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迷宫 单刷:古典诗词“对写法”例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44:08
在表现怀人主题的诗歌中,诗人为了更好地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往往借助于一种较为特殊的表现手法――“对写法”。所谓“对写法”,就是诗中主人公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诗人却不进行直接的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将这种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对写法”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周南·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的闺怨诗作。第一章写思妇思念远在他乡的征人:“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后三章则以思家念归的征人口吻来写的,反复铺陈他在旅途中的辛劳和愁思,从而将思妇怀人的惆怅之情从征人思归这一角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到了唐代,用对写法写成的怀人之作更为多见。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在构思上,诗人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却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三、四两句诗人蹊径独辟,想像兄弟们重九相偕登高、遍插茱萸时因感到少了客居在外的自己而倍生思念之情。这一写法,不仅有新意,而且把诗人思念兄弟的情意表达得曲折而浓郁。
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夕之夜,一家欢聚。而诗人却身居客舍,远离家人,只能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承前一、二两句,诗人似乎应该倾吐此刻的思乡之情了。可是,诗人笔峰一转,撇开自己,从千里外的家乡写起:“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另一种表现。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体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就说着远行人。” 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此时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这个佳节,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三、四两句写“思家”之情的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像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三五月明之夜,诗人身在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念鄜州的亲人,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题为《望月》,诗人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是“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但诗圣不落窠臼,自出机杼,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的前三联,全从对面写来,只写妻子“独看” 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尽含其中。两地望月,一样相思,“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离乱的深沉悲哀。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是一首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作为诗余的词,在思乡怀人的作品中同样也有“对写法”的运用。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词中,有“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其妙处全在摹拟“对想”:本是诗人自家登楼,极目天际,却偏写故园闺中之佳人,也应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之归来!这样写来,自是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