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卡斯集团:温信子著《女道德经·众妙之门篇第一》(选载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22:39:25
 

女道德经

  

——女子享受一生的81讲身心修养课

 

女子国学发掘研究者   温信子

**********************************************************

 

序 言

 

相传,在商朝的时候,有一位玄妙王,他有一个美丽的女儿,人们叫她理公主。 

一天,理公主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在她埋头洗涤的时候,上游忽然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公主顺手扯起身边的树枝,把这个李子捞了上来。只见这个李子有拳头大小,十分好看,便把它好好地洗了洗,放在旁边被水冲干净的大石头上。

理公主忙着洗涤,不知不觉地到了中午时分,太阳当空,理公主感觉到又渴又热,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李子下了肚,觉得凉爽了许多,也不渴了。一会儿工夫,把剩下的衣服清洗干净,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这天夜晚,她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位月下老人,向她走来,对她说:“公主,您好,向您道喜了。”理公主说:“老婆婆,您好,我有什么喜事呢?”老婆婆说:“上天看您心地善良,能当大任。现在东土中华需要出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帮助中华民族建设道德文化。于是就让老身从天上的仙李园,采来一个大李子,拣您在河边洗衣服的时候,从上游飘下来,让您吃了,使您怀孕。这个胎儿要在您的身体中孕育81年,然后才能自然分娩下来,您要有所准备,也不要吃惊呀!”理公主说:“怎么,还有这样奇怪的事情呀!好吧,既然上天选择了我来完成大任,我就照此办理吧!”老婆婆见理公主这样明白事理,连连夸耀了一番,便去了玄妙王和理公主妈妈的房间,托了同样的梦,告诉他们这是上天的安排,不要大惊小怪就是了。

个把月以后,理姑娘觉得小肚子大了起来。请大夫看过后,发觉是怀了孕。从此,理公主真的怀了81年的孕,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来,就是白眉白发,长着白白的大胡子。公主见儿子这般模样,乐呵呵地说:“你就叫‘老子’吧”。这个刚刚降生的孩子,听妈妈这样说,竟然也笑着张口说道:“好的。”他听到院子有动静,便让妈妈抱着去看看是什么声音。他第一眼就看到了院子里有一棵李子树,便说:“您姓道理的‘理’,这李子树和我有缘,‘李子’的‘李’就是我的姓吧。”理公主立刻答应了。因为老子耳朵长得很大,公主就给他起名为“耳”,又名老聃。聃,音dān读“单”,就是“耳朵长而大”的意思。

李耳自幼聪慧异常,在母亲的精心教育下,好学上进。他经常缠着家将给他讲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母亲望子成龙,还特意请了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给李耳作家庭教师。商老师精通天文地理,熟悉古今礼仪,深受李耳一家的敬重。

李耳在商老师的门下学习到13岁,老师觉得再也教不了他了,便和理公主说:“您的爱子太聪明了,我已经把所有的知识全部传授给他了。他要是再往深了学,只有到大地方去拜师进修了。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是天下之圣地,李耳如果不到那里去进修,难以成大器呀。”

公主便随缘安排儿子进了周都。小小的李耳到了周都,便拜见了商老师的师兄周太学博士,经过博士的介绍,入了太学。从此,他对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经》、《尚书》、《周易》、《周礼》等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明。饱学了三年,更有长进,博士推荐他进了守藏室为官。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的所在,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浩如烟海,无所不有。李耳身处其中,有如龙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又如雄鹰展翅,天高任鸟飞。三年后,他被升任守藏史,成为这座独一无二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名扬海内外。

到了东周末年的时候,老子见到这个朝廷气数将尽,便辞去官职,骑上一头青牛,离宫归隐。他想着出函谷关,西游秦国而去。

话说函谷关守关的负责人关尹子,一天夜晚,在楼观之上看着星空,发现东方紫云聚集,长达三万里,形走如飞龙,由东向西席卷而来,便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关尹子很早就知道老子的大名,心里想着:是不是这位圣人即将光临我关呀?于是,他做了早早迎接的准备,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忙得个上上下下不亦乐乎。

果不其然,在夕阳西斜,光华东射的时候,关尹子在关上,忽然发现关下稀稀落落的行人中,有一位老者,倒骑着青牛,风尘仆仆而来。这位老者一头如雪的白发,双眉垂至鬓区,两耳垂肩,胡须垂至膝盖,红颜善面,衣袍简朴洁净。关尹子连忙飞速下关,迎着奔上前去,早早地跪在青牛前面,拜道:“晚辈关尹叩见圣人 。”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老子。老子见眼下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大眼,鼻端耳阔,威严之中毫无不冷酷之色,慈容之上竟无半点媚态,便知绝非等闲之辈,立刻下牛还了礼数。于是,接受他的邀请小住。关尹子见不能长留圣人在关,便请老子留点文字。老子见盛情难却,略略思考了一番,提笔落下上下两篇共五千余言,上下两篇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被后人称为《道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之间的客观规律,揭示了天地变化之机,阴阳变幻之妙;第38章以下属于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被后人称为《德经》。《德经》,所言的是处世的方法,传授了人事进退之术,修心进德之道。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关尹子得了《道德经》,奉为至宝,诵修不倦,竟然达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相传,关尹子得到《道德经》的点拨,写下了《文始经》一部。

而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的老子,成为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还上门向老子请教过。

到了今天,《道德经》、《周易》和《论语》,被认为是影响中国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先生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当代后学温信子,反复修读老子的《道德经》,结合女学的相关思想,古为今用,纠正了《道德经》有关章节的不足,推陈出新,改章为篇,而成【本识章】,是修研81章《道德经》的心得和笔记;其后有【女学书院】的课程环节,著成81篇《女道德经》,成为传统女子国学的继承和发扬的果实,为作者继《女子国学书》、《新女论语》之后的又一力作。作者相信:

读《女道德经》,帮助您开启智慧之门;读《女道德经》,让您获得人生的从容;

读《女道德经》,助您完善思维的境界;读《女道德经》,让您领略国学的玄妙;

读《女道德经》,助您成为快乐的贤者;读《女道德经》,帮助您达到幸福高度。

 

上卷·道经

 

 

女道经·众妙之门篇第一

 

〖本篇导读〗

 

《女道经》一共37篇。第一篇是“众妙之门篇”,阐述了老子所说的“道”的基本理解,其中也会有古圣先贤们的名言警句穿插在其中,是女子学习道经的助读资料。

从第一篇起,每篇将分为【本识章】和【女学书院】课程两个环节篇。【本识章】为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女学书院】课程,是消化知识点的通俗讲解部分。作者认为这两个环节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众妙之门篇·本识章】

 

易女说:“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这本书,我还真的还没有去很好地阅读,一是因为生存上的原因,抽不出空来;二是由于文言文底子不够,生字太多,理解上有困难,读不下去。能不能有人写一个通俗助读本,或者把自己所学的心得,记录下来,告诉我们,并领着我们这样的人去学习《道德经》呢?

耳顺者说:“老身在开写一本叫《女道德经》的著作,正是您需要的那种书。”

易女说:“这可是件大好事呀!能否今天就领着我来学习呢?”

耳顺者说:“好的,我们现在就从第一篇开始,切入正题吧。”

 

道,行走之,本义也。所行之道,以达为之。故词典《尔雅》云:“一达,谓之道。”

道坦坦兮,路径之美也。道崎岖兮,迂回之玄也。玄,曲径通幽,不可言其状也。

法则之道,规律之美也。故《孟子·公孙丑下》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学术之道,思想之美也。故有学研之风,学中修研,辗转不断,研学两益,益成新果,便为学问也。

方法之道,门道之美也。故法而分之,术之行也。

宗教之道,信仰之美也。故精英争雄,分教而立。若痴迷其中,让形式所左右,则必事倍功半也。

自然之道,虽履见之,却难以言尽,然道法自然,必成变化之美也。

道始于无。无者,混沌一片,乃天地之源。混沌始动,阴阳生。阳升之为天,阴下降为地,故为有。有天有地,生出万物,故天地为人类与万物之母。

道法自然,自然有道。道,可悟,可知,也不可悟,不可知。

道,从无中来,故也常无。无形,无象,何以说有乎?若观其妙,常以无中观。道在有中实,故也常有。有形,有象,何以说无乎?若观其界,便以无际观。

道,本为无形、无声、无言、无体,因抽象之貌也。道,变化为有,运行于土地之间,因无处不在也。道,其貌为玄,深而奥(奥,即大),理之不易,解之更难,却为众妙之门。

道,玄中之理也,近而又近,远之又远,大而又大,深而又深,万端变化,千姿百态。老子言之,玄而更玄,却已通明。关尹子言之,不可言,不可思,却已顺理成章也。

顺其自然即道,应其自然即道,无而有道,有中难得其道。以自我为中心,常失其道;以忘我为投入,常显其道;以无我为境界,常自成其道。

善解人意,道之根也。善待一切,道之实也。仁爱一切,道之本也。无怨、无妒、无争、无诈、无骗、无掠、无冲动、无妄想、无愤恨、无恶为,乃至无我,一切可有可无,道之最高境界也。

 

【女学书院】

 

第一课  天地之道篇

 

易女说:“通过刚才的学习,使我知道了许多关于道的知识,您是否再仔细地讲一讲呢?”

耳顺者说:“好的。我们就《道德经》的第一章,来诠释吧。”

 

一、《道德经·第一章》的学习心得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

倘若宇宙之道,可以由语言讲述清楚,并非人和万物所走的轻车熟路,而是表面、一时、现象之见识。故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个“道”字,即大道,是指自然规律的概念性东西,称之为名词;第二个“道”字,是讲述“大道”,即大道之中可以说的状态,称之为动词;第三个“道”字,为共性之道,即老百姓所说的“大道理”,也称之为名词,也叫“恒常之道”。

道之形态,称为“名”,名词之“名”;说明之“名”、可名之“名”,为动词之“名”。“可名”,就是指可以用名称明确界定的。客观存在的“有名”、尚未化成的“无名”,为并非常在之“名”,即“非常名”。故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三“名”分表,是对“道”的各种道理的阐述。

天与地最初之时,尚未走出“无”与“无名”之状态;天与地发生时起,已然形成二物,二物生万物。二物名为天地,便已走进“有名”之历史。故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所以,人要经常以无和无概念、无称谓、无拘束、无目的、无局限之无欲状态,即无私心杂念状态出发,来观察宇宙的广博、深厚、神秘和奥妙。人也可以经常有意识地观察和探索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之所归。故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音jiǎo读“侥”,通侥,是“归”的意思。

无欲之观、有欲之观,此二行,一同出自人心,一者无私心杂念而观之;二者有意识而观之,状态不同而有不同之名。有欲之人、无欲之人,一同得到上天阴阳之气的滋养。天外有天,受气有所不同,如此便开启了宇宙之间众多奥妙之门。故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指天。玄之又玄,就是说天中有天,天外有天。众妙之门,即宇宙之道,就是人们所说的“客观规律”。

 

二、《河上公章句·体道第一》的学习心得

 

1、河上公的传说

 

《道德经》成书流行于世以来,出现了许多注释本,据说有几位皇帝也出来作了注,用来解释《道德经》中的疑难问题。《河上公章句》便是现存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道德经》注本,相传为河上公所撰。后来,有的《道德经》解读书,把《河上公章句》中的解释,称为“原注”,可见《河上公章句》在学习《道德经》时,是多么重要的参考书呀。

河上公,也被称为“河上丈人”、河上真人,生于战国时代,是齐国琅琊一带的道士,相传他是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黄老道的开山祖师。所谓“黄老哲学”中的“黄”字,指黄帝,代表古代“神仙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老”字,指老子,代表道家的思想。“黄老道”,是黄老学和方仙道相结合的产物。黄老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齐国。

河上公,被认为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他为《老子》作注《河上公章句》成书以后,人们才知道他的大名。

传说在秦汉之间,河上公到西安一带隐居,被汉文帝发现后,奉为上仙。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的祖父、三国吴道士葛玄,在《道德经序》中讲到:河上公,不知道他原来的姓名了。在汉孝文皇帝时期,盖草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的《道德经》。文帝好老子之言,其中有不少句子有所不解,天下没有能通晓的。正在为难的时候,听一位侍郎说河上公能讲《老子》,便派人向他请教。河上公听说是皇帝来问《道德经》的事,便说:“道尊德贵,非可遥问也。”文帝便亲自来找河上公,很生气地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城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也。你虽然有道,也是朕的子民,今天见到你,不也是站在地上吗?没有高哪去呀。”

河上公听皇帝这样一说,便拍了拍手掌,顿时就从坐位上腾跃起来,冉冉在虚空之中,如同一朵云彩在往上升一般,离开地面有一百多丈,停在上空。

过了好一会儿,低头对皇帝说:“我现在上不至于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是谁的子民呢?”文帝看到他的如此动作和话语,才猛醒过来,知道眼前的河上公是位神人,赶忙从车子上下来,恭恭敬敬地向他施礼,请教了《道德经》和治朝当中的疑难问题。

河上公便给了皇帝《河上公章句》,并对文帝说:“请皇上熟读这本书,并且最好是研究性地学习它,如此做来,所有疑问便可自行解答了。”文帝当即跪了下来,双手接过此书,连连答谢。

当文帝说完答谢的话后,抬起头来看河上公,已然不见此公的踪影。往西山筑台望去,还是没有看到他,才知道在不知不觉中,河上公不知去向了。

据说,汉文帝阅读《河上公章句》之后,深受启发,认认真真地主持朝政,不久便使国家如日中天,经过有名的“文景之治”,把中国建设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2、《河上公章句·体道第一》原文欣赏

 

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非自然生长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名,可名: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无名,天地之始: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

常有欲,以观其侥:侥,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趋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

同谓之玄: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

玄之又玄:天中复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

众妙之门:能知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

 

3、《河上公章句·体道第一》解读

 

我们阅读《河上公章句?体道第一》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这样的认识:河上公对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话,解释得十分细致,堪称为“原注”。然而,河上公毕竟生活在2400多年前,所使用的书面语言,也属于古代汉语范畴,如果不静下心来细细品研,也是不大好理解的。为此,有必要再加以现代汉语化的解读,方有更大的可读性。那么,就让我们试着把《河上公章句?体道第一》的注释,解读如下,谨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道,可道:河上公注曰:“谓经术政教之道也。”这第一个“道”字,指的是大道,也可以称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能够解释的“道”,属于人们所说的经、术、政、教之道。这里所说的“经”,指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也指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者是针对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如《诗经》、《易经》、《道德经》、《圣经》等。“术”,指方法、艺术等,如医术、方术、演技、雕塑技术等。“政”,指治理国家事务,如人们所说的“政治”、“行政”等。“教”,指教育方面的事务,如人们所说的“教导”、“讲课”、“因材施教”等活动。经、术、政、教之道,是可以讲的,故称为“可道”。

非常道:河上公注曰:“非自然生长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用现在的话来说,“非常道”,指的不是自然而然的生长之道。那么,“常道”又是怎样的呢?人生之常道,应当以“无为”来养神,以自然祥和的“无事”行政来安民。无为,就是要把自己的闪光点,隐藏起来;自己的行迹和作为,不要让人家知道,不要去张扬自己的道行。

名,可名:河上公注曰:“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这句话就有点费解了,在这里冒昧地理解为:中华民族发展到了先秦时期,有了“名”的尊卑感,认为富贵尊荣是人世间崇高的名分。这种“富贵尊容的高世之名”,是可名之名。中国的名分思想,最早记录于春秋时期管仲所著的《管子·正第》中,该篇说:“守慎正名,伪诈自止。”然而,老子的“名,可名”,不少后来人解释为:大道之名,可以用文字来命名。

非常名:河上公注曰:“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河上公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非常名”,指不是自然常在之名。自然常在之名,应当是尚未说话的婴儿、尚未破壳的小鸡、尚未出蚌壳的明珠、隐藏在顽石中的美玉,虽然其心是明亮的,却还被愚昧而顽固的外表笼罩着那样,然而其名已然进入初始阶段了。

无名,天地之始:河上公注曰:“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河上公在这里解释说:那个“无名者”,指的就是“道”。大道无形,所以没有办法用“名”来把它说清楚。开始,是道的根本。道在运行的时候,会吐出阴阳之气,进行传布和育化。这样的情形,都是从虚无而来,也正是天地形成的开始阶段。

有名,万物之母:河上公注曰:“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混沌虚无之中,有了天空,有了大地,人们分别叫它们天和地,“道”便从无名,变化为有名了。天和地形成以后,有了形态和位置,有了阴和阳,也有了柔和刚,人们称之为阴柔和阳刚,这都是“有名”的现象。天和地经过阴阳之气的交合,产生了万物,万物各自在天和地的照顾下长大成熟,如同母亲养育子女一样。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河上公注曰:“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此注的意思是说:“以观其妙”中的“”字,是“要”的含义。说人要是经常达到无欲无求的状态,就可以客观地观察到“道”的大概了。“要”,就是“一”的意思。从无中生一,从一中生二。二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形成以后,道就“有名”了。大道,即自然规律、客观规律,自然是可以启发人类和万物明辨是非的。所以,《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句话的含义是:道,是阴阳之道。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产物。一阴消,一阳就长;一阳消,一阴就长,循环往复,形成自然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能明了和传承阴阳之道的人,便能给万事万物带来美好和善良。成就万事万物生成的,则是天地和父母的本性。

常有欲,以观其侥:河上公注曰:“侥,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趋也。”注中说到:“以观其侥”中的“”字,是“归”的意思(侥,通“徼”,有的版本使用的是“徼”,即“以观其徼”)。人们可以经常有意识地观察世俗社会的趋势。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河上公注曰:“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此注说:老子说的“此两者”,指的是有欲和无欲。这两者都是出自人的心胸,出自人的思想,却因为含义不同而不同名。无欲则刚柔相济,得道多助,其身可以长生;有欲则劳而伤身,失道寡助,生命容易夭折。

同谓之玄:河上公注曰:“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也。”此注在说:老子在此句中说的“玄”,就是指“天”。说的是有欲的人和无欲的人,都从上天秉承了阴阳之气。

玄之又玄:河上公注曰:“天中复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注中说:“天”的里面,还是有“天”的。人在接受天所赐予的阴阳之气时,是有薄有厚的,一旦得到中和的滋养,就会产生贤明和圣明的思想来;所得到的是错乱和受到污辱的阴阳之气,就会产生出贪婪和淫欲的思想来的。

众妙之门:河上公注曰:“能知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此注说到:能知道天中有天,人接受阴阳之气有薄有厚,就应当除去多余的情绪和私欲,恪守中和之道,这是得道之门。这里提到了“中和”一词。“中和”,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喜怒哀乐没有发作失控,叫做“中”;喜怒哀乐表现出来的时候,恰到好处,叫做“和”。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能够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一个人“中和”的行为如果做到完美的程度,天和地都会赋予其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这个人的。“中和”,道家也指元气。《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中说:“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

 

 

 注:2011年11月3日起,女子国学发掘研究者温信子开始研著《女子道德经》。发上首篇,版权所有,欢迎提出宝贵意见,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