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魔盗团在线完整版:中国老电影里的帅哥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3 20:19:53
中国老电影里的帅哥           冯喆
       提起电影明星冯喆,由于电影界宣传的不够,再加上他个人婚姻所出现的较为复杂的原因,知晓这个名字的年轻观众大概不多。但是,只要一提到《南征北战》中的有勇有谋的“高营长”、《金沙江畔》中英勇而充满斗志的“指导员”、《羊城暗哨》中的虎胆英雄“侦察员”、《铁道游击队》中睿智老练的游击队政委、《沙漠追匪记》中为革命献身的“骑兵班长”,还有《桃花扇》中的那个多情却又变节的一代名士“侯公子”,那么热心和痴情的观众定会对这些中国著名的影片中的著名角色记忆犹新,且津津乐道。这些使我们一代又一代影迷朋友熟知非常的银幕角色的扮演者,正是鲜为人知的冯喆。
       冯喆原名冯贻喆,原籍广东佛山,生于天津。上海圣约翰大学一年级辍学,后来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主修大提琴。曾参加美艺、华艺、同茂等文艺团体,先后演出了《家》、《风雪夜归人》、《上海屋檐下》、《大明英烈传》等40余部话剧。1946年入上海国泰影片公司,主演了《裙带风》、《忆江南》等多部影片。1948年到香港,在《恋爱之道》、《结亲》等影片中扮演各种角色。1950年回上海,入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后调入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
       然而,来势汹猛的“文革”风暴,彻底改变了冯喆一生的命运,使他陷于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文革开始以后,峨影厂当然是紧跟形势,全厂上下开始深入揭批“文艺黑线”,冯喆遵照厂里的决定,对这场触及灵魂、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自是不敢有丝毫怠慢。他匆匆告别当时借调工作的珠影,返回峨影,参加运动闹革命。然而等待冯喆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他刚一入厂,即被戴上“夏衍黑线人物”、“文艺黑线的黑干将”、“特嫌分子”的大帽子,遭到厂里造反派的围攻和批斗。这场来势凶猛的打击,给冯喆猝不及防,当头一捧。他解放前参加的由党的“左翼”文化运动领导的“同茂”剧团的演出,还有解放前夕赴香港拍片的经历,本来是他一生都感到自豪的历史,却在此时是非颠倒。冯喆极力申明,极力表白,极力解释,极力辩护,然而,这一切都是无济于事。对这些莫须有的罪名,冯喆自然是百思不得其解,他为自己极力申诉,但是给予他的是一次比一次更厉害的批斗游街,一次比一次更残酷的拳打脚踢。冯喆身陷囹圄,随时随地、随时随刻都会被失去人性的造反派招之即来,进行肉体摧残和人身凌辱。这是冯喆一生最为沉重而悲凉、凄惨而恐惧的日子,也是他始终难解郁闷而最感痛苦的日子。
       此时,冯喆的妻子张光茹自然也是被作为“专演才子佳人的旧戏子”强行送进了成都市文艺系统学习班,整天就是不断地反省自己。由于她与冯喆早在上海就已经情感破裂,尤其对冯喆在调来成都之前所做出的“街头追女”一事大为愤怒,更是对他眼前的处境不但没有丝毫的同情,而且还由此产生强烈的报复意念。她由于从来没有原谅过冯喆,早已与他同地分居,甚至还向峨影厂造反派密报了冯喆和一些同事以前谈论形势的事情,结果使他招来一场装进麻袋里的毒打。冯喆的肉体在遭受摧残,他的内心在默默地流血。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曾经倾情恩爱过的妻子,会这样无情无义。
       1966年到1969年是“文革”风暴最为猛烈之时。1969年新春刚开始,省“革命委员会”就迅速作出决定,把整个省级文化系统单位的人员全部赶到著名的“阶级斗争教育展览馆”所在地——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也就是所谓“刘文彩庄园(“收租院”就在这里)去接受阶级斗争再教育。全班人马一千多人都进驻安仁镇中学,当时名称叫“四川省级文化系统干部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一千余人全部按连队编制,集体居住在各大教室内,室内安置上下铺木床,仅留过道通行。而对那些重点管制的“专政对象”则集中在与一般人员居住的相隔着一片草坪的一排并列的大教室里,即后来被称为的“红色牛棚”。当时,“专政对象”共分为三类,即“走资派”、“当权派”、“黑线人物”和“三名三高”,冯喆被列为后一类。这个学习班的活动首要任务是“天天读”,然后是没完没了的“大批判”以及并不叫人好受的体力惩罚。在学习班里,冯喆对造反派强迫自己所干的重体力劳动,只有默默地干好,但这丝毫没有减轻对他所渴望的“精神枷锁”的解脱和人身自由的解放。《桃花扇》作为“大毒草”影片在“集中营”的大操场上放映,造反派们边看电影边振臂高呼“打倒”口号,随后,又把从剧团抄来的戏服强行给冯喆穿上,拉到街上对着高音喇叭,又是一通响彻云天的批斗口号,使冯喆的身心再一次遭受严重的摧残。
       1969年的初夏,“集中营”里对“重点管制对象”的历史问题和现行表现正在进行综合定论,所以令人倍感恐怖的“大逼供”全线铺开。这些“重点管制对象”,一个个被单独带走,重新进行提审,令其交待以前所谓的历史问题,过去的批斗、游街和毒打,现在升级到更加残酷的严刑逼供,穷凶极恶的造反派为了完成市革委会下达的命令和交派的任务,开始变本加厉地再一次用非人的手段和肉体折磨,来试图查出“专政对象”新的线索。6月2日这一天,“集中营”院里的高音喇叭地猛地传出凶神恶煞般的声音:“冯喆,你在哪里?赶快回来!如不回来,后果自负……”这种声音,反复叫嚷了十几遍,十几个专政队员来回奔跑,像是在上天入地般地搜查“逃犯”。第二天下午,造反派把大家全部集中到操场大草坪上,口气生硬地宣布说冯喆已畏罪自杀。就这样,一代著名影星自此永远消失于人间,他死亡的时间是1969年的6月2日,年仅48岁。
       1978年7月13日峨影厂举行追悼会公开为冯喆平反。199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之际,冯喆被国家文化部列为126名“中华影星”之一,2005年,冯喆还被评选为“中国电影百年百星”。          王心刚
       辽宁大连人,1932年出生,1949年中学毕业后参加沈阳市举办的文艺骨干训练班,学习话剧表演,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军工局文工团任话剧演员,曾经在《李闯王》《三个战友》等话剧中饰演主要角色。1957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寂静的山林》中饰男主角,后主演影片《牧人之子》。1958年起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相继在《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侦察兵》《大河奔流》《伤逝》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1981年在影片《知音》中成功地塑造了爱国将领蔡锷的银幕形象,于1982年获第五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1987年拍完《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后,因为身体原因决定息影。息影后从不参加公开活动,不仅观众见到王心刚不容易,其他老艺术家见到他也难。
       王心刚现在过的是普通老人的生活,他说:“我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都没有当演员,不是我不让他们当演员,是他们自己没兴趣,他们都从事IT行业,现在他们每人又都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他们都回家时,我们家是个热闹的大家庭,现在健身对我是最重要的,每天游泳一千米,闲暇时间,就陪孙子看书听音乐。”          李亚林
       辽宁丹东人,1953年毕业于文化部电影局下属的电影学校演员班,历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峨眉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演的影片有《水库上的人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虎穴追踪》、《柳暗花明》、《烽火列车》,执导的影片有《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为什么生我》、《井》。1981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4年《为什么生我》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7年《井》获第十九届意大利陶米尔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三等奖。1998年李亚林因病去世,享年67岁。          庞学勤
       1929年05月04日生于江苏滨海,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苏北军区文工团演员、创作研究组组长。参加演出《血泪仇》《刘胡兰》等剧目。1952年,进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班学习,1954年北京电影学校表演班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演员,1956年调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1962年被文化部评为中国电影22大明星,1971年任长影演员剧团团长,1973年任长影党委副书记,1977年任长影艺术副厂长和艺委会副主任,1985年调任珠海市文化局局长,1989年任珠海市人民政府顾问,后任珠海市政协副主席。
       主演的影片有《边寨烽火》《东风》《心连心》《古刹钟声》《船厂追踪》《战火中的青春》《朝霞》《甲午风云》《炉火正红》《独立大队》《兵临城下》《烈火中永生》《花园街五号》《追赶太阳的人》。          孙道临
       原名孙以亮,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于北平。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朗诵艺术家,多次获国内外电影艺术大奖,出任加拿大蒙特利尔等国际电影节评委。历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顾问,上海华夏影业公司艺术总监。2007年12月28日上午08点59分,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孙道临幼年时代生活在一个知识家庭,1938年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曾参加燕京剧社的演出,在校期间曾演出过《雷雨》《生死恋》等剧。1941年燕京大学关闭,孙道临失学,1943年加入中国旅行剧团,正式开始演员生涯。后来加入上海国华剧社和北平南北剧社,演出话剧《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导演《青春》一剧,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学,1947年燕京大学毕业,并加入北平艺术馆。翌年入清华影片公司,演出了黄宗江编剧的《大团圆》,孙道临仍扮演三弟,从此登上银幕。1949年,孙道临参加了上海远东影业公司《大雷雨》的拍摄,并在昆仑影业公司完成《乌鸦与麻雀》一片的拍摄。此片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先后主演《渡江侦察记》、《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李四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影片,塑造了各种银幕形象。曾为《王子复仇记》、《白痴》等20多部外国影片配音。1984年之后孙道临自编自导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并在两片中分别饰演男主角。1992年执导了根据肖复兴小说改编的电影《继母》2001年,80岁的他导演的电影《詹天佑》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赵丹
       原名赵凤翱,原籍山东肥城人,1915年生于江苏南通,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少时受家庭熏陶,酷爱艺术。中学时代,曾与好友顾而已、钱千里、朱今明等组织“小小剧社”,演出过一些进步话剧。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专攻山水。其间,参加了美专剧团、新地剧社和拓声剧社并积极参与“左翼剧联”的活动,改名“赵丹”,深入工厂、市井、学校,演出抗日救亡剧目。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1932年被明星影片公司著名导演李萍倩看中,在无声片《琵琶春怨》中扮演一纨跨子弟,从此成为明星影片公司的基本演员,先后参加拍摄了《上海二十四小时》《时代的女儿》《三姐妹》《到西北去》《女儿经》《空谷兰》《乡愁》《落花时节》《热血忠魂》《小玲子》《清明时节》等二十多部影片。由于他热爱表演艺术,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加之形象好,极有表演天才,很快成为引人注目的明星。与此同时,他还活跃在舞台上,曾在世界名剧《娜拉》中饰演海尔茂、《大雷雨》中饰演吉洪、《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饰演罗密欧。在影、剧两个方面,均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成为一名引人注目的话剧演员和电影明星。
       1936年—1937年,主演了影片《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在《十字街头》中扮演失业大学生老赵,刻画了这个天真、纯朴、热情,并带有几分傻气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在《马路天使》里,赵丹在表演上,有了新的突破,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从生活出发,经过概括提炼,真实而又自然地塑造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淳厚质朴、又爱自作聪明的吹鼓手小陈的形象,受到广泛赞许,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一位艺术大师的坚实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赵丹加入抗日救亡演剧三队,辗转各地,宣传抗日,并于1939年参加影片《中华儿女》的拍摄。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主演了影片《遥远的爱》和《幸福狂想曲》。1948年后,在昆仑影业公司拍摄了《关不住的春光》《丽人行》《乌鸦与麻雀》等影片。他在《乌鸦与麻雀》中饰演的“小广播”肖老板最负盛名,他把这个生活在旧社会都市里的小市民典型,刻划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
       建国后,历任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影协和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并于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主演了《为了和平》《李时珍》《海魂》《林则徐》《聂耳》《烈火中永生》等影片,创造了李时珍、聂耳、林则徐、许云峰等等熠熠生辉的银幕形象,代表了中国50—60年代电影表演艺术水平。“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被囚禁达五年之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热情地为高等学府讲授表演艺术,并不顾重病缠身,于1979年完成了《银幕形象创造》和《地狱之门》等著作。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大量书画作品受到中国书画界的珍视,《赵丹书画选》相继问世。
       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孜孜以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断探索中华民族的表演艺术体系,强调趣在法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意境。他的表演,主张用体验和体现的和谐统一,洒脱自如,形神兼备,意境深邃,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1980年10月10日,赵丹被癌症夺去了生命,终年65岁。          印质明
       中国电影、话剧演员,河北香河人。1950年天津津沽大学工厂管理系肄业,1953年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结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1964年任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编导,曾在《虎穴追踪》《国庆十点钟》《铁道卫士》等影片中扮演主要角色,同时还演出了话剧《同甘共苦》《千万不要忘记》等,导演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丹心谱》,曾创作电视剧本《追》《红三角》《难》等。2008年10月08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