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2k10新秀名单:观菊沽酒晚持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6:38:47
观菊沽酒晚持螯
—— 古籍中的扬州重阳习俗



重阳将至,登高、赏秋、持螯、观菊、佩茱萸、食重阳糕、饮菊花酒的重阳习俗再次被人们忆起。人们总是叹息,传统不再!其实,从传统习俗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祈福、保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趣味则是人们对节日的核心诉求。今日随着大众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与提高,古人的生活愿望早已经变成了当今大众的生活常态。人们不缺可居、可游、品美食、赏美景、享康宁的生活品质和情趣,此时,我们对重阳节关注的重点则应该集中在:对父母的敬重、对时代的感恩。
来由
文士高会九月九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
重阳作为一种民俗事象,最早可以前推到春秋战国时期。但仅在帝王的宫中,民间尚未流行。晋人葛洪《西京杂记》云:宫中每到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这样做可以令人长寿。
民间有过重阳节的做法,最初很可能仅限于文人、士大夫阶层,《艺文类聚》卷四载魏文帝曹丕《与钟系书》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是指文人士大夫重阳时节的聚会。有了文人士大夫的示范和倡导,重阳习俗很快就在民间流行开来,晋人周处的《风土记》记载:“以重阳相会,登山饮酒,谓登高会,又名茱萸会。”此时的重阳节已是民众广泛参与的民俗活动了。
唐宋,重阳节便大体定型。唐德宗贞元四年,大臣李泌奏请朝廷,希望批准“三令节”放假。这“三令节”即是:二月二的中和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九月九的重阳节。朝廷同意了李泌的建议,诏令百官三令时节可以放假一天。北宋时,民间的重阳节已是盛况空前了,《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彩小旗,掺钉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明清以来,重阳节习俗的主要内容未变,一直传承至今。
丘或是楼阁,作为重阳登高的去处。所以《广陵潮》第六十七回中说:“大约总请母亲到扬州过重阳节,在天宁寺三层楼上登高。”扬州没有高山,只能去登高楼,当时天宁寺里的三层楼大约算是高处了。据老人回忆,旧时扬州的文峰塔、梅花岭、观音山、司徒庙等,也都曾是扬州人重阳登高的好去处。
其实,九月初九已是深秋,冬天即将来临,天气冷暖无常,此时疾病多发,人们郊野登高,可以防病健身。九月登高,正是“辞青秋游”的好季节,此时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登高远眺,山川草木尽收眼底,这些都是富有诗意的赏心乐事。
赏秋 观菊沽酒晚持螯
人们在重阳时节登高,最感兴趣的还是“赏秋”。董伟业的《扬州竹枝词》中就有扬州人重阳“赏秋”的描绘:“菊花时候雨消魂。晓霁园田净草根。过小红桥叶公墓,看飞来鹤傍花村。”又有一首诗云:“黄花盈瓮酒盈铛,扫径呼朋待月生。剥蒜捣姜同一嚼,看他螃蟹不横行。”可见,扬州人很会享受自己的生活,借登高以赏秋,借赏秋以消闲。
扬州是花木之乡,一年四季都有鲜花可赏,秋季正是菊花盛开时节,于是,扬州人“赏秋”的重点便是赏菊。重阳节这一天,扬州的许多商家都要在店堂里陈列一座蔚为壮观的“菊山”,千百盆菊花高高地堆叠成小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吸引了众多的顾客前来观赏。有些茶社酒家也有此等做法,顾客前来既是为了品茶,更是为了赏菊。有的扬州人家,还喜好在庭院里环列菊盆,邀约三朋四友,以赏菊饮酒为乐,颇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逸趣。因此,《江南好百调》云:“扬州好,重九快吾曹。联袂菊桥同访艳,振衣梅岭更登高,沽酒晚持螯。”
扬州人赏菊还有特殊的雅趣:白天讲究“观形”,晚间讲究“赏影”。所谓“赏影”,是主人选择一间雅致的“精舍”,把栽有菊花的泥盆套进青瓷或是紫砂的花盆中,高低错落地摆放。到了晚上,邀来三五好友,入座后熄灭大灯,用烛台点燃蜡烛,借助烛光来赏菊。烛光下,菊花的身影投射到白墙上,像剪纸,又像版画,形态各异。厉惕斋的《真州竹枝词》有一首《菊影》就描绘了这种赏菊之法的独特情趣:“长盆短盆尽横陈,为照幽芳蜡代薪。若论看花须看影,纷披壁上更精神。”
如今,每年重阳前后扬州都有“花市”,有花农专门培植的名贵菊花售卖。公园里还有“艺菊”展览,每盆“艺菊”都标有富有诗意的名称。文昌阁、文津园等街心花园也都堆叠出大型的花山,使扬州人在菊花丛中感受到重阳时节的情趣。
登高 清秋健体上重楼
扬州人一直有重阳登高的习俗。
关于重阳登高,民间流传着一则古老的传说,这则传说最早记载于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书中云: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到终南山拜仙人费长房为师学艺,费长房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一日,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要回到家乡登高避祸,为民除害。”并且给了他一包茱萸叶子和一瓶菊花酒。他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那天,领着妻子儿女和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并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了一口。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茱萸叶的奇香和菊花酒的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九日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故事便广为流传。从那时起,人们过重阳节时,就有了登高的习俗。
扬州没有多少高地,旧时的扬州人只能因地制宜,就近找一些土
重阳节趣
茱萸蓬饵菊花酒
晋代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旧时,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是重阳节时三件重要的民俗事象。
佩茱萸
重阳节时人们在发髻上插茱萸,身上佩茱萸。
此俗旧时十分盛行,唐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即是说重阳佳节人人都“插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茴香科植物,落叶乔木,有吴茱萸、食茱萸、山茱萸三种。夏日开花,秋季结果,果实为紫赤色,粒状,味辛香。叶、茎皆可入药,有暖胃燥湿之功效,是“十全大补丸”的主要成分。故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说:茱萸“气烈、色赤”,人们“争折其房以插头上,云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节时,人们除了头上插茱萸,还把茱萸的叶子和果实,用囊袋包裹好,佩带在身上,故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云:“萸囊辟毒。”
食蓬饵
“蓬”是指蓬松绵软,“饵”是指糕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松软的糕饼。
如今扬州的重阳糕,就具有这种特性,因为是重阳节的时令食品,故又谓之“重阳糕”。扬州重阳糕是用米粉做成,蒸熟即食,微甜、松软、爽口,老人和孩童尤为喜欢。糕形也有趣,正方形,小小巧巧的,上染红点。
卖糕人把若干块小糕叠成一摞,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旗。小旗是纸质的,有红有绿,三角形,戳有许多小孔。戳了孔,板硬的小纸便柔软多了,迎风还能飘动,这就是所谓的“重阳旗”。九月九日早晨,晚辈先向长辈敬献上一盘重阳糕,祝老人健康长寿。长辈也会用一块糕搭在小孩的头额上,口中念念有词,祝小孩百事俱高。
饮菊花酒
菊花酒并非是菊花酿造的酒,金秋时节,菊花盛开,一面饮酒一面赏菊,谓之“菊花酒”。
有一种解释认为,菊花酒并非是菊花酿造的酒,重阳节正是金秋时节,菊花盛开,一面饮酒一面赏菊,谓之“菊花酒”。
另有一种解释说,人们饮酒时讲究雅趣,在酒中撒上菊花瓣,酒香花香,入鼻入口,是为一趣,故叫“菊花酒”。因饮菊花酒可以使人长寿,于是人们多在重阳节时用菊花酒敬奉老人,祝老人延年益寿,由此演变成为重阳节的求寿之俗。如今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是古代求寿之俗的继承和演变。
3 上一篇朗读(男声 女声)    放大缩小默认

扬州日报社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苏新网备2006011号 |投稿信箱 |联系方式 |邮箱入口 |远程办公 | 广告服务 | [ 帮助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