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的智慧下载:晏殊词作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8:59:24

晏殊词作鉴赏


晏殊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抚州) 人。
幼孤,少有才名,七岁能文章。景德初,以神童荐,
赐同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历任太常寺奉礼郎。
翰林学士,太子左庶子,加给事中,迁礼部侍郎、枢
密副使。因论事忤太后旨,以刑部侍郎知宣州,改应
天府。后为御史中丞,改兵部侍郎,兼秘书监,资政
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明道元年(1032) 迁参知
政事,尚书左丞。庆历中官至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至和二年卒,年六十五,
谥元献。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
有情思”(《宋史》本传)。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
官僚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闲情逸致。诗文集今已不传。
有《珠玉词》三卷。

浣溪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
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
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记载:“晏元献公虽起
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
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
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
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
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
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
儿家有这景致也无?’”这段话颇能道出晏殊富贵词
的独特风格。这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在神情,不求
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不在于锦绣字面的
堆砌,而在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
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既不是
伤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羁旅思乡游子的离愁,更不
是感时悯乱的深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
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
劈头“小阁重帘有燕过”点出环境与时令。此句
看似平淡,实乃传神一笔,有破空而来之势。这匆匆
一过的穿帘燕子,莫非是远方使者,给帘内入传递了
春将归去的消息。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枚小石,立
刻泛起层层波澜。一下子打破了小阁周围宁静的空气,
起着沟通重帘内外的作用。阁中人目随燕影,看到
“晚花红片落庭莎” 。原来时已暮春,庭院满地落
红。“晚”,一指傍晚,朝花夕谢,形容落花的时
间,一指晚春,花事凋零,形容落花的节令。春末多
雨,更兼庭中少行迹,满庭莎草已是一派浓绿。“红
片”与“庭莎”,绿肥红瘦,相映成趣。“曲栏干影
入凉波”,庭院中池边的曲曲栏干,倒影于池塘碧波
之中。“凉波”的“凉”既是时已入暮,池水生凉
的真实写照,又是个中人此时此地心境凄凉的折光反
射。
以上三句写的是帘外景物,从视觉所及落笔。“重
帘”、“过燕”、“晚花”、“庭莎”、“曲栏”、
“凉波”诸意象所组成的画面,其色泽或明或暗,或
浓或淡,或动或静,使整个庭院呈现出一片凄清冷
落。虽然主人公尚未露面,但他的处境、心曲,已跃
然纸上了。片两句由帘外转入帘内,从听觉着墨,写
阁中人的感受。“一霎”、“几回”乃互文。虽说是
“好风”、“疏雨”,小阁里的人却听得分明,感得
真切,可见环境是何等的静,人是多么孤独。上句
“翠”、“生”二字,一为冷色,一为动态,这种
化虚为实的描写,把周围的景物写活了,给人以质
感。好风入槛,翠幕生寒,孤身独处,情何以堪。下
句“圆荷”即荷叶。疏雨滴在嫩绿的荷叶上,声音本
是极细极微,但偏偏阁中人却听得清清楚楚。帘外之
凄清冷落如彼,帘内之空虚寂静如此,这一切本是足
以生愁了,何况又值“酒醒人散”之后。末句以情语
作结,总束全词,兴起感情波澜,似神龙掉尾,极
有跌宕之致。
此词表现了作者优越闲适的生活,却又流露出索
寞怅惘的心绪。结句抒发的亦是富贵闲愁。前人评晏
殊词圆融平静,多富贵气象。晏殊自云:“余每吟咏
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悦其气象。”此词可见一
斑。

浣溪沙
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华,
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
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此词写夏日黄昏丽人昼梦方醒、晚妆初罢、酒脸
微醺的情状。全词婉转有致,犹如一幅别具韵味、浓
墨重彩的油画。
首句写室内特定的景物—— 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
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古时富贵人家,严
冬时把冰块收藏在地窖中,夏天取用,以消暑气。一
“寒”字正反衬出室中的热。接着,作者笔触写到室
中人的身上:她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呈露出
芬芳洁白的肌体;晚来浓妆的娇面,更胜似丰艳的荷
花。二、三句设喻。用意用语均似“花间”。“粉
融”,谓脂粉与汗水融和。不点出“汗”字,正是作
者高明之处。“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虽亦古
诗词中常用之语,但在本词中却有特殊的意义,它跟
“冰寒”句配合,在盛夏中得清凉之意。以“玉”、
“冰”、“粉”、“雪”之白,衬托“妆面”之红,
写夏日黄昏女子妆罢的情景,真如一幅优美的彩照。
过片写她那下垂的鬓发,已靠近眉间额上的月形
妆饰;微红的酒晕,又如红霞飞上脸边。两句写女子
微醉的情态,艳而不俗,细而不纤。古时女子的面
饰,有以黄粉涂额成圆形为月,因位置在两眉之间,
故词称“眉际月”。李商隐《蝶》诗之三“八字宫眉
捧额黄”,似即指此。“欲迎”、“初上”,形容绝
妙。不独刻画之工,且见词人欣赏之情。“月”与
“霞”,语意双关,既是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也是黄
昏时的实景。可以想象这位美艳的姑娘,晚妆初过,
穿着件单薄的纱衣,盈盈伫立,独倚暮霞,悄迎新
月。
“一场春梦日西斜”,方始点明,原来上边五句
所写的,都是昼眠梦醒后的情景。女子睡起,粉融香
汗,重理明妆。“春梦”,谓刚才好梦的短暂。慵困
无聊,闲愁闲恨,全词之意,至此全出。末句倒装,
“日西斜”三字,与上片“晚来”接应。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此词慨叹人生有限,抒写离情别绪,所表现的是
及时行乐的思想。全词在章法结构上下关合:下片
“满目”句照应上片次句,因离别而念远;“落花”
句照应上片首句,因慨叹人生短暂而伤春。结句借用
《会真记》中的诗句,即转即收。
“ 一向年光有限身”,劈空而来,语甚警炼。
“一向”,即一晌,一会儿。片刻的时光啊,有限的
生命!词人的哀怨是永恒的,那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
律,谁不希望美好的年华能延续下去呢?惜春光之易
逝,感盛年之不再,这虽是《珠玉词》中常有的慨
叹,而本词中强烈地直接呼喊出来,便有撼人心魄的
效果。紧接“等闲”句,加厚一笔。词中所写的,不
是生离,更不是死别,而只不过是寻常的离别而已!
“等闲”二字,殊不等闲,具见词人之深于情。在短
暂的人生中,别离是不只一次会遇到的,而每一回离
别,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词人唯有强自宽解:
“ 酒筵歌席莫辞频”。痛苦是无益的,不如对酒当
歌, 自遣情怀吧。“频”,谓宴会的频繁。叶梦得
《避暑录话》载,晏殊“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
饮,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日以饮
酒赋诗为乐,佳时胜日,未尝辄废”。“酒筵歌席”,
即指这些日常的宴饮。这句写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
之身。过片二语,气象宏阔,意境莽苍,以健笔写闲
情,兼有刚柔之美,是《珠玉词》中不可多得的佳
句。两句是设想之辞。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的河
山,徒然地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
到风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语本李
峤《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
时?”作者不欲刻意去伤春伤别,故要想办法从痛苦
中解脱出来。吴梅《词学通论》特标举此二语,认为
较大晏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胜过十倍而人未知之。吴氏之语虽稍偏颇,而确是能
独具慧眼。此处“满目山河”二语,“重、拙、大”
兼而有之,《晏殊》中仅此而已。
“不如怜取眼前人!”意谓去参加酒筵歌席,好
好爱怜眼前的歌女。作为富贵宰相的晏殊,他不会让
痛苦的怀思去折磨自己,也不会沉湎于歌酒之中而不
能自拔,他要“怜取眼前人”,也只是为了眼前的欢
娱而已,这是作者对待生活的一贯态度。
本词是《晏殊》的代表作。词中所写的并非一时
所感,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作者人生观的一个侧
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无常;慨叹空间和时间
的距离难以逾越,慨叹对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寻总是徒
劳,在山河风雨中寄寓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词人幡
然感悟,认识到要立足现实,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
切。
这首词又是《珠玉词》中的别调。大晏的词作,
用语明净,下字修洁,表现出闲雅蕴藉的风格;而在
本词中,作者却一变故常,取景甚大,笔力极重,格
调遒上。抒写伤春念远的情怀,深刻沉着,高健明
快,而又能保持一种温婉的气象,使词意不显得凄厉
哀伤,这是本词的一大特色。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
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
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
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
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
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
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
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
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
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
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
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
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
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
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
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
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
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
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
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
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
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
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
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
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
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
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
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
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
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
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
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
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
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
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
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
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
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
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
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
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
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
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
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
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
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
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
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
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
(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
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
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
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
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
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
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
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
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
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
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
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
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
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
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
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
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
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
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
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
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
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
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
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
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
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
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
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
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
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
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
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
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
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
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
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
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
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
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
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
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
“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
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
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
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清平乐
晏殊
红笺小字,
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
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
绿波依旧东流。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
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
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
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抒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红笺是一种
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词里的主人公
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平生相慕
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
爱的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古人
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于
《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鸿
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
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运典出新,比起“断鸿
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句点明时间、
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
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
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
遣。“远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
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
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
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
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之意,略加变化,给
人以有余不尽之感。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
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
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
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
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全词语
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
格。

清平乐
晏殊
金风细细,
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
银屏昨夜微寒。

此词与作者的《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都突
出反映了晏殊词的闲雅风格和富贵气象。作者以精细
的笔触,描写细细的秋风、衰残的紫薇、木槿、斜阳
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通过主人公在精致的小轩窗下
目睹双燕归去、感到银屏微寒这一情景,营造了一种
冷清索寞的意境,在这一意境中抒发了词人淡淡的忧
伤。
起首二句在写景中点明时间,渲染环境。金风,
即秋风。《文选》张协《杂诗》“金风扇素节”中,
李善注曰:“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
此时庭院内是西风落叶,画堂中的词人因饮了绿酒,
一会儿便醉眠了。用笔轻灵,色调淡雅,语气仿佛在
与一位友人娓娓而谈。其中两组叠字,首尾相接,音
律谐婉。以“细细”状金风,就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
萧飒之感,而显得平静、悠闲。“叶叶”这两个名词
连用,展开一片片叶子飘落的景象,并使人感到很有
次序、很有节奏。向来写梧桐经秋都是较为凄厉的,
如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
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煜《乌夜
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经过一代又一代词
人的染笔,以至于使人一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生
凄凉况味。而象晏殊写得如此平淡幽细的,却极为少
见。下面“绿酒”一句,因为用了“初”字和“易”
字,就觉得他的酒量不大,浅尝辄醉,也是淡淡的一
笔。然后词人才用了较重的笔墨:“一枕小窗浓睡。”
“绿酒”句点出“浓睡”的原因,是陪笔,“一枕”
句才是此片的主意。小饮何以“易醉”?浅醉何得
“浓睡”?原来词人有一点淡淡闲愁,有愁故易醉,
愁浅故睡浓。
下片则是写次日薄暮酒醒时的感觉。词人一觉就
睡了整整一个昼夜,睡极浓矣。浓睡中无愁无忧,酒
醒后是什么样的情绪,他没有言明,只是通过他眼中
所见的景象,折射出心情之悠闲,神态之慵怠,而在
结句中却仍反映出一点淡淡的哀愁。紫薇,夏季开
花;朱槿,夏秋间吐艳。上片说金风吹得梧桐叶坠,
显然是秋天了,所以词人从小窗望出去,这两种花都
已凋残。值得注意的是:上片的梧桐叶坠,为耳中所
闻;下片的两种花残,乃眼中所见。词人正是通过对
周围事物的细微感觉,来表现他此际的情怀。“斜阳
却照阑干”,紧承前句,描写静景。晏殊在另一首
《踏莎行》中云:“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
院。”词境相似。
日暮了,斜阳正照着阑干,正是“双燕欲归时
节”。此意平平说来,似不相干语、没要紧语,但实
际上,却用这样的语言来调和气氛,缓冲节奏,烘托
情感。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云:“言情之词,必借
景色映托, 乃具深婉流美之感。”“燕子欲归”,乃
系景语,它对下句“银屏昨夜微寒”,正好起了一个
铺垫和烘托的作用。双双紫燕即将归巢了,这个景象
便兴起词人独居无聊之感,于是他想到昨夜酒醉后原
是一个人在独宿。一种凄凉意绪、淡漠愁情,不禁流
于言外。但他不用“枕寒”、“衾寒”那些用熟了的
字面,偏偏说屏风有些微寒。寓情于景,含蓄蕴藉,
令人低徊不尽。
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
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
的特殊风格。晏殊以相位之尊,间为小歌词,得花间
遗韵。刘攽《中山诗话》说:“无献尤喜冯延巳歌
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也就是说他的词
风酷似冯延巳。但从这首词来看,它的闲雅风调虽似
冯词,而其华贵气象倒有点象温庭筠的作品。不过温
词的华贵,大都表现在词藻上的镂金错采,故王国维
以“画屏金鹧鸪”状其词风。晏词的华贵却不专主形
貌, 而在于精神。“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
惟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
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
也。”(见吴处厚《青箱杂记》)这首词中所写的
风,正与上举两例相似。它所塑造的形象,借用晁补
之评论其子晏几道词的说话,一看就知道“不是三家
村中人”,而是一个雍容闲雅的士大夫。

喜迁莺
晏殊
花不尽,柳无穷,
应与我情同。
觥船一棹百分空,
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
天若有情应老。
劝君看取利名场,
今古梦茫茫。

这是一首赠别词,作者将离情写得深挚却不凄楚,
有温柔蕴藉之美。
起笔“花不尽,柳无穷”借花柳以衬离情。花、
柳是常见之物,它们遍布海角天涯,其数无尽,其广
无边;同时花、柳又与人一样同是生命之物,它们的
生长、繁茂、衰谢同人之生死、盛衰极其相似,在离
合聚散之际,也同样显露出明显的苦乐悲欢。“应与
我情同”是以花柳作比,衬写自己离情的“不尽”和
“无穷”,宛转地表露了离别的痛苦之深。“觥船一
棹百分空”,一句出自杜牧的《题禅院》诗。作者这
里强作旷达,故示洒脱,以一醉可以消百愁作为劝解
之辞,而“何处不相逢”,则是以未来可能重聚相
慰。在对友人的温言抚慰之中,也反映了作者尽量挣
脱离别痛苦的复杂心态,他既无可奈何,又故示旷
达。
下片自“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起,
词情一转,正面叙写离别之情。高山流水,贵有知
音,朱弦声悄,是因挚友远去,一种空虚寥落之感油
然而生。“天若有情应老”,用李贺句意直抒难以抑
止的离别哀伤。结拍“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
茫”二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又一次劝解。同为相劝之
语,此处在内涵上却与上片不同。上片劝慰之语只就
当前离别着眼,以醉饮消愁、今后可能重逢为解,是
以情相劝;此处劝语却透过一层,以利名如梦为解,
属以理相劝,在劝解之中包含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体
验。晏殊一生富贵显达,长期跻身上层,但朝廷内派
别倾轧,政治上风雨阴晴,不能不使他感到利名场中
的尔虞我诈,宦海风波的险恶,人世的盛衰浮沉,抚
念今昔,恍然若梦。
这首词明快、自然,读来如行云流水,与作者其
它词风格迥异。其思想内核,一方面是藐视名利,一
方面是寄情山水歌酒。全词在抒写离情别绪中,反映
了晏殊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
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
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
淡月胧明,
好梦频惊,
何处高楼雁一声?

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
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
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
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
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多情自古伤离
别”和“思君令人老”双重含义。“多情”二字,总
摄全篇。
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
中的烦恼无可化解,只好借酒浇愁,然而不久便又
“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
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
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
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
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
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
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
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
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
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在凌
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这一声哀厉
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
之失色。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
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这一声代表什么
呢?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
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不管怎样,
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
已。
综上,此词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下片写春去秋
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词中“长恨离序”、“好
梦频惊”等句,用意超脱高远,表现了一种明净澄彻
而又富于概括意义的人生境界。

撼庭秋
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
恨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
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
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
却说蜡烛心长焰短。在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
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
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在碧纱窗下,对
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在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
回啊彻夜无眠!“ 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
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
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
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
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
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
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
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
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
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
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
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
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
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在“替人垂泪”而且“有心”,
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
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
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
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
人低徊。
这首词妙在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
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少年游
晏殊
重阳过后,
西风渐紧,
庭树叶纷纷。
朱阑向晓,
芙蓉妖艳,
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
斜红淡蕊,
明媚欲回春。
莫将琼萼等闲分,
留赠意中人。

此词咏木芙蓉。秋风萧瑟,落叶纷纷,而芙蓉花
却独自开得分外艳丽。这不畏严霜的木芙蓉象征着爱
情的坚贞、高洁,因此词人要特地把它留赠给自己的
意中人。
“重阳过后”三句为景语,写重阳过后自然景物
的变化。西风凄紧,庭叶飘零,渲染出清秋萧索的气
氛。紧接“朱阑”三句,作者在凄清的背景下,反出
一艳笔:在这秋日的清晨,芙蓉(秋天开白、黄或淡
红色花)在枝梢簇集一处,淡雅美丽。这里用对比、
反衬手法,益见出在清秋开放的芙蓉之可贵。
“霜前月下”三句着意刻画的是:在清霜中,在
明月下,那微斜的红花、淡黄的小蕊,是多么鲜明美
丽,真的要叫春天回转了。“霜前月下”,泛写芙蓉
开放的环境,从另一角度补充“朱阑向晓”句意:
“斜红淡蕊”,具体刻画出芙蓉的“妖艳”;“明媚
欲回春”,是芙蓉所引起的强烈感受,它似乎能把萧
瑟的秋季化作美好的春天。结拍二句承上抒怀:不要
把这美玉般的花儿随便地摘下来,还是留着它赠送给
意中人吧! 因花及人, 因人惜花, 惜花亦惜人,
此句为点睛之笔。
这首咏物词,在咏木芙蓉的同时,自有词人的感
情在。词人要把这凌霜耐冷、独傲秋庭的花儿送给意
中人,实际上寄托着作者对坚贞高洁之品德的肯定与
赞赏。

木兰花
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
记得玉真初见面。
重头歌韵响琤琮,
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
醉后不知斜日晚。
当时共我赏花人,
点检如今无一半。

此词以往日之“歌韵琤琮”、“舞腰乱旋”的热
烈场面,对照今日之孤独寂寞,上下片对比强烈,思
念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词采用前后互见的手法,有
明写,有暗示,有详笔,有略笔,写得跌宕有致,音
调谐婉,意韵深长。
首句“池塘水绿风微暖”中的“水绿”、“风
暖”两个细节暗示出时令为春天,好风轻吹,池水碧
绿。这一句是通过眼观身受,暗示词人正漫步园中,
这眼前景又仿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记得”以下
的叙写。此句将“风”与“水”联在一起,又隐隐形
成风吹水动的迷人画面,同时又由池水的波动暗示着
情绪的波动,可谓蕴含丰富。
“记得”以下词人写了一个回忆中春日赏花宴会
上歌舞作乐的片断。首先以详笔突出了当时宴乐中最
生动最关情的场面:“记得玉真初见面。”“玉真”
即绝色女子之代称。紧接着“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
舞腰红乱旋。”写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这是此词中
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上下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名“重
头”,“重头”讲究回环与复叠,故“歌韵”尤为动
人心弦。唐宋大曲末一大段称“破”,“入破”即
“ 破” 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时,歌舞并作,以舞为
主,节拍急促,故有“舞腰红乱旋”的描写。以“响
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这一
联写歌舞情态,虽未著一字评语,却赞美之意顿出。
下片第一句“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一个处
所,大约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故此句与上片若断实
联。“醉后不知斜日晚”,作乐竟日,毕竟到了宴散
的时候,这句仍写当筵情事。同时,黄昏斜日又象征
人生晚景。所以,此句又关今昔,这样就为最后抒发
感慨作了铺垫。
张宗橚在《词林纪事》中说:“东坡诗:‘樽前
点检几人非,’与此词结句同意。往事关心,人生如
梦,每读一遍,不禁惘然。”的确,此词结句“当时
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留给读者的回味和
思索是深长的。

木兰花
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
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
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
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
烂醉花间应有数。
晏殊词作鉴赏

这首词借青春和爱情的消失,感慨美好生活的无
常,细腻含蓄而婉转地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情感。这是
一首优美动人而有寓有深意的词作,为晏殊词的另类
作品。
起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写春光消逝:燕子春天
自南方来,鸿雁春天往北方飞,黄莺逢春而鸣,这些
禽鸟按季节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来
过又走了。这里写的是莺语燕飞的春归时候,恰逢莺
燕都稀,更觉怅惘。“莺燕”,兼以喻人,春光易
逝,美人相继散去,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
长保,怎不让人感慨万千。“细算浮生千万绪”一句
从客观转到主观,说对着上述现象,千头万绪,细细
盘算,使人不能不正视的,正是人生若水面浮萍之
暂起,这两句前后相承,又很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这两句改用
白居易《花非花》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
无觅处。”但旨意不同。作者此处写的是对于整个人
生问题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长
相比较,把亲爱的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
照,内涵广阔,感慨深沉。
下片“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
句写失去美好爱情的旧事,是对上片感慨的具体申述,
又是产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这样使上下片的关系
交互钩连,自然过渡。“闻琴”,指汉代的卓文君,
她闻司马相如弹琴而爱慕他;“解佩”,指传说中的
神女,曾解玉佩赠给情人。这两句是说象卓文君、神
女这样的神仙伴侣要离开,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留
住。随后作者激动地呼出:“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
花间应有数。”意思是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在
花间痛饮消愁。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应,是对失去
美与爱的更大的痛心。联系晏殊的生平来看,他写这
件事,应该是别有寄托,非真写男女诀别。宋仁宗庆
历三年(1043),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副宰相),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
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
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
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
相。对于贤才相继离开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
他们的被贬,比作“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
侣”。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当是一种愤慨
之声。
此词化用前人的诗句,信手拈来,自然贴切。词
中的复杂的思想,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襟怀。

木兰花
晏殊
玉楼朱阁横金锁,
寒食清明春欲破。
窗间斜月两眉愁,
帘外落花双泪堕。
朝云聚散真无那,
百岁相看能几个?
别来将为不牵情,
万转千回思想过。

这首词虽写离愁别恨这一传统题材,但却别有一
番情调,是作者性格的体现,是明澈理智和深厚感情
的完美结合。
上片首句勾勒出一个豪华、优美的环境:玉楼朱
阁,有明窗可以赏月,帘外的庭院里种着好花。但情
与境的关系却很复杂,处在这个明快环境的主人公,
由于与心爱的人分别,对着“横金锁”的楼阁,便有
人去楼空之痛。寒食、清明时节,春色最浓,却是将
残之候,故云“寒食清明春欲破”。这两句从“横金
锁”三字已露出可愁之迹。接下来两句写景与写愁结
合,写斜月照着人凝愁的双眉,人看帘外的落花,因
触动身世之感而双眼落泪;同时又点染出天上的一勾
缺月和窗里人的愁眉相似, 帘外花落有如帘里人在垂
泪。
下片转而以抒情为主,兼带议论。起两句:“朝
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用典:朝云,用
的是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
雨” 的典故, 以喻美人。无那,无可奈何。“朝云”
一句说与心爱的美人的聚合离散,都是不由自主、无
可奈何之事,这是对于人力有限、无法左右自己的命
运和情绪的感叹,是人之常情。“百岁”一句说的
是:面对这种情况,看透了也就不用过分伤感,自寻
烦恼,因为自古以来,有几个人能和他的爱人厮守相
看到百年呢?只有看透世事,超脱常情,才能有此议
论。这议论是对上面所写感情的否定,然而下面两句
接着说:“ 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将为”与“将谓”通用。这两句的意思是:主人公
以为可以排除离愁别恨的牵缠,结果还是“万转千
回”地思念过了;这表明情不容易被战胜,而且主人
公也不甘心放弃它,又回到对情的肯定。这样,理与
情、肯定与否定,互相渗透,把一种复杂的感情,处
理得单纯而又明净,有“哀而不伤”之致。
晏殊词语多浑成,少雕琢。此首“窗问”一联即
是情景交融、精工美妙的佳句。还有一些词句,概括
了时移物换、悲欢离合方面的感受,即如这首词中的
“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确乎饶有理
趣,能使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诉衷情
晏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
烟淡雨初晴。
恼他香阁浓睡,
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
宿妆成。
一春芳意,
三月和风,
牵系人情。

这首词,上片以景衬情,下片则在描绘人物时蕴
情会意。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比香阁女
子的绰约风姿,曲传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
合,宛转含蓄,情致缠绵。词中化用金昌绪的《春
怨》和王昌龄的《闺怨》诗,但有神无迹,如轻霜溶
水,泯融无痕。诗词都写到莺声惊梦生恼,春柳触发
怨情,但诗中闺妇听莺声而小庭追打,见柳色而直说
悔意,明朗爽利,感情真切;词里的香阁女子却只是
浓睡不起,宿妆不整,娴静温婉,含而不露。二者相
比,感情表现上有隐显曲直之别,声情口吻上有坦露
含蓄之殊,语言上有质朴明快和清丽优雅之异,意
趣、韵味也自判然不同。
上片起笔“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先绘
出一幅如画春景:东风吹温送暖,催引生机;杨柳因
春风吹拂而萌发春意,虽未青青成阴,却染得人满眼
春色;柳丝纤细,柳烟疏淡,似有若无,自有一种迷
濛意态;在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新,
翠意撩人, 秀色可餐。这两句将春风、春柳,春雨、
春晴,编织在一起,色彩明媚,春意盎然,令人心醉
神迷。“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二句,词意陡
生顿挫。面对烂漫春光,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意趣索
寞,“香阁浓睡”,情态异常。着一“恼”字,既是
贯下,也暗暗承上。上两句描绘春景,是为了衬示香
阁女子的怨思,即以乐景而反衬哀情,从而形成鲜明
对比,把离情怨思烘托得更加强烈。由于人物内心状
态的异常,观景亦有异常之感:春色娱人,莺声悦
耳,是常情;而春色恼人,闻莺心烦,则是变态。
词中香阁女子所以对春色视而不见,恹恹无绪,黯黯
思睡,听到莺声却生恼恨,实际是因春感怀,睹景伤
情。莺声惊睡,也许还惊破了好梦。
下片“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为人物描写。
眉叶、舞腰,既是咏柳,也是写人,杨柳枝叶的纤细
袅娜,女子眉腰的秀美窈窕,在词人生花妙笔的晕染
下,相互叠印复合。柳如美人,美人似柳,形象隽
丽,比喻贴切,既写出柳的风神,也显出人的韵致。
“宿妆”,隔夜未整的残妆。词里的“宿妆成”,是
指香阁浓睡的女子醒来,无心梳洗,懒于修饰。此处
虽不明白言情,而从“宿妆”不整的容态中自然溢露
出一种难以言传的幽怨。结拍“一春芳意、三月和
风,牵系人情”三句正面点示题旨。“一春芳意”与
“ 三月和风”为对偶句,同是“牵系人情”的景物。
这三句意思是:柳芽茁长的春意,萦拂柳条的春风,
以及柳枝上的莺啼,柳树间的烟锁,无不牵系着闺中
人的情思。“牵系”二字,切柳丝。全篇明以柳起,
暗以柳结,中间所及,关涉到柳,联想古诗词中常用
的柳的内涵自知“人情”为何。
全词在着意描写浓春烟景中,巧妙地将杨柳的丝
缕和人物的纷乱心绪牵连绾合,衬写出香闺女子的春
怨,情景交融,别具风情。

诉衷情
晏殊
青梅煮酒斗时新,
天气欲残春。
东城南陌花下,
逢着意中人。
回绣袂,展香茵,
叙情亲。
此时拚作,
千尺游丝,
惹住朝云。

这首词虽写丽情,但不纤佻,是一首颇有品格的
小令。
“青梅”二句写又是残春天气,青梅煮酒,好趁
时新,以闲笔入题。古人在春末夏初时,好用青梅、
青杏煮酒, 取其新酸醒胃。“斗时新”,犹言“趁时
新”。时新,指应时的新异物品。接下来,“东城”
二句写抒情主人公在春游时,与意中人不期而遇,欣
喜之情, 溢于言表。“东城南陌”,古诗文中常用来
指游赏之地。如耿湋《寄司空曙李端联句》:“南陌
东城路,春风几度过。”其后陆游亦有“看花南陌复
东迁”之句(《花时遍游诸家园》)。北宋汴京城
东,因有禹王台、兴慈塔等胜迹,是春秋佳日游人最
盛之地。
过片三句,描述两人相遇后的情景:“回绣袂”
使动用法,意思是:他招呼她转过身来;“展香茵,
叙情亲”写词人铺开了芳美的茵席,一起坐下畅叙情
怀。其亲密无间,殷勤款洽,说明词人跟他的意中人
缠绵深长的情爱。正由于词人能够跟这位意中人“叙
情亲”,所以才动了他的非份之想:“此时拚作,千
尺游丝,惹住朝云。”“游丝”,是春天蜘蛛、青虫
等吐的丝,飘扬在空中,故称。“游丝”悠扬不定,
若有还无,仿佛自己心中缥缈的春思,欲来还去。
“朝云”,喻意中人,亦用典暗示她那“旦为朝云,
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的身伤。这三句是说词
人这时甘愿化身为千尺游丝,好把那朝云牵住。可
是,这柔弱袅娜的游丝,未必真能把那易散的朝云留
住..在这十二字中,有着“象外之象”,蕴含了丰
富的潜在信息:偶然的相会,短暂的欢娱,最终还是
不可避免的离散;多少怅惘,多少怀思,尽在不言之
中了。
这首词感情深挚,而文笔纯净,有一种幽细、含
蓄之美。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
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
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
路茫茫。
凭高目断,
鸿雁来时,
无限思量。

此词以写景为主,上片点明“天气欲重阳”,下
片以“凭高目断”相照应,可知此词为重九登高所
作。词中通过对节令、景物、环境的描写,烘托出重
阳佳节倍思亲的气氛,最后以“无限思量”点出主
题。
词起两句:“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近重阳。”
选出木芙蓉、黄菊两种花依然盛开、能够在秋风中争
香斗艳来表现“重阳”到临前的季节特征。接着“远
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从近景写到远景,
从周围写到望中的乡村,从花写到树。秋景最美的,
本来就是秋叶,这里拈出树上红叶来写,充分显出时
令特征。红树中间还带着一些“疏黄”之色,树叶之
红是浓密的,而黄则是稀疏的,浓淡相间,色调更
丰,画境更美。
下片“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三句从陆上写
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着一“淡”字,写出中原
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之景致;而天高气
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无际,于是,又
用一“长”字状天。这两字看似平常,却很贴切。上
面景语,用笔疏淡,表现作者的心境是闲适的。至
“路茫茫”三字,则带感慨情绪:前路茫茫,把握不
住。接下去:“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写
久久地登高遥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的无限
思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
情语也。”此词之写景正与此境相合。正因为前面所
写之景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因此最后点题水到渠成,
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
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
行人去掉依波转。
画阁魂消,
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
天涯地角寻思遍。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
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
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因
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只送平波
远”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
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相同。
起二句,写饯别情依依。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
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
“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
席” 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
“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
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
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
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四、
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
颐。尽管在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
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
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
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
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
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
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
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
目送行舟。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在时间上,
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
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句中“只送”二字,
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
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
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
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
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
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
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
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
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唐圭璋《唐
宋词简释》谓这首小词“足抵一篇《别赋》”,当非
过誉。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
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
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
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
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
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
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
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
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
“ 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
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
“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
“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
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所写的
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
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
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
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
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
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濛
濛”、“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
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
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
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
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
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
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
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在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
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
渐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
“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
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
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
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
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
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
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
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沈谦在
《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
了晏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踏莎行
晏殊
碧海无波,
瑶台有路。
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
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
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

此词写别情,深婉含蓄。以结句为最妙,蕴藉而
韵高,颇耐赏玩。
上片起首三句:“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
合双飞去。”说没有波涛的险阻,要往瑶台仙境,也
有路可通,原来可以双飞同去,但当时却没有这样
做;现在“思量”起来,感到“不合”,有些后悔。
碧海,指海上神山;瑶台,《离骚》有这个词,但可
能从《穆天子传》写西王母所居的瑶池移借过来,指
陆上仙境。接着两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
知何处?”是说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
开,如今后悔莫及,可就是“山长水远”,不知她投
身何处了。“轻别”一事,是产生词中愁恨的特殊原
因,是感情的症结所在。一时的轻别,造成长期的思
念,“山长”句就写这种思念。
下片,“绮席凝尘,香闺掩雾”,写“意中人”
去后,尘凝雾掩,遗迹凄清,且非一日之故。“红笺
小字凭谁附”,音讯难通,和《鹊踏枝》的“欲寄采
笺兼尺素”而未能的意思相同。“高楼目尽欲黄昏”,
更类乎《鹊踏枝》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既
然人已远去,又音讯难通,那么登高遥望,也就是一
种痴望。词中不直说什么情深、念深,只通过这种行
动来表现,显得婉转含蓄。后接以“梧桐叶上萧萧
雨”一句,直写景物,实际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长。
比较起来,温庭筠《更漏子》的“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
清照《声声慢》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虽然妙极,恐怕也失之显露了。
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他性格“刚峻”
(《五朝名臣言行录》),处事谨慎,没有流传什么
风流艳事。他自奉俭约,但家中仍然蓄养歌妓,留客
宴饮,常“以歌乐相佐”(《避暑录话》)。他喜欢
纳什么歌妓、姬妾,是容易做到的。照理,他生平不
会在男女爱情上产生多少离愁别恨,但他词中写离愁
别恨的却颇多。这可能和当时写词的风气有关:酒筵
歌席上信手挥写,以付歌妓、艺人歌唱,内容不脱晚
唐、五代以来的“艳科”传统;也可能和文学创作的
特点有关:它可以描写人们的普遍感情,不限于作者
的自我写照。但晏殊写的这类词,也不象完全脱离自
身生活的客观描写,究竟如何理解,读者自有分解。

踏莎行
晏殊
细草愁烟,
幽花怯露,
凭栏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
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
香残蕙炷,
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
何曾系得行人住!

此词以凄婉温润的笔调,在抒发伤春情怀的同时,
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深微幽隐。
起笔“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写的是:小草上
的烟霭迷蒙,花蕊上的露珠微颤。这两句表面看来都
是写外在的景象,但内含的却是极锐敏的感受。“愁”
字和“怯”二字,表现了作者极细腻的情思,且与细
密的对偶形式完美地结合为一体。那细草在烟霭之中
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那幽花在露水之中仿佛有一
种战惊的感觉。用“愁”来表达草在烟霭中的感受,
用“怯”来描写花在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花
和草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
人的心情。晏殊另一首《蝶恋花》之“槛菊愁烟兰泣
露”句,可以与此相参看,境界相同,只是一个是秋
景,一个是春景。
“ 凭栏总是销魂处”,收束前两个四字短句,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正是愁人靠在栏干上所见到
的景物。词人只因草上的丝丝烟霭,花上的点点露
珠,就“消魂”,足见他情意之幽微深婉。“日高深
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为上片结拍。前面由写
景转而写人,这两句则是以环境的衬托,进一步写
人。“静无人”是别无他人,唯有一个凭栏消魂的词
人。“日高深院”之静,衬托着人的寂寥。“海燕双
飞”反衬出人的孤独。“时时海燕双飞去”意为:海
燕是双双飞去了,却给孤独的人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
的情思。
过片“带缓罗衣,香残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转
向室内,仍在写人。这里的“带缓罗衣”,以衣服宽
大写人的消瘦,暗示着离别之苦。“香残蕙炷”之
“蕙”是蕙香,一种以蕙草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
女子室内常用。“残”即一段段烧残。“炷”指香
炷, 即“ 一炷香” 的“ 炷” 。“香残蕙炷”写室内点
的蕙香,一段段烧成残灰,又暗示着室内之人心绪的
黯淡。以香炉里烧成一段一段的篆字形熏香的残灰,
比拟自己内心千迴百转的愁肠已然断尽,比拟自己情
绪的冷落哀伤,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但作者在
这里只是客观地写出“带缓罗衣,香残蕙炷”,更见
其含蓄。唯其不直说出来,才不会受个别情事的局
限,才能给人无限深远的想象与联想。
接着“天长不禁迢迢路”一句为上二句作结,两个
对偶的双式短句紧接一个长句,严密而完整。“不
禁”是不能阻拦。“天长”与“迢迢路”,结合得很
好,天长路远,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阻拦的。“不
禁”二字,传达出一种凡事都无法挽回的哀伤,紧接
在“带缓罗衣”的思念与“香残蕙炷”的销磨之后,
更增加了对于已失落者的无可奈何。结句“垂杨只能
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以感叹的口吻出之:杨柳
柔条随风摆动,婀娜多姿,这多情、缠绵的垂柳,不
过是在那里牵惹春风罢了,它哪一根柔条能把那要走
的人留住?哪一根柔条又能把那消逝的美好往事挽回?
这两句中寄托有极深远的一片怀思怅惘之情,象征着
对整个人生的的深刻感悟。
全词通过写景抒写离愁、思念和慨叹,充满了凄
凉悲伤的感情色彩。上片写的是室外之景,草愁花
怯,都染上了这种色调;“海燕双飞去”。己暗逗怀
人之意。下片写的是室内之景,蕙炷残,衣带缓,进
一步渲染离愁。结二句方借埋怨垂杨点明是思念远方
的“ 行人” 。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说:“晏殊
《珠玉词》极流丽,而以翻用成语见长。如‘垂杨只
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又‘东风不解禁杨
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等句是也。反复用之,各尽
其致。”这段话,恰切地点出了此词的艺术特色所
在。

玉楼春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
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
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
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
只有相思无尽处。

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从有感
于人生短促、聚散无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
发出来的感慨。整首词感情真挚,情调凄切,抒情析
理,绰约多姿,有着迷人的艺术魅力。作者在抒发人
生感慨时成功地使用了夸张手法,更增添了词的艺术
感染力。
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在
古道长亭,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两人分别之处。
“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女空自泪眼相看,无语
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年少,是
指思妇的“所欢”,也即“恋人”,据赵与时《宾退
录》记载,“晏叔原见蒲传正曰:‘先君平日小词虽
多,未尝作妇人语也。’传正曰:‘绿杨芳草长亭
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岂非妇人语乎?’叔原曰:
“ 公谓年少为所欢乎,因公言,遂解得乐天诗两句:
欲留所欢待富贵,富贵不来所欢去。’传正笔而悟。
余按全篇云云,盖真谓所欢者,与乐天‘欲留年少待
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之句不同,叔原之言失之。”
这是晏几道为其父此词“年少”语所作的无谓辩解。
实际上,本词写思妇闺怨,用的的确是“妇人语”。
“楼头”两句,把思妇的思念之意生动地描绘出
来,从相反方面说明“抛人去”者的薄情。白昼逝
去,黑夜降临,她转辗反侧,很久之后才悠悠进入睡
乡,但很快就被五更钟声惊破了残梦,使她重又陷入
无边的失望;窗外,飘洒着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
不住,带着离愁纷纷落下。“残梦”和“落花”在这
里都是用来曲折地抒发怀人之情,语言工致匀称。陈
廷焯《白雨斋词话》称其“婉转缠绵,深情一往,丽
而有则,耐人寻味”。
下片用反语,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继而以具
体比喻从反面来说明。“无情”两句,用反语以加强
语意。先说无情则无烦恼,因此多情还不如无情,从
而反托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深衷;“一寸”指
心,柳丝缕缕,拂水飘绵,最识离怀别苦。两句意思
是说,无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丝
万缕,蕴含着千愁万恨。词意来自李煜“一片芳心千
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
末两句含意深婉。天涯地角,是天地之尽头,故
云“有穷时”。然而,别离之后的相思之情,却是无
穷无尽的,正所谓“只有相思无尽处”。这里通过比
较来体现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
而含蓄,对于那个薄幸年少,却毫无埋怨之语。《蓼
园词选》赞曰:“末二句总见多情之苦耳。妙在意思
忠厚,无怨怼口角。”
本词写闺怨,颇具婉转流利之致,词中不事藻
饰,没有典故,除首两句为叙述,其余几句不论是用
比喻,还是用反语,用夸张,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
思妇的心理活动,亦即难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
很好的艺术效果。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
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郊女伴,
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
原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
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
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
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
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
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
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
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
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
“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
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
一句,其精神全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
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
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
落后,清明在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
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
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
番又应在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
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
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
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
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
下:在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
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
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
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
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
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在情景,
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
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
情,全归于此。

山亭柳
赠歌者
晏殊
家住西秦,
赌博艺随身。
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
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
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
残杯冷炙漫销魂。
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
不辞彳扁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
重掩罗巾。

从词中“家住西秦”、“来往咸阳道”等句,可
知此词是作者晚年知永兴时所作(永兴,治所在今陕
西西安市) 。这首词在《珠玉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从思想内容看,它一反以往流连酒歌的生活、相思离
别的闲愁、风花雪月的吟咏,而是反映了一个被侮
辱、被损害的歌女的不幸命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
义。从作品的风格来说,也一反以往的雍容华贵、闲
雅圆融,而变得激越悲凉。这一转变或许与作者罢相
知外郡的境遇有关,虽则词中没有象白居易的《琵琶
行》明写“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但读者仍可以看出作者借歌女之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寓
意。
起首一句,是歌女声口,语气自信而又自负。
“ 家住西秦”是写实,因为下面有“数年来往咸京
道”的句子,歌女当是住在陕西附近。“赌”是比赛
竞争之意。这两句是歌女述说自己的出身,自言具有
多种浪漫的艺术技能,敢和人比赛竞争。“花柳上,
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仍然是歌
女十分自负的口气。“花柳上,斗尖新”之“花柳”
代指一切歌舞艺术才能技巧。“斗”,仍是竞赛之
意。“尖”,是高处,是过人之处。“新”,不是陈
陈相因的旧套。合起来,这是歌女说自己在多种艺术
才能上敢和大家竞赛,并且比别人高超,新颖独创,
绝不流俗。“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是具
体形象地夸述自己的才能如何。“偶”,有随便之
意。“念奴”是唐天宝年间有名的歌女。词中歌女似
乎在自豪地诉说:我偶尔随便一唱当年念奴曾经唱过
的歌,能让天上的行云停住,听我歌唱,足见我唱得
有多么美,多么动听。“高遏行云”,语出《列子·
汤问》,说古有歌者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
遏行云” 。这几句,当是失意时回忆当年得意情事所
言,所以,每一句自负的话后面,都有一种反衬中的
失意悲慨。自负的口气,实在是自负的不平。“蜀锦
缠头无数,不负辛勤”,写当年得意之时,歌声一
发,令众人倾倒,博得赏赐无数,不辜负自己多年的
辛劳。“蜀锦”,是四川的丝织品,在当时很名贵,
古时歌女多以锦缠头,因借“缠头”之名指称赠与她
们的财帛。
下片首句“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
是失意后凄凉冷落境遇的写照。从词里的“西秦”、
“咸京道”地点上看,当是晏殊被贬知永兴时,慨叹
自己的不平境遇而作的。可见作者这首词确有“惜他
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之寓意。这首词的整个口吻都寄
托着感慨。“残杯冷炙”语本杜甫《赠韦左丞》诗: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残怀与冷炙,到处潜悲
辛”,这首诗是写杜甫当年身困长安时遭受的冷落。
此处写境遇如此可悲,令人“消魂”。“衷肠事,托
何人?”歌者因为封建社会女子没有独立的地位,盼
望能找一个可以终生相托的人,盼望找到一个足以托
身的所在,可以安身立命,终生为之奉献而不改变。
“衷肠事”,是指内心的事,这里是指终生相托的大
事。接着下句说:“若有知音见采,不辞彳扁唱阳春”,
仍是以歌女的口气自述:假如有一个知我心的人“见
采”(“采”,选择、接纳),那么我将唱尽高雅美
好的《阳春白雪》的曲子,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奉
献给他。这虽然是一个歌女的口吻,但又体现了一个
中国旧知识分子、封建士大夫的报国之情。这里的
“若有知音见采”之“若有”是实无,也就是悲叹找
不到知音。所以结果只能是“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
巾”了。可以想象得出,这个歌女在酒筵前唱歌,想
起当年得意之时的满堂彩声,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
不禁当即流下了眼泪。而当时在这个筵席前,作者由
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乡的悲
伤。晏殊所托喻的是歌女,而歌女内心即使有悲哀,
眼中有泪水,也要“ 重掩罗巾”,不能让人看到。
“重掩”,是屡次流泪,屡次擦干。每次感到悲哀,
都要强作笑颜,其悲哀就更为深重了。
综上,这首词是晏殊诸多诗词中的少见之作,无
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方面,都有新颖之处。词
写一个红极一时的歌女因年长色衰而遭弃绝的悲剧,
较有现实意义;形式是全篇以叙事为主,直陈其事,
一反其风流蕴藉的风格。全词看似纯为客观叙述,但
字里行间无处不包含着作者的身世感慨。

Made by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