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邓恩:中高考生考前学习方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3:55:25

中高考学生如何应对每天大量的练习题?­

平等思维唐曾磊­

­

  有学生问:­

  唐老师,是老师介绍我们看您的博客的,我看了以后收获非常大。但我现在是高三了,每天老师都会发很多篇子(练习题),几乎各科都有,晚上做到一两点钟都做不完。第二天老师讲课也讲得非常快,好像每天很忙,但成绩又不见提高。您说要花很多时间做一道题目,我们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做一道题目?­

  ——迷茫学生­

­

  迷茫学生,你好。­

  每天做作业为的是什么?是不是提高成绩?如果现在的做法不能提高成绩,是不是该找一种可以提高成绩的做法?­

  每天花了大量时间学习,但只要没有学会,成绩就不会提高。如果把时间花在做很多题目上,每个题目都不能搞透,就是在做无用功。如果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个题目上,你会发现做会了一个题目,往往一章的题目都会了,所以,花大量时间做一个题目,看似浪费时间,实则事半功倍。我们来详细讨论怎么做操作。­

  一般学生学习的题目有三类,第一类题目是自己有把握做对的,第二类是自己觉得能做出来却又经常出错的,第三类是对自己来说过于难的题目,自己根本摸不着头脑。­

  针对上面三类题目,根据临界点学习法,学生学习的重点在于第二类,其次是第三类,最后才是第一类。­

  对于第一类题目,选择少量的题目做一下检验即可。­

  对于第二类题目,特别是每次练习总觉得自己会,却总要出错的那些题目,是学习的重点。每天晚上找出这样一两个题目,彻底弄明白,让这些没把握的题目变成自己的特长,只要碰上就一定快速做出来并且得满分。每天能够学会一个这样的题目,自己的成绩就会明显提高的。但是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学会,不是自己感觉学会了,而是按照我们学会的三个标准,或理科按照数学学习十步法,文科按照英语学习十步法轻松作文三步法来学习,才叫学会。­

  对于第三类题目,少用时间,第二天要着重听讲,重点是听思路,按照学会的三个标准思考题目,并按照举一反三三步法(这个内容会在近期公布)来对这样的问题从思路上彻底搞透,举一反三,穷尽所有可能出的题目。­

  当把每天的题目做好分类以后,学习的重点就显现出来了,时间就要更多地用到第二类题目上,这样,既能保证该做的作业做好,又能保证学习效果。­

  祝各位中高考的同学取得好成绩。­


快速提高成绩的法宝:学会的三个标准

­平等思维唐曾磊

  很明显,学习的目标就是把知识学会。 ­

 

  学会是我们的目标,关于学会有两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学会?学会的标准是什么? ­

  怎么能在考试的时候准确地考出结果?怎么能在工作生活中很快学会并且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

  这些问题看似不那么重要,但请跟着我一点点分析完了,你就知道这个问题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我们可以说,只要明白了上面的问题并能够依照来实行的话,每个孩子,只要他不是天生的大脑有问题,都可以进入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 ­

  这两个问题给出了学习每个知识的检验标准,试想如果学习到什么程度没有个标准,也就是说,所有的学习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就会由于不知道是不是学会了,浪费很多时间不断重复已经学会的知识,而且在学习的时候不能有一个检验指标,不能指导学习过程,使学习过程科学化。 ­

  问题不明确就会走很多冤枉路,这种事情非常普遍。 ­

  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自以为很明确问题是什么了,但事实上不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而且不止是知识不够、不足的人,很多世界著名的研究人士也会犯这种错误。 ­

  20世纪50年代,全世界都在研究制造晶体管的原料——锗,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在做一个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如何将锗提炼得更纯。 ­

  日本新力公司的江畸博士和助手黑田百合子也在不断进行探索,但每次试验都难免会混进一些物质,而且到了一定阶段后,每次测量都显示出在一定范围内的无规则的数据。显然他们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

  后来在一次讨论中,他们重新考虑这个研究的问题,我们到底要研究什么? ­

  经过反思,他们认识到他们原先对问题的定位不够准确,他们把问题局限在如何将锗提炼得更纯这一点上,但真正的问题是:让锗在晶体管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制造出更好的晶体管。 ­

  问题一旦明确了,他们的工作就容易进行了。他们去掉原来的前提,而另辟新途,既然提纯很难,那么可不可以添加一些杂质来达到目的? ­

  于是他们有意地一点一点添加杂质,研究晶体管随着杂质的增加,性能发生的变化,终于他们发现:在将锗的纯度降到原来的一半时,晶体管的性能最理想。 ­

  这项发明一举轰动世界,江畸博士和黑田百合子分别获得诺贝尔奖和民间诺贝尔奖。 ­

  人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想赶紧往前走,赶紧找出答案,但经常忽略问题本身。我们应该从界定问题开始,首先搞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 ­

  我们接下来就要详细分析上面提到的问题。 ­

  学会有三个标准: ­

1.得满分 ­

­

  人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往往会不敢明确,因为他们希望给自己留有余地,希望到最后完不成目标的时候可以找到借口,不让自己太难受,因此,很多人习惯于把目标定得模模糊糊,而且标准也是尽量低一点。 ­

  这里,我们提出的学会的标准就是得满分。如果一个题目10分,那么得满分就是得10分。只有得10分才叫学会了,否则,得9分、8分,都叫做不会!怎么办?继续学习!重新做! ­

  只要学生没有得满分,就要重新做。 ­

  把一个题目学到得满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得满分含有三层意思: ­

  一是前因后果,因果关系绝对不能错。 ­

  题目中有的前后两步骤之间是因果关系,有的不是。 ­

  凡是有因果关系的,要考虑第一步是不是一定可以推出第二步? ­

  什么时候可以推出来,什么时候推不出来? ­

  因果关系中先因后果,次序是否有错? ­

  题目的整体思路为什么是这样的? ­

  除了这种思路,还可以有什么样的思路? ­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条思路? ­

  第一步为什么要这么做? ­

  不这么做行么? ­

  最规范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的? ­

  画辅助线的说法有没有问题?是不是标准的说法? ­

  每一步骤与后一步骤之间是什么关系? ­

  每一步是不是必然推出下一步? ­

  这一步还可以推出什么结果? ­

  因为有什么条件才能推出下一步? ­

  这一步用了什么概念、公式、定理? ­

  每一个概念我是不是完全掌握了? ­

  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我都很清楚了么? ­

  公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个题目符合公式的前提么? ­

  所用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

  定理中的每一个关键概念是不是清楚的? ­

  题目做完了,有没有发现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 ­

  有没有什么地方比较啰嗦? ­

  什么样的答案既简练又准确? ­

  …… ­

  把上面的问题都想明白了,这个题目从道理上来讲就基本掌握好了。 ­

  二是采分点一个都不能少。 ­

  每个大题都会有几个关键步骤,这些关键步骤都分别承担一些分数,只要某一关键步骤出现错误,就一定要扣分,不论其他部分做得是否正确。 ­

  当我们把题目理解透了的时候,看到一个题目,就需要明白以下问题: ­

这个题目在考什么? ­

什么地方是真正的考点? ­

根据这个考点,答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

什么地方应该作为答题的重点? ­

采分点在哪几步?  

…… ­

  三是只要这个题目会做,一个字都不能错。 ­

  很多时候,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总会想着赶紧把这件事情做完,再赶去做另外的事情。这就是典型的浮躁。 ­

  人们总是不能停留在当下,不能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事情之中。几乎每件事情都是如此。 ­

  所以,人们总是活得不真实,总是没有在生活,而是在奔波,在急匆匆地往前走。 ­

  走到前面去干什么呢? ­

  其实没有干什么,是再往前走! ­

  问题是人们错过了当下,他们做的几乎每一件事情都不够完美,他们不能享受现在的时光,他们的心不是在追忆从前,就是在畅想未来,唯独没有现在。 ­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人们总是想着赶紧做完手头的工作,在着急着做完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

  一个有智慧的人是一个活在现在的人,也就是他具有活在此时此地、活在这个片刻,而不活在其它地方的能力。 ­

  三倍快速学习技术提示我们,只要没有完全正确,哪怕错一个字都要全部重做! ­

  这是体罚吗? ­

  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给学生一种刺激,让学生形成一种认识:只要我会做,不可以做错,因为做错了会重做,这可是一件很讨厌的事情。与其匆匆忙忙地做错了重做,还不如稍微慢一点,只要会做的全部做对呢。 ­

  当学生们有了这种心理状态的时候,他们就踏实多了。他们就会安安稳稳地坐下来,不急不慌地把题目仔仔细细地做完,并在上交前认认真真地检查好,争取不出现任何错误。 ­

  有人可能会不满意:只错了一个字就让学生重做,会不会太耽误时间了? ­

     我们要强调的是:既然这个题目会做,为什么要错一个字?为什么不一次性做到满分?尤其要提醒的是:为什么没有在上交之前把这个错字自己检查出来? ­

  所以,在这里,只要做错了,就要重做 ­

  什么是做错? ­

  不得满分就是做错! ­

  一般第一次用这种方法训练的同学,从不会到一次性做到满分,一般需要重复至少5次。有的同学甚至需要做十几次、几十次才能真正把一个题目做到满分。因为他从来没有这么真正学会过一个题目。 ­

  北京蓝靛厂中学有一位同学名字叫贾伯松,他第一次来我们基地补习课程的时候,上完两个小时就来投诉我的老师,说老师耽误时间,两个小时时间,居然连一个问题还没有讲完。我问他,“你能够做到满分么?”他不好意思地说:“尽管我还做不到满分,但是我可以回家做啊!”我马上接口:“如果你能够回家好好做,今天就不用来我们这里补习了!”…… ­

2.熟练化 ­

­

  在清华读书,有一个很大的便利,那就是,你有机会接触到各省各市的状元。 ­

  记得前总理朱鎔基在2001年6月6日,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为经管学院全体师生和清华其他各院系学生代表做的讲座中就说过这样一则故事: ­

  …… ­

  谈到为学,坦率地说,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不喜欢工程,因为英文好,喜欢文科,老想着转系,不过没转成。有人说没转成是对的, 因为国家后来还是重视工科的。我那时候在班里不是最好的,……我说我在中学时是班里的第一名,现在跟班上那些认真学习的人相比也没有怎么不用功啊?张(一位师兄)告诉我说:在来清华之前,哪个不是第一名???清华竞争的确非常激烈,人才出了不少,我们班里(指电机系)就出了三个院士。 ­

  …… ­

  接触到这么多的第一名,就有机会学到很多自己不具备的能力。 ­

  一个人的成功可能出于偶然因素,但100个人的成功中一定存在必然因素。 ­

  三倍快速学习技术集中研究了很多名清华、北大各省市状元和各学科学习尖子的学习方法,经过统计分析,在摒弃了这些学生天生的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影响这些学生们学习的可以复制的非智力因素,从而形成了目前的三倍快速学习技术。 ­

  在这些非智力因素中,我发现大多数学习尖子都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学得最好的那门课考试时都有一种非常接近的感觉——试卷发下来后,他们会感到试卷中的题目大多数是很熟悉的,有一部分甚至不需要计算都可以保证写出准确的答案,只有最后的一两道题目是没有十分的把握的,但也基本上有信心可以做对。 ­

  有这种感觉的学生往往成绩都会达到147分左右(150分满分)。他们之所以没有得满分,往往不是因为有什么题目做错了,而是因为有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一样而扣去了几分。 ­

  基于这种调查,三倍快速学习技术提出:一个题目不仅要做到满分,而且要非常熟练地做到满分。具体标准就是:如果一个题目需要10分钟做出来,在这个学生学会这个题目以后,这个同学必须能够达到在8分钟之内做出这道题并得到满分。否则,就不能说会。 ­

3.举一反三 ­

­

  经过前两步的学习,一个题目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基本上已经没问题了,进一步的做法是举一反三。 ­

  举一反三,出自孔子《论语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

  当一个题目已经能够熟练地做到满分的时候,就需要进一步问自己: ­

这个题目可以有几种解题思路? ­

哪种思路最快,而且最容易让人接受? ­

这个题目曾与以前的哪个题目比较相似?它们之间的差别和相似点分别在哪里? ­

这个题目实质是什么问题? ­

这个题目的前提条件可以有几种变化? ­

每一种变化怎么做出来得满分? ­

问题可以有几种问法? ­

每一种问法通常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

这个题目解决方案的关键是什么? ­

什么地方容易出问题? ­

出题人考的是哪个点? ­

如果有隐含的条件,那么隐含的条件是什么? ­

还可以怎么给出隐含条件?

考官设了什么陷阱? ­

他出题是不是够妙? ­

如果我出题的话,怎么出题会更能够考出学生的水平? ­

  显然,要做到上面提到的三点并不容易,所以很少有学生能够自己主动地把知识学到这个程度。 ­

  难以执行的原因在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没有认真的能力,也就是说没有“一次性把一个题目做到满分”的能力。 ­

数学学习十步法

1、            列条件:

找出课本中的一道例题,将例题的已知条件和求解求证一一列出;

2、            做题:

把题目做出来;

3、            检查:

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有错误;

4、            订正:

根据题目的答案订正自己做的题目;

5、            做对:

把题目做对;

6、            节奏:

找出做题目的节奏感,分几大步?

7、            小结:

这个题目考什么?

8、            改变:

对知识点的条件或结论做出改变,重新出题;

9、            解题:

每做一种改变就是一个新的题目,解出来;

10、        整理:

整理出一个知识点的所有题目类型。 文科(英语)学会的三个标准——英语十步法

  得满分和熟练化:


  1、  选出一篇课文,把单词记住,然后把课文从英语翻译为汉语,如果有翻译不了的单词,查字典;

  2、把翻译完的汉语文章,从头通读一遍,把不通畅的句子参考英文进行修改直到顺畅,句子的次序按照正常汉语的次序安排;

  3、把翻译出的汉语翻译回英语;

  4、  翻译完后,把自己翻译的文章与课本原文对照,找出与原文不同的地方,并标出来;仔细思考每一个差错点,看到底是为什么错了,是单词没有写对?还是有语法错误?还是时态不对?……没记住的单词一定记住,错误的语法明确错在哪里,一定改正;看看有没有因为汉语翻译的不够好,导致英语翻译出了问题,修改汉语的翻译文章,把每一个地方找出恰如其分的表达;

   5、  根据新的汉语文章重新翻译一遍英语,继续按照第四条的方法做,直到翻译出的英语文章跟原文一样,一点错误都没有;


举一反三

  6、 找出文章中的重点短语、单词、句型,深入理解,把重点的单词理解到能力和体会的水平,并进行造句,每个地方造出十个句子;

  7、从每课涉及到的知识重点进行分析:初中:分析本文中涉及到的词类、人称、数、时态、语态、级别等,句式(陈述、否定、疑问、感叹、祈使)的区别;高中:重点从句法中各种复合句:并列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时间状语从句、地点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目的状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让步状语从句、方式状语从句、比较状语从句等;

  8、参考文章所配磁带,把每个单词的读音读准,熟练读诵文章,直到朗朗上口;

  9、看着最后的汉语文章口头翻译成英语文章,做到滚瓜烂熟;

  10、 摹写:根据已经学过的这篇文章的内容给出一篇类似的文章,进行摹写,注意学会使用文章中的典型句型和好的用法。


  语言不是知识。上面的过程看似学习,实际上是帮助学生体悟到语言应用的奥妙。上述做法中包含了英语学习的各方面,应付考试、对话都将能够轻松自如。最好的作文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作文,而打动人心的作文,一定是从一个人的真心里流出来的,而不是任何的编造。学生们作文的时候,恰恰经常在编造,而无论多么美妙的编造都难以打动人的心。
   作文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写(当时我主要给王楠茜讲了第一条):

  一是把心里的第一想法和最真实的想法写出来;

  二是把问题的正向意义揭示出来;

  三是把写出来的文字整理顺畅。
   这三个步骤,就是我们在学会辅导班里新增加的“轻松作文三步法”。学会了这个方法,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写出最优秀的文章。

  
   回来以后不久,我就听到基地老师反映,王楠茜的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六次作文,竟然有四次得了满分!
   下面是王楠茜的一篇作文:
 
                        生活中的一朵浪花
       一瞬间,天,灰了;花,谢了;茶,凉了;心,冷了!
       我,败下来了!
       当成绩落到我头上时,我懂,我确实败下来了!当老师无奈的眼神在我眼前晃动时,我懂,我实在是败下来了!当我和狂风巨浪应战时,我懂,我到底还是失败了!
       我定在那里,思念着,徘徊着.......
       我再也分不清掉在地上的液体是属于我还是属于上天时,我的心冷了。
       我终于蹲下了,即使特别平静,但我知道,再也不能挣扎了。算了吧,走吧!我勉强地站起身来,却不知何去何从?看着窗外,嫩绿的小草展示它的吸取上帝给它的精华,它们慢慢地由一个个细胞分裂而笜壮成长。风吹来了,我有些冷,望着天空,似乎怕什么会从叶中溢出。一群小鸟好像在对我说,它们没有像飞船一样一眨眼飞到天空一头,但它们弱小的翅膀也能回家。我看到小树,鸟儿在树上抖动,似乎为我抖掉了无数的泪滴。我靠在树上冷静地回忆这次考试--我并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哦!

  听到电话里妈妈对我说的一切似乎早已了如指掌,只是,她不想再重复那些唠叨吧。
  老师对我说:“孩子,今天失败,可能明天就会成功,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
       我哭了。
       刹时,天,晴了;花,艳了;雨,停了;人,乐了!
       我再也不放弃,再也不难过,因为有爱,爱伴随着我,在大风大浪过后,有一架出现在我眼前一架通向成功的梯子,
       风浪,让我学会坚强;风浪,让我敢于面对现实;我会更加努力去战胜一切,风浪,我再也不怕你了,因为我会战胜你!  

   

  下面是王楠茜用了这种方法以后的感想:
  我现在认为写作文没什么难写的,只要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就行了,而且唐老师告诉我该怎样写作文:把第一灵感写出来。把自己想写的东西想好了就要写出来,不要再去试图改正某一些地方,我就是一开始慢慢用唐老师告诉我的方法来写,一开始我认为挺难的,可后来越写越有意思!只要抓住文章的中心不跑题那就行了!
 
   今天,我把轻松作文三步法介绍出来,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为作文所困扰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