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拜特进口超市:《教父?I》——从复仇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2:08:02
正文 字体大小:大

《教父 I》——从复仇开始

(2011-06-16 09:06:22) 标签:

影评/乐评

文化

娱乐

回顾经典

教父

分类: 影评

 

 

 



 

 

 

   如果你要谈论黑帮电影,那你一定会提到《教父》系列。的确,任何人都无法否认《教父》系列在黑帮电影中的里程碑地位,所以无数的影迷去顶礼膜拜它,甚至以谈论它为荣耀,大量关于《教父》系列的影评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片中的很多细节已经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桥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再写《教父》系列恐怕已经失去了新意,但是一个真正的影迷就如同朝圣者一般,一定要亲自去寻访心中的经典,于是我决定再一次虔诚的走进“教父”的世界,阐述自己的观点。一切应该从复仇开始……

 



   经过一连串处心积虑、惊魂动魄的谋杀计划实施成功后,迈克尔坐上了教父的位置。几个面目模糊、神秘莫测的人物围住了他,而他的妻子却被无声地隔阻在门外……。这就是教父的生活。

 


复仇:是个理由

 

   记得当年那些年轻躁动、渴望成功的伙伴(也包括我)都觉得这个影片“过瘾”。我想这一方面是源于那些当时在国产影片中少见的枪杀、勒毙的场面;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迈克尔一系列复仇行动成功的快意和兴奋。
   女孩子会觉得这个影片说的都是些“男人的事情”,还会评论“你们男人真残忍”,但男孩子在听到这样的评论时既不觉得羞愧,也不会刻意逃避,而是感到理所当然。顺便借用一句电影中的台词说:“这是生意上的事儿”。在这里,我们发现复仇行动在社会性别上的区分,如同影片中的女性一律作为被动承担的角色出场一样,母亲、妻子、女儿实际上是一切外面的男人社会行动后果的最终承担者,但她们也是无言的一群。
   可能男性荷尔蒙会使人更具嗜血的天性,但是男孩子并不想让人(尤其是女孩子)感到自己有恐怖的偏好。他会“制作”一个合理的解释:迈克尔是无辜的,他只是为了复仇,为了父亲的喋血街头,为了哥哥死于乱枪之下,为了前妻替自己丧生,他的行动是值得肯定的。作为一个男人,这更是值得赞赏的行为。

 



   解释后面的伦理,可诅咒的死亡和暴力并不必然体现负面价值,谁的死亡和谁的暴力才是判断的基础。联系在我们的生活现实中对有“血腥”的行动的看法上,如果能用复仇作为解释的主线,就几乎具有了天然的合理性。它说明在我们这个社会,直到今天,在社会心理的层面上还是同情和赞许复仇的。这实际上是通过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现代性状况。

 


复仇者的社会生态学

 

    美国社会自然不是这样,它是一个宣扬法治精神的社会。这也是我们看许多警匪片里,不管正面角色受多大苦,遭多大难,都最终是将反面角色交给司法程序处理(真让我们不解气)的原因。那么,在这个反对禁止个体采取复仇行动的国家里,《教父》是如何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编织一个复仇的神话的呢?

 



   编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是不可以把教父当成生活在观众身边的人来安排的。在背景上我们可以看到被设定的几个“社会成份”标签:二战后(1945-1955年)、意大利西西里后裔、黑社会组织成员等。唐-科列奥粉墨登场了。
   唐-科列奥不是那种仗着“山高皇帝远”就无法无天的“草头王”,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他身为黑道势力的老大能够妥贴体面地身居纽约,能够上中下、左中右地处理好各种关系。从浮在水面的社会角色来说他是个商人,还是个大老板,因为他做的都是“大生意”。只要他想去做,就有足够的资源去做,什么都能“买”,什么也都“买”得起。他的口头禅是“我会出一个让别人无法拒绝的价钱”。参与交易是黑道势力一个令人迷惑的策略,甚至乐观地让人以为会是一种善意的转化。然而实际上不去偷不去抢并不意味着现代社会中的黑道势力丧失了作恶的勇气,而是因为无处不在的交易已经构成各种社会关系分配资源的链条,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生活效率的体现。如果采取拒绝交易方式,那么黑道势力攫取社会财富的效率就会降低,风险就会增高。不问政治更是黑道势力隐身幕后的伎俩。那些和他一样做“大生意”的人并不嫉羡他的财产,而在乎他的令人垂涎的资源:他和政界、议员和法官的关系,这些关系人都会非常默契地帮他、保护他,他也非常默契地尽量不给他们添麻烦。让一切都处于均衡状态之中。

 


作为信仰的复仇

 

   来找唐-科列奥的普通人都能在他那里“讨回公道”。换句话说,他能帮人完成别人完成不了的复仇行动。影片只是小小地举了两个例子:殡仪馆老板要找“侵犯”他女儿的两个流氓算帐;演艺界明星要“夺回”制片人拒绝让他出演的角色。

 



   当然,唐-科列奥不是以此谋生的职业杀手,他有他的“规矩”。他先是抱怨殡仪馆老板没有在去法院前先来找他,一般的理解是他想说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暴力)来解决问题,其实不是这样,唐-科列奥并不想“让人觉得我们都是些杀人犯”。之后又抱怨殡仪馆老板没有看重他们之间的友谊。殡仪馆老板终于意会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改变了策略,从试图通过金钱“购买复仇的手”转变为向唐-科列奥表“忠心”:自己是非常看重他们之间的友谊的。唐-科列奥便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作为教子的演艺界明星知道教父看重这层“宗教的神圣的亲密关系”,以为哭泣能够激起唐-科列奥的更大同情和替他复仇的冲动,然而唐-科列奥只是平静地告诉他,自己会安排好一切,并像一个父亲训斥儿子一样说他“哭起来像个娘们儿”。唐-科列奥的“规矩”最让人困惑的地方是为什么一定要以“教父”身份“帮助”他人?难道他仅仅为了让他的儿子死得很难看的时候有人来尽心装殓,难道他仅仅是让自己女儿的婚礼上可以有演艺界明星的重炮出场?
   他曾非常严厉的告诫儿子,“永远不要让别人知道家族的想法”。但是这句话却透露了他的诡计。在社会的边缘上如何获得社会关系中的支配地位是他一生所实践的命题。没有权力结构的授权,没有普遍民众的遵从,他知道现代社会并没有为黑道势力留下阳光地带,所以他的黑道力量只能潜行于社会活动的背后支配权力,他的公众形象只能建立在满足复仇心理的秘密信仰上。

 



   唐-科列奥的能量是巨大的。他的人马可以在他的轻言细语后迅速行动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唐-科列奥总是希望“以最快速度听到坏消息的人”。他绝不肆无忌惮地走黑道,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按照游戏规则出牌,只不过他的牌总是大牌。这部影片对最神秘的地方——唐-科列奥和社会控制力量到底是些什么关系没有透露出一丝一毫。
   他的“成功”经验也不是体现在他做了什么,而是将要做什么。他从不去明目张胆地成为社会的控制力量,而是做一支或明或暗的威慑力量。
   唐-科列奥也不是什么都做,他甚至拒绝和“同道中人”合作通过贩卖毒品获得巨大利润,他甚至像政客似地声称不愿意做毒品那样肮脏的东西。而实质上他是不可以为了利益的驱动,不顾与政界的默契,破坏他苦心经营的权力依附关系。

 



   然而唐-科列奥的个人愿望不能阻止均衡的打破。接下来恢复均衡的故事才是经典的复仇故事。作为儿子的迈克尔走上前台,出演的是一场为血亲复仇的戏。
   自然的,复仇者的出色表现无非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动机;“审时度势,卧薪尝胆”的谋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决心。编导知道观众见过的很多,在复仇行动血腥激烈的表现上绝不铺排,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掠过。然而,观众却是无法忘怀的:一面是血腥地将对手一一干掉,而另一面是迈克尔为姐姐的孩子做洗礼。蒙太奇镜头来回切换,复仇的快感表露无疑。

 


复仇:存在的理由

 

   作为观念,个体复仇行动已经是现代社会所禁止的行动,它形成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已经为大多数人提供了一整套生活的范式(所谓文明)和秩序(所谓法治)。但是观念不能直接作用于社会,它只是社会状态的投射。
   由于个体复仇行动是过去的遗留物,所以在说明为什么现代社会还存在个体复仇心理和行动之前,要先说明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不允许个体复仇。
   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是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和繁多,它使得社会中的人并不能通过简单的行动获得生活的全部。比如我们买下的每一个商品,其背后都有一系列复杂的令人眩晕的行动在后面支撑,把它们联系起来的方式是合约,它可能是一对一的,也可能是一对多的,而更多的是多对多的,这个东西就是制度规范。
   制度的一个好处就是效率的提高,产业化使我们生活中使用的东西都不可能自己来简单完成。并且即使是个人能够简单完成的东西,其价值也远远超出了社会来提供的这个东西的价值。也就是说不划算。所以,拼命维护制度成了现代社会必须坚持的意识形态。像教父这样有很大能量的角色也是不敢试图摧毁它的。
   但是,制度不能给每个人百分百的分配正义,它的缺陷导致一些人可能遭受这样或者那样的不正义的苦。殡仪馆老板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解,他说是美国让他发了财,是美国让他过上幸福的生活,是美国让他做个守法的公民……然而这些并无法阻挡他为他的女儿“讨回公道”。他实际上开始是希望寻求司法途径来获得解决的,未果之后才来找唐-科列奥的。

 



   因此,《教父》的逻辑是批判的逻辑。首先它肯定复仇心理是自然的反映,压抑的复仇行动会成为黑道势力存在的秘密信仰,人们必然渴望自己的正义得到实现。由于复仇行动对现代社会的法律秩序构成极大的破坏力,制度改善又无法使人即刻获得援助,于是大大小小的教父的存在也就成了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社会事实。
   那么,现在社会的复仇行动是社会公正的补充还是悖论呢?如果它是一种补充,如何解决它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如果它是一种悖论,个人又如何解除不正义的苦?
   《教父》在复仇主题上让人了解到人无往而不在地陷入困境,它的意义就在于提醒人们抛弃掉在自认为优越的制度里面呼呼大睡的幻想。
   《教父》终于没有用好莱坞惯常的总结话语来宣扬他们的意识形态。那些“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法治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保障”的结论是并不能通过一般化的道德批判来说明的。

 



   编导在结尾处让观众自己去找寻他们的出路:迈克尔很冷静地在做那个和他的杀父之仇的人(他的亲侄子)的教父,他的姐姐在他面前歇斯底里的咆哮,揭露他的虚伪:“——杀了她的丈夫,还要做她儿子的教父”。他不动声色。

 



   当他的爱妻凯关切的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他不动声色的把真相掩藏起来,让温情的拥抱还能停留。当教父的角色令他的爱妻眼神忧虑时,而他的眼神还是不动声色。自负的理性会让冷血无情的人在黑夜里狂奔,但是谁又能保持永远对人间的爱不动声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