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300美金到25万美金:中国书法-坚东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34:48

 初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别字复甫,自号白阳山人。长洲人。
  陈淳自幼饱学,对于经学、古文、词章、书法,诗、画,都有相当造诣。陈淳少年作画以元人为法,深受水墨写意的影响。他的写生画,一花半叶,淡墨欹毫,自有疏斜历乱之致。他的有些作品,所画质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画法的影响, 从他现存作品中即可见风格和用笔,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他能诗文,擅书法,尤精绘画。陈淳与徐渭并称白阳、青藤。陈氏少年作画工细,中年后笔法放纵,自立门户。陈淳从师文徵明,在其门下声誉最高。擅长写意花卉,其作品虽表现一花半叶,却淋漓疏爽,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赞赏;他是继沈周、唐寅之后对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画家。陈淳中 (今 09:59) [查看全文] 王羲之-十七帖(翻墨版) 王羲之-十七帖(翻墨版)-27P
王羲之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因卷首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
《十七帖》草书,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
(04月02日) [查看全文] 毛泽东诗词手迹选
◆沁园春 雪  1936.02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原注】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注释】
(11/15/2009 17:27:55) [查看全文]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 (一) 
    当艺术批评界开始把谈论符号学当作一种时髦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关系。瑞士学者索绪尔(1857-1913年)既是符号学的奠基人,又是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他提出要创建一门研究符号(希腊词是semeion)的科学:符号学(semiology),并建议把语言学当作这门一般科学的一部分[1]。在索绪尔看来,语言符号是符号中的一种,除了语言符号外,还存在大量的社会符号,如手势,象征仪式,礼节形式,军用信号等。在索绪尔之后,符号学家们不仅研究语言符号,而且也对非语言类的社会符号进行了研究,如罗兰·巴特(1915-1980年)把符号学用于服装、广告等对象,为符号学进入艺术设计领域提供了范例和先导。 (09/14/2009 08:44:38) [查看全文] 色彩和书法散论 简介:  人类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色彩为人类自身服务。我们在原始人的遗址中,发现原始人曾使用红土、黄土涂抹自己的身体,涂染劳动工具,涂染骨器、陶器等。   古代先民们对色彩作出许多哲 ...关键字:色彩书法 
  人类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色彩为人类自身服务。我们在原始人的遗址中,发现原始人曾使用红土、黄土涂抹自己的身体,涂染劳动工具,涂染骨器、陶器等。
古代先民们对色彩作出许多哲学的、伦理的思考,把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解释宇宙生存及系统存在,并对应地用红、白、青、黑、黄与之联系起来。并把季节、方位、五味、五色等和色彩联系起来,如:春——青,夏——红,三伏——黄,秋——白,冬——黑;东——青 (09/14/2009 08:26:21) [查看全文] 当代书法创变的理路——从形式构成角度的分析 简介: 摘 要:在当代书法创变过程中,作为作品形式构成因素的汉字形态成了创变的焦点。于是,对汉字形态在书法创变中生存状态的考察,便是我们把握当代书法史、探讨书法未来走向的关键环节。本文把当代书法创变的 ...关键字:书法理路构成 
    摘 要:在当代书法创变过程中,作为作品形式构成因素的汉字形态成了创变的焦点。于是,对汉字形态在书法创变中生存状态的考察,便是我们把握当代书法史、探讨书法未来走向的关键环节。本文把当代书法创变的理路归纳为六类方式:传统“写字”式的创作、字形的丑化处理方式、图解字义式的创作、文字实验、汉字的空间构图式创作、观念式创作。本文对以上六类方式分别进行了剖析,并从美学角度 (09/14/2009 08:25:40) [查看全文] 关于汉字楷体书法艺术审美评品标准的讨论与我见 简介: 摘 要:本文就汉字楷体书法艺术审美评品标准,结合对古代书论《欧阳询楷书间架结构三十六法》的梳理与简析,发表了个人的看法,提出了自己对楷体审美评品标准的归纳和概括。通过对现代汉语中汉字出现的频度 ...关键字:楷体书法审美 
    摘 要:本文就汉字楷体书法艺术审美评品标准,结合对古代书论《欧阳询楷书间架结构三十六法》的梳理与简析,发表了个人的看法,提出了自己对楷体审美评品标准的归纳和概括。通过对现代汉语中汉字出现的频度统计的分析,提出了学习汉字楷体书法,要以尽快掌握左右结构的字为主要学习方法的主张,并提出了以掌握书法审美标准的比例,来划分书法入门者、书法中级水平爱好者与书法家的基 (09/14/2009 08:23:38) [查看全文] 写意释怀,生生不息——中国书法艺术生命的思考 简介: 中国书法艺术,异彩纷呈,有读不完的形态,让我们探赜索隐;有道不尽的意韵,教我们钩深致远。 (一)   人类在进化的途程中蹒跚了多少万年之后,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大古老民族,都在差不多同时 ...关键字:写意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艺术,异彩纷呈,有读不完的形态,让我们探赜索隐;有道不尽的意韵,教我们钩深致远。
(一)
 
  人类在进化的途程中蹒跚了多少万年之后,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大古老民族,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大步,约当纪元前一千年左右,在这四大国度里,人们唱起歌来,并将之纪录在文字里而流传到后代。
这 (09/14/2009 08:21:09) [查看全文] 论历代帝王与王羲之书法 梁武帝、唐太宗、宋仁宗、宋高宗、康熙、乾隆等历代皇帝都与王羲之及《兰亭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东晋以后历代帝王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导致了东晋以后中国书法史的发展以王羲之书法为正宗,这是不争的事实,有其学术意义。本文就历代帝王与王羲之及《兰亭序》的一些关系作粗浅的论述。
    一、历代帝王的推崇使王羲之走上了书圣。宝座
    1. 最早重视王羲之书法的皇帝--梁武帝 
    王羲之书法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最初处于劣势,书法"不胜庾翼、郗愔",后来书名渐盛,学王的人由少到多,渐成风气,从而 (09/14/2009 08:20:11) [查看全文] 苦石楼赏古砚 真子飞霜
(09/13/2009 17:57:18) [查看全文] 古砚形制流变臆说 形制是古代艺术品时代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当时人们审美追求、社会习俗、科技水平和地域特色的综合反映,也是我们对古代艺术品实施断代的主要依据。
(09/13/2009 17:50:16) [查看全文] 论书法艺术欣赏 摘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代写论文方面入手: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势是否自然;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关键词: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 书法作品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08/27/2009 07:55:44) [查看全文] 论中国书法文化中的“断裂”现象 摘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书法艺术呈现出独特的光芒。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书法艺术观念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高势位文化的侵入,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衰落,直接影响着当代中国书法文化的去向。本文从观念史的角度入手,首先界定“断裂”的涵义,然后分析中国的书法史中“断裂”现象,提出显性的断裂和隐性的断裂两种类型。最后,列举和分析当代中国书法文化的断裂现象,提出士人精神的衰落直接导致了士文化的衰落和书法文化传统的断裂。
关键词:断裂 显性 隐性 当代断裂 士人精神
引言
在史学界,法国的福科提出一个疑问:历史将不再是不断完善的历史,不再是其理性不断增强的历史,相反,断裂现象似乎在不 (08/15/2009 13:51:53) [查看全文] 笪重光及其小楷《嘉州集》 孟津骨朽松侨死,
    海内谁知所以然。
    这是清初书法家陈奕禧(1648-1709,字子文,号香泉)题傅青主《惠昭塔碑》句,诗中流露出作者对清初书坛的悲观情绪。清初的书坛,一方面由于由明入清的王铎、傅山(松侨)的去世而出现真空,没有能够引领一时的巨擘。陈诗“海内谁知所以然”便是当时书界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则笼罩在晚明董其昌、王铎、傅山等名家的阴影下,特别是董其昌对清初书坛的影响至巨,如当时名家姜宸英(湛园)、何焯(义门)、汪士鋐(退谷)、陈奕禧(香泉)等皆取径董其昌。吴德旋《初月楼论书 (07/19/2009 10:52:14) [查看全文] 兼谈书法艺术文化发展现代化前景的展望 作者:朱春和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历经三千多年苍桑总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表现出永保青春的强大的生命力。面临浩如烟海的书法文化,群星璀璨的传统书法艺术宝库,如何科学衔接传统与创新、创新与流行之间的关系,这是书法文化发展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数千年书法艺术的伟大生命力,在其根植于中华民族智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根植于中华民族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沃土,所以传承的本质,应从中华文化寻根与发展中寻找答案。
当中华文明还处在襁褓中时,作为萌芽状态的书法艺术便诞生在华夏母亲的摇篮里。古老中华在文明进化之初期,由结绳记事的蒙昧时期到仓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转化,即根植了书法艺术惊人的智慧与灵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