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怎么查课程表软件:《青年文摘(彩版)》2011年第20期·思·宁做水桶,不做饭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4 00:58:14

《青年文摘(彩版)》2011年第20期·思·宁做水桶,不做饭桶(作者:罗西)  

 

《青年文摘(彩版)》2011年第20期

[思]

宁做水桶,不做饭桶

罗西

“英超”教练发掘球員的基本准则是:不怕有缺点,就怕没特点。特点就是你的专长,你的优势。姚明的长处是他的高,高身材、高情商;卓别林的长处或许就是他的鸭形步和表演天赋,甚至是小丑的天赋。

人如桶,有短板有长板,修补短板难度极大,收效甚微,甚至弱化长板,得不偿失。

同样的一个“桶”,为什么有人宁做水桶不做饭桶?“能”做什么决定你可以做到什么位置,而不是你单方面的“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

人生的智慧就是经营你的长处,扬长避短。

对自己,要有锦上添花的仁慈而不是自暴自弃的苛刻;对他人,要习惯表扬,其实就是纵容、助长其长处,而批评常常是提醒一个人的短处与痛处。表扬比批评更聪明,更人性,也更高贵。

传统的“木桶理论”是:你的成绩决定于你的短板,即弱点、缺点或盲点,这有其意义与道理,但是总觉得不够尽兴,有些憋屈与不甘心。

更积极的“木桶新论”是: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不应把一生的重点放在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把自己培养成“完人”上;而应善于分析发现自己的优点,并持续不断将之发扬光大,形成自己独特的亮点、优势,成为某一个方面的专家、强人。

木桶旧论,强调的是你最好处于“不败”之地;木桶新论,更在乎你是否处于“常胜”之态。一个是避败原则,一个是趋胜原则。

补短确实更辛苦,毕竟要加大投入,是件费力而不容易做好的事情。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要合理挖掘现有要素的潜能,在“用”上多下功夫,而不是在“补拙”上花精力。

有人因此担心,只挖掘长板,会不会人生变得单一无趣?韩寒在中学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短板是数学、考试,长板是作文、长跑。后来他退学,只有初中文凭,但是他照样可以把作文与长跑的长板经营得风生水起。

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是优点和缺点都非常突出的人,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是成功的关键。在发挥优势的过程中,缺点自然也慢慢被弥补或淡化;别把自己的缺点当负担,淡化缺点也会让人更自信,然后集中火力演绎自己的长处。

刘雯:全球最美的中国模特等3则

刘雯

全球最美的中国模特

日前,美国著名男性网站AskMen评选出了2011年度全球最美的99人,在这份榜单中,中国超模刘雯是唯一的亚洲面孔。在2011年世界50强模特中,刘雯排名第六位,居中国模特之首。

这位来自湖南的女孩生于1988年,瘦高个、单眼皮、小脸蛋和一对甜甜的酒窝。近几年来,她在国际T台上风生水起,成为《VOGUE》、《ELLE》、《时尚》、《嘉人》等许多一线时尚杂志的封面女郎,还以第一个亚裔模特的身份成为美国品牌雅诗兰黛的全线代言人。

让刘雯走上模特道路的原因非常偶然。2005年夏天,学导游出身的刘雯看见了新丝路模特大赛湖南赛区永州分赛区的比赛简章。吸引她的不是模特的魅力,而是第一名的奖品:一台笔记本计算机,刘雯就这样报名參赛了。

但在海南三亚參加总决赛时,刘雯一个奖项也没获得,只是得到了新丝路模特机构的一纸合同。17岁那年,刘雯来到北京,“带着对这个行业的憧憬,希望能有一定成就,得到更大的发展,可是我高估了自己”,正如刘雯所说,各个国内外知名品牌以及时尚杂志要的全是有经验的专业模特,一个新人最初的工作,只是偶尔的演出。

可命运之神对她格外垂青。2006年冬,法国《嘉人》杂志的艺术顾问Joseph Carle来中国指导拍摄一组服装大片。按惯例会提前试一下服装,有时大牌模特因为档期问题无法试装时,会请体型相近的小模特来试装。刘雯接受了这样的工作,当她试完服装后,Joseph Carle已经决定另一组服装大片将由刘雯来担当模特。

于是19岁的刘雯,褪去丑小鸭的羽毛,开始显露天鹅般的姿态。短短两年间,2007年前还是C类模特的刘雯,到2008年已是公司的超A类名模。一个月20多次的拍摄,她尝到了自己曾经羡慕的忙碌滋味。

如今打电话回家,家里的老爸老妈问她还会不会哭,刘雯的回答是:想哭,但没时间。忙碌考验着刘雯的体力,也考验着她的职业态度。即便是牺牲宝贵的睡觉时间,刘雯每天早上起来都会洗一下头发,她说不管今天拍什么,头发干净点,造型师可以少花点时间,小小的细节体现着一个模特的职业态度。

时装模特千千万,能够脱颖而出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身材只是身为模特的基本要素,而脸蛋的美或丑并不是太重要,那么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模特的可塑性,对服装天生的感觉,以及身在圈子当中的人际关系——这些的综合大概可称之为一个模特的天分。

刘雯无疑是有天分的。她的五官不算出众,但脸形棱角分明,化妆师为她造型的时候可以极其方便地表达想要的感觉。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但肢体动作十分流畅。她的粉丝评价她:刘雯性格更大气可爱,爱交朋友很勤奋,适应能力和悟性更高,情商了得。

面对工作,刘雯只有一种热爱的表情:“如果我有一份工作,我就会非常激动。我从来不觉得累,我爱拍照,也爱时装周。我每天都很早起床,然后马不停蹄地化妆、弄头发,赶着去下一个秀。我爱这样的生活。”

工作之余,她不时更新博客,在其博客上,你能大致了解到一个国际名模的生活:到处飞,总在面试,总在饿肚子。她记录自己为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走秀的那次,“我只能喝咖啡,不是因为我是受气丫鬟或者减肥,是我的衣服露肚子,得忍着啊。下午五点的时候,大家开始吃晚饭,我也海吃了一顿,因为已经整整一天没吃东西了。”

刘雯的偶像是名模卡门·戴尔·奥利菲斯——现今T台上最年长的模特,年近78岁的她还在2009年伦敦时装周上和一干年轻模特同台走秀,刘雯说:“我希望在T台上可以像她一样走得长久。”

 

特兰斯特勒默

凭借163首诗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1年10月6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80岁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因为他“通过凝炼、透彻的意象,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

特兰斯特勒默1931年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父亲是名记者,母亲是老师,从小他就浸淫在文学艺术中。创作著名诗篇《果戈理》时他才18岁,23岁时,他的处女诗集《诗十七首》引起了瑞典和北欧文坛的瞩目,中国诗人北岛惊叹道:“大多数诗人是通过时间的磨砺才逐渐成熟的,而托马斯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惊人的成熟。”

实际上,特兰斯特勒默至今一共才发表了163首诗,陆续出版了《途中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堂》、《野蛮的广场》等诗集。这些作品被译成60多种语言,多次获得国际大奖,这足以使特兰斯特勒默跻身当代欧洲超一流大诗人的行列。他的诗不仅短,写的速度还极慢。但正是出于对文字精准的极端强调,特兰斯特勒默四到五年才出一本诗集,每本诗集一般不超过二十首,平均一年只写两到三首。

60岁时,特兰斯特勒默因中风右半身瘫痪且丧失了部分语言能力,但他仍旧坚持纯诗写作,用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技巧,将多彩的大自然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有人因此说他的诗歌有点像中国诗人王维。不过,特兰斯特勒默并不是全职作家,他的工作是心理医生,长期从事心理辅导工作。正是与不同心灵的交流,为他的作品增添了直指人心的力量,他被誉为“试图解释灵魂的诗人”。

2001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特兰斯特勒默的诗集。也是在这一年,他来到中国,与诗歌爱好者互动交流。有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他满头白发,但是目光非常纯净,这和他是个纯粹的诗人有关,写诗几乎构成了他全部的生活。”根据事先的安排,身体不便的托马斯只需要盖上他的图章就行,“可是他竟然用左手为每一个读者亲自签名。虽然签的名只是最简单的首字母,但他对读者的尊重让人感动。”

 

张广柱 王钟津

花甲背包客在路上

北京南城的寻常人家里,阳光温暖而懒散,61岁的王钟津刷着碗,大她3岁的丈夫张广柱靠在沙发上,老两口跟一般的大叔大妈没什么两样。可他们又是不寻常的,3年来他们持续进行着环球之旅,并以“花甲背包客”为名撰写博客,广为人知。

2007年在虎跳峡徒步旅行时,夫妻俩在一家纳西族客栈里遇到了一位外国游客,中文都不会说,可兴致一点儿不比周围人差,他的快乐深深地感染了张广柱。这位退休的企业管理者回到北京后,向家人宣布:他和老伴要去环球旅行。

2008年3月,他们开始了环球旅行的第一程——历经90天游历欧洲16国。此后就停不下来了,105天美国、加拿大、古巴、墨西哥四国之行;8天俄罗斯之行……不久前,他们刚结束了180天的南美之旅。“我们在南极露营,在亚马逊睡吊床,在教堂參加黑人的复活节弥撒,在周末市场看人生百态,在星空下与篝火为伴。”博客中的文字激情洋溢,让人很难相信出自两位花甲老人之手。

语言的障碍、琐事的羁绊、工作的忙碌、经济的限制……这些阻碍了很多怀揣着环球旅行梦却无法迈出第一步的人,两位“花甲背包客”却坚实地迈过了一道道坎。

看到了美景,体察了社会百态,环球旅行还唤醒了他们的爱情。在秘鲁库斯科,王钟津由于高原反应外加感冒,快要坚持不住了。张广柱就一路大包小包全背着,悉心照料老伴。“没有他,我真不知道如何挺过来。那么多年已经过得太平淡了,等到旅行的时候,才又开始重新了解对方,就像重新回到谈恋爱的时候。”王钟津感慨道。

韩庚:我终究能找到对的方向

沈多

2011年9月,电影《大武生》开始上映,“庚饭”们沸腾了!他们说,是时候转型为影迷了。除了《建党伟业》里饰演邓小平的一秒钟镜头,《大武生》是韩庚真正的银幕处女作,尽管整部戏遭到了一些质疑,但韩庚的表现不失所望,较好地诠释了“在台上用自己演英雄,在台下用英雄演自己”的真正主角孟二奎。

韩庚很喜欢由导演高晓松写的电影主题曲《如梦令》里的歌词,“还在风雨里挥舞的清风长剑/还在岁月里奔跑的痴心少年/那流水般的舞台/从来就没人离开/没人回来”,韩庚本人正是一个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努力奔跑的痴心少年,无论演艺圈多么曲折,有众多“庚饭”们的死忠支持,他就始终能找到对的方向。

“追逐着风,我要眺望到很远的以后,就算曲折的路,我终究能够找对的方向走”——《因为梦》

曾经的韩庚,顶着变换着的黄头发、金头发、白头发,穿极尽夸张的BlingBling舞台服,被包装成流水线上的韩流偶像。但纵使如此,他也不会给人妖娆的印象,在他的身上氲氤着一种中国式谦谦君子的凛然正气,让他在千人一面的偶像中跃然而出,成为了巅峰人气的一线偶像。

但偏偏他却从不掩饰自己的草根情结,还习惯于邻家男孩的生活,去做一些非偶像的事情。平常他出门,不戴提醒人关注的墨镜,大大方方地去超市、餐厅。他说:“别人也没有表现出多惊讶,人最怕的就是太把自个儿当回事。”

相比于做站在舞台之上被镁光灯放大的歌手,他更倾向于做一个缩小自我、默默耕耘的演员。尽管一样是在织梦,但更接地气。

问:很多人觉得韩庚要演戏一定是先去演比较本色,相对也容易演的偶像剧,没想到,你接连接下的都是大银幕的年代戏!

韩庚:确实是收到很多偶像剧的剧本,但没有特别让我有冲动想去演的。我希望银幕上的我跟舞台上的我有反差,想挑战一下自己。当然,有内涵又有足够艺术性的偶像剧,我也愿意尝试。

问:你觉得演戏难吗?跟唱歌比哪个更难呢?

韩庚:相对于我,唱歌比演戏难,以前跟朋友去KTV,我从来都不唱的,就坐在那里听。真正学唱歌是2003年,但直到2006年才慢慢找到一点儿技巧。反而演戏,第一部戏《大武生》,我就很快融入进去了,也可能是因为人物性格跟我比较像,都是心里有数,但不擅表达的人,所以演起来不算太吃力。

问:多了一个演员的身份,对你的生活有没有改变?

韩庚:有,最大的改变是,这份职业会逼着你去学习很多东西,让你没有偷懒的借口。比如你演一个历史人物,就需要对他有足够多的了解,包括他身处的时代、他的圈子、他的思想、他所有行为的根源等等,所以现在我会比以前看的书要多。而且演员职业的特殊性还在于,它需要你用很多的生活体验来感知角色,我以前的性格大大咧咧的,不太会留心身边的人、事、物,但演戏以后,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比以前要敏感和细致很多。我觉得这些改变都是好的,它会让你成长得更迅速,让你的内心更丰富。

“这么多年对与不对,全都忍了吞了消化了所有的滋味,我只想在此刻大声地Say No”——《Say No》

2001年,韩庚17岁,可以考大学,可以当老师,但他却选择了一条未知的最危险的路——远赴韩国去做SM娱乐公司的实习生。

一天20个小时的辛苦训练不算什么,骨折了三个月却一场练习不落也不算什么,收入微薄捉襟见肘一样不算什么。但是,不被尊重,日复一日的不开心却终于将他逼到了临界点。“每天你都做着你不想去做的事情,你提出过请求,没有人理你,不被人尊重的滋味真的不好受。”

2009年12月21日,对于韩庚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纪念日,他单方面宣布与SM解约,这是个不计后果但却思量了近一年的决定,没有跟任何人商量,连父母都不知道。

他选择出走丽江,放自己一个月长假,关掉手机,过已远离了他七八年时间的平常生活。每天十点起,去学英文,然后午餐,健身,去酒吧上网,喝咖啡晒太阳,晚上自己做饭,或者跟朋友一起去烤个乳猪,喝杯啤酒,过神仙一样的日子。

2010年的5月,蛰伏了半年的韩庚,在慕田峪长城上召开了首张个人专辑《庚心》的发布会。两个月后,他又在北展举行了两场个人演唱会,门票在37分钟内被抢购一空。在不迷失方向、不丢失自我的原则之下,他终于走到了今天。

从隐忍、迷茫到奋发、坚持,他用跌宕起伏的戏剧性人生书写了一段励志传奇。

问:你小时候应该是文弱型的那种男生。

韩庚:我从来都不文弱,十几岁的时候还是挺愤怒的,脾气属于一点就着的那种,别人坐我的床都不愿意。当然我也不会去欺负人,更不会主动挑事,但你要惹我,我也不是好惹的。

问:现在还会那样吗?脾气一点就着?

韩庚:不会了,那时候毕竟小,太自我了,现在会更多地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都不容易,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问:是啊,你有一项著名的美德就是隐忍。

韩庚:从小练跳舞的人都挺能忍的,尤其是身体上的伤痛,忍一忍就过去了。但我并不主张什么事都忍,要有一个底线,要学会说“不”。

问:你有什么原则或底线是绝对不能触碰的?

韩庚:不被尊重吧,这么多年,我一直都在说尊重,不管是跟我的团队还是跟别人。比如有一些演出商或者媒体不尊重你,摆出特别强势的姿态,做出很不礼貌的事,我就会很反感,你给多少钱,我都不会跟你合作。

“做一个简单的人哪怕太天真,不想对明天总是太多的疑问,用一个孩子的本能,信你说的任何可能”——《简单的人》

对世情看得通透,才可以甘心做一个简单的人。当下,韩庚开始修习一种叫做“平静”的内功,平静地审视自己,平静地找寻到这一刻的生命重点——“珍惜周围的人”和“让现在快乐的事”。

韩庚珍惜每一次见家人的机会,但是繁忙的工作总是让他身不由己,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家人是韩庚的软肋,再坚强的他都绕不过这道关。

走在街上或者地铁里,只要看到上了年纪的人乞讨要钱,韩庚都会给,他说:“一看见就很难受,哪怕明明知道他在骗我。”

“在他的身上没有厚重的功利感,没有勾心斗角的狡黠,没有两颗势利眼一颗秤砣心的彪悍。没有涉世的风尘味,他的气质难得的干净。”这是粉丝眼中的韩庚,也是他强大的魅力源之所在。所以,尽管他不会摆冷酷的表情,不会穿名牌买奢侈品,不会说漂亮的哲理语录,但仍有万千粉丝将他视作信仰。

问:在娱乐圈里,真的可以单纯和简单地工作吗?

韩庚:只要你自己简单,你身边的朋友也会变得简单,工作环境一样会相应地变得简单。

问:压力都是自己扛?

韩庚:我觉得所谓压力,从来都不是外界给我的,而是我自己给自己的,因为我是特别好强的个性,做一件事,我就一定要做到最好,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问心无愧才行。

问:你的两只龙猫可还好?

韩庚:它俩挺好,就是我怪不好意思的,照顾得不是很周到。有一次出门忘给它们添食,饿了三四天,回来一看,毛都掉了。

问:对女朋友的要求跟以前有变化吗?

韩庚:没有,我还是喜欢更传统一点儿的女孩,乖,言行举止都要有女孩的样子。

我为什么不让孩子读史

陈洁

吾家小儿,年方十岁,酷爱读书,两年前,看了《三国》的电视剧,孩子着了迷,自行看起《三国演义》来,然后是各类话本,再由历史演义小说转向史书。这个过程,我真是辛苦得不行,也有诸多困惑,不能排解。

孩子看书的常态和本能,是吸收的多,反思的少。偏生我们传统对待书的态度,也是只让人信,不让他疑,于是生出很多事来。看了《三国》,曹操就是坏蛋奸臣,我得翻出《短歌行》、《龟虽寿》,讲一大通以纠正。这还是小事,有远比评价单个历史人物严重得多的问题,渐次露出端倪来。

 

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

看完《三国》,孩子学会了一个“道理”,凡事要“用计”:利用人心,说话要有策略,挑动一个折腾另一个,明明这么想,偏偏那么干,两面三刀四面抹光等等,而且很快活学活用起来,话也不好好说了,和朋友玩,时不时咬耳朵“我就告诉你一个人”,“且慢,我有一计”。那些曲里拐弯的“阴谋诡计”虽然拙劣,这种思路却很不好。如果计谋成为主要的游戏规则,那么这个游戏总是糟糕的。但孩子并不这么认为,很享受地沉溺其中,觉得自己很聪明,梦想着能将人与事玩弄于股掌之间。

看《水浒》那段时间,孩子张口闭口“奶奶的”、“洒家”,满口“鸟”字都出来了。对于充斥全书的血腥,“死尸血渌渌的”,都好不欣赏快意,而且渐渐酝酿出几个标准造型:单脚往椅子上一踏,一手叉腰,一手拍桌子,再做势拔刀,口道:“少废话,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红白刀还常给念反了,这成了他一段时间的招牌动作。

我问他,就说“三打祝家庄”吧,时迁偷杀店家的鸡,还撒谎,还蛮横,后来又血洗祝家,灭了订约中立的扈家庄,这些是英雄所为吗?他们“争取”卢俊义的办法、对待战俘扈三娘的手段,还有人肉包子店,不恶心吗?小儿懒得跟我讨论,小手一挥,一言以蔽之曰:英雄好汉就是这样的!

俗话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大概是指,少壮时血气方刚,看了《水浒》,怕引起反叛心、冲动好斗。及其年老也,阅历既多,城府已深,看了《三国》的权谋计较,会然于心,外损于人,内伤心境。在我看来,血腥和计谋,分别是《水浒》和《三国》最不好的两样东西,果然都印在孩子身上了。

为了同小儿辩论,我特意重读了《水浒》那本并不吸引我的“鸟书”,我希望孩子能理解:其一,没有更高的理念和文化,单凭一腔义愤、两个拳头,对于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几乎是有害无益的。其二,暴力或许“很有用”,但一定会滋生死亡、仇恨和对生命的不尊重,这些都是人类的毒素。

读史令人明智?

暴力一直是个问题,读史之后更突出了。孩子刚开始读《史记故事》,还恨恨地一拍书,大声骂道:“吴起这个坏蛋,要证明自己忠诚,离婚就行了,不至于杀妻嘛!”或掩书叹息:“什么人能狠心做人彘啊,做了还去看。”但渐渐就习惯了,见怪不怪,好像赵襄子给智伯的头盖骨涂上漆当杯子喝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读《资治通鉴故事》时他若无其事地问,董卓肚子里都是啥呀,能烧那么久?他看《三国演义》时,还问过什么是点天灯,然后战栗说“好可怕”、“变态”,现在居然已经习以为常。我们聊天时说到北京城拆迁可惜,他插嘴道,可惜什么!阿房宫不都烧了,罗马也烧过呀。还好奇又兴奋地问,要是放火烧北京,不知道要烧多久?不要三个月吧?活脱脱一个朱厚照(明武宗,在位时,皇宫失火,武宗非但没下令救火,反而边看边说:“好一棚大烟火啊。”——编者注)的神情声色。

还有就是历史恐惧的滋生。就像看到贩卖黑奴的历史感到害怕一样,孩子知道了连坐和株连后,有段时间他天天算:表哥的侄子犯罪了,我得死吧?外婆妹妹的女婿犯罪了、隔壁小区的人杀人了,会牵连我吗?对“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的数量也很敏感。他算过,他们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加老师加校长,四百余人,也就是一次中等规模的龙颜之怒。“一般皇帝一辈子发多少次脾气呀?”他问。我能感到那种貌似玩笑,实则真实的恐惧,在无声地影响他的精神和思想观念。他曾表态:“我绝对不惹皇帝生气!”我问:“皇帝要你杀我呢?”他想了想,不好意思地道:“杀了你就死你一个,不杀我们俩都死。”让我很无语。依靠恐怖维持统治,正是专制的第一条原则,很成功!

后来孩子又零碎读了些白话和笔记小说,津津有味。我旁观在侧,却是不无隐忧。

看《西游记》的一天,孩子突然说,要做就做大妖精。什么意思?小妖怪修炼半天,被孙悟空一棒子就打死了。得跟神仙有关系,是他们的坐骑、小厮什么的,回头被收回去就是了。阿难、迦叶索贿不成,只给了唐僧无字经书。孩子竟然评价说,活该,谁让他们“小气”,得罪了佛祖身边的人。这种思路不免让我警惕。他在幼儿园跟小朋友起冲突时,我就讲过正义、公平、制度的规范等问题,我不希望他这么容易就抛开了。

 

给孩子读什么

无论是读小说还是读史,要我解释和我要解释的东西都很多。君臣关系、阉割、小脚、妻妾以及嫡出庶出,尤其是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孩子有太多不明白。李益对不起霍小玉,霍小玉的报复是让李益的老婆被杀、被虐待,这算什么逻辑?柳毅英雄救美,劫难之后互相喜欢,正该结婚,为什么不答应?两个故事的结局在孩子那里都讲不通。

历史也有很多“匪夷所思”。就因为燕太子说了句要保密的话,田光那么容易就抹了脖子?侯嬴送走窃符救赵的信陵君,好端端的为什么要自杀?史书里有太多的说死就死,命如草芥。仆为主自杀,臣为君自尽,改朝换代时,王子皇孙忠臣都要自尽。他问,你不是说生命最宝贵最神圣,别的都在其次吗?

《史记》里的刺客不让他激动了,就因为别人对你好一点儿,给点面子送点礼,就算“知遇之恩”,可以指谁杀谁?国破时先杀老婆再自杀,遇劫时母亲先杀女儿再自杀,古人都怎么想的?《列女传》里的女人被拉一下手就要砍自己的胳膊,她怎么下得了手?《二十四孝》里为了养活妈妈,就把儿子活埋了?恐怖!《帝鉴图说》里舜的爸爸简直不是人,几次三番要杀亲儿子,舜就算不报警,总该逃亡呀。皇帝读一天书就要写进历史大肆表扬,那他们平时都干什么了?如此这般的问题层出不穷。

对孩子来说,这些光怪陆离的故事或史实简直就是魔幻世界。太多的不可思议后,孩子得出一个结论:古人真怪。碰到这类“真怪”的问题,我的办法是,或者推荐他看相反的文章,让他知道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或者冬烘地讲两句大道理。孩子习惯的是看“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讲“历史不是孤立的、单向度的”这种抽象道理,也许等于白说,但让他知道有此一说,应该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吧。

读史令孩子头大,孩子缠着讨论让我头大。不过让人高兴的是,他开始有所思考。曹沫不杀齐桓公是好的,荆轲刺秦王也是好的?大国灭小国、全国统一是对的,小国反抗大国坚持分裂也对?还有关于“天命”和“命”的讨论,这些思考没有答案,却是最好的。但这些问题无一不是我先提出来的,如果没有我跟踪他的阅读,指引思考,很难预测这些历史会把他的思想观念引向何处。

放眼望去,中国古籍浩如烟海,简直没多少是为孩子写的,更无从谈“根据孩子的心灵写作”。少数几本启蒙书,完全是写给“微缩成人”的,我夫复何言?

有时候,我甚至有“宁缺毋滥”的想法,不让孩子碰国学了。传统经典里当然有不少可取之处,但那些可取之处,诸如诚信、不撒谎、友善、孝顺、清洁、好学、关爱、刚毅、正直,其实是人类的通识,几乎所有的文化文明都在强调,未必需要格外通过中国典籍来教育。而中国典籍里特有的那些东西,却让我不能放心,还是让孩子多读点儿“国际大奖小说”吧!

作为一个生来便泡在千年古文明中的妈妈,眼前铺展着另一种文明,我对孩子做的一切,到底对不对?谁能告诉我?

冒险不是勇气

郭韶明

朋友说起他目睹的一场车祸,十分惊险。

一辆改装过的摩托车,马力十足地往前冲,突然,一辆汽车拐弯过来,摩托车刹车显然来不及,只能眼睁睁地往上撞。摩托车上的人飞了,再落到汽车上,都可以想象到他五脏六腑受到的冲击。十来分钟后,120急救车赶到,但骑车的年轻人就是不上车。因为他的车根本不能上路,把别人的车撞坏,他得全赔,再上120,所有费用都得自付!

听起来挺悲惨,可是反过来想想,他有很多“明知道”,比如“明知道这车不能上路”,“明知道可能出问题”,“明知道出了问题一切后果自负”,可是,他还是把车骑出来了,而且飙得很爽。

生活中,你可能也会注意到,很多人都是这样,明知道一件事情是不被允许的,偏偏要试探一下底线在哪里。直到出了问题,受到了惩罚,才知道这件事情其实最初就应该被禁止。

喜欢肇事的年轻人、喜欢闯祸的孩子、喜欢冒险的成年人,他们内心都有一种逆反,那就是憎恨“守规矩”、“守纪律”。在他们眼里,规矩和纪律就是一个捆绑意志的东西,让人变得没有个性。

所以,每遇到一件事情,他们总是想试试自主权的限度究竟在哪里,然后再决定今后的行事方式。在试探的过程中,总是要触了线,吃了亏,才知道到此为止,再也不能往前走了。

只是,有的时候,当你想往回撤时,已经无路可走。

亲戚家的女儿,家里禁令比较多,所以总是在叛逆。前年,她瞒着父母从老家来北京找网友,最后杳无音讯。家人除了不断接到电话讨要钱财之外,没了她任何消息。

我们总是鄙视那些守纪律的人,努力?勤奋?按部就班?那是菜鸟行为。你讨厌被限制,宁愿吃点儿亏,也不要做那个缩在壳里的乖孩子;你渴望随心所欲,宁愿认点儿罚,也不要做那个一辈子没冒过险的老实人。你年轻时,心想犯点儿错也无妨,未来还可以修正;你成年了,心想自己完全有能力承担,怕了就不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其实,冒险不是一种勇气。当你偏爱冒险时,你可能很心虚,还没找到支撑自己的真正力量;当你把惩罚当做家常便饭时,你可能还没玩转你的环境,没适应这个环境的游戏规则。

要知道,乖巧不是懦弱的表现,叛逆也并不是强大的征兆,只有当你知道自己在哪里、是谁、想要什么,并顺利得到的时候,你才是真正适合这个社会的生存者。

优雅的抠门

聂淑容

朋友每次去酒店吃饭都会将剩下的饭菜带走,而且往往打包五六份。为此,他受过服务员的不少冷眼。然而,他依旧乐此不疲。对此,我也甚是不解:朋友一个人住,食量并不大,这么多饭菜难道只是换了个被浪费的地点?

一次从酒店出来,我对双手拎满饭菜的朋友说出了心中的疑惑。他听后只是狡黠一笑,接着岔开话题和我边走边聊。

在经过一个拥挤而杂乱的公交站点时,他放慢了脚步,环視四周,目光悄然落在了一个双膝跪地、蓬头垢面的乞讨者身上。朋友径直向这个乞讨人走去,弯下腰,带着一丝温和的笑意将两包饭菜轻轻放在了他面前。那神情木然的乞丐仿佛受了惊吓,抬起头来望着朋友,嘴唇微微嚅动,浑浊而呆滞的眼眸里霎时流动着几丝感动。

没有过多的寒暄和停留,朋友只是微笑着对乞丐点头示意后携我继续前行。稍后,剩下的饭菜也以同样的方式稳当地摆在了其他乞丐面前。

一路上,朋友没有刻意来解释这种做法,而在其身旁默默看着这一举一动的我早已了然于心。

其实,无论这些乞丐是出卖尊严乔装行骗,还是确实因身体残疾、生活所迫而沦落至此已经不那么重要。要紧的是这很容易被我们大方忽略的剩菜残羹,有时候只要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而且被演绎得这般优雅感人。

触动之际,我方才明白,朋友这看似抠门的方式里头,蕴涵着节约的理念和悲悯的情怀。

你有没有欠别人五块钱

邓香

有一位台湾影视界的朋友告诉我一个生活小插曲:

某次录影完毕,她坐无线电计程车回家。下车时计费表上显示的是一百八十元,她拿出两百元给司机,司机默默地收了。

以台北市的计费标准,表上加上十五元等于车费,她稍微等了一下,以为司机会找五元给她,但司机一点儿动静也没有。

她想,算了,才五元嘛,就拉开车门下车了。关上车门的一刹那,她才恍然想起自己叫的是无线电计程车,按规矩需再加叫车费十元,是她还欠司机五元钱才对。

于是她又敲敲前车窗,赶紧把五元钱再递给司机。司机冷冷地摇下前车窗来,说:“哼,亏你想到了,不然我还以为,连你这样的名人,也想贪我五块钱的小便宜!”

误会虽然是化解了,但我这个朋友心里老大不舒服,她说:“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我少给了他五元呢?”

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五元,在这儿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是不是有些时候,我们像那个司机一样,在无声地忍耐着某个人的作为,而事实上,我们的沉默反而误解了那个无辜的人,让他根本不知道哪里得罪了你?

你心里不舒服,他的名誉也因而受损,那你为什么不直接说出口呢?

很多类似这种“五块钱”的问题,影响了我们的朋友情谊、爱情品质、人际关系,甚至人与人的情感。

比如婆婆嫌媳妇洗的碗不干净,隐忍不说,而是自行把媳妇洗过的碗再洗一遍——媳妇当然老大不高兴。

婆婆觉得媳妇做的菜不好吃,每餐揽来自己做,背地里又觉得好委屈。

办公室亦然,你虽然喜欢助人,但因搞不清楚“助人”的尺度,常接受你认为过分的要求,你默默做了,却在心里咬牙切齿,在别的同事面前对他表示不屑。

忍,不一定都是美德,除非你忍了就忘了,但有几人能做到这点呢?我们想得太多,却不愿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在无意间,我们却以成见,伤害了彼此的关系或无辜者的名誉!

所谓“不知者无罪”,如果对方并不知道他哪里得罪了你,你的忍耐,只会造成双方受损而已。忍耐人的时候,脸色通常很难看,如果你忍耐的对象是自己很亲密的人,他的情绪和你们的关系,一定受损得更厉害!

有话不妨直说吧!我有没有欠大家五块钱?

怎样让自己没有名气

陆勇强

怎么让自己没有名气,这是略萨的理想。

略萨,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之后,略萨很痛苦,他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很多人来采访他,特别是新闻界,采访是无休止的,不让他好好地安静地生活,不让他好好地工作,总是有记者来问那些他不想回答的问题。有时候他想逃到岛上去生活,在没有记者的地方生活。略萨说,他也当过记者,所以理解他们,但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个作者成为了受难者。

名气,是一件不可逆的事,你一旦拥有了,想抛弃它,比登天还难。报章上有你的名字,口碑里传颂着你的故事,人人以你的成功作为自己的榜样想“让自己变得没有名气”与“让自己变得有名气”相比,后者反而容易得多。因为“让自己变得有名气”的途径实在太多了,写本书炒作,拍部电影加点儿绯闻,与名人打场笔墨官司等等,甚至学学炫富的“郭××”等人,大无畏地“无知”一下,自己就有名气了。

略萨说,他1996年第一次来中国,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也没有记者来报道,以一个纯粹的旅游观光者的身份,来细细品味中国古老文明的风情韵致,那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但15年后他再来中国,发现一切都变了,这件事变得那么的不好玩了。对于一个不喜欢名气的人来说,名气何来美妙,反而成了一场灾难。

麦家也是。他是我的同乡,四年前,我从杭州去四川九寨沟,路过成都,拜访了还住在成都的麦家。他住在一个旧旧的生活小区里,把自己关在一个阁楼里写作,写作对于他来说非常快乐。那时他的名气并不大,他也没有想过以后会得茅盾文学奖,他更不知道以后自己的小说版权可以卖到一千万元。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他说自己是一个不善于交际的人,口才不好,甚至还有些羞怯,他更愿意在家里睡觉、阅读和写作。

但麦家怎么可能再“回”去呢?麦家说,“生活正在以各种向度枷锁我”,他要付出更大的气力,才能挣脱越来越多的荣誉和枷锁。

对于一个不需要名气的人来说,有名气的痛苦更为深重。因为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这就成了一种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灾难。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是尘世大道,反其道而行之者,古往今来,屈指可数。凡能在大名囊取之时,有反思和逃避,无疑是人性之英雄,非常人所能为。

臧克家说:“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名字比石头烂得更早……”名气实则无法经营,市场化的“名气炒作手段”制造出来的明星,就如天上的流星。当年唱响全国的“快乐女声”,才短短几年,你又记得起几个?

你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这个世界才会记住你几分?这是天问,有觉有悟的人,活得谦卑而诚惶诚恐;无觉无悟的人,四处钻营,呼风唤雨,喧嚣而张狂。

校长握过你的手吗

刘诚龙

又到了新学年,读到司徒雷登的一则小故事,很有意思。

据燕京大学的校友说,每到新生开学,我们的司徒校长,不管多忙,都要在其居所临湖轩小院里,搞一次“校长见面会”,他站在其居所外之松墙边,准备清茶,准备糕点,笑容可掬地招呼大家,与到访的学生一一握手,嘘寒,问暖,道辛苦,打恭送祝福。

看到此处,忽然感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急忙跑去问女儿:“你喝过校长给你泡的茶吗?”我这么一问,女儿怔怔看我,好像看天外来客问人间事。我就说,燕京大学的校长请学子喝茶,你们校长请你喝过没?女儿坏坏地笑着说:“校长请我喝过,不过他请我喝的不是碧螺春,而是西北风。”

我再追问:“那么,校长与你握过手吗?”女儿说:“你怎么那么弱智啊?校长的手,我都没看到过,我只是看到过校长的头——校长在主席台上做报告,只看到他脑壳在晃动。校长忙呢,一年到头,都难见到校长一面呢。”

有多少校长与学生握过手?是不是大学扩招了,校长握不过来,干脆一个也不握了?是不是校长太忙,忙得与学生见面的时间都没有?校长在忙些啥呢?是在忙于跑项目,还是在忙于请客吃饭?是在忙于开会,忙于撰写大学发展大纲,还是在忙于考察祖国大好河山与观赏世界绝世风光?

一个大学校长,也许真是忙的。女儿说:“我在我们学校电视台里,经常看到校长与各级领导握手的,他可能也是真没时间跟我们来握手。”

这也许是大学特色吧。校长,一校之长,学校内待得少,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外跑。处理学校外的事务,比处理学校内的工作,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更多。校长的手,可能只跟领导去握了,没有时间来跟学生握。

司徒雷登不忙吗?估计比当今的大学校长更忙的吧。司徒雷登在中国办学,当然也是相当熟悉中国国情的,他同时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与党政军等各位要人、工商学等各界人士,其交往也是非常频繁的。他为了兴办燕京大学,四处募集建校资金,拜访了当时中国政界和经济界的众多名流。也不知道他与大大小小的各界人物,握过多少次手。再忙,他也要在新学年开学,举办校长与学生招待会,与入学的学生,一一握手。手能不能向学生伸过来,取决于心会不会向学生投过来。

冰心先生曾经这样回忆过司徒雷登:“你添一个孩子,害了场病,过一次生日,死去一个亲人,第一封信、短笺是他寄的,第一盆花是他送的,第一个欢迎微笑、第一句真诚的慰语,都是从他那里来的。”

看到很多过去的学人回忆其校长,起笔往往是:我的校长蔡元培,我的校长胡适博士……我感觉当一个校长最大的荣光是:其校毕业的学生今后在回忆学校生活的时候,能在校长前面加一个前缀词:我的,或者我们的。很可能的是,现在一些大学生读了四年书,也许都不知道其校长姓甚名谁吧。

对校长称呼为“我的校长”的,那校长肯定是这所学校的灵魂;那连校长名字都不知道的,那校长很可能只是这学校的过客吧。

花钱雇人替自己生活

薛涌

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寒酸进京”,引起媒体的一阵议论。骆家辉所代表的远远不止是官场作风,而涉及到更深的文化习性。

早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家郑也夫留美归来后就对我感叹,中国开会,哪怕是个地方的“大会”,也要设个主席台,主席台上整齐摆满茶杯,女服务员不断上来端茶倒水。在美国,总统出去讲演,经常就是拿瓶矿泉水,并且开场前在众目睽睽之下拧掉盖子,喝几口水然后开讲,大家见怪不怪。这并非说这些重要政治家没有跟班、保镖,而是随从人员要刻意低调,尽可能让人们注意不到,方便政治家和选民沟通。

这种政风,根植于其文化习性。那么,这种文化习性究竟是什么呢?刚来美国不久去医院看病,一位主任护士对我进行了一番绘声绘色的解释。

这位护士的丈夫是位CEO,她经常陪伴丈夫全球旅行,见多识广。当她知道我是从中国来的后,就和我讲起印度,说那里有不少富人朋友把子女送到美国镀金,准备日后回去接班。对此,她颇为不以为然地说:“这些孩子来到这里上大学,接受了我们的价值观念,回去反而很难适应。像这种身份的人,在这里不过是背个双肩包自己走来走去。但你到印度看看,富人趾高气扬地在前面走,后面一个仆人扛着包。从美国大学毕业后再进入那样的生活,是不是太痛苦了呢?”

我对她的说法并不完全认同,毕竟印度的“富二代”还是可能改变上辈的做派的。但从她的话里,还是真实地感觉到美国人对使用仆人的生活方式是多么不齿。

这里需要澄清,美国人并不是一切都要自己做。相反,像雇人清扫屋子、割草、扫雪这类事情,在中产阶层中是司空见惯的。

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同。第一,这些事情在美国人眼中是纯粹的生意,自己做不了的事情就购买服务,双方无上下之分。服务员给领导端茶倒水,仆人给主人扛包之类的等级观念,几乎是没有的;第二,美国人自己能干的事情一般要自己干,特别注意体现个人的自立性,很忌讳离了别人没法过的形象。说到底,这是一个自由人的尊严。如果像喝水、拎包等举手之劳的事情都要让别人做,那么不是自己在奴役别人,就是被别人剥夺了自由。

其实,不仅仅在美国,欧洲人在这方面更为注意,还常批评美国人花钱把家庭生活外包。有报道说龙永图在意大利出席一个国际性会议,有位像邻居大妈的老太太独自进门,礼貌地对他点点头后坐在旁边,一打听才知道是荷兰女王。这不仅仅是王室平民作风的问题,而是她觉得自己首先是个自由人。

传说李鸿章当年访英,英国王室成员热情接待,给他表演网球。比赛后问他观感,李鸿章客气地说:“精彩,精彩,只是太辛苦,为什么不雇人来打?”

此话绘声绘色地揭示出了雇人替自己生活的观念。有了钱或有了权的人,喜欢指使别人替自己过日子。这还不仅仅体现在让人拎包、倒水等小节上,比如,许多家庭特别喜欢把孩子送出去,留学生把新生儿送回国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国内的中高产把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送到国外读贵族寄宿学校,即使全家人生活在一起,也喜欢把孩子托付给学校、家教,自己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少。大家有钱后连天伦之乐都外包了,让别人替自己享受。

可见,GDP主义不仅仅是政府、国家的施政核心,也渗透到了普通的家庭,并且正在对我们的生活进行蚕食鲸吞。指望官场改变风气是一厢情愿,我们还是应该从自己的生活做起。

做好人,需要力量等4则

易水寒 张曼娟 张全民 陈翠梅

做好人,需要力量

◎文/易水寒

“你是个好人。”

每每听到别人这样评价我时,我总是很开心。但也会想一下,我替他做过什么,让他如此喜欢我?

做好人,前提是你要有力量,能给人办事,否则很难做好人。一个乞丐,一辈子溜着道边走路,不招谁不惹谁,逢人作揖,见人讪笑,你发自肺腑地感叹道:真是好人啊——你会吗?

最低微的人,天天日晒雨淋,干最苦的活儿,挣最少的钱,他们与人为善,低眉垂首,似乎都是应该的,是分内的事;一个人力量大了,掌握着可分配的资源,他对人好,就是一种人生选择。他可以帮你,也可以不帮你。他不帮你,你拿他没办法;他帮你,是额外的恩赐。甚至,他不利用自己的力量给你使坏、掣肘、从中作梗,都算是好人的表现。

力量越大,越有资格做好人,尽管他们不一定将之作为选项。

 

穿越

◎文\张曼娟

我们住得很近,却并不常见面,谁也不肯破坏无言的美好契约。

我骑着车从你家园圃经过,工作中的你抬头打招呼:“嗨!”我笑着,风一样地远逸而去。回到家,看见台阶上养在玻璃罐的一朵花,才知道你来过。我缓缓熬煮樱桃果酱,等待花谢以后,盛装罐中,给你送去。

如繁复花瓣的绵密心事,如赭红果酱的深邃情思,其实你和我都明白,都不愿意显露。

一只玻璃罐,轻易穿越两个紧固防卫的孤独心灵。

 

教授的坚守

◎文/张全民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思想家,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纳粹上台后,雅斯贝尔斯因妻子的犹太身份而受到当局的迫害,失去了工作,著作也被禁止出版。他的妻子不想连累丈夫的学术前途而要求丈夫放弃自己,但雅斯贝尔斯却说:“我如果这样做的话,我的全部哲学就没有任何意义。”

后来,雅斯贝尔斯和妻子一起出逃瑞士,又被纳粹发现扣留了,最终纳粹同意他出境,但条件是留下他的妻子。雅斯贝尔斯拒绝了,他又陪伴妻子一起留了下来。雅斯贝尔斯和妻子约定,一旦妻子的生命遭遇危险,他们就一起自杀。后来,在雅斯贝尔斯和妻子无路可走、几近生命尽头的时候,所幸盟军及时赶到,他们才重获自由。

这个貌似无关哲学的生命故事让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哲学、对所有一切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

再伟大的事情一旦背离了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它都将没有任何意义。

 

此后

◎文/[马来西亚]陈翠梅

妖怪在山上独自生活了几百年。有一天来了一个男孩,他对妖怪说:“来和我玩,我没有朋友。”妖怪被冒犯了,它朝男孩喷火。男孩大笑:“你真好玩!”男孩就每天来看妖怪喷火,后来男孩不再出现,妖怪等啊等,第一次感到孤独和悲伤。于是,妖怪躲进深山,决定以后再也不见人类了。

所以,人类会传染孤独和悲伤。

奇耻大辱

弗雷德里克·布朗

“哦,是的。”菲尼斯·韦尔奇博士说道,“我可以把死人的灵魂带回来。”

学院年轻的英语老师罗伯特森笑道:“真的,韦尔奇博士?”

“我的意思是,”韦尔奇博士说道,然后他左右看看,确定没人偷听,继续说,“不只是灵魂,我还可以把身体带回来。”

“这不可能吧。”罗伯特森说道。

“为什么不可能?这只是一件简单的时间转换的事情。”

“哦,你的意思是时间穿梭,”罗伯特森说道,“但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如果你知道是怎么回事,你就不会这么说了。”

“好吧,那你告诉我是怎么回事,韦尔奇博士。”

“这个可不能告诉你。”韦尔奇博士说道,“但我已经把一些人带回来了,他们是阿基米德、牛顿、伽利略。可是,他们刚来几天又回去了。”

“难道他们不喜欢这儿?”罗伯特森惊讶道,“我想他们应该被现代科学深深吸引。”

“哦,就像你所说的,他们被现代科学迷住了,但没有多久。”韦尔奇博士说道。

“怎么回事?”

“他们不习惯我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在现代社会感到非常寂寞、恐惧,我只好把他们送回去了。”

“真是太遗憾了!”

“是的。”韦尔奇博士说道,“他们有伟大的头脑,但思想不够灵活,而且不够博学。所以,我尝试了莎士比亚。”

“什么?”罗伯特森惊叫道。

“不要大喊大叫,孩子。这样很没礼貌。”韦尔奇博士不高兴地说道。

“你说你把威廉·莎士比亚带回来了?”

“是的。我需要一个拥有博学的头脑的人、一个能与自己的时代之后的人一起生活的人、理解现代人的人,而莎士比亚就是这样的人。我已经得到了他的签名,作为纪念品,你知道。”

“你把它戴在身上了吗?”罗伯特森羡慕地说。

“当然,”说着,韦尔奇博士从口袋里摸出一张小卡片递给罗伯特森。卡片的一面是手写的字样:威廉·莎士比亚。

“告诉我,”罗伯特森说道,“他长得怎么样?”

“不太像他的画像。秃头,还有一笔难看的小胡子。当然,我尽最大的努力取悦他。我告诉他,他的戏剧得到了后人的极高评价,很多作品至今仍然在舞台上演出。我还跟他说,我们认为他的戏剧作品是英语文学作品中最伟大的作品,甚至是所有语言种类的文学作品中最伟大的作品。”

“好极了!好极了!”罗伯特森说。

“我说人们已经写了许多有关他的戏剧作品的评论书籍。自然,他想看看那些书,所以我就从图书馆拿了一些给他。”

“还有呢?”罗伯特森问。

“哦,他乐坏了,他没想到他的作品会受到如此高的关注。他不停地说:‘上天有眼!’”

韦尔奇博士顿了顿,继续说:“然后我告诉他,我们甚至在大学开设了莎士比亚的课程。”

“我就教有这么一个课程。”罗伯特森笑道。

“我知道。”韦尔奇博士说,“我把他注册进了你的一门叫做《莎士比亚导论》的课程中。我从来没见过一个比莎士比亚本人更渴望找出人们对他的看法的人,他学习非常努力。”

“威廉·莎士比亚是我的一名学生?”罗伯特森尖叫道。开玩笑!他开始回想一个说话方式奇怪的秃顶男人……

“当然,我没有用他的真名注册。”韦尔奇博士说道,“罗伯特森先生,你不要介意他用什么名字。毕竟,这是一个错误,一个大错误。可怜的人。”

“为什么是一个错误?”罗伯特森问道,“怎么啦?”

“我已经送他回到他的时代。”韦尔奇博士伤心地说,“因为一个超过了他能接受的耻辱,上周考试你竟然没给他及格。”

就等你中招

刘墉

下午,王董特地跑了一趟银行,从保险箱里拿出两幅画,到裱框店为画配上框。回到家,他找出锤子、钉子,拿着画进了厕所。

“什么?你要把画挂在厕所里?老邝是来吃饭,又不是来上厕所。”王太太忍不住笑了,“难道他在厕所里吃饭?”

“你不懂啦!老邝这小子不好对付,伯克利同学四年,我知道怎么对付他。”王董气喘吁吁地挂好画,又去酒柜里找出供在中间、一直舍不得开的那瓶好酒,放在了酒柜最下面一格。

第二天早上,每个职员进公司都是一惊:“天哪!方秘书怎么了?被下放到门口当前台了?”谁不知道她是王董的左右手啊,哈佛企管硕士,英文呱呱叫。

方小姐居然一点儿都没在意,还对着每个进门的人笑呢。尤其是下午3点,进来个白头发的高个子,方小姐更是笑得甜。高个子开口说英语,一口英国腔。方小姐笑得更灿烂了,起身,带着他上电梯,一路为他用英语介绍,最后才进王董办公室。

王董一惊,立刻迎了出来:“不是说4点吗?有失远迎啊,真是失礼。”“哈哈,我是突击检查!”邝先生拍了王董肩膀一下,挑挑眉毛,“你的人英文真棒啊!这么漂亮的人才,怎么让她坐门口?让给我好了!”“No way!”王董一笑,“我的人不会走的。”邝先生又挑挑眉毛:“居然这么忠心?不简单,不简单!”正说着,方小姐端了壶咖啡进来,十分优雅地为两人倒满。

“方小姐是美国出生的吗?”邝先生端起咖啡,抬头问,“念什么学校?”

“不,我只是在美国念过书,学企管,哈佛大学。”

邝先生震了一下,咖啡差点儿洒出来。他指着王董说:“你糟蹋人才啊!”“不不不,怎么会?我明天就把她调上来做助理。年轻人嘛,要从基层开始历练。”

下班后,两人直接回了王董家。一路走进客厅,邝先生从墙上的书画一直看到酒柜,笑问:“有什么好酒啊?”王董摊摊手:“真抱歉!我因为不太喝,没什么好酒,让我找找看,酒不好你可别笑话。”说着弯下腰,打开最下面的柜门,掏了半天,把酒瓶递过去。

邝先生伸手接过,突然大叫一声:“你是拿这么好的酒来笑话我的吧?了不得,这么好的东西,居然被你塞在最下面!”

饭后,邝先生上洗手间,出来就对王董喊:“我问你,厕所里挂的‘毕加索’和‘达利’是真的还是假的?”

“大概是真的。”王董淡淡地说,“苏富比拍卖来的。毕加索那张只是速写,达利也小小的,挂在那儿挺合适。”

“天哪!老王啊!”邝先生摇摇头,指指客厅,“你为什么不挂在客厅呢?”

“客厅有幅齐白石啊,中国人当然要把中国画挂在正厅。”

邝先生回香港后,立刻汇集各方面的资料,开会讨论将代理权给谁。邝先生最后拍板定案:“我这次亲自出马,发现我那老同学王董真是真人不露相,就是他了!”

用嘴孵卵的鱼

感动

横亘东非的大裂谷,形成了一连串的湖泊,湖水清澈,水温过高且含氧量低,水草也非常稀少。这种环境,非常不适合鱼类的生存。

尽管生存环境如此恶劣,湖里仍然生存着许多鱼类,其中,非洲慈鲷种类最多,数量最庞大。它们生存的秘密在于,进化出了一种非同寻常的育幼方式。

非洲慈鲷在产卵后,会将所有的鱼卵都吞进自己的嘴里。从这一刻起,它的口腔就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孵化室。再强大的天敌,也无法猎食到一粒鱼卵。

在孵化过程中,雌鱼会通过不断呼吸,来降低口腔里的温度,以保证鱼卵的孵化率,同时,也为孵化出的幼鱼提供足够的氧分。为了下一代,雄鱼也在奉献着,它们会将辛苦捕捉到的食物都塞进雌鱼的嘴里,毫不保留,自己则忍饥挨饿。而对于入口的美食,雌鱼吃不到一分一毫,因为,那样会把幼鱼也同时吞下去。

这些孵化幼鱼的慈鲷父母们,往往长达整月不吃一点食物,直到幼鱼长到足够大,具有逃避天敌、独立生存的能力,此时,雌鱼才会张开嘴巴,放幼子进入湖水中。而此时,因为饥饿,它们已经瘦弱不堪,没有了抵抗天敌的力量。被其他鱼类追杀、咬伤、吃掉,就是这些非洲慈鲷父母最终的命运。

非洲慈鲷的付出,换来了下一代的成长,乃至整个种群的繁荣昌盛。当其他鱼类濒临灭绝时,它们却生存得越来越好,成为湖里特有的一道生命景观。

为啥我们找不到偶像了

草威

作为一个等待开饭的胃,我虽然在信息如潮涌的时代能够饱食终日,但无奈吃进去的都是地沟油。带不来美好的感觉,还添了一肚子恶心。我们正在被一种速食和无聊文化所困扰,这种东西的可怕之处即在于,它虽然也提供想象空间,但却规制了想象的方向,而且这方向是朝着无法回头的恶趣味而去的。

从前,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塑造偶像,凭借内心的向往我们可以在意识里把一个姑娘打扮成仙女模样,可今时今日,网络仿如一面照妖镜,我们沉浸在发现妖精和抓住妖精的欢乐中。从前我们的乐趣来自于仙女,是欣赏和幻想;现在我们的乐趣来自于妖孽,是调笑和发泄。审美在下降,我们全盘接受了一种劣质的消遣方式。而更骇人的是,我们普遍假定了世界上只有妖孽,只不过有些化了妆,有些是素颜。

其实,没有仙女不可怕,但没有了对仙女的憧憬实在是件可怕的事情。再退一步,憧憬没了,也不会要人命,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信任总该有吧?可后来,竟也没了。

比如路上老人摔倒,是扶还是不扶这种事,在我看来毫无争议。我接连听到的那些案子,做了好事却倒了大霉,我不能否认的确有这样悲催的事情在这个国家发生,并可能还会持续存在,但这毕竟是概率极小的事件,怎么能把每个跌倒在路旁的老人都想得居心叵测呢?同事问我遇上这事会怎么办,我说我当然把他扶起来,他们问我理由是什么,我说因为我相信我不会这么背。

一个人习惯冷漠,看起来他是在规避伤害,可实际上他已经中伤了自己。也许,你幸运地避开了万分之一的被碰瓷的概率,可你毕竟百分之百地加剧了对这个世界的不信任,以及对自己的失望。

我们如果只是丢掉了偶像和明星,那么无所谓,他们不重要,但是假如我们对周围世界再也无法给予信任,再也无法全情投入地进入到原初的健康的生活,那我们就等同于活在了人造的灾难里。你若盼望着一个相互取信的社会,那么就先付出一点儿信任;你若想着还能再见到仙女模样的姑娘,就先把自己心里的妖孽踢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