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我廖昌永交响乐: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交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17:51:15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交互
2002年10月11日 王史维

教学研究
【摘 要】 远程教育是信息技术介入教育交往的教育形态。新信息技术延伸人类交往,构建虚拟交往的代表是网络环境。本文通过教学交互分类,交互与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交互需要、交互方式、交互水平等要点阐述,探讨了网络教学中以个别化交互为主的自学习模式。
交往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实践活动。教育交往是人类交往的重要活动领域。远程教育是信息技术广泛、深层介入教育交往而不断拓展的教育形态。新信息技术延伸人类交往,构建虚拟交往的代表是网络环境。
涉及技术环境下的交往,一般使用术语“交互”(interaction,技术词汇,两个因素之间可测量效应的作用1)。本文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总课题下,探讨教学交互与网络环境。
一、教学交互的分类
教学交互是教学过程中主体之间或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理解。
教学交互可根据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客体关系进行分类。分为两个基本类型。
(1)“人——人”。
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交互,还指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交互。交互双方是互为主体的关系(交互的内容、双方建造的交互关系是客体)2。属于社会性交互。
(2)“人——内容”。
这是指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交互。交互双方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属于个别化交互。
教学交互可根据教学活动中主体、客体关系发生的传播方式进行分类。
人与人在活动中通过接触进行交互,属于直接交互。(式(1)“人——人”)
人与人在活动中不接触但通过技术媒体进行交互,属于间接交互,式(1)“人—媒体—人”。间接交互的另一种情况是式(2)“人—媒体—内容”。
关于教学交互的分类,也就是用分类的方法研究其外延。关于社会性交互与个别化交互的区分,是一个成果,扩展了交互的概念。
(表1)略:
二、教学环境的扩展
教学交互不仅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且涉及教学环境与上述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环境是一个不断扩展的概念。
在以传统教育现象为范例的教学论中,教学环境首先是指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空间——课堂、校园,进一步也包括了依附于这一物质环境的社会性影响、心理影响。但在课堂环境下讨论交互,如教育心理学中讨论讲台与座位的排列对交互的影响,如教育社会学中讨论班集体的交互,都表现出环境的有限性。
随着技术媒体的应用,媒体的功能从呈现教学内容向增进教学交互不断发展,即从传播教学信息向构建教学空间发展。由此,“技术”不仅附依物质,而且独立地进入环境概念。开放的技术环境(视像、网络、虚拟),扩展了有限的物质环境,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性影响、心理影响的软环境(通过交互实现影响)。交互的发展使交互关系对象化了,由此“关系”也不仅依附主客体,而且独立地进入环境概念。
总之,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系统)赖以进行的物质、技术、关系的总和。环境不仅是系统的空间载体,环境与系统之间也存在着交互。
三、教学模式的变革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要素的组合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操作性。其往往体现特定教学理论的逻辑结构。这里不讨论特定理论的教学模式,而探讨教学模式的一般理论。
“是先有教还是先有学?”正是这样一个发生学的问题,即以教授行为为主或是以学习行为为主将教学模式分为两个基本类型——讲授型、自学习型。
在教育发展史的螺旋式前进中,可以观察到“自学习—讲授(以班级授课制为代表)—自学习(以学习化社会为目标)”的轨迹。在教育层次的基础阶段到高等阶段,特别是研究生培养,可以观察到“讲授—自学习”的上升。技术媒体的应用,也经历着“媒体辅助教师讲授(面授)—教师通过媒体讲授(媒授)—构建自学习环境”的发展。
在“讲授—自学习”这两极之间,形成了许多或典型或过渡的不同重心的教学模式。面授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远程教学的函授阶段,是以教材(书本)学习为中心的。视听教学阶段,既有继承函授传统并加以发展的多媒体组合式(如教学包),又有继承面授传统并加以发展的广播电视授课式。前者以教材集成化为中心,英国开放大学可谓代表,在英联邦地区广泛应用。后者以教师讲授媒传为中心,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可谓代表,在亚太地区广泛应用。网络教学阶段的初期,同样是两大类型的继承与演进,既有文本为主的,又有直播讲授为主的。可见先进的技术开始往往只是作为传统模式的延伸工具,但是先进技术的本质革命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终究要触动原有的观念、模式,引起更为深刻的变革。从趋势看,新的教学模式应定位于以教学交互为中心的自学习型。(表2)略:
四、网络教学的交互
教学交互作为人的一种活动,还可对其进行形成性、终结性的全过程考察。这里用分层的方法,对网络教学交互从需要、方式、水平三个层面作进一步探讨。
1. 交互需要(心理层面)
课堂面授环境下的师生交互或生生交互,主要满足的是教师职业心理的交互需要3。教师需要通过交互获得并处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现场即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控制教学过程(教学机智)。而学生的交互需要在课堂环境下是受调控的,甚至是被压抑的。
网络教学环境具有激发、增进、实现交互需要的种种优势。
● 手脑并用的均衡性(促进神经网络与大脑的信息交互,有利于个体均衡发展);
● 人机界面的友好性(生成感性视像语言,自主控制教学资源);
● 参与身份的隐匿性(教学角色可扮演、可转换);
● 参与机会、资源利用的共享性,等等。
由此,学生的交互需要(心理能量)可得到极大的释放、满足。这表明,在网络环境下构建以教学交互为中心的自学习模式具备一定的心理基础。
2. 交互方式(技术层面)
(1) 网络教学上马最快的当是媒授(视频直播)配交互技术(交互水平不等)。但这仍是以讲授为中心,延伸面授课、电视授课传统的模式。
(2) 实现诸教学环节的基于硬技术的通用交互手段,可支持各种教学模式。(表3)略:
(3) 体现先进教学理论,注重应用软技术(课程设计、教学策略)提供的个别化交互,对构建自学习模式起着重要作用。
网络环境设计可提供学习空间(资源库、电子图书馆、虚拟大学)。学生既生活在自己原有的社会空间,同时又能进入电子空间亲自控制教学资源。这是网络环境为个别化交互带来的最本质的变革。
网络课程设计可提供另一类以认知主体为目标的教学环节与功能。有如:
● 诊断——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风格,选择适宜个别化交互的学习方案、路径。这一类环节,对于教师来说是认知学生个体差异;对于学生来说是自我认知。
● 尝试——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试误求真的过程。不只看重一次测试的分数,更重“尝试—校正”的螺旋式前进。这一类功能,支持学生认知自我与客体(目标化的内容)之间的差异。
● 探究——认为学习是一个知识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不只重问题的答案,更重知识创造者(内容隐含的主体)的创造思维(提出问题)与创造过程(解决问题)这一类功能,支持学生对知识创造主体的认知,等等。
网络界面设计可提供感性认知的功能操作。操作即主体对客体直接作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便捷地、可选择地进入广袤的学习空间,亲自控制那些既为共享又为专属的丰富教学资源。
3. 交互水平(评价层面)
网络教学交互的水平,可从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工程学等学科角度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这里仅作简略、实用的评价分析,也同时是对全文的一个小结。
● 网络环境的最基本优势是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是教学交互。网络教学既能进行社会性交互,又能进行个别化交互,具有交互的广泛性。
● 网络交互从技术层次来说,是“异步—同步—异步”的螺旋式上升。网络教学既能进行同步交互,又能进行异步交互,具有交互的灵活性。
● 网络教学得到许多通用交互手段支持,具有交互的简易性。
最后,网络教学交互在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智能,构建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体现并不断接近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终身学习等教育理想方面大有可为,具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功能。这是极具前景的。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92
2肖川,论教学与交往,《教育研究》,1999(2):58-62
3王基一,论远程教育中的交互,《中国远程教育》2000(4):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