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炒股:教育技术是承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向前飞奔的一条铁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23:35

教育技术是承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向前飞奔的一条铁轨

——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余胜泉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本报记者 马朝宏

不可否认,数字化、信息化肯定是未来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基础教育新课改已经对教师在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提出了新要求。那么教育技术在中国发展的状况到底是怎样的?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除了我们熟悉的多媒体教学,教育技术是否还有更新的应用方式?国内的教育技术专家们又在研究些什么?他们的研究跟我们一线教育离得有多远?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余胜泉教授。

中国教师报:教育技术,应该说还是属于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里比较新生的事物,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概况。

余胜泉:近几年我们国家实施了“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程”等一系列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全国性的项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基本的趋势:从开始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注重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到关注资源建设、教师教育技术技能培养。创新型的应用,在应用中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是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关注的核心。

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金字塔,最底层的是硬件,往上依次是软件、资源、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应用推进六个层次,越往下投资越大,越往上投资越小,形成了一个投资金字塔。往下贴近技术,越往上越贴近教育,技术的问题其实很好解决,真正难的是用技术高效率、创造性地去解决教育的实践问题。现在我们有点过多地关注技术,反倒是最难于解决的教育应用问题,最缺乏投资,这是制约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根本瓶颈。

目前教育信息化在经过了一轮大规模的硬件投资之后,当前遇到无法提出新的建设重点、看不到与投资金额相匹配的应用效益等问题。“大投入下没有大产出,高投入下没有高回报”,教育信息化的作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教育信息化投入在经历几年的高速增长后,有明显放缓的趋势。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初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批量采购后,由于缺乏应用的亮点,需求缺乏,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的投入。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到深水区,进入到一个高原期,一个发展和应用相对缓慢和集中反思的时期,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的问题逐步凸显,成为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1.发展孤岛——发展及其不均衡。

2.体制孤岛——镣铐下的舞蹈,不少单位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多地倚重于软件应用系统,忽视整体应用软环境的建设、管理制度的调整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3.观念孤岛——故步自封、邯郸学步、小富即安。“故步自封”:认为教育发展是稳步前进的,上完一个台阶之后再上一个台阶,在复杂性或质量上不可能出现任何飞跃;“邯郸学步”:对其他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经验和方案一味地照搬照抄,不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还有一种是“小富即安”:认为自己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满足当前网站信息发布、公文流转、资源检索等基础性应用,忽略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一步设计与规划,这种思维定势在东部发达地区尤其突出。

4.应用孤岛——对技术可能的负面影响产生恐惧,进而,不愿去推动信息化应用,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估配置一些硬件设备,而出现的结果往往是形式上的“信息化”!

5.管理孤岛——学习管理上的“僵化与固化”。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必然需要学习管理方式的变革。信息化教学本质的特征是转变师生作用关系,让学生能够深度参与课堂,在参与中解决问题,内化知识,训练表达,而现在我们的课堂那种正襟危坐的姿态和严格的秩序管理,不但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也是对信息技术有效改进教学的压抑。

6.市场孤岛——板结的小农市场。目前市场中出售的各种应用系统使用率不高,采购时真正的用户没有机会参与区别产品的优与劣,所以厂家只能在市场上拼价格,拼无用的功能堆砌,拼非市场手段。没有厂家真正去一线跟踪具体的教学和管理,也没有人关心卖出去的软件究竟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使用。

7.信息孤岛——进化链条断裂,无法可持续深入演化。目前绝大部分大型教育机构的信息系统建设都是条块分割的,各部门自行开发自己的系统,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出现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与网络共享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单个部门,或多或少有一些应用系统,一个管子下来是通的,但相互之间“老死不相往来”,不能实现数据共享,不能进行互联互通,就像蜂窝煤。

教育技术对新课程改革影响非常重大

中国教师报:现在我们国家主推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对这种教学改革的影响有多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余胜泉:影响非常重大,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在教育教学领域,目前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变化最快、讨论最多的可能就是教育技术。近几年教育技术领域的论文发表非常多,基本上是按指数形态增长。

第二,信息技术对我们国家教育领域的战略决策的落实有基础性的支持作用。在基础教育领域,最核心的两个战略性决策分别是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教育技术在促进薄弱校跨越式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传统的观念,西部山区的学校如果要赶上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学校教育质量,恐怕很难,要有很长的发展历程。但是如果信息技术参与进来,可能就会很快把差距从30年缩短到5年,这就是跨越式发展。当然,完全消除差距不太可能。

素质教育方面,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实现三维目标、转变课程结构、教学方式、改革评价方式等一系列理念,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相应的工具,老师们不知道该让学生探究什么,最终流于形式,很好的理念无法落实。而技术可以在这方面起很大的作用。

第三,信息技术变革了课程的表现方式。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由教师作为单一的知识来源的局面被打破,同时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教师可以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网络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字化内容、教师开发或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创作的数字化作品、网络上各种学习化社区等,都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就彻底打破了知识来源仅仅是固定不变的书本或是参照书本的某个知识内容表述所制作的单个课件的束缚,学生所获信息量更为丰富,学生的探索空间更为宽广,探索学习的形式更为丰富。

第四,信息技术改变了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研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学生的学习从单一、被动向多样化转变:①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②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③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④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信息技术还能改变评价方式,真正实现新课程所要求的发展性评价。现在,都要求给学生建立档案袋,如果用纸来记录,一个班级的孩子的信息搜集起来都很困难,何况一个老师要教几个班?但是如果有了信息网络技术就不一样了,可以真正地实现即时记录。

技术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应用

中国教师报:那么现在有相应的技术来实现您刚才说的这些吗?

余胜泉:技术不是问题,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技术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应用。是我们想象力的问题,一线老师的问题在于他根本想象不到有这种用法,让技术怎么去做到?

中国教师报:您的意思是,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是在教育上的应用不好,那为什么应用不好呢?

余胜泉:受制度、观念、应用模式和想像力的影响和制约。比如说,有些校长尤其是名校的校长,很害怕信息技术会影响升学率,他们连试都不敢试。

信息技术不但可以改变教和学的方式,展望未来,还可以改变学校的组织结构,当信息技术普及到每一节课,普及到每个师生手里,学校的管理会在一个通达、良好的信息生态空间中进行,管理模式绝对会发生变化,教研模式也会发生变化。

中国教师报:现在学校里能看到您说的这种改变的苗头吗?

余胜泉:现在中小学里还看不到,只是在研究领域热烈地讨论。不过,研究是实践的先导,而且,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已经是明显的趋势。但是大学里已经有些能够看到了,美国的高校已经明显看到了。学习由网络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来完成,学校的围墙被逐步淡化,非正式学习越来越重要。

基础教育是一列火车,教育技术是一条铁轨

中国教师报:您刚才一直都在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你能概括一下,您是怎样认识和定位教育技术对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的?

余胜泉:我感觉我们国家的教育要有前途,教育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我这样认为,基础教育是一列火车,教育技术是一条铁轨,教育理念和思想是另外一条铁轨,两条铁轨承载着基础教育这列火车往前飞奔,奔向的远方就是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现在这列火车跑得比较慢,为什么呢?因为两条铁轨之间没有建立有机联系,枕木没有铺上。教育理念和观念近几年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有比较大的进步,但是思想和理念没有相应的工具和方法支撑,二者融合不好。

中国教师报:为什么融合得不好?

余胜泉:应该是体制的问题。教育理念属于教育教学专家、教研员的事情,而技术一般都是电教中心等单位来完成,二者相互独立,造成融合困难。另外,技术思维和理论思维是两种很不同的思维方式,能够同时理解和驾驭这两种思维的人很少,而教育技术学科就是培养这种复合性、交叉性的人才的,教育技术学科是个新兴学科,培养的人才还很少,需要大力发展这个学科,加大复合性人才培养的力度,要把教育技术作为教师职业知识结构基础之一。

最好的技术是消失在我们生活中的技术

中国教师报:您有没有这种感觉,前几年大家对电脑网络等教育技术都感到很新鲜,现在不新鲜了?

余胜泉:这个现象要辩证地看,一个方向是最坏的,技术退出了我们的教学,变革失败;一个方向是最乐观的,技术已经消融到我们日常教学中,我们已经觉察不到它的存在。最好的技术是消失在我们生活中的技术,像电灯,它是最伟大的发明,我们已经都不再把它当作技术,而是自然而然当作必备的东西。技术一旦融入我们的课堂,老师们离不开了,教育技术就算是成功了。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老师、学生、媒体、教材

中国教师报:在一线看到的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觉得技术只是教育教学的一中辅助手段,听了您的阐述,看来不是这样的?

余胜泉:技术决不只是辅助手段,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有三种观念。

第一种是技术的媒体观,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技术作为一种媒体促进知识的传授。在这个阶段,虽然也有交互性,但是技术主要是作为知识传授的桥梁,将知识迁移到学生的脑袋里。

第二种观念就是技术的认知工具观。以前提计算机辅助教学,现在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种提法的转变绝对不是玩名词,而是反映了一种观念的转变。技术本身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它延伸了我们的大脑,使学生变得更聪明,对教育教学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认知加工和表达的过程中,自己会变得更聪明,因为这些设备是由聪明头脑制造出来的,而且在此过程中,它可以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而且在利用这个工具认知知识的时候会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和透彻。

再进一步发展,就是第三种,技术生态观。前两种是针对个体来优化认知过程,除此之外,技术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优化群体关系,强调群体的互动。反应在课堂上,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老师、学生、媒体、教材,现在正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学习结构,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建立一种更为适宜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将来,在学校里,信息技术不应该成为一个鹤立鸡群的孤立的东西,而应该像黑板和粉笔一样融入日常教学中,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生态。在这方面,研究才刚刚开始。

信息技术介入之后,能给学生带来无论多优秀的教师都带不来的东西

中国教师报:可是,老师们目前对技术的使用是不是还只是停留在制作课件的层次?

余胜泉:95%的老师还停留在技术媒体观的阶段。人的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创新的东西有一个扩散的过程,研究与实践的人多了,而且在实践上产生了让普通老师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自然会全面推进和普及,就像电子商务,我们前几年还认为遥不可及,可现在已经成为生活中的现实。

中国教师报:信息技术非常重要,这个重要到了必需的程度吗?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是不是通过其他手段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余胜泉:对,是必需的。

信息技术不但能帮助老师设置情境,呈现知识——这些都是常规的做法。而且还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交流讨论的工具,表达的工具,知识建构的工具,等等,不只是学生训练的巩固器,最重要的是延伸了学生的大脑。

信息技术介入之后,能给学生带来无论多优秀的教师都带不来的东西。在传统课堂中,一个优秀的教师,课讲得越好,讲得越多,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参与课堂的机会越少,反而能力素质得不到发展,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而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环境下,不仅仅是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深刻,而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和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过程参与中,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而这些,即使是再好的老师讲课也讲不出来的,这也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独特价值所在。信息技术进课堂能体现新课程所强调的在过程中获取知识,对知识深加工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是什么?绝对不只是意味着吹拉弹唱,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设计得好,就既能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能力。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并重方便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真正落实新课程三维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知识和能力并重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尖端的研究是要和现实有一定的距离

中国教师报:您能谈谈目前自己在做哪些研究?

余胜泉:第一,深入到课堂,让技术和理念相结合,并在课堂上实践,就是我刚才说的,为两条铁轨搭枕木的工作。最主要的项目是与何克抗教授合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项目,已经开展了近八年的持续工作。另外还有“手持式设备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一对一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等项目。

第二,区域性信息化,从整体上提高区域信息化水平,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基本思路是整合软件、资源、教师培训、应用模式、咨询指导等,形成一个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整体推进,整体拉动某一方面的应用实效,使应用水平整体上一个台阶。比如,解决不同软件造成的信息孤岛的问题,对应用过程进行诊断评估,提出软件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整合的方案并实施。具体区域性教育信息化推进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区域性信息系统互联与整合、区域性的网络教研、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区域性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区域性的管理现代化等、区域性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等。

第三,进行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我们参与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制定的工作,具体承担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教育信息系统互操作规范的制订工作。

第四,新一代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研究。研究开发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系统、泛在学习环境、智能虚拟学习环境、学习激励系统、教学资产管理系统、数字课程的出版与共享、立体化出版、新型学习资源建设等。

中国教师报:总是听到老师抱怨,很多学术研究离一线教学实际太远,不知道这些研究是不是也存在这个问题?

余胜泉:学术研究是实践的先导,是探路的。如果研究的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不是研究,而是一个工程或项目。比如说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而不是研究,如果研究一味地贴近实践,不会有新东西的,不超越现实没有价值。尖端的研究是要和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尖端的研究是学科发展创新的源泉。当然,我们也很需要实践层面的研究,目的是解决一线面临的实际问题,两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

余胜泉:200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主持(或主要参与)教育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多媒体作业系统研究》、《评价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多媒体课件点播系统研究》;国家十五教育发展规划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等有影响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在各类杂志与大型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本文网址:http://mail.bnu.edu.cn/cgi-bin/readmail?folder=Inbox&msg=432119288.01935&att=1

请问《教育过程》《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新教育之梦》是什么? 请问《教育过程》《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新教育之梦》的下载地址是什么? 请问《教育过程》《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新教育之梦》的下载地址是什么? 急!!!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学与心理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结合我国当代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际,论一个专业化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育发达国家是如何进行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的? 什么是全承载技术 急求急求!!公共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学与心理学及其他综合知识) 当代教育该不该改革 怎样才更好发展 安徽小企业改革与发展情况 谈谈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看法 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 如何理解改革与发展,发展与稳定,改革与稳定三方面的关系? 中国教育改革实施的双向教育是?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哪些不足之处 谁有"信息技术教育(概观与展望)/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的下载地址 急求公共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学与心理学及其他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请问“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基本知识和写作能力”方面的有什么比较好的书吗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基本知识和写作能力"该看什么书来复习准备呢 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校本课程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焦点之一,它在我国也受到广泛关注。 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主要关系 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谁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