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科学奖物理奖项:从端午节申遗看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2:49:12
关键字:保护 端午节 文化遗产 传承
一、     端午节: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它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非物资文化遗产在我国应当说非常多,毕竟我们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许多文化都被保留下来。但在向现代化迅速转变的今天,这些文化遗产却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中国曾经对传统文本化遗产重视不够,尤其对非物质传统节日文化,我们一度欣喜若狂地过起圣诞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而像中秋节、端午节却受到国人的冷落。这种局面在进入21世纪初叶后期才突然得到改观。2008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正式规定为法定假日,端午节甚至还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10月4日,据长江日报记者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证实,湖北代表中国“端午申遗”成功,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也正式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序列。
显然,韩国江陵端午祭“捷足先登”,可能“刺激”了国人,我们才努力在四年之后也申报成功。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历史发展长河中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智慧与情感的载体,是一种可能多个国家民族共享的文化遗产,并非品牌商标、专利技术的注册,也区别于自然遗产的独有性。它具有共享性,一个国家申报了,即使联合国批准后,其他国家还可以申报。像联合国就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我国今年还进行了新疆地区“木卡姆”的申报。我们应当感谢韩国,是韩国教会了我们为何要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韩国以端午的名义申遗成功,给予我们的文化提醒是: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二、     端午节的起源及传播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全面考察端午节的各种习俗,其最原始的核心因素在于辟邪。民俗文化研究专家陈连山所著的《话说端午》在介绍端午节的起源时,主推“辟邪说”  。普遍流行的传统端午习俗包括八个方面。第一是使用菖蒲、艾蒿的各种习俗。人们一直相信菖蒲、艾蒿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而出现许多利用菖蒲、艾蒿辟邪保健的习俗。第二是缠挂五色线以驱邪辟凶。第三是用艾虎、或道教符图驱邪。第四是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也是为了驱邪保健。第五是吃粽子,这是象征季节变化,实际也是趋吉避凶的。第六是出门游玩,这在上古时代也是为了回避邪气。第七是划龙舟或赛龙舟。虽然有传说称划龙舟或者龙舟竞渡是纪念屈原,但是在很多民众心目中龙舟竞渡的真正目的是“送瘟神”。第八是亲友互相赠送礼物。因为端午日不祥,所以亲友之间在危难之时互赠礼物,互相关心。以上八项端午节习俗中,都是以辟邪、辟瘟、保健为目的,因此辟邪就是端午节的核心。端午节的原始本质就在于此。
至于民间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某些历史著名人物而产生,那不是历史事实,而只是端午节习俗不断发展的结果。
古人为什么要在五月五日(或午日)辟邪辟瘟呢?这是古人创造端午节的思想基础。陈连山指出,了解这个思想基础,是探讨端午节起源的重要前提。
先秦时代的人们相信阴阳二气的和谐是宇宙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一年之中的各个自然节气是宇宙运行的关键点,尤其是冬至、夏至。冬至,阴气极盛,但是阳气开始复苏;夏至则是阳气极盛,阴气开始产生。包含着夏至的仲夏五月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礼记·月令》说:五月里白昼最长。但是阴气、阳气激烈斗争,生物半死半生。君子应该斋戒,禁绝一切情欲。这里所谈的核心问题是夏至时节(后来的端午节包含了夏至的因素)阴阳二气的斗争,以及斗争的结果——代表生命的阳气开始衰竭,代表死亡的阴气重新出现,并将逐渐强大。因此,古人把五月看成是邪气丛生,有害于生命的“恶月”。这是后来端午节习俗集中在辟邪方面的最根本原因。
先秦时代在我国历法史上属于月令时代。当时的人们依照自己对于天时的观察和理解制订出全面指导社会生活的国家时间制度——月令,强调人类生活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节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类在不同的季节要做不同的事情,目的是顺应自然。根据五月是“恶月”的观念,战国时代产生了一些相应的特殊时令习俗。其中与端午节有关的是:不育五月出生的孩子、蓄采百药、沐浴兰汤和登高游玩。这四种习俗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它们都认定这个日期充满不利健康的邪气。这时出生的孩子会害父母,因此要及早抛弃;空气中存在邪毒之气,危害身体健康,因此要采药、要沐浴兰汤、要登高游玩。这四种习俗虽然记录在不同的著作中,但是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此,它们共同成为端午节的起源。
战国时代的端午节还不完整,完整的端午节习俗应该包括特定的时间点五月五日、特定习俗以及专门的节日名称。战国时代端午节的时间和内容都基本确定,但专门的节日名称尚未出现,至于端午节名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目前还却反确切的考证。
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端午节的内容、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深深烙上各个历史时期的印迹。在经过不断地推广和传播后,端午节不光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且对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尤其韩国、日本、台湾等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台湾,端午节保留了大量端午信俗,台湾人称端午节为端阳、“五日节”或“五月节”,习俗为吃粽子、饮雄黄酒、驱五毒、饮午时水、沐午时水、午时立蛋(传说中能在午时,立起鸡蛋可以得到好运)与赛龙舟。台湾习俗认为端午当天正午,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刻,因此配合饮用午时水可强身健体、驱除百病,加入了香茅、艾草、菖蒲等驱邪植物,或是挂榕枝、饮雄黄酒、佩挂香馨(香包)更可达到功效;另外当天也会使洗艾草水,同样也有防毒健身的效果。全国最著名汲取“午时水”地点在台中县大甲镇铁砧山上的剑井。
另外端午赛龙舟是年度大事,早在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便有龙舟竞渡,发展至今,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当天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固有“五月锣鼓响半天,阮卜看龙船行河边”的典故。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便在道士引领下,划龙舟、打龙鼓至水边“请水神”,再决定炉主、头家、龙船会;端午当日,选手必须先祭拜龙船,将香火插在船上。竞赛结束后,待到农历五月十日“送水神”,在恭收龙船,期待来年再战。
台湾俗谚有:“未食五月粽,破裘不愿放”,形容过了端午节才算真正进入夏季的炎热。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是台湾民间三大民俗节日。当局立端午节为法定假日,依规定放假一天。
在日本,此日男人游泳,女人洗头。由于不再采用农历,日本的端午节固定于每年阳历5月5日,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又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也是日本的儿童日(男孩节),是法定的公众假期。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鲤鱼旗,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鲤跃龙门”的意思。
在韩国,由于半岛文化在历史上和中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朝鲜半岛各地民族与中国各地曾经以相同的方式庆祝端午节。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端午节也有本土化的特点,例如对端午节的称呼就有许多种:天中节、重午节、端阳、五月节、戌衣日、水濑日等。韩国在端午日这天在江原道江陵市所举办大规模萨满祭仪、山神祭与等一系列结合巫俗、儒道教地祝祭活动江陵端午祭,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俗遗风与传统文化,在200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端午节不光成为东亚各国的传统及日日,而且端午习俗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例如在许多国家都有食粽子的的习惯。从此一点也证明了非物质文化具有共享性的特点。
三、     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实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从端午节饮雄黄酒、吃大蒜、插艾叶或菖蒲等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节日的出现是与一种趋利避害的普遍心理活动分不开,人们在天象转变之际祈求平安和幸福。它久而久之便成为人们一种约定俗成的节庆活动,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后来又被演绎为纪念一些历史人物的祭日,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相反诸多故事的渗入却使这个古老的节日更增添了许多文化内涵,变得更为丰富多彩。许多传统节日如过年都具有这样的文化精神,据说过年放爆竹就是源于驱逐危害人们安全的怪兽——年的一种活动。所以,趋利避害、防范风险、祈盼幸福一直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正是因为先人们抵御风险、谋取福祉的能力有限,他们才以仪式的形式把这种精神强化下来,并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现代人在过这些节日的时候,娱乐的成分占据了绝对的分量,恐怕无人再去追溯其应有的本意。因为人们的生存条件已今非昔比,所以有些传统节日曾有过被淡化的趋势。好在国人已经意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这些节日才又重获新生。
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特性的内核,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民族。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注重合家团聚、皆大欢喜的场面,所以我们的民族家庭观念就特别强烈。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在于:它在经历过无数代人的传承后,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参与的活动仪式,成为人们心里想通、彼此依存的粘合剂;它是群体意志的公共符号,是塑造群体稳定特性和认同感的重要力量。有人说过“消灭一个民族首先就要消灭它的文化”。这话虽然听起来刺耳,却正好反映了文化的价值所在。
另外,众所周知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整体康能的提高,因为文化本身很大成份就属于康能的重要范畴。传统节日文化不光塑造了人们的共同价值,而且在伦理道德及精神品质方面也具有不可取代的强大作用。当今社会对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异常激烈,这充分显示了文化作为软实力所具有的独特功能,文化已成为个人、组织乃至国家之间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因为这违背了文化共享性的原则,不利于它的发展,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不单独属于我们自己所有,它还应是世界的。
四、结语: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
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韩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个榜样,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在我国还没有这个概念之前,韩国却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1962年,韩国颁布民间文化保护法,而这一年,是韩国经济腾飞的开始。1967年,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建立的时候,韩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一年,江陵端午祭登上了韩国遗产名录,然后就是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是韩国端午祭祀申遗成功刺激了国人,我们才转而进行反思,把注意力转向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上。于是从2008年开始一些传统节日才被定为法定假日,紧接着端午节于2009年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连续的动作表明:传统节日文化已经提升到了国家的高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范畴。政治力量的介入虽然对保护传统文化绝对有利,但是也势必会影响到它本来的价值,有时甚至被活化利用成為宣示國力、粉饰太平的工具。更甚者,有些地方为了申遗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动则几亿十几亿人民币,造成很大浪费,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最近爆出“中国丹霞”六地共为申遗花费十几亿元的消息,而专家称这在国内申遗史上花费算是比较小的,可见国人对申遗是多么地不遗余力。。
鲁迅先生说过:民族的即世界的。民族文化即是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保护,所以端午节申遗无可厚非。问题是申遗成功以后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儿将之束之高阁了吗/?申遗的目的就在于保护,而不是只为了宣扬。当然将文化遗产送进博物馆有利于保护,但文化遗产更需要去传承,尤其是传统节日文化,不能只让其进入博物馆,我们更应一代一代地继承和传扬。
时至今日,在一个功利主义充斥的世界上,许多节日文化也侵染了浓浓的商业气息和政治色彩,这显然已经偏离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例如,端午节已经成为旅游消费的集中点,什么祭祀屈原呀、伍子胥呀,早已被人们淡忘,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节日文化过于商业化、过于政治化,则会黯淡许多传统文化固有的光环。虽然节日文化不可完全民族主义,但节日文化叶不应失去原有的本意!记得梁思成先生在谈到如何保护和修复古代建筑时,要求要修旧如旧。所以在对待传统非物质化上,我们也主张尊重其原生态,不能人为地将商业或政治元素渗透其中。
当然,文化遗产更不能离开生活实践,离开人民生活就失去了其生命源泉,又虚者指出,对待非遗也不能只讲继续不讲创新。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也在变化。在传统形式中融入时代内容和时代精神,非遗才能找到市场,真正“活下去”。有创新就会有变异,我们当对其变异给予足够宽容。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将继续与创新有机结合,使非遗得到有效保护,并服务于和谐文化建设。而不是要么一成不变,任其自生自灭,要么一创新就离谱,搞得非遗不伦不类。(见baby827的博客《从韩国端午节申遗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景》,网址:http://blog.hangzhou.com.cn/?uid-493894-action-viewspace-itemid-69462)为此,考虑到现实情况,我们认为在国家倡导的同时,各地还必须建立传统节日文化的博物馆或档案馆,以有效地对各地民俗进行原生态地保护。我们既要讲究继承和发展,也要处理好创新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