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者讲的是什么:关于“日本人”的那些事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6:06:32

关于“日本人”的那些事儿

    凤凰快博







    一: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1、集体主义:
           赖肖尔在《论日本人》一书里,谈到日本人和欧美人最显著的不同点是日本人重视集体意识,对这一见解,连日本人本身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吧。 的确,日本人重视集体普遍如此,在过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于隋”和集体自杀的悲剧、“一亿人一条心”的口号,至今在企业经营、职员阶层里重视集体内部的和睦气氛,乃至学校里学生的制服等方面仍均有表现。“树大招风”这句谚语直接表示了日本人的处事方法。凡是和集体唱反调、背离集体者就要受到“断绝来往”的处罚。正因为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瘠、自然灾害频发式内心具有危机感的日本人由此学会了集体调和这种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智慧。



     
    2、忠诚:
           
    人们常说,日本人很强的团体意识和团结精神是日本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精神的养成,与日本人忠君爱国的传统观念联系着。
           日本人在原初时期即有祖先崇拜的古神道的概念,与儒家的“忠孝”结合形成日本人的一种特有观念,于是和合、协力、责任、廉耻、自我牺牲等到的则由此而出。个人的观念形成一家一族的观念,家族观念又扩充为民族精神。直到现在,日本人的思想深层依然保留这种意识,使他们能在大集体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可以为自己的民族和团体现出最大的忠诚。




    3、工作狂:
       
       日本人非常勤劳”这一评价,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当今在国际上已经被公认。例如成日本人的经济活动为“经济动物”。不过对于日本人来说,工作未必意味追求利益是首要目的。有一种说法,日本人是在工作中发现自身价值的。
           据评论家山本七平说,所谓日本人的勤劳,用佛教的话来解释,是为了成佛的修业,经济利益被赋予了宗教动机。在当今企业活动中,勤劳精神继续充满活力,可以说还是这种精神产生出独特的所谓“日本式经营”。 

    4、重视别人的态度:
           日本人不喜欢采用和别人相背离的行为。因此他们要决定自己行动时,首先考虑别人是怎么活动的,或者那样做后别人会怎么看自己。日本人即使自己持有明确的意见,他们也避免“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意见是这样的”等直接的表达方法,而是采用“恐怕是这样吧?”“我想这么考虑,你看如何呢?”这种婉转的措词,明显的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适当而有礼貌的。在语言表达上明确的表明,给对方留有考虑和判断的余地,显示出在听取对方的反应后,再表示自己的主张的一种姿态。在经常拘泥于他人和社会而生存的日本人的生活中,中性的、暧昧的语言特别多,他们极力避免断然拒绝的时候会伤害对方,而采用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5、服从意识:

            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信奉儒教,并将其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一个部分。但其内核却有着较大的差异。中国人注重“仁”,即便是君王,也必须遵从“仁”的精神,仁者治天下,如果不“仁”,百姓就可以推翻。所谓“仁”,说白了,就是做事要公正,讲道理。与此相比,日本人则更强调「忠」。对天皇、对长辈、对上司、对所属集团,「忠」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现行制度是合理的,不可冒犯的,「忠」是日本人社会最高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在这种意识下,日本形成了强烈的「集団主义」和森严的等级观念。从古代到今天,不论上级是否对错,是否合理,都必须绝对服从。在江户时代,面对官方处理事情不公时,也有据理力争的反抗者,但结局是即便纠正错误,反抗者也必须自杀;在当代的日本公司,下属对上司言听计从,毕恭毕敬,唯有赏樱或一起喝酒时才可借机调侃上司,以求发泄。全世界的旅行社,都承认日本团最好带,一是大家守规矩,二是服从。临时指定一个人当团长,他便是这个团的最高权威,无人不从。





    二:日本人的那些生活 1、共浴:      

          据说,日本民族根在我国云南一带,它的文化起源等,基本也来自中国,甚至它的文字,也都几乎师承中国,但它的文化传承,却也有别于中国。        云南泸沽湖,现在还生存着一个“母氏公社”,一切以女人为主,男人在家庭里,只是个“配偶”,可有可无,那家姑娘长满16岁,就另居单过,晚上来过夜的男子,也时常更换,换得越多,证明这姑娘越有魅力,大多时候,也不知孩子的父亲是谁,所以,也不存在什么难以启齿的性观念了,而现在,几十名男女一起,赤裸共浴的文化,也一直流传下来。        而日本,现在也仅在温泉里,才有男女共浴的文化传承了。         


    2、服装:
               

           日本的和服,与我们中国汉服一样,是民族传统服饰。        
           在日本,和服是每个女人的最爱,而且常常穿着和服招摇过市。为什么呢?原来这美丽的和服里面,隐藏着一个秘密。        日本女人并非天生丽质,她们不仅不能与欧美的女人相比,就是比起中国的女人来,也占不了上风。这首先要怪她们的身材太不行,她们既无欧美女人高大,也不及中国女人匀称,若是参加世界级选美大赛,恐怕连入围的资格都没有。        与身材瘦小不成比例的是,日本女人的腿部却是不恰当地高度发达,尤其是小腿,其粗壮强大,令人望而生畏。对此日本男人有个形象的称呼:大根腿,即“萝卜腿”的意思。        日本女人最缺乏当模特儿的资格,因为岛国人身材异常矮小,平时穿着长袍,踏在半尺高的木屐上,看上去还不讨人嫌,等到脱了衣裳,望上去真是难看得很,只见肥大的一段身子,四肢短小的如同乌龟的脚。
     
            日本女人长成这样,应该怪罪于“榻榻米”这种特殊的起居方式,世代相传的跪坐与盘腿坐,使日本女人的双腿受尽扭曲和压迫,变得不成体统,就像过去我们中国女人裹小脚。       不过,聪明的日本人善于在不利的条件下扬长避短,化腐朽为神奇的,因此,为了掩盖缺陷,一种叫作“和服”的美丽服装,就是这样被发明创造出来了,成了日本的国服。        当日本女人用这种宽松修长、典雅艳丽的服装,将不起眼的躯体连同“大根腿”一起包裹起来时,奇迹就发生了:一个个妩媚娇柔、仪态万般的美人,出落在世人面前。说是包裹,并非全然封闭,和服的装束虽然森严繁琐,却在日本女人最迷人、最性感的胸脖这个部位上网开一面,留下最大空档,令天下男人心荡神摇。        日本女人的脖子确实好看,白晰玉润的肌肤划出一道柔美的线条,恰到好处地将和服点缀的更加绚丽妖娆。



      3、日本人的性生活:        “免费”的并非真的免费。      “无料”在日本语的意思中是免费。      
           在日本各地的红灯区里,充斥着各种名目的“无料案内所”和“无料情报馆”。这些地方其实就是介绍情色服务的中介,他们宣称的“无料”,其实仅是介绍小姐的服务免费。当你要服务的时候是要收费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而“无料案内所”和“无料情报馆”的生存之道,其实是通过介绍嫖客到风俗店消费,从风俗店那里收取中介费用。站在客人的角度,这种“无料案内所”和“无料情报馆”实际上是先“无料”再“有料”。这种“无料案内所”和“无料情报馆”的客源主要是外地人或者是情窦初开的少男,熟悉门路的本地人大可跳过无料案内所这一步了。
            
           支持“网上购物”       由于风俗业在日本是合法的,只要你持牌经营就是合法。因此,与其他生意一样,风俗业也与时俱进搞起电子商务,实行“网上购物”。         风俗场所名字千奇百怪       风俗场所是指直接向客人提供性服务的场所。这些风俗店的名字千奇百怪,有的甚至令人摸不着头脑。比如东京有一家叫“快生堂”,乍眼一看还以为是卖化妆品的,广东人一听还以为是卖凉茶的。又比如有一家叫“柏もみもみ诊疗所”的,乍眼一看还以为是一家私人诊所,谁会想到是一间炮房?但是,日本男人却很容易分辨出这些场所就是风俗店。       不做外国人生意       日本国内事事以本国国民优先是世界闻名的。      
           无料案内所的工作人员都是社会的底层,文化修养十分有限,除了日本语之外极少有懂外国语的。加上日本民间其实有一种“怕”外国人的心理,这种“怕”其实是不了解,加上语言不通,这就让无料案内所形成了一个默认的行规:只招待本国人,不招待外国人。这是一般的、普遍的行规。当然,也会有例外的。一些高级的夜总会也会抛开了国家的界限,接纳前去消费的外国人。


     
     



    三: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作家为何对表现“死亡”如此的感兴趣呢?为何有那么多的作家“以身试死”呢? 其实,在日本人的观念中,生与死这种人的能力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的截然对立的限界,变成了一个变化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和阶段。

           在这里,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转的生。日本人最崇拜的观念是“无常”,死在他们眼里也是无常的,没有死的流转,就没有生的勃发。日本人的思想,尤其是“虚无”、“万物如一”、“轮回转生”这样的传统观念对日本作家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 正如小松伸六所指出的,在日本作家的传统中似乎有一种透过死亡和黑暗来观察人生的佛教思想。透过死亡和黑暗来思考人生的传统,可以上溯到歌唱“诸行无常,盛者必衰”的《平家物语》、把世俗的人和家庭喻为“河中流水”的《方丈记》、强调“人世无常”的《徒然草》和出家人西行,游吟俳人芭蕉的无常感文学。

          川端康成在这一方面是一位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作品始终贯彻着日本文学传统的美的意识,他笃信佛教中的禅宗,对禅宗的教典推崇之极。他在《文学自叙传》中写道:我相信东方的古典,尤其上佛典。 川端康成对“万物如一”,“永生不灭”、“轮回转生”这样的一些传统的佛教思想尤其崇拜。在他看来,人世间万物的生与死是无常的,生为死之开端,死为生的开始。甚至视死亡为完美,是一种高尚的艺术。

           日本评论家山本健吉研究川端康成时说:川端康成面对死者的世界,不知何时产生了生的感情,死中的生、生中的死,总是深深地潜藏在他的作品中。




           日本人对生、死的观念,同中国人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地震之后,大家更关心这一点,就是日本人对死者的态度。当然更多人更特别关注日本人对有“罪”的死者的态度,因为牵扯到靖国神社一类的比较敏感的政治问题。
     
           有很多资料显示说,日本人崇拜自杀,向往死亡,甚至有热恋中的男女相约自杀。可能他们觉得这样也可以留住爱情。

            原因?
           日本神道强调人不管生前做过什么,一旦死亡便化神而须受到人们的尊敬。日本人认为,一个人,不论生前是善还是恶,是是还是非,死后,都变成佛(buddha),其牌位,理应放入神社,受后人供奉。在这方面,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石川五右卫门,该人是日本 16 世纪有名的盗贼,按理说,是个坏人,但在许多地方的神社中,都有该人的牌位。所以我说,日本人的生死观,是一种不分善恶、不分是非的世界特有的生死观。
           日本佛教净土真宗创始人亲鸾曾说过:“善人尚能往生,何况恶人哉。”就是说,即使是恶人,只要重新皈依佛教也可成佛。日本有许多官僚和企业的小头目因犯错误而自杀,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谢罪,也是一种解脱,很多事情因为当事人自杀就不再追究,周围的人也对他表示原谅。在日本接到喜事邀请,如果彼此有过结可以不去参加;如果人死了,不管过去有多大的矛盾,被邀请后都可能出席葬礼,表示对死者的原谅。日本古代常有将士在打败仗时候自杀,自杀前让对方原谅自己的部下,对方会把它厚葬,并原谅他的部下。
           日本人喜欢樱花,是因为樱花象征着生命刹那间的美丽,刚刚盛开,倏而凋谢。日本的文学作品很多赞美死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集体自杀,因未死亡在此意味着“清洁”,“超脱”,和“干净”。因此,反抗政府的“国贼”西乡隆盛死后雕像被政府允许立在上野公园里。

          日本《朝日新闻》1997年8月15日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日本人计划在浙江省放 置为两国在战争中的死难者镇魂的大钟,当然这种做法遭到中国的拒绝,这里日本人 显然没有了解中国文化中的生死观。 御茶水女子大学教授相原茂说无论生前好坏,死了在一般人看来就都是神。 看了这些,你应该可以明白和理解日本文学中对死亡的描述了吧。

          希望两国人民多多的互相理解。祈祷中国和日本能够友好往来,祈祷仇恨中的人们放下仇恨,身负重罪的人们灵魂能够解脱。



    相关链接》》》
     
    日本24节气和中国节气的差异

    一个日本人对中国真实的观感
     
    70后兰董替日本人说话骂中国人

    原来,我们是听着日本歌曲长大的 

    日本动画界的传奇:宫崎骏  

    日本宅文化的逆袭——EVA

    那些风景的名字叫:Japan

    来自日本东瀛的现代浮世绘  

    日本插画师画笔下的:梦幻田园  

    一个中国人路过日本札幌及北海道

    日本最新崛起的族群:“森林系女孩”

    在日本,普通上班族也必须有精致的发型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唤起人们对体制的思考

    “庆祝日本大地震”韩球迷看台标语激怒日民众


评论(88) 转发(41) Tag:日本人插画动漫上班族生活国情习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