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的人口预测方法:[原创]颠复你心中的红楼梦 【文化散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4:37:06
[原创]颠复你心中的红楼梦53032 次点击82 个回复0 次转到微评 小尘土 于 2010/10/8 7:45:37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文化散论

《石头记》与雍正帝

 

《石头记》又名《风月宝鉴》,风月宝鉴要看反面,正面是风月,反面是死鬼。所以红楼索隐大煞风景,会颠复你心中美好的红楼梦。

 

一、十二地支何意?

 

《石头记》与《木兰辞》一样,用了很多“十二”字样。如金陵十二钗,十二个小戏子,薛姨妈给姑娘们送的宫花是十二支,薛宝钗吃的冷香丸,味味全有“十二”……

《石头记》第十四回有一则有趣的批语,给秦可卿送葬的六家国公的姓名,暗藏着十二地支:

 

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

 

这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一则关键批语,甲戍本是回前眉批,庚辰本是文中眉批。送葬的六位国公姓名暗寓十二地支。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批书人为什么要向世人强调呢?说是作者的游戏笔墨不大可能,因为把顶级大官比为禽兽,在任何朝代都是有文字风险的。

我现在试解这个谜。

雍正坐了十三年皇位,按整数年算,正好是十二地支。雍正登基那年是壬寅年,还是康熙年号。改元在癸卯年,驾崩这年乙卯年只坐了七个多月,这一年不算整年。按整数年算,从雍正改元的癸卯年到甲寅年,正好是十二个整数地支。

雍正坐了十三年皇位,秦可卿之死写在第十三回,咏秦氏的红楼梦曲子《好事终》是第十三曲,太虚档案中的判词和图画排在第十四,雍正壬寅年登基乙卯年驾崩连“皮”算,是十四年。

就是说,秦氏之死是暗写雍正驾崩。

由此可以推论,批书人就是作者本人。因为这个暗喻如果被朝堂知道,是有杀头之罪的,作者不可能把这个暗写的意思告诉别人。那为什么又用批语的形式向看官作暗示呢?因为世人如果都看不出来,岂不是白写了?又要瞒过御用文人的眼睛,又怕读者看不懂,这就使作者陷入两难的境地。慨叹“谁解其中味?”就是怕世人全不懂,只好假装作批书人,在批语中提供一点线索,让后人了解作者的苦心和真实用意。

雍正坐了十三年皇位,正好地支一周重逢,历史上还有一位皇帝坐了地支一周,就是秦始皇,所以用秦来影射。

雍正坐了十三年皇位,十三年在历史上不过是短暂一瞬,秦氏又有“顷逝”之意。秦氏之死影射雍正之死,秦氏屋里的摆设和铺陈,隆重的葬礼和死封龙号,一切谜团均可迎刃而解。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010/11/1 7:52:37 编辑过]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010/11/1 8:34:31 编辑过]

分享到:  -->

二、三百六十十两不足

 

第二十八回:

 

宝玉笑道:这些都不中用的。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王夫人道: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宝玉笑道:当真的呢,我这个方子比别的不同。那个药名儿也古怪,一时也说不清。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

 

这段文字中的“三百六十两不足”,你就是翻烂《本草纲目》和中药大辞典,也找不出这个药名来。

前一回回末对此有解释,林黛玉葬花诗:“一年三百六十日”,“三百六十”就是指一年。雍正坐了十三年皇位,从改元算起,十二地支是整数年。他登基那年还是康熙年号,只坐了一个多月;他驾崩那年坐了不过八个月,“两不足”,两头算加起来不足一年。药方中的“三百六十两不足”之谜解开了。

引文中“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也不是闲文。雍正坐了十三年皇位,如果连“皮”算,经过十四个干支,其中有两寅两卯。他登基是在壬寅年,驾崩前一个整数年是甲寅年,“三百六十两银”,“两寅”就是说雍正坐了两个寅年。

前面说秦氏之死写在第十三回,十三回就是雍正十三年,那么第一回就是雍正元年了?答曰:就是。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紫砚斋n    影响力指数:3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10/9 9:21:40    跟贴回复: 第 3
dddd回复 | 引用 回帖人:小尘土    影响力指数:1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10/9 10:44:28    跟贴回复: 第 4
该用户发言已被楼主屏蔽回复 回帖人:人世回声    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10/9 11:13:55    跟贴回复: 第 5
自《土默热红学》问世,考证派和索隐派都窘迫万分。红学已被全面颠覆,包括楼主的。


值班编缉,把我的回帖改成病句、破句,甚至根本不是句。这已超越了你的权限,完全是在恶搞。既违背了职业道德,其实,是在犯罪。我希望你们,到此为止。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齐天大色    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10/9 11:32:32    跟贴回复: 第 6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小尘土    影响力指数:1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10/10 17:49:15    第 7

四、假作真时真亦假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在第一回和第五回出现了两次,可见作者十分重视。因为书中有甄士隐和贾雨村,有甄宝玉和贾宝玉,有甄府和贾府,真真假假一大堆,读者以为对联是指这个。下联的“有无”就不好解释了,都以为是作者是讲哲学呢。但讲哲学是叙事作品的大忌,作者既不是宗教徒也不是哲学家,未必有这些闲功夫。

这副对子上联隐贾珍尤氏(假真犹是),下联隐贾珍秦氏(假真顷逝)。上联写一个宫廷传说,下联写两个民间传说。上联喻龙的真假,下联喻头的有无。上联比雍正之登基,下联射雍正之驾崩。贾珍和秦氏为双簧演员,合演雍正皇帝。

假作真时真亦假。书中写贾珍的袭位时的背景,本房长辈只有贾敷贾敬,谐“福晋”不管政事,二房长辈只有贾赦贾政谐 “摄政”也管不了大事,他很轻松地袭了位,当了族长,把宁国府“翻了过来”。笔者不懂清史,是不是这样呢?估计不会有大的出入。

雍正是怎么上台的?康熙晚年把太子胤礽废了,一直没有定下接班人。康熙死得很突然,人们没想到是雍正接班。于是出现了许多传说。一说是雍正把康熙的传位遗诏中“传位十四子”(胤禵)改成“传位于四子”了;一说是十四皇子胤禵又名“胤祯”,雍正把“祯”改为“胤禛”了。

其实康熙未必有什么遗诏,遗诏不过是一张纸,弄一张纸模仿康熙的笔迹写上满文汉字,要省事得多。第六十回芳官就干过偷天换日的勾当,怡红院本来没蔷薇硝了,她用一张纸包了茉莉粉顶替,其实是假蔷。

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假的真龙天子登上龙位,龙位是真的,“假”的就变成真的了。贾珍的老婆起名尤氏,尤氏即“犹是”,好像是。意思是假的真龙天子登上龙位,看起来好像真的一样。真正康熙想让接班的那位不管是“祯”还是“禵”,没抢到龙位自然变成假的。至今人们也弄不清楚康熙是想让谁接班。所以上联的“假真”,暗喻龙的真假。至于是“假禛”“假祯”无关紧要。

 

为什么太虚幻境的真假对联重复出现了两次,贾宝玉的梦为什么要让甄士隐在第一回也梦见呢?就是要告诉故事发生的时间,天塌和雍正袭位是同时相继发生的事。令曹家吃惊的是,继位的皇帝是雍亲王。

 

第二回写公人们说“我们也不知什么真假”。对于平民来说,皇帝的真假不太重要,谁当也无所谓,但对曹家来说皇帝谁当却利害攸关。作者曹家和苏州织造李煦家平时也同诸皇子来往密切,曹李两家看好的是废太子胤礽和八皇子胤禩,并不看好四皇子胤禛。

书中排行老四的贾环(“环”音近“皇”),谁看见他都不顺眼,只有贾赦说他适合袭位。还有一个叫四儿的,是个不起眼的丫头,宝玉说他是“晦气”。

说晦气晦气就到,谁也没想到,“老四”雍亲王会登上皇位。曹頫李煦在诸皇子“争为帝”的较量中站错了队,仇家上台了。如果说康熙之死令曹家感到前途迷茫的话,雍正登基的消息等于是大祸临头。所以当听到雍正登基的消息时,曹李两家吓呆了,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

书中对此有很生动的描写:甄士隐在“赤日炎炎,芭蕉冉冉”的大白天做了一个噩梦,当看到那副象征雍正上台的“假作真时”的对联时,立刻吓得目瞪口呆。“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梦醒了。恶梦很快应验。接着是英莲丢失,葫芦庙起火。

因此第一回写的是1722年底与1723年之交的时间,红楼故事从此开始。夏历壬寅年壬子月,按历法原理讲,这个子月是即将来临癸卯年的开始,虎兔相逢的时候。

同时还可可推论,书中的甄士隐就是写曹頫,生不逢时的英莲就是暗写曹霑,至于他是曹頫的儿子或侄儿,对后人阅读石头记无关紧要。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010/10/31 21:44:19 编辑过]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爱狼    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10/10 19:06:21    跟贴回复: 第 8
学习了,谢楼主。回复 | 引用 回帖人:小尘土    影响力指数:1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10/29 8:56:16    跟贴回复: 第 9

五、无为有处有还无 

 

真假对联上联贾珍尤氏(假真犹是)喻皇帝上台,下联贾珍秦氏(假真顷逝)则喻皇帝驾崩。

 

公元1735年秋,清世宗雍正帝驾崩。雍正死得突然,死因蹊跷。一时成为特大新闻,朝野纷纷议论,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彼时合家皆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此事可罕”(第十三回),就是对雍正死后从上层到百姓人人猜疑的情景描述。

 

雍正暴亡后,民间就有许多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1传说在雍正初年,礼部侍郎查嗣庭到江西任考官,出了一道作文题是“维民所止”,被小人告发,说是考题暗含“雍正二字去其首”的意思,因此查嗣庭全家遇祸。这次文字狱以后,全国民众中传开了雍正无头这句话,认为很不吉利。(并非历史,真假不论)

2吕四娘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有人还把它写成小说。

民间传说中的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孙女。吕留良因文字狱之祸,被破棺戮尸,孙儿一辈被发往宁古塔为奴,吕四娘是逃出来的一个孙女,投到峨嵋山拜独臂老尼为师练习武艺,誓报家仇。独臂老尼何许人也?她原是崇祯皇帝的女儿,清兵攻入京城时被父亲砍掉一臂,后来逃到峨嵋山练就非凡武艺。师徒二人对清帝都有不共戴天之仇。经过几年的苦练,吕四娘的武功已经小有名气,当时武林排名第一的高手是甘凤池,吕四娘的武功虽不算太强,但跳跃的功夫好生了得,曾用空中取头的功夫除掉一个凶僧,得到江湖上的认可与称赞。吕四娘曾几次行剌雍正未遂,被雍正发觉,雍正也招募了一大批武林高手在皇宫保卫自己,据说还有一种名为“血碟子”的秘密武器。

雍正皇帝爱下棋,常在宫中一棵大树下跟太监奕棋。

话说吕四娘有一天晚上,翻过紫禁城墙,恰好雍正在老地方与太监下棋,这时大内高手都不在场,吕四娘轻松地割下雍正的头,翻墙而去,不知所终。这个传说与“维民所止”传说构成姊妹篇,即雍正无头的传说。

当人们发现雍正时,只看到一具血淋淋的尸身,脑袋已经不见了。,只好做了一个金脑袋下葬。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wqfscszx    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10/29 9:04:40    第 10
作者真真地理解了红楼梦。回复 | 引用 回帖人:小尘土    影响力指数:1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10/29 9:47:57    跟贴回复: 第 11

第十回中张太医给秦氏开的药方,前十位是:人参,白术云苓(江南所产药料),熟地,归身。暗藏着“人生难料熟地归身”八个字,“熟地”,就是指雍正死在宫中他经常下棋的的那个地方。“归身”就是说棺材里只有身子,棺材里没有头。

没有了头,做一个金头,也算是有了头。但金头不是真头,有和没有一样。“无为有处有还无。”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小尘土    影响力指数:1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10/31 21:22:46    跟贴回复: 第 12

六、秦可卿淫丧天香楼

 

贾珍与秦可卿的“爬灰”,是《红楼梦》的看点之一,也是红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贾珍跟秦氏公媳通奸,差不多已成定论。红学家和读者们尽管意见分歧很大,但对此事看法一致,认为爬灰确有其事。

本人退休后,从2007年开始注意此事,经过将近四年的努力,终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种种证据表明,此案纯属冤案。所谓“遗簪”“更衣”等情节,两人偷情被丫头撞见,秦氏是上吊死的,统统是假的,误导了人们一百多年。我现在要翻这个案也不容易,但此案不平,红楼梦的研读永远找不着北。

 

证据就在《红楼梦》这本书上。

 

认为贾珍与儿媳通奸有什么根据呢?

一是红楼梦的正文。第五回太虚幻境的画册里,“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判词有“情既相逢必主淫”;红楼梦曲子有“秉花容擅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宿孽总因情”等字句。但这些是寓意画和比喻文字,比如“淫”字未必就是通奸,也可做“出格”“过分”解。

 

还有第一百一十回鸳鸯自尽时,有一个女鬼教她上吊,女鬼就是秦氏。可是这一条对“爬灰”说很不利。因为大多数红学家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续的,怎么能用“伪续”来证明原著呢?如果后四十回确为高鹗之续,那说明学者们引以为傲的秦氏“淫丧”上吊的发现,高鹗乾隆年间就知道了。

最重要的证据是第七回焦大的骂话,“爬灰的爬灰,养叔子的养小叔子”。但焦大的骂话是喝醉了说的,“养小叔子”是谁?至今没人能说清楚,不能依此为据。

 

二是第十三回脂砚斋的批语(含正文),有这么几条:

 

1【甲戌:今秦可卿托……理宁府亦……凡……在封龙禁尉,写乃褒中之贬,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
2【靖藏本: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3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甲戌: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靖眉批:可从此批。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余大发慈悲也。叹叹!壬午季春。笏叟】

4贾珍哭的泪人一般,【甲戌:可笑,如丧考妣,此作者刺心笔也】

5贾珍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蒙双行夹批:尽我所有,为媳妇是非礼之谈,父母又将何以待之?故前此有思织酒后狂言,及今复见此语,含而不露,吾不能为贾珍隐讳】
6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甲戌:删却,是未删之笔】

7因忽又听得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甲戌:补天香楼未删之文】【靖侧批:是亦未删之笔】此事可罕,合族中人也都称赞。

【甲戌回末: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庚辰回末: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心也,叹叹!壬午春】

 

读了这几条批语,反复讲的意思是把秦氏之死的真实原因隐去了,为什么呢?天香楼上的事太不好听了,因秦氏托梦有功,放她一马。作者跟批书人口径一致,有意让看官的注意力往“爬灰”上猜,以躲避影射时事之嫌。但大家看不懂怎么办呢?岂不是白写了吗?作者又只好启示一下。

甲戍本第十三回脂批就透露了一个秘密:当秦氏说“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时甲戌本批道:倘或二字酷肖妇女口气。

 倘或二字酷肖妇女口气”。明告看官,给凤姐托梦的人是个男人,不是妇女。这样“爬灰”之说就不能成立了。

 

其实这些正文和批语有很多破绽。第十回就写秦氏得了很重的病,她卧床不起,身体极其虚弱,天香楼是个空房,怎么会有精力到那里偷情和上吊呢?身边伺候她的丫头婆子一大堆,她自杀会没人发现?如果说“淫丧”是初稿,生病是改写,“未删之文”就不会有。就算有未删之文,删去则可,为什么要保留下来再做批语呢?这不是对秦氏伤害更大吗?笔者读过的作品,只有《堕落的城市》作者自称删了多少字,其它还未见过。既然删了又把篇目用批语的形式赫然写在书上的,只有《石头记》。

仔细读脂批能解决这些疑问。上文甲戍本第一条批语说: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是“褒中贬”;第九回“这贾蔷外相既美,上有贾珍溺爱”这句话旁,戚序本有一则批语是:“贬贾珍最重。”这两处批语的“贬“字,告诉人们:正文以至批语这样写,是作者有意贬之。贾珍并不一定有爬灰,跟小姨子调情,以至跟侄儿的暧昧之事,作者对他没有好感,在作品中有意丑化他的形象。贬之,即抹黑。

小说是叙事艺术作品,艺术是允许夸张虚构的。《三国演义》对曹操就极力丑化,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任何史书全无记载,只是罗贯中的想像。

红楼作者在第七十八回借贾宝玉之口说:

 

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喻,随意为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

 

这里告诉读者:红楼梦这部小说与众不同。它是借用古代诗歌的比喻手法“随意为之”,“以文为戏”“以言志痛”的,并不是纪实作品。

 

第五十四回贾母《破陈腐旧套》中,贾母告诉人们,在清代贵族大家别说公媳偷情了,少男少女之间的恋爱几乎不可能。(我不是说没有,但几率极少)跟前有一群丫环仆妇从人看着你,男女很少有接近的机会。曹雪芹为写书中的爱情故事,绞尽了脑汁也不能自圆其说。比如林黛玉如果年龄大些,按情理不必到外婆家寄养,只有六七岁才有可能托亲戚收养,到十几岁又得送回本家。但年岁太小又不能谈恋爱。所以当王熙凤问“妹妹几岁了”时,黛玉只好避而不答。王夫人对黛玉说儿子顽劣时,黛玉说:我“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宝玉怎样,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是明清时贵族大家的规矩。

清朝人有个叫陈其泰的人,在元妃省亲那一回里有一则批语:“皇城尚不得夜开,况宫禁乎?大失检点。以上三回,只是众美移住花园作引子耳。花团锦簇之文,皆过接笔墨也。” 这个清朝人的观点与现代学者的看法截然相反,他认为贾元春元宵晚上省亲是不可能的事。修大观园至省亲这三回文字,全是作者为了给贾宝玉创造一个谈恋爱的条件而想像虚构的。有的红学研究者认为作者只有跟丫头的一些感情经历,两位恋爱故事主角的原型也是丫头。此话很有见地。

因之,书中写贾珍“爬灰”,调戏小姨子,溺爱贾蔷等情节,是作者有意给贾珍脸上抹黑,以发泄心中的怨恨,纯属虚构。

不光贾珍,书中描写的荣宁二府的种种丑事,不可能是写作者曹家,更不是曹雪芹的“自叙”。书中的贾宝玉,大舅哥是一个打死人不当回事的“金陵一霸”,伯父和两个堂兄全是色鬼,爬灰乱伦无恶不作,管家的表姐是个心肠歹毒害死好多人的泼妇,妻子城府极深,母亲昏愦。这么糟的人际关系,全让他遇上了,这可能吗?而作者曹家,曹玺曹寅都是人品较好通诗懂礼的,曹寅的儿子全早夭了,曹頫是曹宣的儿子过继给曹寅的。曹頫获罪被抄家籍产还带过枷号,后来一定规规矩矩兢兢业业过日子,绝不会像书中那样张扬跋扈。就算家里有丑事,作者也不会把它写出来。所以红楼书中的情节不可能写作者自家的事。

红楼梦只是作者为了抒发心中的怨恨而虚构的一部小说,虽然反映了那个时代.但绝不会是真事。

回复 | 引用 回帖人:elyt    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10/31 21:24:49    跟贴回复: 第 13
搞笑版回复 | 引用 回帖人:elyt    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10/31 21:25:06    跟贴回复: 第 14
无厘头回复 | 引用 回帖人:elyt    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0/10/31 21:25:21    跟贴回复: 第 15
深回复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