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员 代客交易:拔罐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25:21
 

呕吐的拔罐疗法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内容物经食管、口腔吐出的一种病证。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无物有声为干呕。但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并称为呕吐。根据病因及发作时特点的不同可分为饮食停滞和肝气犯胃2型。

    一、饮食停滞

    (一)症状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则呕吐愈甚,吐后反舒服,伴有大便气味臭秽。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大椎、胃俞、中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2-12-1)。

             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个椎体,即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0-3]。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窝上边)的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12-3]。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4-1)。

图 2-14-1 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中指)(当犊鼻穴向下,直量两次4横指处,当胫、腓骨之间为取穴部位,见图2-14-1)。

             下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中指,见图2-14-1)。

    (3)拔罐方法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在大椎穴上中度手法叩刺,留罐,以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位采用单纯留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内关、下脘、腹结、足三里、内庭。

    (2)定位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见图2-4-5)。

             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见图2一14-2)。

             腹结: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见图2-14-2)。

             足三里:见前。

             内庭: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见图2-12-2)。

    (3)拔罐方法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上述穴上轻叩刺,以皮肤发红或微出血为度。之后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图 2-14-2 下脘、腹结

    二、肝气犯胃

    (一)症状

    呕吐吞酸,嗳气频繁发作,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每因情志不遂加重。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肝俞、脾俞、内关、期门、中脘、足三里。

    (2)定位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个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2-1]。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0-3]。

             内关:见前。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男性可取任意体位,女性取卧位,乳头直下,往下数两根肋骨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0-2)。

             中脘:见前。

             足三里:见前。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上脘、阳陵泉、梁丘、太冲。

    (2)定位 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见图2-10-1)。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坐位,屈膝成90°,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缘与下缘交叉处的凹陷,为取穴部位,见图2-6-1)。

             梁丘: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下肢用力蹬直时,髌骨外上缘上方可见一凹陷,此凹陷正中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4-3)。

图 2-14-3 梁丘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由第1、第2趾间缝纹向足背上推,至其两骨联合缘凹陷中 (约缝纹头上2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6-3]。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拔罐治疗呕吐有确切的疗效,但对于器质性病变如上消化道严重梗阻、癌肿引起的呕吐以及脑源性呕吐,有时拔罐只能作对症处理,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特别要重视对原发病的治疗。

    (2)注意饮食卫生,平衡营养摄入,食物宜清淡,少食多餐,调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四、病例

    朱某,男性,30岁。平时嗜食肥甘厚腻之食品,近l周多以来恶心呕吐,不欲饮食,嗳气,进食则呕吐不止,伴有大便秘结。穴取大椎、中脘、胃俞、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采取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在大椎穴上中度手法叩刺,留罐,以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位采用单纯留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未用其他疗法,上述症状基本消失。

泄泻的拔罐疗法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大便为主,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临床表现以腹痛、肠鸣、大便次数增多(一日数次或十多次),粪便稀薄如水为主要症状。根据发作时特点及伴随症状的我们一般分为寒湿泄泻、湿热泄泻、食滞肠胃3型。

    一、寒湿泄泻

    (一)症状

    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伴有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中脘、神阙。

    (2)定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窝上边)的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12-3]。

             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见图2-1-15)。

    (3)拔罐方法 上述2穴上拔火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另外,可以用250克食盐置锅内炒热,用布包好,趁热置于脐上热熨15分钟。热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中脘、天枢、合谷、上巨虚。

    (2)定位 中脘:见前。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3)。

             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见图2-10一1)。

             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当犊鼻穴向下,直量两次4横指处,当胫、腓骨之间为取穴部位,见图2-13-1)。

图 2-13-1 上巨虚

    (3)拔罐方法 灸罐法。上述各穴上用艾条温和灸10分钟,以皮肤感觉温热感为度,之后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二、湿热泄泻

    (一)症状

    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后不爽,粪色黄褐而臭,伴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合谷、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内庭。

    (2)定位 合谷:见前。

             天枢:见前。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11)。

             上巨虚:见前。

             内庭: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见图2-12-2)。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上述各穴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局部发红或微出血为度,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大椎、曲池、中脘、天枢、委中。

    (2)定位 委中: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见图2-1-13)。          中脘:见前。

 

             天枢:见前。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2-4-1)。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2-12-1)。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上述各穴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局部发红或微出血为度,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三、食滞肠胃

    (一)症状

    腹痛肠鸣,泻后疼痛减轻,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食物,伴有脘腹不适,嗳气,不思饮食。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大肠俞、中脘、梁门、天枢、足三里、下巨虚。

    (2)定位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侧髂前上棘之连线与脊柱之交点即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3-4]。

             中脘:见前。

             梁门: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平肚脐与胸剑联合连线之中点,前正中线旁开2寸为取穴部位,见图2-12-3)。

             天枢:见前。

             足三里:见前。

             下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条口下约1横指,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3-2)。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图 2-13-2 足三里、下巨虚

    2.方法二

    (1)选穴 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

    (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0-3]。

             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个椎体,即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0-3]。

             中脘:见前。

             章门: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由腋前线往下循摸肋弓下之第1游离肋之前下缘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3-3)。

图 2-13-3 章门

             足三里:见前。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l疗程。

    四、注意事项

    (1)拔罐对泄泻的疗效一般来说,急性易治,慢性较难,但都有较好的疗效;若泄泻频繁伴有严重脱水现象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当采取综合疗法。

    (2)日常生活注意饮食卫生,少食生、冷、肥甘厚味食品,注意腹部保暖,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五、病例

    张某,女性,24岁。因嗜食冰水、雪糕1小时后,腹部出现持续性疼痛,泄泻稀溏大便数次,清稀如水样。穴取中脘、神阙,上述2穴上拔火罐,留罐15分钟,另用250克食盐置锅内炒热,用布包好,趁热置于脐上热熨15分钟,热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3次为1疗程。施术1次后患者泄泻、腹痛、恶寒症状明显减轻,l疗程后疾病痊愈。

高血压病的拔罐疗法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血管、心、脑、肾等器官病理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成年人收缩压在140mmHg以上,并(或)伴有舒张压在90mmHg以上,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并伴有头痛、头晕、耳鸣、健忘、失眠、心跳加快等症状,即可确诊为高血压病。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与年龄、职业、环境、肥胖、高血脂、嗜酒、吸烟有关。一般分为肝火偏旺、痰浊上扰及肾虚火旺3型。

    一、肝火偏旺

    (一)症状

    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急躁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大椎、曲池、足三里、阳陵泉。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2-5-2)。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2-4-1)。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11)。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坐位,屈膝成90°,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缘与下缘交叉处的凹陷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6-1)。

图 2-6-1 阳陵泉

    (3)拔罐方法 采用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在上述各穴轻叩刺,以具体皮肤发红或微出血为度,再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肝俞、行间、太冲、侠溪。

    (2)定位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个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6-2]。

             行间:在足背侧,当第1、第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见图2-6-3)。

图 2-6-2 肝俞                               图 2-6-3 行间、太冲、侠溪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由第1、第2趾间缝纹向足背上推,至其两骨联合缘凹陷中 (约缝纹头上2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6-3]。

             侠溪:在足背外侧,当第4、第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见图2-6-3)。

    (3)拔罐方法 采用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在上述各穴轻叩刺,以具体皮肤发红或微出血为度,再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痰浊上扰

    (一)症状

    看东西时感觉物体在旋转,头重如被布裹住一样,胸闷、恶心,呕吐清水痰涎,脘腹不适,胃口差,精神疲倦。

    (二)治法

    (1)选穴 中脘、内关、足三里、丰隆。

    (2)定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窝上边)的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4-4]。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见图2-4-5)。         足三里:见前。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中指)。(平腘横纹与足腕横纹连线之中点,在胫骨、腓骨之间,距胫骨前嵴约2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3-2)。

    (3)拔罐方法  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肾虚火旺

    (一)症状

    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头重脚轻,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急躁易怒。

    (二)治法

    (1)选穴 肝俞、肾俞、三阴交、太冲。

    (2)定位 肝俞:见前。

             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5-4]。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以手4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在胫骨后缘的交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6-4)。

             太冲:见前。

    (3)拔罐方法 先搓揉太冲穴处,消毒后用毫针或三棱针快速点刺,挤出5~10滴血液,用棉球按压止血。其余穴位用单纯拔罐法,留罐l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四、注意事项

    (1)用拔罐疗法治疗高血压期间,要忌食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多食低盐、低脂、蔬菜、水果等清淡食物,戒除烟酒、辛辣之品,调适情志,保持乐观,加强户外锻炼,可提高和巩固疗效。

图 2-6-4 三阴交

    (2)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眩晕、头痛发作明显时可令患者闭目,安卧(或坐位),少做或不做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做悠缓、细匀的呼吸动作,或以手指按压印堂、太阳穴,使头面部经气舒畅,眩晕、头痛症状即可减轻。

    五、病例

    杨某,女性,58岁。头痛、头晕3年,伴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平素情绪急躁易怒,经某医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经常服用降压药及镇静药,但效果不明显,查血压180/85mmHg。加用拔罐疗法,穴取肝俞、肾俞、三阴交、太冲,点刺太冲后采取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l0次为疗程。治疗l疗程后,头痛基本消失,夜眠好,头晕未发作,查血压135/75mmHg,继续治疗2疗程以巩固疗效,症状完全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

肥胖症的拔罐疗法

    肥胖症是指人体脂肪沉积过多,超出标准体重的20%。人体的身高和体重之间有一定的比例,正常成人身高与体重的关系为: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女性-100)。如果脂肪增多,体重增加,超过标准体重20%时,就被称为肥胖症。此病女性多见,年龄多在40~50岁。肥胖症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种类型。轻度:一般无自觉症状,生活起居正常无碍;中度:常有心悸、腹胀、易疲劳、畏热多汗、呼吸短促,甚至下肢浮肿等症状;重度:可出现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导致胸闷、气促、嗜睡,严重者可出现心肺功能衰竭,诱发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胆结石、脂肪肝等。一般分为饮食不节、脾胃积热和脾胃虚弱、痰湿内阻2型。

    一、饮食不节、脾胃积热

    (一)症状

    平素嗜食肥甘厚味,体型呈全身性肥胖,按之结实,食欲亢进,面色红润,畏热多汗,小便黄,大便秘结。

    (二)治法

    (1)选穴 脾俞、胃俞、天枢、曲池、三阴交、内庭。

    (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内庭: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上述各穴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发红或微微出血为度,之后拔罐后留罐l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脾胃虚弱、痰湿内阻

    (一)症状

    体胖以面颊部为甚,肌肉松弛,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胸胁、腹部胀闷不适,小便量少,或见全身浮肿、恶心呕吐。

    (二)治法

    (1)选穴 脾俞、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丰隆。

    (2)定位 脾俞:见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中指)。

    (3)拔罐方法 灸罐法。上述各穴用艾条行温和灸15分钟,以皮肤感觉温热、舒适为度,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拔罐治疗肥胖症效果明显,但须长期坚持。

    (2)要节制饮食,减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效果会更好。

    四、病例

    张某,男性,38岁。近5年来体重逐渐增加,身高170cm,体重达85kg,多食易饥,喜食油腻、甜食,面色红润,怕热汗出。穴取脾俞、胃俞、天枢、曲池、内庭、三阴交,采取刺络拔罐法,上述各穴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发红或微微出血为度,之后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体重下降5kg,继续以上法治疗2疗程,体重再下降6kg。随访3个月,体重无回升。

小儿疳积的拔罐疗法

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寄生虫病等引起,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寄生虫病等引起,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临床主要症状有:初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腹胀腹泻;继而烦躁哭闹、睡眠不好、喜俯卧、手足心发热、口渴、午后两颧骨发红、大便时干时稀;最后见面黄肌瘦、头发稀疏、头大颈细、肚脐突出、精神委靡。一般分为饮食不节、脾胃亏虚和感染寄生虫2型。

    一、饮食不节、脾胃亏虚

    (一)症状

    形体消瘦,体重不增,面色少华或萎黄,毛发稀疏,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烦躁易怒,大便不调,舌质偏淡,苔薄白。

    (二)治法

    (1)选穴 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四缝、足三里。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 (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7-3]。

             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个椎体,即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7-3]。

             中脘: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窝上边)的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8-1-1]。

             章门: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由腋前线往下循摸肋弓下之第1游离肋之前下缘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3-3)。

             四缝:在第2至第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每手4穴,左右各8穴(在手2、3、4、5指的掌面,当第2指关节横纹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8-1-2)。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0一4)。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条温灸各穴10分钟,以皮肤有温热感及人体感觉舒适为宜,之后吸拔火罐(除四缝外),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四缝三棱针点刺,挤出黄白色透明样黏液或点刺出血,两侧交替操作。

    二、感染寄生虫

    (一)症状

    形体消瘦,肚腹胀满,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干枯,精神烦躁,睡眠不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不振,部分食欲亢进,甚或喜食异物,大便下虫,舌淡苔腻。

    (二)治法

    (1)选穴 膻中、中脘、章门、天枢、气海、百虫窝、足三里。

    (2)定位 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中脘:见前。

             章门:见前。

             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见图8-3-1)。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见图8-3-1)。         百虫窝: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3寸,即血海上1寸(见图8-3-2)。

 

             足三里:见前。

图 8-3-1 天枢、气海                                 图 8-3-2 百虫窝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上述各穴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重点调理小儿饮食,多种营养成分合理调配,克服患儿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要定质、定量、定时,逐渐增加辅食,并且要掌握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的原则,并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

    (2)乳幼儿尽可能给予母乳喂养,不要过早断乳,断乳后给予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

    (3)带小儿多做户外活动,以增加运动量,以增加饭量,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4)凡因肠道寄生虫病或结核病引起的小儿疳积,须及时治疗原发病。

    四、病例

    李某,男,1岁3个月。由于家长带小孩时照顾不周,发育较正常同龄儿稍差,大便稀薄,每日数次,形体略见消瘦,面色稍萎黄,食欲不振,精神委靡,毛发稀,好发脾气,舌质淡,苔薄白。穴取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四缝、足三里,行灸罐法,上述各穴(除四缝外)用艾条行温和灸10分钟,以皮肤感觉温热感为度,之后留罐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四缝三棱针点刺,挤出黄白色透明样黏液,两侧交替操作。治疗1疗程后,患儿精神转佳,食欲增加,大便每日1~2次。继续上述治疗3疗程后,其体质基本好转,颜面红润,精神活泼,身体健壮,饮食大便均正常。

拔罐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

拔罐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

  适用于阳虚患者小发作期或缓解期。

  取大椎、肺俞、膏肓、定喘、膻中、足三里穴。每次可选1穴到数穴拔罐,每日或隔日拔1次,每次更换部位,10~20日为1疗程。拔罐操作步骤如下:

  (1)准备好火罐、针、酒精、火柴、棉球等。

  (2)根据拔罐部位选择适宜的火罐。面积大肌肉厚的地方宜用大罐;面积小,肌肉薄的地方宜用小罐。

  (3)点火方法:拔火法,适宜于火罐横拔。闪火法,适宜于垂直拔罐。

  (4)留罐时间,应根据病情、部位、罐的大小来决定。一般大罐留10分钟,小罐留10~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压罐口边的皮肤,一手按住罐子,稍向一边倾斜,待空气进入罐内,火罐自然脱落。

  (6)起罐后,如皮肤紫黑发生水泡或破皮,应以消毒纱布包好或涂龙胆紫防止感染。

拔罐治疗骨质疏松症

拔罐疗法是我国传统民间疗法,它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拔罐疗法是我国传统民间疗法,它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拔罐疗法对于缓解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腰背疼痛症状有较好的作用。

  腰背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是由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或腰背肌肉劳损、紧张而导致的。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肾虚,肾主骨功能衰退而致。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痛。素体虚弱,偶遇外邪使腰背部气血、经络不通,使疼痛加重。

  拔罐通过温热和负压刺激有关部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缓解肌肉紧张的作用,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拔罐治疗骨质疏松症性腰背痛方法是:选择合适的玻璃罐,于脊柱两侧纵向拔火罐4-8个,以疼痛部位为主。操作过程中注意勿灼伤皮肤,3——5天拔罐1次。 

火罐治疗百日咳

火罐治疗百日咳。

  (一)取穴

  常用穴:身柱。

  (二)治法

  令患儿取坐或伏卧位,取准穴后以毫针垂直刺入,深3~5分,略作捻转,得气留针5分钟。起针后以1.5寸口径之小火罐速拔穴上,10~15分钟起罐(最好用玻璃罐,以拔处皮肤潮红为度)。再令患儿静卧1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小儿遗尿的拔罐疗法

遗尿,俗称“尿床”,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才知的一种病证。

    遗尿,俗称“尿床”,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才知的一种病证。3岁以下的小儿大脑未发育完全,正常的排尿习惯尚未养成,尿床不属病态,而年长小儿因贪玩、过度疲劳、睡前多饮等偶然尿床者不属病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因大脑皮层、皮层下中枢功能失调而引起。一般分为先天不足、肺脾亏虚和下部湿热2型。

    一、先天不足、肺脾亏虚

    (一)症状

    面色淡白,精神差,反应迟钝,白天小便也多,疲劳后尿床加重,重者四肢寒冷,腰腿无力,大便质稀,舌淡。

    (二)治法

    (1)选穴 膀胱俞、气海、关元、三阴交。

    (2)定位 膀胱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孔。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三阴交: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后方。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留罐5~10分钟。之后在气海、关元穴用艾条行温和灸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下部湿热

    (一)症状

    尿频量少,色黄味臭,外阴瘙痒,烦躁易怒,面唇红赤,口干舌红,舌苔黄。

    (二)治法

    (1)选穴 气海、阴陵泉、三阴交、行间。

    (2)定位 气海:见前。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三阴交:见前。

             行间:在足背,当第1、第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各穴拔罐后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实施灸法时应注意避风,保暖。

    (2)治疗期间应培养患儿按时排尿的习惯,夜间定时叫醒患儿起床排尿。

    (3)平时勿使孩子过度疲劳,注意适当加强营养,晚上临睡前不宜过多饮水。

    (4)要对患儿耐心教育,鼓励其树立自信心,切勿嘲笑和歧视,避免其产生恐惧、紧张和自卑心理。

    四、病例

    黄某,男,10岁。学生,从小到大夜夜尿床,从未间断。智力发育正常。就诊时,面色白,体瘦,舌苔薄白,诊为肺脾亏虚。取膀胱俞、气海、关元、三阴交。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5~10分钟。之后在气海、关元穴用艾条行温和灸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1疗程后患者症状有所改善,继续巩固治疗2疗程,病情基本控制。6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小儿腹泻的拔罐疗法

    小儿腹泻是由外感邪气或者内伤于乳食而造成的一种胃肠道疾病,此症以婴幼儿夏秋季发病居多。现代医学儿科中的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属此类范围。临床表现为小儿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粪便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或粪质如水样。一般分为外感风寒、饮食不节、脾胃有热和脾肾亏虚3型。

    一、外感风寒

    (一)症状

    患儿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夹有较多泡沫,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白,食指侧(靠近大拇指方向)的皮肤可见血管纹色红。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肺俞、中脘、神阙、天枢。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6-3-1)。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 (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3-1]。

             中脘: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窝上边)的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8-1-1]。

             神阙:前正中线上,肚脐凹陷处(见图8-1-1)。

             天枢:在腹部,肚脐两侧旁开2寸(见图8-1-1)。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留罐5~10分钟,之后用艾条灸大椎、肺俞穴,行温和灸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图 8-1-1 中脘、神阙、天枢

    二、饮食不节、脾胃有热

    (一)症状

    患儿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如蛋花样,或呈黄绿色粪便,伴有恶臭,呕吐口渴,舌质红苔黄,食指侧(靠近大拇指方向)的皮肤可见血管纹色紫。

    (二)治法

    (1)选穴 中脘、天枢、四缝、上巨虚。

    (2)定位 中脘: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窝上边)的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10-1]。

             天枢:在腹部,肚脐两侧旁开2寸(见图2-10-1)。

             四缝:在第2至第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每手4穴,左右各8穴(在手2、3、4、5指的掌面,当第2指关节横纹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8-1-2)。

             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当犊鼻穴向下,直量两次4横指处,当胫、腓骨之间为取穴部位,见图2-13-1)。

图 8-1-2 四缝

    (3)拔罐方法  四缝穴用三棱针点刺,挤出黄白色透明样黏液或点刺出血,两侧交替操作。余穴采用单纯拔罐法,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三、脾肾亏虚

    (一)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时泄时止,或泄于黎明之前(五更之时),便溏或便中夹有不消化食物,腹隐痛腹胀,体瘦乏力,怕寒,四肢冷,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胖,舌边有齿痕。

    (二)治法

    (1)选穴 脾俞、命门、中脘、神阙、天枢。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

 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 (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4-3-1]。

 

             命门:在腰背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俯卧位,在腰部,后正中线上与脐相对处为取穴部位,见图4-3-1)。

             中脘:见前。

             神阙:见前。

             天枢:见前。

    (3)拔罐方法 神阙穴用艾炷隔盐灸,3~5壮。余穴采用单纯拔罐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四、注意事项

    (1)虚弱患儿注意施灸部位保暖,避风寒,预防感冒。

    (2)小儿气血脆弱,属热证者施灸不可过久,否则反而对病情不利。

    (3)患儿腹泻属热证者,需注意施灸手法,以泻法为主。

    五、病例

    李某,女,3岁。由儿科门诊确诊为消化不良腹泻转来,腹泻已十余天,水样便,黄绿色,每日约10次。大便常规镜检:有黏液、未消化物、脂肪滴,白细胞、红细胞少许。大便培养无细菌生长。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著。取脾俞、命门、中脘、神阙、天枢。神阙、天枢穴采用艾条行温和灸,约3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余穴采用单纯拔罐法。治疗1天后大便次数逐渐减少,2天后症状消失。

拔罐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

拔罐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

  (1)中脘、天枢、气海、胃俞、脾俞、足三里、建里,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2)先取背部胸椎8~12夹脊穴、脾俞、胃俞穴,施以走罐,使皮肤发紫充血,再取中脘、关元、足三里穴,拔罐5~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3)先用闪火法拔罐,于上脘穴留置10分钟,然后用七星针叩刺脊柱两旁出血,并在膈俞、肝俞、胃俞穴拔罐10分钟,可配合三棱针点刺四缝、足三里出血,隔日1次。

儿童哮喘的火罐疗法

火罐疗法作为中医学的自然疗法在临床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安全性、可靠性都已是实践所证明的。

  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患儿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闷、喘憋,甚至有窒息感、恐惧感,治疗较为棘手。

  火罐疗法作为中医学的自然疗法在临床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安全性、可靠性都已是实践所证明的。但目前火罐多用于外伤性疼痛、腰腿痛等方面的疾病治疗,在内科疾病治疗中较少运用,儿科临床应用则更为鲜见。

  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采用走罐和留罐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儿童哮喘,方法简便,价格低廉,成本极低,易于掌握,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深受家长和基层医生的喜爱。

  采用走罐的方法,可使火罐最大面积地与人体接触,通过经络传导的作用,使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血脉通达,疾病好转;同时减少火罐的使用也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而在哕音多的局部再加用定罐则可达到进一步加强经络刺激、传导作用促进哕音吸收的目的。

  适应证

  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有咳嗽、气急症状者,年龄在6个月以上者,均可运用该法。

  禁忌证

  一、高热抽搐,急性软组织损伤,外伤者;

  二、有局部皮肤破溃、皮疹、高度过敏、皮肤传染病者;

  三、形体消瘦,皮肤失去弹性而松弛者;

  四、病情严重,重度水肿、心衰、呼衰、肾衰者;

  五、有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紫癜、白血病等患者;

  六、在体表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

  技术操作方法

  儿童治疗时用闪火法,走罐与定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一、取穴

  背部自第1~12胸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上。

  穴位:大椎、身柱、大杼、风门、肺俞、膈俞、膏肓;②部位:颈部、脊柱两侧、肩胛上区。

  二、操作方法:①器具准备:大、中、小号火罐,凡士林油、火柴、棉球、酒精、镊子;②患儿姿势:脱下外衣,让患儿取俯卧位,并将枕头垫于胸部,两手放于枕头前,使肩胛骨自然放松(婴幼儿可由家长抱着),裸露平坦之背部;③操作区皮肤准备:清洁皮肤后,在患儿背部沿脊柱两侧均匀涂沫适量凡士林油膏;④闪火法拔罐:取相应型号的火罐,用闪火法将两只火罐分别吸在脊柱两侧,医者以右手握住火罐,左手逆着火罐走向拉紧皮肤,沿脊椎两侧由内至外,由上向下往返移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时,将火罐吸定在两侧肺俞穴。(闪火法:用镊子或血管钳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伸进罐内,在底部或中部旋转1~2圈迅速退出,再速将罐扣在需拔罐处。以吸入罐内皮肤高于罐外3~5毫米,皮肤微微潮红为度;操作时动作要快,罐口与应拔部位距离不宜太远,火焰在罐内不宜停留过久,以免罐太热负压不够。)⑤游走罐:火罐吸定后,每隔3~5分钟,将火罐按上下左右方向,以每秒钟3~5厘米的速度移动。对吸得深的火罐不宜移动,可在周边加用火罐,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⑥定罐:另取两只火罐按以上方法将火罐吸定,走罐后,最后将火罐吸定在哮鸣音、哕音明显处或吸定于两侧膈俞穴。⑦时间:根据儿童年龄大小、适应程度,5~20分钟可起罐。⑧起罐:用手指按住火罐边缘的皮肤,另一手拿着火罐慢慢使空气进入罐内,火罐自然脱落,不可硬拉强搬或旋转。⑨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3~7次为1个疗程;亦可在急性期每日1次,缓解期隔日1次;视患儿病情和耐受程度而灵活掌握。

  三、火罐治疗注意事项

  1.在拔罐过程中,动作要稳、快、轻、准,使罐拔得紧而又不过;当罐的数目较多时,要注意罐间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罐具相互挤压而脱落。

  2.留罐期间,应经常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及罐内的变化;若患儿出现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肢凉、冷汗等,应立即起罐让患儿平卧,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重者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

 

  3.运用闪火法拔火罐操作时,应注意将酒精棉球内的酒精挤干;点火时,应离开患儿身体,避免灼伤患儿皮肤

  4.起罐后对局部瘀血现象(即紫红色)一般不必作特殊处理。出现烫伤,小水疱可不必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或皮肤有破损,应先用消毒毫针刺破水疱,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然后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布包敷,保护创口。

  5.在进行火罐治疗前,应做好充分的宣教工作,使患儿消除恐惧感,主动配合做好治疗。

治胃炎的拔罐疗法

治胃炎拔罐选穴:中脘(脐上4寸)、梁门(中脘旁开2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三阴交(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选穴:中脘(脐上4寸)、梁门(中脘旁开2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三阴交(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取刺络留罐法,先用三棱针在中脘,梁门穴进行点刺,然后用贴棉法,即用约1厘米见方的棉花,浸沾少量酒精,在罐内壁中段绕一圈后(但棉球浸沾酒精不宜太多,以免流至罐口引火燃烧,烧伤皮肤),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10分钟。再在病人足三里、三阴交穴位吸拔单纯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

    治疗期间要注意卫生,少吃多餐,勿食生冷不洁之物,不过食肥甘厚味之品。

感冒的火罐疗法

拔火罐治病主要是通过借助罐体内压,依靠大罐边缘吸附皮肤,牵拉挤压浅层肌肉,刺激了经络、穴位,以达祛除外邪,治愈感冒之目的。

    拔火罐治病主要是通过借助罐体内压,依靠大罐边缘吸附皮肤,牵拉挤压浅层肌肉,刺激了经络、穴位,以达祛除外邪,治愈感冒之目的。火罐有许多品种,如水罐、陶罐等。盛产竹子的地方多采用竹罐,现代多采用玻璃罐,而生活中有些常用品如罐头瓶、酒杯等均可临时借来一用。

  拔罐的方法与操作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在有条件的地方,可用镊子夹住一小团棉球,蘸上95%的酒精(但不能太多,以湿润为度)左手握住罐体,罐口朝右下方向,随后把燃着的棉球伸入罐内燃烧l-2秒钟,快速取出,左手紧急把罐体送往穴位。注意在送往穴位的过程中,勿将罐口对准穴位,以免空气进入罐内,而是用罐底朝前去接近穴位,接触皮肤时,顺势快捷地将罐口扭转扣到穴位上,这样就紧紧吸住了。还有一种方法较为易用,就是取面粉10克,用水搅和成面团,捏成比罐口大的圆薄饼,贴到皮肤上,然后,用一团正燃烧旺盛的纸迅速丢进罐内,立即把罐盖在面饼上,这样吸引力更大,对第一次使用者来说,这样可防止因不慎烧伤皮肤。

  感冒是外感风邪侵袭人体的一种外感疾病,所以应选用祛风邪解表证的穴位,常用拨罐的部位是选三大穴位,一个是大椎穴,另二个分别是肺俞、风门穴,每天选穴两个,三个穴位交替选用。

  拔罐的时间也很重要,大火罐吸力较强,每次可以拨5-10分钟,小罐吸力相对弱,每次可以拔10-15分钟,早晚各一次,坚持3-5天。

  拔罐过程中,如感到头晕、心悸、脉搏变弱,应迅速取下大罐,喝一些开水一般能够缓解。初次使用及儿童、体弱等易发生意外反应的患者,宜选小罐。拔罐时间不能太长,以免引起气胸。拔罐后局部有些潮红、搔痒,不要乱抓,经几小时后即可消散,如果起罐后出现小泡,用消毒针刺破流出液体后,涂以龙胆紫药水,以免感染。另外还要注意室内温度,以免再次受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