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予泳装第几集:“草食系”中国妈妈,少得就跟大熊猫一样珍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22:19:28
草食系”中国妈妈,少得就跟大熊猫一样珍贵  

2011-03-07 17:23:18|  分类: 社会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有位朋友发过来一篇文章给我看,一看标题--“唐辛子”不是“虎妈”,噢~~,好像跟自己还有点关系。转贴如下:

 

 

 

 

 

“唐辛子”不是“虎妈”


□乔夏

    带着8岁的孩子从中国到日本,发现中日两国语文课本的篇数之比是45:7。一位网名“唐辛子”的妈妈在博客中感叹:“中国的孩子太辛苦了。”(3月3日《新闻晨报》)其实这位妈妈的网名很有趣。在日文中,“唐辛子”就是辣椒,辛是辣的意思。由于当年辣椒是从中国传入日本,因此被冠以“唐”的前缀。不过,这位中国妈妈要比较中日小学生谁更辛苦,或许不是只看课文数量就能体现的。

 

    按照一般理解,课文数量多也就意味着学习量更大,但这是建立在同样的学习模式前提下,中日两国的学习模式有所不同,当然也就不能简单比较数量。就笔者在日本所见,日本小学生学习负担可以说是两极分化。大多数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孩子本身课业不算多,一般下午四点钟之前就可以到家了,回家作业时间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总体来说还是很轻松的。不过,日本近年来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少子化导致大学录取率很高,但一流大学的热门专业仍是保证就业的敲门砖。为了争取一个好前程,严格督促孩子学习的日本家长为数众多,在日本,各色各样的补习班与中国相比毫不逊色,特别是一些所谓名校的私立学校学生,更要面对中国孩子常见的题山题海。和中国相比,这些补习班和私立学校的费用昂贵得惊人,绝非一般工薪阶层能够承受。这就形成一种中产阶级以上家庭的孩子学习量大,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学习更轻松的情况。对于在日本的中国家庭来说,一般也就是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或者华人学校,可能很难体会到日本孩子中也存在着高强度竞争吧。

 

    同样是学习,在质量上还有区别。就说中国的语文二次课改吧,根据专家解释,是增加阅读量而不强求全部解读,以达到先阅读再识字的目的,然而从根本上说,这并没有脱离读与写的主要形式。从日本小学生的作业来看,读与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分析和互动:比如观察记录父母的言行作出感想,并听取父母的评价;还有统计社区设施数量,评价多寡足够与否;在作业形式上,主要是类似研究课题的小报告,而不是简单的抄抄写写。即使是数学题目,往往也是绘表、绘图等形式,单纯的计算题极少。所以从没听说过日本小学生作业有抄袭的情况,因为根本没法抄。根本原因还在于日本的教育评价机制不同,结果就是,一个日本大学毕业生掌握的实际工作技能,比如办公室文案管理和数据综合分析训练,远远不是我们的应届生所能比拟的。

 

    再说最近笔者在上海参加的一次家长会,一上来,校长就把所有家长集中在教室里,通过广播系统说了一个多小时的二次课改宗旨、方针等。作为家长听听也没什么,不过我很纳闷,这些很好的理念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传达给家长。在日本的家长会,从来没有听过这种机关报告式的内容,最多只有几句开场白,然后就是听公开课、简短的互相讨论。美国的家长参观日也是如此,多半是学生表演和演讲、公开课、竞赛等内容。如果连家长也被当作另一种灌输对象,可以想象教育理念不知在哪里飘荡呢。

 

    被视为成功典型的“虎妈”最后也在反思,到底有没有最好的教育方式。或许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向任何一种教育模式膜拜,其实都是框死了自己的孩子,“唐辛子”妈妈没必要感叹中国孩子辛苦,她需要看到的是,没有一种通往成功的教育是真正轻松的。

 

 

-----------------------------------------以上为“唐辛子”不是“虎妈”一文转贴----------------------------------------

 

 

不知道这位笔名“乔夏”的作者是谁,不过这篇文章很好,对日本的介绍也不错,而特别最后那句忠告“唐辛子”妈妈的话,说得非常好:“没必要感叹中国孩子辛苦,她需要看到的是,没有一种通往成功的教育是真正轻松的。”

谢谢这位“乔夏”,“没有一种通往成功的教育是真正轻松的。”---很赞同这句话,将文章转贴过来保存在自己博客。如果这位“乔夏”碰巧看到这篇转贴,那么我就一起在此说声谢谢。

 

只是,有一点我觉得要区别开来,就是关于中国孩子的“辛苦”与日本孩子的“辛苦”。我觉得日本孩子的“辛苦”是与年龄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日本孩子学习的“两极分化”,一般得到小学高年级开始,才会出现,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主要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常识、与生活习惯为主。而中国孩子的教育,似乎跳过了这一段,直接进入了“书本之累”与“应试之累”。

 

还有:刚在网上搜索了一下3月3日的《新闻晨报》的那篇标题为“日本家长:中国孩子太辛苦 小二中日课文篇数比:45:7”的报道(http://xwcb.eastday.com/c/20110303/u1a861453.html),发现这篇新闻报道里,只谈了中日两国语文教科书的“量”对比,我的博客的原文在这儿:对比中日二国的小学教科书:居然如此不同!  我这篇博文的重点,不是比较中日两国教科书的“量”,而主要是比较两国教科书的内容。教科书的量”多“量”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教科书的内容,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维方式与人格形成。

 

再有,对于文章中的下面这句话,有必要纠正一下:

对于在日本的中国家庭来说,一般也就是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或者华人学校,可能很难体会到日本孩子中也存在着高强度竞争吧。”

 

这句话是不正确的,这儿说明一下原因:

日本孩子上补习班(在日本叫“私塾”),一般都是在小学4-5年级开始,1-3年级的低年级小学生,去私塾的还非常少,还在基本以玩为主。昨天与我住得很近的一位好友妈妈还在跟我讨论,今年是否送孩子去私塾的事,因为今年4月份开始,我们的孩子都开始上四年级了,到了四年级,也就开始要考虑“小升初”的问题了。关于日本的“小升初”,以前我曾应凤凰网的邀请,写过一篇比较详细的文章:日本的义务教育与“升学受验战”

 

此外,还要说明一点是:海外华人的孩子,基本上成绩优秀的居多,起码我认识的华人家庭的孩子们,在日本上的全是名校---有的是从幼儿园到大学,一路私立名校读上去;也有的虽然是从小学到高中,都上普通公立学校,但一定也会进一所名牌大学。中国人的孩子的确很会读书,这些小学--高中,都上公立学校的中国孩子,有些甚至根本不去补习班,也都能考上东京大学或者京都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孩子的妈妈们,甚至会放弃工作每天给孩子“陪读”。总之,哪所学校有名,就必定在那所学校看得到中国孩子的身影,中国人在海外过得再艰难,也会省吃俭用送孩子去好学校----这不见得是中国人的美德,但肯定是中国人的传统。我认识的一个华人家庭,丈夫是很普通的工薪阶层,太太做计时工,但是同样送孩子去最好的名牌私塾,即使每个月花费10万多日元(RMB7000-8000左右)的私塾费,也在所不惜,为的就是让孩子能上一所名牌中学,将来好考名牌大学;日本关西地区的“滩高中”,是全日本数一数二名牌高中,前天“冰冷雨天”俞天任老兄给我电话,就告诉我说:“滩高中”里有个“中国妈妈会”,这几年“发展壮大”得不行,“中国妈妈”数量猛增,十分惊人。难怪在日华人的孩子考名校的数量与成绩十分“骄人”,甚至一度引起日本媒体的“震撼报道”。

 

关于在日华人孩子的学习,以后另找时间详细介绍哈~总之,这儿可以先简单地概括一句话:

中国妈妈大都“如狼似虎”,基本属于“肉食系”母类,不是“虎妈”,也是“狼妈”, “草食系”中国妈妈,少得就跟大熊猫一样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