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经济预测模型:课改真的会影响成绩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4:36:25

课改真的会影响成绩吗?

清河双语中学 滕训超

我们学校已进行课改一年多了,但有的老师还在担心课改会影响学生的成绩,仍然没有信心做下去。升学率是双语的生存之本,我们不能不要升学率。升学率真的和课改是一对天生的矛盾?

传统的教学过程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心灵的成长。我认为学生精力的流失,主要是因为老师简单机械、生硬、霸道地灌输。这与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显然相悖。

  什么是素质呢?爱因斯坦说过,素质就是把知识都忘记了,剩下的那些东西。我们恰恰是运用剩下的东西去思考,去与人交往,去战胜困难,去设定目标,去实现我们的理想,去创造我们的幸福。

  我认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是学习的结果,而知识掌握的过程和能力形成的过程才是学习本身。孩子的大脑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是用来思维的元素,知识就是种子,思维就是耕种,只有当我们把知识用思维耕种到大脑里的时候,知识才能变成力量,否则就是无用的垃圾在大脑里的堆积。现在社会上浮躁的风气,愈演愈烈的功利主义,使人们把目光全部集中到成绩和考试上,忽略了人性;学校盲目追求知识,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教师只为分数而教,学生只为分数而学,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规律。

  当然,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特别是教师传统的观念。许多老师的权威也在开放的课堂中受到挑战,以前没有这样的事,他们很不理解。但是作为校长的我,不可能等到学校觉悟最落后的老师认为这件事是正确的,我才去推进。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在执行中理解,在理解中全力执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制定相关的评价奖励机制,助推改革。

  事实证明,我们并没有因为改革而降低成绩, “考试其实是考人品,分数其实是教育的副产品”。人品包括哪些呢?心灵的力量,对未来目标的期盼,克服困难的勇气,态度情感价值观,拿得起放得下的魄力,对待困难挫折的态度,自我的管理水平,热爱生命,尊敬父母,尊重他人,能够与他人友好的交往协作……这些都是人品的范畴。我们的课改正是要努力给孩子这些能力和品质,怎么可能应付不了一个考试?

  “让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成为对课堂有贡献的人”是我们高效课堂的目标。其关键是:让“学习小组”成为“动车组”,每个小组就是一节自带动力的“车厢”,小组长就是“分动力机”。让每个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成功欲望的满足、小组集体荣誉的实现、课堂分组展示的竞争和精彩的点评成为课堂高效推进的驱动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上老师是引路人,应该像手电筒一样,站在学生身后,照亮学生前进的路。把课堂还给孩子,让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沃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学生,课堂才能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就能充分地涌流。

我们是播种梦想的人,孩子是高效课堂的创造者、参与者,老师在大框架下创造,学生也在开放的环境下创造。

  要除去土地中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种上庄稼;要想让学生不干坏事,让老师不颓废,你就要让他们做有意义的事。通过开放课堂,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我们用社会的组织形式,让孩子们自己组织学习,创建梦想,发展能力,同时也在促进老师的发展。我们也希望在学校、班级中建立家庭亲情关系,打造教师的爱心、责任心。在这样的亲情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

  模式不是唯一的,重要的是要坚守学生的立场。

    模式不是唯一的,它是导向,是引领,是为课堂高效、为学生成长、为教师发展服务的。不同的课堂、不同的课题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模式。我们营造一片森林,但也让每一棵小树自由成长。唯模式不行,一切应以学生的学习为导向,为学生服务。

我觉得学校要想课改成功,首先要打造好的学校文化,寻求整体的价值认同,要给老师一个明晰的概念,开工没有回头箭,必须改下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评价结构体系,要制定好的开放课堂的奖励机制,如果要让水流向该流的地方,就为它修条河,所以要让评价机制和绩效挂钩。

是否应该用更高更宽的视野来定位我们的培养目标,除了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更优秀的新生外,就再没有其他培养目标吗?即使升学率很高的学校,也会有一部分学生要进入职业高中学习一技之长或直接走向社会。

高效课堂会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个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一个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个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参与社会合作的人。

  因此,为每一个孩子的一生幸福负责,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基础扎实、个性鲜明的合格公民,为社会需求培养多样化的有用人才就必然成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而不单单就是升学率这一唯一目标。

  另外,课程是学校的主要产品,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除按国家课程标准落实课程计划外,要把学校课程建设作为必须办好的事情去做,这其中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即探索和遵循学科课程教学规律,从学生需求出发,广泛挖掘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重组、取舍、整合和设计等加工制作,更包括从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需求出发开发多样化的供学生充分选修的校本课程。

教育只有让孩子满意,才是最大的满意。课堂改革是遵循教育规律的,我们用正确的方法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为了教育的明天,也为了我们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必须改!

  好的教育从不为考试改变,亦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