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分析算法及模型:今 古 奇 观 大 伊 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36:16
今 古 奇 观 大 伊 山2009-6-30 9:29:34                  打印本页   
     今 古 奇 观 大 伊 山
   张 名 艾
  阳春三月,市民俗学会领导和专家组成员一起到今古奇观大伊山考察,灌云县旅游局周局长绘声绘色的介绍,使第一次来此参观者,如同进入了神话世界。
   2009年4月3日我随游伊山,第一感觉是“不看不知道,伊山真奇妙”,由于时间原因,“走马观花”留下许多遗憾。于是,4月8日我再游伊山,景区管委会任主任特请对大伊山了如指掌的几位老同志一道上山,我是有疑必问,诸老是有问必答,令我心满意足。
   一
   “一座县城半城山”,灌云县城鳞次栉比的楼房与古老伊山依偎在一起,全县282万亩良田被河网、林网划割得整齐有序,铺排在伊山周围。“远眺娥眉,近窥螺髻”的大伊山,山耸水绕、绿树滴翠、鲜花漫野、亭台玲珑、古刹幽深,处处漪丽妩媚。与云台山比,伊山只能是小弟弟。但它那神奇历史、特有古迹恰与名闻中外的花果山遥相呼应、相辅互补。清代文人相才在他的《大伊山记》中称这里是“淮北平川第一神山”。在连云港跨越发展规划中,这里被定位为连云港大旅游圈的南大门、第一节点,灌云县委要把她建设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大伊山诞生于太古代,与云台山一样,都属泰山余脉,迄今已有20亿年历史。在古黄海浸漫淮北平原时,大伊山、小伊山、伊芦山只是飘荡在大海浅滩上的秀珍岛礁,渔船停泊的锚地港湾。“三伊”中大伊山由12座山峰组成,占地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26.7米,虽不算高大,但她披红戴绿、脉脉含情站立在宁连公路旁,如灵秀村姑丰满水灵、神态绰约。
  唐以来,这里海退人进,沧海变桑田。伊山西侧的山西荡60年前还是芦苇荡、沼泽地,留有海滩遗迹,山东侧的潮河口曾是出海入河通衢;沂、沭、泗三大水系,宁连、盐连两条高速公路穿县而过。这里水丰土沃、四通八达,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这一天时地利优势,引来八方商闾、四海文人、南北高僧,营造出一派人和之气,大伊山一跃成为苏北名山,全县百万干群精神振奋,跨越发展奔小康、与时俱进创繁荣。“淮北平川第一神山”、“海属地区第一景”、“苏北钟灵毓秀宝地”等品牌式称谓,浓墨重彩地记入了史册。
  关于“伊”的来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远山如黛,黛是古时女子画眉的颜色,因而称黛伊山,后来演称大伊山;有的说孔子大弟子子由到这里讲学授礼,故谓大言山,进而演称大伊山;还有考证这里是东夷一支繁衍生息之处,而且是一个较大部落,号称“大夷”,附近还有“小夷”、“夷庐”,大小部落依山而居,后来演化为大伊山、小伊山、伊芦山名称;有的考证,中华第一名相伊尹出生于此,故名大人山,后名大伊山。这些说法有牵强附会之嫌,又缺少权威史籍旁证,不免使说者底气不足。还有一个普遍说法,讲商朝宰相伊尹两度隐居于此而得名。
  关于伊山来历的种种解读,不像神话,也不是戏说,多少都与文化有关。“文化是地方的灵魂”,“没有文化底蕴的风景区,一般缺少魅力和后劲”,深入研究伊山历史渊源,意义深远,轻率肯定、否定任何一说都觉不妥。
   “大贤唯有伊尹”是孔子的结论,并在《论语》中作了记录。《辞源》称伊尹为伊尼,“尼”者“圣、神、仙”人也。伊尹约生于公元前1817年,卒于公元前1713年,寿104岁。史籍记载,“伊尹,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有莘人,近临伊水,取姓伊、名挚,是中华历史上最早的美食家、调制汤药专家,而且纵论国是见解深刻、知识渊博、机谋善对,名气很大。夏桀为稳住江山,慕名召伊挚入朝为官,先任小臣,后授尹(宰相)职,遂名伊尹”。不久,他因不满桀施行暴政、残害忠良、压榨奴隶、独断专行,于是弃官而去。为避免桀追杀,伊尹远走东夷的海岛上结庐隐居,该山即现在的伊芦山。平时他往来大夷、小夷采药,传授中原先进文化和耕作技术,为民排忧解难,深得地方百姓崇拜,于是将山名改称“大伊”、“小伊”。伊尹养父在有莘国君家做“庖丁”(厨师)。有莘氏女嫁成汤王,命伊挚为陪嫁男奴兼家厨。因伊善于烹调做羹、熬汤制药,又有雄才大略,后为成汤重用,任“尹”(宰相),助汤灭夏,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殷商帝国。伊尹由奴隶成为宰相,先后辅佐成汤、卜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位帝王,助帝理政60余年,励精图治、礼贤下士、勤俭爱民,为华夏一统打下根基,为国强民富建立丰功,后世称其“华夏第一贤相”。他辅佐沃丁时,已年过百岁,告老离开国都毫(其子伊陟继任尹),再到东部海岛“大伊山”隐居,与青山绿水、奇花异木、梅鹿珍禽为伴,养生修道,过着神仙般生活。现在该地仍有伊祖峰、六神台、神仙洞、梅花鹿岩画等遗迹。公元前1713年,伊尹卒,帝沃丁以天子礼将其迎葬于南毫(今商丘)。殷墟甲骨文和湖南汉墓出土竹简中也有伊尹政绩记载;《史记》、《山海经》中有关于伊尹的史迹;元代起的三皇庙中把伊尹列为配享,与天上人间帝皇平起平坐,可见他在历史上威望之高。
  伊尹是功勋盖世的历史人物,可称大伊山的鼻祖。今天我们把伊尹两度隐居大伊山的史迹、传说梳理出来,就是要继承中华光荣传统,提升大伊山的文化品位。这是难得的旅游文化资源,轻视它、放弃它不仅可惜,而且有违历史唯物主义。
   二
  大伊山是4000年前千古名相伊尹隐居地,一听就如雷贯耳。再去参观考古新发现的“大伊山石棺墓”,又增加了对千古奇观大伊山的赞叹。这一古迹比西安“兵马俑”的历史还早2300年。1996年,大伊山石棺墓遗址列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华社播发通稿,称其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石棺墓,引起世界史学界、考古界的高度关注,吸引着中外游客的目光。
  石棺墓遗址位于大伊山东侧青风岭台地上,三面环山,一面朝东迎阳,旁边有一条清溪、一汪池泊,山水相映、藏风聚气,形如太极图,是古今人们理想中的风水宝地。它发现于1981年,1985、1986年省市文物部门进行两次发掘,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64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殡葬品170余件。文物造型古朴美观,显示了远古先民的聪明才智。石棺墓中还有三大发现引人注目,一是在墓葬中,有27座发现用食器陶钵覆盖在死者的头部,钵底有一小洞,专家分析这是死者灵魂出窍通道;二是发现有6件陶钵上有刻画符号,专家认为这些符号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萌芽,比殷墟甲骨文早2000多年;三是墓葬中都是女性,从此可推断这是65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的墓葬群,经碳14检验,证明了这一结论。
  大伊山石棺墓遗址,由于它处于中华南北文化交汇区,因而既具有黄河下游新石器文化特征,又具有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特征,形成独特的伊山文化。
  所谓石棺,也不似现代木棺精雕细刻、六面严缝合一,而是死者的后裔就地取材,选些大伊山片石在长方形土坑边沿镶砌一圈,把尸体放下去,再覆盖上石片培上土,每座墓穴长约2米,宽约80公分。有的石棺上下两层、叠摞而成,墓葬整齐有序,方向一致,相对集中,很有规则。这种原始土葬形式被一直沿袭到今天,只是后来不用石片,改用棺木而已,可见中华传统民俗的根深蒂固。
   三
  大伊山位于灌云县城西北部,是一座城中山,距连、淮、盐、宿市区各约一个小时车程,距宁、扬、苏、徐只用两小时左右,县内的沂、沭、泗水与大运河、长江相连,水陆交通十分方便。2004年11月,大伊山风景区被评为“AAA景区”。县政府为做大、做强、做优旅游经济,进一步改善民生、丰富人民生活,于2006年成立“大伊山旅游经济区”,县旅游局与旅游经济区管委会在景区同楼办公,携手加快大伊山风景区保护和开发建设步伐,争取早日进入“AAAA景区”行列。
  我们在景区展示大厅观看到大伊山景区和大伊山旅游经济区沙盘模型,宏伟壮阔的发展规划,令参观者怦然心动。县领导和景区管委会超常规大手笔制作的苏北第一大佛——66米高的“伊山大佛”,称得上是“现代神奇”,已经呈现在游人眼前,古老的石棺墓、石佛寺、梅花鹿岩画等40个景点已经修复,使“古代神奇”更加流光溢彩。千古奇观给身临时其境者以震撼,油然而生弘扬中华传统,构建和谐社会意愿和激情。
  大伊山风景区人文景观丰富,自然生态多样化,是苏北地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中外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建设风景区一要立足现实,二要具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性,小手小脚、束手束脚办不成大事,修修补补、窝窝囊囊建设不好景区。近几年灌云县科学论证、精妙规划、周密措施,举全县之力一步一个脚印打造“淮北第一神山”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看了令人心悦诚服。据介绍,先期投资已铺设游步道5800米,修建景点40处,新植名贵树木30多万株,景区南门市民广场宽阔气派,住房拆迁一个月计划,8天完成,表现出当地居民对景区建设的支持和热情。目前,整个景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对外形象明显提升,远近游客渐成规模。
  从宁连高速公路远眺大伊山,其山形似一仰卧的观音菩萨,她安祥地遥望蓝天,呼风唤雨,庇佑大地。进入县城南北大路,山前半坡上的66米高坐佛华贵雍容、面慈目善、金光闪烁,成为灌云地标,招徕游客亮点。
  听介绍,该景区几项具有神奇色彩的不解之迷也很吸引人关注,成为悬念,令人叹为观止:
  一是“观音岩画传奇”,在整理伊山大佛背面山崖时,崖石断面上有一幅清晰的观音像,像的左侧有一虔诚跪拜者,栩栩如生;
  二是“梧桐传奇”,伊山大佛所在山峰北坡,这几年无人栽种,几乎与大佛修建同步,在杂树林间突然生长出数不胜数的青皮梧桐树,多数高10米左右,亭亭玉立。我向生物专家阎祥富先生请教,他认为是梧桐籽随风飘洒落地生根形成。梧桐树自古以来就是珍贵树种,挺拔而有气势,是祥瑞的象征。古人说“看梧桐,而知一地荣衰”。庄子秋水篇说,“凤凰从南海飞到北海,只有见梧桐树才落下”,把梧桐与凤凰连到了一起。现代人常说,“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成为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的生动比喻。这片梧桐林与左前右后的金镶玉竹林及香樟林,形成很有内容的自然生态景观,吸引着游客目光;
  三是“五谷树”传奇,在罗汉亭不远的山路旁,有一棵“五谷树”,高约10米,枝繁叶茂。据传“五谷树”为郑和下西洋带回的植物,目前全国并不多见,伊山这棵从何处而来、何时生长尚无确切记载,但发现者认为最少有50年以上历史。在春暖花开时,树上开出一片白花、如雾如雪,其后结出年年形状各异的果实。说来也怪,各年果实不尽相同,有时像水稻,有时似高粱,有时像玉米、有时像小麦,有时又像小米,甚至还有像鱼虾的。由于树结的果实形似五谷,所以当地人都叫它“五谷树”。更为奇怪的是,五谷树有预报当地年成丰欠的功能,当年果实形似水稻,则水作物丰收,形似玉米,则旱作物丰收。1991年形似小鱼,夏季就遭受了水灾,颇为灵验。我们观看今年此树枝条舒展、含苞待放。群众认为这是“神树”。
  景区文化内涵和总体形象决定其档次,景区看点、亮点体现其魅力。这里新塑的大佛,虽然尚未命名,但“伊山大佛”名称已响遍大江南北,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二是石棺墓遗址已经列港城三项“国家级文物”之一,其重要性、吸引力可想而知;三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梅花鹿岩画,周边整修得道路通畅、观赏方便。另外山上的“石佛寺”、“古佛寺”,山西的“母子松”,以及岗岭涧旁的龙泉、星相石、美女岩画、古海船石刻、奇石等景点各有神奇故事,点点都让游客流连忘返、遐想联翩。
  我一周内两次游大伊山风景区,仍觉意犹未尽,所见所闻讲给诗人张成杰、生态专家阎祥富听,他们立即跃跃欲试,以早睹为快。连云港大旅游圈中突然跃出一匹黑马——千古奇观大伊山,作为港城人,怎么能不高兴呢!
   (作者单位 连云港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旅游文化学会、民俗学会)
  
  
  
  张名艾 连云港电大(退休)教师
  住址 连云港市新浦陇海东路(恒利)34号12C—5—201
  电话 85810923 13056061178 邮编 222006
  信箱 lygzma8@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