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者3:忠诚世界资源:世界几大宗教介绍一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18:23
世界几大宗教介绍一览
 

 

         世界几大宗教介绍

   

   世界几大宗教介绍

   基督教    

  “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 要去,使万民作 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或作给他们施洗归 于父子圣灵的名)凡我所吩咐你 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28:19-20) -------------------------------------------------------------------------------- 基督教综述 --------------------------------------------------------------------------------  新教综述 路德宗、归正宗、安立甘宗、卫斯理宗、公理宗、基督复临派、真耶稣教会、普救派 --------------------------------------------------------------------------------  东正教综述 反国教派别 --------------------------------------------------------------------------------  天主教综述 方济各会、多明我会、本笃会、奥斯定会、克吕尼修会 --------------------------------------------------------------------------------  其   他 科普特教会、基督教科学派、一位论派

   新教综述 Protestantism --------------------------------------------------------------------------------  新教是与东正教、天主教并列的三大基督教派别之一,为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新宗教,以及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各个新宗派的统称,亦译为抗罗宗或更正宗。中国的新教各教会则自称基督教或耶稣教,而不称新教。  

      15世纪后期,西欧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许多新兴民族国家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王侯统治,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教廷的力量大大削弱。思想文化上,经院主义神学日渐衰落,文艺复兴唤起的理性主义和批评精神在知识分子中迅速传播,产生巨大影响,这一切都为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新教就是随着一系列宗教改革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教所代表的抗议原则和精神可追溯到14世纪后期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如英国威克里夫派和罗拉德派、波希米亚的胡斯运动和意大利萨伏那洛拉的信徒。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全德;在瑞士,加尔文和茨温利的改革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响;英王亨利八世出于政治原因推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在克兰麦的协助下,组成具有独特形式的新教教会,以摆脱教皇的管辖。到1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个主要教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作为英格兰国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在教会组织和崇拜仪式上已基本定型;对教义的表述和阐述,经过长期的争论,也逐渐形成体系。在此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教内部又出现了许多派别,教义也有了各种发展和变化。17世纪,英格兰的清教徒运动要求以加尔文主义改革保守的安立甘国教会,结果产生了一些脱离国教的新宗派,如长老会、公理会等。清教徒运动后来由移民传到美洲,使新教在北美发展成为影响最广的教派。同一时期,在德国也出现了以斯彭内尔为代表的虔敬运动,与英国清教徒运动相呼应。   

      新教虽然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即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成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这三大原则和天主教是针锋相对的。首先,新教救法论的核心,主张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基督教认为人都是有罪的,不能自救,唯一的救法是借上帝之子基督将救恩赐给世人,因此拯救的根源来自上帝的恩典,这是基督教各教派都承认的。至于如何得到这种恩典,天主教主张除了信仰外,还要凭借圣事,通过教阶制的神职人员才能将救恩颁赐给信徒。在新教看来,这是把圣事作为上帝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易",不仅违背《圣经》的教训,而且带来许多弊端。新教认为得救的真谛在于相信和接受耶稣基督为主,凭借信心,通过圣灵的工作,使信徒和耶稣成为一体。由于这种神秘的结合,基督的救赎就在信徒身上实现。新教认为行善是应该的,但这是重生得救得表现,而不是一种功德,本身没有使人得救的效能。其次,新教冲淡了神职人员和一般信徒之间的差别,认为既然只凭信心即可得救,那么信徒人人均可成为祭司,,无须神职人员作为神人之间的中介。此外,信徒还可以互相代祷,每个信徒都有在宗教生活中彼此照顾相助的权力和义务,都有传播福音的天职。第三,天主教虽然不否认《圣经》的权威性,但把《圣经》的解释权归于教会,实际上把有关宗教信仰的一切问题的最高权威集中在天主教会和教皇身上。新教则主张惟有《圣经》才是最高权威,每个信徒都可以借圣灵的引导直接从《圣经》领悟上帝的启示和真理。新教一般虽接受最初几次公会议关于三一论和基督论等的教义和有关的信经,也认为教父遗训有指导作用,值得尊重,但认为不能把它们和《圣经》同等看待。当然新教更不受后来天主教历次公会议的决议和教会法规的约束。宗教改革后,新教将《圣经》译为各民族语言,并致力于《圣经》的传播和注释工作。但新教各派对《圣经》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在新教内部,对《圣经》作为最高权威的理解,也长期存在着争论。  

      新教派别众多,但以三大主流教派为主,即分布于德国大部和北欧诸国,包括丹麦、瑞典、挪威、芬兰等国的路德宗,分布于瑞士、荷兰、苏格兰和德国一部分的归正宗以及分布于英格兰的安立甘宗。全世界新教徒约3.6亿,三分之二集中于欧洲和北美。

    天主教综述 Catholisim --------------------------------------------------------------------------------  天主教是与东正教、新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宗教派别之一,亦称公教。又因为它以罗马为中心,也又称罗马公教。16世纪传入中国后,因其信徒将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因而在中国被称为天主教。  

      基督教产生不久,就逐渐形成拉丁语系的西派和希腊语的东派。东派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西派以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为中心,天主教就是从西派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在古代基督教中,西派不占优势。5世纪时外族侵扰帝国西部,西罗马当局已无力支撑局面,罗马主教利奥一世利用其影响,一度使罗马免遭匈奴入侵,这使罗马主教的威信大大提高,得以居于意大利、北非、西班牙、高卢一带拉丁语系教会的首位。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5世纪末,法兰克王国兴起,国王克洛维于496年改宗罗马公教,公教会也从新王朝获得大量土地和特权。6世纪末,格列高利一世身兼罗马主教和罗马行政长官,为教皇制奠定了基础。8世纪加洛林王朝期间,矮子丕平将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得的土地赠给教皇,即754年和756年的"丕平献土"。800年时,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加冕,表示"君权神授",10世纪,教皇约翰十二世又为日耳曼皇帝奥托一世加冕。这样,罗马主教和罗马教会确立了在整个西派教会中的实际领导地位。同时,罗马主教和教会一直想在东西两派各教会间取得至少是名义上的首席地位。早在445年,利奥一世就呈请西罗马帝国皇帝瓦伦丁尼三世降旨,令各地教会和主教服从罗马主教,但此旨对东派教会并无实效。451年,东派势力占优势的卡尔西顿公会议制定法规,规定君士坦丁堡的地位与罗马相等,利奥一世对此提出抗议。围绕这个问题,东西两派矛盾日益尖锐,5世纪末,罗马主教斐理克斯三世宣布革除君士坦丁堡主教阿卡西乌出教,863年和867年,更出现了罗马主教尼古拉一世和君士坦丁堡主教佛提乌相互革除对方教籍的严重局面。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东派自称正教,西派自称公教。天主教会及其教皇制,作为独特的单一教会和体制至此正式确立。  

     天主教称其教义为"公教教义",是基督亲授,经使徒和公教教会持守、传授、教导,所有公教教徒都必须全部信奉接受的纯正信仰内容。天主教会强调信仰是对"启示真理"表示同意或"认信"。天主教又将启示分为自然启示和特殊启示两种。自然启示是指通过人类自然理性即可认识的真理,如关于天主的存在、天主对宇宙的造化、灵魂不灭等,论证这些教义的理论称为自然神学或哲理神学;特殊启示指超乎人类自然理性、非经天主启示不能获得的真理,有关的教义称为启示教义,包括三位一体、救赎、教会、复活、永生等,并认为这些教义有超理性的奥秘性,故又称超性教义,论证这些教义的理论或学说,称为启示神学或超性神学。天主教认为圣传和圣经组成天主圣言,是启示的宝库,而解释圣传与圣经的权力在教会。凡由教会加以神圣委派,赋予"传授和教诲教义之权"者(如教皇、公会议、主教等),他们的合法教诲皆"无谬误",并对所有教徒具有制约性的权威。  天主教会在组织体制上十分重视教阶制。天主教的教阶制分为神职教阶和治权教阶两类。神职教阶属"神所立的品级",由主教、司铎、助祭构成。职权教阶是根据教会的治理和统辖权,以及某些特定分工而形成的极次,位居最高者为教皇,下有宗主教、牧首主教、省区大主教、都主教、大主教、教区主教,以及由教皇特委的教廷重要成员枢机主教。  

      目前,天主教是基督教的第一大派别,全世界共有天主教徒8.8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8.5%,在各大洲的分布大致为:拉丁美洲约有3.7亿,欧洲约有2.5亿,北美洲和非洲各有约8000余万,亚洲和大洋州各有约7000余万。在国际互联网上,关于天主教的网站也有很多,如:  The Complete List of Popes(罗马天主教皇): www.knigut.org/advent/popes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天主教百科全书):  www.knigut.org/advent/cathen  台湾天主教中国主教团:www.catholic.org.tw  达拉斯天主教耶稣圣心堂:www.chinese-catholic.org  圣何塞华人天主教会:www.sjccc.org

 

东正教综述 Eastern Orthdoxy --------------------------------------------------------------------------------   东正教是与天主教、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亦称正教。又因为它由流行于罗马帝国东部希腊语地区的教会发展而来,故亦称希腊正教。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后,俄罗斯等一些斯拉夫语系国家相继脱离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直接管辖,建立自主教会,逐渐形成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希腊正教目前则主要指使用拜占廷礼仪的东正教会。   

      325年尼西亚公会议后,东西派教会间的矛盾日益尖锐。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迁都君士坦丁堡后,两派在谁居教会首席问题上争斗愈烈。到1054年,终于酿成东西教会大分裂。自9世纪起,东派教会已逐渐向保加利亚、基辅罗斯等国发展。1054年后,拜占廷帝国日益衰落。1096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组织十字军东征,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东正教普世牧首区被迫迁往尼西亚。15世纪30年代,奥斯曼土尔其帝国进攻拜占廷,君士坦丁堡向西方求救。罗马教皇尤金四世乘机于1438年召开佛罗伦萨公会议,,旨在使东派教会屈服,要求东西教派合一,从而确立教皇的首脑位置。由于东正教会的让步,次年7月会议签署通过东西教会合一决议,确认教皇为"基督在世代表",具有全权地位,史称佛罗伦萨合一。但由于东派教会内反对派的抵制,合一未果。1453年,拜占廷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苏丹出于政治考虑,对东正教会采取宽容政策。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国教是伊斯兰教,所以君士坦丁堡牧首实际上处于被征服地位。16世纪之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正教会相继成立自主教会,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实际权威性已丧失殆尽。自主教会是指在法规和行政方面享有全部独立权,并可自选大主教和主教的教会;有时也指不依附于教郡都主教管辖的个别地区。1589年,俄罗斯正教会取得自主地位,建立牧首区。以后,使用俄罗斯正教礼仪的教会,常通称为俄罗斯正教。   

      在教义方面,东正教与天主教有一些区别。第一,东正教信守前七次公会议信条,不承认以后天主教所举行的历次公会议。在"和子句"问题上,东正教继承东派教会的观点,认为此乃对《尼西亚信经》的篡改。第二,东正教注重道成肉身,认为人之得救,在于把必死之人通过与道成肉身的基督神秘联合而变成属于神的,不死的生命。东正教神学中很少有涉及人性本原败坏的内容,因此不十分强调赎罪论。关于恩典和原罪论,东正教的观点和奥古斯丁的预定论有所不同。东正教认为每一个人都在亚当的罪中凡了罪,拯救既要依靠自身,也要依靠天主。首要的是自身必须择善,天主才能帮助他们。善功只是条件,并不具有得救的效用,只有依靠天主的恩典才能获得重生和得救。圣事中基督的血所生的救赎作用,是给予一切人的,凡愿意接受信仰和洗礼的,都可以得救;凡是愿意敬奉天主的,都可以得到报偿。第三,东正教特别重视对圣母的崇拜。三一论确立后,对圣母的崇拜,反映了信仰者需要一个可靠的"中保"思想,童贞女玛利亚就成了最理想的对象。   

      在教会组织方面,东正教否认天主教"只有''使徒教区'',即由使徒建立的教区有权成为牧首区"的观点,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如根据国家或城市在经济、政治方面的重要性设立牧首区。牧首区(大主教区)下辖数个首府主教区。主教区的首脑是主教,其人选必须是高级修士或领圣职后保证效法修士生活的司祭。司祭可以结婚,但不能作为主教入选。主教以下的位次是:修士大司祭、修士司祭和修士辅祭,再以下的助祭、诵经士无神品。   

     东正教的信徒主要分布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美国等地区,在中国人数不多,1984年,中国有东正教徒8000人左右,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东正教主要的自主教会有君士坦丁堡牧首区、耶路撒冷牧首区、俄罗斯正教会、格鲁吉亚正教会、塞浦路斯正教会、塞尔维亚正教会、保加利亚正教会、罗马尼亚正教会、波兰正教会、希腊正教会、美国正教会、日本正教会、芬兰正教会等。国际互联网上关于东正教的站点也不少,如:   美国东正教主页:www.ocf.org/OrthodoxPage

 

 

     伊斯兰教    

  谁否认证信.谁的善功确以无效。      He that denies the faith shall gain nothing from his labours.      你不要骄傲自满的在大地上行走,你决不能把大地踏穿,决不能与山比高。      Do not walk on earth proudly,for you can never rend the earth,      nor become as tall as the mountains.      ——《古兰经》 --------------------------------------------------------------------------------  伊斯兰教综述 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大变动时期,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指顺从真主安拉的旨意。 --------------------------------------------------------------------------------  伊斯兰教法 伊斯兰教法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必须遵守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具有宗教、道德、法律三方面的意义。 --------------------------------------------------------------------------------  伊斯兰教义 伊斯兰教徒的宗教信仰基本为五信和五功,这是每个穆斯林都应遵守的最基本的宗教义务。 --------------------------------------------------------------------------------  伊斯兰教在中国 唐代称阿拉伯为“大食”。哈里发奥斯曼派使节到长安见唐高宗,介绍国内习俗和伊斯兰教情况。 --------------------------------------------------------------------------------  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是阿拉伯半岛麦加城人,约生于公元570年。他所属的哈申族是麦加古来什部族的一个著名的家族。——

       伊斯兰教综述  

    伊斯兰教是与佛教和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公元七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它是由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所创,目前世界上有10亿多信徒,他们大多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亚、西亚、东南亚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国;有些国家还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四方割据,战乱频繁。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在宗教信仰上,原始宗教盛行,人们崇拜自然物体,并且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神,同时,犹太教和基督教也开始向半岛传播,但它们的学说并不适合这种形势。因此实现半岛的和平统一和社会安宁是阿拉伯社会的出路。这时候先知穆罕默德出现了,他以"安拉是唯一的真神"为口号,提出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安宁"等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要求。伊斯兰教就是在这样一个转折的时刻诞生的。   

      伊斯兰教认为除了安拉再没有神,反对信多神、拜偶像,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顺从”。顺从安拉旨意的人,即“顺从者”,阿拉伯语叫“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通称。在中国,穆斯林也称安拉为“胡大”或“真主”。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是奉安拉之命向人类传布伊斯兰教的。伊斯兰教的历史,从穆罕默德开始传教之年算起,至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分布在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不论在什么地方,穆斯林之间都互称兄弟,或叫“朵斯梯”,彼此见面出“色俩目”,或简称道“色兰”,以示问候。色俩目或色兰,阿拉伯语意作“安色俩目尔来库姆”,即“愿安拉赐给你平安”,回答时说“瓦尔来库姆色俩目”,意思是“愿安拉也赐给你安宁”。   

      从公元七世纪初直到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曾经建立了伍麦叶王朝、阿拔斯王朝、印度莫沃尔王朝、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王朝帝国;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盛极一时的王朝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教”却始终没有陨落;它从一个民族的宗教成为一个帝国的精神源泉,尔后又成为一种宗教、文化、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的发展着。   

    流派   逊尼派 全称"逊奈和大众派",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约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中国的穆斯林大部分属于此派。   什叶派 什叶派是与逊尼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的四大政治派别别。"什叶"的意思为"党人"、"派别"。该派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的首领-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目前全世界约有什叶派穆斯林8000万人。主要分部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林等地区。   圣地和节日       1、三大圣地:麦加,卖地那,耶路撒冷。  

  2、主要节日有开斋节(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圣纪(穆罕默德诞辰教历3月12日)。

        佛 教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  中国佛教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人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  印度佛教 印度佛教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创始人是悉达多·乔答摩,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  尼泊尔佛教 尼泊尔是佛教最早流行的地区之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即诞生于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附近的洛明达。 --------------------------------------------------------------------------------  斯里兰卡佛教 斯里兰卡佛教相传公元前3 世纪为印度阿育王之子摩哂陀等所传入。其经典都用巴利语传承,故称其为巴利语系佛教。 --------------------------------------------------------------------------------  东南亚佛教 东南亚佛教是以南传上座部为主的佛教。主要传播于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南部分地区。 --------------------------------------------------------------------------------  朝鲜佛教 朝鲜佛教系北传佛教之一。4世纪后期由中国传入,迨6世纪,已广为流传。 --------------------------------------------------------------------------------  日本佛教 佛教在日本流传后40年,圣德太子摄政,下诏传播佛教,贵族大臣竞造佛寺,从此佛教广传于日本。 --------------------------------------------------------------------------------  越南佛教 越南佛教约于2世纪开始从中国传入,深受中国南宗禅学的影响,属于大乘佛教。 --------------------------------------------------------------------------------  欧美佛教 佛教流传于欧美至今约有150年 ,但欧洲人最初对佛教的了解, 则可上溯到公 元前329年。  --------------------------------------------------------------------------------  澳大利亚佛教 1989年澳大利亚有佛教徒3.5万人,其中81%是亚洲裔,他们在墨尔本、悉尼、南威尔士都建立了佛教协会。——

      中 国 佛 教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人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 佛教(Chinese Buddhism)。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 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  汉传佛教 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 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 …… --------------------------------------------------------------------------------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后,与本地原始宗教苯教相融合而形成的佛教流派,在体系上属大乘佛教,其特点鲜明,独步于世界宗教之林。 宁玛派、萨迦派、噶当派、噶举派、格鲁派、觉囊派 …… --------------------------------------------------------------------------------  南传佛教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学说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

       道 教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  亦信之,德信矣。圣人在天下,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道德经》  --------------------------------------------------------------------------------  道教概览 道教以"道"名教,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  太平道 太平道的创建者是河北矩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派八名弟子到各地宣传教义,准备太平教起义。 --------------------------------------------------------------------------------  正一道 正一道的前身是产生于汉末的五斗米道,以"治"为单位,天师为最高领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统领信道教众,组织相当严密。 --------------------------------------------------------------------------------  上清派 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经营数十年,从而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 --------------------------------------------------------------------------------  新道教 太一道、大道教和随后创立的全真道均创立于金初,史称"新道教“。 --------------------------------------------------------------------------------  全真教 全真道创始人王喆原名中孚,字允清,道号重阳子,又称王重阳,47岁时于终南山南时村挖洞而居,自称"活死人墓"。 --------------------------------------------------------------------------------  符箓派诸教 符箓派道教长于斋醮法事,唐时为最盛。主要的符箓教派有上清、灵宝、正一、神霄、清微等。关于符箓... --------------------------------------------------------------------------------  教藏 唐玄宗崇信道教,曾专门派人搜访道经,编写成历史上第一部《道藏》。 --------------------------------------------------------------------------------  福地洞天 七十二福地、三十六洞天,神仙出没的地方。——

       犹 太 教         

  以色列!你要听:上主我们的天主, 是唯一的上主。           愿他荣耀之国的那名永受赞颂。 ——《舍玛祷文》 --------------------------------------------------------------------------------  犹太教综述 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 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 --------------------------------------------------------------------------------  正 统 派 正统派的最大特点是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原则,拒绝犹太教的变革。 --------------------------------------------------------------------------------  改 革 派 改革派犹太教的主导思想是带有明显理性主义因素的发展观, 即认为犹太教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  保 守 派 保守派犹太教是介于正统派和改革派之间的温和派。它的前身是德国的犹太教历史学派。 --------------------------------------------------------------------------------    重 建 派 这个教派的创始人摩迪凯·开普兰认为,正统派、改革派和保守派都不能适应现代性和当代犹太生活的需要, 因此必须对之重建。 --------------------------------------------------------------------------------  犹太节日 犹太传统中有一系列独特习俗,它们造就了这个民族的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

     犹太教综述

     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教的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托辣,即圣经的前五卷书。 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他愿所有的人,行公义,好怜悯,因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所以人都应该有尊严且受到尊敬地对待。 犹太人以学习及祈祷来侍奉上帝,同时遵行摩西五经上所指引的诫命。对于圣约的坚信,犹太人认为这就是上帝对他们的呼召,也是他们对世人的见证、他们的使命。但犹太教并不主张其他民族为了被救赎而必须接受她的宗教信仰和敬拜方式;这世界会因为它所行的而受审判,而不是因它所信的教条而受审判;所有公义的民族皆分享将要到来的和平世界。因此,犹太教并不是一个积极传教的宗教。犹太教堂所接受的改信者,必须遵照犹太教当局的规定,因为一个人改信犹太教并不只是简单的自我认定的事情。 重要的犹太教经典就是圣经,由托辣(Torah)、先知书(Prophets)和圣著(Writings)三部分构成。 西元70年,耶路撒冷的圣殿被罗马帝国烧毁,犹太人被赶出犹大地,当时在以色列土地的犹太教学者开始编辑6卷名为米市纳(Mishnah,重述)的经典,保存了犹太教的典章、戒命和习俗等一序列的经书。随后在五世纪中革玛辣(Gemara解释)做了一些补充,收录了在以色列地和巴比伦时期的注释与讨论,以及犹太教师之间的辩论,这二部分内容构成了塔耳慕得(Talumd,犹太口传经文),它确立了犹太人在学习信仰、思想、典章生活规范上的遵行准则。 在中世纪,欧洲各国的犹太人被视为劣等民族,在宗教上受迫害、政治上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和自由、在经济上受到种种限制。与他们的身体局限于“隔都”的高墙之内相适应,他们的精神和灵魂也只有沉醉传统的《塔耳慕得》学问的框架中。那时,犹太人居住的隔都犹如“国中之国”,而犹太人则成了所在国人民心目中的“外国人”。然而,随着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胜利,犹太人的状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先后获得了公民权,享有了和其他民族一样的平等地位,这使他们拥有了做人的自由和尊严。多少个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在此时得到了实现,这是令他们最振奋、最扬眉吐气的时刻。这就是犹太史上所称的解放。解放把犹太人一下子置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背景之下。使犹太人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的犹太学者族恩茨才说,犹太人中世纪的结束是以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 18?9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理性主宰的时代,包括宗教在内的一切意识形态都要依据理性法庭的审判决定何去何从。犹太教当然也免不了这样的命运。同时,解放以后的犹太人首当其冲面临的是如何调整自己,使自己适应宗主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相对于欧洲来说是迟到了的犹太启蒙运动(哈斯卡拉)终于发生了。德国的摩西·门德尔松担当了启蒙的先驱。门德尔松开辟的启蒙运动所追求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冲破隔都的禁锢,把犹太人改造成真正的欧洲人;另一方面,他又希望犹太人继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然而这是一个不易兼得的两难。正是适应启蒙运动的目标的需要,德国犹太教内部率先实行了宗教改革。 改革的直接后果是犹太教的分裂。原来统一的传统犹太教逐渐分化出改革派、保守派,以及正统派;在20世纪的美国还从保守派中分化出了重建派。这些不同的宗教派别把犹太人划分成不同的阵营,从而导致了犹太人的分裂。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现在。 多数犹太人的宗教活动,主要在家中进行。它包括每天三次的祈祷,早晨、下午及日落之后。会众的祷告通常在犹太会堂举行。会堂是犹太人祷告与学习的地方,在星期一、星期四、安息日及节日和至圣日(HighHolyDays)会堂的敬拜,包括读希伯来文的托辣,与先知书。会堂的敬拜,可由会众当中博学的成员来主持,在大多数的会堂中,是由管会堂的司会(Cantor)或者教师(Rabbi)主持,他们是专职的信仰教导者,都接受过犹太教神学院(Yeshiva)的训练。教师的专业职责,是指导会众每周及每日的学习单元,教师也提供会众咨询,与规定,有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犹太教的戒命及传统。这些包括人与人间的分争,但是有关比较严肃的事,如脱离犹太教,则必须交付当地宗教法庭来处理。 传统的犹太人遵行饮食诫命,这些诫命记载于肋未纪,这些诫命包含奶与肉不可以同食,人道的宰杀动物,并严禁吃血、吃猪肉、无鳞的鱼类及其他被禁止的食物。虽然这些饮食诫命在卫生上有益,但是最主要的动机是在个人生活上期待能自我控制、节制及道德的训练。一个人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都希望能遵行这些托辣的诫命。对于饮食诫命,如同其他的犹太法律及风俗,在当今犹太教的三大派系(正统牌、保守派及改革派)中,遵守程度与方法仍存在着些许的差异。

     印度教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尽管在学说上彼此各成体系,但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丰富了印度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当古印度中的四姓阶级转信佛教,悟道证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壮大自宗,都显而易见佛教的出现为印度教的过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为印度教的未来指出了宽阔的走向。 印度教的简介 西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只,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湿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八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很大的势力。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多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蓝星新时代网整理:www.lxxsd.com