中日大战的危险)求援又都没有效果。最后仅仅守了三日,哈尔滨就失守了,自卫军被迫撤退。赵毅旅退往延寿,其他退往宾县、方正一带。日军占领哈尔滨后,休整了一阵子,接着在3月继续向自卫军进攻。正面对垒自卫军怎么可能是日军的对手,连丢方正、宾县,退到了依兰。老是打败仗使自卫军士气低落,而且依兰一隅之地也无法支持大军供应。为了鼓舞士气和收复失地,李杜在依兰召开会议,决定冯占海率所部反攻宾县,李杜率其他部队沿中东路攻击,最后在哈尔滨城下会合后再一起进攻哈尔滨。刚开始进展顺利,冯占海部连克方正、宾县,先头部队已逼近哈尔滨。可惜此时日军调来第10师团增援哈尔滨,并抽出兵力奔袭自卫军后方基地依兰(有点围魏救赵的感觉)。腹背受敌之下的自卫军战败,李杜所部不久后瓦解,李杜逃进苏联避难。冯占海所部则向热河退却,于三三年一月到达热河,被张学良收编为陆军第六十三军。
吉林省境内另一支较大的抗日部队是东北军下级军官王德林创建的吉林救国军。王德林以自己的500人部队举事,短时间内像雪球一样越滚越滚大,几个月后就已经发展到了几万人(有点一哄而来的感觉),并一度与李杜的自卫军合作。像现在的公司合并一样,合并的两方肯定会出现问题,处理得好,就会1+1>2,反之1+1<2,很可惜救国军与自卫军是第二种情况,于是救国军与自卫军这个合并的大企业倒闭了。
辽宁省,辽宁省的义勇军很多都跟救国会和黄显声有关系。“九一八”事变后不到一星期,北京奉天会馆里在王化一、卢广绩等主持下,成立了东北留平同乡抗日救国会(后来改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简称救国会),救国会成立后就到处宣传抗日并不断派人去辽宁联络义勇军,后面又在黄显声的建议下把各路义勇军统一加委和领导。到31年12月末,由救国会委任的辽西、辽北义勇军已达24路之多,但兵力却只有3万多(太分散了)。这些义勇军先是跟正规军一起防守锦州,后又在东北军撤走后孤军奋战,比较有名的是歼灭古贺联队长的战斗(一千多人打人家几十人)。到1932年秋,在辽宁各地由救国会委任的义勇军已经有58路之多了(真够夸张的)。日军当时在整个辽宁的兵力也不够一个师团(少得够离谱了),不得已只好加派第8师团前往辽西。在日军增援并加紧对义勇军进行“讨伐”后,以前就会人多打人少的义勇军很快变得步履为艰,辉煌不在了。虽然救国会也意识到义勇军各自为战,行动协调不一致,行成不了拳头这个弱点,并将辽宁各地义勇军统一划分为5个军区以便指挥,但这样效果不大。很快,力量分散的义勇军很快被日军各个击破,唐聚五、高文斌、李纯华部先后溃败,曾经活跃在安奉线三角地带的邓铁梅部(民众自卫军)也越打越少了。到1933底,辽宁的义勇军也只能打打游击了。
作者:luoyutiao 回复日期:2008-7-11 17:58:42
一二八抗战与热河溃败
九一八事变后,上海这个当时远东最大的城市反日和抵制日货运动此起彼伏,使得上海日侨损失惨重。至12月底,日资工厂90%被迫关闭,而上海日侨看到日军在东北事手段取处成功之后当地日侨的损失基本都得回了,有的甚至还嫌了,于是纷纷要求在上海动武。再加上此时日本正在筹建满州国,国际社会对此很反感,于是日军计划在上海制造事端,转移世界舆论注意力。
跟九一八一样,日本人又使出了无中生有的招数,想打架就找机会挑衅,没有籍口就制造一个出来。九一八是炸自己的铁路,这一回改成了收买流氓打死朝鲜的和尚(日本籍的),也有书说和尚是向三友实业的工人义勇军挑衅后被打死的。其实和尚被哪一个打死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日本人找到了开战的藉口。于是日本以保护侨民为理由开始向上海增兵,到1月27日,在上海的日军兵力已有军舰30多艘,飞机40多架,铁甲车数十辆,陆战队6000人。有这么多军队撑腰,日本的要求也因此异常苛刻(根本就不想谈)。不仅要求上海市政府赔礼道歉、惩凶,还要求彻底取消一切以抗日为目的的各种民间团体,更离谱的是中国政府居然接受了全盘条件(丢死人了,又是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跟九一八事变一样的想法),还好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中国政府答复之前就发动了进攻(真够急的),使得协议没签成。
这时驻守上海的是蔡廷锴的第19路军。这是一支能攻善守的部队。曾经在中原大战的衡阳战役打败过桂系军队,参加围剿红军时也有上佳表现。面对日军的全面进攻,第19路沉着应战,一线部队把日军放近了打,然后在日军突破一线某一处阵地后马上用预备队反击,连续打退了日本海军陆战队的三次进攻。在进攻失败后日军意识到只凭几千名海军陆战队无法拿下整个闸北地区。这时正好英、美领事出面调停,日军就顺水推舟一面与19路军进行停战谈判,一面紧急从国内调集援军。在援军到达后,日军不等停战期满就再度发动了进攻(卑鄙到家了),海空军还联合攻击了吴淞炮台。激战一天,我军阵地失而复得,吴淞方面,炮台全毁,但协助防守的19路军没让日军登陆成功。
由于难于应付危机,成立只有半个多月的孙科内阁垮台,蒋介石与汪精卫联手重新上台。新政府实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略策,并迁都洛阳,以免日军兵临城下而签订城下之盟。见日军增援不断,老蒋也将散驻在京沪、京杭线上的第87、88师合编为第五军交给张治中率领增援上海,一边继续与日本谈判。第87、88师为装备德式装备,配备有德国军事顾问的德械师,与36师、教导总队一起并称教导师,是中德军事合作的产物。经过德国军事顾问的调教,87和88师的战斗力很不错,在后面的战斗中打得威风凛凛。
从2月7日起,在海军中将野吉三郎(替换了之前的大嘴盐泽辛一)指挥下,第24混成旅团连续进攻吴淞和江湾,但仍不能得手。由于久攻不下,日本皇军在世界各国面前丢尽了面子。发狠的日军为了挽回面子,不断增兵上海,使得上海日军兵力到后面多达6万多人,为了指挥方便还组建了日本上海派遣军,以陆军大将白川义为总司令。而中国方面由于对日军军事意图判断有误,以为日军要占领南京,控制整个长江流域,而把许多部队部署在上海外围,再加上这时红军主力不合时宜地攻打赣州,帮日军牵制了国军精锐的18军,使其不能增援上海。在得不到增援的情况下,第19路军与第5军4万多人与不断增加到6万多人的日军浴血奋战,苦战逾月,终于在3月1日坚持不住了,被迫主动后撤到第2道防线。在面子已经挽回,制造事变转移国联及国际舆论视线的目的已经达到,日本开始与国民政府重新谈判停战事宜,从3月4日一直谈到5月5日才达成协议(谈得真够长时间的)。在军事失败的前提下达成的停战协议对我们肯定是不利的,但还不算太离谱,既没有赔款也没割让领土。第一次淞沪会战虽然结局有点遗憾,但仍然成为国民党抗战的经典战役之一。19路军和第5军以少打多,还能顶差不多一个月,比后面七七事变全面战争爆发后大多数中国军队屡屡被少自己几倍的日军打败不知强多少倍。
淞沪会战刚结束,日本军部就应关东军的请求向满州增兵5个师团10个混成旅团用来扫荡义勇军,使得关东军得以抽出原来的第6、第8两个师团来准备进攻热河。面对日军既将到来的进攻,中国这边在热河的兵力才四个旅,而且还是战斗力不是很强的那一种。1933年元旦,日本又故伎重演,无中生有制造借口向山海关进攻,守军石世安团虽然顽强抵抗,无奈敌众我寡,后方又不来支援,在伤亡过半情况下被迫撤退。山海关轻易失守,使平津门户洞开,为后面的日本在华北步步进逼埋下了伏笔,但这时日军却想着首先攻占热河,解除以后南下华北的后顾之忧。张学良虽然向热河增兵数旅,使热河守军有了8万多人,还同宋子文一起去热河前线视察,做足了要血战到底的样子(可惜只是样子)。这不,张学良和宋子文刚视察回北平,日本关东军就在2月23日下达了进攻热河的总攻击令,不到10天轻取北票、开鲁、朝阳等地。热河的东北军一大半不战而逃,只有少数东北军、热河的义勇军和曾经掘开清东陵的孙殿英抵抗了一阵子。3月4日日军一个一百多人的先遣队长驱直入开进了热河首府承德,没遇到任何抵抗,纵观整个过程怎是一个惨字了得。张学良啊张学良,九一八是误判情况,锦州是没人救援愤而撤军,至少都还有个理由,这一回又这么轻易地又丢了热河,还有什么话解释?我想应该只有一个解释,张学良军事能力太差(真是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他根本就不是打仗的料。热河保卫战与刚刚结束的第一次淞沪会战结果一个地上、一个天上,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一时间国内舆论大哗,群起攻之,张学良在舆论界的围攻下受不了了,向到保定的蒋介石提出辞呈(并不是以前历史书说的那样是蒋介石逼的),老蒋只是顺水推舟罢了。
作者:luoyutiao 回复日期:2008-7-11 17:59:47
一二八抗战与热河溃败
九一八事变后,上海这个当时远东最大的城市反日和抵制日货运动此起彼伏,使得上海日侨损失惨重。至12月底,日资工厂90%被迫关闭,而上海日侨看到日军在东北事手段取处成功之后当地日侨的损失基本都得回了,有的甚至还嫌了,于是纷纷要求在上海动武。再加上此时日本正在筹建满州国,国际社会对此很反感,于是日军计划在上海制造事端,转移世界舆论注意力。
跟九一八一样,日本人又使出了无中生有的招数,想打架就找机会挑衅,没有籍口就制造一个出来。九一八是炸自己的铁路,这一回改成了收买流氓打死朝鲜的和尚(日本籍的),也有书说和尚是向三友实业的工人义勇军挑衅后被打死的。其实和尚被哪一个打死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日本人找到了开战的藉口。于是日本以保护侨民为理由开始向上海增兵,到1月27日,在上海的日军兵力已有军舰30多艘,飞机40多架,铁甲车数十辆,陆战队6000人。有这么多军队撑腰,日本的要求也因此异常苛刻(根本就不想谈)。不仅要求上海市政府赔礼道歉、惩凶,还要求彻底取消一切以抗日为目的的各种民间团体,更离谱的是中国政府居然接受了全盘条件(丢死人了,又是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跟九一八事变一样的想法),还好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中国政府答复之前就发动了进攻(真够急的),使得协议没签成。
这时驻守上海的是蔡廷锴的第19路军。这是一支能攻善守的部队。曾经在中原大战的衡阳战役打败过桂系军队,参加围剿红军时也有上佳表现。面对日军的全面进攻,第19路沉着应战,一线部队把日军放近了打,然后在日军突破一线某一处阵地后马上用预备队反击,连续打退了日本海军陆战队的三次进攻。在进攻失败后日军意识到只凭几千名海军陆战队无法拿下整个闸北地区。这时正好英、美领事出面调停,日军就顺水推舟一面与19路军进行停战谈判,一面紧急从国内调集援军。在援军到达后,日军不等停战期满就再度发动了进攻(卑鄙到家了),海空军还联合攻击了吴淞炮台。激战一天,我军阵地失而复得,吴淞方面,炮台全毁,但协助防守的19路军没让日军登陆成功。
由于难于应付危机,成立只有半个多月的孙科内阁垮台,蒋介石与汪精卫联手重新上台。新政府实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略策,并迁都洛阳,以免日军兵临城下而签订城下之盟。见日军增援不断,老蒋也将散驻在京沪、京杭线上的第87、88师合编为第五军交给张治中率领增援上海,一边继续与日本谈判。第87、88师为装备德式装备,配备有德国军事顾问的德械师,与36师、教导总队一起并称教导师,是中德军事合作的产物。经过德国军事顾问的调教,87和88师的战斗力很不错,在后面的战斗中打得威风凛凛。
从2月7日起,在海军中将野吉三郎(替换了之前的大嘴盐泽辛一)指挥下,第24混成旅团连续进攻吴淞和江湾,但仍不能得手。由于久攻不下,日本皇军在世界各国面前丢尽了面子。发狠的日军为了挽回面子,不断增兵上海,使得上海日军兵力到后面多达6万多人,为了指挥方便还组建了日本上海派遣军,以陆军大将白川义为总司令。而中国方面由于对日军军事意图判断有误,以为日军要占领南京,控制整个长江流域,而把许多部队部署在上海外围,再加上这时红军主力不合时宜地攻打赣州,帮日军牵制了国军精锐的18军,使其不能增援上海。在得不到增援的情况下,第19路军与第5军4万多人与不断增加到6万多人的日军浴血奋战,苦战逾月,终于在3月1日坚持不住了,被迫主动后撤到第2道防线。在面子已经挽回,制造事变转移国联及国际舆论视线的目的已经达到,日本开始与国民政府重新谈判停战事宜,从3月4日一直谈到5月5日才达成协议(谈得真够长时间的)。在军事失败的前提下达成的停战协议对我们肯定是不利的,但还不算太离谱,既没有赔款也没割让领土。第一次淞沪会战虽然结局有点遗憾,但仍然成为国民党抗战的经典战役之一。19路军和第5军以少打多,还能顶差不多一个月,比后面七七事变全面战争爆发后大多数中国军队屡屡被少自己几倍的日军打败不知强多少倍。
淞沪会战刚结束,日本军部就应关东军的请求向满州增兵5个师团10个混成旅团用来扫荡义勇军,使得关东军得以抽出原来的第6、第8两个师团来准备进攻热河。面对日军既将到来的进攻,中国这边在热河的兵力才四个旅,而且还是战斗力不是很强的那一种。1933年元旦,日本又故伎重演,无中生有制造借口向山海关进攻,守军石世安团虽然顽强抵抗,无奈敌众我寡,后方又不来支援,在伤亡过半情况下被迫撤退。山海关轻易失守,使平津门户洞开,为后面的日本在华北步步进逼埋下了伏笔,但这时日军却想着首先攻占热河,解除以后南下华北的后顾之忧。张学良虽然向热河增兵数旅,使热河守军有了8万多人,还同宋子文一起去热河前线视察,做足了要血战到底的样子(可惜只是样子)。这不,张学良和宋子文刚视察回北平,日本关东军就在2月23日下达了进攻热河的总攻击令,不到10天轻取北票、开鲁、朝阳等地。热河的东北军一大半不战而逃,只有少数东北军、热河的义勇军和曾经掘开清东陵的孙殿英抵抗了一阵子。3月4日日军一个一百多人的先遣队长驱直入开进了热河首府承德,没遇到任何抵抗,纵观整个过程怎是一个惨字了得。张学良啊张学良,九一八是误判情况,锦州是没人救援愤而撤军,至少都还有个理由,这一回又这么轻易地又丢了热河,还有什么话解释?我想应该只有一个解释,张学良军事能力太差(真是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他根本就不是打仗的料。热河保卫战与刚刚结束的第一次淞沪会战结果一个地上、一个天上,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一时间国内舆论大哗,群起攻之,张学良在舆论界的围攻下受不了了,向到保定的蒋介石提出辞呈(并不是以前历史书说的那样是蒋介石逼的),老蒋只是顺水推舟罢了。
作者:喜欢女人的处男 回复日期:2008-7-11 18:02:04
昨天注的册,今天来顶个,是连载吗
作者:luoyutiao 回复日期:2008-7-11 18:06:09
长城抗战及《塘沽协定》
在张学良下野出国之后,何应钦被任命为北平军分会委员长,统理华北军政大权。说实在话,比张学良而言,何应钦的本事还是大不少的,他把在华北的东北军、西北军和中央军组成两条防线。部署是从察东的多伦、丰宁、沽源、中经河北与热河交界线上的马关、古北口、黄崖关、喜峰口、冷口、界岭口等长城各口至东线的滦东西,抵秦皇岛一线,作为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懒得说了,把地图拿来,再往下延伸一百多公里就是了。这种一字长蛇阵最容易被突破,而且部署防线需要的兵力又多(这一回布防除了汤玉麟和孙殿英的部队之外在华北的部队35万人全部投进还是不够,更别说留预备队了),失败在一开始其实就已经注定。大家在这时一定会问,既然这个方法行不通,为什么不换别的更好的方法?答案是方法是有的,但行不通。时任第八军团总指挥的扬杰就主张放弃守势防御,改取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实行运动战、歼灭战的方针。这个想法当然是很好的,但要实行这个计划,还必须有许多条件,比如兵力的高度集中,指挥的高度统一(现在能把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几支部队凑在一起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想兵力的高度集中,指挥的高度统一,想都别想),良好阵地的选择以及能正确预料日军的进攻路线等等。可是这么多的条件都没具备几样,杨杰的计划只能是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
3月上旬,关东军4万多人从冷口、古北口、喜峰口三个方向,发起了对长城一线的进攻。防守冷口、古北口的是东北军的万福麟与王以哲的两个军,他们很快就败下阵来,不到10天就丢了阵地。只有守卫喜峰口的29军打得很不错,29军最大的特点是人手一把大刀,注重刀法训练,功夫最不济的也会两三套刀法,整个部队的灵魂中都洋溢着一种古典精神(没办法,装备太差,只能靠近战了),最擅长的就是白刃战了。喜峰口之战就是29军趁夜突袭日军的白刃战。日军在此战中损失惨重,被歼一千六百多人,29军大刀队从此名闻天下。
当然,一两次战斗的胜利改变不了什么。在古北口3月12日失守后,关东军又猛攻中央军防守的南天门,双方血战八昼夜,中央军17军终因伤亡过重被迫撤退。日军趁胜追击,在南省庄打败接替17军防守的第26军,占领密云并威胁到了北平。何应钦迫不得已抽调傅作义的59军(就是后面的35军)到怀柔、顺义一线阻敌。
关东军鉴于古北口、喜峰口之战虽然已初步得手,但开始呈拉锯状态,而滦东地区态势突出,且防守的多是东北军,柿子桃软的捏。3月26日,关东军第八师团1000多加7000多伪军(那年头汉奸真多)大举进攻滦东,连下石门寨、海阳镇,但在汤河一线遭遇了五十七军的反攻。见到正面攻击没有奏效,日军迂回攻击,使五十七军被迫撤出滦东。这时日本天皇担心引起国际纠纷,召见了参谋次长真崎,要关东军从滦东撤兵。关东军虽然胆大妄为,但天皇的命令还是不敢不听的,于是撤出了滦东。
关东军对于被迫撤军非常不满,派小矶参谋长回东京活动,终于获得了再次进攻的许可。5月7日,关东军第6和第8师团再次攻入滦东,连下遵化、石门、蓟州、三河等地,前锋逼近通州,迫使何应钦签订了城下之盟——屈辱的《塘沽协定》。塘沽协定使中国失去了对河北二十二个县的完全治权,为后面殷汝耕组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埋下了伏笔。
出于对《塘沽协定》的不满,冯玉祥5月底在察哈尔组建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兵力约10万。在经过一个月的整顿、训练和补给后,于6月20日兵分三路北上,先后克复康保、沽源、宝昌以及重镇多伦。南京方面认为冯玉祥私自进攻日军会影响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有提前引发中日大战的危险,于是派15万军队与日本关东军一起威逼同盟军,并在其内部进行收买分化,很快就使冯玉祥被迫下野,同盟军也随之瓦解。
《塘沽协定》以及后面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瓦解之后,国民政府所面临的日本南侵危机迅速化解,获得了第三、四次“围剿”以来最为稳定的外部环境。蒋介石迅速把军事重心转向“剿共”,特别是对南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对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持批评态度,我却愿意为他说两句公道话。试问中国四分五裂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支撑日后与日本的长期战争,实现苦撑待变的战略部署。必须做好长期战争的种种准备才能开打,可内部不安如何做准备?所以说安内后再集中力量攘外次序是正确的。可话又说回来了,蒋介石这个政策的执行有问题,他总是压制国人的抗日情绪,总是用屈辱的协议来换取安内和准备抗战和时间。他总是告诉国人,中国的抗战还需要准备,而且要在统一领导下来准备,可是怎么准备?怎样就算准备好了?他却总也讲不清楚(可能他自己都不清楚)。这样,以他为首的国民政府总也不能把民众和社会各阶层的抗战呼声,引导、转化为有利的、整体性的资源。到头来使民众和爱国将领(比如19路军)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一腔义愤,转而化作为对政府不抗日的指责。民众的这一情绪又被共产党和地方割据势力利用,把反蒋和抗日两个本来是两种意思的词汇结合起来,“抗日必先反蒋,反蒋就是抗日”这一明显不符合逻辑的口号在民众的情绪化下竟然也被民众认可了。共产党和地方实力派又多了一把反蒋利器。
第五次围剿的成功到两广事变的和平解决
第五次大规模围剿中央苏区,蒋介石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不再用“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制定了“战略攻势,战术守势”,“步步为营,处处建堡,敌来我守,敌去我追,逐步推进”的新战术。这种战术有点像魔兽争霸里面的造防御塔战术。虽然有点慢和累,还很花钱,但却很有实效。通过这种缓慢但有效的占领方式,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一开始就掌握了主动权(经过前四次围剿失败的老蒋肯定在偷着乐)。但也许是老天爷还要再磨练一下老蒋的意志,或者是苍天想给已经在中央苏区取得领导权的临时中央一个机会,总之11月20日,福建事变发生了。它使蒋介石被迫改变军事部署,从离福建最近的北路军调了9个师去进攻19路军,这个时候如果临时中央援助19路军,就有可能打破第五次“围剿”。也许是上帝不忍心让老蒋苦心发动的第五围剿又以失败告终(如果是那样不知老蒋的精神会不会崩溃),临时中央竟然对此无动于衷,丝毫没有帮19路军一点忙,听任19路军在中央军的围攻下归于失败。
在平定福建后,蒋介石在1934年2月重新组织对中央苏区的“围剿”,福建事变真是有惊无险啊。随着国民党军运用新战术步步推进,坚持“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红军主力不得不与国民党拼消耗了,而拼消耗又很快使家底不大的红军消耗得差不多了,再不跑就只有等死了。最后,在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突围西去,开始了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其实就是被人追着团团转)。老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围剿”中央苏区成功了。在长征中,红军主力被老蒋赶往西南地区,以便在追剿途中顺便解决割据西南多年的军阀(想一箭双雕)。当然人家军阀也不是笨蛋,就知道坐以待毙,肯定会拼死自保。结果证明,桂系和云南的龙云比较厉害,老蒋搞不定,而贵州的王家烈与四川的刘湘、刘文辉、杨森几个不行,被老蒋搞定了,从而为以后的抗战找到了大后方基地。
在蒋介石忙于围追堵截长征中的红军主力和收拾西南的军阀同时,日本人在华北也没闲着,也在一步一步的加紧侵略。
先是无理取闹地制造了“察东事件”,中国方面在不愿事情闹大的心理下妥协了,撤退了长城以东的守军;后又利用亲日的《国权报》社长胡恩薄和《振报》社长白逾桓被人暗杀和东北义勇军退入河北非武装区域未被剿灭的事情(中国人对自己抗日的同胞怎么下得了手,人之常情嘛)挑起争端,这就是河北事件。日本关东军又只是稍微用了一下武力威胁,它的全部要求又马上是到了实现。让我们来看这一回国民政府又做了什么让步。(1)河北省内一切党部完全取消;(2)东北军51军撤退;(3)中央军也撤离河北省;(4)禁止全国排日行为。
上述这些让步就是“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的主要内容。日本人看来比中国人更熟悉孙子兵法,他们把兵法里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运用到了极致,利用中国方面争取时间准备的心理达到了大大削弱中国在华北军事力量的目标。蒋介石虽然仍然可以以抗日仍需要准备为由来解释他对日本作这么重大的妥协,但是对红军和地方势力总是穷追猛打,对日本总是妥协退让,人民怎么会相信你不是在卖国?老蒋这种明显不合理的政策为后面发生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当然抗日的准备蒋介石也是在做的。在“剿共”战争取是初步成效之后,蒋介石就开始秘密兴建东南国防工事,并大力经营西南地区,使其作为日后抗战的根据地,还选定了四川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1935年5月,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以要求中央领导抗日的名义,出兵北上,以进为退,逼迫蒋介石承认两广半独立地位。在这场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对垒中,双方都拿抗日说事,一方要求中央马上抗日,一方则强调“今救亡图存,必以整个国力,取一致之步骤”。中央和两广都想抗日应该是真的(从后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的行动可以推断出),但这时蒋介石想统一两广,两广又不愿意任人宰割,只好利用蒋介石对日本一味妥协退让引起民怨沸腾的情形,趁机打出抗日大旗与中央为难。最后,还是钱解决了问题(所谓天大地大钱最大真是至理名言)。在蒋介石的金钱攻势下,原先本来就不稳固的广东势力瓦解,粤军第1军军长余汉谋、广东空军、第3军第9师先后倒戈,陈济棠被迫下野赴港。已呈孤立之势的广西最后也被迫妥协,同意取消独立地位与派人到中央任职。
对日政策的转变和西安事变
随着红军已被逼到陕北一隅之地,西南贵州、四川也已得到控制,再加上两广事变的解决,使蒋介石的安内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基本上已接近尾声。国内的逐步平定使蒋介石的腰杆也直了起来,不再对日本的武力恫吓作妥协了。
在1936年8月和9月相继发生了打死日本人的成都事件和北海事件。对此,日本激进的少壮派高兴万分,以为又可以在武力威胁后取是更大的利益了,于是日本驻华大使川越向国民政府提出了七项要求,这七项要求比当年的“二十一条”还要苛刻,而蒋介石则以攻为守,提出了中国的五项要求,作为对案:
随着红军已被逼到陕北一隅之地,西南贵州、四川也已得到控制,再加上两广事变的解决,使蒋介石的安内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基本上已接近尾声。国内的逐步平定使蒋介石的腰杆也直了起来,不再对日本的武力恫吓作妥协了。
在1936年8月和9月相继发生了打死日本人的成都事件和北海事件。对此,日本激进的少壮派高兴万分,以为又可以在武力威胁后取是更大的利益了,于是日本驻华大使川越向国民政府提出了七项要求,这七项要求比当年的“二十一条”还要苛刻,而蒋介石则以攻为守,提出了中国的五项要求,作为对案:
随着红军已被逼到陕北一隅之地,西南贵州、四川也已得到控制,再加上两广事变的解决,使蒋介石的安内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基本上已接近尾声。国内的逐步平定使蒋介石的腰杆也直了起来,不再对日本的武力恫吓作妥协了。
在1936年8月和9月相继发生了打死日本人的成都事件和北海事件。对此,日本激进的少壮派高兴万分,以为又可以在武力威胁后取是更大的利益了,于是日本驻华大使川越向国民政府提出了七项要求,这七项要求比当年的“二十一条”还要苛刻,而蒋介石则以攻为守,提出了中国的五项要求,作为对案:
(一) 废止《松沪协定》《塘沽协定》;
(二) 取消冀东伪政权;
(三) 停止包庇走私;
(四) 华北日军和日机不得任意行动及飞行;
(五) 解散冀东和绥北匪军
看看,跟一年前被迫签订《何梅协定》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日本人对蒋介石的强硬态度到惊讶,很快又加大了威胁力度,向9艘舰艇开入北海港,调集了巡航舰5艘、驱逐舰24艘于上海,并加派了2200人登陆上海。对日本人的这些老手段,蒋介石这回变精了,知道一遇威胁就马上妥协是多少利益都不够让的。转而命令部队加强警戒,不屈服于日本的武力威胁,而日本也不想真的立即决裂,所以这一次日本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在中日就成都事件和北海事件谈判的同时,日本关东军利用德王以及伪军李守信频频制造事端,在控制了察哈尔大部分之后开始向绥远进犯。据现有资料(蒋介石和阎锡山、傅作义的电文)分析,蒋介石这时的态度是强硬的,他派汤恩伯的三个师援绥,并要求阎锡山、傅作义先发制人,攻击伪蒙军盘据的百灵庙和商都。在蒋介石的反复督促之下,傅作义终于率部突袭百灵庙,仅激战半天即成功收复了百灵庙,这就是现在著名的绥远抗战。在攻占百灵庙后,蒋介石还要求傅作义再接再厉拿下察哈尔境内的商都和张北,但阎锡山这时却有顾虑了,他害怕对商都和张北的攻击会引起日本关东军的干涉,导致事态扩大,故要求傅作义停下来。对此蒋介石也无可奈何(真是强龙不压地头蛇),且注意到西北“剿共”陷于停顿,于是就把绥远的事交给阎锡山办,自己在12月2日飞赴西安坐镇逼张学良和杨虎诚剿共。
经过长征之后,虽然三大方面军主力云集陕北,却只有屈屈几万人(这是自南昌起义以来中共的军事力量的最低点)。为了彻底解决与自己争天下的对手中共及它所属的红军,蒋介石把30个师的嫡系部队调到陇海路西段威逼之前与中共一直有联系的张学良和杨虎诚,要他们把东北军和17路军全部开赴陕北前线“剿共”,否则就把他们调走,由中央军来打。蒋介石的决定使张、杨(尤其是张学良)处于两难境地,东北军、17路军与红军已有颇多合作,很难再开战。而如果张学良和杨虎诚不听蒋的命令,东北军和17路军势必会被调离,或许调离会使东北军和17路军得到保全,但他们在西北的一切努力都将付之东流,这是他们绝对无法接受的。在经过几次毫无效果的“苦谏”之后,张、杨彻底对蒋介石绝望了(老蒋真是够顽固的),被逼入绝路的他们只好实行“兵谏”。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攻入临潼华清池活捉了蒋介石;17路军则把在西安西京招待所内的文武大员们全部扣留,还占领了飞机场,扣住了所有的作战飞机。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
对于西安事变的发生,最为高兴的当属中共和日本人了。中共被老蒋追杀了十年有余,现在得知仇人被扣不高兴才怪。日本人呢则认为西安事变会使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内战,他们便可以趁机扩大侵略(有机可趁当然高兴了)。得知西安事变后,南京反应很快,马上召开了紧急会议通过了准备对西安动武的决定。黄埔系的二号人物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开始调动大军向西安大举推进。面对中央军的步步进逼,东北军、红军、17路军公开结盟,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军事力量来与之对抗。局势这时万分危急,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大打出手,而打起来对中国是最不利的。不但新一轮内战再起,而蒋介石的性命也很可能不保。老蒋一旦死了,已经有统一趋势的中国势必再度分裂,后面抗战就有可能重演满清入主中原的一幕,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历史时刻。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宋美龄登场了,她看透了何应钦置蒋介石于死地然后取而代之的想法。对此,宋美龄到处游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跟何应钦反复力争终于获许端纳(奥地利人,老蒋的许多军事顾问之一)飞往西安,跟张学良沟通。(何应钦还是不够狠,怎么能让人飞往西安联系呢?)然后宋子文又于19日飞赴西安,使剑拔弩张的军事形势出现了转机,老蒋也开始对张学良、杨虎诚的要求不再完全不理了。宋子文见过蒋介石后于21日返南京,接宋美龄去西安。中共方面也在17日受张学良、杨虎诚的电邀派了周恩来等人西安。在张学良的安排下,有十年血海深仇的国共双方终于平心气和地坐下来谈判了。至25日上午,张学良、杨虎诚、周恩来与两宋达成了8项协议,包括改组政府、中央军撤离西北、停止剿共等内容。在双方都要取得皆大欢喜的局面时,我们的少帅张学良又出问题了。他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竟然学将相和里面的廉颇负荆请罪送蒋介石回南京(看大戏看得太多了),也不看看老蒋是不是蔺相如。本来就不团结的东北军在张学良被扣后内部分化相当明显,给了想控制西北的蒋介石予机会,这种机会蒋介石怎么会错过?在继续扣留张学良的同时,蒋介石调动军队向西安进逼,使东北军将领在和与战方面分化更加严重,最终导致了“二二”事件。东北军主战的下层军官发动政变,枪杀了王以哲等主和派。内部的自相残杀很快使东北军分崩离析、相继瓦解,三位一体的西北半独立局面也随之崩溃。中央军顾祝同部开进了西安,设立了西安行营,东北军正式东调。
蒋介石虽然利用张学良瓦解了东北军,控制了西安并逼杨虎诚出国,但要再明目张胆地剿共已不可能(息内争以攘外已成趋势)。张学良、杨虎诚以其个人的巨大牺牲,促成了国共之间的妥协。虽然合作的谈判比较曲折(一直谈到七七事变后才正式达成协议),但大势已经无法改变。
作者:luoyutiao 回复日期:2008-7-11 18:09:21
恩,这是长篇连载,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
作者:luoyutiao 回复日期:2008-7-11 18:18:35
七七事变
时间一转眼就到了1937年7月7日这个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日子。此时,国共那场马拉松式的谈判还在进行着,双方在军队的指挥权、边区的合法性等问题僵持不下。在双方都对近期达成协议不抱希望之时,从遥远的卢沟桥的枪声改变了这一切。
7月7日晚,驻丰台的日军随便找了个借口(士兵失踪)向宛平城西侧卢沟桥的中国驻军发动了进攻,29军立即还击。这就是著名的七七事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1937年6月,日本东京军政界就盛传:七夕的晚上,华北将重演柳条湖一样的事件(看来九一八的成功真是令日本人陶醉不已)。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当时华北的中日两方的形势和兵力分布。日本人当时实际上已经对平津两城呈三面包围的态势。在东面,日本海军控制渤海湾。在北面和东北面,是日本控制下的热河和殷汝耕的保安队。在西北面,是李守信的伪蒙军。中国方面呢,却是孤军困守的29军,孤立无援。
这时肯定会有人奇怪,平津的国民党主力军哪去了?这主要是屈辱的《何梅协定》的功劳。按照该协议,原驻河北的中央军第2师黄杰部和第25师关麟征部,以及原东北军于学忠部被迫撤往河南境内。一直苦于没有地盘,穷得像叫花子一样的宋哲元趁机开进了北平和天津,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一块息身的地盘。对29军进驻平津,蒋介石和日本人也各有打算。蒋介石想让29军应付华北危局,为他平定西南、追剿红军赢得时间。日本人则想“拉宋拒蒋”,逼宋哲元实行“华北自治”,受他们的控制。但是日本人显然低估了宋哲元和29军诸将领的民族气节,宋哲元这位长城抗日英雄哪里会去当汉奸?宋哲元其实是既不想听日本人的,也不想听老蒋的,只想保住冀察平津这块来之不易的地盘,在自己的独立王国里过舒心的日子。1935年12月18日,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宋哲元任委员长。委员会里,西北军、东北军和亲日分子三足鼎立。这个委员会在日本人眼里是华北自治政权,在南京眼里是地方政府,实际上是宋哲元的独立王国(不知道成立这个委员会是谁想出来的,真够聪明的),对日本和南京都可以胡弄过去。
在卢沟桥事变发生时,宋哲元还在山东乐陵老家。对此,处于前线的秦德纯、张自忠、冯治安等二十九军将领在商量之后命令卢沟桥守军还击,坚守勿退。同时还把事变报告给宋哲元,并催促宋哲元速回北平住持大局。刚开始,宋哲元在得知事变后命令29军“先消灭当面之敌”,然而冷静下来思考以后,宋哲元又动摇了,并选择了求和。他肯定反复思考了几个问题:1、日本人这番寻衅用意何在?是想扩大冲突还是想占点小便宜。2、南京老蒋是战是和,一旦29军先打起来南京政府会支援吗?3、一旦冲突扩大,平津首当其冲,肯定守不住,做为老蒋的非嫡系部队,以后的出路何在?唉,做人难啊。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宋哲元最终还是选择了和谈。宋让张自忠等人跟桥本谈判,同时去电给蒋介石,希望增援部队停止前进,缓和局势。蒋介石刚开始对卢沟桥事变的态度也是举棋不定,他在8号的日记里是这么写的:“倭寇在卢沟桥挑衅唉!彼将乘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或故与宋哲元为难,使华北独立乎?”看来当时老蒋当时还没有摸清日本的意图,因此还没下定抗战的决心,只是做准备而已。直到7月16日发表庐山谈话确定最后关头后才下了战的决心,并在19日的日记中写道:“书告既发,只有一意决战,不再作回旋之想矣!”看来到了16日以后老蒋才下定决心要打,而宋哲元则是更晚,直到24日,宋哲元才下定决心要打,并制定了作战计划,计划8月1日进攻。可是此时已经晚了,到25日,日军已有第二十团和独立混成第一、十一旅团集结于平津地区,兵力由原来的万余人猛增至5万多人,并且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兵,本来占有优势的29军处境开始被动了。7月28日,日本先下手为强,日军第20师团主力在40门大炮和40架飞机配合下,从东、西两面同时同南苑猛攻。29军由于先前未在南苑构筑坚固的国防工事,而且仓促应战,没有准备,因此损失惨重。伤亡5000多人,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也阵亡了,南苑当天下午就沦陷了。
南苑陷落后,北平已无险可守。为使七百年古都免遭战火和保存一点实力,29军30日夜从北平撤退,日军趁势占领了北平。天津方面,由于天津是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部所在地,因此陆海空部队很多。中国这边却只有29军的三个团加战斗力不强的保安队一起才5000多人。29日晨,日军兵分四路对29军进攻,29军立即反击,经过一天的激烈交战后天津于30日沦陷。
29军的悲剧主要由于宋哲元的犹豫不定,对和平解决事变心存幻想,保存地盘的心理太重(没有地盘就无法生存这似乎也不能怨他)。对于宋哲元的犹豫不定,老蒋也要负不小的责任。因为对于卢沟桥事变,老蒋一开始也是举棋不定,作了和战两手准备,一方面寻求和平解决的途径,或是直接与日本谈或是通过英美向日本传递信息;另一方面调兵北上,孙连仲的2个师,庞炳勋1个师又1个旅和高桂滋1个师先后到石家庄和保定集中。老蒋这种只应战不求战的态度,加上以前老蒋对日妥协的历史,使宋哲元心里没底。他害怕29军先打起来后南京老蒋又像以前那样妥协了事,那样29军就会白白牺牲,因此宋哲元对日妥协,一再搁置部下的备战计划,希望事变和平解决。
平津抗战的结局是沉重的,平津沦陷,华北腹地大开,人民饱受日军铁蹄的蹂躏。还好在一片凄惨之中,冀东保安队在通州的起义使我们得到一点安慰。在28日夜12时(或者算29日凌晨吧),冀东保安队万余人在通州起义,突然攻击了在通州的日本守备队,包围了冀东伪政府,活捉了大汉奸殷汝耕(后趁看押士兵不备逃脱),并且在通州城内大肆搜捕日本人。同时,起义总指挥张庆余还分兵攻打西仓,消灭日军200多人。随后,张庆余、张砚田带领起义部队在日军增援部队包围之前,先撤往北平(不知道北平此时已沦陷),后撤往保定。日军占领平津后,既以主力巩固平津地区,没有继续进攻。待国内支援军抵达后,再向华北内地进攻。
在7月31日,日本华北方面军正式编成,寺内寿一任司令官,兵力约37万人。而中国这边华北方面军的为这一、第二战区,共6个集团军,60多万人(不算很多)。8月上旬,日军发起了进攻,中日军队在平绥路、平汉路、津浦路展开了激战。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都是沿铁路开战?其实很简单,因为现代战争中,交通的重要性非比寻常,而铁路在高速公路出现之前一直都是当老大的,加上发达地区一般都有铁路(没有铁路一般都是穷地方),所以首先争夺铁路沿线是很正常的事情。
现在先来讲平绥路的作战,平绥铁路自北平经张家口、大同至包头。北平已被日军占领,而沿平绥路自西往东下一个重镇就是南口。既然这么重要,当然要派重兵把守,于是蒋介石派中央军的精锐13军来防守南口,13军军长汤恩伯在以后的抗战史中我们还会经常提到。8月11日,日本兵分三路进攻。11旅团在陆空火力支援下,向南口猛攻,另外两路助攻两边。13军89师在南口车站和龙虎台高地顶不住后,12日退守长城要隘居庸关、八达岭一线(防守还是靠地利),凭借天险总算暂时顶住了。连攻数日无效后,日军加了整整一个师团的兵力(舍本啊)。16日,第11旅团和第5师团猛攻长城防线,17日(趁守军大意)偷袭是得手占领了长城防线的最高峰1390高地,在上面用炮猛轰守军(有高度优势就是爽啊)。主力还向守军后方迂回,企图夺取怀来,切断13军的退路。在南口防御出现危急状态的时候,日后的抗日名将傅作义率1个师加3个旅车运怀来增援。在傅作义部抵达怀来准备反击日军之时,察北的刘汝明出问题了。他没有按计划向张北出击策应南口作战,反而对察省的日军进攻积极,使得战线拉长、兵力分散,被日军抓住了机会。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在东条英机(名字熟悉吧,就是日后的甲级战犯东条)的指挥下,很快击败了刘汝明部,连占神威台、旧万全,逼近了张家口。
眼见张家口告急,傅作义留两个旅归汤指挥,率两个旅回援张家口,试图挽回败局。傅作义没指望上,阎锡山又一毛不拔,汤恩伯只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卫立煌的第14集团军上,可惜21日卫立煌走到半路遇到第6师团一部和第20师团的拦载,短期内是脱不开身了。汤恩伯和他的13军在南口一线苦苦支撑,顶到23日,镇边城终因孤立无援被日军攻占。日军马上从镇边城包抄13军的后路怀来和前沿阵地,不是已,汤恩伯在向蒋介石请示(都什么时候了还有时间请示,还好老蒋批准得快)后,下令守军向桑干河右南岸突围。日军26日、27日陆续占领了怀来和延庆。至此,历时半个月的南口战斗结束,中国军队伤亡26736人(官方公布数字,肯定压低了不少,我觉得应该有3万多人),日军公布伤亡2600余人(这个数字肯定压低了一大半,我看按照1比3.5的概率日军伤亡应该在7000—1万之间)。
傅作义24日率两个旅赶回了形势危急的张家口,他在固守城垣后反击日军(也不让人休息下),使情况有点好转,但无奈的兵不够多(对汤恩伯太大方了),而且跑了一个来回(虽然是坐汽车,但这么折腾士兵体力消耗肯定不小),无法一下子扭转不利的局面。激战三昼夜后守军终于支持不住了,被迫撤退。刘汝明部退往洋河南岸,傅作义退往柴沟堡,张家口沦陷。27日,日军追击傅作义和刘汝明,相断占领了张家口东西两边的宣化和柴沟堡,使第二战区防守平西的部队受日军南北夹击的威胁而被迫继续撤退。
平汉路、津浦路的作战
9月14日,在平绥线取得进展后,日军第一军三个师团从北平附近出发,兵分三路向涿县、保定地区大举进攻。中国方面防守部队为宋哲元的第1集团军(由29军扩编而成)和刘峙的第2集团军来防守,卫立煌的14集团军为总预备队。9月14日日军20师团正面强攻,14和6师团从两面迂回(这种招术对进攻一方来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刚开始,中国正面守军顽强抵抗,但一到18日两路迂回日军迂回到了涿县以南的松林店地区,切断了正面守军的退路。前面还打得不错的守军立马开始争先恐后的逃跑,溃不成军。三路日军会合后23日强攻保定,第一天守军52军打得不错,顶住了进攻。24日日军在炮火的支援下再次发起攻击,第2集团军总司令刘峙对防守保定失去信心,带头逃跑,使52军士气因此大受影响,军心动摇,纷纷南撤。只打了两天,河北重镇保定就这么丢了。
由于津浦路北段全都是原西北军旧部,为了方便指挥,蒋介石便把津浦路北段设为第六战区,任命冯玉祥为总司令。无奈事以愿违,冯的西北军旧部现在并不愿意听他的。在冯玉祥就任战区司令长官的那天,宋哲元请病假去“养病”(这个藉口一看就穿),冯治安则说现在前线情况紧张走不开(这个理由还过得去),冯玉祥对这些以前自己的旧部一点办法也没有。一个战区长官无法指挥他所辖的部队,你说他不败才怪。9月18日,日军第10师团向石家庄的门户沧县进攻,庞炳勋的39师死守沧县附近的要地姚官屯,顽强抵抗,顶到了22日(真不容易)。增援的部队却迟迟不到,不是被溃军冲散(被溃军一冲就散,这样的部队真是少见)就是被飞机炸跨(一支部队竟然被飞机炸跨了,我无语)。冯玉祥面对此种危急情形,急令李文田的59军包抄日军的后路,李抗命不遵(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啊),气得要死的老冯竟然拿他没办法(撞墙算了)。23日守军终于顶不住了,姚官屯阵地全线崩溃,沧县也跟着失守了。
与时同时,日军16师团沿津浦路北段沿津浦路北段另一侧进攻,进展很快,10月3日已逼近要地德县。而此时本来应该有2个师的守军却只有一个团(其它部队全都误期了,真够默契的)。一个团能顶日军一个师团的进攻多长时间?答案是一天多一点,5日守军伤亡惨重,被迫突围。9月28日,平汉线的日军同个师团继续进攻,一路催城拔寨,势如破竹,连克望都、定县、曲阳、新乐、正定、灵寿、石家庄…(地名我写都写不过来了)。刘峙这时人都不知跑去哪了,只有关麟征的52军打了几场硬仗,但于事无补。韩复榘就更不用说了,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军阀,背地里与日军联络,希望日军不要进攻山东。但日本人要求太高(要他当汉奸),他没答应(还算有点骨气)。可是日军一进攻,他又想保存实力,遇敌即退,没打过几场像样的仗,最后连济南都丢了(连老巢都丢了,我看你还保个头实力了)。宋哲元的第1集团军(以前的29军)在日军进攻面前也是连连失利,再也没有打出长城抗战时的威风和水准(是不是南苑血战伤了老本了),只有11月6日的一次反击还算可以,曾切断平汉铁路,但很快被击退。到12月下旬,日军占领了平汉、津浦两路沿线绝大部分地区。
山西会战
为了配合华北方面军在河北的进攻,在东条英机指挥下关东军蒙疆兵团进攻山西北部重镇大同。中国这边令人失望透顶,军队竟然慢得连阵地都没有进入,就被日军冲得七零八落,全线溃败,大同就这么轻易丢了(简直荒唐)。轻失名城重镇,阎百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把当事人61军军长李服膺给毙了。
看到关东军表现不俗,华北方面军也不甘落后,立马派遣板垣的第五师团向山西进攻。第五师团也是进展神速,连下广灵、灵丘、涞源等地,晋绥军在日军进攻下连连失利,只好退守险隘平型关。平型关两面都是山,只有中间一条公路(真是打伏击的理想地方)。第2战区准备组织主力在这里顶住日军的攻势,动员了61军、17军、35军、73军及15军七万多人(一副要决战的样子,可惜总是决而不战,只有到了快要攻到太原时,才会被迫决战)。关键时刻,18集团军于9月11日配属第二战区。阎锡山对自己的晋军十分了解,虽然平型关调集了六七万人,但他还是信心不足,因此他下令八路军参加平型关决战,希望能帮上一点忙(刚上场,期望不能太大)。9月20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占领灵丘县城,22进占平型关北面的东跑池。鼎鼎大名的林彪此时闪亮登场了,在几次踏勘平型关的地形后,他选择了乔沟作为伏击地点,并在前后都配置有打援部队。
9月25日,21旅团辎重车辆和护卫部队(整整300多辆车)缓缓开进乔沟。由于旅团的前锋已占领前面的东跑池,而且七七事变开战以来战事基本上进展顺利,再加上后卫警惕性本来就没有前锋高,因此日军大摇大摆,慢慢悠悠地向前走。在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后,林彪下达了攻击命令,115师立马以优势兵力居高临下向日军猛烈袭击。兵力占多、地形有利、还是突然袭击,按道理应该很容易就取得胜利。事实上战况却曲折异常,训练有素的日军在开始混乱了一阵后,立马镇定下来,余部利用车辆辎重作掩护进行抵抗,并组织部队试图抢战公路西侧的制高点老爷庙来掩护突围。还好115师686团先一步抢占了老爷庙并顶住了日军在飞机掩护下的多次反扑。被围日军见突围望,只好固守待援。为解救被围日军,进占东跑池的日军回援,同时后面的蔚县、涞源的日军也紧急增援,都被林彪提前部置的部队堵住了,但伤亡不小,情形十分危险。此时最重要的是赶紧吃掉被围日军,于是林彪集中三个团的绝对优势兵力发起总攻,终于在25日下午4时全歼了1000多被围日军,1000多被围日军,115师自身伤亡也高达800多人。在歼灭了公路上的敌人之后,按照约定立即抢占东跑池两侧要地试图与晋绥军一起夹击东跑池日军。可是到了一看连个晋绥军的影子都没看见,日军从容撤退。原来准备出击的郭宗汾部因为高桂滋的擅自撤离顿时陷入苦战之中,更别谈什么出击了。当然,林彪等不知道晋绥军内部的这些问题,就以为是晋绥军不遵守约定,配合差。
正面战场上,日军猛攻孟旅阵地不克后转攻高桂滋军据守的团城口、鹞子涧、西跑池阵地(又是柿子挑软的捏)。高桂滋遭到攻击后立马向前线总指挥孙楚求援,要求后方的郭宗汾军增援。郭宗汾由于要准备出击,自然无法增援。对此高桂滋以为郭宗汾见死不救,一气之下竟然放弃阵地,全部撤退把要出击的郭部暴露在日军的攻击之下。日军怎么会错过如此良机,立马包围了郭部两个旅(误会造成的损失实在太大了)。幸好陈长捷的61军随既赶往增援并救出郭部一个旅,同时梁春溥旅也救出郭部陈光斗旅。接着,梁旅的程继贤团夜攻鹞子涧(日军的飞机太厉害,白天难攻),程团攻势凌厉,一举夺回鹞子涧。这时态势对我们极为利,可是这个时候又有混蛋出现了,被解围的陈光斗不但不帮忙扩大战果,反而乘机逃离战场(真是好心没好报,救了个忘恩负义的又怕死的混蛋也算倒霉)。陈旅的逃跑使程团顿时孤立无援,日军抓住机会包围了程团,程团不肯撤退拼死抵抗(真是死脑筋),最后全军覆没。全歼程团后日军乘势占领了平型关。
在平型关失守后,晋绥军退守太原最后的屏障忻口。阎锡山这时向老蒋求援,在得到卫立煌14集团军的增援保证后,决定在忻口与日军决战,保住太原老窝。为保证部队在忻口完成集结,阎锡山下令死守崞县、原平。崞县、原平的晋绥守军也一改常态拼死据守,日军整整花了15天时间才完全占领崞县、原平,防守的部队基本上也剩不了多少人了。阎锡山期盼的卫立煌的14集团军终于在崞县、原平血战时到达忻口,阎锡山的心也安稳许多。10月13日,日军5000余人开始猛攻忻口中央阵地南怀化,守军奋起抵抗,激战到深夜才停止,阵地一天竟然转手13次之多。战斗从13日开始就变成了拉据战,双方军队在忻口越打越多,日军从3万多人打到7万多人,中国军队也从同个师打到了16个师(几乎包括了晋绥军的全部主力和卫立煌的4个师)。战法也变来变去,毒气、燃烧弹、坑道作业逼近等战法交替使用。
在忻口正面激战的同时,八路军在敌后伏击日军的交通线,特别385旅夜袭阳明堡日军前线机场,炸毁飞机24架,使日军第二天没了空中支援。八路军在后面的捣乱加上前面忻口守军的顽强抵抗使板垣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了解救陷入困境的板垣,华北方面军从平汉线抽调两个旅团进攻娘子关,企图占领娘子关迂回忻口守军的侧后。这时负责防守娘子关的是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黄绍竑本来是新桂系的第三把手,后投靠蒋介石,在南京政府里一直都是高官厚碌,这回更是被负插足山西的使命来当第二战区逼司令的。他当然想有个好的表现,无奈阎锡山给他的部队都是些装备极差的杂牌军,比如陕军冯钦哉2个师、赵寿山1个师、滇军第3军、朱怀冰的94师、许权中的529旅,还有正在赶往娘子关的孙连仲的两个师。一数,守军也算有8个师。但可惜这8个师只具有某种“理论意义”:左翼的冯钦哉关闭电台,无法联络(简直是同床异梦)右翼的滇军曾万钟也不知消息(后面与日军打起来时终于联络上了),只有正面防守的娘子关的部队还能指挥下。在黄绍竑连部队都没有联系好时,10月11日日军已进到井陉,逼近了娘子关。日军首先攻击娘子关前面的雪花山。雪花山是一座石头山,又是娘子关附近的制高点,占据了它就可以俯瞰娘子关,很适合当炮兵观察所,说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不为过。在天险面前,日本人也没有办法,攻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见正面强攻不行日军就改为侧翼迂回,日军39旅团77联队以一部分盯住雪花山,主力则绕过雪花山向旧关进攻,13日日军占领旧关。旧关位于娘子关的东南侧,从旧关经关沟可直达娘子关。也是13日,雪花山的守军由于主动向井陉出击,被日军趁虚偷袭攻占了雪花山(积极有时也不是什么好事情),至关重要的雪花山就这么可惜的丢掉了。连丢雪花山和旧关,娘子关危险了。为了挽回危局,黄绍竑命孙连仲反攻旧关,连续反击三次,但效果不大,而伤亡却十分惨重,比如38军的教导团,战前有3000多人,反击之后就仅有200多人了(几乎全军覆没)。在旧关的拉据战一直持续到了20日,20日分两路进攻,一路正面进攻,一路向娘子关守军后方迂回(老招数了)。前两日战况还是呈僵持状态,但22日华北方面军又抽调109师团加入娘子关作战时,守军防线立马崩溃了(敌人突然增加一倍的兵力,本来就快顶不住的守军又没有增援,不崩溃才怪)。面对这种情况,黄绍竑只好在请示阎锡山后,下令全线撤退。很快,在日军追击下,撤退就变成了溃败,守军再也无法稳定下来重新组织新的防线来阻止日军进攻太原和包抄忻口守军的侧后了。
娘子关守军的溃败,使忻口方面的守军也不得不撤退。忻口当面板垣立即跟踪追击,跟从娘子关南下的日军一起会攻太原。到了这个时候,阎锡山竟然还想稳住部队守太原(能顺利撤走部队就很不错了)。在日军的追击下,从娘子关撤下来的部队溃不成军,这中间就有日后在腾县、台儿庄给予日军重创的王铭章和孙连仲所部,晋东的溃败一定让他们铭记住了失败的耻辱,为日后的成功埋下伏笔。相对而言,从忻口撤下来的部队算好一点,但也没有稳住阵脚。于是两处撤退的部队又纷纷由汾河西岸向南撤退,很快,太原城附近除了奉命守城的35军以及配属傅作义指挥的几支杂牌军已经没有别的部队了。面对这种孤军守城的危局,傅作义在给哥哥留下了近似遗言的信后,决心守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封信的一点内容:
…………………………
作义自幼从军,戎马半生,只知为国为民,早置生死于度外,只要一息尚存,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为国捐躯,义无反顾。
作义自幼在外,很少关心家务。俗话常说,为国尽忠就不能为亲尽孝,我看亦不尽然。须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次保卫祖国,亦就附带保卫家乡,或可兼顾忠孝两面,此点差堪告慰!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耿耿此心,有如日月,可以告慰国人矣!
……………………………….
作为后世的历史阅读者,在读到这一段时,仍然能感觉是到傅作义那一刻对死亡的坦然。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境界的,在封城之前就有不少人(有兵也有官)越城潜逃(怕死是人的一种本能嘛)。11月6日晨,板垣师团进抵太原城东北,开始作攻城准备。下午日军开始向太原锰攻,虽然傅作义有死守的决心,无奈形势比人强,在连撑了三日后,在部属的劝导下,傅作义率部突围(来日方长,何必死脑筋呢),太原于9日沦陷。
在太原沦陷后,华北正规战告一段落。
淞泸会战
当时的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远东最大的城市(比当时的东京和香港还历害),也是中国的东大门和守卫南京的屏障,敌所必我所必守。在“一二八”抗战后签署的《淞泸停战协定》使得日军在上海地区驻扎了大量的海军陆战队,修筑了大量工事,因而上海成为战争的又一个危险的潜在爆发点。七七事变后,上海的形式顿时紧张起来,七八月间连续发生了日本海军陆战队员宫崎贞雄“失踪”及“虹桥机场事件”。见日本人在上海挑起事端,而上海中国这边只有保安队,如果日本海军陆战队一有行动,即可占领淞沪各要地(危险啊)。“一二八”事变日军从上海入侵使南京政府被迫迁都的教训深刻。为了防患于未然,蒋介石先派第二师补充旅换成保安部队的服装进驻上海加强力量,后又派八十七、八十八两个德国顾问帮助训练的中央教导师开赴上海。8月12日,八十七师主力到达日本杨树浦租界北侧一线,八十八主力已到闸北、虹口公园以北一线形成了与日租界的两面对峙。日本这边在蒋介石封锁江阴之前撤退了所有江阴上游的军舰及汉口海军陆战队到上海(老蒋要封锁江阴的消息被汪精卫的主任秘书黄浚泄露给了日本人)。同时,又从青岛及国内的吴港、佐世保运来海军陆战队近2000人。至12月,上海日军已有海军陆战队5000多人,军舰将近三十艘(实力也不弱啊),但对比中国方面已明显处于下风。
8月13日,一部分日本士兵越过对峙线,在找到藉口后张汉中马上命令部队全面进攻,希望在日军的援兵到来之前将上海的日军赶下海以便后面全力对付日军的登陆,避免腹背受敌。其实一开始,中日双方谁也没有想到上海战事会演变成中日大决战。中国这边只想把日本海军陆战队赶下海,然后封锁登陆点,达到保卫淞泸和巩固首都的目的;日本那边一开始更是单纯地只想保护侨民,后面在“虹桥事件”后也只计划攻占上海而没有在华中大战的具体部署和准备。
8月14日起中国空军连续出动,对日本守军据点及黄埔江的日本军舰进行轰炸,还与日机爆发了激烈空战。14日四大队队长高志航率所部飞机于杭州笕桥机场上空击落敌机6架,首创击落日机的记录,国民政府后来特将此日定为空军节。15、16日,中日空军连续激战,日本海军木更津、鹿屋二航空队从济州岛、台湾起飞,袭击杭州、南京、杨州机场,被中国空军击落40多架,损失惨重。中国空军于是取得了淞泸会战初期的制空权。海军封锁长江江阴水道并堵塞航道,防止日舰西上。在空军掩护下,八十七、八十八师对虹口、杨树浦日租界发起猛攻。初期进展顺利,连占八字桥、持志大学、泸江大学、宝山桥、五洲公墓、爱国女校、日本海军操场等地。但由于日军核心阵地异常坚固,中国军队又缺乏重武器又不懂用爆破,结果18日战事呈胶着状态。这时德国顾问向张治中建议,日军阵地由汇山码头经吴淞路、北四川路,以迄江湾路,蜿蜒有如一条长蛇,宜在其腰部选择一个要点,集中威猛火力发动突击,将其拦腰斩断,然后集中兵力一个一个叫掉,这就是二战德军著名的闪击战术。张治中采纳了这个建议,20日八十八、八十七连同刚到的三十六师从虬江路开始大举进攻,一路直冲到汇山码头,把杨树浦日军分为东西两边。可惜闪击战术要求很高,迅速突破之后后面的部队要紧跟而上,掩护侧后,而中国当时最优秀的三个教导师也没能达到这个要求。前锋进展太快后援不断被割断联系,攻入汇山码头的部队又遭到日海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伤亡2000余人后被迫撤回。张治没能把日军赶下海老蒋也有责任,开战之初老蒋希望国际调停结束中日战争,时不时停止进攻来表现自己的诚意,以致错失良机(战争一开就必须专注于军事,总军事以外的原因来干涉军事,能成功才怪)。闪击失败以后上海的战斗逐渐呈胶着状态。
此时对于上海呈僵持的战斗,是适而可止,还是增兵扩大?老蒋犹豫不定,就在18日派陈诚赴沪视察战况,20日返回南京。陈诚回来向老蒋进言:“华北战事扩大已不可避免,故敌如在华北得势,必将利用其快速装备沿平汉铁路南下直扑武汉,于我不利,不如扩大沪事牵制之。”老蒋采纳了陈诚的策略,8月20日军事委员会颁布了作战方针:“中国军队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别注意确保山西之天然堡垒。中国军队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限度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根据此作战方计,中国军队开始大规模向上海增援,迫使不愿意被赶下海的日军的数次大规模增兵,最后双方兵力越聚越多,到9月中旬双方一起几乎达上百万(中方70多万,日本20多万)。老蒋的这一招(也可以说是陈诚)成功地分散了日军的兵力和改变了日军侵华路线(日本大本营的战略水平实在不敢恭维,竟然被对手牵着鼻子走)。
虽然战略上棋高一着,但战役战斗过程就不行了。 8月23日,日本的两个师团的援军在司令官松井石根的指挥下在张华浜、川沙等地强行登陆,战况骤然吃紧。蒋介石急忙命陈诚为15集团军总司令,指挥98师、11师以及刚到嘉定的67师赶紧赴罗店和日军登陆处迎敌。日军登陆后在舰炮密集火力掩护下,向宝山、月浦、罗店、蕴藻浜猛攻。陈诚的15集团军到达后发起了反击,11师收复了罗店、98师收复了狮子林。由于罗店位置异常重要,敌所必攻,我所必守,于是围绕罗店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拉剧战,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白天日军先是飞机轰炸、大炮猛轰,接着在坦克的掩护下反复血战,费尽力气占领罗店,晚上中国军队则在少量的炮火掩护下由敢死队带队发起反击,肉博一晚收复罗店。敌我军队在战场上相复包围,阵地犬牙交错,双方伤亡均十分惨重(还好中国军队人多,耗得起)。
日军见罗店这块骨头实在太硬,决定转移攻击方向。9月2日至5日,日军连续在陆海空火力掩护下向月浦、宝山猛攻。防守的98师在日军的立体攻势下,伤亡惨重,实在顶不住了,只好撤出阵地。奉命坚守宝山县城的583团3营由于没有接到撤退命令,营长姚子青又死都不肯撤(可能是他觉是宝山太重要了),500多人一直坚守到7日,除了一人受命向上级报告突围走之外,其他人全都殉国了。日军在占领宝山后,沿宝罗公路同西攻击,吴淞没有了宝山的支援后也被日军攻陷。由于吴漆、宝山失守,沿江防御体系瓦解。中国军队被迫至浏河、罗店、大场、北站一线防守。
进入9月以后,前期一度控制战场制空权势中国空军由于损失过大加上补充困难,无法保持高度战力,使得制空权逐渐易手。制空权的获得,使得日军的进攻更加凶猛,而中国军队则依靠人数上的优势苦苦支撑。9月中旬之后,薛岳的19集团军、刘建绪的第10集团军到达战场,使得中国军队在淞泸战场的兵力达50个师左右。由于中国方面增援不断,日本为尽快结束上海战事,也不得不大举增兵。华北方面军的第9、13、101师团赶赴上海支援,台湾的步兵旅团、重藤支队、后备步兵团也开赴上海,甚至满州国的伪军也参战了。等援军到达后,9月22日日军又开始大规模进攻,集中主力猛攻那个战略要地罗店了。防守罗店的是陈诚的18军(五大主力之一)和广东叶肇的66军,两个军拼死抵御,任日军怎么炸、怎么轰,就是死守不退(当然伤亡肯定是很惨重的)。日军见此,采用轮战方法,以两个师团轮流攻打,持续冲锋,18军和66军元气大伤(其中159师、160师全军覆没),不得已退守大场一带。松井石根见侧翼突入不灵,决定来个中央突破。10月1日起,日军再次发起大规模的立体攻势,北路11师团牵制进攻广福、陈家行;南路则集中4个师团强渡蕴藻浜,猛攻大场。中国这边则轮流上阵死守大场,结果都被打残,幸好将士用命,拼死反击,遏止住了日军的攻势。10月15日,广西桂系的21集团军到达淞沪战场,几天后川军刘湘的5个师也到了,使中国守军足有70万之多。见又有援军来到,老蒋底气十足,决定反击。19日,廖磊的21集团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了反击(在蒋介石的严令下,仅存的少量重炮聚齐起来开火了)。碰巧,日军第9、101、3师团也正好又向蕴藻浜南岸猛攻。双方犹如两辆急驰的火车轰然相撞,震天响地,一下子双方的人就倒下一大片。激战至25日,21集团军撞不过日军三个师团,反击失败。日军随即乘机再次进攻大场,守军18、26、67三个师拼死抵抗,最后实在顶不住了,被迫撤退。18师基本打光,师长朱耀华不愿当光杆司令,拔枪自杀。26日大场失守。
大场失守后,松井石根的中央突破战术成功,守军防线一点被突破之后,开始全线动摇。三战区中央集团军因为侧翼受到威胁被迫撤退,左右两翼也跟着撤退。至10月28日,中国军队交替掩护,退到浏河、沈家桥、除家行、江桥一线阵地。新防线比旧防线长多了,有35公里之长,更加难以防守。在这次撤退时,蒋介石亲自下令88师留下一点兵力在租界边坚守,打一打做个样子给外国人看。88师就命令谢晋元率领一个营400多人(对外说800人,所以这支部队就有“八百壮士”的美称)据守闸北的四行仓库。此地西、北两面为日军日军占领,东、南两面属于公共租界,名符其实的孤岛。谢晋元率部据守四行仓库三昼夜,31日奉蒋介石的命令退入租界(可能是孤军的事迹感动了他,于是他又心疼这支部队了)。淞沪会战打到了这个份上,改变日军侵华路线,迟滞敌人进攻和支援华北战场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而且中国军队伤亡高达22万人,苦撑下去已经很困难了。如果此时适而止的终于会战,部队向上海近效的吴福线转移,那么淞沪会战就会成为抗战最为辉煌的一次胜利。本来,蒋介石也已经采纳陈诚、白崇禧等人的建议下达了撤退命令。可是,在这关键时候国际联盟宣布要于11月3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九国公约”会议,会上主要讨论中日战争问题。听到这个消息,老蒋误以为列强要出面干预日本的侵略了。于是他11月1日夜冒雨赶到南翔连夜召集师长以上将领开会(看他急得那样)。会上他要求在上海还要坚守一段时间(顶到人家开完会吧),以便赢得国际上的支持,老蒋这种以政治因素干预战场指挥的手法使是中国军队失掉了撤退的最佳时机。
在老蒋陷入列强即将出面制止日本侵略迷梦的时候,日军抽调华北和国内兵力组成的第10军12万人11月5日到达了杭州的金山卫并开始大举登陆。中国方面本来有张发奎的第8集团军防守这里的,但后面上海正面战事紧张时都被一一抽调投入前线了,到日本登陆时仅有几个连。几个连面对十二万日军的登陆,结果可想而知。日军迅速击溃守军(时间短得要命),向战略要地松江挺进,东北军吴克仁的67军奉命死守松江。67军在松江奋战三天三夜,最后全军覆没,松江于9日失陷。67军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了40万守军的一点点撤退时间,但可惜一点点时间明显不够用。由于命令仓促,撤退命令下得又晚(8日夜才下达),在日军的攻击下几十万守军的大撤退很快就演变成大溃败,部队自相践踏、秩序混乱(如果有的话)、争相逃命。本来老蒋还计划中国军队撤到吴福线、锡澄线和海嘉线带利用这些有“东方马其诺防线”之称的国防工事固守的,但部队如此混乱地溃退,加上日军在后面又紧追不舍,根本不可能有时间整理部队从容地布防(老蒋的一念之差害人不浅啊)。11月11日,守军终于全部撤离了上海,会战至此结束。
南京保卫战
上海与南京之间只有300公里的距离,上海大溃退之后南京的防守就成了马上要解决的问题。在是否防守南京这个问题上国民政府分成了两派。白崇禧、李宗仁等多数将领认为南京地形背水,在热兵器时代易攻难守,加上中国军队淞沪一役损失惨重,又经过长途溃退,士气低落,再战必败。白崇禧等人主要是从军事角度上考虑问题,而蒋介石则从政治角度考虑居多。老蒋想到九国公约组织还在讨论日本侵华问题(到了这时候还在做梦,没有语言了),德国大使陶德曼也正在秘密调停中日战争,如果这个时候不做出一副拼命的样子,日本是不肯轻易言和的,列强也不会出来拉架的。于是,在政治原因下,蒋介石又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老蒋天真地以为在德国大使调停期间,日本不会彻底撕破脸皮攻占首都南京的(一相情愿的想法)。只要他能顶住一阵子,列强会最终出面干涉的(跟在上海迟迟不愿下命令撤退时的心态一样,老蒋怎么不吸取教训啊)。
虽然老蒋决定要守,但是各个将领都是聪明人,谁也不肯指挥打这个必输的仗。最后,还是唐生智站了出来,这个很长时间没有握兵权的军阀此时想趁机重新掌握一点军队和邀得一个爱国者的名声。见有人站出来肯守,老蒋也不管那么多了就马上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负责防守南京。老蒋为了让唐生智能多守长时间一点,把能调来的部队都调来了。宋希濂78军、王敬久71军、孙元良72军、叶肇66军等部,合计有10万多人。老蒋甚至还想把桂系的31军和第七军也调去的,但在白崇禧的暗示下,这两个广西部队找藉口拖延,到南京沦陷了还没有到达(拖的功夫一流)。为了鼓舞士气,使南京的部队能坚持得更长久一点,老蒋竟然还使出了骗人的招数。他对守城的部队说:“云南的部队正在来南京的路上,只要部队能坚守一个月,他就将亲率云南的部队来增援南京,消灭敌人。”这种公然欺骗自己将士的烂招亏老蒋想得出来,够毒。唐生智也是有样学样,战前信誓旦旦地宣称要死守南京,并表示自己将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还要交通部长俞鸿飞把下关的船全部撤走(当然了,留下了几条自己逃命的船),死守的样子做得十足。这种官面文章可害惨了守城的官兵和没有逃走的南京市民们。
12月3日,日军以在金山卫登陆的第10军为主力分三路水陆并进,直逼南京。面对日军强大的攻势,还没有恢复元气的中国军队当然抵挡不住。仅仅三日,南京周边的句容、溧水、宁国、当涂等地就全部失守,日军轻松逼南京外围阵地,形成了三面包围南京的态势(另外补充一下,还有一面是长江,而且只有几条唐生智和几个师以上指挥官留下的船只,跟四面包围也差不了多少了)。12月7日,日军开始在陆空火力掩护下向南京第一线外围阵地发起了猛攻,守军拼死抵抗,顶了两天一夜,最后因伤亡过重于8日下午被迫撤往复廓阵地,要点汤山、淳化丢失。12月9日晨,日军跟踪而至,但当天并没有大规模攻城,而是为第二天的进攻做准备。12月10日,日军同时从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3峰猛攻。守军拼死抵抗,两天内没有让日军得手。12日中午,雨花台首先陷落,日军从雨花台直逼中华门,下午攻破了中华门与水西门的城墙,还好很快被88师的敢死队消灭,12日夜日军也没有攻进城。12月12日南京城并没有被日军攻破,日军甚至连城外的一半地区也没有控制到。紫金山第一峰,第二峰均在中国军队手中,乌龙山要塞甚至没有遭到攻击。甚至到了13日下午,112师的一个团还埋伏在江心洲(长江中的一个岛)准备伏击日军的登陆部队,根本就没人通知他们撤退。综合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2月12日南京城防除了中华门有点危险之外,其它都没有问题。可为什么12月12日夜唐生智和一些师以上指挥官突然就自己跑了?因为12月11日,蒋介石叫顾祝同通知唐生智要其突围,而唐生智怕担责任,一定要有书面命令。结果蒋介石11日晚发电给他后,他马上召集师以上指挥官开会,出示了蒋的命令,还让各军师长们在下令撤退的会议记录薄上签字盖章(把所有人都捆在一起,要是因为丢掉南京被追究责任,要死也大家一起死,够狠)。会上决定14晚开始突围,谁知12日中华门出现危机时(只是暂时的),惊慌失措的唐生智立马提前下了突围命令,然后就丢下部队从下关渡河逃命去了,其他许多高级军官也跟着赶紧奔往自己留有船的下关,丢尽了中国将领的脸。在听说长官都往下关跑去之后,几万守军和无数民众也乱哄哄地涌了过去(又不是不知道下关没什么船了,那么多人还往那边跑,对此我没有语言了)。结果在日陆海军的堵载下,除了36师和教导总队一部分渡江成功之外(抢船的速度够快),其他全部都被日军俘虏,然后杀害。日军在杀完俘虏后,明显不过瘾,于是连平民也不放过,最后30多万平民死于屠杀之下(唉,不跑只有等死了)。
近代史里南京人最可怜了,太平天国兴起攻占南京后大杀城里的满人;湘军兴起后攻占南京(当时叫天京)又是大杀一回;这次日本人来了更是血雨腥风。唉,地理位置太好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各方面势力都会去抢占)。
其实从战争一开始,中日在德国调停下一直都在秘密谈判,只是对于议和的条件双方一直都僵持不下。南京陷落后,国民政府面对连连失败的现实终于肯接受日本还不算亡国的条件了。然而日本方面却在攻占南京后提出了更为苛刻的条件,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条件:(1)中国应放弃容共和抗日,对日本和伪满州国的防共政策给予协助(要承认这条就是承认伪满州国);(2)在华北、上海甚至长江流域设置非武装地带;(3)中国应赔偿日本战费(4)日华之间签订密切的经济条件。另外日本还要求谈判中军事进攻不停止,到了缔结和约时才能停止。这种条件简直是要灭亡中国。如果此刻接受这种条件,那么他的国民政府立刻就会被愤怒的民众所推翻。老蒋当然不会干那种愚蠢的事情,因此他委婉地拒绝了日本。日本政府没想到,首都都被攻占了,老蒋还敢拒绝它的“谈判条件”,一气之下发表了那个白痴般的“不与国民政府为对手”的近卫声明。
作者:luoyutiao 回复日期:2008-7-11 18:34:06
徐州会战
既然没谈成,那就继续打吧,让我们再回到战场上来。
在华中方面军顺利地攻占南京以后,华北方面军也因为苏联没有集结军队的迹象而解除了第2军的待命状态,并允许其进攻山东。于是在第2军司令官西尾寿造指挥下,第5师团和第10师团12月23日渡过黄河进攻济南,26日济南失守(丢得真够快的)。在华北派遣军南下的同时,华中派遣军也派13师团和第9师团北上(主要是13师团,第9师团只是牵制性的助攻)。面对日军的进攻,李宗仁手上的兵力其实也不少了。让我们来具体看一看:
31军和后面加入的第七军,李宗仁自己的桂系部队,可以指挥自如。
第3集团军,下辖3个军,总司令韩复榘(后面是孙桐萱),该部训练、装备都不错(山东还是挺有钱的),但能不能拼死作战,听从指挥却谁也不知道。
原东北军的57军和51军,两个军的战斗力都一般,于学忠的51军可能稍微好一点。
韩德勤(就是后面跟粟裕在黄桥大战的那一位)的89军,该部由江苏省保安队改编而成,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
川军的22集团军,在山西大战后没得补充兵员,只有2万多人,装备还烂得要死。因在第一和第二战区没人要(好可怜),被李宗仁的五战区收留。
后面加入五战区的汤恩伯军团,该军团为蒋介石的嫡系,下辖13、52、85三个军,三个军的军师级干部大部分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老蒋对自己的学生还是很照顾的,不但编制满员、枪械齐全(步兵全是捷克式步枪,在当时很先进了,比日本人的三八大盖还好),而且还配有一定数量的野炮、重炮、坦克,为当时国民党军队的精华。
满打满算,五战区防守的兵力将近25万多人,进攻的日军只有9万多人(日军已经习惯以少打多了)。37年12中旬起,日军13师团和第9师团从南京、镇江北上。到38年1月下旬,13师团排除沿途守军抵抗(第9师团已经完成牵制任务了不再继续北上了),抵达池河抵抗,抵达池河以东,连占来安、明光、藕塘等地。1月26日13师向朱元璋的老家和蚌埠进攻,突然遇到了刘士毅31军的顽强抵抗,血战几天不分胜负,日军急忙从南京增调援军及重武器,李宗仁和李品仙都感到硬拼会吃亏,急忙命31军让开津浦路正面,退往铁路西侧山区,待机而动。同时把于学忠的51军调往淮河沿岸布防,阻敌北上(让东北军顶正面,自己的桂系部队就侧击,李宗仁也精啊)。到38年2月初,淮河南岸的定远、临淮关、蚌埠等地先后丢失,日军进抵淮河边,于学忠炸掉淮河大桥,退守淮河北岸。2月8日,日军渡淮强攻,猛攻三日,终于在临淮关和小蚌埠登陆成功,51被迫后撤。李宗仁急令张自忠59军增援,接替51军战斗,使两昼夜不得休息的51军休整一下。李宗仁同时还命令31军和后面调来的第七军趁日军全力渡河北进之机从侧背袭击日军。2月11日,31军围攻上窑,16日第七军攻击池河、定远。面对后方的紧急情况,渡过淮河的日军主力6000余人赶紧回援。在北岸日军主力回援南岸后,北岸张自忠59军和于学忠的51军抓住机会大举反攻,经过激烈交战收复了小蚌埠,迫使北岸的日军退回南岸。此役歼敌3000多人,基本恢复了淮河北岸阵地,偷袭成功的第七军和31军也赶紧见好就收退回北岸防守。受创的13师团兵力不够,无力再北进,与中国军队隔河对峙,直到5月中旬。
华北方面军见曾经因攻占南京而大出风头的华中方面军北上碰壁,暗暗高兴,心想攻占徐州,打通津浦线的头功这回非我们华北方面军莫属了(根本就没有孤军南下的担心,为后面的失败埋下伏笔)。第2军占领济南后,兵分两路继续进攻。一路由板垣的第5师团沿胶济路东进青岛,一路由矶谷的第10团沿津浦路正面南下。
现在先来说说板垣的第五师团,板垣沿胶济路东进,一路没遇到什么抵抗,2月19日抵达青岛,差点跟先期占领青岛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发生火拼。经过大本营调解后,于2月21日南下,与沿津浦路南下的矶谷第10师团形成了钳形攻势。面对日军的攻势,李宗仁立马选择了守(毕竟面对日军的凶猛火力不可能正面对攻,那简直是找死)。3月5日板垣排除沿途抵抗逼近鲁南军事重镇临沂。板垣曾在平型关因轻敌冒进而成全了林彪,这一回仗还没开打他又轻视起他的对手来了。这真是军人致命的弱点,军人可以轻视任何人,就是不可以轻视对手,骄兵必败啊。
防守临沂的主力是庞炳勋的第3军团,约有13000多人。李宗仁要想在内战中混了二十多年老油条庞炳勋为其出死力谈何容易?与蒋介石喜欢用金钱和升官收买人不同,李宗仁比较注重收买人心。他首先为庞炳勋排忧解难,军令部想解散3军团一个团,他立马打电话到武汉请白崇禧帮忙请蒋介石撤消这个命令(真是朝中有人好做官啊)。还是白崇禧面子大,老蒋立马就同意了。李宗仁的一个电话竟然保住了庞炳勋的一个团(他一共才五个团),他不感激死才怪。见庞炳勋装备太差,他还专门让五战区兵站尽量补充第3军团的装备和弹药。李宗仁收买人心这招的效果不错,庞炳勋在临沂拼死据守,将自己的卫队都投入了第一线。李宗仁也知道光凭第3军团和沈鸿烈几百人的海军陆战队难以挡住板垣,但举目四望,只有张自忠的59军能抽得出来增援临沂,而张自忠又正好与庞炳勋有不共戴天的私仇(真是冤家路窄,无巧不成书)。没有办法,李宗仁只好硬着头皮命令张自忠增援临沂,还特地派了5战区参谋长徐祖诒到临沂去协调他们一起作战,生怕张自忠为报私仇见死不救。
李宗仁太小看张自忠了,他可不是那种轻重不分、公私不明的人。比起民族大义来说,他的那一点私怨算得了什么。张自忠率59军从峄县一昼夜跑步急行180里(比马拉松冠军还厉害),张自忠的快速抵达令日军大吃一惊,板垣还以为有充足的时间先解决庞炳勋部,然后再解决增援的59军(骄傲的板垣又轻敌了)。张自忠和庞炳勋在徐祖诒的主持下,就作战进行了协商,达成了张自忠部由侧背进击,庞炳勋则在敌人正面兵力大减后猛烈从正面反击的作战计划。3月14日凌晨,59军强渡沂河向日军猛攻,板垣面对来势汹汹的59军,立刻停止对庞炳勋部的进攻,主力转过来对付59军。庞炳勋配合也不错,在日军主力转向后,他立马从正面猛烈反击。经过几天的激烈交战,腹背受敌的板垣终于顶不住了,于17日退往莒县。有了第一次,一般第二次就不那么难了。当张自忠21日奉命向费县开进,板垣以为有了可乘之机率部再次向临沂进攻,庞炳勋又被打得连连告急,张自忠部立马回援,恶战5天5夜,板垣又输了(丢人丢大了,为什么不自剖以谢天皇呢白痴)。临沂保卫战斩断日军钳形攻势的一端,为其后矶谷孤军深入兵败台儿庄埋下了伏笔。
板垣败迹累累,矶谷却是一路高歌猛进。防守津浦路北段的韩复榘放弃了济南还不过瘾,没做什么抵抗又连放弃泰安、济宁等地,矶谷先是莫名其妙后是狂喜地一路追赶。在韩看来,蒋介石的中央军在几个月的抗战中损失惨重,这时正是自己保存实力,以便后面在关键时刻变局的大好机会。因此,韩不思抵抗,反而在山东大肆搜刮捞钱(捞够了好走人啊),然后一路退却见机行事。这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军阀不知道,他的这种做法已经引起了公愤,不但李宗仁、蒋介石对他恨之入骨,就是自己的第3集团军内部也是怨言一片(士兵多是山东人,哪个不想保卫自己的家乡)。1938年1月1日,在开封召开的第1、5两战区高级军官会议上,蒋介石将韩复榘逮捕,1月4日在武汉处死。蒋介石这回杀的虽然是杂牌将领,但由于理由充分,故全国舆论一致支持,连第3集团军的官兵们也心服口服。孙桐萱继任集团军总司令后,奉李宗仁令(比韩复榘听话多了)率22师袭击运河以东的济宁。可惜偷袭没有得手,只攀登进了800多人就被日军发现了。日军立马封锁城墙,然后集中兵力围歼先进城的800多人。巷战极其激烈,最后日军将先进城的22师官兵全部消灭。城外的22师没有重武器,攻城不利,在日军大批援军赶到后被迫撤退。随后矶谷与第3集团军三个军展开了一系列的激战,把第三集团军往西打退了一段,然后用一个旅团监视住。其它的部队则沿津浦路继续南下。第三集团军到底怎么了?整整三个军先是被人家一个师团打退,接着又被一个旅团牵住了(丢死人了),可能是韩复榘被枪决后指挥出现了问题。在牵制住第三集团军后,3月14日第33旅团长濑谷启率3万多人在飞机掩护下兵分四路沿津浦路南下,次日攻击前进到达津浦路的重要据点滕县。
防守滕县的是川军22集团军。七七事变后刘湘请缨出川抗战,22集团军10万多人作为第一批出发部队首先开赴山西前线。由于没有交通工具,川军步行走了几千里才到达山西,还不巧正好遇到娘子关失守,守军正在向太原溃退那一时刻。见到有援军到来,阎锡山像遇到救命稻草一样赶紧推上前线去抵挡日军。川军的枪械很多还是土造的,一个集团军只有几门炮,跟日军的快速部队对抗,立足还没稳便被冲散,10万人打得只剩下2万多人(这哪是打仗啊,简直是屠杀)。部队损失惨重还不算,军需补给还没人管(阎锡山太过分了,人家来帮保卫山西,连补给也不给一点)。“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受够气的川军被激怒了,开始大肆抢劫,自行补给(简直是逼良为娼)。一时间,山西乌烟瘴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么小气)。阎锡山见川军胡来立马一个电话告到蒋介石那里,说川军是土匪(还不是被你逼的),川军的恶名就这样得了。老蒋见川军在二战区呆不下去了,就问同在华北的一战区要不要,结果程潜一听是川军立马回绝(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最后是还是宽厚的李宗仁收留了他们,不然就这么被赶回四川,丢死人了。对川军李宗又用上了他那收买人心的招数(真是屡试不爽)。给枪支、给弹药,使22集团军正副司令邓锡候、孙震感激不已,决心死守滕县,报李宗仁的知遇之恩。
一开始22集团军将大多数部队部署在滕县城北各地,试图以阵地战阻止日军南下(跟日军硬拼,勇气可嘉,但太傻了)。一打起来,各部队就伤亡惨重,122师师长王铭章见阵地战伤亡太大,又得知五战区已经派汤恩伯的部队一增援了,决定集中把部队撤回城里固守待援。可是城前的366旅在回城时与日军迂回部队遭遇(运气太差),只有一个营冲进城内,其他部队被撤向临城方向。至此,滕县只有3000多人守城。王铭章望着手中这点兵力,心凉透了,但又不肯放弃要点滕县,于是决定拼死据守滕县,等待汤恩伯的援军。可惜王铭章没庞炳勋那么幸运遇到宽宏大度的张自忠,而是撞上了骄横自私的汤恩伯。其实早在日军进攻之初的3月14日,李宗仁就电请老蒋让在豫东的汤恩伯20军团派85军第4师增援滕县,可是汤恩伯不肯让所部转隶别人指挥(生怕别人抢了他的部队)。迟迟不肯出兵救援。王铭章孤军守城,奋战三昼夜,壮烈殉国。守军除了几百人突出重围外,其余2000多人全部牺牲(包括300多名重伤员为不受俘虏互相以手榴弹对炸)。18日凌晨,滕县失守,其后临城也很快陷落。在攻占临城后,日军向东南展开,避开韩庄以南不利于机械化部队运动的重重山地,扑向著名的台儿庄。试图突破运河了线后,再西取徐州(计划挺高明的,就是有点冒险,有孤军深入被围攻的可能)。濑谷支队转向东南后,沿津浦路临枣线支线一路推进,连下枣庄和峄县,汤恩伯20军团则退入抱犊东南的山区,待机而动。3月23日,濑谷开始从峄县南下进攻台儿庄,第2集团军31师与日军遭遇后逐次撤退至台儿庄抵抗。在台儿庄及台儿庄周边,第2集团军与濑谷支队单挑,交战异常激烈,中国军队的野战重炮、战防炮、铁甲车也在26参战了。出人意料的是旁边的汤恩伯处于侧击的有利位置竟然像没事人似的看了几在的热闹,直到29日由白崇禧敦请蒋介石亲自下令,汤恩伯才率军出击。20军团的52军首先进攻,31日与第2集团军将台儿庄附近日军完全包围。在濑谷支队处境危险时,攻击临沂的坂本支队停止进攻,驰援台儿庄。在临沂防守的五战区参谋长徐祖诒、庞炳勋甚至名将张自忠都没有分析一下板本支队怎么突然脱离战场了,以敌不进攻临沂就算完成自身的任务了。坂本支队安全脱离临沂战场后迅速向台儿庄突进,31日抵达台儿庄附近的向城开始侧击20军团。汤恩伯为了不吃亏(阻击优势火力的敌人肯定要付出不小的代价),竟然让20军团由内线转外线,使坂本支队和濑谷支队会合。
坂本支队和濑谷支队会师后,中国军队队已无法将其分割歼灭,但仍处于优势地位,不断向被围之敌发起猛攻。4月6日,支持不住的日军向北突围,退往峄县。虽然没能全歼孤军深入之敌,但打退了日军也不失为正面战场的一大胜利。当然了,东方人总是好面子的,日本人对台儿庄之役称为其部的一次战略转移(跟中国军队溃败时称为转进有异曲同工之妙)。台儿庄大捷把老蒋本来就不是很清醒的大脑冲更糊涂了,居然把各战区的精锐都调往徐州,准备在四周都是平原的徐州与日军作战略性决战,五战区的兵力也一下由29个师涨到64个师差不多50多万人,真是人满为患啊。日本人的复仇心理是很重的。在台儿庄受挫之后,决定大规模增加兵力重新进攻徐州。这一回日军一共动用了13个师团30多万兵力,部署是这样的:
加强被打退的第5和第10师团,让其转守为攻,与受命追击的中国军队保持接触,将其抑留在峄县、韩庄一线。
华中方面军两个支队先行北进,牵制住淮北的中国军队。中国军队主力被牵制住后,第1军抽出有力部队从兰封东北向归德进攻,切断陇海线,阻绝中国军队向西的退路,另以有力部队(还没确定是哪个部队)渡过微山湖,切断中国军队往西北方向的退路,华中方面军则以两个师团作为主力突击兵团渡淮河北进占领要地蒙城切断中国军队往西南方向的退路。
完成对徐州的四面包围后,再七路并进,对徐州作向心攻击,将中国军队五十万主力压迫往徐州消灭。
这个计划还是很不错的,只是日军兵力实在是不够,包括后面闯直豫东的部队一共才30多万人,而中国军队加豫东一起足足有80多万大军。30万竟然想将80多万叫掉,谓口太大了吧。太过贪心的人最后一般都会一无所得。
4月16日,从台儿庄败退的日军第5和第10师团得到补充和加强后开始转守为攻,与追击的中国军队交战激烈,激战三天后占领重镇临沂,但此后双方均无重大进展,陷入了胶着的阵地战中。4月23日,华中方面军派遣两支先遣部队(佐滕支队和坂井支队)先行渡河北上,沿巢湖左右两侧攻击前进,牵制住了徐州以南的五战区部队。
中国这边蒋介石还没有想到日军的包围计划,以为淮南日军的行动仅仅是策应鲁南的作战,因而本着“以攻为守”的攻势防御原则,决定两边同时采取攻势(兵多就是不一样)。调集主力两边反攻,正中了日军抑留作战的目的。可是老蒋的命令下到五战区时,北边日军的攻势已经加强,中国军队只是靠士兵奋勇作战勉强守住,进攻想都不敢想(老蒋的想法又脱离实际了)。南边日军主力第9师团和13师团5月5日开始渡河北进,当天就突破了防守河对岸的第七军阵地(战斗力真够恐怖的),沿淮蒙公路推进,9日占领蒙城(守军仅有一个团),切断了中国军队西南方向的退路。先行北上的佐滕支队见主力北进了,底气十足,一个支队竟然敢攻击韩德勤89军防守的阜宁,韩德勤以为是日军主力来攻,弃城而逃(竟然被人家一个小部队吓住,丢死人了)。与此同时,第1军的14师团5月12日从濮县渡黄河,下荷泽后扑向陇海线的黄口车站,试图切断陇海线,堵住徐州五战区中国军队主力往西的退路。老蒋为了确保陇海线,调集20多万中央军于豫东围攻土肥原的14师团。老蒋还想让李宗仁调集主力先围攻北上的日军第9和13师团。老蒋不知道,以国军的素质如果能把日军两个齐头并进的主力师团消灭的话,国军就不会一败再败了。李宗仁处于战场前线,对国军的攻击力量还是很了解的,他对国军的攻击能力能否完成老蒋交给的任务深表怀疑,但又不得不服从老蒋的命令。没办法,他只好12日命令五战区部队对淮北之敌实施反包围的同时,又增加了一项内容。如果包围不成,而陇海线又被切断了,哪个部队在原地游击,哪个部队往哪里突围。事实证明,后面这个命令救了几十万大军。
事实告诉我们,理论总是与现实有许多差距的。在国军还没有执行包围淮北日军两个师团的命令时,情况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淮北方面日军兵力增加:第3师团和18旅团加入战斗,原来在巢县不动的坂井支队也北进,16日占领合肥。鲁南方面,第10师团被114师团接替继续进攻,其则15日渡微山湖,准备从西北方向进攻徐州。淮北之敌占领蒙城后,随即向宿县推进,16日攻占宿县,逼近了徐州。至此,徐州已被四面包围,老蒋的趁敌人分散包围之机各个击破的计划已经成为画饼。老蒋这时也被残酷的现实惊醒了,15日军事委员会决定放弃徐州突围而出。实际上五战区此时已经是按李仁宗的第二个命令做好了突围准备,16日日军第9师团已经攻到萧县附近,与赶往阻击的139师激烈交战。见情况严峻,李宗仁赶紧让张自忠指挥59军、21师和27师前往增援顶住日军先,同时下达了突围命令。主要内容为:
韩德勤的24集团军留苏北,69军在鲁南山区坚持游击战,其它主力部队则分为鲁南兵团、淮北兵团、陇海兵团和淮南兵团分别突围。突围的方向为西南方向,目的地是豫皖山区。负责切断中国军队西南方向退路的是9日占领蒙城的第9师团和第13师团,这两个师团主力现在正在逼近徐州,后方只留一点守备队,空隙大得要死。事实证明,国军逃命的本事还是不错的,几十万大军硬是从日军的包围圈空隙里冲了出去(日军的包围圈空隙太大也是一个原因),5月21日陆续抵达豫皖山区。但日军不肯罢休(这么大条鱼跑了,肯罢休才怪),也衔尾而进,一直追在后面,五战区还没有摆脱险境(当然了,没有前面那么危险了)。
在徐州突围与反突围紧张进行着的同时,豫东这边为确保陇海线的战斗还在激烈的进行着,薛岳正指挥着20万大军围攻土肥原的14师团。土肥原,这个身材矫小、肥胖但很结实的家伙可以说得上是侵华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了。九一八事变他积级参与、弄薄义到东北当傀儡他是主谋、华北事变他又先后威逼了何应钦和宋哲元,真是好不威风。徐州会战期间,他从平汉路安阳出发南下进攻豫北,又去打宋哲元了。宋哲元面对日军的进攻却是心情复杂,平津一役,宋哲元的29军不但损失惨重,还丢了平津地盘,蒋介石大度地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而是揽在自己身上使他感激不已,觉得老蒋这人还不错,够大度,从而放松了对蒋介石的警惕。1937年11月6日他终于从连续失利中缓了过来,由大名反击平汉线时,连战皆捷,逼近邢台,切断了平汉线,正盘算三天拿下刑台,一周拿下石家庄,报平津一箭之仇。没想到,老蒋竟然背地里黑了他一把。当日军包抄他的后方基地大名时,旁边的中央军居然不来支援,见死不救,使得大名被占,他对刑台的进攻也因为后援不继而失败。现在日军又来进攻了,他左思右想,打吧正中了老蒋的借刀杀人之计,他才不会给你补充呢;不打吧日本人又一直穷追不舍,真是左右为难,最后还是选择了不打。不打虽然不是很好,但总比打好一点,毕竟保存着实力老蒋也不敢把自己怎么样。于是,土肥原只用20多天没打什么仗就占领了豫北全部和晋南一部,宋哲元可以说是一路望风而逃。终于土肥原放过了宋哲元,5月12日14师团渡过黄河,从荷泽方向南下直扑陇海线,意图切断陇海线,堵住五战区国军主力回撤郑州的退路。
老蒋还是很精明的,他早早就把宋希濂的71军、桂永清的27军、俞济时的74军、李汉魂的64军和黄杰的第8军等部部署在陇海路铁路沿线(对宋哲元不信任啊,还是靠自己的中央军可靠一点)。15日,土肥原的14师团占领陇海线上的曹县,随既兵分两路向陇海线两边进攻(本来就是孤军深入了,还敢分兵,真是不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了)。丰蚂太郎少将指挥步兵2个联队、骑、炮兵各一个联队向兰封方向攻击前进;土肥原本来率三个步兵联队和三个炮兵联队向归德方向进攻(官大就是不一样,分兵也分得多一点)。随想到,有时兵分多的一方反而会遭败绩。为了收拾这个牛B哄哄的土肥原,老蒋命令第一战区在兰封和归德集结部队然后东西对进,夹击14师团,令外还命令孙桐萱第3集团军和商震第20集团军组成北路军断其归路(其实土肥原根本就没想过要回去,这一路也因而暂时没什么作用)。5月21日,第一战区东西对进的部队开始跟日军两边攻击前进的部队遭遇,结果出人意料,土肥原进攻归德的这一路竟然被打败,损失1000多人,而向兰封这边进攻的丰蚂太郎少将竟然获胜,还占领了兰封。战争就是这样,“七分靠打拼,三分靠运气”。土肥原遇到了“三李”之一的的李汉魂,到底是“三李不如一王,还是王不如三李”(王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耀武),我们先别去管他,反正知道这几个都很厉害就行了。更让土肥原喷血的是,李汉魂的东路军里还有日后的抗日铁军74军,真是中了头彩了,不输才怪。进攻兰封这一边丰蚂太郎少将运气好遇到了草包桂永清,这个怕死鬼有6个师的优势兵力,还有兰封的国防工事,竟然被打得节节败退,连陇海线的重镇兰封都丢了。土肥原这边喜出望外,赶紧退往兰封会合丰蚂太郎,然后依托兰封坚固的工事固守待援。老蒋对兰封被占极端不满,决定把陇海线豫东各部组成第1兵团,任命“老虎仔”薛岳为第1兵团总司令。薛岳也是个特殊人物。大革命时期曾左倾,“四一二”事变前预见性地看到了蒋介石要背叛革命,向共产党建议“把蒋介石作为反革命抓起来”,可惜没有被采用。后面见老蒋得势,他又倒向蒋介石,前期一度被冷遇(对曾害死自己的仇人,不杀死他就已经很给面子了)。后面老蒋欣赏他的才华,又把他重用,让他围剿红军。这家伙受到重用后,全力为蒋效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他率领十几万追剿军一路追击,还顺便把西南几个军阀搞定了(真是厉害)。现在老蒋面对这个残局,把薛岳抬出来,可见对他期望之高。薛岳也不负“老虎仔”的绰号,5月25日,在薛岳指挥下,国军发起猛攻,经过三昼夜的激烈交战,李汉魂所部夺回了罗王车站和罗王寨,宋希濂率领71军28日收复了兰封城,土肥原逃往三义寨死守。人一旦被逼入绝路就会爆发出很强的力量,现在土肥原的14师团就是这样,再加国军又缺乏攻坚用的重武器,因此在三义寨日军拼死抵抗,而人数占绝对优势的国军(足有20多万人)怎么攻就是攻不进,就是拿出20万大洋来悬赏(当时20万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20亿人民币),也没有用,对这种情况,名将薛岳也没有办法。
土肥原终于熬过了最困难的时候,来增援他的16师团沿陇海路一路攻击前进,5月29日突破黄杰第8军不算顽强的阻击占领归德。归德的过早失陷使围攻土肥原的薛岳第1兵团现在反被14和16师团两面夹击,还好第1兵团实力雄厚,还能顶住。但日军华北方面军31日把13混成旅团和台儿庄被打败的濑谷支队配属给16师团,同时第10师团占领涡阳后也被调往豫东,而且黄河北岸的日军也在组织强渡,企图增援14师团。由于日军的疯狂来援(跟了国军喜欢见死不救形成鲜明对比),战况急转直下,薛岳的第1兵团开始处境不利。他现在考虑的问题由能不能歼灭敌人变成会不会被敌人歼灭了(真是天地之别啊)。无奈之下,薛岳只好下令撤退。日军见国军后退,立马乘胜追击,连下杞县、通许、尉氏、拓城和开封(开封守军唐永良32军114师顽强抵抗,使得日军攻占开封并不轻松),形成了对郑州的三面包围。此时的情况万分危急,日军一旦攻占郑州,不仅平汉铁路被切断,徐州突围的主力部队难以顺利摆脱日军的追击,而且豫东战场撤退到郑州的20多万部队也无法稳住阵脚。再进一步,如果日军占领郑州后沿平汉铁路南下进攻武汉,则武汉三镇将朝不保夕,而在当时,武汉实在太重要了,决不能就这么轻易丢了。虽然南京沦陷后,重庆被宣布为陪都,但1938年6月到10月间实际上的首都却是在武汉。因为除了林森主席(没什么实权)和几个冷衙门(比如监察、考试和司法)迁去重庆外,其它的部门和四大银行都是在武汉办公,由此可以想像一样武汉在当时的重要性。老蒋实在是没有办法了,自己的部队是这样的无能,他只好把阻止日军的最后希望寄托在黄河身上了。蒋介石把决黄河堤的重任交给商震的20集团军。一开始商震本想在中牟县境内的赵口处实施决口的,可是怎么挖就是挖不出一个大的决口(本人对水利没什么研究,所以原因也不是很不解,不好意思啊),决口水的流量小得要命,灌灌农田还勉强凑合,可要是想有关羽水淹七军那样的效果就还早着呢。这时,苏冠军——这个对黄河了如指掌的黄河赤子,河南省河防要员说话了,他向新8师师长蒋在珍建议在花园口决黄河堤。蒋在珍随既调动了一个团在花园口挖黄河堤,他们在苏冠军的指导下,先是一步一步的刨大堤的一段,刨得很薄了,再在中间的位置钻几个小口门,最后再把几个小口门挖开,联接在一起。黄河大堤于是被撕开,河水直冲口门,口门两边已经很薄的堤坝纷纷被冲崩,黄河决口就这样越冲越大,终成泛滥之势。1938年6月9日,黄河大堤又一次决口,夺路入海。这一次人为决口的规模是几百年来最大的一次,洪峰以一二十有时甚至是三四十宽的正面汹涌而下,途径之处一片泽国。向郑州进逼的日军被黄河水冲得一塌糊涂,仅仅是淹死的就有2000多人,在豫东的14和16师团都被洪水困住了,后面在其它部队的帮助下才撤离黄泛区。老蒋的水淹战术成功了,可是代价实在太大了,豫皖苏三省仅被淹死的人就有90多万人(仅仅是这个数字就已经够惊人了),390多万人被冲垮了房子无家可归,财产损失多得无法计算。蒋介石这么精明,当然明白花园口决堤真相一旦被国人得知对国民政府的打击会有多大,所以决堤后千方百计证明是日军所为(称是飞机炸的)。要不是后面天下为共产党所得,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可能直到现在我们还依然会无法知道事情的直相。现在就算我们知道事情的真相,我们又怎么样去评价花园口决堤呢?共产党的宣传当然是尽量贬低花园口所取得的军事成功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国民政府的错误政策,打击自己以前的政敌。可是分析种种资料,我相信蒋介石实在是被迫无奈,采取这个办法时他所受的心理折磨决不会比别人少,而且他肯定也没有想到决堤的规模会这样的大。然而事实也证明,老蒋是那么的狠心,那么的决绝,为了达到阻止日军西进的目的竟然采用了后果这么严重的方法,谁又能为他辩解什么呢?
武汉会战和广州陷落
豫东会战结束以后,当时的抗战中心武汉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日军的下一个进攻对象。武汉地处江汉平原,跟九个省相邻(中国唯一一个跟这么多省相邻的城市),而且海陆空交通都很发达,是自从上海、北平和南京失守后,我们唯一适合当临时首都的城市(比重庆还适合)。
1938年6月11日夜,台湾的波田支队在海军的护送下抵达安徽省府安庆的江面上。这时防守安庆的是杨森的川军,见敌人来了,还一点准备都没有(怨不得遭受人家中央军鄙视)。12日凌晨,雨下得很大,日军波田支队在守军睡得很香的时候,冒雨登陆偷袭守军(很符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军事艺术)。川军被日军突然袭击,立马一片混乱,根本抵挡不住波田支队的凶狠进攻,仅仅一天就把安庆丢了(丢得实在是够快的,可能是乱打了一阵枪就跑了)。波田支队在攻占安庆后,继续搭乘海军舰艇沿长江西进,6月下旬抵达了江防要塞马当的封锁线外。马当要塞由德国军事顾问设计,中国军队经营了几个月,耗资无数,坚固异常,是阻拦日本海军的坚固堡垒,蒋介石对它寄于厚望,认为它至少能阻止日军攻势一个月左右。日本海军首先试图从江上打开通道,无奈水雷、沉船和人工暗礁太多,而且扫雷艇在守军的炮火下也无法扫雷。见江上行不通,日军就改为陆路迂回进攻,而马当要塞附近守军为16军,军长李韫珩。两周前,李韫珩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大敌当前竟然还办了一个为期两周的“抗日军政大学”(我看他肯定想学蒋介石当校长想疯了)。6月24日,李韫珩还大肆铺张地办了一个隆重的结业典礼,邀请了16军各级军官和当地士绅参加(中国人好面子的一个典型例子)。日军肯定事先得到了这个情报,于是6月24日凌晨(又是凌晨,看来偷袭选择凌晨最为合适),在16军的防地东流登陆成功,然后顺利地攻下了既无准备,又无主官指挥的香山、香口等地。还好,防守马当要塞长山核心阵地的海军陆战队2大队没有派人参加结业典礼(总算遇到一个忠于职守的了)。在总队长鲍长义的指挥下,2大队顽强抵抗,打退了了波田支队的三次大规模集团冲锋。鲍长义这边打得昏天暗地,李韫珩那边结业典礼则开得隆重得很,讲完话之后又有用餐,李韫珩喝得一塌糊涂,这酒鬼连自己一个团被打垮都不知道,更别提派部队增援鲍长义了。见16军暂时指望不上,鲍长义赶紧发报给在武汉的老上司谢哲刚。谢哲刚一看电报,吃惊不小,立马报告了蒋介石,同时还紧急请空军出动(在武汉离中枢近就是不一样)。蒋介石看了谢哲刚送来的电报,更是大吃一惊,马上打电话给在田家镇视察的白崇禧,让他想办法(白崇禧小诸葛的名号真不是白给,连老蒋打仗遇到难题也第一个想到他)。白崇禧也先是有点吃惊,但很快就反应过来,看了一下地图就马上打电话到彭泽的167师,要师长薛蔚英立刻率部增援长山。这边李韫珩和鲍长义通过电话后也反应过来了,这么巧也一个电话打到167师。薛蔚英一下子接到了两个不一样的命令,白崇禧命令他从公路火速驰援,李韫珩则叫他走小路(肯定是对鲍长义不给他面子不来参加结业典礼极度地不满,所以叫薛蔚英从小路慢慢走,见死不救)。面对两个不一样的命令,薛蔚英想了很长时间,最后出于对老杂牌白副总长的鄙视,选择了听李韫珩的走小路。
这边鲍长义的2大队在坚持了两天后,伤亡已经过半,而且炮弹也打光了(李韫珩够毒,竟然连弹药也不补充给人家)。为了避免全军覆没,2大队不得不撤离阵地。日军占领长山阵地后,16军一度反击,但很快就失败了,连马当炮台也跟着丢了。老蒋见自己希望能守一个月的马当竟然连一周都没守到就丢了,异常气愤,连夜把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叫过去骂了一顿。陈诚能理解蒋校长的心情,因为他也对马当的过早失守异常痛心,挨了骂之后更感到责任重大,于是回到办公室立马命令16军和49军反攻马当。马当的一级国防战备工事可不是吹的,日军依托马当坚固的工事顽强抵抗,使中国军队的进攻屡屡受挫、伤亡惨重,陈诚不得不命令停止进攻,退守彭泽。老蒋对这个结果实在是太不满意了,严惩了失职的马当守备人员,李韫珩被撤职查办(这家伙应该枪毙才对),鄙视白崇禧的薛蔚英被枪毙(真是活该)。
波田支队在打退国军反扑后,与来增援的106师团一起直扑彭泽,6月29日彭泽失守。见情况严重,陈诚严令驻扎湖口的李汉魂64军反攻彭泽。曾经在豫东打败过土肥原的李汉魂这回也没办法,他虽然努力反攻,但波田支队和106师团合在一起实在太厉害了,经过一番拉据战,他们不但打退了李汉魂的进攻,还乘势扑向了湖口,64军守得住才怪。7月4日,湖口陷落,64军退往九江。占领湖口后,疲惫不堪的日军休整了十几天,22日继续出发向下一个江防重镇九江挺进。国军这一回雄心勃勃地想在九江坚守较长的一段时间,所以仅九江沙河这一块几百公里的地面就集中了30多万人,整整占了第九战区的兵力的一半(真是下了血本啊)。23日凌晨,日军又故伎重演,冒雨潜入鄱阳湖,鄱阳湖真是太大了,以守军这么多的兵力还是顾不过来,日军在这一个地方登陆不成就换另一个地方,终于在姑塘以南的预11师登陆成功。守军不知什么原因,日军12点就已经登陆了,直到四点才报告上面呼叫增援,增援能及时才怪?后面来援的顾家齐128师又是一支由湘西土匪改编而成的,碰上日军没打几下就被打得溃散而逃。稳固登陆场后,106师团在舰炮掩护下向纵深推进,配合正面进攻的波田支队包围九江。见整体态势不利,张发奎命令第2兵团转进,放弃九江,退往二线阵地金官桥一带防守。
江南这边打得这么热闹,江北那边也没有闲着。稻叶的第6师团7月24日由潜山向太湖展开进攻。整整反复激战了三天,才到达40公里之外的太湖(跟以前比起来真不是一般的慢)。国民党守军31军、68军、84军等部队奋力阻击,稻叶一路血战,直到8月2日才占领宿松,接近黄梅,8月4日经过激烈的巷战终于占领了广济的门户黄梅。丢掉黄梅后,白崇禧立即指挥部队反击,但日军据险死守,还施放大量毒气,硬攻惨失惨重。见强攻不行,白崇禧就调部队侧击日军的后方,8月26日李品仙兵团收复太湖、潜山,切断了日军第6师团的陆上补给线和陆上退路,使稻叶处境艰难。白崇禧抓住机会,指挥正面对峙的28军、84军等部队趁机猛攻,意图全歼曾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累累罪行的第6师团。这一回白崇禧的布局虽然高明,但还是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和卑鄙程度。第6师团据险死守,同时施放大量毒气,死撑硬顶渡过了难关。冈村也立刻派遣海军在九江对面的小池开辟了补给通道,为第6师团被给弹药和补充兵员。稻叶得到补充后,8月30日开始反攻,白崇禧虽然亲临前线督战,但也于事无补。在日军的猛攻下,28军、68军和84军伤亡惨重,而且预备队用尽,但还是无法扼止日军的攻势,被迫向广济撤退。日军见守军撤退,立马尾随追击到了广济,在广济又是一番激烈的撕杀,中国军队最后不支撤退,田家镇的门户广济于9月6日失守。经过这场惨烈的战斗,第6师团损失惨重,无力继续进攻,在广济就地休整,补充大量兵员和装备。
第6师团休整的七天中,江北日军了暂时取守势,而江南的日军又发动了新的攻势。攻战九江后,南岸的日军兵分两路,波田支队和海军陆战队搭乘海军舰艇继续沿江西进,攻击下一个要点瑞昌;松浦的106师团则沿南浔路攻向德安。松浦的106师团属乙种师团,士兵全是由预备役士兵组成,战斗力一般。与之对阵的为“老虎仔”薛岳第1兵团,由74军、18军、第4军等精锐部队组成,可以说是中国这边的上等马,对阵日军的中等马还是有得一拼的。薛岳把粤军骄子第4军放在第一线,面对松浦的进攻,第4军不负“铁军”的盛名,牢牢守住了前哨阵地马鞍山和金家山。冈村急了,亲临九江督战,松浦这回慌了,赶紧倾尽全力猛攻,第4军军长欧震见对方这回像个疯子一样扑过来,情急之下就放弃了马、金二山。薛岳受不了日军在攻占两山后的大力宣传,命令第8军和第4军夺回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欧震肯定郁闷得要命。还好有第8军帮忙,两军合力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两天两夜轮流攻个不停,松浦的113联队顶不住了,只得又让回金、马二山。见这边实在是难攻,松浦只好转攻70军的金官桥阵地,谁知李觉的70军依托庐山上的天险顽强抵抗,松浦的进攻又受挫了。见松浦屡屡受挫,冈村宁次命令101师团进攻星子,试图迂回守军的背后。此时防守星子一线的是王敬久的25军,辖52和190两个师。25是中央嫡系,兵足枪好,还是还能打的。52师先是在星子与101师团撕杀了一夜,后见伤亡太大,又撤往玉筋 阵地,据险而守。在玉筋山双方整整打了七天七夜,日军偷袭、放毒气、飞机和大炮猛轰,什么方法都用了一遍,52师死撑了七天,伤亡惨重,1万多人已经伤亡了5000多人。王敬久知道52师已很难再坚持了,于是命令其大步后撤,让190师在东西孤岭阻击日军。190师也真不是吃素的,和增援的66军一起跟101师团死缠烂打,硬是利用庐山一带的有利地形阻止住了日军的攻势。101师团长伊东政喜心急如焚,亲自到前线督战,也算他倒霉,居然被一发射偏的炮弹击中挂彩(人倒霉了真是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失去指挥的101师团只好暂停进攻。瑞昌方面,波田支队8月8日到达瑞昌江面,11日强行登陆成功,守军孙桐萱的12军曾反击成功,将日军压回港口,但日军的后续部队一到就顶不住了,节节败退。8月下旬,甲种师团第9师团也在在舰艇的护送下抵达瑞昌,前锋第6旅团登陆后一路势如破竹,连下鲤鱼山、笔架山等要地,8月24日攻占瑞昌。占领瑞昌后,丸山的第6旅团本应该往西南攻击,切断粤汉铁路,可是看到南浔路106和101师团竟然被薛岳的第1兵团打得寸步难进,觉得不可思议,一多事就杀了过来。丸山率部进入岷山山脉,直插南浔路正面守军的背后。防守岷山的是川军王陵基部,王陵基丢死人了,见日军杀来,立马撒腿就跑,后面上报薛岳时竟然连进攻的敌人有多少人都不懂(随便报了个几百人就以为可以混过去了)。薛岳见川军不顶用,就命令74军派一个团(薛岳也知道王陵基报的数肯定有假,但没想知道竟然差这么远),去驱赶岷山之敌,掩护南浔路正面守军侧背的安全。74军俞济时见是薛总的命令,派了一个旅去打(已经是加倍的兵力了)。他们都以为这样肯定没问题了,谁知敌人是一个旅团,这可苦了51师的151旅,他们刚到岷山就被日军压着打,差点被包了饺子。151旅周志道立马回过味来,这怎么是几百人,至少有3000之众(事实是5000多人),他一面赶紧向王耀武和俞济时报告,一面率部队边打边撤。王耀武接到报告也害怕151旅有什么不测,急忙率51师其它部队前往支援,谁知51师一起上也不是对手(当时日军的火力配备,一个旅团可以打中国这边两个军了)。51师被打得节节后退,俞济时这时终于搞清了敌人的兵力和番号(真是被王陵基害惨了),也急忙率74军其它全部部队赶往支援。这一回中国当时最为王牌的74军与日军的甲种师团的一个旅团单挑,结果74军虽然拼死抵抗,但还是不支节节败退(中日两军之间的差距还不是一般的大)。到9月3日,丸山支队占领回马岭,南浔路正面守军第4军、64军、18军等部侧背受威胁被迫撤退,退到下一道防线乌石门阵地继续坚守。薛岳还同时命令撤退的守军协助74军在回马岭顶住丸山支队的攻势,在其它部队的协助下,丸山来如狂潮的攻势终于被顶住了。见对手这么拼命,丸山觉得再打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便把打下的地盘交给松浦,自己回瑞昌去了。
见南浔路进展如此慢,冈村急得要命。通过空中侦察他发现经过一个月的激战,南浔路与瑞武路之间的防守间隙越来越大,这时派一支奇兵从这个缝隙穿过去突然出现在守军的背后,那么南浔路正面20万中国守军就有可能被日军的三个师团合围。如果这个计划成功,则此项功劳比占领武汉三镇还要大得多。当然,这个计划危险性也很大,如果这支穿插的部队被国军发现,就有被南浔路与瑞武路两路大军包围歼灭的可能。也许是出于对中国军队的鄙视,也许是出于对战况进展太慢的焦燥及不安,总之一向谨慎的冈村这一回冒险了。冈村的这个计划的确很不错,不过很可惜他选错了人选,他把最重要的穿插任务交给了松浦的106师团。106师团只是一支乙种师团,而且在前面的金官桥激战中损失惨重,部队伤亡高达一半左右,只是在补充了3200名新兵才恢复了元气。为了确保这一战稳操胜券,冈村亲自为松浦筹划了一切,他把106师团分成五部分,以便能隐蔽地穿过国军防线的缝隙以及在受攻击能相互支援。9月25日,106师团正式开始行动,它以小部队留在现阵地,主力则轻装由回马岭地区绕过国军乌石门防线,偷偷地潜入到薛岳第一兵团的背后,10月1日左右到达万家岭地区。这时欧震的第四军发现了106师团,第四军上次岷山之战被丸山支队迂回侧翼怕了,不是74军硬顶了一阵子,第四军还真难撤下来。这一回欧震吸取了教训,对近距离派掩护部队,远距离派搜索部队。106师团一经过第四军旁边,第四军的许多搜索部队就同时报告发现大批日军,欧震一惊,赶紧一面向薛岳报告,一面率部队向106师团长长的行军队伍拦腰一击,将其拖在了万家岭地区。薛岳听到日军一个师团竟然跑到乌石门防线后面的万家岭时,也吃了一惊,然后短暂的吃惊之后他又陷入了无穷的愤怒之中,妈的冈村这家伙实在太小看我薛某人了,竟然敢把一个师团往我20万大军里面送,“孰可忍,孰不可忍”。在愤怒的驱使下,薛岳决定大干一把,他以2部分兵力分别阻击101师团和27师团,而集中其他的全部主力围攻106师团。
本来106师团是可以逃脱的,可偏偏在这关键时候松浦竟然不可思议的迷路了,在万家岭腹地转了两天就是找不到出去的路(也许是天意)。原来松浦用的地图是冈村当年盗窃孙传芳的,而当年孙传芳的那些高级绘图员们又把万家岭地区的地图给绘错了(可见水平差有时也不是件坏事)。地图错了也就算了,可偏偏指南针又因为万家岭附近的矿藏而出错了(想不迷路都难啊)。在松浦在万家岭转圈时,国军首批到达的部队第四军的90师、74军的58师等部队将106师团的一线部队围了起来,其后双方的后续部队相继赶到,一层一层的加圈,我包围你,你反包围我,我又反包围你,最后还是106师团部队分得够散,第五部分的新兵部队围过来时,薛岳已经没有部队再反包围了。难道又要重蹈豫东战役先胜后败的覆辙?不,如果这仗再输我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薛岳在心里拷问自己。这时作战科长赵子立提醒薛岳,还有一支部队可以用,这支部队就是叶肇的66军。66军因为前段时间表现太好(表现好有时也不是件好事),被蒋介石看中,放在庐山,准备以后留下来打游击用的。老蒋可是打过招呼,没有他的命令,谁也不许动66军。薛岳不愧是薛岳,反复深思之后,决定一边向军委会报告,一边调66军下来参战。薛岳能成功真不是偶然的,为了能打胜仗他连老蒋的命令都敢违抗,他不打胜仗谁打胜仗。66军全军都是广东人,在赣北他乡异地打游击一点也不适合,而且从正规军一下变成游击队,听起来身份也好像下降不少(其实待遇没变)。现在一听薛岳要调他们下山,帮他们脱离苦海,欢天喜地,立马按照薛岳指定的路线赶到万家岭,把106师团最外围的新兵部队又反包围起来。见松浦被围,冈村急令27师团和101师团向万家岭攻击前进,同时还使出围魏救赵的招数,27师派配属给它的101师团102旅团沿永武公路西进,迫使薛岳从万家岭围困106师团的部队中调出一部队去阻击他们。还好,国军人数众多,剩下的部队仍然是106师团的好几倍。106师团这时虽然被围,但并不慌张,而是先稳住阵脚,顶住国军的第一轮攻击再说。国军虽然人员数量为敌人的几倍,也不缺乏牺牲精神,但是第一轮攻击还是很快就受挫了(可见国军的进攻火力实在是差啊)。松浦见国军攻击受挫,就想从74军的防地突围,可惜选错了对象,74军拼死阻击,反复血战五昼夜,更是将松浦挡住了。当时还是团长的张灵甫表现更是优秀,他效仿邓艾攀绝壁奇袭制高点张古山得手,后又在张古山与前来进攻的日军反复争夺,为74军能挡住日军的突围立下头功。这次突围失败,106师团只剩下3000多人,已经没有突围的实力了,只好固守待援。到了10月9日,双方情况都是极其艰难的。先讲国军这边,虽然薛岳以绝对优势兵力不断围攻,但还是没能打破106师团的防御系统,而外围的阻援部队在日军的疯狂进攻打得苦极了,已经快到了崩溃的边缘。日军这边也好不到哪去,106师团的基层军官损失太大,指挥已经难以奏效了,为了应急,冈村向106师团空投了200多名联队长以下军官。让冈村郁闷的是,200多人有100多人居然空投到了中国军队这边(那一百多军官真是够倒霉的了)。
10月9日,在蒋介石的督促下,薛岳决定孤注一掷,命各部挑选敢死队作为先锋,还要求各指挥官亲临前线(包括他本人),发起决定性的最后一击。务求明天10月10日国民党“双十节”来临前全歼日军,给“双十节”献上一份丰厚的礼物。10月9日晚上整整一夜都在激战,106师团终于挡不住薛岳这拼尽全力的一击,箭炉苏、万家岭、潘村等阵地相继被我军占领,106师团剩下不足千人的残部龟缩至几个小山村。冈村深恐松浦全军覆没,自己难以向天皇交代,于是命令空军日夜巡航在几个小山村周围,见有中国军队进攻就立马前来轰炸。此时围攻的国军整天都得趴在阵地上防空,自保都成问题,更别提对106师团残部的围攻了。薛岳见敌人空军太厉害,再打下去只会让自己的损失更大,就于13日命令各部撤退。虽然结局很遗憾,但此次万家岭之役歼敌四个联队,日军伤亡9000多人,缴获武器弹药无数,可以算得上是名符其实的大捷了。江南这边打完万家岭战役后,南浔路方面双方都无力再战,呈对峙状态。瑞武路这边日军则是高歌猛进,日军甲种师团第9师团真是厉害,连下码头镇、朱婆山,田家镇对面的富池口要塞也因为18师师长李芳郴弃职潜逃,军心动摇,于9月24日失陷,日本人终于打开了通向武汉的长江水路。
江南的局势说完,现在说回江北的情况。稻叶第6师团先以一个旅团攻击东界岭,试图单独从公路西进,可是遇到顽强抵抗、屡屡碰壁,不得不回头于9月15日派今村支队从广济出发,开始来砸田家镇的大门了。田家镇是长江最重要的江防要塞,是屏障武汉的最重要的门户,要是田家镇丢了,武汉可以说得上是朝不保夕。对于如此重要的地方,国军当然是重兵把守,第11军团率第2军驻守要塞,外围84军、48军和68军在外围策应作战。刚开始富池口还没丢失,田家镇只是遭到今村支队的攻击,压力并不大。在天气不好,日本空军不能出动时,外围的三个军又不断的围攻今村支队,使得稻叶两次大规模增援今村支队维持攻势。富池口24号被占领后,天气又好转过来,情况顿时变得不妙了,日军开始海陆空立体攻击。空军一来就是上百架,炸得国军直恨入地无门。海军一来也是上百艘舰艇,还载着海军陆战队从江上向田家镇猛攻,得到增援的今村支队又趁势从陆路猛攻,再坚固的堡垒也经不起这么个打法,顶到29日实在顶不住了,不得不从田家镇撤退,田家镇29日下午失陷。这一仗双方都损失惨重,日军伤亡在8000人以上,国军守要塞的四个军伤亡全在1万以上(没办法,日军的火力太猛了)。
日军主力军沿长江两岸的主攻已经讲得差不多了,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第2军沿大别山北麓的助攻。因为北边的“张鼓峰”事件(在后面再详细地说),行动晚了许久,直到8月22日,第2军在东久迩宫亲王的率领下才从合肥出发。8月27日,第2军同时向大别山的门户六安和霍山进攻。刚开始日军强攻守军正面阵地,守军依托外围工事和城墙顽强抵抗,顶了两天,使日军进攻屡屡受挫。和以前一样,日军见正面强攻不行,又使出了正面进攻的同时,侧后迂回的老招数。守军也是老样子,一点防备都没有,日军迂回成功,守军被迫撤退(正面固守的努力就这样付之东流,真是可惜啊)。攻占六安、霍山后,第2军兵分两路。左路第13、16师团穿越大别山北麓直逼武汉,右路直捣罗山、信阳,迂回武汉。左路第13师团9月2日逼近叶家集,开始进攻富金山。富金山靠叶家集很近,在商六公路的南翼,在山上可以居高临下地封锁公路,日军想绕过去都不行,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进攻富金山了。守富金山的是宋希濂71军的两个师和原东北军51军的114师,由宋希濂统一指挥。宋希濂那一年只有31岁(仅仅31岁就能当上军长,真是不服不行),相貌也不错,是个大帅哥。更难得的是,宋军长的军事素质也很厉害,在淞沪和豫东会战中都有上佳表现,可惜文采不行,不然跟当年的周瑜有得一拼。这一回,宋希濂以他最精锐的德式师36师守中间的主阵地,原东北军114师守左边,右边是88师。日军进攻矛头首先是直指中间36师的主阵地。日军进攻模式可谓是千篇一律(不过总是得手),先以飞机轮番轰炸,再以重炮集中轰击,最后步兵冲锋。富金山不算很险要,坡面根本就不怎么斜,但36不愧是中央王牌(奇怪的是中央王牌却连门炮都没有),拼死据守,使日军攻势屡屡受挫,直到9月6日,日军还在山脚下仰望山顶无可奈何地苦笑。见36师实在太硬,日军没办法只好转攻左翼的114师,同时使出了奇兵迂回后方的招数。这一回日军的迂回部队被88师发现了(上山太多终于遇到老虎了),被打了个伏击,损失了400多人,不得不原路返回,真是偷鸡不行蚀把米。同时正面进攻的部队也被打退了。第13师团荻洲立兵真是没有办法了,只好向东久迩宫求援。9月11日,日军的增援部队16师团到达富金山,中国守军因为奉行节节抵抗,避免决战,所以防守的部队一般是没有援军的,只有防守的时间限制,守到时间就可以撤了。面对增加一倍的日军,宋希濂也没有办法,经过九日的激战,守军伤亡惨重(防守主阵地的36师最惨,1万多人只剩下800多人了),无力再战,只好撤离阵地,转移到沙窝、小界岭一线阵地。日军乘胜追击国军,连占叶家集和商城,逼近小界岭防线。小界岭防线是大别山北麓最后一道阻挡日军的稳固防线,如被突破,日军就将越过大别山山脉,沿公路一路顺畅无阻地前进,国军将无可以依托的有利地形来阻击日军。小界岭防线由宋希濂的71军、田镇南的30军和冯安邦的42军来防守,其中71军缺36师,36师富金山一役,只剩下800多人,不给人家休整说不过去。孙连仲这一回让富金山一役已经损失惨重的71和30军来防守小界岭防线的头沙窝,比较完好的冯安邦42军则独自防守小界岭防线的头尾新店(兵多任务也重啊)。日军那边,这一回进攻的兵力为两个师团,人数跟中国守军的三个军差不多,武器火力就不比了,日军不知是国军的多少倍,这场仗怎么算国军都应该没戏。可是有时候战争总是有点戏剧性的,在统帅蒋介石和顶头上司孙连仲的关注之下,守军无论情况再怎么不好也是不能退的了。宋希濂黄埔墒系怎么样,孙连仲虽然不会直接追究,可把校长老蒋惹毛了,照样杀你。身为孙连仲部下的田镇南和冯安邦就更用说了,孙连仲孙钢头是有名的军令森严、六亲不认(我怀疑他可能是冷血动物)。被逼无奈之下,守军三个军利用地形优势,顶住了日军一轮又一轮的猛攻,从9月18日一直打到10月下旬,整整守了一个多月,真是不容易啊(那一个多月真不知道守军是怎么过来的)。成为战场一部分的白露河和灌河,也因为这场仗而变了颜色,由清幽幽的变成了红红的,而且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变回去(流了几十年还没有流完,真是怪事)。一直到10月下旬,第13和16师团终于突破了小界岭防线,穿越了大别山,于10月25日占领麻城,向国军已经放弃的武汉推进,真是丢死人了。
日军第2军左路军行程不畅,右路军与之相比稍好一点,第3和第10师团猛攻固始,一番激战后于9月7日占领该城。接着,两个师团沿公路西进潢川,撞上了国军一代名将张自忠。张自忠总是那么让人感动,这一回他又身临前线,率部在潢川拼死据守,顶住了日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包括放毒气在内)。进攻潢川的日军第10师团第8旅团也不差,进攻一次次受挫,再一次次重新组织,双方杀得天黑地暗,潢川遍布尸体。张自忠从9月9日一直打到9月19日,整整守了10天,比原来预定的守七天整整超了三天,最后还能在敌人面前安全撤退,真是厉害。日军占领潢川后,直捣罗山、信阳,胡宗南的第1军、46军早已在那里严阵以待。胡宗南的第一军是当时国民党军队装备最好的,有邱清泉的坦克部队(当时国军唯一的坦克部队)和彭孟缉的炮兵旅(当时最大的炮兵编制,与之相比宋希濂的71军连一门炮都没有)。可事实告诉我们,拥有着好的条件,并意味着能取得好的成绩。胡宗南坐拥国军最好的装备,用三个军七个师与日军已经血战数次的两个师团激战20多天竟然还占下风,最后10月12日丢了信阳,真是让人失望透顶。武汉会战打到了10月中间,外围要点尽失,如果还要守,就只能固守城垣了。更要命的是,蒋介石没想到这时日军竟然还能分兵在广东登陆并很快于21日占领华南重要港口广州。
青岛、上海等地陷落后,广州就成了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了,但与它的重要性相比,防守却显得很松懈,粤军竟然被抽调半数去参加武汉会战,这一切都是蒋介石的造成的(这一回我可没冤枉你老蒋)。蒋介石认为日军已经倾尽全力在武汉会战上面了(事实也是如此),不可能还能抽出兵力在其它的方向上面进攻,而且香港就在广州边上,广州湾又是法国租借的水域,按道理日军应该不会一点面子都不给这两个世界强国的。老蒋还是太自信了,他没想到事情总会有意外发生的。1938年9月,在著名的慕尼黑会议上,害怕打世界大战的英法软弱地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使希特勒得到了苏台德地区,拆散了捷克斯洛伐克。奇怪的是,英法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却得到两国民众的欢呼(两国的人民都太害怕战争重演了),法国的达拉第和英国的张伯伦两位政府的首脑在回国时都受到了民众近乎狂喜似的欢迎,这真是一种残酷而又短视的欢乐。英法为了避免战争竟然连一个国家都可以出卖,那侵犯一点他们海外殖民地的权利他们肯定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反应,最多外交上抗议一下。本来,日军由于兵力不足,还打算在武汉会战结束后再抽调兵力来进行进攻广州的作战的,谁知在武汉会战国军顽强抵抗,使得战局进展缓慢,日军大本营等不及了,一咬牙就抽调出4多万人准备进攻广州。日本已经改变计划了,而我们老蒋却没有对《慕尼黑协定》进行研究(应该也没有什么时间,武汉会战打得这么激烈当时,有空才怪)。广东这边到是听到一点风声,广东省长吴铁城还向重庆作了报告,可是蒋介石居然以为这是日本人故意制造出来的“假”情报,试图让国军从武汉战场抽出兵力支援广东。不给增加兵力也就算了,10月10日,老蒋竟然还发报让余汉谋再调一个师去武汉战场(人家给了你一半主力了,还向人家要兵,脸皮真厚)。10月11晚,日军4万多人在广州大亚湾登陆成功(不成功才怪,守军不但少,而且还没有防备),一路势如破竹,连下淡水、惠州、博罗和增城,21日已经攻到广州近效。余汉谋的12集团军的战斗力实在不怎么样(可能是精锐都被调去武汉的缘故吧),仅仅10天一个集团军就被日军4万多人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广州是没去守了。无奈之下,余汉谋下令广州守军撤退,广州于21日下午沦陷。广州一失,粤汉铁路被切断,武汉就更不值得用重兵防守了,面对这种情况,蒋介石又吸取去年南京保卫战的教训,不做孤城困守,决定迅速放弃武汉。10月25日,日军占领汉口,次日占领武昌,27日占领汉阳,武汉保卫战至此结束。
武汉会战的重要性再怎么说也不为过,因为武汉会战日军虽然达到了攻占武汉三镇的目的,但是自己的损失也是十分惨重的,伤亡高达10万多人。
长沙大火和进入战略相峙阶段
日军兵少而临大国,在前面的几次大会战中又没能歼灭国军主力,只是占领几个大城市和交通要道而已,所以当然不可能迅速解决中国,而且日本国内也因为对华战争陷入财政危机,使再大规模增兵成为不可能的事。日本大本营见没办法继续增兵中国了,就指示中国派遣军停止战略进攻,主力返回占领区,扫荡后方的游击队,稳定后方。至此,日军再也无力在确保占领区的同时,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中日战争正式进入战略相峙阶段。当然了,蒋介石和他的幕僚们并没有这么快就反应过来。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只是以一部继续南下侵入湖南,扩大武汉会战的战果,而老蒋还以为日军又要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而以往这么多战役以来死守城池一般都是守不住的。他于是决定以衡山为防御中心,必要时可以放弃湖南首府长沙,并在日军占领前放火烧毁全城,免得留给日本人。要想在敌人进城时放火烧毁全城,肯定事先得在全城各处都倒好汽油,撤退时几把火就搞定了。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就是这样做的,他让长沙的警察在长沙几百处地方都倒好了汽油,并指示没他的命令不许放火,他则静观战局,把握放火的时机。谁知人算不如天算,11月12日,日军扩大战果的部队占领了长沙几百里之外的岳阳,消息传来,长沙城内人心惶惶,警察们心想长沙看来是快要不保了,都在焦急地等待放火的命令。这么巧,一处伤兵医院失火,火光被焦急等待放火命令的警察们看来了,他们都以为是有地方接到放火的命令了,于是争相放起火来,等到明白是误会时已经晚了,火大得已经无法扑灭了。这场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长沙城化为一片废墟,因来不及疏散而被烧死的人就有2万多人(这个数字只是初步统计而已)。大长沙大火之后,在岳阳的日军并没有继续南下的迹象,这下使得蒋介石连个掩饰的藉口都没了。没有办法,蒋介石只好找几个替死鬼了,长沙警备司令彭悌、警察司长文重孚和警备第二团团长徐崐被枪决,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离职,由薛岳接手湖南省政。
在这里顺便讨论一下中共编写的历史教科书的一点问题。在我们现在的官方历史教科书里,认为对进入战略相峙阶段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成了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敌后战场成了抗日战争主战场(战略进攻阶段太明显了,想圆谎有点难),而国民党则“消极抗日,积级反共”,想把抗日战争(这场中国近代史上唯一打胜的反侵略战争)的主要功劳揽在自己的身上。其实,公正地说正面战场从始到终一直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日军的主要进攻方向也始终是对着正面战场的。在1938年11月进入相峙阶段以后,虽然敌后战场日益活跃,八路军在40年甚至还发动了“百团大战”,给华北的日军以重大打击。但仅仅在1938底—1940年底这段时间里,正面战场就先后进行了七次大的战役: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会战、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这七次战役规模均相当大,每次日军投入的兵力都在8万人以上,国军投入的兵力则至少在20万以上。特别是1939年“冬季攻势”,先后有10个战区132个师、9个独立旅,共100多万人投入战斗,其它时间举行的战役就不一一例举了,后面再一一详细叙述。中共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相峙阶段在敌后战场的确积级抗日,把游击战打得出神入化,使日军十分头痛,有效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但要说到重要性比正面战场份量还大,抗击的日军比正面战场还多,就很明显是吹牛了。至于进入相峙阶段以后,国民党就采取了“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方针,甚至还认为它积极反共就是为了对日投降做准备的,这种往国民党身上洒脏水的说法明显是荒谬的。从1939年开始,国民党虽然加强了其反共的方面,接连发动了晋西事变、皖南事变等一系列严重的摩擦事件,但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没有破裂。这就说明,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还是主要的,国民党的反共是有限度的。如果国民党真的全力“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能不破裂吗?反共和抗日是这个阶段国民党同时奉行的两大方针,如果国民党真的要投降日本,还作什么反共准备?直接投降不就完了吗?而国民党消极抗日的理由,共产党说是为了保存实力以便抗战胜利后消灭共产党。其实你共产党何尝不是保存实力,伺机发展,不然怎么会由抗战前的几万人一下子发展到抗战后的一百多万人?在平型关战斗后,毛泽东就一方面表扬,一方面指示这样的战役不能再打,因为损失实在太大了。百团大战更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骂要死,因为它招来了日军的大扫荡,造成了41、42年根据地的极端困难。其实,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清楚,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迟早的事,但抗战胜利之后必然是国共两党的决战,谁打胜了这场决战谁就赢得天下,历史不是胜利者书写的吗?到时胜利者就可以对历史任意打扮,让它符合自己的心意。因此都在为最后的决战保存实力。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必去指责国民党,因为在大家都犯错的问题上,只指责一方,就会显得很不公平。
汪精卫投敌
现在言归正传,说回抗战时候的事情。在长沙大火后不久,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投敌了。汪精卫可以说是近代史上最出名的汉奸了,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但要说到汪精卫变成汉奸的过程,我看应该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也是中国历史教育的一大特色,只告诉大家他是坏人,却又不告诉大家他作过什么坏事。还好现在中小学中历史不是主要科目,所以历史老师还不至于遇到太大的麻烦。其实,真实的汪精卫在近代中国曾是一个叱吒风云的历史人物,还是一个大帅哥(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要不是抗日战争时走错一步,现在对他的评价应该会不错。辛亥革命时,汪精卫和黄复生曾一起不顾生死去刺杀当时清朝的摄政王载沣,并在被捕后留下了“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的千古名句,而他与陈壁君的爱情更是在当时家喻户晓,传为美谈。大革命时期,汪精卫是有名的左派,他的一句“革命的左边来,不革命的滚开去”令当时的武汉疯狂一时。至于后面汪精卫在武汉搞分共,也是有着很复杂的原因的。从根本上说,国共合作之所以破裂,主要是由于两党的方针有根本的差异,特别是在农民问题上,共产党想进行土地革命,而国民党反对土地革命。两党的合作从一开始就只是互相利用而已,国民党想利用联共争取苏联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而中共则利用国民党来发展自己的势力,最后闹翻只是时间问题。蒋介石和汪精卫搞“四一二”政变暴力镇压共产党固然不对(汪精卫一开始也想和平分共,可是中共在南昌发起武装暴动,局势就变得没法控制了,最后也不得不武力解决),但如果中共能够采取陈独秀的妥协政策,不搞激进的共产主义土地革命,问题就不会闹得那么僵,不会闹得后面那么血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汪精卫是主张抵抗的,可是事变当事者张学良因为诸多原因(前面九一八事变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讲了)没有打,他也没办法。第一次淞沪抗战时,孙科政府由于难以应付事件,于是蒋介石和汪精卫联手上台重新组织政府。重新上台后,蒋介石和汪精卫采用了灵活的“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终于以《淞沪停战协定》结束了上海战事。这个停战协定不割地、不赔款,虽然有很多不利于中方的条件,但还不算太离谱。汪精卫由主战转为主和是从长城抗战后开始的,长城抗战国军集中华北的所有军队拼尽全力,虽然在一些地方打得很不错,但仍然没挡住日军的攻势,而且战争中国军装备差、军官腐败和士兵素质低等许多弱点也在这一战中暴露出来了,使得汪精卫失望透顶。外交的支撑点是军事,军事抵抗不行,外交交涉就无希望,敌人要价就会越来越高,最后无奈之下汪精卫和蒋介石主持批准了《塘沽协定》。这个协定承认冀东为非军事区,准许日军在该地区视察,实际上是默认了日本对东北三省和热河的占领。当然,像这种让步这么明显的停战协定一公布自然就被社会舆论骂个狗血淋头,汪精卫还在国民党召开六中全会时被一名激动的爱国者刺杀,身中三枪至重伤,如果不是抢救及时就死定了。汪精卫对中日战争的观点是很悲观的,他认为以中国的实力根本不可能打赢日本,只有以大的妥协求得和平这条路可走。他没有想到最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会因为日本侵犯他们的在华利益而与日本开战,汪精卫比蒋介石差不少,只能是一个文人,不算是一个战略家啊。因为对前途太过悲观,所以“七七事变”时,汪精卫主张和谈,而蒋介石则是主张做两手准备(还是蒋介石鬼啊)。最后冲突越打越大,变成中日大战,而一年多的抗战又是这样的残酷(上面已详细述说),特别是花园口决堤和长沙大火,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巨大,这样残酷的抗战使汪精卫越来越觉得他的和平救国理念是正确的。不过跟日本一样,在国民党内乃至全中国主战派也都占压倒性的多数,一年多的战争已经把中日两国人民间的民族仇狠推到了顶点,想这个时候谈和平哪有这么容易?此时,汪精卫犯了一个错误,他觉得已不可能说服蒋介石等人走“和平救国”的道路,于是他开始走自己独自的和平道路。汪精卫委托“低调俱乐部”的梅思平、高宗武等人和日本私下接触,谈判停战的条件。日本国内也有一批主和派,主要人物是陆军参谋本部支那课长影佐祯昭大佐、日本纺织同业株式会社理事长船津辰一郎等。他们主张以较为宽大的条件尽早与中国停战言和,结束这场已经把日本国力消耗极大的战争。既然两方都有和平的期望,就像做生意卖买双方都有交易的想法一样,下一步自然就是谈价格了。经过讨价还价,1938年11月20日晚上,在上海虹口重光堂,日汪代表达成了《日华协议纪录》。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和平协议都有些什么东西:
(一)缔结华日防共协定,内蒙为特殊“防共”地区,日本在“防共区”驻兵。
(二)承认(默认)满洲国。
(三)日本废除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归还日本的在华租界。
(四)华日经济提携,在开发利用华北资源方面,为日本提供特殊方便。
(五)补偿因事变而造成的在华日本侨民所受的损失,日本不要求赔偿战费。
(六)恢复和平后,日军在两年以内撤军。
这个协议这重要的一条是第六条,日军在两年内撤军。日军经过一年多的血战,死伤40多万人才占领的地方,怎么可能这么容易轻易撤出?这应该是日本人的阴谋,试图利用比较的合理条件来拉积级主和的汪精卫出来倡导和平,打击国军的抗战意志。汪精卫见日本条件还不算太离谱(是他太悲观了,只要和平条件不算亡国就可以了),可以一试,于是与他的心腹周佛海、梅思平、陶希圣等人商量了实现和平的具体办法。他们的计划是这样的:
第一步,汪精卫离开蒋介石的势力范围重庆,到达国外比较安全的某地(应该没这么快确定是河内,可能是到昆明以后才确定的),然后日本政府发表声明提出不要领土,不要赔款,两年内撤军的条件,倡议与中国进行和谈。
第二步,汪精卫发电响应日本政府的倡议,并向重庆国民政府建议正式跟日本和谈。
第三步,汪精卫拉拢的龙云、张发奎等地方实力派通电响应,在日军未占领的地区(应该是云南)建立以汪精卫为首脑的新政府。日本政府立即承认新政府,并正式以重光堂的协议为基础进行正式的和平谈判。
第四步,日军履行和平协议,从占领区撤军并转交给新政府。
这个计划看起来还不错,一步紧接一步,但仔细地一一分析,其实有很多问题。汪精卫能保证龙云、张发奎等地方实力派一定会通电响应他的建议吗?汪精卫可能得到他们的口头保证,但后来他们一见国人群起反对,也就没敢通电响应。就算汪精卫成立了新政府,那他又怎么样保证让日军从占领区撤退呢?后面的事实证明他还是不能保证。唉,可怜的汪兆铭,一个好理论家,但不是实干家。既然计划已经确定,那就按计划进行吧。第一步他们实行得还算顺利,经过一次挫折,12月19日,汪精卫以外出演讲为名,偕夫人陈璧君、秘书曾仲鸣、女儿汪文惺和未婚夫何文杰等人飞往昆明,后又经龙云的帮助包了一架飞机飞去了河内。见汪精卫按计划到了河内,日本首相近卫就按照重光堂会谈的主要内容发表了第三次对华声明,向中国摇动和平的橄榄枝,但狡猾的日本人在这次声明中故意漏掉了最重要的第六条,两年内从占领区撤兵的约定。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汪精卫竟然对日本人漏掉这么重要的内容忍气吞声(真是太过于软弱了),于12月29日发表了响应这个声明的“艳电”。“艳电”一出,举国哗然,一片谴责之声,汪精卫被骂得要死(多难听的都有,有的连人家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一遍)。为了对舆论有所交代,蒋介石也不得不于1939年元旦召开中常委临时会议,通过了永远开除汪精卫党籍,撤销其一切职务的决议。此后,蒋介石怕汪精卫被日本人利用,就派军统到河内追杀,谁知道汪精卫命大,军统误杀了汪精卫的秘书曾仲鸣夫妇。见汪精卫继续呆在河内十分危险,日本人就派了影佐祯昭等人到河内去接汪精卫到上海。到上海以后,汪精卫跟几个心腹讨论并拟定出了一个《关于收拾时局的具体办法》,这个办法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在日占区建立一个新的中央政府。然后汪精卫就于5月31日飞往日本,开始按照具体办法的内容跟日本人谈判(条件当然是很苛刻的了),开始全力筹建他的伪政府了(如果德意打赢了二战了,他的政府就有可能转正)。
南昌会战和第一次长沙会战
“豫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大家都应该还记得王勃《滕王阁序》的这个开头吧,而滕王阁就在南昌。从王勃的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出南昌的地理位置多少优越,难怪中国空军武汉失陷后主要基地就马上改在南昌,难怪冈村宁次从武汉会战中缓过劲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进攻南昌。而国军这边,在南岳军事会议结束后,第九战区一边转入整训恢复状态,一边积极布置护卫南昌的修水防线。不过,日军这边明显恢复得比较快,39年二月份就开始把进攻南昌提上日程。
为了进攻南昌,冈村一共调集了三个师团又一个旅团,而且不知是不是受了德军的启发,这一回冈村宁次出人意料地把各个部队的战车和炮兵集中起来组成一个突击集群,很有点德军闪击战的感觉。当然了,日军不可能得到德军闪击战的精髓,只是学到皮毛而已。国军这边为了守住重要的南昌也是调集了重兵,有罗卓英的第19集团军(这个集团军整整有四个军又一个师)、王陵基的30集团军(有两个军)守军真不少,整整有几十万人,可是在修水防线呈一线布置后,竟然连预备队都留不了(没办法,防线太长了),不过还好,有抗日铁军74军和云南杂牌的第1集团军(有三个军)在南昌西南的高安地区机动,可以作为后备力量。本来,在2月下旬,国军就得到日军要进攻南昌的情报,蒋介石还几次叫第九战区先发制人攻击南浔线的日军。可是薛岳不以为然,他认为国军一个军才有几门炮,怎么进攻?不如静等日军进攻划算。3月17日,鄱阳湖东岸的116师团石原支队和村井支队在海军掩护下开始攻打修水防线的一端吴城镇,试图分散正面守军的注意力。20日,正面日军的进攻开始,第6师团助攻修水防线上游,101和106师团主攻中间。这一回在主攻方向,日军整整集中了200多门大炮先进行轰击,然后施放烟幕和毒气(两种气体混合一起放,亏日本人想得出),最后部队才开始渡河攻击。在日军的这种狂轰加放毒的攻势下,守军损失惨重,无力抵抗,两三个月构筑的工事仅仅一天就被突破了(看到这里真是欲哭无泪啊),21日日军全部渡过修水河。渡过河后,日军立即以集中起来的战车集群开道,兵分两路直扑安义和奉新,试图攻占奉新后,再沿比较完好的公路直扑南昌。国军由于都是徒步居多,而人家日军则是坐车(怎么追),因此一线防守部队回防慢,二线机动部队补空又来不及,于是日军的计划成功了。他们顺利地冲向奉新,然后又从奉新冲向南昌,27日到达城下,国军这边仅有两个团赶到防守(这两个团跑得真快)。两个团跟人家两个师团打?顶得住才怪,南昌于27日当日失陷。占领南昌后,冈村留101师团守城,让106师团进攻位于高安的74军和第1集团军,依靠空军的得力支援,106师团经过几天战斗硬是把74军从高安城里生生地赶了出来(第1集团军一点忙也没帮上,日军进攻一开始,就连忙后退30里,丢下74军不管)于4月2日占领了高安,报了一箭之仇。助攻方向,第6师团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29日占领了武宁。日军达到了战役目的,以为南昌战役结束了,就把两个师团调走了。国军这边,对于丢了重镇南昌,蒋介石大为不满,要第九战区发动反攻,夺回南昌。面对气愤的统帅,薛岳大为惶恐,于4月上旬集中了云南的第1集团军、上官云相的32集团军、49军还有74军8个军发起反攻。薛岳的计划是这样的,第一集团军以一部牵制奉新,主力则越过奉新向南浔线进攻,切断南浔线交通;74军以一部看住高安,主力也向南浔线插去,切断敌人增援南昌的路线;而上官云相的32集团军则负责攻打南昌。这个计划不错,只要切断南浔路,南昌之敌没有增援就死定了。4月21日,部队开始按照计划反攻,可是刚开始部队反攻就走样了,第1集团军竟然全部压上猛攻奉新,而且还久久没能拿下(丢死人了),74军虽然经过苦战占领了高安,但见第1集团军没有冲向南浔路,也不敢孤军冲去,结果南浔路一直都控制在日军手里。最可怜的应该是上官云相的32集团军了,在蒋介石的严令下,他被迫把主力全都压上去猛攻101师团防守的南昌。开始还不错,5月5日一部占领了南昌飞机场,一部已经突进城区,可是日军增援的116师团到后,情况立马急转直下。两个师团在飞机掩护下大举反攻,32集团军伤亡惨重,29军军长陈安宝在督战时中弹牺牲,部队不得不后撤突围(这种正面对抗,国军哪是日军的对手)。薛岳见日军援军已到,知道再攻南昌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想停止进攻,但他不敢去跟正在气头上的蒋介石说,只好请蒋介石面前的红人陈诚帮忙说一下(好可怜)。谁知道,不但陈诚说了没用,连白崇禧的劝说,老蒋也没听进去(看来这回真的是很气愤),最后还是他自己清醒过来,面对始终都要面对的现实,因为赌气是不能打赢战争的。迫于现实,蒋介石于5月9日下令停止了进攻(整整晚了四天,都不知道冤死了多少国军弟兄),南昌战役至此结束,国军不但丢了重镇,反攻中还损失折将,真是得不偿失啊。
随枣战役与第一次长沙会战
利用南昌战役打击了第九战区以后,冈村宁次立马回过头来准备收拾第五战区,冈村试图以这种以攻为守的打法来确保他的占领区(没办法,兵力不够,要是够的话他巴不得占完呢),另外再顺便消耗一下国军的力量。四月中旬,从日本调来的第33和34师团编入第11军编制,而第9和16师团将在6月份被替换回国休整。冈村抓住这个兵多的机会(真是不容易啊),抽出三个师团和两个旅团给第五战区以一次打击,以便第9和16师团回国后自己日子好过点。查了这么多资料,我觉得冈村的计划应该是这样的:
中间第3师团为牵制进攻,尽量把国军中间防守的部队滞留住;
左边集中第13、16师团和骑4旅团作为主攻方向,快速突破守军防线然后包抄中间守军后方;
右边的第29旅团和第3师团一部从右边包抄,两翼包抄部队将国军中间部队歼灭就可以返转了。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显然判断错误,在他的回忆录中认为日军又会像以前一样中央突破,直扑襄、樊,于是把汤恩伯31集团军的八十四军和六十八军部署在正面的随枣一线(危险啊),让汤恩伯的13军依托柏桐山准备在敌人主攻正面时侧击之(跟台儿庄一样的想法)。另外,右翼张自忠的33集团军兵力虽然很多(整整有5军),但除了张自忠的59军外,战斗力都不怎么样,哪会是日军两个半师团的对手。
4月30日,日军中间的第3师团开始牵制进攻,开始攻势不错,5月1日就攻占郝家店、除家店;2日开始遇到守军顽强抵抗,受阻于塔儿湾。与此同时,日军左翼的第13、16师团和骑4旅团5月1日兵分两路开始猛攻,一路进攻并牵制住59军,另一路则迅速突破77军的阵地快速北进包抄中间守军的背后(根本就不管其它四个军了,就当没存在一样)。汤恩伯老滑头了,他见日军左路包抄自己侧后,正面第3师团和从信阳出发的第29旅团又开始包抄自己另一边;感觉不妙赶紧率31集团军向北撤退,经洛阳退往舞阳(跑得真快),完全不理会李宗仁要他从柏桐山侧击日军第3师团的命令(被李宗仁在回忆录里骂得要命)。冈村这边见汤恩伯跑得这么快,什么都没捞着,好不容易兵力充足出来一次,不捞点怎么成,于是继续向西进攻,连占随县、枣阳、新野、唐河及南阳。蒋介石这边却被日军迅猛的攻势吓坏了,以为冈村还要乘胜进攻汉中和宜昌,赶紧要孙连仲的第2集团军增援第五战区,并令跑到舞阳的汤恩伯南下与孙连仲会合后反击日军,同时还命令宜城以南第三十三集团军及江防军一部,东渡襄河,袭日军主力第十三、第十六师团之侧背。其实冈村哪有这么多兵力,也没有那么多时间(他得赶紧回去,以便让第9和第16师团6月份回国)。冈村见把五战区的部队修理得差不多了,就于5月12日命令各部队撤退,而国军见日军撤退,就在后面一路跟进(不是追击,是人家撤一步,就跟一步),收复了前面丢失的地方。至5月23日,双方恢复战前态势。
冈村宁次认为连续两个战役分别给了对他威胁最大的第九战区和第五战区以重创,他的防御态势已经得到缓解,所以6月份以后消停了一阵子。直到8月份,冈村认为自己的部队已经休整够了,准备再组织一次战役给第九战区予一次大打击,保持自己的有利态势。这一次冈村一共动用了10万多人,兵分三路,湘北为主攻(谁叫这边国军最多,而且如果能占领长沙,在国际影响也大),鄂南为助攻,主要是绕开国军的新墙河和汩罗江防线,与主攻的湘北方向一起夹击这两条防线的守军,赣北则为独立的牵制性进攻,主要达成赣北的国军不增援湘北的目的。当然了,如果打得好,还可以从赣北直冲到湘北与主力部队一起夹击国军。第九战区薛岳这边经过南昌之役的惨败后开始卧薪尝胆,潜心研究本战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经过研究薛岳发现第九战区属于一种多山、多水的地形,特别是湘北地区,日军要到长沙必须经过新墙河、汩罗江、捞刀河和浏阳河,整整四条河流之多,而且这四条河之间也有不少山,足够让部队躲进去。薛岳利用这个天然地形发明了后退决战战术。日军不是火力猛、机动力强吗?那我们可以利用几条河流布置几道防线,但前几条防线不能像南昌修水防线那样成一线密集配置(那样的话几百万也不够用),而是呈松散布置,等日军突破防线后防守部队就转入侧翼山地,休整一下(日军一般都不会像后面的解放军那样穷追的,而是直扑下一道防线)。这样节节抵抗,等敌人到了长沙附近,攻势基本成了强弩之末,到时我们再用等在后面的决战部队和转入侧翼的部队围攻,如此就算不能全歼日军(以国军的攻击力,还是不想为好),至少也能给予重创。
1939年9月14日,赣北的牵制进攻率先打响,日军106师团和101师团佐佐支队开始扑向当前国军。赣北方向由罗卓英指挥,他手下整整有四个军(其中包括抗日铁军74军),差不够10万人,跟日军一个半师团基本打成平手,双方在赣北展开拉锯战。9月18日主攻方向接着打响,日军精锐的第6师团、奈良支队和上村支队猛攻52军防守的新墙河防线,52军利用工事拼死抵抗,与后面增援的37军居然整整迟滞了日军六天之久,9月24日才放弃新墙河防线,退守汩罗江防线(他们15集团军要守两条防线),守到26日后奉薛岳撤退,撤到长沙附近与等待在长沙后面的部队一起准备与日军决战。鄂南的日军第33师团9月21日最后发起进攻,他们沿新墙河防线的边缘进攻,一路快速推进,企图与湘北主攻方向围歼防守新墙河与汩罗江防线的第15集团军。鄂南日军的企图很快被薛岳识破,他急忙调第8军前往增援鄂南战场,在第8、79、20和30集团军的轮番上阵下,日军33师团被挡在了长寿街一带,再也无力西进与湘北的主力部队汇合。湘北方面呢,国军开始不再死守阵地,而是不断地伏击日军,且战且退地往长沙方向退去。冈村见赣北和鄂南两路均进展不顺,而湘北这一路国军的不断撤退又很像是诱我们单独深入进攻长沙(薛岳的诱兵之计被冈村看出来了,真是历害)。更要冈村命的是,他的后勤补给线完全恶化,前线部队的弹药有点接济不上了。看到这种不利情况,生性谨慎的冈村(万家岭那一次冒险是例外)觉得如果贸然深入结果肯定于已不利,不如见好就收,就此撤退划算。于是29日,冈村下达了全面撤退的命令,日军三路进攻部队开始返回原来的进攻出发点,薛岳这边由于发现日军撤退太晚(他还等着在长沙与冈村一决高下呢),追击效果不怎么样,大部分日军都是安然撤回去的。到10月14日,双方基本恢复战前态势,长沙会战结束。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还有一个插曲,就是前期蒋介石看到日军高歌猛进后,认为长沙肯定守不住,要求薛岳放弃长沙,避免决战(多次失败之后,蒋介石这时已经悲观到了极点)。老蒋的这个决定差点坏了薛岳的大事,还好薛岳执意坚持,不顾白崇禧和陈诚的劝说,甚至还亲自向蒋介石慷慨陈词:“职愿与敌在湘北一决死战,成则委座洪福,不成则岳一死以报党国。”面对薛岳的执着和其它人少有的勇气,蒋介石深受感动,决定成全他,让其在长沙等候决战,薛岳的执着最后让其成功了。第一次长沙会战虽然打得不错,但总的来说中日双方打成平手,谁也没有占太多了便宜,事后双方都宣布自己是胜利者那不过是出于宣传的需要。
抗战初期的外交
围绕中日战争,世界各主要国家从自己国家的利益出发,分别制定了相关策略,现在让我们来一一看看。
现在首先先讲中苏关系。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苏关系一直处于冰冻状态,直到1935年蒋介石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成功,并把红军主力赶往西北不毛之地后中苏终于有了靠近的迹象。没办法,谁叫中苏两国有共同的敌人日本呢?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真是句至理名言。西安事变时,苏联和西方列强一起站在了南京政府这一边,搞得张学良一头雾水,还发电报去问中共这是怎么回事(真是不懂政治啊)。1937年七七事变前,苏联向中国建议以中国的名义邀请太平洋地区有关国家(包括英、美、法),苏联出面协助召开一个国际会议,商定集体互助协定来对付日本的扩张。如果不成功,那中苏两国也可以单独签订互助协定。然而国民政府担心与苏联过分靠近会引起英、美、法、德(纳粹德国当时与苏联关系还很糟)的不满,并刺激当时还没有完全翻脸的日本,因此对苏联的建议既没有拒绝,也没有积极响应,而是采取了拖的态度。直到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感到中日大战不可避免,为了对抗日本联苏势在必行,因此马上叫孙科和外交部部长王宠惠去上海跟苏联驻中国大使鲍格莫洛夫商淡签订互助条约的事宜。面对国民政府两位大员的登门拜访,鲍格莫洛夫郁闷了,冲突不起时我找你们签互助协定,你们不理我。现在战争快开始了,你们倒立马自己找上门来想拉我们下水跟你们一起打日本,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可是,完全不理会国民政府的要求,任日本征服中国之后再转过头来对付苏联无疑又是极其愚蠢的。因此,鲍格莫洛夫在拒绝签订互助条约的同时向孙科和王宠惠提议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由苏联提供军事援助。面对双方不同的要求,国民政府与苏联为了各自的利益开始讨价还价,但无奈中国抗战对苏联的军事援助明显更为急迫一些,因此国民政府最后不得不向苏联让步,同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937年8月21日,中苏双方正式签署《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在签署了条约之后,苏联开始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直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为止,据著名历史学家李嘉谷先生的研究成果,苏联共向国民政府提供了飞机924架、坦克82辆、牵引车602辆、汽车15116辆、大炮1140门、轻重机枪9720挺、步枪5万支等许多军事物资。甚至武汉会战时,苏联还秘密派空军以志愿军的身份参战,使中国空军实力突然大增,令日本空军大吃一惊。看来,斯大林为了让中国拖住日本,还是很大方的。虽然苏联在援助军事物资上很大方,但一遇到中国方面要求苏联参战时,斯大林立马找藉口推拖。人家斯大林才不傻,他提供军事援助的目的正是让中国能拖住日本,使日本没有进攻苏联的余力。说得更明白一点,苏联提供军事援助就是要避免苏日大战,现在你要人家参战,你觉得可能吗?国民政府几次向苏联要求其参战的要求都被委婉地拒绝后,蒋介石终于死心了。唉,这仗还得靠我们自己打下去。
接下来讲中德关系。在战争爆发前,中德关系是极为友好的。没办法,谁叫对方都有自己极为需要的东西呢。中国需要德国的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德国需要中国的钨、锑等稀有金属,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好得不得了。然而,中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切,德国跟中日两国的关系都非常得好,这使得德国在远东冲突中处于一种非常特别的位置。德国最希望远东中日大战能和解,这样它就能继续两边都交好,因此德国在战争初期选择保持中立,同时还大量向中日两国供应军火,更离谱的是它还让驻中国大使陶德曼调停中日战争,真不知道它想一箭几雕。然而,陶德曼调停因为日本占领南京后要价太高失败了,日本也对德国供应中国军火极为不满,声明说如果德国不停止对中国的军火供应就要退出1936年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面对这种情况,德国不得不在中日之间进行选择。经过反复的权衡之后,德国最终选择了日本,因为希特勒在争霸欧洲乃争霸世界的过程中需要日本在东方的协助,而相比之下中国稀有金属的供应倒在其次。1938年2月20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演说,正式承认“满洲国”,中国被无情地抛弃了。
中日全面战争初期,跟苏、德积极供应军火相比,英、美、法等西方列强的表现实在太让人失望了,基本上跟袖手旁观没什么区别。不过这也不能怨人家,它们也是有苦衷的。美国由于中立法的存在和孤立主义盛行,使得总统罗斯福被束缚住了手脚;英、法这边则是因为德国重新崛起,本土都快顾不过来了,更别说遥远的东方了。然而,随着日本的战略进攻到达顶点,其速战速决征服中国的企图已经破产。更严重的是,日本独霸东亚的野心过于太早的表露,早在1938年11月3日,日本近卫首相就提出了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口号,真是心急得不行。近卫的这个建立“东亚新秩序”的野心告白终于惊醒了英、美、法等西方列强,它们终于开始援助正在进行艰难抗战的中国了。1938年12月15日,美国向中国政府在纽约设立了世界贸易公司贷款2500万美元;1939年3月15日,英国向中国贷款500万镑。
诺门坎战役——日本试探北进的关键战役
由于见苏联援助中国抗战,所以日本想找机会教训一下苏联,逼其取消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其次,还可以顺便试探一下苏联的军事实力,为其实施北进还是南下战略探探路。本来按照战略上来说,日本人不应该在自己深陷中国战场的情况下去惹苏联的。这个对手你都还没解决,怎么又去惹另外一个了,简直是自寻死路。可是日本人的思维是不能以常理来推断的,他们总是干出一些只有疯子才会干的事情,300年前丰臣秀吉想蛇吞大象灭亡明朝是如此,九一八时政府竟然管不了军队也是如此,因此大家不要大惊小怪。早在武汉会战的时候,日本的朝鲜驻军第19师团38旅团就曾与苏军在有争议的张鼓峰发生过冲突。当时,苏军见日军正在进行武汉会战,因此觉得如果这时进驻有争议的张鼓峰,日本人一定会忍气吞声(哈哈,日本人也有被人趁火打劫的时候),于是1938年7月9日苏军开进了张鼓峰,还构筑了工事。日本大本营见这边武汉会战打得正激烈不愿意再跟苏联发生冲突,因此采取了克制了态度。意外的是第19师团尾高师团长不服,擅自调动第38旅团于7月30日猛攻张鼓峰,苏军没有料到日军会反击,反倒使日军不顾战略态势不利的进攻取得了战术效果,仅仅一天就占领了有争议的地区。苏军对此愤怒不已,整整调动了一个集团军进行反攻,可是连续攻击10天竟然没能完全拿下日军两个联队把守的张鼓峰(只拿下了大部分),真是丢人丢大了。8月10日,都只是试探一下对方而已的苏日达成了停战了协定。此战苏军的无能让日本关东军极端轻视,为日后关东军挑起诺门坎冲突埋下伏笔(要是张鼓峰苏军表现好,关东军就不敢再惹麻烦了)。
1939年5月11日,苏联的傀儡外蒙和日本的傀儡伪满洲国在诺门坎地区哈拉哈河附近因为了领土争端发生了冲突。消息传来,关东军上下欣喜万分,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进攻外蒙,夺取其东部的哈拉哈河地区,作为未来进攻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5月14日,在海拉尔的关东军第23师团让东八百藏率领他的骑兵联队和一部分伪军首先向外蒙军进攻,很快就收复了先前被外蒙军占领的锡林陶拉盖边境哨所。见日军参战了,苏军不甘示弱,也派遣了部队参战。5月28日苏日双方在诺门坎首回合打响,日军在正面进攻的同时,东八百藏率领200多名骑兵和12辆装甲车组成的快速支队偷袭外蒙军6师司令部成功(干得不错),6师师长阵亡。见偷袭得手,东八有点得意,可是很快他的好运就到头了。蒙军第6师政委丕勒杰和苏联顾问突围出来后很快就组织起绝对优势的部队把东八的快速部队包围了,经过一天的激烈交战,东八的快速突击部队被全歼。与此同时,正面进攻山县武光大佐也被苏蒙联军的的反击打得落荒而逃。一上阵关东军就被对手打了个窝心拳,使他们感觉大清冼过后的苏军并不像以前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但就此罢手皇军的颜面何存,于是关东军开始大规模增兵,将战事迅速升级。第23师团全体2万多人出动开往诺门坎,23师团师团长小松原当过驻苏联武官,对苏联的军事实力还算是挺了解的,对苏联一度取消坦克部队印象深刻。可惜他遇到的是苏联一代名将朱科夫,在大草原上跟朱科夫玩大兵团会战,小松原你还嫩着呢。朱科夫是二战最伟大的军人,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二战的结果都有可能改写。这么牛的人竟然让小松原撞上了,真是中了头彩了。6月20日,关东军增加了第7师团和第1坦克师团。第7师团是关东军最精锐的部队,有过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辉煌历史。第1坦克师团是日本陆军唯一的坦克师团,以前从来没有舍得动用过,这一回也出动了,看来关东军这一回真是把老本都拿出来了(为了北进战略拼啦)。为了配合陆军作战,日军四个飞行旅团(一共310架飞机)组成第2飞行集团飞抵海拉尔,双方的空中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苏联二战开始前的飞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多的(二万多架),比世界其它国家飞机加起来还多(有点夸张)。苏军得知关东军空军主力来了,立马出动150架飞机前来空战,此后双方在诺门罕上空大战三天,双方损失差不多,但是苏联飞机实在太多了,越打越多,关东军空军有点吃不消了。面对这种情况,嵯峨彻中将决定赌一把,集中130多架飞机于6月27日偷袭苏联空军的大本营达塔本察格布拉格机场(名字真长)。苏军因为麻痹大意,被日军偷袭成功,损失惨重,120多架飞机被击毁,从而丢掉了制空权。此时情况紧急,朱科夫急电苏联国内,要求增派先进的飞机和有经验的飞行员来战场,同时还要求加派机械化部队。难怪斯大林会说:“朱科夫的要求总是那么多,他总是嫌部队太少。”抱怨归抱怨,斯大林还是满足了朱科夫增兵的要求,给他派去了280多架飞机和5个机械化旅,当然这些增援部队都需要几天时间赶到战场。关东军这边赶紧制定作战计划,兵分两路,一路正面强渡,一路从哈拉哈河上游渡河袭击苏蒙军后面的重炮阵地,最后两路夹击抢在苏联援军到来之前消灭当前的苏蒙军。
7月1日,日军总攻开始,上游日军小林少将率15000人趁夜渡过哈拉哈河偷袭苏蒙军重炮阵地得手,苏蒙军这时到了生死关头。朱科夫面对日军的两路进攻,决定只以少数兵力阻击正面还没有渡河的日军,其它主力则全部集中起来反击上游渡过河来的日军,风时还命令空军所有能出动的飞机全部出动掩护反击(关键时刻肯下本钱啊)。在朱科夫的全部兵力的集中反击下,小林少将率领的部队损失惨重,一败涂地,不得不退回出发地。收拾完这一路日军后,朱科夫开始腾出手对付正面进攻的日军第1坦克师团。7月4日中午,苏、日两国装甲部队展开大战,战斗一开始就呈一边倒局面,日军的小坦克跟苏联的坦克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交手没多长时间就被击毁40多辆,最后安冈师团落荒而逃,安风坦克师团的令关东军心疼不已,昂贵的坦克是不能再动用了,赶紧让第1坦克师团退出战场。在地面进攻被击退的同时,战场的上空的制空权也易手了,苏联大批增援的飞机和有经验的飞行员到后立即开始跟关东军空军展开激烈的空战。这一回苏联参战的是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经验丰富白俄罗斯空军,他们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伊——12型新型战斗机,运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双机队型(西班牙内战时苏联空军和德国空军同时发明的,版权是谁的现在也搞不清),将日本空军打得没有还手之力。在多个王牌飞行员被击落之后,日本飞机更多的只能是呆在地面上。到了这种情况,一般换了别的军队都会选择转攻为守了,可是关东军明显很不服气,他们改变战术,连续发动几次大规模的夜袭,月光下闪亮的刺刀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呐喊令人胆寒不已。换了别人可能会害怕这种不要命的战术,可是朱科夫对这种不讲战术的盲目冲锋的评价却只有两个字——“愚蠢”。在日军冲锋到达阵地200米以内时,苏军突然打开所有的车灯,同时枪声大作,日军成批成批地倒下去。几次夜袭虽然迫使苏军防线后退几公里,伤亡几百人,但是关东军却死伤整整5000多人,实在是太不划算了。关东军这一回还命令臭名昭著的“七三一”部队往哈拉哈河偷偷地投放有毒细菌,可是人家苏军对此早有防备,饮用水都是用输水管从后方输送过来,根本不喝河水(再说也不卫生)。倒是关东军自己不少的士兵因为饥渴难耐而去喝了河水,真是自己挖陷井给自己跳,丢死人了。仗越打越窝囊,人越丢越大,使一向骄傲的关东军备感煎熬,决定动用珍藏多年的重炮部队,不捞回面子不罢休(日本人也真够死缠烂打的)。一时间,关东军在东北各地的重炮部队都开始向诺门罕地区集中,使诺门罕前线日军的重炮、野炮、速射炮和高射炮达到了188门,具备了打一场大规模炮战的实力。7月23日晨,日军炮群开始轰击苏军前沿阵地和后方炮兵阵地,猛烈的炮击整整持续了一天,消耗了将近一万发炮弹,但前沿阵地传来炮击效果不怎么好,尤其是准确度不够。当天下午,转移到新阵地的苏军炮群开始反击,炮火之猛烈令日军炮兵指挥官内山少将惊讶万分。他怎么会知道,已完成重工业现代化的苏联为苏军装备的大炮数量是他不可想象的(到1941年6月时整整拥有2万多门,比纳粹德国所拥有的大炮数量还多一倍)。刚开始日军的炮火还算猛烈,但随着苏军的炮火越来越猛,后劲乏力的关东军炮兵吃不消了,炮火跟苏军相比有如申吟一样,可怜(请各位原谅我用这个词)的关东军炮战又输了。
见再效的防御也不能阻止的关东军死缠烂打似的进攻,斯大林让朱可夫利用有利的军事形势进行大反攻,一举歼灭关东军在诺门罕地区的部队,以强有力的攻势迫使日军罢战。8月20日,苏军集中了57000多人,兵分三路开始向日满军反攻。关东军炮兵和空军面对苏军的猛攻,毫无还手之力,但前线的下层士兵抵死抵抗,使苏军刚开始进展缓慢。可惜在一场钢铁、大工业生产与意志、血肉之躯的较量中,意志和血肉之躯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很快苏军的航空炸弹和大口径炮弹就把关东军的阵地炸成了一片火海,如此密集的炮火密度连久经沙场的关东军我看也没有见过;紧接着,苏军800多辆坦克铺天盖地而来,毫不留情地把日军士兵碾个粉碎,同时苏军还把伞兵旅空投到了日军后方,切断了日军的退路。陷入包围之后,关东军立马发起反击并试图突围,但都被朱可夫一一挫败了,覆亡的命运已经无法更改了。至8月27日,包围圈内的日军基本被歼灭,能突围的部队少之又少,而在围歼完包围圈内的日军后,苏军也停止了继续进军(斯大林可不想在远东引发苏日大战)。前线的惨败和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消息的传来,使日本大本营终于肯罢战了。8月30日,日本参谋本部派参谋次长中岛铁藏前往“满洲国”新京长春传达大本营的决定。可是好笑的是,最后他反倒被关东军司令部那帮家伙说服了,答应他们短期内可以再集中四个师团打一次。这个消息传到日本大本营,他们别提有多恼火(下属老是不听上司的命令,上司怎么可能不生气),气得把关东军司令部副参谋长以上军官全都换完。大换血之后诺门坎事件终于由两国的外交官来谈判解决了(一个决定要实施下去还要费这么多周折,对此我是无语了)。此时的日本可谓丢人丢到家了,在它的关东军与苏军大战的时候,盟友纳粹德国却与它们共同的敌人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根本不把他们当盟友看。看来希特勒从骨子里瞧不起日本这个弹丸岛国。在1936年德、意、日签订《反共产主义协定》后,日本一直就要求签订一个军事同盟条约,可是德国一直都只是应付应付,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现在为了闪击波兰,纳粹德国甚至连个招乎都不打,就与它们的共同假想敌苏联签订了和平条约,使日本人感到有点被耍了的感觉,为后面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埋下了伏笔。此次关东军倾尽全力仍不免失败,使得日本重新衡量了自己的实力并正式放弃了北进战略而采用南进战略,最终引发了二年后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把强大的美国拉进了二战,也为自己种下了失败的种子。苏联这边因为这场胜利,基本解除了东线的后顾之忧,使得1941年12月苏德战争莫斯科保卫战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候,朱科夫敢果断地抽调东线的20多个亚洲师增援莫斯科,挡住并打败了在这之前一直百战百胜的古德里安装甲兵团。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正是因为这一场战役的胜利,使得一代名将朱科夫脱颖而出,成为苏军的一颗燃燃升起的将星,为后面既将爆发的苏德战争储备了帅才。为此我觉得斯大林应该感谢日本人,是他们为他送来了军事天才朱科夫。
作者:binyinfen520 回复日期:2008-7-11 18:54:22
还不错,先顶,关于两广事变,楼主写的不太对头,陈济棠根本就是在日本支持下发动的独立,只不过打的抗日旗号,桂系就聪明多了,跟日本玩心眼,骗了日本不少装备的!(甚至有飞机的)
海峡两岸和解,可以不纠缠国共两党历史上的恩恩怨怨,但并不等于可以对抗战史做出随心所欲的解释。站在历史的高度,越是往后,我们才会看得更清楚。
蒋介石最终是抗日了,这一点无法否认,但是他是怎样才去抗日的,这才是人们对蒋介石的疑问所在。蒋介石在抗战中,从开始的不抵抗政策,到消极抗战,不得不抗战。如果他不抗战,他要是连败仗都不打,那不就是彻头彻尾的汉奸了吗!他连消极抗战都做不到,就和汪精卫一个样了,就直接被定为汉奸了。他欲求和、真心反共,害怕民众,代表哪个阶层的思想,昭然若揭。
1、从来都认为,国共都抗日。军民都为抗日做出巨大牺牲。抗战期间,中国付出伤亡军民3500万人的惨重代价。从全民族抗战的角度,从超越党派的大历史观出发,每一个士兵都为中国赢得了尊严和荣誉,每一个牺牲者都值得缅怀和敬仰,而不管他们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
2、蒋介石在正面战场上,起到了一定的主体军队的作用。抗日的主力作用,却没有发挥出来。主力,是应指主要力量,主流,旗帜,领导潮流,号召,示范,中流砥柱的作用,应该是共产党。人民,军队,是由正确的政党统领的。
3.历史指引未来。
作者:luoyutiao 回复日期:2008-7-12 16:37:02
桂南会战和冬季攻势
在抗日战争开始前,蒋介石曾因为想独揽大权,被国民党内其它人群起反之而两度下野,所以抗战前的格局是蒋介石主军、汪主政,蒋汪共管外交。抗战爆发后,由于战争必须充分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来与对手相博,所以最高指挥机关必须具有比平时更高的指导权威和更为快速灵活的指挥方式。迫于形势所需,战前对中央多有不从的地方势力在这个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也不得不表示愿意听从中央的指挥,所以中央权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巩固和加强。与中央权力得到加强相对应,国民党中央内部,也由于战争的需要,各项权力开始迅速向负有军事指挥责任的蒋介石手里集中。1938年3月,国民党在武汉召开全国临时代表大会,决定重新采用孙中山先生去世后被取消的领袖制度,在国民党内设总裁和副总裁。毫无疑问,蒋介石当选为总裁,汪精卫为副总裁,别看这两者只差一个字,但所拥有的权力却相差极大。总裁可以代行过去孙中山任总理时所拥有的职权,而且国民党中央常委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也只对总裁负责,相比之下副总裁的权力就小得多了,只是在政治上还有一点权力而已。汪精卫为什么会在抗战爆发后权力和地位都急剧下降呢?一方面是因为他是文人政治家,不怎么懂军事,而抗战爆发后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军事重于一切,因此负责军事的蒋介石权力自然比他大得多;另一方面,汪精卫对抗战前途悲观之极,是低调俱乐部的核心人物,正在大唱再战必亡的悲观论调,非常不得人心,地位不下降才怪。
1939年11月2日,日军派飞机轰炸了蒋介石的家乡溪口镇,把蒋介石的前妻(蒋经国的生母)炸死。这真是一个疯狂又愚蠢的举动,两国交兵还不斩来使呢,而日本人竟然炸了对方统帅的老家,拿人家蒋介石的家乡来出气,真是一群丧心病狂的疯子。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后,恼怒可想而知,对日本人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决定提前结束四个月的整训,集中所有战区有力部队,统一于冬季对日军展开反攻。在第四战区,由于蒋介石和桂林行营的白崇禧都认为日军在华南兵力这么少,短期内不可能集中大的兵力进攻,更不可能派重兵在桂南登陆,因此把桂南大部分部队调往桂北,桂北的部队调往粤北以便加强第四战区冬季攻势的前线兵力。谁知10月份情况发生了变化,德国闪击波兰成功后苏联也找了个借口出兵波兰,两大强国再次瓜分波兰(不知道波兰这是第几次被瓜分了?可怜的波兰)。德国的成功刺激了日本,于是日本大本营决定趁英、法对德宣战,无力东顾的有利时机,派海军在广西钦州湾登陆,夺取南宁、龙州和镇南关,切断法国印支殖民地与中国的交通通道,阻止法国支援中国抗战。11月15日,日军第5师团、台湾混成旅团搭乘第5舰队在广西北部湾登陆成功(守军又少又弱,不成功才怪)。登陆成功后,日军横扫基本不设防的桂南地区,仅仅9天就打到了南宁城下(真够快的)。攻南宁花了几天时间(首府嘛还是多少有一点兵的),至12月4日占领南宁往宾阳的之间的要隘昆仑关.昆仑关那地方我去过,在公路旁边,很高很高,从建好的石梯走上去也要花十几分钟才能走到顶,是一处良好的防守险隘。日军占领了昆仑关之后,不再北进,而是于12月17日抽调了一个旅团由及川少将率领搭乘几百辆卡车南下往龙州和镇南关开进,试图夺取中越边境这两个战略要地,切断中越国际补给线。不久,冬季攻势开始,鉴于桂南失守的严重后果,老蒋从第九战区抽调了十万多人(包括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军第五军)增援广西,统一由白崇禧指挥反击日军,这一次老蒋还调了100多架飞机给予空中支援(几乎是当时空军的全部家当),真是下了血本了。小诸葛白崇禧把部队分成东、北、西三路,东路军主要在邕钦路搞破坏,阻止日军的增援;北路军自北向南正面猛攻昆仑关,西路军则从武鸣方向向昆仑关侧背的高峰隘进攻,意图一举拿下高峰隘,切断昆仑关正面日军的退路并全歼之。在17日白天日军一个旅团开走之后,白崇禧于晚上八时下达了进攻命令,10多万国军立马按照作战计划开始了大规模进攻。战斗刚开始西路和北路军都进展顺利,迅速攻到了高峰隘和昆仑关下面,但到了这两处坚固的据点,就遇到日军了的顽强抵抗,攻势受挫。西路军那边屡攻高峰隘不下,让人失望;北路军这边由杜聿明的第五军正面猛攻昆仑关,日本守军顽强抵抗,同时急忙向南宁求援。见昆仑关处于危急之中,第五师团长今村赶紧命令中村正雄率南宁的部队前往增援,同时叫正在前往龙州和镇南关的混成旅团立马回来。中村正雄率部增援途中遭到国民党军拦截,由于中村急着冲过去,带头冲锋被击毙(别人没救成,自己倒先挂了)。昆仑关正面第五军的荣誉一师、戴安澜师和邱清泉师三个轮流进攻(没办法,伤亡太大,不换部队攻不下去了),反复进攻十几日,终于于12月31日攻克了昆仑关(真是不容易啊),这就是著名的“昆仑关大捷”。在这场残烈的攻坚战中,第五军伤亡高达14000多人,有的师10000多人战后只剩下500多人。在攻下昆仑关后,五军乘胜追歼残敌,意图一举拿下南宁,谁知溃退日军在得到南宁的增援后,守备力量增强,顽强的日军终于在八塘顶住了五军的猛攻。第五军这边由于昆仑关三之役伤亡太重,已无力再硬攻了,双方遂成对峙形式。见五军伤亡如此惨重,蒋介石心疼得要命,赶紧要其它的部队替换了五军。与此同时,从龙州返回的台湾混成旅团也突破了路上的层层阻击,抵达了八塘与在这里的日军的汇合,日军渡过了它了最困难的关头。日本21军见桂南情况紧急,立马从广东抽调18师团、近卫混成旅团前来增援,同时还增调了两个飞行中队前往支援。中国这边虽然也在调兵增援,可是交通工具太落后(太多数是徒步行军),跟日军的飞机轮船是没得比的,日军的增援部队到达桂南时,中国的援军还在半路上。1月28日,已完成集结的日军开始了报复性进攻,日军行动迅速、攻势猛烈,仅仅几天就就攻陷宾阳、上林、陆斡、武鸣等地,给国民党军予重创,昆仑关的守军也因为害怕孤立无援而撤退,日本人这次远途袭击干得真漂亮。在完成迅速的一击后,日军18师团和近卫混成旅团赶紧又乘船赶回广东,那里没了他们防线可是要崩溃的。在桂南的剩下日军(第五师团和台湾混成旅团的残部)在18师团和近卫混成旅团撤走后,赶紧集中到南宁周围防御国军可能的进攻。1940年法国被德国战败后,日本趁火打动,压法国让其进驻越南。日本人的算盘是进兵越南就可以在越南就切断中国的中越国际补给线,同时还能把越南变成日本南进的跳板,可谓一箭双雕。得到越南后,南宁相比就没这么重要了,而且日本在华南兵力实在太少,不可能南宁、越南两头都顾得到,因此在日本决定舍小保大,逐步把南宁的兵力开往越南,至40年11月全部撤完,桂南会战至此结束。这次桂南会战,一开始蒋介石和白崇禧判断失误,给了日军予可趁之机,后面反攻刚开始打得不错,可惜国军攻坚能力实在是不行,在人数如此占优的情况下还是没能全歼日军,最后在日军援军到达之后,又疏于防范,以至被日军击溃,真是让人失望得不行。很显然,蒋介石也对此次桂南会战极其不满。在1940年2月22日—25日的柳州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处分了包括白崇禧、陈诚、张发奎的一大批高级将领(看来气得不轻,不论亲疏,都一起罚了)。这在抗日战争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八年中就这一次。
在第四战区发起的这场桂南会战是冬季攻势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其它各战区也于39年12月上旬相继发起了冬季攻势,蒋介石希望用这场战略性的反攻来改变一下他的被动状态。冬季攻势的部署是这样的,第二、三、五战区为主攻战场,军委会要他们达成的任务分别为第二战区要歼灭晋南三角地带的日军;第三战区要切断日军长江的交通,使武汉方面的日十一军陷于孤立,以便于第五战区和第九战区的攻势;第五战区负责攻击武汉至信阳之间的日军据点,最好攻克一部分,其它战区其主要是配合主战区完成任务。
第一战区同时在豫东和豫北开始进攻,不过第一战区指挥官卫立煌清楚以中国军队的攻坚能力,攻打大城市实在不行,还是破坏一下在河南日军的交通和攻打小县城来应付老蒋比较划算。于是一时间,豫东和豫北各地交通线上都响起国军的喊杀声,日军的兵力实在不多,只能守备大城市,对于各地交通线的同时求援,力不从心啊,只好任由国军破坏交通线。见日本野战军不肯露脸,国军胆子开始大了,一个师竟然敢攻打河南省首府开封(胆子不小),还一度攻进城(当然,日军反攻后,国军就开始撤退了)。以第一战区的那些待遇超差的杂牌部队能打成这样,我觉得不错了。
第二战区这边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对冬季攻势的部署却令有打算,他想利用冬季攻势为掩护,消灭不听从他的山西新军和共产党在山西建立的新政权。其实说起来阎锡山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山西新军就是他自己建立起来的。本业他想利用共产党的薄一波建立一支战斗力强的军队来抵抗日寇和维护自己在山西的统治,谁知道后面由他支持扩大到5万多人的山西新军到头来却不听从他的指挥,而是由共产党控制,阎锡山的联共抗日结果成了引狼入室。至39年12月,山西已经有半数的政权约70多个县由共产党控制,严重地威胁了阎锡山的统治,因此阎老西决定利用冬季攻势消灭山西新军和共产党建立的地方政权。他首先按军委会的指示下达了兵分四路对晋南三角地带日军的进攻命令,南路军是卫立煌的中央军,东路军是朱德的18集团军和一部分晋绥军,剩下的西路军和北路军都是他山西的晋绥旧军。南路军由于日军率先在中条山地区发动了进攻,南路军逐首先开始激战,此役血战九天九夜,国军和日军均伤亡惨重,但南路军最终击退了进攻的日军,也算是胜利了吧。南路军那边开打之后,东路军这边也在朱德指挥下开始了进攻,进展顺利。与此同时,阎锡山的那另外两路军也开始了围攻山西新军的行动,12月1日,阎锡山首先命令新军的决死二纵向同薄线的日军进攻,山西旧军紧随其后,企图趁二纵进攻的时候从被后插上一刀,一举解决二纵(这招挺阴的)。阎锡山狡猾,可是人家决死二纵的领导人也不笨啊,决死二纵纵队长韩钧一眼就看穿了阎锡山的险恶用心,断然地拒绝执行阎锡山的命令。见对方不肯上当,阎锡山干脆命令已经包围了决死二纵的山西旧军直接进攻,并宣称二纵叛变。国民党这边见阎老西跟共产党打了起来,高兴得要命,在山西的中央军积极援助阎锡山。新军和八路军这边反击也挺有意思,打的旗号竟然是“拥阎计逆”,看来共产党也知道占了别人的地盘有点理亏。经过1个多月的较量,阎锡山只拉过去了极少量的新军,其它的全跑八路军那边去了,而且他的旧军也在摩擦中损失惨重,可谓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吃了哑巴亏的阎老西只好重新与共产党和好(打不过人家不和好你能怎么样)。中国军队自己这边打得这么热闹,二战区的冬季攻势自然也就很快停顿下来。
接下来讲到第三战区的冬季攻势,第三战区冬季攻势的任务是断切长江的交通,只要第三战区能完成任务,那么第五战区和第九战区的行动就会顺利许多。鉴于第三战区任务的重要性,蒋介石为了让其按时完成切断长江交通的任务,还特别命令军委会特拨了许多重炮给第三战区(老蒋真是会体谅人)。可惜的是,他的部下并不能体谅他的良苦用心,战区长官顾祝同虽然集中了战区主力18、25、86、21和58约五个主力军整整14个师进攻守备长江沿岸的116师团,但是部署时每个军都不约而同地拿小部队进攻,大部队充当预备队(每个部队都想让别的部队去牺牲,自己保存实力,混口饭吃不容易啊)。12月16日,国军开始了进攻,虽然每个部队都拿小部队进攻,但是日军刚开始防守长江沿岸280公里这么长的阵地只有116师团一个师团(少得离谱),因此国军开始竟然还能突破116师团的左翼防线,到达江岸边,炮击日舰。然而好景不长,在得到日军101、106师团从九江来援的消息后,只求自保的国军立马撤退,此后第三战区只以小部队穿过116师团的防线到岸边炮击一下日舰就算是给蒋介石交差了(真是懒得可以)。在南昌和杭州方面,第三战区的部队也进行了一些袭扰,应付一下上面军委会,可是日军这边却很认真,见你袭扰他了,他立马反击,40年1月份抗州日军向萧山反击,守军只想应付一下上面,谁知招来日军报复,无心恋战,立马撒腿就跑(这种部队简值让人绝望)。蒋介石可以说对这种情况气愤至极,但是整个第三战区的部队都差不多是这样子,一起惩罚太不现实,只好拿一两个军官出出气,川军的郭勋祺于是就成了倒霉鬼(刘湘死了没人疼啦)。
第四战区的冬季攻势已经在桂南会战里说过,现在就不再讲了,现在说到第五战区在冬季攻势里的作为。第五战区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攻击信阳至武汉的和日军沿线据点,并拿下随县、钟祥及信阳几个重要据点,战区长官李宗仁也很想在这次攻势中露一手,所以基本上没有保存什么实力。从12月12日开始,第五战区的第二、三十一、二十二、三十三等几个集团军(注意,是集团军,不是军)分别向汉宜公路(武汉至宜昌)、襄花公路和平汉铁路南段沿线的日军据点同时发动了进攻,反复进攻一个多月(时间也不算短了),可惜的是,同时进攻如此多的日军据点,结果却一个也没有拿下,由此看得出国军的攻坚能力实在是太差以及李宗仁的军事水平实在不算高。但就是第五战区这样一个不算好的攻势,第五战区竟然也能成为冬季攻势所有战区中战绩最好的,对此我真是无语了。
傅作义的第八战区在冬季攻势中的表现应该是最好的,只是由于战区兵力实在太少,整体战绩根本不可能跟第五战区相比。这次傅作义首先在让战区其它部队袭扰包头以外的其它日军,使他们不得增援包头。同时,又用假情报对包头的敌人采用了调虎离山之计,使包头一个骑兵联队出城前往假情报里的说的位置去攻击所谓的35军了,而真正的35军埋伏在包头城外,等敌人骑兵联队一离开,就在内应的帮助下潜入城中,一举占领了日本骑兵军在包头的司令部,然后顺势占领了兵力空虚的包头。日本骑兵军的其它部队听到包头被攻击的消息,大惊失色,赶紧前往增援,傅作义重创了一部分增援部队,无奈增援的日军实在太多,傅作义只好放弃了到手的包头,撤回五原。日军这一回很生气,傅作义竟然把他们的司令部都给端了,不加倍报复那真的是颜面何存。1940年1月下旬,日军差不多两个师团直扑五原,意图一举消灭傅作义的35军。傅作义见日军来势实在太猛,硬拼输定了,只好坚清闭野,给日军留下一座空城。日军集中两个师团在这里不可能呆得太长时间,但就这么放弃五原又觉得太可惜,就留下四个师的伪军和特务机关守卫五原,其余部队撤回原地。见日军大部队走了,傅作义又率主力35军杀了回来,一举歼灭五原守敌。日军听到这个消息别提有多气,又率大军杀了过来,可是傅作义又跟第一次一样又跑了,这样搞了三次日本人也累了,仇没报成,气消不了也没办法了(谁叫人家比你牛B)。
跟江北的第五战区相配合,位于江南的第九战区也于同一时间开始了对鄂南、湘北和赣北的进攻,薛岳这回把攻击点放在鄂南的崇阳和通城这两个要点上,其中大沙坪处于这两个要点之间,是通城的门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这一仗薛岳整整用了三个整军来围攻鄂南的日军第六师团,结果猛攻了一个多月,崇阳、通城、大沙坪和桂口市竟然一个也没有打下来,其中大沙坪更是曾经三次大规模的围攻,这一连串在绝对优势兵力下攻坚的失败震惊了薛岳,也震惊了蒋介石。
蒋介石纵观整个冬季攻势,对动员的兵力如此之庞大,战果却如此的微小感到异常地意外。对于冬季攻势,蒋介石可谓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甚至还亲自确定了各战区要努力收复的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其中有武汉三镇、信阳、包头、南宁等,甚至还不顾大后方经济恶化开出了高额的赏金,比如占领武汉赏100万元(在当时可谓是天价)。人有时对某件事情真得不能寄托太大的希望,不然等到自己所希望得到的与实际得到的相差太大时,那种失落的感觉真是会让人受不了的,我就试过了一次。冬季攻势之后的蒋介石应该也是如此,他制定冬季攻势时,是这样的乐观和雄心勃勃,试图一举扭转不利于中国的战略态势,甚至想到了收复哪些城市应该赏予前线将士多少赏钱,可是结果呢,一个县城都没有打下来,让蒋介石感到异常地失望,也使他对中国能否单独战胜日本产生了深深地怀疑。
作者:luoyutiao 回复日期:2008-7-12 16:44:58
两广事变日本的确是支持了,不过两广也不是傻子,他们发难只是想乘机逼蒋介石承认自己的独立地位,根本不会笨到与中央开打,因此对于日本支持两广并不用看得太重。
作者:guoke_f 回复日期:2008-7-12 18:20:15
楼主写得很细腻。打倒日本鬼子!
作者:123大土狼 回复日期:2008-7-12 19:36:09
作者:luoyutiao 回复日期:2008-7-13 10:02:19
枣宜会战
在国军冬季攻势中,驻防武汉的日本第十一军受到第三、第五和第九战区的围攻,损失惨重,以日本人的性格受到打击之后一般都会选择报复,这次也不例外。日军这回选择报复的对象是第五战区(冬季攻势表现太好了),准备集中十一军的大部兵力扫荡第五战区,攻占五战区的重要据点枣阳、襄阳甚至四川的门户宜昌等地,给国军以重大打击,然后结合政治谈判解决中日战争。在日军所列的要占领的城市里,宜昌应该是最重要的城市了。宜昌位于武汉与重庆之间,沿海、沿江到四川的物资都要在宜昌集散,可是说是当时的水路交通枢纽,要是这个地方丢了,大后方四川的生活就麻烦了。更重要的是,宜昌距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只有480公里,占领宜昌,既可以给航空部队当中转基地,必要时也可以从这里出发进攻重庆,可以说五战区哪都可以丢,就是不能丢宜昌。这一次日军出动了20万人,是武汉会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比第一次长沙会战还多几万人。接替冈村宁次出任十一军圆部和一朗为了达到作战目的,把这次会战分为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首先在白河以南歼灭汉水左岸之国军主力,接着第二阶段渡过汉水歼灭汉水右岸之国军并占领宜昌,第三阶段就可以撤退了。为了使第二阶段进攻顺利,圆部这回了还耍了一个花招,他制造假命令,让五战区以为他们只想在枣阳一带找机会歼灭五战区的主力,而没有占领宜昌的意图。出于随枣战役时日军打完就回的经验和日本假情报的影响,蒋介石和李宗仁真的以为日军又会像上次一样打完就回,因此不仅命令五战区汤恩伯部在日军进攻前去骚扰,而且还把宜昌一带的河防军调到大洪山附近接替出击的汤恩伯部之任务,作待机之势,专伺敌军西进或东退时而截击之。如果日军的计划真的是在左岸打完就回的话,这个计划还是不错的,日军进攻前骚扰,撤退时截击,想得真周到。日军这一回进攻准备十分足分,甚至在对五战区的进攻前,还先对第九战区轰炸了一番,作出一副要进攻九战区的态势,搞得薛岳紧张了一阵子。5月1日,日军在十一军司令官园部和十三军藤田进的指挥下,又像上次随枣战役一样兵为三路(而且又是两翼包抄,中间突破)开始进攻:北边两个师团由信阳向唐河进攻,中间一个半师团沿襄花公路推进,南边一个师团则沿汉水东岸包抄枣阳。见日军进攻架式跟上次一样,李宗仁不慌了,他又像随枣战役那次一样,先是正面对三路进犯日军阻击一阵子(顶了一周),等三路日军相继突破守军防线,开始向国军集结地枣阳合围时,有丰富突围经验的李宗仁就命令留一个师掩护,主力则成功转到外线。在转移成功后,国军在外线形成了对枣阳地区日军的三面包围态势(这种战略包围有P用,只能是从作战地图上看上去好看而已):孙连仲、汤恩伯部在北边,张自忠部在南边,(注意,李宗仁已经把西岸的江防军调到东岸来了)郭忏的江防军在西边开始向枣阳的日军开始了猛攻,此时的态势对国军还有挺有利的。其实,在5月8日日军攻占枣阳之后已经准备结束东岸的战斗撤退了,然而国军在外线的三面围攻令日军撤退极为艰难,于是园部决定集中兵力反击国军的其中一路。很不幸,正在自南向北进攻的张自忠部被选中了,5月10日园部命令十三和三十九师团沿汉水南下,同时命令在新野的第三师团回撤枣阳以便掩护后方。更麻烦的是,张自忠向蒋介石汇报的电报被日军截获,电报里张自忠很详细地向蒋介石说明了他目前所率的五个师的具体位置(这下完了)。在通电载获电文知道张自忠总司令部在南瓜店附近后,日军39师团便在空军掩护下开始向此地合围,15日夜完成包围,16日整整激战一整天,由张自忠带队的74师(不是后面的整编74师啊)士兵高昂,拼死抵抗。可能是想尽量拖住敌人,为其它部队反击争取时间;可能是觉得这辈子活够本了,是到了成仁的时候了,反正张自忠就是不愿意撤,见总司令不愿意撤,74师的官兵想撤也不敢撤,最后全部打光,一代名将张自忠也战死沙场。通过张自忠给部下的信,我看到一颗求死的心,看来他觉得现实与他的愿望实在是太过遥远,他只有用死来逃离这个世界了(但愿他在另外一个世界过得好)。张自忠将军死之后,他的余部经过奋战抢回了他的尸体,并运回了重庆进行国葬。在运送的路上,沿途成千上万的百姓一路哭拜英灵,场面极其感人(抗战十四年这种场面也就出现过这一次),张将军泉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的。
日军反击张自忠部成功后调转方向,北上返回枣阳与第三师团会合又大举反击,一路连下邓县、攀城、新野,直到白河边,终于因为偷渡不成和累了停了下来。日军停下来之后,五战区和军委会所有人都以为日军打到这个地步该撤退了,谁知道日军还有第二阶段的进攻部署。5月31日,日军突然兵分两路强渡汉水,向宜昌杀去,因为第一阶段时河西的江防军已经被调走了,荆门、当阳根本没有部队阻击,甚至宜昌也只有几个团而已,进攻的日军抓住机会快迅推进,连下荆门、当阳。毫无防备的五战区和军委员一片混乱,紧急之下,蒋介石不得不急命他的爱将陈诚前去五战区救火,并把第五战区分为左右两个兵团,李宗仁负责左兵团,陈诚负责右兵团,老蒋还火气火撩调李延年的第2军赶往增援。陈诚则赶紧调自己的发家部队18军赶来宜昌救火(还是自己的部队信得过些),可是18军大部远在重庆和万县一带,不是一般的远,差不多400多公里,5日才接到出发通知,而且现有船只又不够用,只能一边征集船只一边利用现有船只运送部队。18军军长彭善竭尽全力才把部队从重庆和万县地区弄到宜昌,可是你把部队弄来了,日军也杀到了宜昌近效,可能彭善连哪个部队守哪里都没有布置好,日军就已经杀进城了,虽然18军很尽力地抵抗了两天,但最终宜昌还是于12日沦陷。
日军见国军主力已经打击得差不多了,四川的屏障宜昌也占了,面子也十足了,宜昌要地虽好,可是再也没有多的兵力守卫了,还是撤兵为上策,于是日军于16日撤出宜昌。12日丢掉宜昌后,18军军长彭善被陈诚骂得要死,还被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收复宜昌。现在日军终于撤退了,不用打就可以收复宜昌,他高兴得要死,赶紧派部队跟进开入已经空无一名日军的宜昌。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在国军高兴地准备继续跟进日军以便收复其它地区时,日军突然又杀了一个回马枪,打了国军一个措手不及,接着顺势又重新占领了宜昌。彭善郁闷了,怎么一向打完就回的日军这回转变战术了?原来世界形式在16日发生了巨变,法国在德国的闪电战打击下无力支撑了,跟1918年的德国一样被迫签署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见自己的盟友纳粹德国横扫欧洲,所向披靡,日本人对比一下自己,连软弱的中国都还没征服,还谈什么北进苏联、南下东南亚了,真是没用,于是日本大本营开始急切地寻找早日解决中日问题的办法。日本人的确想到了一个很厉害的办法,它差一点就令蒋委员会长顶不住而跟日本议和了。日本想到的办法:一、是趁法国投降英国本土危险之时以宣战的威胁逼英国关闭滇缅路,切断中国的外援通道;二、对四川各地和陪都重庆进行战略大轰炸,而宜昌则是轰炸机最好的中转基地(所以日本人才回一反常态的回师)。
如此重要的宜昌竟然丢了,加上英国在日本威胁下屈服,于1940年7月17日宣布关闭滇缅路三个月,使许多抗战物资依赖进口的中国抗战形式雪上加霜。如此不利的国际国内情景,使国内对抗战前景原本还比较乐观的气氛顿时变得悲观起来。蒋委员长在他日记里也承认,这是抗战时期他感到危机最严重的一刻,他差点就快要顶不住而跟日本人议和了,最后还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国际国内局势很快转变熬了过来,真是不容易啊。
百团大战
日本华北方面军从1939年12月开始大修铁路、公路和保护这些交通线的碉堡。用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的话来说,就是建立一个“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然后利用这个笼子把在华北的八路军困死。这个策略很厉害,效果可以说是立杆见影,到了40年七月份,华北的根据地已经被大大缩小了,八路军在根据地缩小之后,物质补充很困难,可以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把狗逼急了还会咬人呢,更何况是人。八路军为了自己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决定动员整个华北八路军的主力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以破坏铁路、公路为目的的破袭战,也就是我们现在都知道的百团大战。这次战役的主要破袭对象是横跨山西的正太铁路。跟八路军对阵的是日本华北方面军,由于华北地区广大和国民党众多的部队牵制,再加上不巧十一军在进行宜昌作战时又从正太铁路调了一部分部队去。这样惨了,到了40年8月份的时候,华北最重要的交通线之一正太铁路竟然只有3600多日军防守,八路军不抓住机会痛打就是白痴了。
经过八路军总部统一部署,8月20日八路军主力开始分三个方向向正太线全部和同蒲线北段出击。令彭德怀高兴的是,其它没有被安排到的部队见到主力打响以后,竟然主动配合对平汉线、石德线和白晋线等华北其它交通线进行攻击,使日军顾此失彼。令人奇怪的是,一向情报准确无比的日军这一回竟然一点都没有察觉(不知是八路军保密性太强了,还是日本人这一回大意了),在如此大规模的突袭面前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不过日军毕竟训练有素,在经过初期的一阵混乱之后,他们马上清醒过来,开始进行顽强的抵抗。当然,在八路军如此突然又猛烈的攻势面前,日军虽然顽强抵抗,但第一阶段整个战局的优势明显在八路军这边。百团大战第一阶段,八路军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部队参战积极性很高,本来只计划20多团发起战役的,结果后来竟然有100多个团参战。这种不招自来的情况在国军那里基本没见过,国军有时甚至连规定要参战的部队都会违背命令逃跑,更别说主动去了,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到未来国共较量的结果了。
在百团大战第一阶段,129师负责攻击正太线西段。由于正太线的日军沿线据点守备力量基本都是只有一个小队,因此开始攻击基本顺利,但日军从别的地方相继调来援军后,战况很快急转直下。8月29日,由晋南调来的七个大队到达正太线。30日第9混成旅团(还附有其它师团的两个大队)从西往东,第4独立混成旅团(附36师团一个大队)从东往西,与从晋南调来的日军对129师团形成三面包围之势。这个时候,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刘伯承赶紧命令部队撤退,还好跑得快,急时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晋察冀军区(一一五师分兵而来的)这边在8月20日开始破击正太线东段,刚开始也是很顺利,攻克了日军大批铁路线旁边的据点和破坏了很多路段,甚至连日军防守严密的井径煤矿都破坏了。不过可惜的是,攻击娘子关时,这么巧日军800名回国的士兵正好路过,刚好给守军当了援军,以至晋察冀军区部队的攻击以失败告终。跟129师一样,在日军增援来之后,晋察冀军区部队也是赶紧撤退了事。
八路军在华北的大破袭令蒋介石心情复杂。看着这个老对手的日渐壮大,他心里充满着不安,但同时又感到一点安慰,毕竟现在中共与他是在同一条战线里作战,当枣宜会战失败后举国都对抗战前途异常悲观时,中共在华北突然发动了这样一场还算成功的百团大战,极大地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和很好地鼓舞了士气。
这一回,蒋介石表现得很大方,主动发电命令山西、河南和绥远的国军发动对当面之敌的进攻,以牵制住日军,使其不能大规模增援正太线。虽然平时华北国军跟八路军摩擦颇多,但事实证明一旦提到打日本,两者还是可以合作一下子的。第一战区首先行动起来,第27军、第5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9军和第3集团军(别看番号不是军就是集团军的,其实兵力实在是不多)均向当面之敌发起进攻。日军在国军的进攻之下,东凑西凑才从晋南和豫北四个师团里调出8000多人赶往正太线(这样还能调出部队,真是不容易啊)。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第一战区国军的帮忙,当时正在破袭正太线的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想顺利撤离战场我看有点难。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并不以此为满足,在见到日军挤出了8000多人增援正太线后,决定利用日军兵力不熬用的情况,发动以晋城为中心的围攻战,以便一箭双雕,达到牵制敌人和收复要地的双重目的。9月11日,第一战区动员了三个集团军发起了对晋城的围攻,主攻为范汉杰的9军,刚开始进展顺利,成功包围了晋城并一度突入城内与敌展开巷战。可惜在巷战中竟然拼不过日军,功败垂成。随后双方在晋城以及晋城侧冀的高平、阳城一带反复激战,但谁也没有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局势一直呈对峙局面。直到21日,由于晋东调来的3000多名日军到达,打破了平衡的局势,使得第一战区的部队处境危险,卫立煌不得不下令撤退。
绥远方面,傅作义由于在冬季攻势时出击得太厉害,取得辉煌战果的同时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因此这个时候基本没有大规模进攻的能力。不过傅作义毕竟是傅作义,他让部队不断出击包头、归绥以西的小据点,作出一副要大举进攻包头的样子,使得日军驻蒙骑兵军根本不敢回援山西正太线。
晋西第二战区阎锡山方面,虽然冬季攻势时曾经跟八路军发生了“十二月事变”那样如此不愉快的事情,但在见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后还是在晋西发动了一些攻势。不过说实在的,阎锡山的晋军战斗力实在是不高,打了十几天反被日军重创,不得不停止进攻。
华北国军在正面的攻势使得日军被迫停止扫荡由正太线回撤的八路军,抽调部队增援晋南。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一定很郁闷,因为就算他是会计出身,面对当时到处开花的华北,他那几个师团实在是不够用,只能拆东墙补西墙顶着先了。这一回派了部队增援晋南后,多田骏为了调集部队掩护抢修正太路,又把插入八路军根据地据点的守备部队抽调一空,使得很多据点的日军竟然只有十几个人。一向最喜欢见缝插针的八路军这一回又抓住了机会,发起了对根据地内日军据点的围攻。
八路军总部的任务安排是这样的:晋察冀军区主要任务是破坏涞源、灵丘的公路并相机占领两个县城;129师的主要任务是破击榆辽公路,并拔除日军在这个重要公路沿线的8个重要据点;120师的任务则是补第一阶段的课,重新破击同蒲线,顺便配合一下129师和晋察冀军区的行动。
现在首先来先说晋察冀军区发动了涞灵战役。由于傅作义的帮忙,涞灵地区的日军大部西调绥西,剩下的竟然只有1500多人加上1000多伪军而已。八路军一向喜欢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一回也是这样,对付总共才2500多人的日伪军竟然动用了整整2万多人,形成了无可争议的绝对优势。聂荣臻面对总部要求拿下的两个县城,决定集中兵力先打涞源,得手后再转攻灵丘。打涞源时他把2万多人分作两股,1.5万负责攻城,6千多人负责打援。9月22日晚上22时,喜欢夜袭的八路军开始进攻,不过很明显,抗战中前期的八路军由于武器装备太差,连炮都没几门,根本不适合这种硬对硬的攻坚战。刚开始八路军前线指挥官杨成武自持兵力占绝对优势,对涞源县城和县城周围的三甲村、东团堡等据点一起打,结果在日军的顽强抵抗下进展缓慢。这回杨成武终于认识到自己部队的攻坚能力之弱了,他只好改变策略,先集中兵力拿下涞源县城周围的三甲村、东团堡等重要据点,然后再全力围攻最硬的涞源县城。上万人去围攻几个最多不过100多人防守的据点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老实说我实在是想象不出来,不过效果是立杆见影的,24日夜拿下三甲村、25日拿下东团堡。
县城周围的据点是扫荡完了,可是时间也没了,由张家口出动增援涞源的日军3000多人27日已经到达上庄子,距离涞源县城只有20公里了。面对这种情况,聂荣臻只好无奈地下令撤退。涞源没拿下,以彭老总的火爆脾气我相信他肯定把聂荣臻一顿臭骂,郁闷不已的聂荣臻只好硬着头皮命令邓华率原来打援的左冀6000多人加上右冀调过去的两个团准备进攻灵丘。谁知道,右冀两个团调动时又被灵丘的敌人发现,驻灵丘的日军指挥官板本吉太郎竟然让守军300多人主动出击去寻找我军(看到这里刚开始我还以为板本疯了,这么点兵力守都应该不够了,竟然还敢主动出击)。后面的结果更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在大安岭找到刚从涞源调过来的第2团后,竟然还高兴万分地杀了过来,一番交战后人数是人家3倍的第2团竟然败北。看到这一切我明白了,原来抗战时冈村宁次以日军一个大队打中国军队一个师的情况并不仅仅在国民党军队身上,骁勇善战的八路军有时也会这样,毕竟抗战中前期日军在武器装备、士兵训练和军官素质等多方面的优势是这样的明显。在日军守军主力出击之后,邓华趁虚攻击了灵丘周围的一点据点,不过明显不敢去打灵丘县城。
聂荣臻看到灵丘那边这样再打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而种种迹象显示晋察冀根据地周围县城的日军正在作扫荡根据地的准备,无奈之下聂荣臻只好命令部队撤退,结束涞灵战役,准备应付日军后面可能对根据地的大扫荡。
129师这边第二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清除榆辽公路的八个据点。日军修筑榆辽公路的主要目的是想跟白晋铁路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把太行抗日根据地劈为两半,使129师活动极为不便,而他们却可以利用连接好的铁路、公路快速运兵清剿我们。 到9月22日的时候,这条榆辽公路就只差20公里就可以跟白晋公路连接起来了,悬啊。榆辽公路八个据点只有日军一个营分别把守,合起来才八百多人,不过刘邓却使用了庞大的兵力进行攻击。以386旅772团、16团,决死1纵队25团、38团为左集团(四个团至有4000多人吧)攻击榆社、沿华、王景三据点;以385旅并指挥新21旅32团为右集团,主力攻取榆辽公路其它的管头、铺上、红崖头、关帝垴、小岭底五个据点。奇怪的是,右集团的只有三个团3000多人却要负责攻击五个据点,看来这边的部队应该都是老部队,战斗力比较强。这种杀鸡用牛刀的部署效果很明显,9月23日晚开始攻击,至25日除管头村据点之外,其它七个据点全都被攻克,其中只有拥有280多人的榆社比较难打,其它都很容易。见进展还算顺利,刘邓就命令留一个团继续攻击管头村,其他部队集中起来攻击辽县。谁知道局势在这时出现了变化,为了救援管头村的被围之敌,日军武乡出援600多人,辽县出援500多人,和顺也出动了1000多人南下增援(为了救援80多人的管头村,日军真是舍得啊)。虽然管头村最终在29日被攻克,但这些援军还是在9月30日与10月1日相继击破八路军阻击或伏击的部队,到达辽县附近,这时再攻击辽县就会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刘伯承和邓小平也是无奈之下被迫下达撤退命令。
在先后粉碎了国军和八路军的攻势后,日军在正面和敌后都开始了反扑,于是双方又展了百团大战第三阶段的激战。正面日军37师团、41师团、36师团、35师团和第16独立混成旅团9月27日首先开始扑向第一和第二战区。在晋南和晋西敌我双方展了激烈的攻防战,晋城的方向的战斗尤其激烈,不过双方都无法形成对对方的优势,结果又打成对峙局面,在这里就不详说了。敌后方面日军首先于10月6日开始扫荡129师的太行山区,129师这边由于榆辽战役损失惨重,正在休整,所以对日军的扫荡可以说是毫无准备。这次反扫荡一开始就陷入被动,除了新10旅外,129剩下的三个旅都被日军的4000多人分三路围着打,伤亡惨重,最后日军在根据地内逛一圈累了才于17日退回去。
129师见日军终于走了,又开始休整疲惫不堪的部队,谁知另外一支将近上万的日军又开始扫荡太行山区,而且目标直指中央北方局机关、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师直所在地麻田。129师对日军这次使用的“碾转电击,反复扫荡”的新战术很不适应,整个反扫荡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不但部队损失惨重,而且根据地也受到很大的破坏,连八路军总部的水腰子兵工厂都不例外。水腰子兵工厂当时每月可以生产400多步枪和大量的子弹,对已经被老蒋断绝了后勤供应的八路军显得尤为珍贵,这一回竟然被冈崎大队闯了进去,所有设备都被捣毁。彭德怀听到这个消息,不用想我也知道肯定气得要疯了,守护工厂不利的那个连的连长当即被枪毙。气疯的彭老总同时还亲自去命令正在蟠龙镇的129师,命令刘邓全力消灭冈崎大队。冈崎很警觉,在率部队返回武乡途经关家垴时发现了正在旁边准备伏击他们的129师先头部队772团,他马上意识到可能有大量的八路军来围攻自己,而逃是根本跑不过熟悉地形的八路军的,只有死守待援才是他的唯一出路。于是他马上率部队抢占了险隘关家垴,同时紧急抢修工事,随后刘邓率129师主力赶到包围了关家垴,虽然是五百多人打上万人,可是冈崎倒是很镇定,被包围后他竟然还敢派一个中队偷袭关家垴对面的柳树垴,更让人郁闷的是他居然还得手了。
在得偷袭得手后,日军以两处制高点互为掎角,在飞机掩护下死守待援,129师虽然以数十倍兵力包围轮流攻击,但仍没什么效果,自身部队损失反而异常惨重。在这种情况下,129师其实不应该再硬攻了,不如撤围放冈崎大队下山,在他们回去的路上再找机会嘛。可是这时的彭德怀已经被愤怒冲晕了头,他一心只想全歼冈崎大队,对陈赓和刘伯承的正确建议一点都听不进去,还跟刘伯承说了如果拿不下关家垴就撤掉129番号的气话,真是犯了不可以以怒兴师的大忌。可是战争是无法靠愤怒取得的,在日军的大量援军进逼下,最后129师不得不放弃继续围攻关家垴撤退了事,冲动是魔鬼啊。日本人很奇怪,明明自己占了便宜,但是关家垴一役后还是进行疯狂报复,把关家垴周围的老百姓基本杀光了,看来有时候强者欺负弱者是不需要理由的。
晋察冀边区和120师在晋西北的根据地也一样,在优势敌人的扫荡面前没什么作为,不过大都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把主力部队保存了下来。日伪军在根据内烧杀一番后因为兵力不足以分散固守又都撤回去了。
百团大战至此基本结束了,这次大战其实并不像历史教科书宣传的那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仅八路军在这次战役中伤亡就高达4万多人,将近整个部队的1/4。不过也不是没有收获,我们在付出重大代价的同时也给华北的日军以重创,使日军对华北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把华当作稳固的后方来看,并且从华中抽调了17和33两个师团加强华北的兵力,准备进行新的大扫荡,为八路军41年和42年的困难埋下了伏笔。
作者:EAGLE-1979 回复日期:2008-7-13 10:23:25
不错
作者:luoyutiao 回复日期:2008-7-13 20:47:07
国共冲突的高潮——皖南事变
抗日战争以来,由于中共领导得力及策略正确,力量日益壮大,军队已经由1937年的三万多人发展到1940的50多万人(其中八路军40万、新四军10万)。国民党却在抗战以来的历次大战中损失惨重,虽然军队数量由于补充仍然拥有200多万人,但质量明显下降不少。在双方力量的一升一降中,双方的关系也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抗战初期难得的同舟共济一去不复返了。共产党的军队仅仅三年就像滚雪球一样由三万猛增至五十万,对此蒋介石可谓忧心忡忡,试想如果对中共再不加以限制和削弱,再过一两年共产党的军队涨到百万以上后,那时跟中共有着十年血海深仇的国民党人还有活路吗?事实证明蒋介石等国民党人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抗战胜利后中共的军队不是壮大到100万人以上了吗?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大决战中国民党不正是被共产党所打败而跑到那个美丽的海岛台湾了吗?
事实上中共从来就没有向国民党臣服的打算,毛泽东更是从来就没服过蒋介石,这个在作品里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瞧不上眼的人物,你能想象他会甘心受人指挥。中共在37年愿意接受国民党的改编依我看那只是实力不济的权宜之计罢了,不然以当时红军的几万人难道还想跟拥兵二百万的国民党平起平坐?
在抗战中中共必欲发展壮大并不为国民党所制,对此国民党则千方百计遏制和削弱共产党,有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不起冲突那才叫怪事了。至于国共摩擦的责任问题?如果说冲突总是国民党方面挑起的,那不客观,但若认为共产党老是自不量力地去惹国民党,我想连最反共的蒋介石也是不会相信的,所以我觉得应该三七开,共产党三、国民党七。
国共的冲突最早发生在河北、山西一带,在那里八路军首先与河北的鹿钟麟和山西的阎锡山发生了冲突。山西的不倒翁阎老西还好点,在39年十二月事变中虽然吃了大亏,但还不至于全盘崩溃,鹿钟麟和朱怀冰就差远了,在跟共产党的较量中几乎全军覆没,只带了几百人跑到了河南辉县,真是丢死人了。至1940春,在第一阶段的较量中获胜之后,中共在山西、河北和山东对国民党的优势地位开始确立起来。在山西,除了晋南和晋西之外,其它基本掌握在八路军手中;河北鹿钟麟和朱怀冰败逃之后,国民党连影子都基本上见不着了;山东情况还好一点,国共双方力量还算平衡,不过这个平衡我看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中国的政治实质就是用力量说话,由于华北地区中共的力量已经开始处于优势地位了,因此国民党人退而求其次,希望在华中他们占绝对优势的地方遏制住共产党的发展势头。
纵然华中地区国民党经营已久,但中共见缝插针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到1940年秋仍然在苏北和淮南取得长足的发展,军队也有一万人增至10万人。更让蒋介石吃惊的是,在著名的黄桥大战中,国民党在苏北的主要军事力量韩德勤部竟然被新四军打败,使得苏北这个物资和人力都极为丰富的地区开始落到了共产党的手上,让蒋介石痛心不已。
不过蒋介石的韧劲这时又上来了,虽然屡战屡败,但他仍然要继续打下去,这一回他选中了新四军军部所在的皖南地区。蒋介石只所以敢连连制造冲突是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对他十分有利分不开的,纵观1940年的国际形势,可以用巨变来形容。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挪威、法国等欧洲大陆诸国都在德军的闪击战下先继战败亡,只剩下英国在苦苦支撑,日本见到这种情况就想趁机南进,把欧洲诸国的东南亚殖民地夺到手。与南进战略相配合,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署了《三国公约》,正式结成三国轴心,在这个条约的实质是德意日要重新宰割世界。日本想南进,就得想方设法尽快结束与中国的战争,否则兵力势必不足,因此日本人对蒋介石的态度一下子转了180度,好得不得了;跟相反,英美两国这时极需中国继续拖住日本,使其无法抽兵南进,因此一改抗战初期袖手旁观的态度,开始加强对中国的抗战援助;苏联就更不用说了,让中国拖住日本防止其抽出兵来北上是它的一贯战略,因此它继续给国民党以军事援助。在这种各方争相拉拢情况下,蒋介石觉得这时他趁机对共产党大打出手,各方应该是不会反对的(我也觉得应该不会反对,毕竟有用得着国民党的一面嘛)。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首先命何应钦、白崇禧以参谋总部的名义给朱德、彭德怀和叶挺发去了一封措词强硬的电报,史称“皓电”。该电报历数八路军、新四军种种攻击国民党军队的行为,最后还警告中共必需按时把皖南的新四军开到黄河以北,否则后果严重。毛泽东、周恩来等针对“皓电”的种种指责,11月9日以朱德的名义发了一份两千多字的“佳电”,就国民党的种种指责进行辩解。这份“佳电”应该主要是由毛泽东起草的,文笔很不错,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文中的一段:
切忌煎迫太甚,相激相荡,演成两败俱伤之局,既非中央之本心,复违德等之始愿。我为鹬蚌,敌作渔人,事与愿违,嗟悔无及。
光是这一段以“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为例子就可以打动很多人的心,由经可以看出毛泽东文笔的确很厉害。国民党这边见中共的辩解颇能打动人,又于12月8日又发了一份4000多字的“齐电”。这一封电报也写得很有文采,甚至比毛泽东的那一篇还要好,它抓住中共言行不一的弱点大肆进行反驳,很有说服力,现在让我们来欣赏开头一段:
来电不云乎?该军所有部队,莫不遵照国策,服从命令,坚持抗战,为唯一任务;倘事实恂如所言,是乃统帅之殷切期勉,举国之所共同仰望。然而兄等部队之实际行动,果为何者?等十八集团军,自抗战之始,即列入第二战区之战斗序列,新四军自成立之初,即列入第三战区战斗序列,均各有指定之作战目标与作战地境。乃对此命令规定之范围,迄未始终遵守,以求达成任务,始则自由侵入冀察,继则自由分兵鲁省,终则阴移新四军渡江而北;明派扰鲁部队,伺隙而南,俘鼓响应,夹击苏北;似此擅离规定之战区,夹击苏北之友军,究系遵何命令?
该文用事实说话,举了中共部队很多不听命令,到处扩充地盘的例子,让中共再难以辩解。见架吵完了,蒋介石12月9日发布了要新四军限期北移的命令,开始了给中共点颜色看看的行动。老实说,新四军其实听不听命令这时都只有死路一条,谁叫他们成了蒋介石复仇的目标,谁叫他们有个优柔寡断的项英项军长。这家伙迟迟不愿让部队北上,就是在中共中央不断的催促之下,终于肯率部北移时,又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行军路线上报了第三战区的顾祝同,真是笨到家了。既然已经打算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了,项英又整整拖了四日才于1941年1月4日率部开拔,让国民党有了动武的藉口,我没有语言了。1月6日,新四军部队到达茂林,遭到了等待已久的8万国民党军的围攻(上报行动路线的后果),国民党有10个步兵师外加两个炮兵旅。不论从人数、装备国民党都占绝对优势,再加上复仇情绪颇重,激战七天七夜之后,皖南万余新四军只逃出2000多人,其它全部被消灭。绞尽脑汁之后,国民党终于取得与共产党摩擦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令蒋介石欣喜若狂,对有功人员大加赏赐,花了不少钱。
世上的事情有时就是这样,一个强者和弱者打架,一般人都会同情弱者,谴责强者,特别是强者先动手的时候。蒋介石好不容易在跟共产党的冲突中占了一次便宜,国内的舆论立刻一致地站在了他的对立面(看来打架要让对手先动手才占理),让他郁闷不已。不过苏联政府还好点,只是轻轻地暗示“政府军不会在与中共的冲突中用苏联援助的武器吧。”苏联此时也是两难境地,它既不想因中共而得罪国民党,又不想国共内战而使日本从中国脱身,不得已只好用这种客气得要死的警告方式。苏联的反对在蒋介石的意料之中,让他意外的倒是美英竟然也反对他剿共,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好努力宣称这只是整顿军纪,并非要剿共。
在外交上受挫的同时,军事上更出现了让蒋介石措手不及的情况。日军为了阻止蒋介石把新四军都赶到他们的地盘华北去,竟然调集了5万多人向豫南发动了进攻,同时豫北和皖北日军也发动了进攻,作为策应。日军的进攻打了蒋介石一个措手不及,本来以为他集中兵力反共时日本人会给予谅解的,不帮忙至少也不会捣乱吧,所以才会把汤恩伯和李品仙各一部东调围攻新四军。谁知人算不如天算,一向反共的日本人这一回为了让华北不会出现更多的游击队,破例帮了一回中共的忙。日军的进攻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他不得不让汤恩伯和李品仙的部队赶紧回援,同时对中共采取缓和姿态,中共对此也给予了善意的回应,于是此后国共进入了一个相对缓和的时期,毕竟日本人才是他们的头号敌人。
作者:隐藏得比较深 回复日期:2008-7-13 21:23:58
继续关注,楼主能不能加快点速度
作者:liaot 回复日期:2008-7-13 22:12:14
作者:luoyutiao 回复日期:2008-7-14 10:40:13
上高会战
由于百团大战暴露了华北方面军兵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中国派遣军只好从了兵力相对感到没那么紧缺的华中地区调兵支援。而华中地区呢,只有赣北地区冬季攻势后还算平静,没有什么大的战事,想不被盯上都难。1941年2月下旬,刚组建的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到达赣北地区,接替准备于四月份调往华北地区的33师团。33师团虽然是新的三单位建制,但人数也仍然有15000人,而独立混成第20旅团只有8000多人,还是新建的,战斗力少了许多。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南昌的34师团压力可想而知,34师团长大贺茂左思右想,觉得少了几千兵力之后怎么守都是难守,不如趁33师团还没开往华北之前集中33、34两个师团和混成第20旅团对南昌当面赣北之敌发动一次攻势。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只要这次攻势能给赣北的19集团军予重创,那么今后一段时间内留守的部队日子就会好过许多。
日本的进攻还是老套路,兵分三路进攻,分别是:右边是33师团,中间是实力最强的34师团,左边是独立混成第20旅团,总兵力在4.5万左右。日军计划三路部队分进合击,压迫19集团军主力至上高包围歼灭。当时防守赣北的19集团军有74、49、70和72四个军,人数在8万多人这样子,双方兵力对方2:1,我们占优。不过我们占优势其实也就是这一项而已,其它的如武器、战术、官兵素质等我们基本上都不如日军。我们现在再来随便看一下抗战以来的几个战役:淞沪会战中国70万对日本28万,结果最后大溃退;徐州会战中国60万对日本30万,结果不敢决战突围而出;武汉会战中国将近100万对阵日本35万,虽然打得不错,结果还是丢了武汉。分析了一番,再来看看上高会战前的情况,我们没有理由乐观,怎么看这场战役都输定了,可是结果却令日军大吃一惊,中国军队不但守住了上高,而且还把来犯的日军打得落荒而逃,真是让人感觉爽到家了。
中国这边在赣北的最高指挥官是上次在南昌惨败的罗卓英,看来“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古训还是挻灵的。罗卓英充分吸取上次防守修水时一字摆开,结果一点告破全盘皆输的教训。这一回在赣北设置了三条防线,准备在日军发动进攻后,节节抵抗,引诱日军到分宜、上高、宜丰地区以东预设决战地点后集中优势兵力围攻,纵使无法全歼,至少也可以重创日军,这就是有名的后退决战。对打胜这一仗罗卓英充满了信心,不仅是战术已经改进,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手里有一支王牌部队——抗日铁军74军。74军在万家岭战役后名声大燥,1941初更是被选为军委员会直属的四个攻击军之一,在人员、编制和装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这支部队罗卓英决定把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第三线的决战阵地,也就是上高县城。
日军的进攻在41年3月15日打响,日军开始是三路齐头并进,守卫第一、第二线阵地的70军按预定计划边打边撤。不过与中右两路不同的是,左边的防守部队没有向后退,而是往阵地的西北方向作离心退却,原来那边有72军在等着。日军右路的指挥官33师团师团长樱井没有察觉到这一奇怪现象,他以为守军只是慌不择路而已,于是命令部队一路跟着追,想多歼灭一点残敌后再向上高方向突进。令樱井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在苦竹坳追击的日军遭到了70一部与72军的围攻,还好日军素质较高,临危不惧,选择了守军的薄弱环节突围而出,不过损失也挻大的。33师团突围是往上高的离心方向突围的,一下子跑到了上富,离上高更远了,要想参加上高决战还得往回打,一想到70和72军还在后面追,樱井马上就打消了这个念头,选择了回撤奉新,准备休整一下就开往华北了。
在右路33师团撤退之后,左路的混成第20旅团也出现了问题。20旅团的指挥官可能是脑子进水了,三路进攻的兵力本来他就是最少了(只有8000人),竟然还敢分兵(太小看中国军队了),结果被74军的51师和49军的26师名个击破,看来刚组建的部队经验不够就是经验不够,好打得多。此时,只有中路的34师团一路高歌猛进,3月19日竟然已经杀到了上高县城不远的官桥街。以日军的通讯能力而言,34师团的指挥官大贺茂不可能不知道他的左右两路已经出现问题了,他的策略应该是想趁中国左右两路还没包抄过来先击破中间这一路,占领上高县城,然后再扫荡左右两冀。如果遇到其它部队可能大贺茂的这个想法可能还有实现的可能,可是他遇到的是74军,这支抗日战争中战绩最为辉煌的部队将给他好好上一课,使他不敢再如此轻视中国军队。
上高战役打到这个份上,可以说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只要74军能顶住34师团的几天猛烈进攻让两冀的几个军包抄过来,那么胜利就是我们的了。这个道理连我都懂,大贺茂当然也懂,只不过他太自信了,所以不顾一切地朝上高扑去。为保卫上高,74军从19日到21日在上高前方的官桥街与日军激战两天两夜,顶住了日军飞机、坦克、大炮加毒气的多次进攻,不过态势渐渐往日军有利的方向倾斜。看到这种情况,薛岳和罗卓英联合来电命令74军军长王耀武退守最后的决战阵地上高县城。见74军交替掩护往上高方向撤退,大贺茂毫不犹豫地命令部队一路追过去,一夜就抵达了上高县城城下。3月22日的战事可以说决定性的,如果34师团再不击破74军,国军两冀的包抄部队就快要到了,所以大贺茂很急,22日天一刚亮就发动了上高战役以来最猛烈的进攻。
日军这一天的进攻也还是老招式,首先是飞机轰炸,不过规模实在是有点大,最多时整整有70多架飞机,后面的炮火也一样,炸得地动山摇的,可能大贺茂把它剩下的炮弹都倾泄到上高城了。火力方面虽然74军是国军的头号王牌,但跟日军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没办法只能靠近战了,不过还好74军的近战功夫很不错,硬是拼死顶住了日军这一天超级凶猛的进攻,双方也为这一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都在4000以上。
在熬过了这关键的一天后,国军两冀的包抄部队终于赶上来了,70、72和49军在23日先后赶到上高附近(70军的两个师甚至在22日就到了,还在34师团后方发动了一次偷袭),形成了对34师团的包围。这时,四个中国军围攻一个日军师团,形势对我们极为有利,可是当时国军的攻击力量实在是太差了,连打几天居然都还没有搞定。更糟糕的是,70军阻击不利,竟然让从奉新出发救援的33师团突破了阵地,跟34师团会合了。会合之后,两个日军师团又从70军那里杀了出去(唉,柿子专挑软的捏)。见日军突围成功,国军心有不甘地一路追杀,顺便收复沿途失地,直到4月2日日军撤回占领区为止(或者说是逃了回去)。
此役国军4个军9万多对日军二个半师团将近5万,兵力只占了相对优势,按照以往的惯例一般都是以国军的惨败收场,日军扫荡完一遍后再拉着大量战利品轻轻松松地走回去。当知道所得的收获比原来抱有的期望高出许多的时候,老蒋高兴得不得了,一下子就给上高会战的部队发了15万法币的奖金(不过由于法币贬值厉害,这些奖金的购买力只相于现在人民币6万元)。在会战中表现出色的74军更是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抗日铁军”的威名也从这时开始传开。由于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在何应钦与陈诚的争斗中站在他这一边,因此何应钦十分给面子,称此役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
作者:上唇吻下唇 回复日期:2008-7-14 11:17:20
网页搜索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